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79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垃圾分类(garbageclassification),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

    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垃圾经公众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垃圾分类搬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的数量,改善生存环境状态,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包含:管理子系统和与管理子系统通讯连接的垃圾袋领取设备和分类垃圾投放设备;

    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用于供用户领取带有标记的垃圾袋;

    智能垃圾回收设备用于回收用户投递的装有垃圾的垃圾袋;

    管理子系统包含用户登记模块、垃圾袋统计模块和积分统计模块;

    用户登记模块用于供用户登记个人信息;

    垃圾袋统计模块用于记录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中的垃圾袋的领取情况,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在用户领取垃圾袋时将用户的用户信息和其领取的垃圾袋的信息发送至垃圾袋统计模块,垃圾袋统计模块保存接收到的用户信息和其领取的垃圾袋的信息;

    积分统计模块用于记录用户的垃圾投放奖励积分,当智能垃圾回收设备在用户将装有垃圾的垃圾袋投放至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时根据用户投递的垃圾计算奖励积分并将计算出的奖励积分和用户信息发送至积分统计模块,积分统计模块对该用户的奖励积分进行更新。

    进一步地,个人信息包含用户姓名、手机号码和用户生物特征;

    管理子系统还包括用户识别模块;

    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设有生物特征采集装置,生物特征采集装置在用户领取垃圾袋时采集用户的用户生物特征并将采集到的用户生物特征发送至用户识别模块,用户识别模块根据用户生物特征从用户登记模块识别到对应的用户并将该用户的个人信息发送至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向用户发放垃圾袋后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其领取的垃圾袋信息发送至垃圾袋统计模块。

    进一步地,用户生物特征为人脸图像;

    生物特征采集装置为人脸图像采集装置。

    进一步地,用户生物特征为指纹信息;

    生物特征采集装置为指纹采集装置。

    进一步地,智能垃圾回收设备包含用于识别垃圾袋上的标记的标记识别装置;

    当用户需要投放垃圾袋时,通过标记识别装置识别垃圾袋上的标记后,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打开回收口供用户投放垃圾。

    进一步地,垃圾袋的标记中还包含垃圾种类信息;

    当用户需要投放垃圾袋时,通过标记识别装置识别垃圾袋上的标记后,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打开对应种类的回收口供用户投放垃圾。

    进一步地,用于储存不同类别的垃圾袋设有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对应一种垃圾的类别。

    进一步地,智能垃圾回收设备还包含用于对垃圾袋进行称重的称重装置;

    用户在投放垃圾前通过称重装置对垃圾进行称重,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根据用户投放的垃圾的重量计算本次投放垃圾的奖励积分。

    进一步地,称重装置上设有图像分析装置;

    图像分析装置用于采集垃圾袋的图像并分析垃圾袋中的垃圾和垃圾类别的匹配度;

    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根据用户投放的垃圾的重量和匹配度计算本次投放垃圾的奖励积分。

    进一步地,管理子系统还包括消息通知模块;

    消息通知模块用于在用户投放垃圾后将本次投放奖励积分情况发送至用户的手机。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所提供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能够引导用户进行垃圾分类,且能够对用户的垃圾分类行为进行追踪和统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100,管理子系统10,用户登记模块11,垃圾袋统计模块12,积分统计模块13,用户识别模块14,消息通知模块15,积分兑换模块16,垃圾袋领取设备20,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100,主要包含:管理子系统10、垃圾袋领取设备20和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垃圾袋领取设备20和分类垃圾投放设备30与管理子系统10通过网络通讯连接。

    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20用于供用户领取带有标记的垃圾袋。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用于回收用户投递的装有垃圾的垃圾袋。

