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9  86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构造,特别涉及配置在车辆前部的马达室内的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8-11489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行驶用的马达和发动机双方的混合动力车辆。在该混合动力车辆中,前围梁(cowlmember)朝向前方而向发动机室内伸出地设置。在发动机室内配置有发动机、马达、电力控制装置、蓄电池等,在发动机室内的部件中电力控制装置被配置得最高。另外,在电力控制装置的上表面上安装有与蓄电池连接的连接器。在该车辆中,在与前方的障碍物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当电力控制装置相对于车辆主体向后方移动时,电力供给用的连接器有可能与前围梁的前端接触。因此,专利文献1的车辆构成为,在电力控制装置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比连接器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突起部比连接器先与前围梁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14899号公报

    但是,由于碰撞时的冲击而电力控制装置移动的方向,根据对电力控制装置进行固定的构造、电力控制装置的大小、重量、周边部件的布局等而不同,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在碰撞时突起部有可能不与前围梁接触。具体而言,作为电力控制装置的固定构造,例如,有时电力控制装置的侧方部分被固定于侧框,并且下方部分被固定于车身主体。在该情况下,当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侧框折弯,电力控制装置相对于车辆主体向后方移动,但是在此时,由于装置的下方部分被固定于车辆主体,因此电力控制装置还向下方移动。由此,由于电力控制装置的高度比碰撞前的高度位置变低,因此存在突起部不与前围梁接触的情况。

    如此,当电力控制装置的高度变低、在前围梁与突起部之间产生间隙时,在碰撞时配设在发动机室内的燃料管、电线等有可能进入间隙。另一方面,当为了保护燃料管、电线等而在燃料管的周边另行设置保护罩等时,车辆的重量、布局空间有可能会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置在车辆前部的马达室内的车辆前部构造,车辆的重量、布局空间不会增大,在车辆发生了前方碰撞的情况下,防止燃料管被夹在动力单元与前围梁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车辆前部构造,是配置在车辆前部的马达室内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前围梁,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从马达室的后方侧向前方伸出而形成;动力单元,在马达室内被固定于右侧侧框或左侧侧框,并且下方部分被固定于车身主体,通过电力来驱动车辆;以及燃料管,将马达室内的内燃机与配置在车辆后方侧的燃料箱进行连结,在动力单元的上表面设置有保护托架,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而动力单元向后侧下方移动了的情况下,该保护托架与前围梁抵接。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由于其构成为,在车辆发生了前方碰撞的情况下,当动力单元向后侧下方移动了时,保护托架与前围梁抵接,因此,在前围梁与保护托架之间不会产生间隙,能够防止燃料管被夹在前围梁与保护托架之间。由此,车辆的重量、布局空间不会增大,能够防止燃料管被夹在动力单元与前围梁之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保护托架具有在正面观察时朝向上方突出的凸部。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能够在保护托架的凸部的车宽方向侧方形成配设燃料管的空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保护托架的凸部在正面观察时形成在保护托架的车宽方向中央。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能够使在将前围梁向上方推起时作用于保护托架的力向车宽方向上分散。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前围梁向上方推起而形成空间,能够防止燃料管被夹。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保护托架在侧面观察时在后端具有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能够沿着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推起前围梁。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前围梁向上方推起而形成空间,能够防止燃料管被夹。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还具有将动力单元与配置在车辆中央的蓄电池进行连结的高电压线束,保护托架形成为,在正面观察时车宽方向的长度比高电压线束的连接器的长度长,并与高电压线束的连接器邻接地配置。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发明,由于高电压线束的连接器由保护托架保护,因此能够防止高电压线束的连接器破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车辆的重量、布局空间不会增大,在车辆发生了前方碰撞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燃料管被夹在动力单元与前围梁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保护托架的立体图。

    图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方碰撞前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正视图。

    图4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方碰撞前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侧视截面图。

    图5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方碰撞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5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方碰撞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侧视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2:车辆;4:蓄电池;10:前围梁;10a:前围梁的前端;10b:前围梁的下表面;11:发动机隔板;12:右侧侧框;13:右侧发动机支承;15:左侧发动机支承;16:左侧侧框;17:发动机支承托架;18:马达室;19:高电压线束;19a:高电压线束的连接器;20:车辆前部构造;21:燃烧管;22:动力单元;26:内燃机;30:车辆主体;40:接线盒;42:逆变器;44:马达;50:保护托架;50a:保护托架的主体部;50b:保护托架的凸部;50c:保护托架的上表面;50d:保护托架的弯曲部;50e:保护托架的安装孔;s1:第1空间;s2:第2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主视图。

