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属于水上救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水上救生系统。
背景技术:
夏天的时候,游泳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每年夏天总会有一些溺水事故。溺水的救援最需要的是及时发现和及时救援,但是目前的水上救生设备在救援速度上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常常导致救援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上救生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水上救生设备救援速度慢导致救援失败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水上救生系统,包括:
控制器;
监控设备,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并用于实时监控水面状况;
投放箱,具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内设有投放装置,所述投放装置能够被所述控制器驱动;
救生机器人,能够收纳于所述收纳腔中,并能够被所述投放装置投放至水上以智能救人。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水上救生系统还包括蓄电装置,所述蓄电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监控设备及警示装置通信连接。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水上救生系统还包括警示装置及遥控器,所述警示装置与控制器通信连接并用于在有人落水时发出警示,所述遥控器收纳于所述投放箱中并用于控制所述救生机器人。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投放箱的表面设有用于收纳所述遥控器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外盖设有盖体,所述盖体通过电动锁锁紧,所述电动锁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投放箱包括:
箱体;
箱盖,盖设于所述箱体上,并与所述箱体围合形成所述收纳腔;
吸合组件,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并用于将所述箱盖与所述箱体吸合或分开;
支撑组件,连接于所述箱体与所述箱盖之间,并能够在所述箱盖与所述箱体失去吸合力后将所述箱盖自动撑起。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投放装置包括:
支撑架;
托架,所述托架滑设于所述支撑架上,并能够由所述收纳腔向投放口滑出;所述救生机器人滑设于所述托架上,并能够从所述托架滑入水面;
第一释放组件,用于将所述托架限定在所述支撑架上并在所述箱盖打开后释放所述托架;
第二释放组件,用于将所述救生机器人限定在所述托架上并在所述托架滑至极限位置时释放所述救生机器人。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第一滑轨,所述托架上设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滑设于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托架的顶部还设有第三滑轨,所述救生机器人滑设有所述第三滑轨上;所述第一滑轨、第二滑轨及第三滑轨的延伸方向相同,均由所述收纳腔的内部向所述投放口方向倾斜向下延伸。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释放组件包括:
第一拉线,一端固定于所述箱盖上;
第一锁扣,安装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一锁扣具有第一拉扣,所述第一拉线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拉扣上,所述第一锁扣还形成有第一卡口;
所述托架上设有拉杆,所述拉杆能够被所述第一卡口卡紧,所述第一拉线在所述箱盖打开至极限位置时绷直,并能够拉动所述第一拉扣以使所述第一卡口释放所述拉杆。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扣包括:
第一卡件,铰接于所述托架上;
第二卡件,一端铰接于所述托架上,所述第一拉扣设于所述第二卡件另一端,所述第二卡件与所述第一卡件相互卡合并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卡口;
第一扭簧,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卡件的第一铰接轴与所述托架;
第二扭簧,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卡件的第二铰接轴与所述托架。
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释放组件包括:
第二拉线,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
第二锁扣,安装于所述托架上,所述第二锁扣具有第二拉扣,所述第二拉线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拉扣上,所述第二锁扣形成有第二卡口;
