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10kv手车真空断路器在现代电网中应用非常广泛,且近几年新投产及技改的10kv高压柜均采用手车真空断路器,占比较高。10kv手车断路器的日常检测、试验的项目,均可作为手车断路器的状态评价的重要判断依据,其中,试验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机械特性试验、回路电阻试验、耐压试验、绝缘电阻试验等。
目前,由于工作人员对试验方法掌握不足或对试验设备操作不当,导致试验数据异常、不准确甚至对手车断路器埋下潜在隐患,造成对手车断路器状态的误判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及设备安全风险,同时,由于试验检测装置大小不一,不能适用于不同尺寸相间距、极间距的手车断路器,进一步给工作人员的操作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试验装置通用性差,不能适用于不同尺寸相间距、极间距的手车断路器的问题,提供一种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包括:
第一绝缘板;
第二绝缘板;
支撑组件,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均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且所述第一绝缘板能够沿所述支撑组件的轴向移动,以调节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之间的间距;
组合静触头组件,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上均沿垂直于所述支撑组件轴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且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多个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和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多个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均能够沿垂直于所述支撑组件轴向移动。
上述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通过调节第一绝缘板与第二绝缘板之间的间距,就可以调节第一绝缘板上的组合静触头组件与第二绝缘板上的组合静触头组件之间的竖直距离,由于第一绝缘板上的多个组合静触头组件和第二绝缘板上的多个组合静触头组件均能够沿垂直于支撑组件轴向移动,从而方便调节第一绝缘板上的多个组合静触头组件之间的间距和调节第二绝缘板上的多个组合静触头组件之间的间距,进而使得整体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相间距、极间距的手车断路器,有效提高了通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螺母、压缩件以及两根螺杆,每根所述螺杆的一端设置有螺母,另一端设置有压缩件;
所述第一绝缘板设置在两根所述螺杆之间,每根所述螺杆上的所述压缩件均与所述第一绝缘板配合,用于带动所述第一绝缘板沿所述螺杆轴向移动;
所述第二绝缘板设置在两根所述螺杆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下方,所述第二绝缘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板的一侧与每根所述螺杆上的所述螺母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缩件包括弹性件和调节轮,每根所述螺杆上均设置有所述弹性件和所述调节轮;
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之间,所述调节轮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远离所述第二绝缘板的一侧,且所述调节轮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均套设在所述螺杆,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垫片与所述第二绝缘板抵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垫片与所述第一绝缘板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包括第一电流静触头、第二电流静触头、导电片以及固定件,所述第一电流静触头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电流静触头的直径,所述第二电流静触头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流静触头内;
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导电片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与所述第一绝缘板之间,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固定件位于背离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的一侧,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导电片后与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连接;
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导电片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与所述第二绝缘板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固定件位于背离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二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导电片后与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手轮螺杆和手轮;
