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显示装置如手机设计中,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显示装置的显示区的面积与非显示区的面积比越来越大,现有的显示装置通常会在背光模组中开孔来放置摄像头,这种开孔设计使得显示装置的边框较窄,但在朝向光源的部位,由于光源直接照射,不可避免的会在一定区域出现亮带,在背向光源的部位,由于光源无法直接照射,又会在一定区域出现暗带,造成光线不均匀的情况,使得显示不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用以改善贯孔处出现亮带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增光膜以及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位于所述导光板的至少一侧,且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增光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增光膜,所述通孔的孔壁包括靠近所述光源组件的外孔壁;
所述增光膜包括基材层和棱镜层,所述棱镜层位于所述基材层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棱镜层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棱镜条,至少一个所述棱镜条包括朝向所述外孔壁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朝向背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导光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一夹角α,其中α为锐角。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与所述背光模组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光源组件位于导光板的至少一侧,增光膜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在背光模组设置了通孔,通孔贯穿了导光板和增光膜,增光膜的棱镜层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棱镜条,至少一个棱镜条包括朝向通孔的外孔壁的第一端面,至少一个第一端面与导光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一夹角,且该第一夹角为锐角,这样在第一端面上棱镜条不再具有聚光作用,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在第一端面出会发生反射和散射,反射后的光线入射到棱镜条远离基材层一侧的侧面,在棱镜条的侧面发生全反射又射向了导光板的一侧,由此减弱了棱镜条在第一端面处的聚光作用,降低了第一端面的出光亮度,从而改善了通孔的外孔壁处的亮带。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m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中背光模组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图3中a-a’向的一种截面图;
图5是图3中经过y轴和z轴的平面的一种截面图;
图6是图1中m区域的又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3中经过y轴和z轴的平面的又一种截面图;
图8是图1中m区域的又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3中经过y轴和z轴的平面的又一种截面图;
图10是图3中经过y轴和z轴的平面的又一种截面图;
图11是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局部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增光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n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13中c-c’向的一种截面图;
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k-k’向的一种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参照图1,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m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2中背光模组的局部立体图,图3中仅具有一个棱镜条,图4是图3中a-a’向的一种截面图,图5是图3中经过y轴和z轴的平面的一种截面图。
背光模组100包括导光板1、增光膜2以及光源组件3,光源组件3位于导光板1的至少一侧,且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朝向导光板1的入光面,增光膜2位于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一侧;
背光模组100包括通孔4,通孔4贯穿导光板1和增光膜2,通孔4的孔壁包括靠近光源组件3的外孔壁41;
