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9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7月2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535,389号的权益,该申请以参见的方式整体纳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具有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



    背景技术:

    许多车辆利用一个或多个传动轴组件将由车辆的马达产生的旋转能量传递到车辆的一个或多个车桥组件。在业内众所周知的是,当车桥组件之间的距离或马达与车桥组件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时,使用一个或多个传动轴组件将马达的旋转传递至车辆的一个或多个车桥组件。为了将扭矩从一个轴传递至另一个轴,传动轴组件结合使用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或万向接头组件。当这些轴是非同轴的或者至少一个轴在运转时具有可变角度时,等速接头或万向接头允许一个轴将扭矩传递至另一个轴。

    许多传统的传动轴组件的问题在于,当车辆经受碰撞情况时,一个或多个传动轴会弯曲变形并贯穿车辆的乘客室,从而伤害乘客。此外,在碰撞期间,由于力通过传动轴组件传递,传动轴倾向于对与传动轴组件紧密接触或连接到传动轴组件的其他车辆部件造成损坏。因此,有利的是开发一种更安全的传动轴组件,其中,这种传动轴组件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能够吸收碰撞期间产生的至少一部分力而不伤害乘客、不会弯曲变形和/或损坏附近的车辆部件。另外,开发包括可定制的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组件将是有利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具有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组件。该等速接头组件包括内座圈、外座圈、保持架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内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一轴,而外座圈连接到第二轴。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沿着外座圈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从外座圈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并且设置成直接邻近外座圈中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完全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之间,并且不轴向延伸超过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等速接头组件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可包括基本圆柱形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所具有的直径可小于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凹槽的最内直径。另外,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所具有的直径可小于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的最外直径。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可以具有大约1mm至大约25mm的长度。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所具有的保持架的最外直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的比值为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所具有的基本圆柱形部分的长度/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的比值为从大约0.002至大约0.5。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在发生碰撞情况时,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使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径向向内塌缩,从而允许第一轴轴向地平移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还可包括倒角部分,该倒角部分将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的外座圈的内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倒角部分的角度可以为从大约1°至大约30°。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可被驱动成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倒角部分直接接触,从而使保持架径向向内塌缩,以允许第一轴轴向平移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还可包括圆角部分,该圆角部分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的外座圈的内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倒圆部分所具有的半径可以是一个或更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的所述最内直径的大约一半。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可被驱动成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倒圆部分直接接触,从而使保持架径向向内塌缩,以允许第一轴轴向平移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等速接头组件还可以包括柔性护套和护套罩。护套罩的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的外座圈,而护套罩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柔性护套的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另外,柔性护套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将第一轴平移到第二轴中所需的力的大小可以取决于:柔性护套的极限拉伸强度、由所述护套罩的第二端部分施加到柔性护套上的夹紧力的大小、以及使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塌缩所需的力的大小。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等速接头组件的保持架可被驱动成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直接接触。一旦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接触,保持架就可以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与外座圈分开所需的一定大小的力施加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上,从而允许第一轴轴向平移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等速接头组件还可以包括柔性护套和护套罩。护套罩的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的外座圈,而护套罩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柔性护套的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另外,柔性护套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连接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将第一轴平移到第二轴中所需的力的大小可以取决于:柔性护套的极限拉伸强度、由所述护套罩的第二端部分施加到柔性护套上的夹紧力的大小、以及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与等速接头组件的外座圈分开所需的力的大小。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等速接头组件还可包括插塞构件,该插塞构件连接到外座圈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该插塞构件可包括第一基本水平部分、第二基本水平部分和将插塞构件的第一基本水平部分连接到第二基本水平部分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插塞构件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可包括轴向延伸部分,该轴向延伸部分从插塞构件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向外延伸离开。插塞构件的轴向延伸部分可具有的尺寸和形状适于防止第一轴、内座圈、保持架、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和/或碰撞塌缩特征轴向平移到所述第二轴中超出预定的量。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等速接头组件可以是双偏移等速接头或交叉凹槽型(cross-groove)等速接头。

    附图说明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当根据附图考虑以下详细描述时,本公开的上述优点和其他优点将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另一个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又一个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再一个车辆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具有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组件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其中等速接头组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6是图5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等速接头组件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其具有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的碰撞塌缩特征,其中等速接头组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8是图7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的等速接头组件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其具有本公开的图5和6所示的碰撞塌缩特征,其中等速接头组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10是图9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其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图7和8所示的实施例的碰撞塌缩特征,其中等速接头组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11是图5、6和9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的一部分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其具有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的碰撞塌缩特征;

    图12是图5、6和9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的一部分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其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碰撞塌缩特征;以及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的、图5-10所示的插塞构件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除非明确地指出相反,否则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各种替代的取向和步骤顺序。还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及说明书中所述的具体装置和过程仅是本文公开和限定的实用新型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因而,除非另有明确的声明,与所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具体尺寸、方向或其他物理特征不应被视为限制。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本文公开的等速接头组件可以用于汽车、越野车辆、全地形车辆、建筑、结构、船舶、航空航天、机车、军事、机械、机器人和/或消费品应用。另外,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本文公开的等速接头组件还可以用于乘用车辆、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商用车辆、自动车辆、半自动车辆和/或重型车辆应用。

    图1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车辆2的示意性俯视图。车辆2具有发动机4,该发动机驱动地连接到变速器6。变速器输出轴8随后驱动地连接到变速器6的与发动机4相对的一端。变速器6是动力管理系统,该动力管理系统借助于齿轮箱来提供由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能量的受控应用。

    变速器输出轴8驱动地连接到分动箱输入轴10,该分动箱输入轴又驱动地连接到分动箱12。分动箱12用于通过利用一系列齿轮和驱动轴将来自变速器6的旋转动力传递到前桥系统14和串列桥系统16。分动箱12包括第一分动箱输出轴18和第二分动箱输出轴20。

    第一驱动轴22从第一分动箱输出轴18延伸到车辆2的前桥系统14。第一驱动轴22的第一端部分24经由第一联接器组件26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分动箱输出轴18的与分动箱12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联接器组件26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spicer)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hardyspicer)接头组件。第一驱动轴22的第二端部分28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联接器组件30。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联接器组件30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前桥系统输入轴32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联接器组件30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前桥系统输入轴32是前桥差速器输入轴、联接器轴、短轴或前桥差速器小齿轮轴。前桥差速器34驱动地连接到前桥系统输入轴32的与第一驱动轴22相对的一端。前桥差速器34是一组齿轮,其允许轮式车辆的一个或多个外驱动轮以比一个或多个内驱动轮更快的速度旋转。如以下更详细描述的,旋转动力通过前桥系统14传递。

    前桥系统14还包括第一前桥半轴36和第二前桥半轴38。第一前桥半轴36基本上垂直于前桥系统输入轴32延伸。第一前桥半轴36的第一端部分40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前桥轮组件42,而第一前桥半轴36的第二端部分44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34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前桥半轴36的第二端部分44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一前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前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前桥半轴38基本上垂直于前桥系统输入轴32延伸。第二前桥半轴38的第一端部分46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前桥轮组件48。第二前桥半轴38的第二端部分50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34的与第一前桥半轴36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前桥半轴38的第二端部分50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二前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前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分动箱输出轴20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分动箱12的与分动箱输入轴10相对的一端。如本公开的图1所示,第二驱动轴54的第一端部分52经由第三联接器组件56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分动箱输出轴20的与分动箱12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三联接器组件56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第二驱动轴54的第二端部分58驱动地连接到第四联接器组件60。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四联接器组件60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第三驱动轴62驱动地连接到第四联接器组件60的与第二驱动轴54相对的一端。第三驱动轴62将分动箱12驱动地连接到串列桥系统16的具有桥间差速器66的前串列桥系统64。如本公开的图1所示,第三驱动轴62的第一端部分68驱动地连接到第四联接器组件60的与第二驱动轴54相对的一端。第三驱动轴62的第二端部分70驱动地连接到第五联接器组件72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五联接器组件72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几天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74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第五联接器组件72的与第三驱动轴62相对的一端。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74的与第三驱动轴62相对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系统64的桥间差速器66。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74是桥间差速器输入轴、联接器轴、短轴或桥间差速器小齿轮轴。桥间差速器66是将由发动机4产生的旋转动力在车辆2的各车桥之间分配的装置。如以下更详细地描述的,旋转动力通过前串列桥系统64传递。

