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科技的快速发展,液晶显示装置(如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屏等)凭借低压驱动、平板结构、显示信息量大、易于彩色化、长寿命、无辐射无污染等优点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液晶显示装置是一种被动型显示装置,其本身不能发光,因此需要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配置背光模组(backlightunit,blu)来提供其所需要的光源,进而达到显示的效果。目前,广泛开拓的需求也对液晶显示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外形尺寸上,追求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越薄越好。尤其5g的来临,液晶显示装置需要更多的天线等设备,导致液晶显示装置整体更重,影响使用体验,故如能在功能和质量不变前提下,将重量减轻则意义重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设置第一减薄区可以通过局部减薄,可以减少重量,降低成本。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
框体,所述框体包括相邻的功能区域和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减薄区域,所述减薄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功能区域的厚度;
所述第一区域还包括第一过渡区域,所述第一过渡区位于所述减薄区域和所述功能区域之间;
所述第一过渡区与所述减薄区域连接的一端的厚度与所述减薄区域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一过渡区与所述功能区域连接的一端的厚度与所述功能区域的厚度相等,且沿所述减薄区域指向所述功能区域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过渡区至少包括第一厚度区和第二厚度区,所述第二厚度区位于所述第一厚度区靠近所述功能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一厚度区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厚度区的厚度。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任意一种背光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框体包括相邻的功能区域和第一区域,第一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减薄区域,减薄区域的厚度小于功能区域的厚度。通过在框体设置是减薄区域,使得框体局部减薄,可以减少重量,降低成本。进一步的,第一区域还包括第一过渡区域,第一过渡区位于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且沿减薄区域指向功能区域的方向上,第一过渡区至少包括第一厚度区和第二厚度区,第二厚度区位于第一厚度区靠近功能区的一侧,第一厚度区的厚度小于第二厚度的厚度。即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厚度不同存在段差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在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设置第一过渡区,且第一过渡区包括靠近减薄区域一侧的第一厚度区和靠近功能区域一侧的第二厚度区,第一厚度区的厚度小于第二厚度的厚度,即第一过渡区通过设置第一厚度区和第二厚度区可以使得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有一个过渡区,避免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厚度段差较大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n-n’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m-m’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5为图3中m-m’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6为图3中m-m’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7为图3中h-h’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8为图3中h-h’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9为图3中h-h’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0为图9中支撑结构的一种俯视图;
图11为图9中支撑结构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12为图9中支撑结构的又一种俯视图;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结合图1和图2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n-n’向的一种剖面图。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框体01,以及位于框体01上的反射层02、导光层03和光源04,导光层03用于将光源04发出的光线射出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用于后续对显示装置提供显示光源;反射层02用于对光源04发出的光线进行对此反射,使其可以通过导光层03射出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提高光源04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为了实现背光模组100的轻薄化,框体01包括多个镂空区011,但是由于设置了镂空区011的铁框会导致漏光显示不均、铁框强度变弱、平整度难管控导致脱落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关于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下文将详述。
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3和图4所示,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m-m’向的一种剖面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包括:框体1,框体1包括相邻的功能区域a和第一区域b,第一区域a包括至少一个减薄区域a1,减薄区域a1的厚度小于功能区域b的厚度;第一区域a还包括第一过渡区域a2,第一过渡区a2位于减薄区域a1和功能区域b之间;第一过渡区a2与减薄区域a1连接的一端的厚度与减薄区域a1的厚度相等,第一过渡区a2与功能区域b连接的一端的厚度与功能区域b的厚度相等,且沿减薄区域a1指向功能区域b的方向上,第一过渡区a2至少包括第一厚度区a21和第二厚度区a22,第二厚度区a22位于第一厚度区a21靠近功能区域b的一侧,第一厚度区的a21厚度小于第二厚度区a22的厚度。
其中,本发明对第一区域a中减薄区域a1的数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当第一区域a包括多个减薄区域a1时,减薄区域a1与第一区域a中其他未减薄区域之间也可以设置过渡区,用处与减薄区域a1和功能区域b之间的第一过渡区a2的作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框体1的第一区域a设置减薄区域a1,减薄区域a1的厚度小于功能区域b的厚度,即通过设置部分的框体1减薄区域a1,可以有效减少重量,降低成本。同时减薄区域a1是将其厚度设置的小于功能区域b的厚度,但减薄区域a1并非是镂空区,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镂空区,减薄区域a1可以有效避免镂空区导致的降低框体1强度、外界异物容易掉入背光模组200引发白点白斑、外界水汽进入引发膜材褶皱,会影响品位效果。进一步的,本发明第一区域a还包括第一过渡区域a2,第一过渡区a2位于减薄区域a1和功能区域b之间,第一过渡区a2至少包括第一厚度区a21和第二厚度区a22,第二厚度区a22位于第一厚度区a21靠近功能区域b的一侧,第一厚度区的a21厚度小于第二厚度区a22的厚度。由于减薄区域a1和功能区域b之间的厚度不同存在段差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在减薄区域a1和功能区域b之间设置第一过渡区a2,第一过渡区a2通过设置第一厚度区a21和第二厚度区a22可以使得减薄区域a1和功能区域b之间有一个过渡区,避免减薄区域a1和功能区域b之间的厚度段差较大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
