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7-09  115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土壤板结的主要因素大约有7个方面:1、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黏土中的黏粒含量较多,加之耕作层平均不到20cm,土壤中毛细管孔隙较少,通气、透水、增温性较差,造成土壤表层结皮;2、有机物料投入少不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理化性状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的酸碱性过大或过小,导致土壤板结;3、塑料废弃物污染地膜和塑料袋等没有清理完,在土壤中无法完全被分解,形成有害的块状物;4、长期单一地偏施化肥农家肥严重不足,重氮轻磷钾肥,土壤有机质下降,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地补充,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5、镇压、翻耕等农耕措施导致上层土壤结构破坏由于机械耕作的影响,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而每年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部分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其余被土壤固定,形成大量酸盐沉积,造成土壤板结;6、有害物质的积累部分地方地下水和工业废水中有毒物质含量高,长期利用灌溉,有毒物质积累过量引起表层土壤板结;7、暴雨造成水土流失暴雨后表土层细小的土壤颗粒被带走,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而黏粒、小微粒在积水处或流速缓处沉淀干涸后易形成板结。

    对于南方的农民来说,耕地面积有限,因而每户的耕地面积较小,供不应求,但是耕地的一直重复使用,使得土壤内含有的有机物越来越少,使得长期使用的土壤极易发生板结的现象,发生板结现象后,土壤中的黏粒小微粒等数量变少,在浇水或者施加水溶肥时,难以被吸收,容易发生还未来得及吸收就流失的情况,导致土壤修复难度大,修复效率较低,同时导致修复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它通过纵向缓释棒以及生物泥的配合设置,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贫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使其内微生物的含量以及活跃度提高,显著修复效率,另一方面,在修复时,首先注入水,既能在周围土壤形成气孔通道,便于后续水溶肥向土壤中的均匀扩散,也能提前浸湿周围的土壤,提高土壤附着力,便于在通入水溶肥时,提高土壤对水溶肥的吸附力,同时在纵向缓释棒作用下,可以有效减缓水溶肥向土壤中溢出的速度,有效避免水溶肥来不及被吸收而流失的情况发生,相较于现有技术,显著提高土壤对水和水溶肥的吸收度,进而提高修复效率,降低修复成本。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将需要修复的土壤通过翻土机进行翻动,并撒入生物泥,均匀松动混合;

    s2、然后在翻动后的土壤中均匀埋入多个纵向缓释棒;

    s3、预附着处理:向纵向缓释棒中部通入水分,水分溶解纵向缓释棒外部释放绒毛层,并缓缓向外溢出,浸湿周围的土壤,提高土壤附着力;

    s4、封堵纵向缓释棒口部,沿着纵向缓释棒的周围溢出气体,从而使纵向缓释棒周围的泥土产生气孔通道;

    s5、再向纵向缓释棒中部通入水溶肥,使水溶肥沿着绒毛层向外溢出,并沿着气孔通道慢慢浸入周围被水打湿的土壤内;

    s6、每间隔2-3天重复一次s3-s5,直至土壤中微生物含量达标,完成贫瘠土壤的修复。

    进一步的,所述s2中相邻两个纵向缓释棒的间隔不超过30cm,使得需要被治理的土壤均能够较为均匀的接受到水分和水溶肥,使得土壤内的微生物分布较为均匀,有效提高治理后的效果,使得土壤肥沃度较好。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泥由5-10份沙土、3-5份秸秆碎末、5-8份草木灰以及2-3份腐殖酸进行堆肥制备而成,通过生物泥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贫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进而使其肥沃度增加,便于后续耕种农作物,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贫瘠土壤内微生物的含量,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的活跃度,使得贫瘠土壤在微生物作用下,加快修复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缓释棒包括定位尖杆,所述定位尖杆外端固定连接有多微孔溢气层,所述多微孔溢气层外端包裹有水溶层,所述多微孔溢气层上活动贯穿有导液浮线球,所述导液浮线球一端位于多微孔溢气层的中心腔内,所述导液浮线球的另一端固定镶嵌在水溶层内,定位尖杆用于增加纵向缓释棒被埋在土壤内的稳定度,便于水以及液态水溶肥能够在不同的高度上较为均匀渗入土壤中。