    如本公开的图1中所示,桥间差速器66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76和前串列桥系统输出轴78。前串列桥差速器76是一组齿轮,该组齿轮允许轮式车辆的一个或多个外驱动轮以比一个或多个内驱动轮更快的速度旋转。

    前串列桥系统64还包括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和第二前串列桥半轴82。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基本上垂直于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74延伸。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的第一端部分84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前串列桥轮组件86,而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的第二端部分88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76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的第二端部分88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一前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前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前串列桥半轴82基本上垂直于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74延伸。第二前串列桥半轴82的第一端部分90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前串列桥轮组件92。第二前串列桥半轴82的第二端部分94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76的与第一前串列桥半轴80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前串列桥半轴82的第二端部分94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二前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前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前串列桥系统输出轴78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桥间差速器66的与第三驱动轴62相对的一侧。前串列桥系统输出轴78的与桥间差速器66相对的一端经由第六联接器组件100驱动地连接到第四驱动轴98的第一端部分96。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六联接器组件100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第四驱动轴98的第二端部分102经由第七联接器组件106驱动地连接到第五驱动轴104。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七联接器组件106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如本公开的图1所示,第五驱动轴104的第一端部分108驱动地连接到第七联接器组件106的一端。第五驱动轴104将桥间差速器66驱动地连接到具有后串列桥差速器112的后串列桥系统110。第五驱动轴104的第二端部分114驱动地连接到第八联接器组件116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八联接器组件116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后串列桥系统输入轴118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第八联接器组件116的与第五驱动轴104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后串列桥输入轴118是后串列桥差速器输入轴、联接器轴、短轴或后串列桥差速器小齿轮轴。后串列桥差速器112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输入轴118的与第五驱动轴104相对的一端。后串列桥差速器112是一组齿轮,该组齿轮允许轮式车辆的一个或多个外驱动轮以比一个或多个内驱动轮更快的速度旋转。如以下更详细地描述的,旋转动力通过后串列桥系统110传递。

    后串列桥系统110还包括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20和第二后串列桥半轴122。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20基本上垂直于后串列桥系统输入轴118延伸。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20的第一端部分124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后串列桥轮组件126,而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20的第二端部分128驱动地连接于后串列桥差速器112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20的第二端部分128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一后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后串列桥半轴122基本上垂直于后串列桥系统输入轴118延伸。第二后串列桥半轴122的第一端部分130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后串列桥轮组件132。第二后串列桥半轴122的第二端部分134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差速器112的与第一后串列桥半轴120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后串列桥半轴122的第二端部分134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二后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联接器组件26、30、56、60、72、100和/或116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等速接头组件。

    图2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另一个车辆200的示意性俯视图。车辆200具有发动机202,该发动机驱动地连接到变速器204。变速器输出轴206驱动地连接到变速器204的与发动机202相对的一端。变速器204是动力管理系统,该动力管理系统借助于齿轮箱来提供由发动机产生的旋转动力的受控应用。

    第一驱动轴210的第一端部分208经由第一联接器组件212驱动地连接到变速器输出轴206的与变速器204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联接器组件212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第一驱动轴210的第二端部分214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联接器组件216。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联接器组件216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第二驱动轴218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联接器组件216的与第一驱动轴210相对的一端。第二驱动轴218将变速箱204驱动地连接到串列桥系统222的具有桥间差速器224的前串列桥系统220。如本公开的图2所示,第二驱动轴218的第一端部分224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联接器组件216的与第一驱动轴210相对的一端。第二驱动轴218的第二端部分226驱动地连接到第三联接器组件228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三联接器组件228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230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第三联接器组件228的与第二驱动轴218相对的一端。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230的与第二驱动轴218相对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系统220的桥间差速器224。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230是桥间差速器输入轴、联接器轴、短轴或桥间差速器小齿轮轴。桥间差速器224是将由发动机204产生的旋转动力在车辆200的各车桥之间分配的装置。如以下更详细地描述的,旋转动力通过前串列桥系统220传递。

    如本公开的图2中所示,桥间差速器224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232和前串列桥系统输出轴234。前串列桥差速器232是一组齿轮,该组齿轮允许轮式车辆的一个或多个外驱动轮以比一个或多个内驱动轮更快的速度旋转。

    前串列桥系统220还包括第一前串列桥半轴236和第二前串列桥半轴238。第一前串列桥半轴236基本上垂直于前串列桥系统输入轴230延伸。第一前串列桥半轴236的第一端部分240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前串列桥轮组件242,而第一前串列桥半轴236的第二端部分244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232的端部。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前串列桥半轴236的第二端部分244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一前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前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前串列桥半轴238基本上垂直于前串列桥输入轴230延伸。第二前串列桥半轴238的第一端部分246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前串列桥轮组件248。第二前串列桥半轴238的第二端部分250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232的与第一前串列桥半轴236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前串列桥半轴238的第二端部分250驱动地连接到前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二前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前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前串列桥系统输出轴234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桥间差速器224的与第二驱动轴218相对的一侧。前串列桥系统输出轴234的与桥间差速器224相对的一端经由第四联接器组件256驱动地连接到第三驱动轴254的第一端部分252。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四联接器组件256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第三传动轴254的第二端部分258经由第五联接器组件262驱动地连接到第四驱动轴260。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五联接器组件262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几天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如本公开的图2所示,第四驱动轴260的第一端部分264驱动地连接到第五联接器组件262的一端。第四驱动轴260将桥间差速器224驱动地连接到具有后串列桥差速器268的后串列桥系统266。第四驱动轴260的第二端部分270驱动地连接到第六联接器组件272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六联接器组件272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后串列桥系统输入轴274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第六联接器组件272的与第四驱动轴260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后串列桥输入轴274是后串列桥差速器输入轴、联接器轴、短轴或后串列桥差速器小齿轮轴。后串列桥差速器268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输入轴274的与第四驱动轴260相对的一端。后串列桥差速器268是一组齿轮,该组齿轮允许轮式车辆的一个或多个外驱动轮以比一个或多个内驱动轮更快的速度旋转。如以下更详细地描述的,旋转动力通过后串列桥系统266传递。

    后串列桥系统266还包括第一后串列桥半轴276和第二后串列桥半轴278。第一后串列桥半轴276基本上垂直于后串列桥系统输入轴274延伸。第一后串列桥半轴276的第一端部分280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后串列桥轮组件282,而第一后串列桥半轴276的第二端部分284驱动地连接于后串列桥差速器268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后串列桥半轴276的第二端部分284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一后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后串列桥半轴278基本上垂直于后串列桥系统输入轴274延伸。第二后串列桥半轴278的第一端部分286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后串列桥轮组件288。第二后串列桥半轴278的第二端部分290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差速器268的与第一后串列桥半轴276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后串列桥半轴278的第二端部分290驱动地连接到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二后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后串列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联接器组件212、216、228、256、262和272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等速接头组件。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具有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又一个车辆300的示意性俯视图。车辆300具有发动机302,该发动机驱动地连接到变速器304。变速器输出轴306随后驱动地连接到变速器304的与发动机302相对的一端。变速器304是动力管理系统,该动力管理系统借助于齿轮箱来提供由发动机302产生的旋转能量的受控应用。

    变速器输出轴306驱动地连接到分动箱输入轴308,该分动箱输入轴又驱动地连接到分动箱310。分动箱310用于通过利用一系列齿轮和驱动轴将旋转动力从变速器304传递至前桥系统312和后桥系统314。分动箱310包括第一分动箱输出轴316和第二分动箱输出轴318。

    第一驱动轴320从第一分动箱输出轴316延伸到车辆300的前桥系统312。第一驱动轴320的第一端部分322经由第一联接器组件324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分动箱输出轴316的与分动箱310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联接器组件324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第一驱动轴320的第二端部分326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联接器组件328。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联接器组件328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前桥系统输入轴330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联接器组件328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前桥系统输入轴330是前桥差速器输入轴、联接器轴、短轴或前桥差速器小齿轮轴。前桥差速器332驱动地连接到前桥系统输入轴330的与第一驱动轴320相对的一端。前桥差速器332是一组齿轮,其允许轮式车辆的一个或多个外驱动轮以比一个或多个内驱动轮更快的速度旋转。如以下更详细地描述的,旋转动力通过前桥系统312传递。