释放栏,安装于所述托架上并能够限制所述救生机器人;所述释放栏能够被所述第二卡口卡紧,所述第二拉线能够在所述托架滑至极限位置时拉动第二拉扣以使并所述第二卡口释放所述释放栏,所述释放栏倒下以释放所述救生机器人。
本申请提供的水上救生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上救生系统,通过控制器、监控设备、投放箱及救生机器人的设置,能够通过监控设备及时地发现落水人员,能够通过投放箱及时将救生机器人投放至水中,从而达到快速救人的目的,其响应救援速度越快,则救援速度就越快,进而提高了救援的成功率,减少人员溺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上救生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水上救生系统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水上救生系统的背部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投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托架滑至极限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托架滑至极限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4第一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控制器;20、监控设备;30、警示装置;40、救生机器人;50、投放箱;51、箱体;52、箱盖;53、收纳腔;54、投放口;55、吸合组件;551、电磁铁;552、第二铁块;56、支撑组件;561、气体支撑杆;57、盖体;58、安装腔;59、电动锁;591、磁吸开关;592、第一铁块;60、投放装置;61、支撑架;611、导向块;62、托架;621、托块;622、连接杆;63、第一释放组件;631、第一拉线;632、第一锁扣;6321、第一卡件;6322、第二卡件;6323、第一扭簧;6324、第二扭簧;6325、第一铰接轴;6326、第二铰接轴;6327、第一拉扣;6328、第一卡口;64、第二释放组件;641、第二拉线;642、第二锁扣;6421、第二拉扣;6422、第二卡口;643、释放栏;6431、立杆;6432、横栏;65、第一滑轨;66、第二滑轨;67、第三滑轨;671、槽体;672、滚柱;70、安装架;80、太阳能充电板;90、遥控器;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上救生系统进行说明。该水上救生系统一般布置在湖边、河边、游泳池边或靠近岸边等人们容易落水的区域的水边上,用于在发现有人落水后快速将人救起,从而提高救生效率及救生成功率。
请参阅图1及图2,水上救生系统包括控制器10、监控设备20、投放箱50及救生机器人40。控制器10与监控设备20通信连接,监控设备20用于实时监控水面状况。投放箱50具有收纳腔53,收纳腔53内设有投放装置60,投放装置60能够被控制器10驱动;救生机器人40能够收纳于收纳腔53中,并能够被投放装置60投放至水上以智能救人。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投放装置60能够被控制器10驱动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为投放装置60能够被控制器10直接驱动,则投放装置60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第二层含义为投放装置60能够被控制器10间接驱动,则投放装置60与控制器10没有直接连接关系。而在本申请中,控制器10是通过投放箱50间接驱动投放装置60,具体的可以参见后续投放箱50及投放装置60的描述部分。
实际应用中,投放箱50可以摆放于各种容易落水的水域边缘区域,控制器10及监控设备20均可以安装于投放箱50中。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救援方便,控制器10及监控设备20也可以设置在投放箱50以外的位置,例如监控设备20可以摆放在岸边较高的位置或者竖立在水上方,以便于更全面的监控水面状况。
本申请的水上救生系统在具体工作时,首先通过监控设备20实时监控水面状况,并在监控到有人落水时将落水信息发送至控制器10,控制器10在接收到落水信息时发送控制命令驱动投放装置60,投放装置60被驱动后开始将救生机器人40投放至水中,救生机器人40自动救人。
本实施例中的水上救生系统,通过控制器10、监控设备20、投放箱50及救生机器人40的设置,能够通过监控设备20及时地发现落水人员,能够通过投放箱50及时将救生机器人40投放至水中,从而达到快速救人的目的,其响应救援速度越快,则救援速度就越快,进而提高了救援的成功率,减少人员溺亡。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监控设备20为360度全景摄像头,360度全景摄像头可无盲点监测覆盖面积400左右平方米,设有一个鱼眼镜头,拥有360度全景视图。一个360度全景摄像头可以取代多台普通的摄像机,做到了无缝监控,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监控水面的状况,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监控设备20也可以是多台普通的摄像机,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请参阅图1及图3,为了提高监控设备20的视野,投放箱50的顶部竖直设立有安装架70,监控设备20安装于安装架70上。