    进一步的,所述导液浮线球包括固定贯穿多微孔溢气层的导水绒毛以及固定连接在导水绒毛端部的随液气浮球,所述随液气浮球位于多微孔溢气层中心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水溶层为水溶性材料制成,所述导水绒毛为吸水性材料制成,水向纵向缓释棒外渗时,水溶层逐渐被溶解,使得水溶层对于导水绒毛的封锁保护作用被解除,此时位于定位尖杆外的多个导水绒毛形成绒毛层,使得纵向缓释棒形似植物的根系,能够呈现放射状向外运输引导水分和水溶肥。

    进一步的,所述随液气浮球包括溢气浮层、固定镶嵌在溢气浮层上端部的聚液层,所述溢气浮层的中心的腔体内填充有气泡颗粒,所述导水绒毛端部固定镶嵌在聚液层内,且聚液层全部嵌入至溢气浮层的中心的腔体内,聚液层一方面可以聚集吸附水以及水溶肥,便于导水绒毛对水以及水溶肥向纵向缓释棒外的运输,另一方面,聚液层可以将水快速运输至溢气浮层的中心腔体内,便于颞部的气泡颗粒快速释放气体,有效加快气孔通道的生成,便于水溶肥向着土壤内的输送,有效避免水溶肥流失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溢气浮层为多孔的泡沫塑料制成,使得随液气浮球能够浮在水面或者水溶肥的液面上,有效保证导液浮线球在水面或者水溶肥的液面高度变化的情况下,均能与水面或者水溶肥的液面接触,有效保证二者向,所述气泡颗粒由泡腾片颗粒制成,遇水后能够迅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向外溢出时便于气孔通道的形成。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通过纵向缓释棒以及生物泥的配合设置,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贫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使其内微生物的含量以及活跃度提高,显著修复效率,另一方面,在修复时,首先注入水,既能在周围土壤形成气孔通道,便于后续水溶肥向土壤中的均匀扩散,也能提前浸湿周围的土壤,提高土壤附着力,便于在通入水溶肥时,提高土壤对水溶肥的吸附力,同时在纵向缓释棒作用下,可以有效减缓水溶肥向土壤中溢出的速度,有效避免水溶肥来不及被吸收而流失的情况发生,相较于现有技术,显著提高土壤对水和水溶肥的吸收度,进而提高修复效率,降低修复成本。

    (2)s2中相邻两个纵向缓释棒的间隔不超过30cm,使得需要被治理的土壤均能够较为均匀的接受到水分和水溶肥,使得土壤内的微生物分布较为均匀,有效提高治理后的效果,使得土壤肥沃度较好。

    (3)生物泥由5-10份沙土、3-5份秸秆碎末、5-8份草木灰以及2-3份腐殖酸进行堆肥制备而成,通过生物泥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贫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进而使其肥沃度增加,便于后续耕种农作物,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贫瘠土壤内微生物的含量,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的活跃度,使得贫瘠土壤在微生物作用下,加快修复效率。

    (4)纵向缓释棒包括定位尖杆,定位尖杆外端固定连接有多微孔溢气层,多微孔溢气层外端包裹有水溶层,多微孔溢气层上活动贯穿有导液浮线球,导液浮线球一端位于多微孔溢气层的中心腔内,导液浮线球的另一端固定镶嵌在水溶层内,定位尖杆用于增加纵向缓释棒被埋在土壤内的稳定度,便于水以及液态水溶肥能够在不同的高度上较为均匀渗入土壤中。

    (5)导液浮线球包括固定贯穿多微孔溢气层的导水绒毛以及固定连接在导水绒毛端部的随液气浮球,随液气浮球位于多微孔溢气层中心腔内。

    (6)水溶层为水溶性材料制成,导水绒毛为吸水性材料制成,水向纵向缓释棒外渗时,水溶层逐渐被溶解,使得水溶层对于导水绒毛的封锁保护作用被解除,此时位于定位尖杆外的多个导水绒毛形成绒毛层,使得纵向缓释棒形似植物的根系,能够呈现放射状向外运输引导水分和水溶肥。

