本实用新型涉及软管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管切割装置。
背景技术:
软管切割通常是将软管放置在支撑台上,在利用刀具切割软管的过程中,软管先变形然后再被切断。由于在切割过程中,软管先变形,导致切割面的平整度较差,无法满足后续自动封装的需要。
在现有技术中,部分软管切割工序会在软管内部放置支撑件,以避免在切割过程中软管变形,从而能够使切割面较为平整。但是,部分待切割的软管其内部本身具有一定的结构,无法通过放置支撑件的方式来防止切割过程中软管变形。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软管切割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管切割装置,以防止内部具有一定结构的软管在切割过程中产生变形。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软管切割装置,包括支撑座、设于所述支撑座上以夹持待切割软管的夹持组件、用以切割所述软管的切割组件,所述切割组件包括切割刀,所述软管切割装置还包括用以驱动所述切割刀与所述夹持组件中的一个靠近或远离另一个的驱动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板,所述夹持板设有用以夹持待切割软管的软管孔、供所述切割刀沿所述软管孔的径向移动以切割所述待切割软管的刀槽,所述软管孔的内径与待切割软管的外管径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刀槽的边缘位于所述软管孔的外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管孔设置于所述夹持板朝向所述切割刀的端侧,所述刀槽自所述夹持板朝向所述切割刀的端侧向另一端凹设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刀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刀槽沿所述软管孔的轴向间隔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切割刀的数量与所述刀槽的数量一致,且所述切割刀与所述刀槽一一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夹持板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上凹设有第一弧形槽、与所述第一弧形槽相连通的第一刀槽,所述第二夹持板上凹设有第二弧形槽、与所述第二弧形槽相连通的第二刀槽;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用以定位固定所述第一夹持板与所述第二夹持板的定位固定件;所述第一夹持板与所述第二夹持板相固定后,所述第一弧形槽与所述第二弧形槽共同形成所述软管孔,所述第一刀槽与所述第二刀槽共同形成所述刀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以驱动所述夹持组件靠近或远离所述切割刀的第一驱动结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座上的滑轨、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的滑块、驱动所述滑块沿所述滑轨移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滑块与所述夹持组件相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夹持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以驱动所述切割刀靠近或远离所述刀槽的第二驱动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切割刀为平面刀,所述平面刀的刀刃朝向所述夹持板;或者所述切割刀为弧形刀或环形刀。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切割刀为弧形刀或环形刀时,所述切割组件还包括驱动所述切割刀转动的第三驱动结构;所述第三驱动结构包括转轴、用以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切割刀固定于所述转轴上,且所述切割刀的刀刃沿所述转轴的径向向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软管切割装置的夹持板上设置用以夹持待切割软管的软管孔、和供所述切割刀沿所述软管孔的径向移动以切割所述待切割软管的刀槽,且所述软管孔的内径与待切割软管的外管径相同。从而,在所述待切割软管位于所述软管孔内后,在所述软管孔的支撑下,所述待切割软管的形状基本不变,避免了所述待切割软管在切割过程中变形,进而保证切割面的平整度,保证切割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软管切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软管切割装置中的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管切割装置100,包括支撑座1、设于所述支撑座1上以夹持待切割软管10的夹持组件2、用以切割所述待切割软管10的切割组件3和驱动组件4。
具体地,所述切割组件3包括用以切割所述待切割软管10的切割刀31,所述驱动组件4用以驱动所述切割组件3与所述夹持组件2中的一个靠近或远离另一个。例如,所述驱动组件4驱动所述夹持组件2靠近所述切割组件3,以使所述切割刀31能够切割所述待切割软管10,待完成切割后,所述驱动组件4驱动所述夹持组件2远离所述切割组件3。
请参图2所示,所述夹持组件2包括夹持板21,所述夹持板21上设有用以夹持待切割软管10的软管孔211、和供所述切割刀31沿所述软管孔211的径向移动以切割所述待切割软管10的刀槽212,所述软管孔211的内径与待切割软管10的外管径相同。在所述待切割软管10位于所述软管孔211内后,在所述软管孔211的支撑下,所述待切割软管10的形状基本不变,避免了所述待切割软管10在切割过程中变形,进而保证切割面的平整度,保证切割精度。
进一步地,所述刀槽212的边缘位于所述软管孔211的外周,以保证能够切断所述待切割软管10。
进一步地,所述刀槽212的尺寸与所述切割刀31的尺寸相匹配,即,所述刀槽212的槽宽与所述切割刀31的厚度相同。在所述切割刀31切割的过程中,所述刀槽212能够限位所述切割刀31,防止所述切割刀31在切割过程中晃动,进一步保证切割面的平整度,保证切割精度。
