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砂仁的整地方法及种植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7-09  105


    本发明涉及种植整地及植株定植管理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砂仁的整地方法及植株定植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砂仁(amomumvillosumlour.)是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供药用,主治脾胃气滞,宿食不消,腹痛痞胀,噎膈呕吐,寒泻冷痢。砂仁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云南、和广西福建,其中广东阳春为原产地,云南为主产地。

    砂仁植株是一个依靠分株扩繁形成的株群网络,株群中的每个分株均由直立茎和匍匐茎组成,其中直立茎为营养枝,高可达3米,散生,叶片生长于直立茎上,长披针形,顶端尾尖,两面光滑无毛;匍匐茎为生殖枝,沿地面生长,其上有节,穗状花序分化于匍匐茎节上,蒴果椭圆形,成熟时紫红色,干后褐色,种子多角形,有浓郁香气。花期4~6月,果期6~10月。

    砂仁种苗定植后,在匍匐茎前端节上萌发的2~5个生长茎芽会发育为下级分株,生长茎芽先开始匍匐茎生长,长到一定长度,其顶芽开始直立生长,变成新的直立茎,新分株形成过程中再从其匍匐茎前端节上开始生长发育下一级分株,如此往复生长,形成一个由匍匐茎连接的植株网络,其中直立茎和匍匐茎一一对应。

    砂仁传统多种植在山地荫湿天然林下,整地时,清理掉地表的杂草,整个地块整理成畦面,不起垄留过道,砂仁种苗按照1*1m种苗定植,经分株生长迅速“封行”,形成成片砂仁林。随着砂仁种植业的发展,砂仁从天然林下慢慢退出,开始了人工林下、遮阴网下规范化种植,但砂仁整地方式基本遵循传统天然林下坡地种植时的“全畦面”整地模式,或在平缓地块依据地面形状走势做3~5m宽,长因地形而定的畦面,畦间开0.3~0.5cm宽,深约0.2~0.3m沟作为过道,砂仁苗按照1~1.5*1~1.5m株行距定植,快速“封行”形成砂仁林,该“全畦面”或“宽畦面”整地定植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全畦面”或“宽畦面”整地定植后形成成片砂仁林,施肥、剪枝、采收等日常管理操作需要到畦面上砂仁林中操作,不便于日常管理。2、“全畦面”或“宽畦面”定植形成的砂仁林,管理不及时容易造成中间位置植株生长过密,不利于砂仁林间透光。3、平缓地带“全畦面”或“宽畦面”整地模式,进入雨季容易使畦面积水,造成砂仁烂花烂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砂仁传统种植或现阶段推广的“全畦面”或“宽畦面”整地定植带来的管理困难,砂仁林透光差,容易积水造成烂花烂果等问题,发明了一种适用于砂仁的整地方法及配套砂仁种植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砂仁的整地方法,在坡地或平地依据地形地势做高垄,采用高垄和过道相间分布的模式进行整地。

    优选的,垄顶面宽1.0~1.5m,垄底面宽1.5~2m,垄高0.5~0.6m,垄长因地形形状而定,垄面间过道宽0.3~0.4m。

    其中垄面高是依据匍匐茎生长长度决定的,测定大田中进入生殖生长期砂仁匍匐茎平均长度为38.83cm,本方案中垄高设定为0.5~0.6m,匍匐茎从垄顶面边缘直立茎萌发生长,可以在此高度垄侧面充分生长。

    优选的,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依据地形地势先确定垄的走向,坡地延水平坡向起垄,平地根据地块形状起垄,再按照垄底面与过道宽度要求划垄线,把垄线两边的土提到垄线周围形成垄面,垄面两边自然形成过道,根据垄面与过道规格完成提土起垄。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砂仁的种植方法,该种植方法采用上述所述的整地方法进行整地。

    优选的,该种植方法在整地后进行定植和管理;

    其中,

    种苗定植位置:种苗单行定植于垄面中央;