    在本说明书中,将坐在驾驶席上的驾驶者观察到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分别定义为前后方向、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2的中央部或后部构造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2为,在车辆2的下部中央搭载有蓄电池4,该蓄电池4是在俯视(顶视)观察时形成为长方形状的锂离子蓄电池。蓄电池4从车辆2的前部座椅的下方延伸到后部座椅的下方附近,并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蓄电池4安装在车辆2的下部。另外,在车辆2下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通道部6。通道部6形成为,截面形状形成为向下凹状,从车辆2的前部通过前部座椅之间而延伸到后部座椅附近。

    接着,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20的概要进行说明。在比前部座椅、前风挡玻璃(未图示)靠前方侧的车辆2的前部,形成有由前围梁10、右侧侧框12、前梁14以及左侧侧框16包围的马达室18。在马达室18内的右侧侧框12与左侧侧框16之间,动力单元22、减速机构24、内燃机26以及发电机28从右侧起依次沿着车宽方向配置且一体地连结。另外,在动力单元22的前方侧配置有dc/dc转换器23,在动力单元22的后方侧配置有压缩机25。在内燃机26的后方配置有转换器27。在车辆2的使用时,马达室18被机罩(未图示)覆盖而从外部无法目视。

    马达室18内的动力单元22与比动力单元22靠后方侧的车辆2下部中央的蓄电池4,通过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高电压线束19连结。高电压线束19在通道部6内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且沿着通道部6的下表面形状而配置。高电压线束19在马达室18与通道部6之间经由托架60安装于发动机隔板11或通道部6。另外,高电压线束19被配置为,从前围梁10的车宽方向中央附近进入到马达室18内。进入到马达室18的高电压线束19被配置为,在比马达室18的车宽方向中央的中央轴靠左侧经过之后,向比中央轴靠右侧延伸。高电压线束19的前端即连接器19a,与配置在比车宽方向中央的中央轴靠右侧的动力单元22的左侧侧面连结。

    马达室18内的内燃机26与配置在车辆2后方侧的燃料箱(未图示),通过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燃料管21连结。燃料管21在通道部6内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且沿着通道部6的下表面形状而配置。燃料管2被配置为,从前围梁10的车宽方向中央附近进入到马达室18内。另外,燃料管21被配置为,与配置在比马达室18的车宽方向中央的中央轴靠左侧的内燃机26连结。另外,燃料管21和高电压线束19以在马达室18内交叉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配置。

    接着,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20中的各构成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前围梁10被配置在前部座椅以及前风挡玻璃(未图示)的前方且是马达室18的后方,在右侧侧框12与左侧侧框16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前围梁10的两端被固定于车辆主体30而提高车辆主体30的刚性。另外,前围梁10形成为,从马达室18的后端朝向前方伸出规定距离,且前围梁10的前端10a位于马达室18内。通过该前围梁10的伸出部分,在雨天时,防止雨水从前风挡玻璃与机罩之间的间隙侵入到马达室18内。

    在前围梁10的下方部连结有发动机隔板11,该发动机隔板11构成马达室18的后壁,并构成将马达室18与车内空间隔开的隔壁(参照图2)。发动机隔板11立设在从前围梁10的前端10a向后方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通过离开该规定距离,在发动机隔板11的前方形成规定的空间。发动机隔板11的下端与形成在车辆主体30下部的通道部6连续地连接。

    右侧侧框12以及左侧侧框16为了提高强度而由金属制的闭合截面形成。右侧侧框12以及左侧侧框16在马达室18内沿着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右侧侧框12以及左侧侧框16被固定于车辆主体30而提高车辆主体30的刚性。在右侧侧框12上经由右侧发动机支承13固定有动力单元22的马达44,在左侧侧框16上经由左侧发动机支承15固定有发电机28。

    前梁14配置于马达室18的前端,在右侧侧框12与左侧侧框16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前梁14被固定于车辆主体30,并构成马达室18的前方侧的壁。

    如图2所示,动力单元22由接线盒40、逆变器42以及马达44构成,是用于对电力进行转换、供给的单元。接线盒40、逆变器42以及马达44从上方起依次配置并一体地连结。接线盒40、逆变器42以及马达44被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时这些部件重叠。dc/dc转换器23被配置在动力单元22的前方侧,并与接线盒40连结。压缩机25被配置在动力单元22的后方侧,并与马达44连结。