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手轮螺杆的一端与所述手轮连接,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手轮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导电片后与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手轮螺杆的一端与所述手轮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手轮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导电片后与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上均沿垂直与所述手轮螺杆的轴向设置有多个第一条形孔,且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多个第一条形孔位于同一水平线,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多个第一条形孔位于同一水平线;
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手轮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一条形孔和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导电片后与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手轮螺杆能够沿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一条形孔的长度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手轮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第一条形孔和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导电片后与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手轮螺杆能够沿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第一条形孔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板和所述第二绝缘板上均沿垂直与所述手轮螺杆的轴向设置有多个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二条形孔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一条形孔下方,且与所述第一绝缘板上的第一条形孔平行;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第二条形孔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第一条形孔下方,且与所述第二绝缘板上的第一条形孔平行;
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还包括6mm电流香蕉插座和4mm电压香蕉插座,所述导电片上设置有c形导电片上段、c形导电片下段以及c形导电片中间段,所述导电片通过所述c形导电片上段穿过所述第二条形孔后与所述c形导电片中间段连接,所述c形导电片中间段远离所述c形导电片上段的一侧与所述c形导电片下段连接,所述6mm电流香蕉插座和所述4mm电压香蕉插座均设置在所述c形导电片中间段上,且所述6mm电流香蕉插座位于所述4mm电压香蕉插座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第一电流静触头沿轴向设置有中心孔,所述第二电流静触头朝向所述中心孔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二电流静触头朝向所述中心孔的一端位于所述中心孔中,所述紧固件与所述外螺纹螺纹连接,且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流静触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板背离所述第二绝缘板的一侧设置有提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后视图;
图4为图1的又一后视图;
图5为图1的又一侧视图;
图6为图1应用在手车断路器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并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包括:第一绝缘板10、第二绝缘板20、支撑组件以及组合静触头组件,其中,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都可以采用环氧树脂板,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均设置在支撑组件上,且第一绝缘板10能够沿支撑组件的轴向移动,以调节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之间的间距,同时,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上均沿垂直于支撑组件轴向设置有多个组合静触头组件,且第一绝缘板10上的多个组合静触头组件和第二绝缘板20上的多个组合静触头组件均能够沿垂直于支撑组件轴向移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第一绝缘板与第二绝缘板之间的间距,就可以调节第一绝缘板上的组合静触头组件与第二绝缘板上的组合静触头组件之间的竖直距离,由于第一绝缘板上的多个组合静触头组件和第二绝缘板上的多个组合静触头组件均能够沿垂直于支撑组件轴向移动,从而方便调节第一绝缘板上的多个组合静触头组件之间的间距和调节第二绝缘板上的多个组合静触头组件之间的间距,进而使得整体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相间距、极间距的手车断路器,有效提高了通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支撑组件包括螺母302、压缩件以及两根螺杆30,每根螺杆30的一端设置有螺母302,另一端设置有压缩件;第一绝缘板10设置在两根螺杆30之间,每根螺杆30上的压缩件均与第一绝缘板10配合,用于带动第一绝缘板10沿螺杆30轴向移动;第二绝缘板20设置在两根螺杆30之间,第二绝缘板20位于第一绝缘板10下方,第二绝缘板20远离第一绝缘板10的一侧与每根螺杆30上的螺母302抵接。
进一步地,上述压缩件包括弹性件301和调节轮40,其中,每根螺杆30上均设置有弹性件301和调节轮40,弹性件301位于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之间,调节轮40位于第一绝缘板10远离第二绝缘板20的一侧,且调节轮40与螺杆30螺纹连接。
具体地,上述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的两端均沿螺杆30的轴向分别设置有一个通孔,该通孔的直径大于螺杆30的直径,螺杆30的两端均设置有外螺纹,在装配的时候,首先将两根螺杆30分别穿过第二绝缘板20两端的通孔,随后给每根螺杆30上均连接一个螺母302,第二绝缘板20远离第一绝缘板10的一侧与螺母302抵接;然后给每跟螺杆30上套接一个弹性件301,例如压缩弹簧,该弹性件301位于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之间,此时再将第一绝缘板10两端的通孔对应插入到两根螺杆30上,第一绝缘板10位于第二绝缘板20上方,最后将调节轮40与螺杆30远离螺母302的一端螺纹连接即可。
