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9  115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锈包装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相防锈膜是基于高分子材料与vci气相防锈技术发展相结合的新一代创新高科技产品,使用该膜将被防锈设备包装密封后,膜体内含有的vci开始升华挥发出防锈气体因子,扩散渗透至被防锈物品表面并吸附其上,形成单分子厚的致密保护膜层,隔绝诱发锈蚀的各种因素与被防锈物品表面的接触,使设备不受外界腐蚀性气体的锈蚀影响,从而有效防止锈蚀的产生。

    但是,有些设备在运行时会受到电磁波的干扰,这些设备在防锈的基础上还需要防电磁干扰,现有技术并没有同时提供气相防锈和电磁波屏蔽功能的复合膜,如果在设备上同时包装电磁屏蔽膜和防锈膜则成本较高且需要多次包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在气相防锈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屏蔽外界电磁波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包括基膜层和电磁屏蔽层;

    所述基膜层为气相防锈膜层,所述基膜层作为所述电磁屏蔽层的载体;

    所述电磁屏蔽层连接于所述基膜层,所述电磁屏蔽层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在防锈膜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了电磁屏蔽层,增加了传统防锈膜对于电磁波的屏蔽功能,使防锈膜性能可以达到静电亚导体范围,可以在对内部设备起到防锈保藏的同时有效屏蔽使用过程中外界电磁波对内部设备的影响。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电磁屏蔽层包括第一电磁屏蔽层,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为金属粒子层,所述金属粒子层的金属粒子间相互接着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所述电磁屏蔽层嵌设于所述基膜层内。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电磁屏蔽层包括第一电磁屏蔽层,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包括绝缘层和嵌设于所述绝缘层中的金属粒子,所述金属粒子间相互接着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设置于所述基膜层的外侧表面。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电磁屏蔽层包括第二电磁屏蔽层,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为导电塑料膜或铝箔复合膜,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设置于所述基膜层的外侧表面。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基膜层与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之间夹设有网格纤维层。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网格纤维层的设置可使电磁屏蔽防锈膜具有较好的抗拉扯性能,并能使电磁屏蔽防锈膜具有较好的定形效果,可为内部设备提供充足的空间。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的厚度为20μm。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的外表面设置有强韧层。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强韧层能够提高电磁屏蔽防锈膜的强度和韧性。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强韧层包括无纺布纤维层和聚酯纤维薄膜,所述无纺布纤维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的外表面,所述聚酯纤维薄膜设置于所述无纺布纤维层的外表面。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强韧层为无纺布纤维层和聚酯纤维薄膜的复合膜层,强韧层直接暴露于环境中,能够使电磁屏蔽防锈膜获得较好的强度和韧性,可凭借其自身较高的刚性、硬度、韧性等优良的机械性能,使电磁屏蔽防锈膜具有较好的强度、韧性和耐穿刺性,能够为包装于其内的设备提供更好的气密性。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无纺布纤维层通过聚氨酯增韧剂涂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的外表面,所述聚酯纤维薄膜通过聚氨酯增韧剂涂层设置于所述无纺布纤维层的外表面。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聚氨酯增韧剂涂层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磁屏蔽防锈膜的韧性。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金属粒子的粒径为2-4μm,所述金属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5μm。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在该粒径下的金属粒子间可形成较好的接着性能,提供较好的电磁屏蔽性能,并可使载体表面更为平整。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在防锈膜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了电磁屏蔽层,增加了传统防锈膜对于电磁波的屏蔽功能,使防锈膜性能可以达到静电亚导体范围,可以在对内部设备起到防锈保藏的同时有效屏蔽使用过程中外界电磁波对内部设备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电磁屏蔽防锈膜的第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磁屏蔽防锈膜的第二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电磁屏蔽防锈膜的第三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基膜层;21、第一电磁屏蔽层;22、第二电磁屏蔽层;3、网格纤维层;4、强韧层;41、无纺布纤维层;42、聚酯纤维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在气相防锈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屏蔽外界电磁波的功能,如图1、图2、图3所示,特别设置成下述结构:

    基本的,该电磁屏蔽防锈膜包括一基膜层1和一电磁屏蔽层。

    基膜层1为基体为pe的气相防锈膜层,基膜层1作为电磁屏蔽层的载体,电磁屏蔽层连接于基膜层1与之形成电磁屏蔽防锈膜,电磁屏蔽层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电磁屏蔽层包括第一电磁屏蔽层21或第二电磁屏蔽层22或同时包括第一电磁屏蔽层21和第二电磁屏蔽层22。第二电磁屏蔽层22的厚度在20μm为宜。第一电磁屏蔽层21中,金属粒子的粒径在2-4μm为宜,且金属粒子的平均粒径在3.5μm以及其左右最佳,因为在该粒径下的金属粒子间可形成较好的接着性能,提供较好的电磁屏蔽性能,并可使载体表面更为平整。

    电磁屏蔽层只包括第一电磁屏蔽层21时,具有两种基本设置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第一种,第一电磁屏蔽层21为由金属粉末嵌设于基材形成的金属粒子层,用于嵌设金属粉末的基材为基膜层1。制作第一电磁屏蔽层21和基膜层1时,可以采用现有的如同添加着色料的方法,将金属粉末混入基膜层1的材料后一体成型,使电磁屏蔽层整体嵌设于基膜层1内。金属粒子层的金属粒子间相互接着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