增光膜2包括基材层5和棱镜层6,棱镜层6位于基材层5远离导光板1的一侧,棱镜层6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棱镜条7,至少一个棱镜条7包括朝向外孔壁41的第一端面8,第一端面8朝向背离基材层5的一侧,至少一个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具有第一夹角α,其中α为锐角。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至少包括导光板1与光源组件3,光源组件3位于导光板1的至少一侧,且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朝向导光板1的入光面,光源组件3例如可以为led灯条,包括印刷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与安装并电性连接于该印刷电路板上的多个led,该多个led的出光面可以正对导光板1的入光面,导光板1上设置有导光点,当入射光线照射到导光板1上的各个导光点后朝各个角度扩散,然后破坏反射条件由导光板1出光面(正面)射出,通过各种疏密、大小不一的导光点,可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实现均匀出光。
图1中仅示出了光源组件3仅位于导光板1一侧的情况,光源组件3沿第一方向x延伸,在第二方向x上光源组件3与导光板1相对设置,导光板1的另一侧不设置光源组件3,此时导光板1在第二方向x上具有朝向光源组件3的一端与远离光源组件3的一端,增光膜2位于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一侧,所以增光膜也同样具有朝向光源组件3的一端与背离光源组件3的一端。
背光模组10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贯穿导光板1的底面与出光面的通孔4,通孔4贯穿导光板和增光膜,通孔4的形状例如可以包括圆形、矩形及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本实施例以圆形为例进行介绍。在第二方向y上,通孔4的孔壁包括朝向光源组件3设置的外孔壁。在导光板1的靠近外孔壁的部分区域,其位于光源组件3与通孔4之间,光源组件3发出的光线会直接照射至该区域,由于通孔4的影响,照射至该区域的光线不能正常的进一步朝远离光源组件3的一端扩散,形成亮带。
可以理解的是,光源组件3的出光在导光板1中的传播是反射与折射定律,无论遇到何种形状的通孔4,必定会达到某种程度的衰减,造成通孔4靠近光源组件3的一侧形成亮带而通孔4远离光源组件3的一侧形成暗带的情况,当然这里的亮带是相对于暗带而言的。
图2中仅示出了一个棱镜条7包括朝向外孔壁41的第一端面8,第一端面8朝向背离基材层5的一侧,示意性的示出了一个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具有第一夹角α的情况,当然这里的第一夹角α为锐角,即第一端面8向光源组件3的一侧倾斜,图2中未对棱镜条进行图案填充。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3和图5,这里的第一夹角α是指任意经过y轴和z轴的平面上,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当然由于第一端面8各个位置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可以不同,所以在同一个棱镜条7中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也可以呈现不同的规律,但是需要满足第一夹角α为锐角。
参照图4,光源组件3发出的光线经过导光板1后进入增光膜2,当棱镜条7上不设置第一端面时(图4中的虚线部分),将大视角的光线聚集到小视角,单位空间的光通量增加,如图4中的光线l1和l2会发生聚光,出光为l3和l4,l3和l4是向棱镜条7的顶角处聚拢的,所以增光膜2起到增亮的作用。
而本发明中光源组件3发出的光线经过导光板1后进入增光膜2,当棱镜条7上设置第一端面8时,光线l1和l2经过棱镜条7上的第一端面8时,由于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的第一夹角α为锐角,会发生散射,如图4中的l5和l6,能够减少棱镜条7朝向外孔壁一侧的光线量,降低了亮带的亮度。
参照图5,光源组件3发出的光线经过导光板1后进入增光膜2,当棱镜条7上不设置第一端面时,光线l7会沿着l8的方向射出从而聚光,将大视角的光线聚集到小视角,单位空间的光通量增加,起到增亮的作用。
光源组件3发出的光线经过导光板1后进入增光膜2,当棱镜条7上设置第一端面8时,光线l7经过第一端面8时,由于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的第一夹角α为锐角,所以会在第一端面8发生反射沿着光线l9的方向进入到棱镜条7的侧面7a上,在棱镜条7的侧面7a上又会发生反射,而沿着光线l10的方向返回到导光板1,这样也减少了棱镜条7朝向外孔壁一侧的光线量,降低了亮带的亮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背光模组100为侧入式背光,光源组件3位于导光板1的至少一侧,增光膜2位于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一侧,在背光模组100设置了通孔4,通孔4贯穿了导光板1和增光膜2,增光膜2的棱镜层6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棱镜条7,至少一个棱镜条7包括朝向通孔4的外孔壁41的第一端面8,至少一个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具有第一夹角α,且该第一夹角α为锐角,这样在第一端面8上棱镜条7不再具有聚光作用,光源组件3发出的光线在第一端面8出会发生反射和散射,反射后的光线入射到棱镜条7远离基材层一侧的侧面7a,在棱镜条7的侧面7a发生全反射又射向了导光板1的一侧,由此减弱了棱镜条7在第一端面8处的聚光作用,降低了第一端面8的出光亮度,从而改善了通孔4的外孔壁41处的亮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6、以及继续参照图3-图5,图6是图1中m区域的又一种局部放大图。图6中朝向外孔壁41的多个棱镜条7的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均为锐角。