    前桥系统312还包括第一前桥半轴334和第二前桥半轴336。第一前桥半轴334基本上垂直于前桥系统输入轴330延伸。第一前桥半轴334的第一端部分338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前桥轮组件340,而第一前桥半轴334的第二端部分342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332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前桥半轴334的第二端部分342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一前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前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前桥半轴336基本垂直于前桥系统输入轴330延伸。第二前桥半轴336的第一端部分344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前桥轮组件346。第二前桥半轴336的第二端部分348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332的与第一前桥半轴334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前桥半轴336的第二端部分348驱动地连接到前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二前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前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分动箱输出轴318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分动箱310的与分动箱输入轴308相对的一端。如本公开的图3所示,第二驱动轴352的第一端部分350经由第三联接器组件354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分动箱输出轴318的与分动箱310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三联接器组件354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第二驱动轴352的第二端部分356驱动地连接到第四联接器组件358。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四联接器组件358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第三驱动轴360驱动地连接到第四联接器组件358的与第二驱动轴352相对的一端。第三驱动轴360将分动箱310驱动地连接到后桥系统314的后差速器362。如本公开的图3所示,第三驱动轴360的第一端部分364驱动地连接到第四联接器组件358的与第二驱动轴352相对的一端。第三驱动轴360的第二端部分366驱动地连接到第五联接器组件368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五联接器组件368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几天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后桥系统输入轴370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第五联接器组件368的与第三驱动轴360相对的一端。后桥系统输入轴370的与第三驱轴360相对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后桥系统314的后差速器362。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后桥系统输入轴370是后差速器输入轴、联接器轴、短轴或后桥差速器小齿轮轴。后桥差速器362是一组齿轮,其允许轮式车辆的一个或多个外驱动轮以比一个或多个内驱动轮更快的速度旋转。如以下更详细地描述的,旋转动力通过后桥系统314传递。

    后桥系统314还包括第一后桥半轴372和第二后桥半轴374。第一后桥半轴372基本上垂直于后桥系统输入轴370延伸。第一后桥半轴372的第一端部分376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后桥轮组件378,而第一后桥半轴372的第二端部分380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362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后桥半轴372的第二端部分380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一后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后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后桥半轴374基本上垂直于后桥系统输入轴370延伸。第二后桥半轴374的第一端部分382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后桥轮组件384。第二后桥半轴374的第二端部分386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362的与第一后桥半轴372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后桥半轴374的第二端部分386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二后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后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联接器组件324、328、354、358和368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等速接头组件。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具有一个或多个等速接头组件的再一个车辆400的示意性俯视图。车辆400具有发动机402,该发动机驱动地连接到变速器404。变速器输出轴406驱动地连接到变速器404的与发动机402相对的一端。变速器404是动力管理系统,该动力管理系统借助于齿轮箱来提供由发动机产生的旋转动力的受控应用。

    第一驱动轴408的第一端部分410经由第一联接器组件412驱动地连接到变速器输出轴406的与变速器404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联接器组件412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第一驱动轴410的第二端部分414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联接器组件416。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联接器组件416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第二驱动轴418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联接器组件416的与第一驱动轴410相对的一端。第二驱动轴418将变速器404驱动地连接到具有后桥差速器424的后桥系统420。如本公开的图4所示,第二驱动轴418的第一端部分424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联接器组件416的与第一驱动轴410相对的一端。第二驱动轴418的第二端部分426驱动地连接到第三联接器组件428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三联接器组件428是万向接头组件、u形接头组件、万向联接器组件、万向节接头组件、双万向节接头组件、胡克接头组件、斯派塞接头组件、匀动联接器组件、等速接头组件或哈迪斯派塞接头组件。

    后桥系统输入轴430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第三联接气组件426的与第二驱动轴418相对的一端。后桥系统输入轴430的与第二驱动轴418相对的一端驱动地连接到后桥系统420的后桥差速器422。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后桥系统输入轴430是后桥差速器输入轴、联接器轴、短轴或后桥差速器小齿轮轴。后桥差速器422是一组齿轮,其允许轮式车辆的一个或多个外驱动轮以比一个或多个内驱动轮更快的速度旋转。如以下更详细地描述的,旋转动力通过后桥系统420传递。

    后桥系统420还包括第一后桥半轴432和第二后桥半轴434。第一后桥半轴432基本上垂直于后桥系统输入轴430延伸。第一后桥半轴432的第一端部分436驱动地连接到第一后桥轮组件438,而第一后桥半轴432的第二端部分440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422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后桥半轴432的第二端部分440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一后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后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第二后桥半轴434基本上垂直于后桥系统输入轴430延伸。第二后桥半轴434的第一端部分442驱动地连接到第二后桥轮组件444。第二后桥半轴434的第二端部分446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422的与第一后桥半轴432相对的一端。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后桥半轴434的第二端部分446驱动地连接到后桥差速器侧齿轮、单独的短轴、单独的联接器轴、第二后桥差速器输出轴、和/或形成为后桥差速器侧齿轮的一部分的轴。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联接器组件412、416和428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等速接头组件。

    图5和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具有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当等速接头组件500处于本公开的图5所示的位置时,等速接头组件500处于第一位置501。如本公开的图5所示,等速接头组件500包括第一轴502、内座圈504、外座圈506、保持架508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等速接头组件500是具有插入(plunging)和铰接能力的双偏移等速接头。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轴502是传动轴、驱动轴、万向节轴、双万向节轴、万向接头轴、万向联接器轴、胡克接头轴、小齿轮轴、差速器输入轴、差速器小齿轮轴、前桥输入轴、前桥差速器小齿轮轴、前串列桥输入轴、前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后串列桥输入轴、后串列桥差速器小齿轮轴、桥间差速器小齿轮轴、短轴或管轴。

    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等速接头组件500的第一轴502具有外表面512、第一端部分514、第二端部分(未示出)以及插设在第一端部分514和第二端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516。多个轴向延伸的轴花键518沿着第一轴502的第一端部分514的外表面518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轴502是传动轴、驱动轴、万向节轴、双万向节轴、万向接头轴、万向联接器轴、胡克接头轴、小齿轮轴、差速器输入轴、差速器小齿轮轴、前桥输入轴、前桥差速器小齿轮轴、前串列桥输入轴、前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后串列桥输入轴、后串列桥差速器小齿轮轴、桥间差速器小齿轮轴、短轴或管轴。

    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内座圈504与第一轴502同轴延伸并驱动地连接到第一轴502。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内座圈504具有内表面520和外表面522。多个轴向延伸的内座圈花键524沿着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内座圈504的内表面52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多个轴向延伸的内座圈花键524与在等速接头组件500的第一轴502的第一端部分514上的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518互补并啮合。

    一个或多个内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26沿着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内座圈504的外表面522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一个或多个内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26的尺寸和形状适于接纳等速接头组件500的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的至少一部分。

    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轴卡环凹槽528沿第一轴502的第一端部分514的外表面512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轴卡环凹槽528设置在第一轴502的第一端部分514的外表面512上的多个轴向延伸的轴花键518内。轴卡环凹槽528的尺寸和形状适于接纳卡环530的至少一部分。当设置在轴卡环凹槽528内时,卡环530的至少一部分与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内座圈504接触。结果,卡环530将内座圈504轴向地限制到等速接头组件500的第一轴502的第一端部分514。

    保持架508插设在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内座圈504和外座圈506之间。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保持架508具有第一内表面532、第二内表面533、外表面534、第一端部分536、第二端部分538和设置在保持架508的第一端部分536和第二端部分538之间的中间部分540。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保持开口542从第一内表面532和/或第二内表面533延伸到保持架508的外表面534。保持架508中的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保持开口542的尺寸和形状适于接纳和/或保持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至少一部分。

    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架508的第一内表面532与接头组件500的内座圈504的外表面522滑动接合。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保持架508的第一内表面532具有与接头组件500的内座圈504的外表面522互补的形状。