    第二种,第一电磁屏蔽层21包括绝缘层和嵌设于绝缘层中的金属粒子,绝缘层作为嵌设金属粉末的基材。制作第一电磁屏蔽层21时,可以采用现有的如同添加着色料的方法,将金属粉末混入基材为丙烯酸或环氧树脂的绝缘层材料后一体成型,使电磁屏蔽层整体嵌设于绝缘层内。金属粉末中的金属粒子在绝缘层内彼此间相互接着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第一电磁屏蔽层21的内侧面与基膜层1的外侧表面连接。

    电磁屏蔽层只包括第二电磁屏蔽层22时,第二电磁屏蔽层22为导电塑料膜或铝箔复合膜,第二电磁屏蔽层22的内侧面连接于基膜层1的外侧表面。

    电磁屏蔽层同时包括第一电磁屏蔽层21和第二电磁屏蔽层22时,基膜层1与第一电磁屏蔽层21之间可采用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结构形式中的任一种,如图3所示,第二电磁屏蔽层22的内表面连接于第一电磁屏蔽层21中的嵌设金属粉末的基材的外表面处。

    根据用户对屏蔽效果的不同要求,可同时设置第一电磁屏蔽层21和第二电磁屏蔽层22,也可单独设置第一电磁屏蔽层21和第二电磁屏蔽层22。

    在防锈膜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了电磁屏蔽层,增加了传统防锈膜对于电磁波的屏蔽功能,使防锈膜性能可以达到静电亚导体范围,可以在对内部设备起到防锈保藏的同时有效屏蔽使用过程中外界电磁波对内部设备的影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

    在基膜层1与第二电磁屏蔽层22之间夹设有网格纤维层3。在该电磁屏蔽防锈膜只包括第二电磁屏蔽层22时,基膜层1的外侧表面铺设有网格纤维层3,第二电磁屏蔽层22的内表面连接于基膜层1使网格纤维层3夹设于基膜层1与第二电磁屏蔽层22之间。在电磁屏蔽防锈膜包括有第一电磁屏蔽层21时,当嵌设金属粉末的基材为基膜层1时,网格纤维层3连接于基膜层1的外表面,当嵌设金属粉末的基材为绝缘层时,网格纤维层3铺设于基膜层1的外表面,第一电磁屏蔽层21的内侧面连接基膜层1的外表面使网格纤维层3夹设于基膜层1与第一电磁屏蔽层21之间,进一步在电磁屏蔽防锈膜包括有第二电磁屏蔽层22时,网格纤维层3则夹设在基膜层1与第二电磁屏蔽层22之间。

    网格纤维层3的设置可使电磁屏蔽防锈膜具有较好的抗拉扯性能,并能使电磁屏蔽防锈膜具有较好的定形效果,可为内部设备提供充足的空间。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

    在第二电磁屏蔽层22的外表面设置有强韧层4。强韧层4包括无纺布纤维层41和聚酯纤维薄膜42。无纺布纤维层41通过聚氨酯增韧剂涂层设置于第二电磁屏蔽层22的外表面,聚酯纤维薄膜42通过聚氨酯增韧剂涂层设置于无纺布纤维层41的外表面。

    强韧层4能够提高电磁屏蔽防锈膜的强度和韧性。强韧层4为无纺布纤维层41和聚酯纤维薄膜42的复合膜层,强韧层4直接暴露于环境中,能够使电磁屏蔽防锈膜获得较好的强度和韧性,可凭借其自身较高的刚性、硬度、韧性等优良的机械性能,使电磁屏蔽防锈膜具有较好的强度、韧性和耐穿刺性,能够为包装于其内的设备提供更好的气密性。聚氨酯增韧剂涂层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磁屏蔽防锈膜的韧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膜层(1)和电磁屏蔽层;

    所述基膜层(1)为气相防锈膜层,所述基膜层(1)作为所述电磁屏蔽层的载体;

    所述电磁屏蔽层连接于所述基膜层(1),所述电磁屏蔽层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层包括第一电磁屏蔽层(21),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21)为金属粒子层,所述金属粒子层的金属粒子间相互接着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所述电磁屏蔽层嵌设于所述基膜层(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层包括第一电磁屏蔽层(21),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21)包括绝缘层和嵌设于所述绝缘层中的金属粒子,所述金属粒子间相互接着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所述第一电磁屏蔽层(21)设置于所述基膜层(1)的外侧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屏蔽层包括第二电磁屏蔽层(22),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22)为导电塑料膜或铝箔复合膜,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22)设置于所述基膜层(1)的外侧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膜层(1)与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22)之间夹设有网格纤维层(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22)的厚度为20μ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22)的外表面设置有强韧层(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强韧层(4)包括无纺布纤维层(41)和聚酯纤维薄膜(42),所述无纺布纤维层(41)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22)的外表面,所述聚酯纤维薄膜(42)设置于所述无纺布纤维层(41)的外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纤维层(41)通过聚氨酯增韧剂涂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磁屏蔽层(22)的外表面,所述聚酯纤维薄膜(42)通过聚氨酯增韧剂涂层设置于所述无纺布纤维层(41)的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粒子的粒径为2-4μm,所述金属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5μ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屏蔽防锈膜,涉及防锈包装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没有同时提供气相防锈和电磁波屏蔽功能的复合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基膜层和电磁屏蔽层;所述基膜层为气相防锈膜层,所述基膜层作为所述电磁屏蔽层的载体;所述电磁屏蔽层连接于所述基膜层,所述电磁屏蔽层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在防锈膜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了电磁屏蔽层,增加了传统防锈膜对于电磁波的屏蔽功能,使防锈膜性能可以达到静电亚导体范围,可以在对内部设备起到防锈保藏的同时有效屏蔽使用过程中外界电磁波对内部设备的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朱韶东;张学新;马开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宇达防锈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0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598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