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未对棱镜条进行图案填充。
上述可知,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锐角,能够在第一端面8上棱镜条7不再具有聚光作用,光源组件3发出的光线在第一端面8处会发生反射和散射,反射后的光线入射到棱镜条7远离基材层一侧的侧面7a,在棱镜条7的侧面7a发生全反射又射向了导光板1的一侧,由此减弱了棱镜条7在第一端面8处的聚光作用,降低了第一端面8的出光亮度,从而改善了通孔4的外孔壁41处的亮带,参照图6,当朝向外孔壁41的全部棱镜条7的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均为锐角,能够进一步改善通孔4的外孔壁41处的亮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5和参照图7,图7是图3中经过y轴和z轴的平面的又一种截面图。图5中第一端面8为平直面,图7中第一端面8为朝向导光板1出光面一侧弯曲的曲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面8为朝向导光板1出光面一侧弯曲的曲面是指该第一端面8上任意位置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可以不相等,但是都为锐角。当第一端面8为朝向导光板1出光面一侧弯曲的曲面时,更利于光线在第一端面8上发生散射和反射,利于降低通孔4的外孔壁41处的出光的亮度,改善亮带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无论第一端面8为平直面,还是第一端面8为朝向导光板1出光面一侧弯曲的曲面,都能够使光源组件3发出的光线在第一端面8处会发生反射和散射,减弱棱镜条7在第一端面8处的聚光作用,降低了第一端面8的出光亮度,从而改善了通孔4的外孔壁41处的亮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和继续参照1,图8是图1中m区域的又一种局部放大图。外孔壁41沿第一方向x延伸,外孔壁41包括中间区域411和边缘区域412,沿第一方向x,边缘区域412位于中间区域411的两侧,外孔壁41包括中点o,经过中点o的中线垂直于光源组件3的延伸方向,中点o位于中间区域411内,由中间区域411指向边缘区域412的方向上,第一夹角α逐渐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未对棱镜条进行图案填充。
对于通孔4为圆形的实施例中,经过外孔壁41的中点o的中线垂直于光源组件3的延伸方向,中点o位于中间区域411内中间区域411,由于中间区域411距离光源组件3较边缘区域412距离光源组件近,所以光源组件3的出光到达中间区域411和边缘区域412的衰减程度不同,具体而言距离光源组件3越近衰减程度越小,距离光源组件3越近衰减程度越大,所以对于外孔壁41处形成的亮带而言中间区域411更亮、边缘区域412相对暗些。对应本实施例中由中间区域411指向边缘区域412的方向上,第一夹角α越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夹角α越小,第一端面8越向导光板一侧倾斜,这样更利于光线的反射和散射,降低亮带的亮度,第一夹角α越大,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的夹角越接近90°,当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的夹角为90°时则棱镜条起到了聚光作用,越不利于光线的反射和散射,不利于降低亮带的亮度。图8中,中间区域411中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所在平面的第一夹角α包括第一夹角α1和第一夹角α2,边缘区域412中,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所在平面的第一夹角α包括第一夹角α3、第一夹角α4、第一夹角α5和第一夹角α6,由于在边缘区域412中亮带的亮度小于中间区域412中亮带的亮度,所以可以使第一夹角α3、第一夹角α4、第一夹角α5和第一夹角α6小于第一夹角α1和第一夹角α2,而且越远离中间区域411亮带亮度逐渐降低,第一夹角α可以逐渐增大,即α1<α3<α4,α2<α5<α6。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9和图10,图9是图3中经过y轴和z轴的平面的又一种截面图,图10是图3中经过y轴和z轴的平面的又一种截面图,第一端面8包括多个凹槽81和/或凸起82。
图9中仅示出了第一端面具有多个凹槽81,图10仅示出了第一端面8具有多个凸起82,当然也可以在第一端面8上同时设凹槽81和凸起82,图中未示出,可以理解的是,光在凹槽或凸起处发生散射,光线会向不同的方向传输,避免光线的汇聚,从而避免该处的亮度较高,避免亮带的现象。本发明中通过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具有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为锐角,在第一端面8上棱镜条7不再具有聚光作用,光源组件3发出的光线在第一端面8出会发生反射和散射,而第一端面8上设置凹槽81或凸起82,第一端面8表面粗糙更利于光线的散射,越能够降低亮带的亮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和参照图11,图11是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局部立体图,图11中仅具有一个棱镜条,基材层5靠近外孔壁41的一侧包括第二端面9,第二端面9与第一端面8为一体切割形成,第二端面9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与第一夹角相等。