    另外,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保持架508的第二内表面533的至少一部分轴向向内延伸超过接头组件500的内座圈504的轴向内侧端544。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架508的第二内表面533的形状基本上是圆柱形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当组装接头组件500时,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和保持架508所具有的中心线c2与接头组件500的内座圈504的中心线不同。

    保持架508的外表面534在保持架508的中间部分540处具有外直径od1和最外直径od2。根据本公开的图5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保持架508的外表面534的外直径od1从保持架508的第一端部分536到中间部分540逐渐增大。另外,保持架508的外表面534的外直径od1从保持架508的中间部分540到第二端部分538逐渐减小。根据图5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架508的外直径od1从保持架508的第一端部分536到中间部分540以比从保持架508的第二端部分538到中间部分540更快的速率增加。

    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轴502、内座圈504、保持架508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的径向外侧。如本公开的图5最佳所见,外座圈506具有内表面546、外表面548、第一端部分550、第二端部分552、第一端551和第二端553。外座圈506的内表面546和外表面548在其中限定中空部分554。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第一轴502、内座圈504、保持架508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的中空部分554内。

    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沿着外座圈506的内表面546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的形状适于接纳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的至少一部分。结果,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中的一个或多个将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内座圈504驱动地连接到外座圈506。

    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具有最内直径id1。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506的最内直径id1可以基本等于或稍大于等速接头组件500的保持架508的最外直径od2。

    包括柔性护套558的护套组件557径向地设置在等速接头组件500的第一轴502的外侧。柔性护套558具有第一端部分562和第二端部分564。柔性护套558为接头组件500提供了能防止灰尘、碎屑和湿气从外部环境迁移到接头组件500中的柔性密封件。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558由聚合材料、橡胶材料、弹性材料、热塑性材料或它们的组合制成。

    柔性护套558的第二端部分564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500的第一轴502的外表面512的至少一部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558的第二端部分564通过使用护套保持构件566连接到第一轴502的外表面512。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护套保持构件566是护套夹具。

    根据图5中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柔性护套558具有基本v形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具有轴向向内延伸的护套腿部568和轴向向外延伸的护套腿部570。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与轴向向内延伸的护套腿部568相对的轴向向外延伸的护套支腿570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护套保持构件566连接到第一轴502的外表面512的至少一部分。

    柔性护套558的第一端部分562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552的外座圈506的第二端部分552的外表面548的至少一部分。根据图5中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通过使用具有第一端部分572和第二端部分574的护套罩(bootcan)560,将柔性护套558的第一端部分562连接到外座圈506的外表面548。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护套组件557的护套罩560的第一端部分572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外座圈506的第二端部分552的外表面548。另外,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护套罩560的第二端部分574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500的柔性护套558的第一端部分562的至少一部分。当车辆(未示出)在运行时,护套罩560有助于保护柔性护套558不受碎屑的冲击而损坏。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护套罩560由基本刚性的材料制成,诸如金属材料、铝合金、钢合金、碳纤维材料或复合材料之类。

    根据图5中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护套罩560按轴向顺序从护套罩560的第一端部分572至第二端部分574包括第一基本水平部分576、径向向外延伸部分578、第二基本水平部分580、径向向内延伸部分582、第三基本水平部分584和钩形部分586。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护套罩560的第一基本水平部分57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护套罩接纳凹槽588内,该护套罩接纳凹槽588沿着外座圈506的第二端部分552的外表面548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这有助于保持确保护套罩560正确地固定到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的外表面548。

    护套罩560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582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座圈506的第二端553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护套罩560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582用作止挡件,以防止护套罩560沿着外座圈506的第二端部分552的外表面548延伸超过预定距离。

    o形环凹凹槽590沿着外座圈506的第二端部分552的外表面548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o形环凹槽590插设在护套罩接纳凹槽588和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的第二端553之间。外座圈506的第二端部分552的外表面548上的o形环凹槽590的尺寸和形状适于接纳设置在其中的o形环592的至少一部分。o形环592在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和护套罩560之间提供密封接合。

    最后,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柔性护套558的第一端部分56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护套罩560的钩形部分586内并由其该钩形部分586保持。

    第二轴594与整体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同轴地延伸,该第二轴594具有在其中限定中空部分600的内表面596和外表面598。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轴594是传动轴、驱动轴、万向节轴、双万向节轴、万向接头轴、万向联接器轴、胡克接头轴、小齿轮轴、差速器输入轴、差速器小齿轮轴、前桥输入轴、前桥差速器小齿轮轴、前串列桥输入轴、前串列桥差速器输出轴、后串列桥输入轴、后串列桥差速器小齿轮轴、桥间差速器小齿轮轴、短轴或管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轴594的至少一部分接纳在外座圈506的第一接纳部分602内。如本公开的图5最佳所见,第一接纳部分602沿着外座圈506的内表面546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并从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的第一端551轴向向内延伸。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506的第一接纳部分602的直径d1可以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第二轴594的外直径od3。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506的第一接纳部分602的直径d1可以略小于第二轴594的外直径od3,以便提供压配合。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506的第一端部分550的至少一部分可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焊接部、一个或多个机械紧固件、螺纹连接和/或花键连接整体地连接到第二轴594的至少一部分。

    第二接纳部分604插设在第一接纳部分602和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之间。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第二接纳部分604沿着外座圈506的第一端部分550的内表面546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接纳部分602和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之间周向地延伸。第二接纳部分604的直径d2小于第一接纳部分602的直径d1。另外,第二接纳部分604的直径d2大于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的最内直径id1。

    外座圈506的第二接纳部分604的尺寸和形状适于接纳和/或保持插塞构件60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插塞构件606为基本上圆柱形的形状,并且具有第一基本水平部分608、第二基本水平部分610和连接插塞构件606的第一基本水平部分608和第二基本水平部分610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612。如本公开的图5最佳所见,等速接头组件500的插塞构件606的外直径od4基本上等于、略小于或略大于第二接纳部分604的直径d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插塞构件606可以被压配合到等速接头组件500的第二接纳部分604中。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插塞构件606可以通过使用诸如但不限于一个或多个定位焊接部(tackwelds)的一个或多个焊接部固定在外座圈506的第二接纳部分604内。插塞构件606有助于防止一种或多种润滑流体(未示出)迁移到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部,从而确保接头500在运行时具有适当的润滑。

    保持构件凹槽614沿着外座圈506的第二端部分552的内表面546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根据图5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构件凹槽614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内。保持构件凹槽614的尺寸和形状适于接纳和/或保持保持构件616的至少一部分。保持构件616有助于防止等速接头组件500轴向移动超过预定量。当保持构件616的延伸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中的部分与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直接接触时,它防止第一轴502、内座圈504、保持架508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与等速接头500的外座圈506断开连接。结果,保持构件616有助于确保等速接头组件500不会无意中拉开。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构件616是卡环。

    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沿着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的内表面546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从外座圈506的最内表面620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延伸,并且可以设置成靠近外座圈506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和/或第二接纳部分602。另外,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具有基本圆柱形部分622,该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d3小于外座圈506的内表面546上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的最内直径id1。通过在该位置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可以允许内座圈504在运行时相对于外座圈506轴向插入,并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正向止挡特征,防止在正常运行时内座圈504和保持架508插入超出预定量。这防止了内座圈504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过早地与外座圈506脱离驱动接合。结果,应当理解,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保持完全的插入和铰接能力,同时防止内座圈504过早脱离接合并允许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图5所示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可以具有长度l1。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长度l1可以为大约从0至25mm,或者可以大约从1mm至大约25mm。通过使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长度l1从大约1mm到大约25mm,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和/或倒角部分624提供所需的强度,以便防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在等速接头组件500的正常运行期间过早塌缩或变形。结果,因此应当理解,从大约1mm至大约25mm的长度l1提供了确保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具有所需强度的临界范围,所述强度是确保等速接头组件500在正常运行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强度,同时在发生碰撞情况时,还允许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架508的最外直径od2(即,外球直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直径d3的比值可以是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2/直径d3的比值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提供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阻力。另外,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崩塌特征618,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2/直径d3的比值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可确保保持架508仅在碰撞情况期间施加预定大小的力时才塌缩。结果,应当理解,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的最外直径od2/直径d3的比值提供了一临界范围,其中,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用作止挡特征,但是允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在碰撞情况期间使保持架508塌缩,从而允许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长度l1/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直径d3的比值可以从大约0.002到大约0.5。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从大约0.002到大约0.5的长度l1/直径d3的比值,可以为碰撞塌缩特征提供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强度。另外,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崩塌特征618,其所具有的长度l1/直径d3的比值从大约0.002至大约0.5,可确保保持架508仅在碰撞情况期间施加预定大小的力时才塌缩。结果,应当理解,从大约0.002至大约0.5的长度l1/直径d3的比值提供了一临界范围,其中,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用作止挡特征,但是允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在碰撞情况期间使保持架508塌缩,从而允许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图5中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可以包括倒角部分624,该倒角部分624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连接到外座圈506的最内表面620。倒角部分624具有从等速接头组件500的中心线c1测量的角度θ。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倒角部分624的角度θ可以为大约1°至大约30°。通过使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倒角部分624的角度θ从大约1°到大约30°,允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倒角部分624可提供防止保持架508在等速接头组件500的正常运行期间过早塌缩所需的阻力。结果,由此应当理解,从大约1°到大约30°角度θ提供了确保保持架508仅在碰撞情况期间在施加预定大小的力时塌缩所需的临界范围,同时仍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正常运行。