    分株生长空间管理:待分株生长到垄面两侧底部向过道延伸时,手提起分株直立茎,扯断直立茎及与其相连匍匐茎上扎根地表的须根,调整直立茎及相连匍匐茎生长方向,让其继续向垄面方向分株生长,或剪除分株匍匐茎前端直立茎及全部可能再萌发生长的茎芽,只留匍匐茎在垄面两侧开花结果。

    优选的,种苗种植株距为1~1.5m。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针对砂仁传统种植或现阶段推广的“全畦面”或“宽畦面”整地定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砂仁高垄整地及配套砂仁植株定植管理技术,在坡地或平地依据地形地势做高垄,使垄面与过道相间分布,砂仁种苗单行定植于垄面中央,人为控制分株生长于垄面及垄面两侧。本发明有益效果包括:

    1、垄面宽度适宜,施肥、剪枝、采收等操作可以在过道中操作,不需要到垄面砂仁林下,如此操作便于日常管理;

    2、砂仁植株直立茎生长在垄面,匍匐茎延伸生长到垄面两侧底部,过道与垄面相间分布,使整个砂仁地植株分布相对均匀,过道利于垄面上砂仁植株透光;

    3、“高垄”整地模式,由于垄面高,宽度适宜,垄面不会积水,雨季时垄面上的降雨多时可流入两侧过道,不会造成垄面上砂仁烂花烂果;

    4、该技术垄面与过道相间分布,虽然增加了过道面积,但由于垄面高,且垄顶面宽小于垄底面宽,使垄面两侧倾斜延伸到过道,匍匐茎可以在垄面两侧延伸生长,从而充分利用了垄面及其两侧空间,因此不会减少单位面积生殖枝匍匐茎数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高垄整地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宽畦面整地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砂仁定植1年后植株生长情况;

    图4附图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砂仁定植1年后匍匐茎在高垄侧面的生长情况;

    图5附图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砂仁定植2年后生长情况;

    图6附图为本发明的对比例1雨季畦面上积水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适用于砂仁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整地方式

    2018年7月,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南药园砂仁种植区50%遮阴网环境下,(北纬:22°0′21″,东经:100°47′17″,海拔556m),将面积约0.7亩平地(壤土)顺着地形长方向起高垄,垄顶面宽1.0m,垄底面宽1.5m,高0.5m,长20m(因地形而定),垄面间过道宽0.3m;具体起垄时,按照垄底面与过道的宽度之和每隔1.8m划垄线,把垄线两边的土提到垄线周围形成垄面,垄面两边自然形成过道,根据垄面与过道规格完成提土起垄;

    2)种苗定植位置及株距

    种苗单行定植于垄面中央,株距1.5m;

    3)分株生长空间管理

    待分株生长到垄面两侧底部向过道延伸时,手提起分株直立茎,扯断直立茎及与其相连匍匐茎上扎根地表的须根,调整直立茎及相连匍匐茎生长方面,让其继续向垄面方向分株生长,或剪除分株匍匐茎前端直立茎及全部可能再萌发生长的茎芽,只留匍匐茎在垄面两侧开花结果。

    实施例2

    一种适用于砂仁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整地方式

    2017年8月,在西双版纳勐伴镇曼燕砂仁种植区60%遮阴网环境下(北纬:21°48′46.″,东经:101°46′34″,海拔790m),将面积约2亩平地(原为稻田地,黏土)顺着地形长方向起高垄,垄顶面宽1.5m,垄底面宽2m,高0.6m,长15m(因地形形状而定),垄面间过道宽0.4m;具体起垄时,按照垄底面与过道的宽度之和每隔2.4m划垄线,把垄线两边的土提到垄线周围形成垄面,垄面两边自然形成过道,根据垄面与过道规格完成提土起垄;

    2)种苗定植位置及株距

    种苗单行定植于垄面中央,株距1m;