进一步地,于图1-图3所示的一具体实施方案中,请参图3所示,所述夹持板21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夹持板213和第二夹持板214。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上凹设有第一弧形槽2131、与所述第一弧形槽2131相连通的第一刀槽2132,所述第二夹持板214上凹设有第二弧形槽2141、与所述第二弧形槽2141相连通的第二刀槽2142。所述夹持组件2还包括用以定位固定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14的定位固定件22。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14相固定后,所述第一弧形槽2131与所述第二弧形槽2141共同形成所述软管孔211,所述第一刀槽2132与所述第二刀槽2142共同形成所述刀槽212。当然,并不以此为限,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夹持板21也可以设置为一体的,直接贯穿形成所述软管孔211以及所述刀槽212。
在所述夹持板21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夹持板213和第二夹持板214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下方式放置所述待切割软管10。首先确认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14之间处于分离状态或者所述定位固定件22处于非锁紧状态;然后将所述待切割软管10放置于所述第一弧形槽2131和/或第二弧形槽2141内;再通过所述定位固定件22定位锁紧,使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14夹紧所述待切割软管10即可。增强了所述夹持组件2的通用性,即,所述夹持组件2可以用来夹持不同管径的待切割软管10,只要通过所述定位固定件22定位锁紧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14后,将所述待切割软管10夹紧定位于形成的软管孔211内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固定件22包括用以定位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14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至少两个定位柱221、以及用以锁紧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14的第一锁紧螺栓222。
具体地,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上设有第一定位孔2133,所述第二夹持板214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2133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孔2143。通过将两个所述定位柱221分别插入对应的第一定位孔2133以及第二定位孔2143内,能够使所述第一弧形槽2131与所述第二弧形槽2141相对应,同时所述第一刀槽2132与所述第二刀槽2142相对应。
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以及所述第二夹持板214上均设有供所述第一锁紧螺栓222穿过的第一螺栓孔2151,以通过所述第一锁紧螺栓222与所述第一螺栓孔2151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与所述第二夹持板214之间的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软管孔211设置于所述夹持板21朝向所述切割刀31的端侧,所述刀槽212自所述夹持板21朝向所述切割刀31的端侧向另一端凹设形成,以便于所述切割刀31进出所述刀槽212。当然,并不以此为限。
具体地,在所述刀槽212自所述夹持板21朝向所述切割刀31的端侧向另一端凹设形成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刀槽212背离所述切割刀31的一端位于所述软管孔211背向所述切割刀31的一侧,以使所述刀槽212的边缘位于所述软管孔211的外周,保证能够切断所述待切割软管1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刀槽21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刀槽212沿所述软管孔211的轴向间隔设置;从而,在需要切割出多段软管时,无需重复操作所述夹持组件2,能够提高软管切割效率。当然,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所述切割刀31的数量与所述刀槽212的数量一致,且所述切割刀31与所述刀槽212一一对应。如,在所述刀槽21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割刀31的数量与所述刀槽212相同,从而,可以一次性切割出多段软管,提高软管切割效率。可以理解的是,相邻两个切割刀31之间的距离即为设定的待切割出的一段软管的长度。
进一步地,于图1-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图1所示,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用以驱动所述夹持组件2靠近或远离所述切割刀31的第一驱动结构41,同时,所述切割组件3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座1上。当然,并不以此为限,在所述驱动组件4设置为能够驱动所述夹持组件2靠近或远离所述切割刀31时,也可以同时设置所述切割组件3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夹持组件2。或者,于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夹持组件2也可以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座1上,此时,所述驱动组件4也可以包括驱动所述切割组件3靠近或远离所述夹持组件2的第二驱动结构(未图示)。所述第二驱动结构的具体结构可以沿用所述第一驱动结构的结构(如下所述),也可以另外设置,于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结构41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座1上的滑轨411、与所述滑轨411滑动连接的滑块412、和驱动所述滑块412沿所述滑轨411移动的第一驱动件(未图示)。所述滑块412与所述夹持组件2相固定,在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滑块412沿所述滑轨411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夹持组件2与所述滑块412同步移动。
