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9  76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冬季易于达到所需的转动方向的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人驾驶转向装置在北方冬天室外长时间工作容易有水气结块于转体连接处的外表面,较容易造成无人驾驶转向困难,难以达到所需的转动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解决冬季转向装置有水气结块于转体连接处的外表面,造成无人驾驶时转向难以达到所需的转动方向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包括带动杆、带动转体、衔接盘、托杆,所述带动转体衔接于带动杆首尾两端且活动连接,所述带动转体外表面固定于托杆两端,所述带动转体与衔接盘相衔接且活动连接。

    所述带动转体包括外固壳、隔空口、转动体,所述隔空口与外固壳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转动体贯穿于外固壳内部且活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动体包括带轴、动力托杆、主转体,所述带轴贯穿于动力托杆内部,所述动力托杆远离带轴的一端与主转体相连接,所述主转体为圆环形结构,所述动力托杆呈弧形弯曲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主转体包括外隔壳、外推体、隔空口、内固柱,所述外推体与内固柱转动连接,所述外推体抵在外隔壳内壁且活动连接,所述隔空口与外隔壳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隔空口设有五个且呈圆环形均匀分布,所述外隔壳为圆环形结构,所述外推体设有五个。

    进一步的,所述外推体包括展体、裹条、弹性胶条,所述弹性胶条贴合于两个裹条之间,所述裹条与展体相连接,所述裹条由橡胶材质所制成,具有一定的拉扯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展体包括主球、外裹体、内硬角块,所述内硬角块嵌入于外裹体内部,所述外裹体固定于主球外表面,所述内硬角块设有六个,且三个为一组。

    进一步的,所述主球包括外接壳、内口、扭体、中固体,所述扭体固定于中固体外表,所述扭体远离中固体的一端与外接壳相连接,所述内口置于外接壳与中固体之间,所述扭体设有四个,所述外接壳为圆环形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扭体包括扭节块、胶软体、固头,所述胶软体固定于两个扭节块之间,所述扭节块与固头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扭节块由橡胶材质所制成,具有一定的拉扯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扭节块包括外弹层、硬隔体、内隔芯,所述内隔芯外表面包裹有硬隔体,所述硬隔体贴合于外弹层内壁,所述硬隔体为字型结构。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优点:1、能够在转向装置内部有水气位于室外结冰时,对其进行转动的同时,一并推出让其不会结固;2、在衔接部位外裹体失去阻力时,包裹内部部位的安装位置,在扭体拉扯紧绷时,是由扭节块与胶软体呈紧绷状态,在扭体失去阻力时,其硬隔体将会一并回缩,能够在衔接部位转动时,对其起到转动转力与回动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带动转体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转动体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主转体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外推体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展体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主球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扭体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扭节块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其中:带动杆-11、带动转体-22、衔接盘-33、托杆-44、外固壳-201、隔空口-202、转动体-203、带轴-001、动力托杆-002、主转体-003、外隔壳-111、外推体-112、隔空口-113、内固柱-114、展体-e01、裹条-e02、弹性胶条-e03、主球-w01、外裹体-w02、内硬角块-w03、外接壳-s11、内口-s12、扭体-s13、中固体-s14、扭节块-511、胶软体-512、固头-513、外弹层-x11、硬隔体-x12、内隔芯-x13。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其结构包括带动杆11、带动转体22、衔接盘33、托杆44,所述带动转体22衔接于带动杆11首尾两端且活动连接,所述带动转体22外表面固定于托杆44两端,所述带动转体22与衔接盘33相衔接且活动连接。

    所述带动转体22包括外固壳201、隔空口202、转动体203,所述隔空口202与外固壳20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转动体203贯穿于外固壳201内部且活动连接。

    转动体203包括带轴001、动力托杆002、主转体003,所述带轴001贯穿于动力托杆002内部,所述动力托杆002远离带轴001的一端与主转体003相连接,所述主转体003为圆环形结构,所述动力托杆002呈弧形弯曲结构,所述动力托杆002控制衔接部位的活动范围,所述带轴001带动整体的转动中心位置。

    主转体003包括外隔壳111、外推体112、隔空口113、内固柱114,所述外推体112与内固柱114转动连接,所述外推体112抵在外隔壳111内壁且活动连接,所述隔空口113与外隔壳11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隔空口113设有五个且呈圆环形均匀分布,所述外隔壳111为圆环形结构,所述外推体112设有五个,所述外推体112整体被抵触于物体内部,在外侧失去阻力时,将会弹回原型撑直,所述内固柱114固定整体的中心位。

    外推体112包括展体e01、裹条e02、弹性胶条e03,所述弹性胶条e03贴合于两个裹条e02之间,所述裹条e02与展体e01相连接,所述裹条e02由橡胶材质所制成,具有一定的拉扯效果,所述弹性胶条e03对外层进行弹性辅助,限制整体的拉扯范围,所述展体e01保持自身的硬性,在周围部位的软度弹送,改变自身转动方向。

    展体e01包括主球w01、外裹体w02、内硬角块w03,所述内硬角块w03嵌入于外裹体w02内部,所述外裹体w02固定于主球w01外表面,内硬角块w03设有六个,且三个为一组,外裹体w02包裹内部部位的安装位置,主球w01整体衔接部位主要转动的方向与位置,通过其来的控制,所述内硬角块w03增加整体的硬力。