    3)分株生长空间管理

    待分株生长到垄面两侧底部向过道延伸时,手提起分株直立茎,扯断直立茎及与其相连匍匐茎上扎根地表的须根,调整直立茎及相连匍匐茎生长方面,让其继续向垄面方向分株生长,或剪除分株匍匐茎前端直立茎及全部可能再萌发生长的茎芽,只留匍匐茎在垄面两侧开花结果。

    对比例1

    在实施例1高垄整地种植实验地旁边,将面积为约2亩的平地按照宽3m,长25m(因地形而定)开沟做畦,畦面间的沟深0.2m,宽0.3m做为过道,砂仁苗按照1×1m株行距定植于畦面。定植后,让砂仁分株长满畦面,定期剪除长到过道的分株。

    对比例2

    在实施例2高垄整地种植实验地旁边,将面积为约1亩的平地(原为稻田地,黏土)按照宽5m,长15m(因地形而定)开沟做畦,畦面的沟深0.3m,宽0.5m做为过道,砂仁苗按照1.5×1.5m株行距定植于畦面。定植后,让砂仁分株长满畦面,定期剪除长到过道的分株。

    实验例

    实验包括匍匐茎生长长度测量,不同整地种植模式下植株生长面积及定植种苗数量统计实验,及不同整地种植模式下单位面积植株生长数量、砂仁林下透光量及土壤含水量测定实验。

    1.匍匐茎长度测量实验

    选择景洪市南药园(n:22°0′21.04″,e:100°47′17.71″,海拔556m)进入生殖期的砂仁地,随机选择50株匍匐茎,测量匍匐茎程度。

    统计结果见表1,进入生殖期匍匐茎平均长度为38.8ccm。

    表1匍匐茎生长长度实验

    2.不同整地种植模式下植株生长面积及定植种苗数量统计实验

    统计实施例1-2高垄整地种植模式及对比例1-2传统宽畦面整地种植模式两种模式下,每亩直立茎和匍匐茎的生长面积,及需要定植种苗数量。其中,高垄整地种植模式下各统计项目计算公式如下:

    直立茎生长面积=667÷(垄底面宽 过道宽)×垄顶面宽

    匍匐茎生长面积=667÷(垄底面宽 过道宽)×(垄顶面宽 两个垄侧面宽)

    种植种苗数量=直立茎生长面积÷[行距(垄顶面宽)×株距]

    传统宽畦面整地种植模式下各统计项目计算公式如下:

    直立茎生长面积=667÷(畦面宽 过道宽)×畦面宽

    匍匐茎生长面积=667÷(畦面宽 过道宽)×畦面宽

    种植种苗数量=直立茎生长面积÷(行距×株距)

    统计结果见表2。

    表2不同整地种植模式植株生长面积及每亩种苗用量统计

    3.不同整地种植模式下植株生长数量、砂仁林下透光量及土壤含水量测定实验

    实施例1-2高垄整地种植模式下,待分株生长到垄面两侧底部向过道延伸时,手提起分株直立茎,扯断直立茎及与其相连匍匐茎上扎根地表的须根,调整直立茎及相连匍匐茎生长方面,让其继续向垄面方向分株生长,或剪除分株匍匐茎前端直立茎及全部可能再萌发生长的茎芽,只留匍匐茎在垄面两侧开花结果。对比例1-2(宽畦面整地种植)实验期间对植株生长不做任何管理。其他水、肥管理参照云南省地方标准《砂仁生产技术规程第5部分:栽培管理》db53/t57.5-2019进行。

    种植2年后,统计不同整地种植管理模式下,垄顶面/畦面单位面积直立茎数量、垄顶面及两个侧面/畦面单位面积匍匐茎数量,并按照不同整地种植管理规格折算每亩单位面积直立茎及匍匐茎平均数量,其中直立茎及匍匐茎数量从出笋期开始统计,结果见表3。