    如本公开的图6中最佳所见,等速接头组件500在车辆(未示出)经经受碰撞情况并且将一定大小的力f1施加到接头组件500之后处于第二位置626。力f1朝向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轴向地驱动第一轴502、内座圈504、保持架508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直到保持架508的至少一部分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直接接触。当力f1达到预定的大小时,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使保持架508径向向内塌缩,直到保持架508的最外直径od2基本上等于或小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直径d3。一旦保持架508的最外直径od2基本上等于或小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直径d3,第一轴502、内座圈504、保持架508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就能够朝向插塞构件606轴向平移。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由于在碰撞情况626期间等速接头组件500经受的力f1,第一轴502、内座圈504、保持架508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可迫使插塞构件606脱离与外座圈506的第二接纳部分604的接合。结果,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第一轴502、内座圈504、保持架508、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和/或插塞构件606在碰撞情况626期间可轴向地平移到第二轴594的中空部分600中。这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可吸收在碰撞情况626期间产生的力f1的至少一部分,这将有助于防止对车辆乘客的伤害并且将有助于防止因屈曲(buckling)而损坏附近的车辆部件。因此,可以理解,等速接头组件500将提高车辆(未示出)的总体碰撞安全等级。

    另外,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通过改变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直径d3和/或通过改变接头组件500的倒角部分的角度θ来定制使等速接头组件500塌缩所需的力f1的大小。通过增加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直径d3和/或减小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倒角部分624的角度θ,可使等速接头组件500塌缩所需的力f1的大小减小。另外,通过减小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直径d3和/或增大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倒角部分624的角度θ,可使等速接头组件500塌缩所需的力f1的大小增加。

    此外,如本公开的图5中最佳所见,应当理解,由于等速接头组件500在碰撞情况期间所经受的力f1,柔性护套558可以分成两件或更多件,或者可以从护套罩560分离。结果,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通过改变柔性护套558的材料和/或通过改变通过将护套罩560施加到柔性护套558上的力来定制使等速接头组件500塌缩所需的力f1的大小。通过增加由护套罩560施加到柔性护套558上的夹紧力的大小,就可以增加使等速接头组件500塌缩所需的力的总量。相反,如果由护套罩560施加到柔性护套558上的夹紧力的大小减小,则可以减小使等速接头组件500塌缩所需的力的总量。另外,通过增加柔性护套558的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可以增加使等速接头组件500塌缩所需的力的总量。相反,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减小柔性护套558的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来减小使等速接头组件500塌缩所需的力的大小。

    图7和8提供了图5和6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其具有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当等速接头组件500处于本公开的图7所示的位置时,等速接头组件500处于第一位置701。除了以下特别说明的地方,图7和8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500与图5和6中所示的接头组件500相同。根据图7和8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不包括本公开的图5所示的倒角部分624。

    如本公开的图7中最佳所见,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从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的内表面546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可以从外座圈506的最内表面620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延伸,并且可以设置成靠近外座圈506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和/或第二接纳部分602。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可以是基本圆柱形的,其所具有的直径d4小于外座圈506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的最内直径id1。通过在该位置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可以允许内座圈504在运行时相对于外座圈506轴向插入,并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正向止挡特征,防止在正常运行时内座圈504和保持架508插入超出预定量。这防止了内座圈504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过早地与外座圈506脱离驱动接合。结果,应当理解,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保持完全的插入和铰接能力,同时防止内座圈504过早脱离接合,并允许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图7所示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可以具有长度l2。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的长度l2可以为大约从0至大约25mm,或者可以为从大约1mm至大约25mm。通过使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的长度l2从大约1mm到大约25mm,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提供所需的强度,以便防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在等速接头组件500的正常运行期间过早变形或破裂。结果,应当理解,从大约1mm至大约25mm的长度l2提供了确保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具有所需强度的临界范围,所述强度是确保等速接头组件500在正常运行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强度,同时在发生碰撞情况时,还允许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架508的最外直径od2(即,外球直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的直径d4的比值可以是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2/直径d4的比值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提供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阻力。另外,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2/直径d3的比值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可确保保持架508仅在碰撞情况期间施加预定大小的力时才变形、破裂和/或使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与外座圈506分开。结果,应当理解,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的最外直径od2/直径d4的比值提供了一临界范围,其中,在正常运行条件期间,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用作止挡特征,但是允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在碰撞情况期间与外座圈506分开,从而允许第一轴502塌缩到第二轴594中。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的长度l2/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的直径d4的比值可以从大约0.002至大约0.5。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其所具有的长度l2/直径d4的比值从大约0.002到大约0.5,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提供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强度。另外,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崩塌特征700,其所具有的长度l2/直径d4的比值从大约0.002至大约0.5,可确保保持架508仅在碰撞情况期间施加预定大小的力时才变形、破裂和/或使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与外座圈506分开。结果,应当理解,从大约0.002至大约0.5的长度l2/直径d4的比值提供了一临界范围,其中,在正常运行条件期间,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用作止挡特征,但是允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在碰撞情况期间与外座圈506分开,从而允许第一轴502塌缩到第二轴594中。

    如本公开的图8中最佳所见,等速接头组件500在车辆(未示出)经经受碰撞情况并且将一定量的力f2施加到接头组件500之后处于第二位置702。力f2朝向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轴向地驱动第一轴502、内座圈504、保持架508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直到保持架508的至少一部分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直接接触。当力f2达到预定大小时,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和/或保持架508将会把使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从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分开所需的一定大小的力施加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一旦已经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陷特征700从外座圈506分离,则第一轴502、内座圈504、保持架508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就能够朝向插塞构件606轴向平移。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由于在碰撞情况702期间等速接头组件500经受的力f2,第一轴502、内座圈504、保持架508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可迫使插塞构件606脱离与外座圈506的第二接纳部分604的接合。结果,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第一轴502、内座圈504、保持架508、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插塞构件606和/或一个或多个碰撞塌陷特征700在碰撞情况702期间可轴向地平移到第二轴594的中空部分600中。这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吸收在碰撞状态702期间产生的力f2的至少一部分,这将有助于防止对车辆乘客的伤害并且将有助于防止因屈曲而损坏附近的车辆部件。因此,可以理解,等速接头组件500将提高车辆(未示出)的总体碰撞安全等级。

    另外,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的长度l2来定制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与外座圈506分开所需的力f2的大小。通过增加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的长度l2,来增加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与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分开所需的力f2的大小。相反,通过减小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的长度l2,来减小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与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分开所需的力f2的大小。

    另外,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对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执行一个或多个热处理过程来定制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与外座圈506分开所需的力f2的大小。通过对等速接头组件500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施加一个或多个热处理过程,可增加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与等速接头组件500的外座圈506分离所需的力f2的大小。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的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其具有本公开的图5和6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当等速接头组件800处于本公开的图9所示的位置时,等速接头组件800处于第一位置801。除了以下特别说明的地方,图9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800与图5和6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500相同。等速接头组件800包括第一轴502、内座圈802、外座圈804、保持架806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等速接头组件800是具有插入和铰接能力的交叉凹槽(cross-groove)型等速接头。