    管理子系统10包含用户登记模块11、垃圾袋统计模块12和积分统计模块13。用户登记模块11用于供用户登记个人信息。具体的,个人信息包含用户姓名、手机号码和用户生物特征。垃圾袋统计模块12用于记录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20中的垃圾袋的领取情况,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20在用户领取垃圾袋时将用户的用户信息和其领取的垃圾袋的信息发送至垃圾袋统计模块12,垃圾袋统计模块12保存接收到的用户信息和其领取的垃圾袋的信息。积分统计模块13用于记录用户的垃圾投放奖励积分,当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在用户将装有垃圾的垃圾袋投放至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时根据用户投递的垃圾计算奖励积分并将计算出的奖励积分和用户信息发送至积分统计模块13,积分统计模块13对该用户的奖励积分进行更新。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管理子系统10还包括用户识别模块14。

    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20设有生物特征采集装置,生物特征采集装置在用户领取垃圾袋时采集用户的用户生物特征并将采集到的用户生物特征发送至用户识别模块14,用户识别模块14根据用户生物特征从用户登记模块11识别到对应的用户并将该用户的个人信息发送至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20,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20向用户发放垃圾袋后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其领取的垃圾袋信息发送至垃圾袋统计模块12。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用户生物特征为人脸图像。生物特征采集装置为人脸图像采集装置。人脸图像采集装置在用户领取垃圾袋时采集用户的人脸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人脸信息发送至用户识别模块14。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用户生物特征为指纹信息。生物特征采集装置为指纹采集装置。指纹采集装置在用户领取垃圾袋时采集用户的指纹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指纹信息发送至用户识别模块14。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包含用于识别垃圾袋上的标记的标记识别装置。

    当用户需要投放垃圾袋时,通过标记识别装置识别垃圾袋上的标记后,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打开回收口供用户投放垃圾。具体的,垃圾袋上的标记为二维码,二维码中包含了垃圾袋的编码信息。标记识别装置为扫码装置。当用户需要投放垃圾袋时,将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对准扫码装置后,扫码装置识别二维码信息后将该二维码信息发送至用户识别模块14,用户识别模块14能够根据该二维码信息从垃圾袋统计模块12中识别出该垃圾袋对应的用户。同时,在扫码装置扫码后,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打开回收口,用户根据投放的垃圾种类将垃圾袋放入对应的容纳部中。

    作为一种更加优选的实施方式,垃圾袋的标记中还包含垃圾种类信息。当用户需要投放垃圾袋时,通过标记识别装置识别垃圾袋上的标记后,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打开对应种类的回收口供用户投放垃圾。这种情况下,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只有一个回收口。

    相对于前述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地,塑料袋上的二维码还隐含了垃圾种类信息。即,不同的垃圾袋用于放置不同种类的垃圾,一开始用户领取垃圾袋时就已经选定了垃圾袋用来盛放的垃圾的种类。在这种情况下,扫码装置扫描二维码时,还能从二维码中识别出垃圾袋中的垃圾的种类,这样,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可以直接将对应种类的的垃圾容纳部的回收口打开,用户无需判断垃圾袋中的垃圾种类,直接将垃圾袋从打开的回收口丢入即可。这种情况下,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设有多个回收口。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用于储存不同类别的垃圾袋设有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对应一种垃圾的类别。垃圾袋用于放置垃圾的种类隐藏在二维码中,对于用户来说无法快识别当前垃圾袋是用于放置哪一种类的垃圾。如果用户一次领取多个种类不同的垃圾袋,则容易混淆。因此,为了方便用户快速识别垃圾袋的种类,用于储存不同类别的垃圾袋设有不同的颜色。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还包含用于对垃圾袋进行称重的称重装置。用户在投放垃圾前通过称重装置对垃圾进行称重,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根据用户投放的垃圾的重量计算本次投放垃圾的奖励积分。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称重装置上设有图像分析装置。

    图像分析装置用于采集垃圾袋的图像并分析垃圾袋中的垃圾和垃圾类别的匹配度。智能垃圾回收设备30根据用户投放的垃圾的重量和匹配度计算本次投放垃圾的奖励积分。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管理子系统10还包括消息通知模块15。