当需要调节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之间的竖直距离时,只需要转动调节轮40,调节轮40就会沿螺杆30的轴向向上或者向下移动,例如,调节轮40顺时针转动时,就会沿螺杆30的轴向向下运动,此时,调节轮40就会带动第一绝缘板10压缩弹性件301,从而使得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之间的竖直距离减小;调节轮40逆时针转动时,就会沿螺杆30的轴向向上运动,此时,弹性件301就会伸长,第一绝缘板10在弹性件301的作用力下就会向上运动,从而使得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之间的竖直距离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压缩件的结构仅为示例,在其他可替代的方案中,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例如,压缩件为电动伸缩杆,第一绝缘板设置在电动伸缩杆上。本申请对压缩件的具体结构不作特殊限制,只要上述结构能实现本申请的目的便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并结合图1所示,为了增加弹性件301的受力面积,同时保护第一绝缘板10与弹性件301的接触面和第二绝缘板20与弹性件301的接触面不受到损坏,本申请中的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垫片303和第二垫片304,其中,第一垫片303和第二垫片304均套设在螺杆30,弹性件301的一端通过第一垫片303与第二绝缘板20抵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垫片304与第一绝缘板10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并结合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组合静触头组件包括第一电流静触头50、第二电流静触头60、导电片70以及固定件,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直径大于第二电流静触头60的直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设置在第一电流静触头50内;
其中,第一绝缘板10上的导电片70位于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与第一绝缘板10之间,第一绝缘板10上的固定件位于背离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一侧,第一绝缘板10上的固定件穿过第一绝缘板10和第一绝缘板10上的导电片70后与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连接;
第二绝缘板20上的导电片70位于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与第二绝缘板20之间,第二绝缘板20上的固定件位于背离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一侧,第二绝缘板20上的固定件穿过第二绝缘板20和第二绝缘板20上的导电片70后与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连接。
具体地,本申请中包括六个组合静触头组件,其中三个位于第一绝缘板10,另外三个位于第二绝缘板20,第一绝缘板10上的三个第一电流静触头50沿垂直于螺杆30的轴向设置在第一绝缘板10上,每个第一电流静触头50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二电流静触头60,位于背离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一侧设置有三个固定件,第一绝缘板10上的每个固定件均穿过第一绝缘板10和第一绝缘板10上的导电片70后与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连接;第二绝缘板20上的三个第一电流静触头50沿垂直于螺杆30的轴向设置在第二绝缘板20上,每个第一电流静触头50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二电流静触头60,位于背离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一侧设置有三个固定件,第二绝缘板20上的每个固定件均穿过第二绝缘板20和第二绝缘板20上的导电片70后与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结合图5所示,本申请中的固定件包括手轮螺杆80和手轮90;其中,第一绝缘板10上的手轮螺杆80的一端与手轮90连接,第一绝缘板10上的手轮螺杆80的另一端穿过第一绝缘板10和第一绝缘板10上的导电片70后与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螺纹连接;第二绝缘板20上的手轮螺杆80的一端与手轮90连接,第二绝缘板20上的手轮螺杆80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绝缘板20和第二绝缘板20上的导电片70后与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上均沿垂直与手轮螺杆80的轴向设置有多个第一条形孔103,且第一绝缘板10上的多个第一条形孔103位于同一水平线,第二绝缘板20上的多个第一条形孔103位于同一水平线;第一绝缘板10上的手轮螺杆80的另一端穿过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和第一绝缘板10上的导电片70后与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螺纹连接,且第一绝缘板10上的手轮螺杆80能够沿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绝缘板20上的手轮螺杆80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和第二绝缘板20上的导电片70后与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螺纹连接,且第二绝缘板20上的手轮螺杆80能够沿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的长度方向移动。