在所述夹持板21为分体设置的第一夹持板213以及第二夹持板214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块412与所述第一夹持板213固定连接。具体为,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上还设有供第二锁紧螺栓(未图示)穿过的第二螺栓孔2152,通过所述第二锁紧螺栓与所述第二螺栓孔2152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一夹持板213与所述滑块412之间的紧固连接。当然,并不以此为限。
同时,本实用新型中并不限定所述夹持组件2与所述切割组件3相对运动的具体方向,如,所述夹持组件2与所述切割组件3可以沿水平方向相对运动,也可以沿竖直方向相对运动。此时,只要调节所述滑轨411的延伸方向即可实现,即,所述夹持组件2与所述切割组件3之间相对运动的具体方向只要能够实现对所述待切割软管10的切割即可,于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请参图1-图3所示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图1所示,所述切割刀31为环形刀。此时,所述切割组件3还包括驱动所述切割刀31转动的第三驱动结构32。所述第三驱动结构32包括转轴321、和用以驱动所述转轴321转动的第二驱动件322。所述切割刀31限位固定于所述转轴321上,所述切割刀31与所述转轴321同轴心设置,且所述切割刀31的刀刃沿所述转轴321的径向向外。在所述第一驱动结构41驱动所述夹持组件2靠近所述切割刀31时,所述切割刀31同步转动,以切割所述待切割软管10,能够进一步减少切割过程中所述待切割软管的形变,进而保证切割面的平整度,保证切割精度。
当然,并不以此为限,所述切割刀31也可以是平面刀,此时,所述平面刀的刀刃朝向所述夹持板21,且不设置所述第三驱动结构32;或者所述切割刀31设置为弧形刀,所述弧形刀的刀刃所在的圆与所述转轴同轴心设置,此时,可以设置所述第三驱动结构32。
具体地,所述第二驱动件322可以选用可调速电机,在所述可调速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轴321同向延伸时,可另外设置联动结构,如同步带,以使所述第二驱动件322能够联动所述转轴321,进而带动所述切割刀31转动。可调速电机为现有结构,于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软管切割装置100的夹持板21上设置用以夹持待切割软管10的软管孔211、和供所述切割刀31沿所述软管孔211的径向移动以切割所述待切割软管10的刀槽212,且所述软管孔211的内径与待切割软管10的外管径相同。从而,在所述待切割软管10位于所述软管孔211内后,在所述软管孔211的支撑下,所述待切割软管10的形状基本不变,避免了所述待切割软管10在切割过程中变形,进而保证切割面的平整度,保证切割精度。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软管切割装置,包括支撑座、设于所述支撑座上以夹持待切割软管的夹持组件、用以切割所述软管的切割组件,所述切割组件包括切割刀,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切割装置还包括用以驱动所述切割刀与所述夹持组件中的一个靠近或远离另一个的驱动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板,所述夹持板设有用以夹持待切割软管的软管孔、供所述切割刀沿所述软管孔的径向移动以切割所述待切割软管的刀槽,所述软管孔的内径与待切割软管的外管径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槽的边缘位于所述软管孔的外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管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孔设置于所述夹持板朝向所述切割刀的端侧,所述刀槽自所述夹持板朝向所述切割刀的端侧向另一端凹设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刀槽沿所述软管孔的轴向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管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刀的数量与所述刀槽的数量一致,且所述切割刀与所述刀槽一一对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上凹设有第一弧形槽、与所述第一弧形槽相连通的第一刀槽,所述第二夹持板上凹设有第二弧形槽、与所述第二弧形槽相连通的第二刀槽;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用以定位固定所述第一夹持板与所述第二夹持板的定位固定件;所述第一夹持板与所述第二夹持板相固定后,所述第一弧形槽与所述第二弧形槽共同形成所述软管孔,所述第一刀槽与所述第二刀槽共同形成所述刀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以驱动所述夹持组件靠近或远离所述切割刀的第一驱动结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座上的滑轨、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的滑块、和驱动所述滑块沿所述滑轨移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滑块与所述夹持组件相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以驱动所述切割刀靠近或远离所述刀槽的第二驱动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或7或8所述的软管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刀为平面刀,所述平面刀的刀刃朝向所述夹持板;或者所述切割刀为弧形刀或环形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软管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刀为弧形刀或环形刀时,所述切割组件还包括驱动所述切割刀转动的第三驱动结构;所述第三驱动结构包括转轴、用以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切割刀固定于所述转轴上,且所述切割刀的刀刃沿所述转轴的径向向外。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