    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内座圈802与第一轴502同轴延伸并驱动地连接到第一轴502。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内座圈802具有内表面810和外表面812。多个轴向延伸的内座圈花键814沿着等速接头组件800的的内座圈802的内表面810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多个轴向延伸的内座圈花键814与在等速接头组件500的第一轴502的第一端部514上的多个轴向延伸的花键518互补并啮合。

    一个或多个内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16沿着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内座圈802的外表面812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一个或多个内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16的尺寸和形状适于接纳等速接头组件800的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的至少一部分。

    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当卡环530设置在轴卡环凹槽528内时,卡环530的至少一部分与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内座圈802接触。结果,卡环530将内座圈802轴向地限制到等速接头组件800的第一轴502的第一端部分514。

    保持架806插设在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内座圈802和外座圈804之间。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保持架806具有内表面818、外表面820、第一端部分822、第二端部分824、以及设置在保持架806的第一端部分822和第二端部分824之间中间部分826。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保持开口828从保持架806的内表面818延伸到外表面820。保持架806中的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保持开口828的尺寸和形状适于接纳和/或保持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公开的图9所示,保持架806的内表面818的中间部分826具有直径增大的部分830。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架806的直径增大部分830基本上为圆柱形的形状。

    根据图9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当组装接头组件800时,内座圈802、保持架806和一个或扭矩传递元件808具有基本相同的中心线c3。

    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外座圈804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轴502、内座圈802、保持架806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的径向外侧。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外座圈804具有内表面832、外表面834、第一端部分836、第二端部分838、第一端840和第二端842。外座圈804的内表面832和外表面834在其中限定中空部分844。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第一轴502、内座圈802、保持架806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外座圈804的中空部分844内。

    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46沿着外座圈804的内表面832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46的形状适于接纳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的至少一部分。结果,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中的一个或多个将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内座圈802驱动地连接到外座圈804。

    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46具有最内直径id2。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804的最内直径id2可以基本等于或稍大于等速接头组件800的保持架806的最外直径od6。

    柔性护套558径向设置在等速接头组件800的第一轴502的外侧。如前所述,柔性护套558为接头组件800提供了防止灰尘、碎屑和湿气从外部环境迁移到接头组件800中的柔性密封件。

    柔性护套558的第二端部分562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外座圈804的第二端部分838的外表面834的至少一部分。根据图9中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通过使用具有第一端部分850和第二端部分852的护套罩848,将柔性护套558的第一端部分862连接到外座圈804的外表面834。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护套组件847的护套罩848的第一端部分850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外座圈804的第二端部分838的外表面834。另外,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护套罩848的第二端部分852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800的柔性护套558的第一端部分562的至少一部分。当车辆(未示出)在运行时,护套罩848有助于保护柔性护套558不受碎屑的冲击而损坏。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护套罩848由基本刚性的材料制成,诸如金属材料、铝合金、钢合金、碳纤维材料或复合材料之类。

    根据图9中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护套罩848按轴向顺序从护套罩848的第一端部分850至第二端部分852包括径向向外延伸部分854、第一基本水平部分856、径向向内延伸部分858、第二基本水平部分860和钩形部分862。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护套罩848的第一基本水平部分856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外座圈804的第二端部分838的外表面834的至少一部分。

    护套罩848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858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座圈804的第二端842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护套罩848的径向向内延伸部858用作止挡件,以防止护套罩848沿着外座圈804的第二端部分838的外表面834延伸超过预定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护套罩848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基本上为弓形的扭矩传递元件止挡部分864。如本公开的图9所述,护套罩848的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止挡部分864所具有的形状与等速接头组件800的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的外表面866互补。另外,如本公开的图9所述,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止挡部分864的一端直接连接到护套罩848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858。此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止挡部分864的与径向向内延伸部分858相对的一端直接连接到护套罩848的第二基本水平部分860。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止挡部分864邻近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46设置。当等速接头组件800被铰接至最大铰接角度(未示出)时,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中的一个或多个与护套罩848的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止挡部分864直接接触。另外,当第一轴502、内座圈802、保持架806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远离第二轴592轴向平移时,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中的一个或多个与护套罩848的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止挡部分864直接接触。结果,防止了等速接头组件800的铰接超过最大铰接角度(未示出)以及远离第二轴594轴向移动超出预定距离,从而提高了等速接头组件800的整体寿命和耐用性。

    o形环凹槽868沿着外座圈804的第二端部分838的外表面834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外座圈804的第二端部分838的外表面834上的o形环凹槽868的尺寸和形状适于接纳设置在其中的o形环870的至少一部分。o形环870在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外座圈804和护套罩848之间提供密封接合。

    最后,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柔性护套558的第一端部分56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护套罩848的钩形部分862内并由其该钩形部分862保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二轴594的至少一部分接纳在外座圈804的第一接纳部分872内。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第一接纳部分872沿着外座圈804的内表面832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并从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外座圈804的第一端分840轴向向内延伸。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804的第一接纳部分872的直径d5可以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第二轴594的外直径od3。另外,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804的第一接纳部分872的直径d5可以略小于第二轴594的外直径od3,以便提供压配合。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外座圈804的第一端部分836的至少一部分可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焊接部、一个或多个机械紧固件、螺纹连接和/或花键连接整体地连接到第二轴594的至少一部分。

    第二接纳部分874插设在第一接纳部872和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46之间。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第二接纳部分874沿着外座圈804的第一端部分836的内表面832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接纳部分872和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46之间周向地延伸。第二接纳部分874的直径d6小于第一接纳部分872的直径d5。另外,第二接纳部分874的直径d6大于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46的最内直径id2。

    外座圈804的第二接纳部分874的尺寸和形状适于接纳和/或保持插塞构件606。如本公开的图9所述,第二接纳部分874的直径d6基本上等于、略小于或稍大于等速接头组件800的插塞构件606的外直径od4。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插塞构件606可以被压配合到等速接头组件800的第二接纳部分874中。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插塞构件606可以通过使用诸如但不限于一个或多个定位焊接部的一个或多个焊接部固定在外座圈804的第二接纳部分874内。如前所述,插塞构件606有助于防止一种或多种润滑流体(未示出)迁移到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外部,从而确保接头800在运行时具有适当的润滑。

    如本公开的图9所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从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外座圈804的内表面832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可以从外座圈804的最内表面876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延伸,并且可以设置成靠近外座圈804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46和/或第二接纳部分874。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d3可以小于外座圈804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46的最内直径id2。通过在该位置为等速接头组件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时,可以允许内座圈802在运行时相对于外座圈804轴向插入,并为等速接头组件800设置正向止挡特征,防止在正常运行时内座圈802和保持架806插入超出预定量。这防止了内座圈802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过早地与外座圈804脱离驱动接合。结果,应当理解,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允许等速接头组件800保持完全的插入和铰接能力,同时防止内座圈802过早脱离接合并允许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架806的最外直径od6(即,外球直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直径d3的比值可以是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6/直径d3的比值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提供允许等速接头组件800在正常运行条件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阻力。另外,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崩塌特征618,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6/直径d3的比值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可确保保持架806仅在碰撞期间施加预定大小的力时才塌缩。结果,应当理解,最外直径od6/直径d3的比值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提供了一临界范围,其中,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用作止挡特征,但是允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在碰撞情况期间使保持架806塌缩,从而允许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当等速接头组件800经受碰撞情况(未显示)时,一定大小的力f3施加到接头组件800。力f3朝向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轴向地驱动第一轴502、内座圈802、保持架806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直到保持架806的至少一部分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直接接触。当力f3达到预定的大小时,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使保持架806径向向内塌缩,直到保持架806的最外直径od6基本上等于或小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直径d3。一旦保持架806的最外直径od6基本上等于或小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的直径d3,第一轴502、内座圈802、保持架806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就能够朝向插塞构件606轴向平移。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由于在碰撞情况(未示出)期间等速接头组件800经受的力f3,第一轴502、内座圈802、保持架806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可迫使插塞构件606脱离与外座圈804的第二接纳部分874的接合。结果,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第一轴502、内座圈802、保持架806、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和/或插塞构件606在碰撞情况(未示出)期间可轴向地平移到第二轴594的中空部分600中。这允许等速接头组件800可吸收在碰撞情况(未示出)期间产生的力f3的至少一部分,这将有助于防止对车辆乘客的伤害并且将有助于防止因屈曲而损坏附近的车辆部件。因此,可以理解,等速接头组件800将提高车辆(未示出)的总体碰撞安全等级。