    (7)随液气浮球包括溢气浮层、固定镶嵌在溢气浮层上端部的聚液层,溢气浮层的中心的腔体内填充有气泡颗粒,导水绒毛端部固定镶嵌在聚液层内,且聚液层全部嵌入至溢气浮层的中心的腔体内,聚液层一方面可以聚集吸附水以及水溶肥,便于导水绒毛对水以及水溶肥向纵向缓释棒外的运输,另一方面,聚液层可以将水快速运输至溢气浮层的中心腔体内,便于颞部的气泡颗粒快速释放气体,有效加快气孔通道的生成,便于水溶肥向着土壤内的输送,有效避免水溶肥流失的情况发生。

    (8)溢气浮层为多孔的泡沫塑料制成,使得随液气浮球能够浮在水面或者水溶肥的液面上,有效保证导液浮线球在水面或者水溶肥的液面高度变化的情况下,均能与水面或者水溶肥的液面接触,有效保证二者向,气泡颗粒由泡腾片颗粒制成,遇水后能够迅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向外溢出时便于气孔通道的形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要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纵向缓释棒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纵向缓释棒外表面的水溶层被溶解释放绒毛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随液气浮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定位尖杆、2多微孔溢气层、3水溶层、4导水绒毛、5随液气浮球、51溢气浮层、52聚液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将需要修复的土壤通过翻土机进行翻动,并撒入生物泥,均匀松动混合;

    s2、然后在翻动后的土壤中均匀埋入多个纵向缓释棒;

    s3、预附着处理:向纵向缓释棒中部通入水分,水分溶解纵向缓释棒外部释放绒毛层,并缓缓向外溢出,浸湿周围的土壤,提高土壤附着力;

    s4、封堵纵向缓释棒口部,沿着纵向缓释棒的周围溢出气体,从而使纵向缓释棒周围的泥土产生气孔通道;

    s5、再向纵向缓释棒中部通入水溶肥,使水溶肥沿着绒毛层向外溢出,并沿着气孔通道慢慢浸入周围被水打湿的土壤内;

    s6、每间隔2-3天重复一次s3-s5,直至土壤中微生物含量达标,完成贫瘠土壤的修复。

    s2中相邻两个纵向缓释棒的间隔不超过30cm,使得需要被治理的土壤均能够较为均匀的接受到水分和水溶肥,使得土壤内的微生物分布较为均匀,有效提高治理后的效果,使得土壤肥沃度较好;生物泥由5-10份沙土、3-5份秸秆碎末、5-8份草木灰以及2-3份腐殖酸进行堆肥制备而成,通过生物泥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贫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进而使其肥沃度增加,便于后续耕种农作物,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贫瘠土壤内微生物的含量,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的活跃度,使得贫瘠土壤在微生物作用下,加快修复效率。

    请参阅图2-3,纵向缓释棒包括定位尖杆1,定位尖杆1外端固定连接有多微孔溢气层2,多微孔溢气层2外端包裹有水溶层3,多微孔溢气层2上活动贯穿有导液浮线球,导液浮线球一端位于多微孔溢气层2的中心腔内,导液浮线球的另一端固定镶嵌在水溶层3内,定位尖杆1用于增加纵向缓释棒被埋在土壤内的稳定度,便于水以及液态水溶肥能够在不同的高度上较为均匀渗入土壤中,导液浮线球包括固定贯穿多微孔溢气层2的导水绒毛4以及固定连接在导水绒毛4端部的随液气浮球5,随液气浮球5位于多微孔溢气层2中心腔内,水溶层3为水溶性材料制成,导水绒毛4为吸水性材料制成,请参阅图4,水向纵向缓释棒外渗时,水溶层3逐渐被溶解,使得水溶层3对于导水绒毛4的封锁保护作用被解除,此时位于定位尖杆1外的多个导水绒毛4形成绒毛层,使得纵向缓释棒形似植物的根系,能够呈现放射状向外运输引导水分和水溶肥。