可选的,本实施例所示的背光模组200中的框体1可以在框体卷材时做局部减薄,仅需在压延模具增加减薄结构即可,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镂空区需要在对框体1裁切可能会产生毛刺刮伤膜材,会影响品位效果等问题,以及框体1局部减薄的过程中可能会在减薄区域a1产生应力,,进而可以采用退火工艺降低减薄过程中的应力,提高背光模组200的质量,但本发明对降低减薄过程中的应力的方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下文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图3、图5和图6所示,图5为图3中m-m’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6为图3中m-m’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包括:沿减薄区域a1指向功能区b域的方向上,第一过渡区a1的厚度依次增加。
在沿减薄区域a1指向功能区域b的方向上,第一过渡区a2至少包括第一厚度区a21和第二厚度区a22,第二厚度区a22位于第一厚度区a21靠近功能区域b的一侧,第一厚度区的a21厚度小于第二厚度区a22的厚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设置第一过渡区a1的厚度依次增加,既可以理解为多个第一厚度区a21和多个第二厚度区a22的厚度依次增加。
可以理解的是,沿减薄区域a1指向功能区b域的方向上,第一过渡区a1的厚度依次增加,可以有利于框体卷材时做局部减薄的工艺,容易实现一体成型。同时设置第一过渡区a1的厚度依次增加,可以进一步缩减每个区域之间的段差,第一过渡区可以使得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段差有一个过渡,避免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厚度段差较大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包括:沿垂直功能区域的方向y上,减薄区域a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沿垂直减薄区域的方向y上,功能区域包括b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13和第四表面14;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相邻,且第一表面11与第三表面1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二表面12与第四表面14相邻,且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12之间的间距l1小于第三表面13与第四表面14之间的间距l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表面1与第二表面2之间的间距l1小于第三表面3与第四表面4之间的间距l2,即减薄区域a1的厚度小于功能区域b的厚度,即通过设置部分的框体1减薄区域a1,可以有效减少重量,降低成本。同时减薄区域a1是将其厚度设置的小于功能区域b的厚度,但减薄区域a1并非是镂空区,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镂空区,减薄区域a1可以有效避免镂空区导致的降低框体1强度、外界异物容易掉入背光模组200引发白点白斑、外界水汽进入引发膜材褶皱,会影响品位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包括:第一过渡区a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过渡表面15a和第二过渡表面16a;第一过渡表面15a分别与第一表面11和第三表面13相邻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二过渡表面16a分别与第二表面12和第四表面14相邻,且第二过渡表面16a向第一过渡表面15a的一侧弯曲,且第二过渡表面的曲率半径r的范围2mm≤r≤1000mm。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可以设置第一过渡区a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过渡表面15a和第二过渡表面16a,且第二过渡表面16a向第一过渡表面15a的一侧弯曲,第二过渡表面的曲率半径r的范围2mm≤r≤1000mm,当第二过渡表面的曲率半径r<2mm时,会导致第二过渡表面16a凹陷程度较大,无法达到第一过渡区可以使得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段差有一个过渡,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当第二过渡表面的曲率半径r>1000mm时,会导致第一过渡区a2的面积大,减薄区域a1的减薄程度较低才会与第一过渡区a2衔接,不利于减薄效果。优选的,第二过渡表面的曲率半径r=100mm,可以使得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段差有一个过渡,避免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厚度段差较大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其中,本发明仅以上述第二过渡表面的曲率半径r为例,但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下文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包括:第一过渡区a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过渡表面15b和第二过渡表面16b;第一过渡表面15b分别与第一表现11和第三表面13相邻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二过渡表面16b分别与第二表面12和第四表面14相邻,且沿减薄区域a1指向功能区域b的方向上,第二过渡表面16b与第二表面12之间包括第一夹角α,0<α≤0.4°。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可以设置第一过渡区a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过渡表面15b和第二过渡表面16b,且沿减薄区域a1指向功能区域b的方向上,第二过渡表面16b与第二表面12之间包括第一夹角α,0<α≤0.4°,由于当第二过渡表面16b与第二表面12之间的夹角α>0.4°时,会导致第二过渡表面16b的倾斜程度较大,无法达到第一过渡区可以使得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段差有一个过渡,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所以控制第二过渡表面16b的倾斜程度在0<α≤0.4°范围内,可以使得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段差有一个过渡,避免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厚度段差较大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其中,本发明仅以上述第二过渡表面16b与第二表面12之间的夹角α为例,但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下文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7所示,图7为图3中h-h’向的一种剖面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还包括壳体2,壳体2至少包围部分框体1;第二表面12位于第一表面11和壳体2之间,第二表面12与壳体2靠近框体1一侧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d1;第四表面14位于第三表面13和壳体2之间,第四表面14与壳体2靠近框体1一侧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d2;其中,d1>d2。
