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48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特别是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前悬置的橡胶减震块。



    背景技术:

    汽车无论是正常发动中,还是遭遇外部不平整路面的情况,悬置胶垫部件是保证发动机能处于正常工作环境的一个必要的辅助部件。

    现有的胶垫如中国专利库公开的一种发动机前悬置减震垫【申请号:201721035238.3】,包括下底板和上压板,在上压板和下底板之间设有橡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板的中心开有通孔,所述橡胶块上端面具有下凹的凹孔,所述通孔内穿插有连接帽,所述连接帽的上端向上露出上压板,连接帽的下端嵌设在凹孔内,所述连接帽呈筒状且连接帽的内壁具有内螺纹。

    实际使用时,下底板和上压板呈斜置状态,发动机的重量对减震垫的作用出现剪切与压缩交替状态,可能会出现上压板和橡胶块组成的整体容易过度滑动倾斜脱离下底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橡胶体脱离下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包括上板、下板和设于上板和下板之间的橡胶块,上板中部竖直设有管体,且管体下端延伸至橡胶块内,其特征在于,管体的两端均开口,管体的内孔由同轴设置的螺纹孔和直孔组成,且直孔位于螺纹孔和下板之间,橡胶块上具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通孔,通孔与直孔正对并连通,直孔内竖直设有直管,且直管的下端延伸至通孔,下板顶壁上一体成型有与直管匹配的导杆,导杆竖直设于通孔内,导杆上端插设在直管内,且导杆侧壁与直管内壁贴靠,导杆外套有弹簧,且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压在直管和下板上,所述的直孔和通孔的孔径均大于直管外径。

    直管由弹簧支撑在管体内,在不阻碍压缩缓冲前提下,直管又可与管体配合来限制上板的倾斜角度,以有效避免倾斜角度过大导致橡胶块与下板脱离,来加强减震块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发挥较好的缓冲减震性能。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中,上述的直孔孔径小于通孔孔径,直管和管体同轴设置,且直管外径和直孔内径之比为1/3~1/2。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中,所述的导杆的侧壁上开设有环形槽,且环形槽和导杆同轴设置,环形槽至少有两个并沿导杆轴向间隔分布,每个环形槽内均填充有润滑油脂,以润滑导杆和直管的接触面,加强直管滑动的顺畅性,确保减震块工作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中,所述的管体和上板为一体式结构,以加强两者连接强度。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中,弹簧两端分别与直管底壁和下板顶壁相抵。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中,所述的螺纹孔的孔径大于直孔的孔径,使两者之间形成限位台阶,用于安装限位。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中,直管外径和直孔内径之比为2/5。

    在上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中,所述的直孔的横截面呈方形,直管的外侧壁呈方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具有以下优点:

    1、直管由弹簧支撑在管体内,在不阻碍压缩缓冲前提下,直管又可与管体配合来限制上板的倾斜角度,以有效避免倾斜角度过大导致橡胶块与下板脱离,来加强减震块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发挥较好的缓冲减震性能。

    2、环形槽内均填充有润滑油脂,以润滑导杆和直管的接触面,加强直管滑动的顺畅性,确保减震块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板;1a、管体;1a1、螺纹孔;1a2、直孔;2、下板;2a、导杆;3、橡胶块;3a、通孔;4、直管;5、弹簧;6、润滑油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包括上板1、下板2和设于上板1和下板2之间的橡胶块3,且实际加工时,橡胶块3与上板1以及橡胶块3与下板2均通过硫化粘结工艺连接。