    请参阅图5,随液气浮球5包括溢气浮层51、固定镶嵌在溢气浮层51上端部的聚液层52,溢气浮层51的中心的腔体内填充有气泡颗粒,导水绒毛4端部固定镶嵌在聚液层52内,且聚液层52全部嵌入至溢气浮层51的中心的腔体内,聚液层52一方面可以聚集吸附水以及水溶肥,便于导水绒毛4对水以及水溶肥向纵向缓释棒外的运输,另一方面,聚液层52可以将水快速运输至溢气浮层51的中心腔体内,便于颞部的气泡颗粒快速释放气体,有效加快气孔通道的生成,便于水溶肥向着土壤内的输送,有效避免水溶肥流失的情况发生,溢气浮层51为多孔的泡沫塑料制成,使得随液气浮球5能够浮在水面或者水溶肥的液面上,有效保证导液浮线球在水面或者水溶肥的液面高度变化的情况下,均能与水面或者水溶肥的液面接触,有效保证二者向,气泡颗粒由泡腾片颗粒制成,遇水后能够迅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向外溢出时便于气孔通道的形成。

    通过纵向缓释棒以及生物泥的配合设置,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贫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使其内微生物的含量以及活跃度提高,显著修复效率,另一方面,在修复时,首先注入水,既能在周围土壤形成气孔通道,便于后续水溶肥向土壤中的均匀扩散,也能提前浸湿周围的土壤,提高土壤附着力,便于在通入水溶肥时,提高土壤对水溶肥的吸附力,同时在纵向缓释棒作用下,可以有效减缓水溶肥向土壤中溢出的速度,有效避免水溶肥来不及被吸收而流失的情况发生,相较于现有技术,显著提高土壤对水和水溶肥的吸收度,进而提高修复效率,降低修复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将需要修复的土壤通过翻土机进行翻动,并撒入生物泥,均匀松动混合;

    s2、然后在翻动后的土壤中均匀埋入多个纵向缓释棒;

    s3、预附着处理:向纵向缓释棒中部通入水分,水分溶解纵向缓释棒外部释放绒毛层,并缓缓向外溢出,浸湿周围的土壤,提高土壤附着力;

    s4、封堵纵向缓释棒口部,沿着纵向缓释棒的周围溢出气体,从而使纵向缓释棒周围的泥土产生气孔通道

    s5、再向纵向缓释棒中部通入水溶肥,使水溶肥沿着绒毛层向外溢出,并沿着气孔通道慢慢浸入周围被水打湿的土壤内;

    s6、每间隔2-3天重复一次s3-s5,直至土壤中微生物含量达标,完成贫瘠土壤的修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相邻两个纵向缓释棒的间隔不超过30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泥由5-10份沙土、3-5份秸秆碎末、5-8份草木灰以及2-3份腐殖酸进行堆肥制备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缓释棒包括定位尖杆(1),所述定位尖杆(1)外端固定连接有多微孔溢气层(2),所述多微孔溢气层(2)外端包裹有水溶层(3),所述多微孔溢气层(2)上活动贯穿有导液浮线球,所述导液浮线球一端位于多微孔溢气层(2)的中心腔内,所述导液浮线球的另一端固定镶嵌在水溶层(3)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浮线球包括固定贯穿多微孔溢气层(2)的导水绒毛(4)以及固定连接在导水绒毛(4)端部的随液气浮球(5),所述随液气浮球(5)位于多微孔溢气层(2)中心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层(3)为水溶性材料制成,所述导水绒毛(4)为吸水性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液气浮球(5)包括溢气浮层(51)、固定镶嵌在溢气浮层(51)上端部的聚液层(52),所述溢气浮层(51)的中心的腔体内填充有气泡颗粒,所述导水绒毛(4)端部固定镶嵌在聚液层(52)内,且聚液层(52)全部嵌入至溢气浮层(51)的中心的腔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气浮层(51)为多孔的泡沫塑料制成,所述气泡颗粒由泡腾片颗粒制成。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属于土壤修复领域,一种溢气缓释型贫瘠板结土壤修复方法,通过纵向缓释棒以及生物泥的配合设置,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贫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使其内微生物的含量以及活跃度提高,显著修复效率,另一方面,修复时首先注入水,既能在周围土壤形成气孔通道,便于后续水溶肥向土壤中的均匀扩散,也能提前浸湿周围的土壤,提高土壤附着力,便于在通入水溶肥时,提高土壤对水溶肥的吸附力,同时在纵向缓释棒作用下,可以有效减缓水溶肥向土壤中溢出的速度,有效避免水溶肥来不及被吸收而流失的情况发生,相较于现有技术,显著提高土壤对水和水溶肥的吸收度,进而提高修复效率,降低修复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方广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方广湖
    技术研发日:2020.12.2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58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