可选的,背光模组200还包括位于框体1上的反射层3、导光层4和光源5,导光层4用于将光源5发出的光线射出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用于后续对显示装置提供显示光源;反射层3用于对光源5发出的光线进行对此反射,使其可以通过导光层4射出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提高光源5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还包括壳体2,壳体2至少包围部分框体1,框体1临近壳体2的表面为第二表面12和第四表面14,框体1和壳体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即相对于框体1的功能区域b第二表面12与壳体2靠近框体1一侧之间具有第一间距d1,同时由于框体1具有减薄区域a1,相对于减薄区域a1的位置处第四表面14与壳体2靠近框体1一侧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d2,d1>d2。其中,由于减薄区域a1对应位置处与壳体2之间的间距更大一些,可以防止壳体2在后续变形挤压框体1,而挤压显示模组200内其他器件影响显示模组的质量,由此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中的框体1中的减薄区域a1是对于框体1下表面的减薄设置,该种方式,既可以有效减少重量,降低成本,还可以防止壳体2在后续变形挤压框体1,而挤压显示模组200内其他器件影响显示模组的质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第二表面12位于第一表面11和壳体2之间,第二表面12与壳体2靠近框体1一侧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d1;第四表面14位于第三表面13和壳体2之间,第四表面14与壳体2靠近框体1一侧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d2;其中,d1>d2,且0<d1-d2≤0.03mm。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表面12与壳体2靠近框体1一侧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d1与第四表面14与壳体2靠近框体1一侧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d2差值大于0.03mm时,会导致减薄区域a1的第二表面12凹陷程度较大,无法达到第一过渡区a2可以使得减薄区域a1和功能区域b之间的段差有一个过渡,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同时也会导致壳体2和框体1之间的间距过大,不利于固定框体1和壳体2,影响显示模组200的质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图3、图8和图9所示,图8为图3中h-h’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9为图3中h-h’向的又一种剖面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200:还包括壳体2,壳体2至少包围部分框体1;第一表面11位于第二表面12和壳体2之间,第三表面位131于第四表14面和壳体2之间;背光模组200还包括多个支撑结构g,支撑结构g凸设与第二表面12。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框体1临近壳体2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1和第三表面13,即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是相对于框体1减薄区域a1上表面的减薄,可以有效减少重量,降低成本。进一步的由于对减薄区域a1的上表面减薄,即沿垂直背光模组200的方向上,第二表面12与反射层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会在背光模组200信赖性实验过程中发生背光模组200内部出现膜层褶皱的现象。由此,背光模组200还包括多个支撑结构g,支撑结构g凸设与第二表面12,进一步的,支撑结构g起到支撑减薄区域a1第二表面12和反射层3,可以有效起到防止膜层褶皱的效果。
其中,继续结合图8所示,图8仅示意出支撑结构g是独立凸设与框体1第二表面12上,即支撑结构g无需与框体1同一制程,有利于简化框体1的工艺制程。但是本发明对支撑结构g的材料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下文不再赘述。继续结合图9所示,图9仅示意出支撑结构g与框体1同一制程,即支撑结构g与框体1是一体化成型,可以简化背光模组200的工艺制程。本发明对支撑结构g的结构和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下文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图3、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沿垂直框体1表面的方向上,支撑结构g的厚度等于第二表面12所在平面与第四表面14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
可以理解的是,沿垂直框体1表面的方向上,支撑结构g的厚度与减薄区域a1的厚度之和等于功能区域b的厚度,支撑结构g可以用于支撑减薄区域a1,防止第二表面12与反射层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会在背光模组200信赖性实验过程中发生背光模组200内部出现膜层褶皱的现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图9至图12所示,图10为图9中支撑结构的一种俯视图,图11为图9中支撑结构的又一种俯视图、图12为图9中支撑结构的又一种俯视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支撑结构g在第一表面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网格或者条形。
可以理解的是,图10仅以支撑结构g在第一表面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为例,图11仅以支撑结构g在第一表面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为方形为例,图12仅以支撑结构g在第一表面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为条状为例。可选的,支撑结构g呈阵列排布,有利于简化工艺制程。本发明对支撑结构g在第一表面1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下文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功能区域b用于放置摄像器件或者发光器件。
可以理解的是,一种情况功能区域b是用于防止摄像器件的功能区域b,需要设置镂空区,由于镂空位置处有弯折高度的限制,进而在现有技术手段中无法设置的更薄,所以设置摄像器件的功能区域b无法设置减薄区域a1,同时如在设置摄像器件的功能区域b设置减薄区域a1,会导致铁框的强度变弱,影响显示模组200的质量。另一种情况,功能区域b是用于放置发光器件的功能区域b,由于该功能区域b需放置背光模组200中的光源,该部分的功能区域b需固定光源进而需要维持正常厚度。即减薄区域a1需设置在非功能区域b的第一区域a中,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200的质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减薄区域a1的厚度为t1,功能区域b的厚度相等均为t2,0.5t2≤t1≤0.95t2。