安装架70的具体高度可以根据实际实验进行设置,且安装架70还可以设置成可拆卸地和/或高度可调节地,从而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监控设备20的安装及高度调节。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水上救生系统还包括蓄电装置,蓄电装置分别与控制器10及监控设备20通信连接。具体的,蓄电装置为太阳能充电板80,太阳能充电板80能够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并进行储存,并能够为监控设备20及控制器10供电,从而能够节省电能,同时也使得该水上救生系统可以设置在任何需要的位置,而不需要靠近电源设置。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蓄电装置也可以是蓄电池,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具体的,太阳能充电板80具体设有两块,两块太阳能充电板80分别对称安装于安装架70上,并朝向太阳设置。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水上救生系统还包括警示装置30及遥控器90,警示装置30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并用于在有人落水时发生警示以提醒救生人员,遥控器90同样收纳于投放箱50中,遥控器90用于控制救生机器人40。实际救援中,当有人落水时,控制器10接收到落水信息后发送控制命令至警示装置30,警示装置30收到控制控制命令后发出警示以提醒救生人员开始救人,当救生人员听到报警声后,先从投放箱50中取出遥控器90,且此时救生机器人40被投放装置60投放入水中,救生人员可以通过遥控器90控制救生机器人40快速到达施救位置并实施智能救援。本申请通过警示装置30能够及时提醒救生人员实施救援,达到快速救人的目的,同时将遥控器90也收纳于投放箱50中,从而使得救生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拿到遥控器90,同时也能够避免遥控器90丢失。
在本申请中,警示装置30可以安装于投放箱50中,而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警示装置30也可以安装于投放箱50以外的位置,例如将警示装置30安装于靠近救生人员的位置,以便救生人员及时收到报警信号。此外,蓄电装置也可以为警示装置30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警示装置30为报警灯,报警灯同样安装于安装架70的顶部,当有人落水时,报警灯会出闪光和报警声,从而能够快速提醒救生人员。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警示装置30也可以是闪光灯和/或蜂鸣器等,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请参阅图2及图3,投放箱50的表面设有安装腔58,具体是投放箱50的背面顶部设有安装腔58,安装腔58用于收纳遥控器90,安装腔58外盖设有盖体57,盖体57通过电动锁59锁紧,电动锁59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实际救援时,当控制器10收到落水信息时,发送控制命令至电动锁59,电动锁59将盖体57打开,从而方便救生人员就是从投放箱50中获取遥控器90。
具体的,电动锁59包括磁吸开关591和第一铁块592,盖体57一端转动设于投放箱50上,且盖体57一端的转动轴上设有第三扭簧,第一铁块592设于盖体57的另一端。在正常状况下,第一铁块592与磁吸开关591吸合,从而使得盖体57将安装腔58盖合;当控制器10发送控制命令至磁吸开关591,磁吸开关591通电失磁,盖体57在第三扭簧的作用下弹开,从而便于救生人员取出遥控器90。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电动锁59还可以是其他任意能够将盖体57锁紧于投放箱50上,且能够接受控制器10控制命令的锁紧结构,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投放箱50包括箱体51、箱盖52、吸合组件55及支撑组件56。箱体51的大小及形状可以根据投放装置60及救生机器人40的大小及形状进行设定,箱盖52盖设于箱体51上,箱盖52与箱体51围合形成收纳腔53,吸合组件55与控制器10通信连接并用于将箱盖52与箱体51吸合或分开,支撑组件56连接于箱体51与箱盖52之间,并能够在箱盖52与箱体51之间失去吸合力后将箱盖52自动撑起。实际救援中,控制器10发送控制命令至吸合组件55,吸合组件55失电以使箱盖52与箱体51之间失去了吸合力,则支撑组件56自动将箱盖52撑起,从而便于投放装置60将救生机器人40投放至水面上。
