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巷道临时支护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其中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在所有资源需求总量中占较大的比重。因此保证煤矿巷道的安全性是开采煤矿资源的首要任务,而在煤矿巷道的开挖过程中,支护装置的选用往往是保证巷道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在现有的临时支护形式中,比较常用的为戴帽点柱式以及前探梁临时支护形式。其中戴帽点柱式通过等距离布置液压支架来对巷道顶板进行支撑,这种支撑方式易于破坏顶板的围岩完整性;而前探梁临时支护形式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只能遮挡部分碎石的掉落,不能很好的保证顶板的稳定性。同时,这两种支护形式仅仅对顶板进行支护,没有考虑巷道两帮以及底板围岩压力对巷道安全性的影响,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没有较好的防护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巷道顶板支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能够对两帮部以及巷道底板起到较好的支撑防护效果,大大提高巷道整体的稳定性。
为达成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包括支撑底板、左帮支撑护板、右帮支撑护板、和顶板支撑梁,以及第一液压驱动装置、第二液压驱动装置、第三液压驱动装置、第四液压驱动装置和液压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支撑底板,另一端连接左帮支撑护板;
所述第二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支撑底板,另一端连接右帮支撑护板;
所述第三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左帮支撑护板,另一端连接顶板支撑梁;
所述第四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右帮支撑护板,另一端连接顶板支撑梁;
所述支撑底板用于设置在巷道底板上并能够在第一液压驱动装置和第二液压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抵接巷道的底板围岩;
所述左帮支撑护板能够在第一液压驱动装置和第三液压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抵接巷道的左帮部围岩;
所述右帮支撑护板能够在第二液压驱动装置和第四液压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抵接巷道的右帮部围岩;
所述顶板支撑梁能够在第三液压驱动装置和第四液压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抵接巷道顶板围岩;
所述液压控制装置分别连接第一液压驱动装置、第二液压驱动装置、第三液压驱动装置、第四液压驱动装置,用于对各液压驱动装置进行液压驱动控制。
作为一种具体改进,所述第一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在支撑底板的左侧,另一端连接左帮支撑护板的下部,第二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在支撑底板的右侧,另一端连接右帮支撑护板的下部,第三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左帮支撑护板的上部,另一端连接在顶板支撑梁的左侧,第四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右帮支撑护板的上部,另一端连接在顶板支撑梁的右侧。
作为一种具体改进,各液压驱动装置均通过连接口与相应的支撑底板、左帮支撑护板、右帮支撑护板、顶板支撑梁铰接连接。
作为一种具体改进,所述连接口均为一对钢槽焊接在支撑底板、左帮支撑护板、右帮支撑护板、顶板支撑梁上。
作为一种具体改进,各液压驱动装置均为单向液压油缸。
作为一种具体改进,所述支撑底板设置在巷道截面横向的中央位置,该支架系统关于巷道纵轴线呈左右对称布置。
作为一种具体改进,所述支撑底板与巷道底板接触的面制作成锯齿状。
作为一种具体改进,所述左帮支撑护板、右帮支撑护板与巷道左帮部、右帮部接触的面制作成锯齿状。
作为一种具体改进,所述顶板支撑梁根据巷道顶板形状设置成圆弧形或矩形。
作为一种具体改进,所述液压控制装置为液压控制箱,其设置在支撑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通过应用液压驱动装置将顶板支撑梁、左右帮支撑护板及支撑底板连接起来,除了对巷道顶部围岩的支护外,还对巷道左右两帮部以及底板进行支护,形成一个稳定和闭合的支护结构,相对于传统临时支护装置,能够产生更好的支护效果,大大提高了防护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装置整体简单合理,容易进行组装和拆卸,能够减轻井下工人的劳动作业强度;通过对支撑底板的锯齿状设计,能够更好的与巷道底板围岩咬合连接,也能够防止在装置组装时产生滑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图。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
1-支撑底板、2-左帮支撑护板、3-右帮支撑护板、4-顶板支撑梁、5-第一液压驱动装置、6-第二液压驱动装置、7-第三液压驱动装置、8-第四液压驱动装置、9-连接口、10-液压控制装置、11-锯齿、12-巷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由……组成”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产品、设备、过程或方法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需要时还可以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产品、设备、过程或方法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包含……”、“由……组成”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产品、设备、过程或方法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还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部件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包括支撑底板1、左帮支撑护板2、右帮支撑护板3、和顶板支撑梁4,以及第一液压驱动装置5、第二液压驱动装置6、第三液压驱动装置7、第四液压驱动装置8和液压控制装置10,其中,支撑底板1在使用时设置在巷道底板上,液压控制装置10为液压控制箱,设置在支撑底板1上,顶板支撑梁4左侧设置左帮支撑护板2,右侧设置右帮支撑护板3,底部设置支撑底板1,支撑底板1与左帮支撑护板2之间通过连接口9安装有第一液压驱动装置5,支撑底板1与右帮支撑护板3之间通过连接口9安装有第二液压驱动装置6,通过液压控制装置10使第一液压驱动装置5带动左帮支撑护板2与左帮围岩抵接,使第二液压驱动装置6带动右帮支撑护板3与右帮围岩抵接,顶板支撑梁4与左帮支撑护板2之间通过连接口9安装有第三液压驱动装置7,顶板支撑梁4与右帮支撑护板3通过连接口9安装有第四液压驱动装置8,通过液压控制装置10使第三液压驱动装置7与第四液压驱动装置8驱动顶板支撑梁4,使其与顶板围岩抵接。