    马达44的上表面经由右侧发动机支承13而通过螺栓与右侧侧框12连结,由此动力单元22被固定。进而,车宽方向中央附近的马达44的下表面经由发动机支承托架17而通过螺栓与车辆主体30的悬架横梁(未图示)连结,由此动力单元22被固定。发动机支承托架17由强度比右侧发动机支承13的强度大的材料形成。当车辆在右侧前方发生了碰撞时,右侧侧框12折弯,动力单元22相对于车辆主体30向后方移动。同时,由于动力单元22的底面与发动机支承托架17连结,因此动力单元22被向下方拉动而向后侧下方移动。

    动力单元22是接线盒40、逆变器42、马达44在上下方向上装载而构成的,因此在马达室18内高度变得最高。即,动力单元22的接线盒40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比设置在马达室18内的减速机构24、内燃机26、转换器27、发电机28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高。另外,接线盒40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比前围梁10的前端10a的高度位置低。

    接线盒40是用于对在将电线彼此结合、分支、中继时使用的端子、末端进行保护的接线盒。另外,接线盒40收纳有包括继电器的电路。在接线盒4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高电压线束19连接的连接口,高电压线束19的连接器19a与连接口连接。高电压线束19与保护托架50邻接地固定在接线盒40的上表面。

    逆变器42构成为,将从蓄电池4经由高电压线束19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由逆变器42转换成交流的电力被供给至马达44,而用于驱动马达44。

    马达44具备收纳于马达壳体的转子、定子以及输出轴(未图示)。转子与朝向水平方向的输出轴连接,相对于马达壳体被支承为能够以水平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定子固定于马达壳体,并构成为,通过在构成定子的线圈中流动交流电流来旋转驱动转子。马达44通过从蓄电池4经由逆变器42流动来的交流电力,对车辆2的驱动轴进行驱动。另外,车辆2的驱动轴由马达44的驱动力驱动,不会由内燃机26生成的动力直接驱动。

    dc/dc转换器23构成为对直流电压进行升压和/或降压,而将蓄电池4的电压转换成适当的电平。

    压缩机25是旋转式压缩机,是用于车辆2的空调的压缩机。压缩机25具备呈圆柱状的形状的主体部25a、以及从该主体部的左侧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左侧)水平地突出了规定长度的连接器部25b。压缩机25是高电压部件,连接器部25b与接线盒40经由电力供给线(未图示)连接。压缩机25配置在与马达44大致相同的高度,且配置在马达44的后侧。另外,压缩机25被配置在对高电压线束19进行固定的托架60的前方,压缩机25的连接器部25b被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与托架60对置。

    减速机构24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马达44与内燃机26之间,并设置在将马达44的动力传递到车辆2的车轮(未图示)的传递路径的途中。马达44的输出轴的旋转通过减速齿轮(未图示)而被减速,并经由驱动轴而传递到车轮(未图示)。

    内燃机26构成为,与配置在车辆的后方侧的燃料箱经由燃料管21连结,通过使来自燃料箱的燃料燃烧来生成动力。由于内燃机26的输出轴(未图示)与发电机28的输入轴(未图示)连结,因此通过内燃机26所生成的动力来驱动发电机28的输入轴而生成电力。在俯视观察时,内燃机26的前端部位于比马达44的前端部靠车辆2的前方侧的位置。因此,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能够通过内燃机26来保护马达4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内燃机26而采用转子发动机。因此,即使在马达44与发电机28之间配置了内燃机26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马达室18内沿着车轴方向紧凑地配置马达44、内燃机26、以及发电机28。

    转换器27构成为,将由发电机28生成的交流电力以及由马达44再生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以便蓄积在蓄电池4中。在俯视观察时,转换器27被配置为与内燃机26的上表面重叠。因此,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能够抑制右侧侧框12以及左侧侧框16等变形而与转换器27干涉。具体而言,在车辆碰撞时,能够使变形后的右侧侧框12以及左侧侧框16等比转换器27先与内燃机26接触,能够通过内燃机26来保护转换器27。

    发电机28构成为,通过内燃机26所生成的动力来生成交流电力,且构成为,其输入轴由内燃机26的输出轴旋转驱动。由发电机28生成的交流电力由转换器27转换成直流,并蓄积在蓄电池4中。发电机28的上表面经由左侧发动机支承15而通过螺栓与左侧侧框16连结,由此发电机28被固定。

    接着,参照图2以及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保护托架50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保护托架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保护托架50具备主体部50a、凸部50b、凸部的上表面50c、以及弯曲部50d。保护托架50的主体部50a形成为长方形状,且是通过对规定厚度的金属制的板进行加工而形成的。