可以理解的是,当减薄区域a1的厚度小于功能区域b厚度的一半时,减薄区域a1与功能区域b的厚度差值较大,利用第一过渡区a1也无法使得减薄区域a1和功能区域b之间的段差有一个较为平缓过渡,第一过渡区a1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进而设置减薄区域a1的厚度为t1,功能区域b的厚度相等均为t2,0.5t2≤t1≤0.95t2,减薄区域a1的厚度在0.5t2至0.95t2范围内,第一过渡区a1也无法使得减薄区域a1和功能区域b之间的段差有一个较为平缓过渡,提高背光模组200的质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300,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结合图13所示,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显示装置300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图13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3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300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300,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装置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框体包括相邻的功能区域和第一区域,第一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减薄区域,减薄区域的厚度小于功能区域的厚度。通过在框体设置是减薄区域,使得框体局部减薄,可以减少重量,降低成本。进一步的,第一区域还包括第一过渡区域,第一过渡区位于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且沿减薄区域指向功能区域的方向上,第一过渡区至少包括第一厚度区和第二厚度区,第二厚度区位于第一厚度区靠近功能区的一侧,第一厚度区的厚度小于第二厚度的厚度。即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厚度不同存在段差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在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设置第一过渡区,且第一过渡区包括靠近减薄区域一侧的第一厚度区和靠近功能区域一侧的第二厚度区,第一厚度区的厚度小于第二厚度的厚度,即第一过渡区通过设置第一厚度区和第二厚度区可以使得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有一个过渡区,避免减薄区域和功能区域之间的厚度段差较大受应力容易发生断裂。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所述框体包括相邻的功能区域和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减薄区域,所述减薄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功能区域的厚度;
所述第一区域还包括第一过渡区域,所述第一过渡区位于所述减薄区域和所述功能区域之间;
所述第一过渡区与所述减薄区域连接的一端的厚度与所述减薄区域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一过渡区与所述功能区域连接的一端的厚度与所述功能区域的厚度相等,且沿所述减薄区域指向所述功能区域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过渡区至少包括第一厚度区和第二厚度区,所述第二厚度区位于所述第一厚度区靠近所述功能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一厚度区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厚度区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减薄区域指向所述功能区域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过渡区的厚度依次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所述功能区域的方向上,所述减薄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沿垂直所述减薄区域的方向上,所述功能区域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
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邻,且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相邻,且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之间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过渡表面和第二过渡表面;
所述第一过渡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邻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第二过渡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相邻,且所述第二过渡表面向所述第一过渡表面的一侧弯曲,且所述第二过渡表面的曲率半径r的范围2mm≤r≤100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过渡表面和第二过渡表面;
所述第一过渡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邻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第二过渡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相邻,且沿所述减薄区域指向所述功能区域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过渡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包括第一夹角α,0<α≤0.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至少包围部分所述框体;
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框体一侧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d1;
所述第四表面位于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框体一侧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d2;
其中,d1>d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0<d1-d2≤0.03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至少包围部分所述框体;
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三表面位于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多个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凸设与所述第二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所述框体表面的方向上,所述支撑结构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四表面所在平面之间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第一表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网格或者条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区域用于放置摄像器件或者发光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薄区域的厚度为t1,所述功能区域的厚度相等均为t2,0.5t2≤t1≤0.95t2。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