    图10是图9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其具有根据本公开的图7和8所示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当等速接头组件800处于本公开的图10所示的位置时,等速接头组件800处于第一位置880。除了以下特别说明的地方,本公开的图10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800与图9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800相同。如图10中最佳所见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从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外座圈804的内表面832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可以从外座圈804的最内表面876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延伸,并且可以设置成靠近外座圈804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46和/或第二接纳部分874。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的直径d4可以小于外座圈804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846的最内直径id2。通过在该位置为等速接头组件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可以允许内座圈802在运行时相对于外座圈804轴向插入,并为等速接头组件800设置正向止挡特征,防止在正常运行时内座圈802和保持架806插入超出预定量。这防止了内座圈802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过早地与外座圈804脱离驱动接合。结果,应当理解,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允许等速接头组件800保持完全的插入和铰接能力,同时防止内座圈802过早脱离接合,并允许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当等速接头组件800经受碰撞情况(未显示)时,一定大小的力f4施加到接头组件800。力f4朝向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轴向地驱动第一轴502、内座圈802、保持架806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直到保持架806的至少一部分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直接接触。当力f4达到预定大小时,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和/或保持架806将会把使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从等速接头组件800的外座圈804分开所需的一定大小的力施加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一旦已经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陷特征700从外座圈804分离,则第一轴502、内座圈802、保持架806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就能够朝向插塞构件606轴向平移。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由于在碰撞情况(未示出)期间等速接头组件800经受的力f4,第一轴502、内座圈802、保持架806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可迫使插塞构件606脱离与外座圈804的第二接纳部分874的接合。结果,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第一轴502、内座圈802、保持架806、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808、插塞构件606和/或一个或多个碰撞塌陷特征700在碰撞情况(未示出)期间可轴向地平移到第二轴594的中空部分600中。这允许等速接头组件800吸收在碰撞状态(未示出)期间产生的力f4的至少一部分,这将有助于防止对车辆乘客的伤害并且将有助于防止因屈曲而损坏附近的车辆部件。因此,可以理解,等速接头组件800将提高车辆(未示出)的总体碰撞安全等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架806的最外直径od6(即,外球直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的直径d4的比值可以是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6/直径d4的比值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提供允许等速接头组件800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阻力。另外,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崩塌特征700,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6/直径d4的比值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可确保保持架806仅在碰撞情况期间施加预定大小的力时才变形、破裂和/或使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与外座圈804分开。结果,应当理解,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的最外直径od6/直径d4的比值提供了一临界范围,其中,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用作止挡特征,但是允许碰撞塌缩特征700在碰撞情况期间与外座圈804分开,从而允许第一轴502塌缩到第二轴594中。

    图11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等速接头组件的一部分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除了以下特别说明的地方,图11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与图5、6和9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相同。根据图11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不包括本公开的图5、6和9中所示的倒角部分624。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图11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可以是图5、6和9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500或者是本公开的图7、8和10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800。

    如本公开的图11中最佳所见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从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外座圈506或804的内表面546或832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可以从外座圈506或804的最内表面620或876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并且直接邻近外座圈506或804的第一接纳部分602或874。通过在该位置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可以允许内座圈506或802在运行时相对于外座圈506或804轴向插入,并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正向止挡特征,防止在正常运行时内座圈504或802和保持架506或806插入超出预定量。这防止了内座圈504或802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过早地与外座圈506或804脱离驱动接合。结果,应当理解,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保持完全的插入和铰接能力,同时防止内座圈504或802过早脱离接合,并允许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可以包括基本圆柱形部分902和倒圆部分904。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图5、6和9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与图11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902相同。结果,基本圆柱形部分902的直径d7小于外座圈506或804的内表面546或832上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或832的最内径id1或id2。另外,如本公开的图11所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902可具有长度l3。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903的长度l3可以为大约从0至25mm,或者可以大约从1mm至大约25mm。通过使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长度l3从大约1mm到大约25mm,可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提供所需的强度,以便防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在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正常运行期间过早变形或破裂。结果,应当理解,从大约1mm至大约25mm的长度l3提供了确保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具有所需强度的临界范围,所述强度是确保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在正常运行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强度,同时在发生碰撞情况时,仍允许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架508或806的最外直径od2或od6(即,外球直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直径d7的比值可以是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2或od6/直径d7的比值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提供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在正常运行条件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阻力。另外,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崩塌特征900,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2或od6/直径d7的比值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可确保保持架508或806仅在碰撞期间施加预定大小的力时才塌缩。结果,应当理解,最外直径od2或od6/直径d7的比值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提供了一临界范围,其中,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用作止挡特征,但是允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在碰撞情况期间使保持架508或806塌缩,从而允许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902的长度l3/基本圆柱形部分902的直径d7的比值可以从大约0.002到大约0.5。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从大约0.002到大约0.5的长度l3/直径d7的比值,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提供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强度。另外,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崩塌特征900,其所具有的长度l3/直径d7的比值从大约0.002至大约0.5,可确保保持架508或806仅在碰撞情况期间施加预定大小的力时才塌缩。结果,应当理解,从大约0.002至大约0.5的长度l3/直径d7的比值提供了一临界范围,其中,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用作止挡特征,但是允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在碰撞情况期间使保持架508或806塌缩,从而允许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图11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倒圆部分904可替代本公开的图5、6和9中所示的倒角部分624。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倒圆部分904将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902连接到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外座圈506或804的最内表面620或876。如本公开的图11所示,倒圆部分904具有从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中心线c1测量的半径r1。通过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设置倒圆部分904,可提供使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保持架508或806塌缩的更有效方法。这是通过增加在碰撞情况期间由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施加到保持架508或806的径向压缩力的大小来实现的。结果,应当理解,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倒圆部分904能够以更节省成本和节省空间尺寸的方式将增大的径向压缩力施加到保持架508或806上。

    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倒圆部分904的半径r1可以基于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或846的最内直径id1或id2来确定。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00的倒圆部分904的半径r1可以是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或846的最内直径id1或id2的大约一半。

    图12是具有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的等速接头组件的一部分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除了以下特别说明的地方,图12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与图5、6、9和11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和900相同。根据图12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不包括本公开的图5、6和9中所示的倒角部分624或者本公开的图11中所示的倒圆部分902。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图12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可以是图5、6和9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500或者是本公开的图7、8和10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800。

    如本公开的图12中最佳所见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从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外座圈506或804的内表面546或832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可以从外座圈506或804的最内表面620或876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并且直接邻近外座圈506或804的第一接纳部分602或874。通过在该位置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可以允许内座圈506或802在运行时相对于外座圈506或804轴向插入,并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正向止挡特征,防止在正常运行时内座圈504或802和保持架506或806插入超出预定量。这防止了内座圈504或802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过早地与外座圈506或804脱离驱动接合。结果,应当理解,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保持完全的插入和铰接能力,同时防止内座圈504或802过早脱离接合并允许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本公开的图12中所示的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仅包括基本圆柱形部分952。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图12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952与图5、6、9和11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618和90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622和902相同。结果,基本圆柱形部分952的直径d8小于外座圈506或804的内表面546或832上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556或832的最内径id1或id2。另外,如本公开的图12所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952可具有长度l4。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952的长度l4可以为大约从0至25mm,或者可以大约从1mm至大约25mm。通过使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的长度l4从大约1mm到大约25mm,可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提供所需的强度,以便防止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在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正常运行期间过早变形或破裂。结果,应当理解,从大约1mm至大约25mm的长度l4提供了确保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具有所需强度的临界范围,所述强度是确保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在正常运行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强度,同时在发生碰撞情况时,仍允许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保持架508或806的最外直径od2或od6(即,外球直径)/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的直径d8的比值可以是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2或od6/直径d8的比值从大约1.0002到大约1.5,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提供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在正常运行条件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阻力。另外,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崩塌特征950,其所具有的最外直径od2或od6/直径d8的比值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可确保保持架508或806仅在碰撞期间施加预定大小的力时才塌缩。结果,应当理解,最外直径od2或od6/直径d8的比值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提供了一临界范围,其中,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用作止挡特征,但是允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在碰撞情况期间使保持架508或806塌缩,从而允许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952的长度l4/基本圆柱形部分952的直径d8的比值可以从大约0.002到大约0.5。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从大约0.002到大约0.5的长度l4/直径d8的比值,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提供允许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正常运行所需的强度。另外,通过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设置一个或多个碰撞崩塌特征950,其所具有的长度l4/直径d8的比值从大约0.002至大约0.5,可确保保持架508或806仅在碰撞情况期间施加预定大小的力时才塌缩。结果,应当理解,从大约0.002至大约0.5的长度l4/直径d8的比值提供了一临界范围,其中,在正常运行情况期间,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用作止挡特征,但是允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在碰撞情况期间使保持架508或806塌缩,从而允许第一轴502在第二轴594内塌缩。