    测量不同整地种植管理模式下砂仁林下地表的透光量,将地块按照对角线划分,选择处于对角线东、西、南、北、中五个点,各点均在垄顶面或畦面上,且东、西、南、北四点距离砂仁地边缘3m以上位置;测量时,选择晴朗无云的天气,将光度计水平放置于地表,读取光度计上的光照度值,并同时随机测量遮阴网下及正常无遮阴环境下的光照度,结果见表4。

    雨季时,跟踪测量不同整地种植管理规模式下土壤湿度变化,土壤湿度探测器水平埋置于垄顶面或畦面上距土壤表层10cm处,定期测定土壤湿度。

    结果见表5。

    表3定植2年后植株生长密度测试

    由表3可知,实施例1平均每株直立茎供养1.7株匍匐茎。对比例1直立茎与匍匐茎一一对应,每株直立茎供养1株匍匐茎。

    实施例2平均每株直立茎供养1.5株匍匐茎。对比例2直立茎与匍匐茎一一对应,每株直立茎供养1株匍匐茎。

    与对比例1-2宽畦面整地种植比较,实施例1-2高垄整地种植种植2年后,每亩单位面积直立茎平均生长密度虽然减少了,但由于高垄种植管理过程中,将生长到垄面两侧的部分匍匐茎前端的直立茎进行了剪除处理,导致每株直立茎对应1.5~1.7株匍匐茎,因此并未减少每亩单位面积生殖枝匍匐茎平均密度。

    表4遮阴度测试实验

    由表4可知,种苗定植2年后,实施例1高垄整地种植管理模式下,在外部正常无遮阴环境下光照量为4392.3xl,50%遮阴环境光照亮为2177.7xl条件下,整个地块地面透光量在108.5~303.6xl之间,对比例1整个地块地面透光量在8.4~125.4xl之间。实施例2高垄整地种植管理模式下,在外部正常无遮阴环境光照量为6527.7xl,60%遮阴环境光照量为2443.3xl条件下,整个地块地面透光量在85.7~242.9xl之间,对比例2整个地块地面透光量在34.9~170.5xl之间。

    以上地面透光量结果,结合前面不同整地种植管理模式植株生长密度测试结果,推测虽然高垄整地种植管理模式下,垄顶面生长的直立茎平均密度并未比对减少,但由于垄面与过道相间分布,直立茎实际生长中,其上叶片基于趋光性向过道伸展,减少了垄顶面上叶片密度,直立茎上叶片在过道与垄面上均匀分布,使整个砂仁地块地表的透光量比对比例更多。

    表5砂仁不同整地种植模式下雨季土壤含水量变化测试

    由表5可知,实施例1中为壤土,雨季连续2天下雨,高垄整地种植管理模式下,地面不会积水,土壤最大湿度为45.5%。对比例1雨季连续2天下雨,第2天会在畦面上积水,土壤最大湿度为49.7%。实施例2中为黏土,雨季连续2天下雨,垄整地种植管理模式下,雨季连续2天下雨,地面不会积水,土壤最大湿度为53.7%。对比例2雨季连续2天下雨,第1天就会在畦面上积水,土壤最大湿度为59.6%。

    推测高垄整地模式,由于垄面高,宽度适宜,雨季时垄面上的降雨多时可直接流入两侧过道,因此垄面上不会积水,从而避免了垄面上由于积水造成的砂仁烂花烂果。

    本发明附图中,图3附图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砂仁定植1年后植株生长情况,砂仁种苗单行定植于垄面中央,定植后,种苗开始在垄面中央向垄面两侧分株生长,1年后,分株基本长满垄面;

    图4附图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砂仁定植1年后匍匐茎在高垄侧面的生长情况,砂仁种苗定植1年后,部分分株长到了高垄两侧,图中所示为剪除长到了高垄侧面分株匍匐茎前端直立茎及全部可能再萌发生长的茎芽,只留匍匐茎在高垄侧面生长的情况。

    图5附图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砂仁定植2年后生长情况,砂仁分株生长2年后,匍匐茎密布垄面地表,由于垄面宽度适宜,过道与垄面相间分布,使施肥、剪枝、采收等操作可以在垄间过道中操作,便于日常管理。