具体地,本申请中的第一绝缘板10上有三条第一条形孔103,第二绝缘板20上也有三条第一条形孔103,该第一条形孔103的沿宽度方向的距离大于手轮螺杆80的直径;由于在实际应用中,位于同一绝缘板上两侧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需要调节的相间距范围更大,中间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位置几乎不需要调节,本申请中位于同一绝缘板上的三条第一条形孔103中,中间的一条第一条形孔103沿手轮螺杆80径向的长度小于两侧的第一条形孔103沿手轮螺杆80径向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同一绝缘板上的三条第一条形孔的长度仅为示例,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进行设计。
当需要调节同一绝缘板上的相邻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间距时,如图5所示,首先转动手轮90,从而使得手轮螺杆80从第二电流静触头60上的内螺孔中退出,当达到预设位置时,手轮90停止转动,此时通过手轮90带动手轮螺杆80在第一条形孔103沿手轮螺杆80的径向运动,当运动到合适位置时,再反向转动手轮90,手轮90带动手轮螺杆80伸入到第二电流静触头60上的内螺孔中,由于第二电流静触头60设置在第一电流静触头50中,通过调节第二电流静触头60的位置就可以调节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并结合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上均沿垂直与手轮螺杆80的轴向设置有多个第二条形孔104;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二条形孔104位于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下方,且与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平行;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二条形孔104位于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下方,且与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平行;组合静触头组件还包括6mm电流香蕉插座704和4mm电压香蕉插座705,导电片70上设置有c形导电片上段701、c形导电片下段702以及c形导电片中间段703,导电片70通过c形导电片上段701穿过第二条形孔104后与c形导电片中间段703连接,c形导电片中间段703远离c形导电片上段701的一侧与c形导电片下段702连接,6mm电流香蕉插座704和4mm电压香蕉插座705均设置在c形导电片中间段703上,且6mm电流香蕉插座704位于4mm电压香蕉插座705下方。
本申请将6mm电流香蕉插座704设计在下端,将4mm电压香蕉插座705设计在上端,当上下静触头与手车断路器配合构成一个回路时,香蕉插座的上下结构符合回路电阻测试的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配合现有测试仪器的配置鳄鱼夹及电力试验夹,增加夹子接触面积及摩擦力,确保夹子稳定牢靠,本申请在c形导电片上段701和c形导电片下段702上均焊接有软铜带(图中未指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组合静触头组件还包括紧固件602,第一电流静触头50沿轴向设置有中心孔,第二电流静触头60朝向中心孔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601,第二电流静触头60朝向中心孔的一端位于中心孔中,紧固件602与外螺纹601螺纹连接,且紧固件602位于第一电流静触头50内。
在装配的时候,首先将紧固件602安装在第二电流静触头60上的外螺纹601上,然后把第二电流静触头60朝向中心孔的一端设置在第一电流静触头50上的中心孔中即可,此时,紧固件602位于第一电流静触头50内。
当需要调节第二电流静触头60远离紧固件602的一侧与第一电流静触头50远离紧固件602的一侧的距离时,只需要转动紧固件602即可,例如,顺时针转动紧固件602时,第二电流静触头60上的外螺纹601段朝向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中心孔运动,此时,第二电流静触头60远离紧固件602的一侧与第一电流静触头50远离紧固件602的一侧的距离减小,当逆时针转动紧固件602时,第二电流静触头60上的外螺纹601段向背离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中心孔一侧运动,此时,第二电流静触头60远离紧固件602的一侧与第一电流静触头50远离紧固件602的一侧的距离增大。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上述第二电流静触头60沿轴向的长度大于第一电流静触头50沿轴向的长度,从而可以使得第二电流静触头60在插入推车01上的手车断路器02上的梅花触指03时,第一电流静触头50不影响其作用,而当第一电流静触头50插入梅花触指03时,因大电流梅花触指内经较大,第二电流静触头60则插入大电流梅花触指导电臂空心处,假如大电流梅花触指导电臂空心内径小于第二电流静触头60外径,导致无法插入,则需转动紧固件602,将第一电流静触头50相对第二电流静触头60移动到靠近梅花触指03的一侧,从而间接将第二电流静触头60收缩到了第一电流静触头50内,这样无论哪种情况第二电流静触头60将不影响其作用,也就是说第二电流静触头60和第一电流静触头50两者互不影响,可同时存在使用,不用频繁更换大小电流静触头,一种设计即可满足两种需求,达到通用性的目的,即适用大电流也适用小电流断路器梅花触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整体装置的抓取,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绝缘板10背离第二绝缘板20的一侧设置有提手101。当需要抓取整体装置时,是需要通过提手101抓取即可。
进一步地,当整体装置调节匹配后,为了便于搬运整体装置,以使得整体装置能够插入到手车断路器上的梅花触指中,如图1所示,本申请在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一个把手102,通过手握把手102,将试验装置插入到手车断路器上的梅花触指中,即可开展各项试验工作。
综上所述,本申请发明在使用时:
如图1所示,在做推车01上的手车断路器02的机械特性试验、回路电阻试验、耐压试验及绝缘电阻试验时,首先转动调节轮40,调节轮40就会沿螺杆30的轴向向上或者向下移动,例如,调节轮40顺时针转动时,就会沿螺杆30的轴向向下运动,此时,调节轮40就会带动第一绝缘板10压缩弹性件301,从而使得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之间的竖直距离减小;调节轮40逆时针转动时,就会沿螺杆30的轴向向上运动,此时,弹性件301就会伸长,第一绝缘板10在弹性件301的作用力下就会向上运动,从而使得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之间的竖直距离增大,当调节好第一绝缘板10和第二绝缘板20之间的竖直距离后,停止转动调节轮40;
