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现今的成像镜头的发展趋势,除了不断朝向大光圈发展外,随着不同的应用需求,还需具备高分辨率及抗环境温度变化的特性,现有的成像镜头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种新架构的成像镜头,才能同时满足大光圈、高分辨率及抗环境温度变化的需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成像镜头无法同时满足大光圈、高分辨率及抗环境温度变化的需求的缺陷,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光圈值较小、分辨率较高、抗环境温度变化,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2<|f5/f|<1.5;其中,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本发明提供另一种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4.5mm<f f4<5.7mm;其中,f4为该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另一凸面朝向像侧,第三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一凹面朝向像侧,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侧及另一凹面朝向像侧,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另一凸面朝向像侧,第六透镜可更包括一凸面朝向像侧。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另一凸面朝向像侧,第三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一凹面朝向像侧,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侧及另一凹面朝向像侧,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及另一凸面朝向像侧,第六透镜可更包括一平面朝向像侧。其中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胶合。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8<|f1/f|<2.9;0.5<|f2/f|<2.6;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2<|f4/f|<1.5;0.3<|f6/f|<2.4;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1<|bfl/ttl|<0.6;其中,bfl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间距。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0mm<f f1<-7mm;24mm<f f2<25mm;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03.7mm<f f3<199.8mm;4.5mm<f f4<5.7mm;其中,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4.5mm<f f5<15mm;21.2mm<f f6<23.6mm;其中,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实施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光圈值较小、分辨率较高、抗环境温度变化,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附图说明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图2a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纵向像差(longitudinalaberration)图。图2b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场曲(fieldcurvature)图。图2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畸变(distortion)图。图2d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横向色差(lateralcolor)图。图2e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相对照度(relativeillumination)图。图2f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function)图。图2g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离焦调变转换函数(throughfocusmodulationtransferfunction)图。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图4a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纵向像差图。图4b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场曲图。图4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畸变图。图4d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横向色差图。图4e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相对照度图。图4f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调变转换函数图。图4g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离焦调变转换函数图。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图6a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纵向像差图。图6b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场曲图。图6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畸变图。图6d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横向色差图。图6e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相对照度图。图6f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调变转换函数图。图6g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离焦调变转换函数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此第一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及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此第六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2<|f5/f|<1.5;其中,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请参阅底下表一、表三及表五,其中表一、表三及表五分别为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图1、3、5分别为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二、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其中第一透镜l11、l21、l31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玻璃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1、s21、s31为凸面,像侧面s12、s22、s32为凹面,物侧面s11、s21、s31与像侧面s12、s22、s32皆为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12、l22、l32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3、s23、s33为凸面,像侧面s14、s24、s34为凸面,物侧面s13、s23、s33与像侧面s14、s24、s34皆为球面表面。第三透镜l13、l23、l33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5、s25、s35为凸面,像侧面s16、s26、s36为凹面,物侧面s15、s25、s35与像侧面s16、s26、s36皆为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14、l24、l34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由玻璃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8、s28、s38为凹面,像侧面s19、s29、s39为凹面,物侧面s18、s28、s38与像侧面s19、s29、s39皆为球面表面。第五透镜l15、l25、l35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9、s29、s39为凸面,像侧面s110、s210、s310为凸面,物侧面s19、s29、s39与像侧面s110、s210、s310皆为球面表面。第六透镜l16、l26、l36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11、s211、s311为凸面,物侧面s111、s211、s311为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14、l24、l34分别与第五透镜l15、l25、l35胶合。另外,成像镜头1、2、3至少满足底下其中一条件:0.2<|f5/f|<1.5(1)0.8<|f1/f|<2.9(2)0.5<|f2/f|<2.6(3)0.2<|f4/f|<1.5(4)0.3<|f6/f|<2.4(5)0.1<|bfl/ttl|<0.6(6)-10mm<f f1<-7mm(7)24mm<f f2<25mm(8)103.7mm<f f3<199.8mm(9)4.5mm<f f4<5.7mm(10)14.5mm<f f5<15mm(11)21.2mm<f f6<23.6mm(12)其中,f1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1、l21、l31的有效焦距,f2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二透镜l12、l22、l32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13、l23、l33的有效焦距,f4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四透镜l14、l24、l34的有效焦距,f5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五透镜l15、l25、l35的有效焦距,f6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六透镜l16、l26、l36的有效焦距,f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2、3的有效焦距,bfl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六透镜l16、l26、l36的像侧面s112、s212、s312分别至成像面ima1、ima2、ima3于光轴oa1、oa2、oa3上的间距,ttl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1、l21、l31的物侧面s11、s21、s31分别至成像面ima1、ima2、ima3于光轴oa1、oa2、oa3上的间距。使得成像镜头1、2、3能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抗环境温度变化、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成像镜头1沿着光轴o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1、第二透镜l12、第三透镜l13、光圈st1、第四透镜l14、第五透镜l15、第六透镜l16、滤光片of1及一保护玻璃cg1。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1上。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第六透镜l16为双凸透镜,其像侧面s112为凸面,像侧面s112为球面表面;滤光片of1其物侧面s113与像侧面s114皆为平面;保护玻璃cg1其物侧面s115与像侧面s116皆为平面;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1及至少满足条件(1)至条件(12)其中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1能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抗环境温度变化、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表一为图1中成像镜头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一表二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相关参数值及其对应条件(1)至条件(12)的计算值,由表二可知,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皆能满足条件(1)至条件(12)的要求。