    图6附图为本发明的对比例1雨季畦面上积水情况,由于采取宽畦面整地种植,畦面宽,畦面间过道窄、浅,雨季连续阴天下雨时,积水很快填满过道漫延至畦面,造成畦面大面积积水,最终影响砂仁开花结果。

    从上述实验和附图可见,本发明是根据砂仁现有的整地种植方式,提出的一种适用于砂仁规范化种植的高垄整地及配套砂仁植株定植管理方法。与宽畦面整地种植比较,高垄整地模式,垄面与过道相间分布,垄面宽度适宜,施肥、剪枝、采收等操作可以在过道中操作,此模式便于日常管理。

    另外,虽然垄顶面生长的直立茎平均密度并未减少,但由于垄面与过道相间分布,直立茎实际生长中,其上叶片基于趋光性向过道伸展,减少了垄顶面上叶片密度,直立茎上叶片在过道与垄面上均匀分布,使整个砂仁地块地表的透光量更多。

    同时,此高垄整地模式,垄面高0.5m~0.6m,且宽度适宜,雨季时垄面上的降雨多时可直接流入两侧过道,因此垄面上不会因为积水造成砂仁烂花烂果。

    最后,高垄整地种植减少了每亩直立茎生长面积,但并未减少匍匐茎生长面积。且种植2年后,每亩单位面积直立茎平均生长密度虽然减少了,但由于高垄种植管理过程中,将生长到垄面两侧的部分匍匐茎前端的直立茎进行了剪除处理,导致每株直立茎对应匍匐茎增多,因此并未减少每亩单位面积生殖枝匍匐茎平均密度。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砂仁的整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坡地或平地依据地形地势做高垄,采用高垄和过道相间分布的模式进行整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砂仁的整地方法,其特征在于,垄顶面宽1.0~1.5m,垄底面宽1.5~2m,垄高0.5~0.6m,垄长因地形形状而定,垄面间过道宽0.3~0.4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砂仁的整地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依据地形地势先确定垄的走向,坡地延水平坡向起垄,平地根据地块形状起垄,再按照垄底面与过道宽度要求划垄线,把垄线两边的土提到垄线周围形成垄面,垄面两边自然形成过道,根据垄面与过道规格完成提土起垄。

    4.一种适用于砂仁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整地方法进行整地。

    5.一种适用于砂仁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整地后进行定植和管理;

    其中,

    种苗定植位置:种苗单行定植于垄面中央;

    分株生长空间管理:待分株生长到垄面两侧底部向过道延伸时,手提起分株直立茎,扯断直立茎及与其相连匍匐茎上扎根地表的须根,调整直立茎及相连匍匐茎生长方向,让其继续向垄面方向分株生长,或剪除分株匍匐茎前端直立茎及全部可能再萌发生长的茎芽,只留匍匐茎在垄面两侧开花结果。

    6.一种适用于砂仁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种苗种植株距为1~1.5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砂仁的整地及植株种植管理方法,整地方法为在坡地或平地依据地形地势做高垄,垄顶面宽1.0~1.5m,垄底面宽1.5~2m,高0.5~0.6m,长因地形形状而定,垄面间过道宽在0.3~0.4m之间。植株在整地后进行定植和管理;种苗单行定植于垄面中央,株距1~1.5m;待分株生长到垄面两侧底部向过道延伸时,手提起分株直立茎,扯断直立茎及与其相连匍匐茎上扎根地表的须根,调整直立茎及相连匍匐茎生长方向,让其继续向垄面方向分株生长,或剪除分株匍匐茎前端直立茎及全部可能再萌发生长的茎芽,只留匍匐茎在垄面两侧开花结果。本发明提供的整地及种植方法利于日常管理,利于砂仁林下透光,不会因积水造成烂花烂果等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艳芳;魏建和;张丽霞;王延谦;李戈;李荣英;杨春勇;李爽;彭建明;严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
    技术研发日:2020.12.04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57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