具体的,请参阅图4,吸合组件55包括电磁铁551及第二铁块552,箱体51一侧设有与收纳腔53连通的投放口54,电磁铁551安装于箱体51上并位于投放口54的位置,箱盖52一端与箱体51铰接,箱盖52另一端设有第二铁块552。在正常状态下,电磁铁551与第二铁块552相互吸合,从而将盖体57另一端与箱体51吸合锁紧,当控制器10发送控制命令至电磁铁551,电磁铁551失去磁性并放开第二铁块552,则箱盖52与箱体51之间失去了吸合力,此时支撑组件56能够将箱盖52自动撑起。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吸合组件55也可以是其他任意能够将箱盖52锁紧于箱体51上,且能够接受控制器10控制命令的锁紧结构,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请参阅图4,支撑组件56包括两个对称设于箱盖52两侧的气体支撑杆561,两个气体支撑杆561分别支撑于箱盖52沿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位置与箱体51之间。当箱盖52与箱体51吸合时,气体支撑杆561直线收缩,且内部积蓄气压,当箱盖52与箱体51之间失去吸合力时,气体支撑杆561在内部积蓄气压的作用下直线伸展,并带动箱盖52转动打开,且当箱盖52打开到极限位置时,气体支撑杆561保持支撑箱盖52的动作,以保证救生机器人40能够被顺利投放。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组件56也可以包括电推杆或其他自动伸缩的结构,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投放装置60包括支撑架61、托架62、第一释放组件63及第二释放组件64。支撑架61安装于收纳腔53中,托架62滑设于支撑架61上,并能够由收纳腔53向投放口54滑出;救生机器人40滑设于托架62上,并能够从托架62滑入水面。托架62的滑动方向与救生机器人40的滑动方向相同,且均沿第二方向y滑动,第二方向y具体参见图4。第一释放组件63用于将托架62限定在支撑架61上并在箱盖52打开后释放托架62,第二释放组件64用于将救生机器人40限定至托架62上并在托架62滑至极限位置时释放救生机器人40。本申请的投放装置60,在初始状态时,救生机器人40被第二释放组件64限定在托架62上,而托架62被第一释放组件63限定在支撑架61上,且支撑架61、托架62及救生机器人40均收纳于收纳腔53中;当箱盖52在控制器10的控制下打开时,第一释放组件63释放托架62,则托架62能够带着救生机器人40一起在支撑架61上滑动,具体是向箱体51的投放口54方向滑出,当托架62滑至极限位置时,托架62不再往前滑,第二释放组件64释放救生机器人40,则救生机器人40能够在托架62上滑动,具体是由投放口54向水面方向滑动,直至脱离托架62滑入水面上,接着可以通过遥控器90对救生机器人40进行控制。本申请的投放装置60,首先通过托架62带着救生机器人40向箱体51外滑出,从而使得托架62能够与水面接轨,然后将救生机器人40从托架62滑入水面中,也即是通过托架62形成救生机器人40与水面之间的过渡连接,进而使得救生机器人40能够快速平稳的落入水面上。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当救生机器人40的长度足够长,且支撑架61的位置足够低,也可以将救生机器人40直接滑设于支撑架61上,而省去托架62的设置,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及图6,支撑架61上设有第一滑轨65,托架62上设有第二滑轨66,第二滑轨66滑设于第一滑轨65上;托架62的顶部还设有第三滑轨67,救生机器人40滑设有第三滑轨67上;第一滑轨65、第二滑轨66及第三滑轨67的延伸方向相同,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均由收纳腔53的内部向投放口54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则在滑动时,托架62可以利用重力的作用从支撑架61上向下滑出,且救生机器人40可以利用重力的作用从托架62上向下滑入水面上,其不仅使得救生机器人40能够平稳滑入水面上,同时还利用了重力的原理,节省了驱动装置,降低了成本。
请参阅图4及图6,支撑架61由多根杆件相互连接围合形成,支撑架61的纵向截面呈梯形设置,支撑架61的顶部具有两根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导向块611。第一滑轨65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于两个导向块611的相对内侧,导向块6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轨65的延伸方向相同。托架62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托块621及连接于两个托块621之间的连接杆622,第二滑轨66的数量为两个并设于两个托块621的下侧,第三滑轨67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于两个托块621的顶部。其中,第一方向x为投放箱50的宽度方向,也即是图4中的前后方向,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5,第三滑轨67包括两个槽体671及多个滚柱672,两个槽体671分别沿第二方向y延伸,两个槽体671沿第一方向x相对间隔且倾斜设置,每个槽体671内沿第二方向y分布有多个滚柱672,滚柱672收纳于槽体671中且至少部分伸出槽体671。救生机器人40沿第一方向x上的两个底部分别收纳于两个槽体671之间并在各滚柱672上滑动。本申请通过滚柱672的设置,使得救生机器人40与托架62之间的摩擦力更小,进而使得救生机器人40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轻松从托架62滑至水面上。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及图7,第一释放组件63包括第一拉线631及第一锁扣632,第一锁扣632具有第一拉扣6327,且第一锁扣632还形成有第一卡口6328,第一拉线631的一端固定于箱盖52上,第一拉线631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锁扣632上,托架62上设有拉杆,拉杆即为上述连接杆622。