    因此,在本公开的范围内,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952可单独用于使保持架508或806径向向内塌缩,直到保持架508或806的最外直径od2或od6基本等于或小于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950的基本圆柱形部分952的直径d8。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的插塞构件100的剖切示意性侧视图。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图13所示的插塞构件1000可用于替代图5-10所示的插塞构件606。结果,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插塞构件1000具有的外直径od7基本上等于、略小于或略大于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第二接纳部分604或874的直径d2或d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插塞构件1000可以被压配合到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第二接纳部分604或874中。根据本公开的替代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插塞构件1000可以通过使用诸如但不限于一个或多个定位焊接部的一个或多个焊接部固定在外座圈506或804的第二接纳部分604或874内。插塞构件1000有助于防止一种或多种润滑流体(未示出)迁移到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的外部,从而确保接头500或800在运行时具有适当的润滑。

    根据图13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插塞构件1000还包括第一基本水平部分1002、第二基本水平部分1004和将第一基本水平部分1002连接到第二基本水平部分1004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1006。如本公开的图13所示,插塞构件1000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1006包括轴向延伸的部分1008。根据图13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插塞构件1000的轴向延伸部分1008远离插塞构件1000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1006轴向向外延伸。轴向延伸部分1008可以具有能容纳第一轴501、内座圈504或802、保持架508或806、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或818中的一个或多个和/或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中的至少一部分所需的尺寸和形状。结果,应当理解,插塞构件1000的轴向延伸部分1008的延伸距离是:在碰撞情况期间,在迫使插塞构件1000与外座圈506或804的第二接纳部分604或874脱离接合之前,第一轴502、内座圈504或802、保持架508或806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或808可以轴向行进的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插塞构件1000的轴向延伸部分1008可以具有长度l5。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非限制性示例,插塞构件1000的轴向延伸部分1008的长度l5,可以基本等于或大于在发生碰撞情况时,第一轴501、内座圈504或802、保持架508或806、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或818中的一个或多个和/或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700可平移的距离。结果,应当理解,插塞构件1000的轴向延伸部分1008可以为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提供这样的能力:可防止等速接头组件500或800内的一种或多种润滑流体(未示出)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之后进入第二轴594。另外,应当理解,插塞构件1000的轴向延伸部分1008将有助于防止第一轴502、内座圈504或802、保持架508或806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或808在第二轴594内轴向平移超过预定大小。这有助于防止第一轴502、内座圈504或802、保持架508或806和/或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510或808对第二轴594和/或附连到第二轴594相对端的传动系的部件(未示出)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应当理解,本说明书所述且附图所示的各种实施例仅是示出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实用新型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结果,应当理解,所述和所示的各种实施例可以与所附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实用新型构思进行组合。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已经通过被认为代表了较佳实施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做了描述。然而,应当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除了具体所示和所述以外的其他方式实践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等速接头组件,包括:

    等速接头组件,所述等速接头组件包括内座圈、外座圈、保持架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一轴;

    其中,所述外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轴;

    其中,所述外座圈具有在其中限定中空部分的内表面和外表面;

    其中,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沿着所述外座圈的所述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

    其中,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从所述外座圈的所述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并且设置成直接邻近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完全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之间,并且不轴向延伸超过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还包括将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基本圆柱形部分连接到所述外座圈的所述内表面的倒圆部分;以及

    其中,在发生碰撞情况时,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保持架被驱动成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倒圆部分直接接触,使所述保持架径向向内塌缩,从而允许所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轴向平移到所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所具有的直径小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凹槽的最内直径,并且小于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保持架的最外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所具有的长度为大约1mm至大约2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所具有的所述保持架的最外直径/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的比值为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所具有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的长度/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的比值为从大约0.002至大约0.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还包括倒角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部分的所述角度为从大约1°到大约3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发生碰撞情况时,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保持架被驱动成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倒角部分直接接触,使所述保持架径向向内塌缩,从而允许所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轴向平移到所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圆部分所具有的半径大约是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的所述最内直径的一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护套和护套罩;

    其中,所述护套罩的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外座圈,而所述护套罩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所述柔性护套的所述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所述柔性护套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并且

    其中,将所述第一轴平移到所述第二轴中所需的力的大小取决于:所述柔性护套的极限拉伸强度、由所述护套罩的所述第二端部分施加到所述柔性护套上的夹紧力的大小、以及使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保持架塌缩所需的力的大小。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到所述外座圈的所述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插塞构件;

    其中,所述插塞构件包括第一基本水平部分、第二基本水平部分和将所述插塞构件的所述第一基本水平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二基本水平部分的径向向内延伸部分;

    其中,所述径向向内延伸部分具有轴向延伸部分,所述轴向延伸部分从所述插塞构件的所述径向向内延伸部分向外延伸远离;

    其中,所述插塞构件的所述轴向延伸部分所具有的尺寸和形状适于防止所述第一轴、所述内座圈、所述保持架、所述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和/或所述碰撞塌缩特征轴向平移到所述第二轴中超出预定的量。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等速接头组件是双偏移等速接头或交叉凹槽型等速接头。

    13.一种等速接头组件,包括:

    等速接头组件,所述等速接头组件包括内座圈、外座圈、保持架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

    其中,所述内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一轴;

    其中,所述外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二轴;

    其中,所述外座圈具有在其中限定中空部分的内表面和外表面;

    其中,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沿着所述外座圈的所述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完全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之间,并且不轴向延伸超过所述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并且

    其中,在发生碰撞情况时,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保持架被驱动成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直接接触,并且所述保持架将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与所述外座圈分开所需的一定大小的力施加到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上,从而允许所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轴向平移到所述第二轴的至少一部分中。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护套和护套罩;

    其中,所述护套罩的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外座圈,而所述护套罩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所述柔性护套的所述第一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所述柔性护套的第二端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所述第一轴的至少一部分;并且

    其中,将所述第一轴平移到所述第二轴中所需的力的大小取决于:所述柔性护套的极限拉伸强度、由所述护套罩的所述第二端部分施加到所述柔性护套上的夹紧力的大小、以及使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与所述等速接头组件的所述外座圈分开所需的力的大小。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包括基本圆柱形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所具有的长度为大约1mm至大约25mm。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所具有的所述保持架的最外直径/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的比值为从大约1.0002至大约1.5。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等速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所具有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的长度/所述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的所述基本圆柱形部分的直径的比值为从大约0.002至大约0.5。

    技术总结
    一种具有碰撞塌缩特征的等速接头组件。该等速接头组件包括内座圈、外座圈、保持架和一个或多个扭矩传递元件。内座圈驱动地连接到第一轴,而外座圈连接到第二轴。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沿着外座圈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周向地延伸。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从外座圈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径向向内周向地延伸,并且设置成直接邻近外座圈中的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一个或多个碰撞塌缩特征完全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外座圈扭矩传递元件凹槽之间,并且不轴向延伸超过凹槽。

    技术研发人员:S·T·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德纳汽车系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7.20
    技术公布日:2021.03.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7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