然后,如图5所示,转动手轮90,从而使得手轮螺杆80从第二电流静触头60上的内螺孔中退出,当达到预设位置时,手轮90停止转动,此时通过手轮90带动手轮螺杆80在第一条形孔103沿手轮螺杆80的径向运动,当运动到合适位置时,再反向转动手轮90,手轮90带动手轮螺杆80伸入到第二电流静触头60上的内螺孔中,由于第二电流静触头60设置在第一电流静触头50中,通过调节第二电流静触头60的位置就可以调节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位置,当调节好同一绝缘板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位置后,拧紧手轮90,如此只需调节一次的试验装置,适用同尺寸的手车断路器。当试验装置调节匹配后,手握环氧树脂两侧把手102,将试验装置对应插入到手车断路器02上的梅花触指03上即可(如图6所示),即可开展各项试验工作。
然后开展继续特性试验,只需将机械特性测试仪测试线4mm香蕉插头插入4mm电压香蕉插座705获取断路器断口信号,即可开展机械特性试验,且不会发生抖动造成弹跳不合格,而且当一台手车断路器机械特性试验做完后,只需将试验装置拔下,插入下一台手车断路器,不用核对信号线相序及重复拆装鳄鱼夹,基本在5s内快速完成换线,大大提高测试工作效率。
开展回路电阻试验,同样将试验装置插入手车断路器02上的梅花触指03上,将回路电阻测试仪100a大电流夹夹在c形导电片下段702上的软铜带处,将电压夹夹在c形导电片上段701上的软铜带处,即可开展手车断路器回路电阻试验,当然这里4mm电压香蕉插座705及6mm电流香蕉插座704也可满足回路电阻的电压、电流技术参数及测试要求,根据回路电阻测试仪配线灵活选择。如此回路电阻测试夹100a电流将不会流过梅花触指弹簧,不会造成弹簧造成发热烧红变形的影响,不会造成触指镀银层损伤,触指接触电阻增大。另外也能检测手车断路器在工作位置时梅花触指的接触电阻情况,间接反映梅花触指压紧力,提前发现潜在设备隐患,提高设备健康水平。而且当一台手车断路器回路电阻试验做完后,只需将试验装置拔下,插入下一台手车断路器,方便快捷,提高效率。
开展耐压试验:同样将试验装置插入手车断路器02上的梅花触指03上,将带有4mm香蕉插头的测试线插入4mm电压香蕉插座705可实现三相相间短接,耐压测试夹夹在将电压夹夹在c形导电片上段701或c形导电片下段702上的软铜带处,即可开展耐压试验。灵活选择需短接的相别,对大耐压或相间大耐压均可以灵活实现。而且当一台手车断路器耐压试验做完后,只需将试验装置拔下,插入下一台手车断路器,方便快捷,提高效率。
开展绝缘电阻试验,同样将试验装置插入手车断路器上的梅花触指上,将带有4mm香蕉插头的测试线插入4mm电压香蕉插座705可实现三相相间短接,短接需求可根据测试需求灵活选择,然后使用摇表单独摇一个点,即可将全部绝缘水平进行检测,放电也只需放一个点即可完成放电。而且当一台手车断路器绝缘电阻试验做完后,只需将试验装置拔下,插入下一台手车断路器,方便快捷,提高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绝缘板(10);
第二绝缘板(20);
支撑组件,所述第一绝缘板(10)和所述第二绝缘板(20)均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且所述第一绝缘板(10)能够沿所述支撑组件的轴向移动,以调节所述第一绝缘板(10)和所述第二绝缘板(20)之间的间距;
组合静触头组件,所述第一绝缘板(10)和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均沿垂直于所述支撑组件轴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且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多个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和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多个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均能够沿垂直于所述支撑组件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螺母(302)、压缩件以及两根螺杆(30),每根所述螺杆(30)的一端设置有螺母(302),另一端设置有压缩件;
所述第一绝缘板(10)设置在两根所述螺杆(30)之间,每根所述螺杆(30)上的所述压缩件均与所述第一绝缘板(10)配合,用于带动所述第一绝缘板(10)沿所述螺杆(30)轴向移动;
所述第二绝缘板(20)设置在两根所述螺杆(30)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板(20)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下方,所述第二绝缘板(20)远离所述第一绝缘板(10)的一侧与每根所述螺杆(30)上的所述螺母(302)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件包括弹性件(301)和调节轮(40),每根所述螺杆(30)上均设置有所述弹性件(301)和所述调节轮(40);
所述弹性件(301)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10)和所述第二绝缘板(20)之间,所述调节轮(40)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10)远离所述第二绝缘板(20)的一侧,且所述调节轮(40)与所述螺杆(30)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垫片(303)和第二垫片(304),所述第一垫片(303)和第二垫片(304)均套设在所述螺杆(30),所述弹性件(301)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垫片(303)与所述第二绝缘板(20)抵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垫片(304)与所述第一绝缘板(10)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包括第一电流静触头(50)、第二电流静触头(60)、导电片(70)以及固定件,所述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电流静触头(60)的直径,所述第二电流静触头(60)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流静触头(50)内;
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导电片(70)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与所述第一绝缘板(10)之间,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固定件位于背离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一侧,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绝缘板(10)和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导电片(70)后与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连接;