拉杆能够被第一卡口6328卡紧,当箱盖52打开至极限位置时,第一拉线631绷直,则第一拉线631对第一拉扣6327具有拉力,第一拉扣6327被拉动以使第一卡口6328打开并释放拉杆。本申请的第一释放组件63,通过第一拉线631及第一锁扣632的设置,使得当箱盖52体打开至极限位置即可带动第一拉线631及第一锁扣632将托架62释放,也即是使得投放箱50的箱盖52打开及托架62的释放形成连动动作,无需电动控制,且结构简单。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释放组件63也可以是电动控制锁扣,当箱盖52打开至极限位置时反馈至控制器10,然后控制器10控制电动控制锁扣释放拉杆,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更具体的,请参阅图7,第一锁扣632包括第一卡件6321、第二卡件6322、第一扭簧6323及第二扭簧6324,第一卡件6321通过第一铰接轴6325铰接于托架62上,第一扭簧632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铰接轴6325与托架62,第二卡件6322一端通过第二铰接轴6326铰接于托架62上,第一拉扣6327设于第二卡件6322的另一端,第二扭簧632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铰接轴6326与托架62,第二卡件6322与第一卡件6321相互卡合并围合形成第一卡口6328。初始状态下,拉杆横向穿设于第一卡口6328中并被第一卡件6321及第二卡件6322卡紧,当第一拉扣6327被第一拉线631向上拉动时,第二卡件6322绕第一铰接轴6325旋转,第二卡件6322与第一卡件6321的卡合位置相互脱开,第一卡件6321在第一扭簧6323的弹性作用下旋转,从而带动拉杆与第二卡件6322脱离开,拉杆失去卡紧力并从第一卡件6321中脱出,则托架62失去拉力而在重力作用下从支撑架61上滑出。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第二释放组件64包括第二拉线641、第二锁扣642及释放栏643。第二锁扣642具有第二拉扣6421,且第二锁扣642还形成有第二卡口6422,第二拉线641的一端固定于支撑架61上,第二拉线641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锁扣642上。释放栏643安装于托架62上,释放栏643能够被第二卡口6422卡紧以竖直站立,从而将救生机器人40限制在托架62上。当托架62滑动至极限位置时,拉动第二拉线641以使第二拉线641绷直,则第二拉线641对第二拉扣6421具有拉力,第二拉扣6421被拉动以使第二卡口6422打开并释放上述释放栏643,释放栏643失去了第二卡口6422的卡紧力并横向倒下,从而释放救生机器人40,以使救生机器人40从托架62滑至水面上。本申请的第二释放组件64通过第二拉线641、第二锁扣642及释放栏643的设置,使得当托架62滑至极限位置即可带动第二拉线641、第二锁扣642及释放栏643将救生机器人40释放,也即是使得投放箱50的箱盖52打开、托架62的释放及救生机器人40的释放形成连动动作,无需电动控制,且结构简单。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释放组件64也可以是电动控制锁扣,当托架62滑至极限位置时反馈至控制器10,然后控制器10控制电动控制锁扣释放上述释放栏643,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本申请中第二锁扣642的结构与第一锁扣632的结构相同,工作原理相同,不在重复描述。
请参阅图4至图6,为了使得救生机器人40的限制和释放沿第一方向x上均匀,上述第二释放组件64设有两组,并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对应的,释放栏643包括两根立杆6431及横栏6432,两根立杆6431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横栏6432连接于两个立杆6431之间。由于两个第二锁扣642均设于托架62的一定高度上,则当立杆6431被第二锁扣642夹紧时,立杆6431处于竖立状态,则横栏6432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具有一定高度,能够阻拦救生机器人40滑动;当立杆6431被第二锁扣642松开时,立杆6431没有了支撑力而倒下,则横栏6432也倒下,横栏6432对救生机器人40没有了阻拦,救生机器人40在重力作用下向水面滑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水上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10);
监控设备(20),与所述控制器(10)通信连接并用于实时监控水面状况;
投放箱(50),具有收纳腔(53),所述收纳腔(53)内设有投放装置(60),所述投放装置(60)能够被所述控制器(10)驱动;