    保护托架50为,在保护托架50被安装于接线盒40的状态下(参照图2),在正面观察时,在主体部50a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且弯曲的山形的凸部50b。由此,能够在凸部的两侧方形成第1空间s1。保护托架50的从下端到上端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被设定形成为,在车辆发生碰撞而动力单元22向下方移动了的情况下、能够与前围梁10抵接的足够长度。

    保护托架50的凸部50b的上表面50c不是急剧地弯曲而是平缓地朝向上方弯曲。由此,在燃料管等接触了的情况下,不会损伤燃料管等的表面。

    在保护托架50的上表面50c的后端形成有弯曲部50d(参照图4b),在侧面观察时,该弯曲部50d向后侧下方平缓地弯曲、且弯曲成圆弧状。在侧面观察时,与保护托架50的上表面50c的前端向前侧下方的弯曲部相比较,弯曲部50d更平缓、且以更大的曲率半径弯曲。由此,在前围梁10与弯曲部50d抵接了的情况下,会将前围梁10向上方推起。

    为了将保护托架50固定于接线盒40,保护托架50具备用于供小螺钉贯通的三个安装孔50e。保护托架50通过小螺钉、经由安装孔50e而安装于接线盒40。保护托架50与高电压线束19的连接器19a邻接地固定于接线盒40的上表面。由此,保护托架50能够抑制在车辆行驶时产生的高电压线束19的振动。

    如图2所示,保护托架50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在正面观察时,比高电压线束19的连接器19a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另外,保护托架5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在正面观察时,比高电压线束19的连接器19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保护托架50被配置为,在正面观察时,高电压线束19的连接器19a包含在保护托架50的外部轮廓线内。由此,通过保护托架50来保护高电压线束19的连接器19a。

    接着,参照图4以及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保护托架50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4a是表示车辆发生前方碰撞之前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主视图,图4b是表示车辆发生前方碰撞之前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侧视截面图,图5a是表示车辆发生前方碰撞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主视图,图5b是表示车辆发生前方碰撞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侧视截面图。

    图4a以及4b表示车辆发生前方碰撞之前的车辆前部构造。动力单元22从下方起依次装载有马达44、逆变器42、以及接线盒40,并垂直地立设在马达室18内。在动力单元22的接线盒40的上表面上安装有保护托架50以及高电压线束19的连接器19a,保护托架50向高电压线束19的上方延伸。保护托架50的上端被配置为,位于比前围梁10的前端10a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且位于前围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附近。燃料管21与内燃机26(未图示)连结,并经由前围梁10的下方而朝向车辆2下部的通道部6延伸。

    图5a以及图5b表示车辆以右侧前方发生了碰撞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当接受到前方碰撞时的冲击时,右侧侧框12以及左侧侧框16发生变形,并且动力单元22被与动力单元22的底面连结的发动机支承托架17向下方拉动,因此与图4的碰撞前的位置相比向后侧下方移动。

    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在碰撞后,动力单元22向后侧下方移动,但保护托架50的上端将前围梁10推起,而与前围梁10的下表面10b抵接。在将前围梁10推起时,通过保护托架50的圆弧形状的弯曲部50d将前围梁10平滑地推起。

    在碰撞后,保护托架50的上端与前围梁10的下表面10b抵接,但在保护托架50的凸部50b的侧方形成有第1空间s1(参照图5a)。另外,通过保护托架50与前围梁10抵接,由此保护托架50在前围梁10的前后方向的前方附近停止。因此,形成有第2空间s2,该第2空间s2是由保护托架50以及动力单元22的前后方向后侧、前围梁10的下表面10b、以及发动机隔板11的前后方向前侧包围而成的空间。

    燃料管21不与动力单元22连结,因此由于碰撞的冲击而相对于动力单元22独立地自由移动,但由于保护托架50与前围梁10抵接,因此不会被夹在保护托架50与前围梁10之间。另外,由于在保护托架50的凸部50b的侧方形成有第1空间s1,因此燃料管21被收纳在第1空间s1中。另外,由于在保护托架50的后侧形成有第2空间s2,因此燃料管21以及高电压线束19被收纳在第2空间s2中。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20具备:前围梁10,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从马达室18的后方侧向前方伸出而形成;动力单元22,在马达室18内经由右侧发动机支承13或左侧发动机支承15而固定于右侧侧框12或左侧侧框16,并且下方部分经由发动机支承托架17而固定于车辆主体,通过电力来驱动车辆;以及燃料管21,将马达室18内的内燃机26与配置在车辆后方侧的燃料箱连结。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20构成为,在动力单元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保护托架50,在车辆2从右侧前方碰撞而动力单元22向后侧下方移动了的情况下,该保护托架50的上端与前围梁10的下表面10b抵接。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其构成为,在车辆2发生了前方碰撞的情况下,当动力单元22向后侧下方移动了时,保护托架50与前围梁10抵接,因此,在前围梁10与保护托架50之间不会产生间隙,能够防止燃料管被夹在前围梁10与保护托架50之间。由此,能够防止燃料管21被夹在动力单元22与前围梁10之间。