    其中,上板1中部竖直设有管体1a,且管体1a下端延伸至橡胶块3内。优选管体1a和上板1为一体式结构。管体1a的两端均开口,管体1a的内孔由同轴设置的螺纹孔1a1和直孔1a2组成,直孔1a2和螺纹孔1a1连通,且直孔1a2位于螺纹孔1a1和下板2之间,螺纹孔1a1的孔径大于直孔1a2的孔径。如图1所示,橡胶块3上具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通孔3a,通孔3a与直孔1a2正对并连通,且直孔1a2孔径小于通孔3a孔径。直孔1a2内竖直设有直管4,直管4和管体1a同轴设置,且直管4的下端延伸至通孔3a内。下板2顶壁上一体成型有与直管4匹配的导杆2a,导杆2a竖直设于通孔3a内,导杆2a上端插设在直管4内,且导杆2a侧壁与直管4内壁贴靠。导杆2a外套有弹簧5,且弹簧5的两端分别抵压在直管4和下板2上,直孔1a2和通孔3a的孔径均大于直管4外径。直管4由弹簧5支撑在管体1a内,在不阻碍压缩缓冲前提下,直管4又可与管体1a配合来限制上板1的倾斜角度,以有效避免倾斜角度过大导致橡胶块3与下板2脱离,来加强减震块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发挥较好的缓冲减震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直管4外径和直孔1a2内径之比为1/3~1/2,且优选直管4外径和直孔1a2内径之比为2/5。弹簧5两端分别与直管4底壁和下板2顶壁相抵。直孔1a2的横截面呈方形,直管4的外侧壁呈方形,直管4的内侧壁和导杆2a的外侧壁为相互匹配的圆柱面。

    进一步说明,如图2所示,导杆2a的侧壁上开设有环形槽,且环形槽和导杆2a同轴设置,环形槽至少有两个并沿导杆2a轴向间隔分布,每个环形槽内均填充有润滑油脂6,以润滑导杆2a和直管4的接触面,加强直管4滑动的顺畅性,确保减震块工作的稳定性。优选环形槽的数量为2个。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包括上板(1)、下板(2)和设于上板(1)和下板(2)之间的橡胶块(3),上板(1)中部竖直设有管体(1a),且管体(1a)下端延伸至橡胶块(3)内,其特征在于,管体(1a)的两端均开口,管体(1a)的内孔由同轴设置的螺纹孔(1a1)和直孔(1a2)组成,且直孔(1a2)位于螺纹孔(1a1)和下板(2)之间,橡胶块(3)上具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通孔(3a),通孔(3a)与直孔(1a2)正对并连通,直孔(1a2)内竖直设有直管(4),且直管(4)的下端延伸至通孔(3a),下板(2)顶壁上一体成型有与直管(4)匹配的导杆(2a),导杆(2a)竖直设于通孔(3a)内,导杆(2a)上端插设在直管(4)内,且导杆(2a)侧壁与直管(4)内壁贴靠,导杆(2a)外套有弹簧(5),且弹簧(5)的两端分别抵压在直管(4)和下板(2)上,所述的直孔(1a2)和通孔(3a)的孔径均大于直管(4)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直孔(1a2)孔径小于通孔(3a)孔径,直管(4)和管体(1a)同轴设置,且直管(4)外径和直孔(1a2)内径之比为1/3~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杆(2a)的侧壁上开设有环形槽,且环形槽和导杆(2a)同轴设置,环形槽至少有两个并沿导杆(2a)轴向间隔分布,每个环形槽内均填充有润滑油脂(6)。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1a)和上板(1)为一体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其特征在于,弹簧(5)两端分别与直管(4)底壁和下板(2)顶壁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纹孔(1a1)的孔径大于直孔(1a2)的孔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其特征在于,直管(4)外径和直孔(1a2)内径之比为2/5。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孔(1a2)的横截面呈方形,直管(4)的外侧壁呈方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本汽车发动机橡胶减震块包括上板、下板和设于上板和下板之间的橡胶块,上板中部竖直设有管体,管体下端延伸至橡胶块内,管体的两端均开口,管体的内孔由同轴设置的螺纹孔和直孔组成,且直孔位于螺纹孔和下板之间,橡胶块上具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通孔,通孔与直孔正对并连通,直孔内竖直设有直管,且直管的下端延伸至通孔,下板顶壁上一体成型有与直管匹配的导杆,导杆竖直设于通孔内,导杆上端插设在直管内,且导杆侧壁与直管内壁贴靠,导杆外套有弹簧,且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压在直管和下板上,直孔和通孔的孔径均大于直管外径。本实用新型可避免橡胶块脱落下板。

    技术研发人员:赵玲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发光橡胶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13
    技术公布日:2021.03.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5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