救生机器人(40),能够收纳于所述收纳腔(53)中,并能够被所述投放装置(60)投放至水上以智能救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上救生系统还包括蓄电装置(80),所述蓄电装置(80)分别与所述控制器(10)及监控设备(20)通信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上救生系统还包括警示装置(30)及遥控器(90),所述警示装置(30)与所述控制器(10)通信连接并用于在有人落水时发出警示,所述遥控器(90)收纳于所述投放箱(50)中并用于控制所述救生机器人(4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上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放箱(50)的表面设有用于收纳所述遥控器(90)的安装腔(58),所述安装腔(58)外盖设有盖体(57),所述盖体(57)通过电动锁(59)锁紧,所述电动锁(59)与所述控制器(10)通信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水上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放箱(50)包括:
箱体(51);
箱盖(52),盖设于所述箱体(51)上,并与所述箱体(51)围合形成所述收纳腔(53);
吸合组件(55),与所述控制器(10)通信连接,并用于将所述箱盖(52)与所述箱体(51)吸合或分开;
支撑组件(56),连接于所述箱体(51)与所述箱盖(52)之间,并能够在所述箱盖(52)与所述箱体(51)失去吸合力后将所述箱盖(52)自动撑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上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放装置(60)包括:
支撑架(61);
托架(62),所述托架(62)滑设于所述支撑架(61)上,并能够由所述收纳腔(53)向投放口(54)滑出;所述救生机器人(40)滑设于所述托架(62)上,并能够从所述托架(62)滑入水面;
第一释放组件(63),用于将所述托架(62)限定在所述支撑架(61)上并在所述箱盖(52)打开后释放所述托架(62);
第二释放组件(64),用于将所述救生机器人(40)限定在所述托架(62)上并在所述托架(62)滑至极限位置时释放所述救生机器人(4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上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61)上设有第一滑轨(65),所述托架(62)上设有第二滑轨(66),所述第二滑轨(66)滑设于所述第一滑轨(65)上;所述托架(62)的顶部还设有第三滑轨(67),所述救生机器人(40)滑设有所述第三滑轨(67)上;所述第一滑轨(65)、第二滑轨(66)及第三滑轨(67)的延伸方向相同,均由所述收纳腔(53)的内部向所述投放口(54)方向倾斜向下延伸。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上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释放组件(63)包括:
第一拉线(631),一端固定于所述箱盖(52)上;
第一锁扣(632),安装于所述支撑架(61)上,所述第一锁扣(632)具有第一拉扣(6327),所述第一拉线(631)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拉扣(6327)上,所述第一锁扣(632)还形成有第一卡口(6328);
所述托架(62)上设有拉杆,所述拉杆能够被所述第一卡口(6328)卡紧,所述第一拉线(631)在所述箱盖(52)打开至极限位置时绷直,并能够拉动所述第一拉扣(6327)以使所述第一卡口(6328)释放所述拉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上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扣(632)包括:
第一卡件(6321),铰接于所述托架(62)上;
第二卡件(6322),一端铰接于所述托架(62)上,所述第一拉扣(6327)设于所述第二卡件(6322)另一端,所述第二卡件(6322)与所述第一卡件(6321)相互卡合并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卡口(6328);
第一扭簧(6323),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卡件(6321)的第一铰接轴(6325)与所述托架(62);
第二扭簧(6324),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卡件(6322)的第二铰接轴(6326)与所述托架(62)。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上救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释放组件(64)包括:
第二拉线(641),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撑架(61)上;
第二锁扣(642),安装于所述托架(62)上,所述第二锁扣(642)具有第二拉扣(6421),所述第二拉线(641)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拉扣(6421)上,所述第二锁扣(642)形成有第二卡口(6422);
释放栏(643),安装于所述托架(62)上并能够限制所述救生机器人(40);所述释放栏(643)能够被所述第二卡口(6422)卡紧,所述第二拉线(641)能够在所述托架(62)滑至极限位置时拉动第二拉扣(6421)以使并所述第二卡口(6422)释放所述释放栏(643),所述释放栏(643)倒下以释放所述救生机器人(40)。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