    另外,保护托架50将前围梁10向上方推起而停止,因此能够在保护托架50的后侧形成第2空间s2。由此,能够形成能够收纳燃料管21以及高电压线束19的第2空间s2,能够防止燃料管21以及高电压线束19被夹。

    另外,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保护托架50具备在正面观察时朝向上方突出的凸部50b,因此能够在保护托架50的凸部50b的车宽方向侧方形成用于配设燃料管21的第1空间s1。另外,凸部50b向上方弯曲且以山形突出,因此与局部地向上方突出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凸部50b的强度。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保护托架50的凸部50b在正面观察时形成在保护托架50的车宽方向中央,因此能够使在将前围梁10向上方推起时作用于保护托架50的力向车宽方向上分散。由此,能够将前围梁10可靠地向上方推起而形成第1空间s1、第2空间s2,能够防止燃料管21被夹。

    另外,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在侧视观察时,保护托架50在后端具备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50d,因此能够沿着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将前围梁10推起。由此,能够将前围梁10可靠地向上方推起而形成第1空间s1、第2空间s2,能够防止燃料管21被夹。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具备将动力单元22与配置在车辆2中央的蓄电池4进行连结的高电压线束19,保护托架50形成为,在正面观察时,车宽方向的长度比高电压线束19的连接器19a的长度长,并与高电压线束19的连接器19a邻接地配置。由此,高电压线束19的连接器19a由保护托架50保护,因此能够防止高电压线束19的连接器19a破损。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是配置在车辆前部的马达室内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前围梁,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从上述马达室的后方侧向前方伸出而形成;

    动力单元,在上述马达室内固定于右侧侧框或左侧侧框,并且下方部分固定于车身主体,通过电力来驱动上述车辆;以及

    燃料管,将上述马达室内的内燃机与配置在上述车辆的后方侧的燃料箱连结,

    上述车辆前部构造构成为,在上述动力单元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保护托架,在上述车辆发生前方碰撞而上述动力单元向后侧下方移动了的情况下,该保护托架与上述前围梁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

    上述保护托架具有在正面观察时朝向上方突出的凸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

    在正面观察时,上述保护托架的凸部形成于上述保护托架的车宽方向中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

    在侧视观察时,上述保护托架在后端具有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

    上述车辆前部构造还具有将上述动力单元与配置在上述车辆的中央的蓄电池进行连结的高电压线束,

    上述保护托架形成为,在正面观察时,车宽方向的长度比上述高电压线束的连接器的长度长,上述保护托架与上述高电压线束的连接器邻接地配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

    在侧视观察时,上述保护托架在后端具有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

    上述车辆前部构造还具有将上述动力单元与配置在上述车辆的中央的蓄电池进行连结的高电压线束,

    上述保护托架形成为,在正面观察时,车宽方向的长度比上述高电压线束的连接器的长度长,上述保护托架与上述高电压线束的连接器邻接地配置。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

    上述车辆前部构造还具有将上述动力单元与配置在上述车辆的中央的蓄电池进行连结的高电压线束,

    上述保护托架形成为,在正面观察时,车宽方向的长度比上述高电压线束的连接器的长度长,上述保护托架与上述高电压线束的连接器邻接地配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是配置在车辆前部的马达室内的车辆前部构造,车辆的重量、布局空间不会增大,在车辆发生了前方碰撞的情况下,防止燃料管被夹在动力单元与前围梁之间。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构成为,具备:前围梁(10),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从马达室(18)的后方侧向前方伸出而形成;动力单元(22),在马达室(18)内固定于右侧侧框(12),并且下方部分固定于车辆主体,通过电力来驱动车辆;以及燃料管(21),将马达室(18)内的内燃机(26)与配置在车辆后方侧的燃料箱进行连结,在动力单元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保护托架(50),在车辆(2)发生前方碰撞而动力单元(22)向后侧下方移动了的情况下,该保护托架与前围梁(10)抵接。

    技术研发人员:下河内次生;广田和起;滨田隆志;阿部忠辅;平松俊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0.06.28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58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