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耦合连杆驱动机构及其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9  88


    本申请属于机翼折叠整流盖板驱动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耦合连杆驱动机构及其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



    背景技术:

    折叠翼飞机在其固定翼、折叠翼连接部位布设置有整流盖板,整流盖板在折叠翼折叠时上翻打开,在折叠翼在折叠翼展平时,整流盖板下翻闭合,覆盖固定翼、折叠翼连接部位。

    当前,整流盖板多通过简单的四杆机构驱动打开、闭合,该种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

    1)、需要设置额外的驱动装置,以电机或液压作动筒独立驱动四杆机构动作,需占用较大空间,具有较大质量;

    2)、为保证折叠角度,适应大角度折叠的要求,在闭合时,整流盖板突出于翼面,破坏机翼气动外形,影响飞机飞行的气动性能。

    鉴于上述技术缺陷的存在提出本申请。

    需注意的是,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耦合连杆驱动机构及其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以克服或减轻已知存在的至少一方面的技术缺陷。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提供一种耦合连杆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连杆;

    第二连杆,一端与第一连杆一端铰接;

    第三连杆,一端与第二连杆另一端铰接,第二连杆该端弯折;

    第四连杆;

    第五连杆,一端与第四连杆的一端铰接,该端弯曲,弯曲部位与第三连杆另一端铰接;

    第六连杆,两端弯折,一端弯折部位与第二连杆弯折部位铰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中,第五连杆弯曲的一端呈双耳结构;

    第三连杆与第五连杆铰接的一端伸入双耳结构中;

    第四连杆与第五连杆铰接的一端伸入双耳结构中。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包括:

    整流盖板;

    任一上述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其中,

    第四连杆远离第五连杆的一端与整流盖板铰接;

    第五连杆远离第四连杆的一端与固定翼铰接;

    第六连杆远离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整流盖板铰接,靠近第二连杆的一端与固定翼铰接;

    第一连杆远离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机翼折叠驱动轴连接,从而能够在机翼折叠驱动轴带动下摆动,带动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第六连杆联动,使整流盖板翻转具有:

    闭合状态,折叠翼向下展平,整流盖板同步向下翻转,覆盖固定翼与折叠翼的连接部位,外表面与固定翼、折叠翼外表面平齐;

    打开状态,折叠翼向上折叠,整流盖板同步向上翻转,向固定翼方向折叠。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中,第一连杆远离第二连杆的一端套接在机翼折叠驱动轴上。

    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上述的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中,第四连杆远离第五连杆的一端与整流盖板通过单双耳结构配合铰接;

    第六连杆远离第五连杆的一端与整流盖板通过单双耳结构配合铰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整流盖板处于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折叠翼向上折叠时,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中第一连杆在机翼折叠驱动轴带动下摆动15°,使整流该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折叠翼向上折叠时,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中第一连杆在机翼折叠驱动轴带动下摆动30°,使整流该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折叠翼向上折叠时,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中第一连杆在机翼折叠驱动轴带动下摆动45°,使整流该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杆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杆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连杆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连杆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连杆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连杆的示意图;

    其中:

    1-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3-第三连杆;4-第四连杆;5-第五连杆;6-第六连杆;7-整流盖板;8-机翼折叠驱动轴;9-折叠翼;10-固定翼。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此外,附图用于示例性说明,其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限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其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其他相关部分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描述中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一般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含义。本申请描述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中心”、“竖直”、“水平”、“内”、“外”等表示方位的词语仅用以表示相对的方向或者位置关系,而非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发生改变后,其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申请描述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用语,仅用于描述目的,用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而不能够将其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申请描述中所使用的“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不应理解为对数量的绝对限制,而应理解为存在至少一个。本申请描述中所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使用的“安装”、“相连”、“连接”等类似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领域内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其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10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方面提供一种耦合连杆驱动机构,包括:

    第一连杆1;

    第二连杆2,一端与第一连杆1一端铰接;

    第三连杆3,一端与第二连杆2另一端铰接,第二连杆2该端弯折;

    第四连杆4;

    第五连杆5,一端与第四连杆4的一端铰接,该端弯曲,弯曲部位与第三连杆3另一端铰接;

    第六连杆6,两端弯折,一端弯折部位与第二连杆2弯折部位铰接。

    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可用作折叠翼飞机整流盖板的驱动机构,在用作折叠翼飞机整流盖板的驱动机构时,可将第四连杆4远离第五连杆5的一端与整流盖板7铰接,第四连杆4远离第五连杆5的一端与整流盖板7铰接;第五连杆5远离第四连杆4的一端与固定翼10铰接;第六连杆6远离第二连杆2的一端与整流盖板7铰接,靠近第二连杆2的一端与固定翼10铰接;第一连杆1远离第二连杆2的一端与机翼折叠驱动轴8连接。

    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领域内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的是,其在用作折叠翼飞机整流盖板的驱动机构时,构成三组四杆机构进行动作,包括:

    第一组四杆机构:第一连杆1、第二连杆2、第六连杆6、固定翼10;

    第二组四杆机构:第六连杆6、第二连杆2、第三连杆3、第五连杆;