可以理解的是,破坏棱镜条7的聚光作用的是第一端面8,第一端面8的面积越大,越能够破坏棱镜条7的聚光作用,而第一端面8的制作方法是将棱镜条7靠近通孔的一侧斜切形成的,第二端面9与第一端面8一体切割形成,第二端面9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与第一夹角相等,即第二端面9与第一端面8的倾斜程度相同,或者说第二端面9在第一端面8所在的平面内,即将第一端面8切割到基材层5,这样能够保证第一端面8的面积达到最大化,有利于破坏棱镜条7的聚光作用,利于光线的反射和散射,降低亮带的亮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1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增光膜的结构示意图,增光膜2包括第一增光膜21和第二增光膜22,第二增光膜22位于第一增光膜21远离导光板1的一侧,第一增光膜21的棱镜条7为第一棱镜条71,第二增光膜22的棱镜条7为第二棱镜条72,第一棱镜条71和/或第二棱镜条72具有第一端面。
图12中未对增光膜2和导光板1进行图案填充。
图12中仅示出了第二棱镜条72朝向外孔壁(图中未示出)的一侧具有第一端面8,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锐角,在第一端面8上第二棱镜条72不再具有聚光作用,降低亮带的亮度。当然也可第一棱镜条71朝向外孔壁的一侧具有第一端面8,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所在平面的夹角为锐角,在第一端面8上第一棱镜条71不再具有聚光作用,降低亮带的亮度;当然也可以第一棱镜条71和第二棱镜条72朝向外孔壁的一侧均具有第一端面8,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所在平面的夹角为锐角,能够在第一端面8上第一棱镜条71和第二棱镜条72均不再具有聚光作用,降低亮带的亮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2,第一棱镜条7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棱镜条72的延伸方向垂直。
可以理解的是,上下两块第一棱镜条71和第二棱镜条72正交配合使用,利用导光板1上网点的散射效果,产生大约60°的出射光束,再利用下扩散片的散射折射效果变为30°的出射光束,经过第一棱镜条71和第二棱镜条72后使光束法线方向集中射向显示面板,这样由正交的两块棱镜片,将光面上的各成分向法线方向集中,从而提高亮度,第一棱镜条7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棱镜条72的延伸方向垂直,有利于提高光线亮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2,第一棱镜条71具有远离基材层5一侧的第一顶角θ1,第二棱镜条72具有远离基材层5一侧的第二顶角θ2,第一顶角θ1等于第二顶角θ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棱镜条71和第二棱镜条72是三棱柱结构,具有背离向基材层5一侧的两个侧面7a,两个侧面7a形成了顶角,第一棱镜条71中两个侧面7a形成的顶角是第一顶角θ1,第二棱镜条72中两个侧面7a形成的顶角是第二顶角θ1,第一顶角θ1与第二顶角θ2相等能够使光面上的各成分向法线方向集中,从而提高亮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5,30°≤α≤6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当过小不利于制作,需要斜切掉的棱镜条会过多,即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端面8在导光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宽度会较大而使棱镜条不能够起到提高亮度的作用,当然也不能过大,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较大时不能够起到降低亮度的作用,30°≤α≤60°即不会影响棱镜条提高亮度,也不会使第一端面8不能降低亮带亮度的作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以及参照图13和图14,图13是图1中n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图13中c-c’向的一种截面图。光源组件3仅位于导光板1的一侧,通孔4的孔壁包括背向光源组件3的后孔壁42,棱镜条7朝向后孔壁42的端面为第三端面10,第三端面10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直角。
本实施例中,仅在下边框的位置设置了光源组件3,即光源组件3仅位于导光板1的一侧,对于棱镜条7朝向后孔壁42的第三端面10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直角,即第三端面10处的棱镜条仍然具有聚光作用。
上述可知,光源组件3的出光在导光板1中的传播是反射与折射定律,无论遇到何种形状的通孔4,必定会达到某种程度的衰减,造成通孔4靠近光源组件3的一侧形成亮带而通孔4远离光源组件3的一侧形成暗带的情况,本实施例中暗带区的亮度不变,即棱镜条7朝向后孔壁42的第三端面10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直角,第三端面10处的棱镜条仍然具有聚光作用,而亮带区亮度降低,即朝向外孔壁41的第一端面8与导光板1所在平面具有第一夹角α,且该第一夹角α为锐角,这样在第一端面8上棱镜条7不再具有聚光作用,从而降低通孔4的外孔壁41处的亮带,如此实现外孔壁41和后孔壁42的亮度基本相同的目的,通孔4不会出现亮带和暗带的差异问题。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100,以及与背光模组100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一侧。请参考图15和图16,图1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k-k’向的一种剖面图。