表二bfl7.549mm|f1/f|1.988|f2/f|1.593|f4/f|0.417|f5/f|0.520|f6/f|1.237bfl/ttl|0.358983f f1-9.49mmf f224.91mmf f3108.05mmf f45.60mmf f514.60mmf f621.49mm另外,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由图2a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纵向像差介于-0.01mm至0.04mm之间。由图2b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场曲介于-0.06mm至0.04mm之间。由图2c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畸变介于-2%至0%之间。由图2d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横向色差介于-1μm至4.5μm之间。由图2e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相对照度介于0.76至1.0之间。由图2f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58至1.0之间。由图2g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当焦点偏移介于-0.05mm至0.05mm之间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0至0.9之间。显见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纵向像差、场曲、畸变、横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相对照度、镜头分辨率、焦深也都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请参阅图3,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成像镜头2沿着光轴oa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21、第二透镜l22、第三透镜l23、光圈st2、第四透镜l24、第五透镜l25、第六透镜l26及滤光片of2。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2上。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第六透镜l26为平凸透镜,其像侧面s212为平面;滤光片of2其物侧面s213与像侧面s214皆为平面;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2及至少满足条件(1)至条件(12)其中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2能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抗环境温度变化、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表三为图3中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三表四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相关参数值及其对应条件(1)至条件(12)的计算值,由表四可知,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皆能满足条件(1)至条件(12)的要求。表四bfl6.707mm|f1/f|1.783|f2/f|1.516|f4/f|0.512|f5/f|0.552|f6/f|1.441|bfl/ttl|0.320998f f1-7.53mmf f224.19mmf f3195.38mmf f44.70mmf f514.92mmf f623.48mm另外,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由图4a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其纵向像差介于-0.02mm至0.04mm之间。由图4b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其场曲介于-0.04mm至0.04mm之间。由图4c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其畸变介于-2.2%至0%之间。由图4d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其横向色差介于-1.5μm至5.0μm之间。由图4e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其相对照度介于0.98至1.0之间。由图4f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50至1.0之间。由图4g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当焦点偏移介于-0.05mm至0.05mm之间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0至0.88之间。显见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纵向像差、场曲、畸变、横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相对照度、镜头分辨率、焦深也都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请参阅图5,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示意图。成像镜头3沿着光轴oa3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31、第二透镜l32、第三透镜l33、光圈st3、第四透镜l34、第五透镜l35、第六透镜l36、滤光片of3及一保护玻璃cg3。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3上。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第六透镜l36为双凸透镜,其像侧面s312为凸面,像侧面s312为球面表面;滤光片of3其物侧面s313与像侧面s314皆为平面;保护玻璃cg3其物侧面s315与像侧面s316皆为平面;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3及至少满足条件(1)至条件(12)其中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3能有效的缩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抗环境温度变化、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表五为图5中成像镜头3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五表六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相关参数值及其对应条件(1)至条件(12)的计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皆能满足条件(1)至条件(12)的要求。表六bfl8.484mm|f1/f|1.762|f2/f|1.393|f4/f|0.421|f5/f|0.538|f6/f|1.285|bfl/ttl|0.404f f1-7.59mmf f223.84mmf f3335.11mmf f45.77mmf f515.32mmf f622.76mm另外,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由图6a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其纵向像差介于-0.01mm至0.06mm之间。由图6b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其场曲介于-0.02mm至0.04mm之间。由图6c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其畸变介于-3.5%至0%之间。由图6d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其横向色差介于-1.0μm至4.5μm之间。由图6e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其相对照度介于0.72至1.0之间。由图6f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53至1.0之间。由图6g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当焦点偏移介于-0.05mm至0.05mm之间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0至0.86之间。显见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纵向像差、场曲、畸变、横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相对照度、镜头分辨率、焦深也都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该第一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
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六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
其中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以及该第六透镜沿着光轴从该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
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0.2<|f5/f|<1.5;
其中,f5为该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2.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该第一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
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六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
其中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以及该第六透镜沿着光轴从该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
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4.5mm<f f4<5.7mm;
其中,f4为该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该像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该物侧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该像侧。
5.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该像侧;以及
该第三透镜包括一凸面朝向该物侧以及一凹面朝向该像侧。
6.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该像侧。
7.如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该像侧或一平面朝向该像侧。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至少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
0.2<|f4/f|<1.5;
14.5mm<f f5<15mm;
其中,f4为该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该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以及该第五透镜胶合。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镜头至少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
0.8<|f1/f|<2.9;
0.5<|f2/f|<2.6;
0.3<|f6/f|<2.4;
-10mm<f f1<-7mm;
24mm<f f2<25mm;
103.7mm<f f3<199.8mm;
21.2mm<f f6<23.6mm;
0.1<|bfl/ttl|<0.6;
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该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该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bfl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间距。
技术总结一种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侧。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2<|f5/f|<1.5;其中,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技术研发人员:陈柏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2
技术公布日: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