    本实施例中,当无人驾驶的车辆置于北方的冬季,其带动转体22会被钻入的水气所着附,当其结冰于带动转体22外圈转动体203与外固壳201之间,其转动体203在带动整体转动时,通过动力托杆002拉扯主转体003转动,其外隔壳111保持自身原有的位置,让动力托杆002转动内部的内固柱114,其外隔壳111自身设有隔空口113衔接内部于外侧,当动力托杆002转动内固柱114的时候,其外推体112将会移开外隔壳111内壁抵触的位置,顺着隔空口113的位置移动,其弹性胶条e03与裹条e02自身的弹性来辅助外推体112抵触在外隔壳111时,能够顺利的往外收缩,并且在失去外隔壳111的阻力时,将会弹送回位,让展体e01能够在转动隔空口113时,绷回自身的形态,往隔空口113外侧伸出,其整体通过主球w01进行转动绷直,其内硬角块w03保持外裹体w02的硬力,让展体e01往隔空口113外侧弹出时,将会对其外侧的薄冰进行弹出,在动力托杆002持续转动时,其外推体112将会拖过隔空口113的范围,让展体e01往裹条e02进行挤压,从而展体e01将会再次往外隔壳111内壁收缩抵触,在转动的同时在弹出,能够将其转动体203外侧的薄冰进行弹出,让其能够顺利的转动。

    实施例2

    如附图7至附图9所示,主球w01包括外接壳s11、内口s12、扭体s13、中固体s14,所述扭体s13固定于中固体s14外表,所述扭体s13远离中固体s14的一端与外接壳s11相连接,所述内口s12置于外接壳s11与中固体s14之间,所述扭体s13设有四个,所述外接壳s11为圆环形结构,所述中固体s14固定住整体的中心位置,所述扭体s13在内端固定住的同时,对外圈衔接部位起到反力拉扯的作用,所述外接壳s11衔接内部与外物的位置。

    扭体s13包括扭节块511、胶软体512、固头513,所述胶软体512固定于两个扭节块511之间,所述扭节块511与固头513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扭节块511由橡胶材质所制成,具有一定的拉扯效果,所述胶软体512辅助衔接部位的韧性与弯曲角,所述扭节块511持续保持拉扯的状态,在失去阻力时,将会带动衔接部位进行释放。

    扭节块511包括外弹层x11、硬隔体x12、内隔芯x13,所述内隔芯x13外表面包裹有硬隔体x12,所述硬隔体x12贴合于外弹层x11内壁,所述硬隔体x12为v字型结构,所述硬隔体x12在外层拉扯时,将会有所伸展,辅助其的拉扯范围,所述内隔芯x13限制外层的拉扯范围。

    本实施例中,在展体e01整体根据抵触的力进行转动收缩,通过展体e01进行控制,其展体e01内部由中固体s14固定住中心位置,在衔接部位外裹体w02失去阻力时,将会把扭体s13的拉扯力回弹,从而带动外接壳s11转动,其衔接在一起的外裹体w02也将跟随转动,在扭体s13拉扯紧绷时,是由扭节块511与胶软体512呈紧绷状态,使其内部的硬隔体x12将会跟随拉扯开,外层由外弹层x11进行包裹,在扭体s13失去阻力时,其硬隔体x12将会一并回缩,辅助外接壳s11的转动。


    技术特征:

    1.一种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包括带动杆(11)、带动转体(22)、衔接盘(33)、托杆(44),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转体(22)活动连接于带动杆(11)的首尾两端,所述带动转体(22)固定于托杆(44)两端,所述带动转体(22)与衔接盘(33)相衔接且活动连接,所述带动转体(22)包括外固壳(201)、隔空口(202)、转动体(203),所述隔空口(202)与外固壳(20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转动体(203)贯穿于外固壳(201)内部且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203)包括带轴(001)、动力托杆(002)、主转体(003),所述带轴(001)贯穿于动力托杆(002)内部,所述动力托杆(002)远离带轴(001)的一端与主转体(003)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转体(003)包括外隔壳(111)、外推体(112)、隔空口(113)、内固柱(114),所述外推体(112)与内固柱(114)转动连接,所述外推体(112)抵靠外隔壳(111)内壁且活动连接,所述隔空口(113)与外隔壳(111)为一体化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推体(112)包括展体(e01)、裹条(e02)、弹性胶条(e03),所述弹性胶条(e03)贴合于两个裹条(e02)之间,所述裹条(e02)与展体(e01)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展体(e01)包括主球(w01)、外裹体(w02)、内硬角块(w03),所述内硬角块(w03)嵌入于外裹体(w02)内部,所述外裹体(w02)固定于主球(w01)外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球(w01)包括外接壳(s11)、内口(s12)、扭体(s13)、中固体(s14),所述扭体(s13)固定于中固体(s14)外表,所述扭体(s13)远离中固体(s14)的一端与外接壳(s11)相连接,所述内口(s12)置于外接壳(s11)与中固体(s14)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体(s13)包括扭节块(511)、胶软体(512)、固头(513),所述胶软体(512)固定于两个扭节块(511)之间,所述扭节块(511)与固头(513)为一体化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所述扭节块(511)包括外弹层(x11)、硬隔体(x12)、内隔芯(x13),所述内隔芯(x13)外表面包裹有硬隔体(x12),所述硬隔体(x12)贴合于外弹层(x11)内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无人驾驶车转向装置,包括带动杆、带动转体、衔接盘、托杆,所述带动转体衔接于带动杆首尾两端且活动连接,所述带动转体外表面固定于托杆两端,所述带动转体与衔接盘相衔接且活动连接;能够在转向装置内部有水气位于室外结冰时,对其进行转动的同时,一并推出让其不会结固,展体内部由中固体固定住中心位置,在衔接部位外裹体失去阻力时,包裹内部部位的安装位置,在扭体失去阻力时,其硬隔体将会一并回缩,能够在衔接部位转动时,对其起到转动转力与回动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段付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12.11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58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