    第三组四杆机构:第六连杆6、第五连杆5、第四连杆4、整流盖板7。

    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领域内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的是,其在用作折叠翼飞机整流盖板的驱动机构时,折叠翼9向下展平或向上折叠过程中,机翼折叠驱动轴8发生转动,会带动第一连杆1摆动,带动第二连杆2、第三连杆3、第四连杆4、第五连杆5、第六连杆6联动,即第一组四杆机构、第二组四杆机构、第三组四杆机构联动,使整流盖板7翻转。

    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领域内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的是,其在用作折叠翼飞机整流盖板的驱动机构时,折叠翼9向下展平过程中,其能够带动整流盖板7同步向下翻转,覆盖固定翼10与折叠翼9的连接部位,外表面与固定翼10、折叠翼9外表面平齐;在折叠翼9向上折叠过程中,其能够带动整流盖板7同步向上翻转,向固定翼10方向折叠,可具有较大的折叠角度,能够适应大角度折叠的要求,其具体过程参见图1-4。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中,第五连杆5弯曲的一端呈双耳结构;

    第三连杆3与第五连杆5铰接的一端伸入双耳结构中;

    第四连杆4与第五连杆5铰接的一端伸入双耳结构中。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包括:

    整流盖板7;

    任一上述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其中,

    第四连杆4远离第五连杆5的一端与整流盖板7铰接;

    第五连杆5远离第四连杆4的一端与固定翼10铰接;

    第六连杆6远离第二连杆2的一端与整流盖板7铰接,靠近第二连杆2的一端与固定翼10铰接;

    第一连杆1远离第二连杆2的一端与机翼折叠驱动轴8连接,从而能够在机翼折叠驱动轴8带动下摆动,带动第二连杆2、第三连杆3、第四连杆4、第五连杆5、第六连杆6联动,使整流盖板7翻转具有:

    闭合状态,折叠翼9向下展平,整流盖板7同步向下翻转,覆盖固定翼10与折叠翼9的连接部位,外表面与固定翼10、折叠翼9外表面平齐;

    打开状态,折叠翼9向上折叠,整流盖板7同步向上翻转,向固定翼10方向折叠。

    对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描述的较为简单,具体相关之处参考耦合连杆驱动机构相关部分的说明即可,其技术效果也可参考耦合连杆驱动机构相关部分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中,第一连杆1远离第二连杆2的一端套接在机翼折叠驱动轴8上。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中,第四连杆4远离第五连杆5的一端与整流盖板7通过单双耳结构配合铰接;

    第六连杆6远离第五连杆5的一端与整流盖板7通过单双耳结构配合铰接。

    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领域内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耦合连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杆(1);

    第二连杆(2),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1)一端铰接;

    第三连杆(3),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2)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2)该端弯折;

    第四连杆(4);

    第五连杆(5),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4)的一端铰接,该端弯曲,弯曲部位与所述第三连杆(3)另一端铰接;

    第六连杆(6),两端弯折,一端弯折部位与所述第二连杆(2)弯折部位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连杆(5)弯曲的一端呈双耳结构;

    所述第三连杆(3)与所述第五连杆(5)铰接的一端伸入所述双耳结构中;

    所述第四连杆(4)与所述第五连杆(5)铰接的一端伸入所述双耳结构中。

    3.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整流盖板(7);

    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其中,

    第四连杆(4)远离第五连杆(5)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盖板(7)铰接;

    第五连杆(5)远离所述第四连杆(4)的一端与固定翼(10)铰接;

    第六连杆(6)远离第二连杆(2)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盖板(7)铰接,靠近第二连杆(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翼(10)铰接;

    第一连杆(1)远离第二连杆(2)的一端与机翼折叠驱动轴(8)连接,从而能够在所述机翼折叠驱动轴(8)带动下摆动,带动第二连杆(2)、第三连杆(3)、第四连杆(4)、第五连杆(5)、第六连杆(6)联动,使所述整流盖板(7)翻转具有:

    闭合状态,折叠翼(9)向下展平,所述整流盖板(7)同步向下翻转,覆盖所述固定翼(10)与所述折叠翼(9)的连接部位,外表面与所述固定翼(10)、所述折叠翼(9)外表面平齐;

    打开状态,所述折叠翼(9)向上折叠,所述整流盖板(7)同步向上翻转,向所述固定翼(10)方向折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第一连杆(1)远离第二连杆(2)的一端套接在机翼折叠驱动轴(8)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第四连杆(4)远离第五连杆(5)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盖板(7)通过单双耳结构配合铰接;

    第六连杆(6)远离第五连杆(5)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盖板(7)通过单双耳结构配合铰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具体涉及一种耦合连杆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一端与第一连杆一端铰接;第三连杆,一端与第二连杆另一端铰接,第二连杆该端弯折;第四连杆;第五连杆,一端与第四连杆的一端铰接,该端弯曲,弯曲部位与第三连杆另一端铰接;第六连杆,两端弯折,一端弯折部位与第二连杆弯折部位铰接。此外,涉及一种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该机翼折叠整流盖板开合结构包括上述的耦合连杆驱动机构。

    技术研发人员:于洪;郑达;王云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0.12.02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55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