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导电片(70)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与所述第二绝缘板(20)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固定件位于背离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电流静触头(50)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二绝缘板(20)和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导电片(70)后与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手轮螺杆(80)和手轮(90);
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手轮螺杆(80)的一端与所述手轮(90)连接,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手轮螺杆(8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绝缘板(10)和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导电片(70)后与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手轮螺杆(80)的一端与所述手轮(90)连接,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手轮螺杆(8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绝缘板(20)和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导电片(70)后与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板(10)和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均沿垂直与所述手轮螺杆(80)的轴向设置有多个第一条形孔(103),且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多个第一条形孔(103)位于同一水平线,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多个第一条形孔(103)位于同一水平线;
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手轮螺杆(8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和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导电片(70)后与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手轮螺杆(80)能够沿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的长度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手轮螺杆(8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和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导电片(70)后与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二电流静触头(60)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手轮螺杆(80)能够沿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的长度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板(10)和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均沿垂直与所述手轮螺杆(80)的轴向设置有多个第二条形孔(104);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二条形孔(104)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下方,且与所述第一绝缘板(1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平行;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二条形孔(104)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下方,且与所述第二绝缘板(20)上的第一条形孔(103)平行;
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还包括6mm电流香蕉插座(704)和4mm电压香蕉插座(705),所述导电片(70)上设置有c形导电片上段(701)、c形导电片下段(702)以及c形导电片中间段(703),所述导电片(70)通过所述c形导电片上段(701)穿过所述第二条形孔(104)后与所述c形导电片中间段(703)连接,所述c形导电片中间段(703)远离所述c形导电片上段(701)的一侧与所述c形导电片下段(702)连接,所述6mm电流香蕉插座(704)和所述4mm电压香蕉插座(705)均设置在所述c形导电片中间段(703)上,且所述6mm电流香蕉插座(704)位于所述4mm电压香蕉插座(705)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静触头组件还包括紧固件(602),所述第一电流静触头(50)沿轴向设置有中心孔,所述第二电流静触头(60)朝向所述中心孔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601),所述第二电流静触头(60)朝向所述中心孔的一端位于所述中心孔中,所述紧固件(602)与所述外螺纹(601)螺纹连接,且所述紧固件(602)位于所述第一电流静触头(50)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手车断路器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板(10)背离所述第二绝缘板(20)的一侧设置有提手(101)。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