参见图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实施例,第一液压驱动装置5一端连接在支撑底板1的左侧,另一端连接左帮支撑护板2的下部,第二液压驱动装置6一端连接在支撑底板1的右侧,另一端连接右帮支撑护板3的下部,第三液压驱动装置7一端连接左帮支撑护板2的上部,另一端连接在顶板支撑梁4的左侧,第四液压驱动装置8一端连接右帮支撑护板3的上部,另一端连接在顶板支撑梁4的右侧,使得结构受力更合理。
本实用新型中各液压驱动装置均为单向液压油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实施例,支撑底板1设置在巷道截面横向的中央位置,该支架系统关于巷道纵轴线呈左右对称布置,如此能够使得整个支架系统左右受力和施力对称均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实施例,连接口9均为一对钢槽焊接在支撑底板、支撑护板或支撑梁上。
参见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实施例,支撑底板1与巷道底板的接触面,制作成带锯齿11的锯齿状,能够更好地与巷道底板围岩咬合,也能够防止在装置组装时产生滑动。
参见图3,进一步地,左帮支撑护板2、右帮支撑护板3与巷道左帮部、右帮部的接触面,制作成锯齿状,以更好地与巷道两帮部围岩咬合。需要说明的是,左帮支撑护板2、右帮支撑护板3是否采用锯齿状需根据现场情况具体判断,若锯齿11可能造成对两帮部围岩的破坏,则仍然采用平面形状的支撑护板。
如图1-3所示,顶板支撑梁4根据巷道顶板形状设置成圆弧形或矩形,以更好地与巷道顶板表面贴合。
结合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使用时,预先将支撑底板1铺设完成,将第一液压驱动装置5的缸筒端与支撑底板1相连接,同时将第二液压驱动装置6的缸筒端与支撑底板1相连接,连接完成后将左帮支撑护板2和右帮支撑护板3分别与第一液压驱动装置5和第二液压驱动装置6的活塞杆端相连接,完成后启动液压控制装置10使第一液压驱动装置5带动左帮支撑护板2与左帮围岩抵接,第二液压驱动装置6带动右帮支撑护板3与右帮围岩抵接,当确定牢固以后,再将第三液压驱动装置7的缸筒端与左帮支撑护板2连接,第四液压驱动装置8的缸筒端与右帮支撑护板3连接,之后将顶板支撑梁4与第三液压驱动装置7和第四液压驱动装置8的活塞杆端相连接,连接完成后,启动液压控制装置10,使第三液压驱动装置7和第四液压驱动装置8相互配合,将顶板支撑梁4与围岩顶板抵接牢固,进而通过液压控制装置10调整装置整体,在巷道12内形成牢固的支护。相比于传统的支护装置,本装置增设了支撑底板1、左帮支撑护板2、右帮支撑护板3,支撑底板1、左帮支撑护板2、右帮支撑护板3、顶板支撑梁4形成一个稳定的、闭合的支护体系,大大提高了防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1.一种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底板、左帮支撑护板、右帮支撑护板、和顶板支撑梁,以及第一液压驱动装置、第二液压驱动装置、第三液压驱动装置、第四液压驱动装置和液压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支撑底板,另一端连接左帮支撑护板;
所述第二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支撑底板,另一端连接右帮支撑护板;
所述第三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左帮支撑护板,另一端连接顶板支撑梁;
所述第四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右帮支撑护板,另一端连接顶板支撑梁;
所述支撑底板用于设置在巷道底板上并能够在第一液压驱动装置和第二液压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抵接巷道的底板围岩;
所述左帮支撑护板能够在第一液压驱动装置和第三液压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抵接巷道的左帮部围岩;
所述右帮支撑护板能够在第二液压驱动装置和第四液压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抵接巷道的右帮部围岩;
所述顶板支撑梁能够在第三液压驱动装置和第四液压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抵接巷道顶板围岩;
所述液压控制装置分别连接第一液压驱动装置、第二液压驱动装置、第三液压驱动装置、第四液压驱动装置,用于对各液压驱动装置进行液压驱动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在支撑底板的左侧,另一端连接左帮支撑护板的下部,第二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在支撑底板的右侧,另一端连接右帮支撑护板的下部,第三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左帮支撑护板的上部,另一端连接在顶板支撑梁的左侧,第四液压驱动装置一端连接右帮支撑护板的上部,另一端连接在顶板支撑梁的右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液压驱动装置均通过连接口与相应的支撑底板、左帮支撑护板、右帮支撑护板、顶板支撑梁铰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口均为一对钢槽焊接在支撑底板、左帮支撑护板、右帮支撑护板、顶板支撑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液压驱动装置均为单向液压油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板设置在巷道截面横向的中央位置,该支架系统关于巷道纵轴线呈左右对称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板与巷道底板接触的面制作成锯齿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帮支撑护板、右帮支撑护板与巷道左帮部、右帮部接触的面制作成锯齿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支撑梁根据巷道顶板形状设置成圆弧形或矩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临时支护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控制装置为液压控制箱,其设置在支撑底板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