图15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0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面板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阵列基板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光源组件位于导光板的至少一侧,增光膜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在背光模组设置了通孔,通孔贯穿了导光板和增光膜,增光膜的棱镜层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棱镜条,至少一个棱镜条包括朝向通孔的外孔壁的第一端面,至少一个第一端面与导光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一夹角,且该第一夹角为锐角,这样在第一端面上棱镜条不再具有聚光作用,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在第一端面出会发生反射和散射,反射后的光线入射到棱镜条远离基材层一侧的侧面,在棱镜条的侧面发生全反射又射向了导光板的一侧,由此减弱了棱镜条在第一端面处的聚光作用,降低了第一端面的出光亮度,从而改善了通孔的外孔壁处的亮带。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增光膜以及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位于所述导光板的至少一侧,且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增光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增光膜,所述通孔的孔壁包括靠近所述光源组件的外孔壁;
所述增光膜包括基材层和棱镜层,所述棱镜层位于所述基材层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棱镜层包括多个平行排列的棱镜条,至少一个所述棱镜条包括朝向所述外孔壁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朝向背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导光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一夹角α,其中α为锐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朝向所述外孔壁的多个所述棱镜条的第一端面与所述导光板所在平面的夹角均为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为平直面,或者所述第一端面为朝向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弯曲的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孔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外孔壁包括中间区域和边缘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边缘区域位于所述中间区域的两侧,所述外孔壁包括中点,经过所述中点的中线垂直于所述光源组件的延伸方向,所述中点位于所述中间区域内,由所述中间区域指向所述边缘区域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夹角α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包括多个凹槽和/或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靠近所述外孔壁的一侧包括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为一体切割形成,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导光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与所述第一夹角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光膜包括第一增光膜和第二增光膜,所述第二增光膜位于所述第一增光膜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增光膜的棱镜条为第一棱镜条,所述第二增光膜的棱镜条为第二棱镜条,所述第一棱镜条和/或所述第二棱镜条具有所述第一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棱镜条的延伸方向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条具有远离所述基材层一侧的第一顶角,所述第二棱镜条具有远离所述基材层一侧的第二顶角,所述第一顶角等于所述第二顶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30°≤α≤6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仅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通孔的孔壁包括背向所述光源组件的后孔壁,所述棱镜条朝向所述后孔壁的端面为第三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导光板所在平面的夹角为直角。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与所述背光模组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