    消息通知模块15用于在用户投放垃圾后将本次投放奖励积分情况发送至用户的手机。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管理子系统10还包括积分兑换模块16,用于供用户兑换个人的奖励积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管理子系统和与所述管理子系统通讯连接的垃圾袋领取设备和分类垃圾投放设备;

    所述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用于供用户领取带有标记的垃圾袋;

    所述智能垃圾回收设备用于回收用户投递的装有垃圾的垃圾袋;

    所述管理子系统包含用户登记模块、垃圾袋统计模块和积分统计模块;

    所述用户登记模块用于供用户登记个人信息;

    所述垃圾袋统计模块用于记录所述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中的垃圾袋的领取情况,所述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在用户领取垃圾袋时将用户的用户信息和其领取的垃圾袋的信息发送至所述垃圾袋统计模块,所述垃圾袋统计模块保存接收到的用户信息和其领取的垃圾袋的信息;

    所述积分统计模块用于记录用户的垃圾投放奖励积分,当所述智能垃圾回收设备在用户将装有垃圾的垃圾袋投放至所述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时根据用户投递的垃圾计算奖励积分并将计算出的奖励积分和用户信息发送至所述积分统计模块,所述积分统计模块对该用户的奖励积分进行更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个人信息包含用户姓名、手机号码和用户生物特征;

    所述管理子系统还包括用户识别模块;

    所述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设有生物特征采集装置,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装置在用户领取垃圾袋时采集用户的用户生物特征并将采集到的用户生物特征发送至所述用户识别模块,所述用户识别模块根据所述用户生物特征从所述用户登记模块识别到对应的用户并将该用户的个人信息发送至所述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所述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向用户发放垃圾袋后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其领取的垃圾袋信息发送至所述垃圾袋统计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生物特征为人脸图像;

    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装置为人脸图像采集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生物特征为指纹信息;

    所述生物特征采集装置为指纹采集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垃圾回收设备包含用于识别垃圾袋上的标记的标记识别装置;

    当用户需要投放垃圾袋时,通过所述标记识别装置识别垃圾袋上的标记后,所述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打开回收口供用户投放垃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垃圾袋的标记中还包含垃圾种类信息;

    当用户需要投放垃圾袋时,通过所述标记识别装置识别垃圾袋上的标记后,所述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打开对应种类的回收口供用户投放垃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用于储存不同类别的垃圾袋设有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对应一种垃圾的类别。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垃圾回收设备还包含用于对垃圾袋进行称重的称重装置;

    用户在投放垃圾前通过所述称重装置对垃圾进行称重,所述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根据用户投放的垃圾的重量计算本次投放垃圾的奖励积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称重装置上设有图像分析装置;

    所述图像分析装置用于采集垃圾袋的图像并分析垃圾袋中的垃圾和垃圾类别的匹配度;

    所述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根据用户投放的垃圾的重量和所述匹配度计算本次投放垃圾的奖励积分。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理子系统还包括消息通知模块;

    所述消息通知模块用于在用户投放垃圾后将本次投放奖励积分情况发送至用户的手机。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包含:管理子系统和与管理子系统通讯连接的垃圾袋领取设备和分类垃圾投放设备;管理子系统包含用户登记模块、垃圾袋统计模块和积分统计模块;用户登记模块用于供用户登记个人信息;垃圾袋统计模块用于记录智能垃圾袋领取设备中的垃圾袋的领取情况:积分统计模块用于记录用户的垃圾投放奖励积分,当智能垃圾回收设备在用户将装有垃圾的垃圾袋投放至智能垃圾回收设备时根据用户投递的垃圾计算奖励积分并将计算出的奖励积分和用户信息发送至积分统计模块,积分统计模块对该用户的奖励积分进行更新。本发明的智能垃圾回收管理系统能够引导用户进行垃圾分类,且能够对用户的垃圾分类行为进行追踪和统计。

    技术研发人员:赵国民;沈建中;王建厚;何巍;唐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1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47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