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88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使用电子照相工艺的打印机、复印机、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alperipheral:多功能外围设备)等图像形成装置。作为这些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部件(曝光单元),已知有称为激光光学系统(lsu:激光扫描单元)和打印头(固体头)的两种形式。在激光光学系统中,通过由多面镜扫描的激光束来曝光感光鼓。在打印头中,通过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等多个发光元件输出的光来曝光感光鼓。

    由于激光光学系统需要使多面镜高速地旋转,因此在形成图像时消耗大量能量并产生操作音。另外,因为需要扫描激光的机构和用于使扫描光在感光鼓上成像的透镜组,所以具有成为较大的单元形状的趋势。

    另一方面,打印头采用使用被称为棒状透镜阵列的成正像的小型透镜使从多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在感光鼓上成像的结构,因此可以实现小型化。另外,由于没有可动部,因此是能量消耗少且安静的曝光单元。另外,作为打印头,除了使用led的打印头(排列有led芯片的打印头)以外,还开发了使用有机el(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打印头。

    随着分辨率的提高,要求相对于感光鼓以较高的位置精度配置打印头的发光元件。



    技术实现要素: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列,具有多个发光元件;感光体,通过用从所述发光元件列发出的光进行曝光而形成潜像;透明部件,位于所述感光体与所述发光元件列之间,并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列发出的光透射,所述透明部件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列的相对位置被固定;间隙间隔件,使所述感光体与所述透明部件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以及施力部件,向所述感光体的方向对所述透明部件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应用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基本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打印头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打印头(两列头)的一例的图,并且是示出透明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列的图。

    图4是示出应用了图1所示的打印头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图。

    图6是沿图5的a-a线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的b-b线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剖视图。

    图8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剖视图。

    图9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剖视图。

    图11是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局部侧视图。

    图12是沿图11的c-c线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剖视图。

    图13是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局部侧视图。

    图14是沿图13的d-d线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图。

    图16是沿图15的e-e线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剖视图。

    图17是沿图15的f-f线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图。

    图19是沿图18的g-g线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剖视图。

    图20是沿图18的h-h线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列、感光体、透明部件、间隙间隔件及施力部件。发光元件列具有多个发光元件。感光体通过被从发光元件列发出的光进行曝光而形成潜像。透明部件位于感光体与发光元件列之间。透明部件相对于发光元件列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并使从发光元件列发出的光透射。间隙间隔件使感光体与透明部件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施力部件向感光体的方向对透明部件施力。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应用的感光鼓和打印头的基本结构的立体图。例如,打印机、复印机、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1所示的感光鼓111,打印头1配置成与感光鼓111对置。

    感光鼓111沿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该旋转方向称为副扫描方向sd。感光鼓111通过带电器均匀地带电,并通过来自打印头1的光进行曝光,从而其曝光部的电位下降。也就是说,通过控制打印头1的发光和不发光,能够在感光鼓111上形成静电潜像。

    打印头1包括发光部10。发光部10具备透明基板11。例如,透明基板11是透射光的玻璃基板。透明基板11以较高的表面精度形成。在透明基板11上设置有单个或多个发光元件列13。各发光元件列13具有多个发光元件。各发光元件列13与感光鼓111的旋转轴平行地配置。发光元件例如是led。具有led的发光部10例如通过在透明基板11上排列并粘接led芯片而构成。或者,发光元件例如是有机el(oled)。具有有机el的发光部10例如通过使用掩模的光刻技术在透明基板11上统一形成有机el而构成。因此,具有有机el的发光部10与具有led的发光部10相比,可以以较高的位置精度排列配置发光元件。

    打印头1还具备棒状透镜阵列12。棒状透镜阵列12配置在发光部10与感光鼓111之间。详细而言,棒状透镜阵列12配置在发光元件列13与感光鼓111之间。棒状透镜阵列12与感光鼓111的旋转轴平行地配置。棒状透镜阵列12将从发光部10的发光元件列13发出的光聚集到感光鼓111。

    图1示出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和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这两列彼此平行地形成的示例。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打印头1具备两列发光元件列13的示例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设想打印头1具备一列发光元件列13的示例。

    图2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打印头的透明基板的一例的图。如图2所示,在透明基板11上的中央部,沿着透明基板11的长边方向设置有两个发光元件列13(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和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在发光元件列13的附近,形成有用于驱动(使其发光)各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列14(第一驱动电路列14l1和第二驱动电路列14l2)。

    如图2所示,驱动电路列14例如配置在两个发光元件列13的两侧。此外,驱动电路列14也可以配置在两个发光元件列13的一侧。发光元件列13和驱动电路列14被透明盖17覆盖,以便不与外部空气接触。

    在透明基板11的端部配置有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15。另外,透明基板11具备连接器16。连接器16与打印头1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电连接。通过该连接,能够进行电力供给、打印头控制、图像数据的传送等。当难以将连接器16安装到透明基板11上时,也可以将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连接到透明基板11,并经由fpc实现与控制系统的电连接。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发光元件列(两列头)的一例的图。如图3所示,各发光元件列13(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和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具备沿着与感光鼓111的移动方向(副扫描方向sd)正交的主扫描方向md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131。也就是说,形成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的多个发光元件131的排列方向和形成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的多个发光元件131的排列方向与主扫描方向md平行。

    发光元件131例如具有20μm的正方形大小。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的发光元件131和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的发光元件131均沿主扫描方向md以隔开预定的配置间隔d11而配置。发光元件131的配置间隔d11例如是分辨率为600dpi的约42.3μm。

    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和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相对于副扫描方向sd以距离d12的间隔配置。进而,形成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的各发光元件131和形成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的各发光元件131相对于主扫描方向md偏移预定间距d13而配置。例如,预定间距d13是配置间隔d11的1/2。由此,两个发光元件列13为交错配置。

    若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的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的发光元件在同一定时发光,则在感光鼓111上形成交错状的曝光图案。在此,为了方便起见,相对于感光鼓111的移动方向,将上游侧的发光元件列13称为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将下游侧的发光元件列13称为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控制图像形成的动作的控制部根据感光鼓111的移动速度和距离d12,而在不同的定时使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和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发光。也就是说,控制部根据感光鼓111的移动速度和距离d12,使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相对于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的发光定时延迟一定时间。换言之,控制部根据感光鼓111的移动速度和距离d12,而在不同的定时向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输出第一发光元件图像数据并向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输出第二发光元件图像数据。在此,第一发光元件图像数据和第二发光元件图像数据对应于主扫描方向上的一行图像数据。由此,在感光鼓上以1200dpi的分辨率形成潜像。

    这样,通过控制部控制多个发光元件列13的发光定时(图像数据传送定时),从而能够实现图像的高密度化。在两个发光元件列13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相对于每列发光元件131的密度的两倍的图像高密度化,在n(n≥3,n为整数)个发光元件列13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相对于每列发光元件131的密度的n倍的图像高密度化。

    图4是示出应用了图1所示的打印头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图。图4是四连串联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但图1所示的打印头1也可以应用于单色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4所示,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形成黄色(y)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2-y、形成品红色(m)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2-m、形成青色(c)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2-c、以及形成黑色(k)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2-k。图像形成单元102-y、102-m、102-c及102-k分别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图像并将其转印到转印带103上。由此,在转印带103上形成全色图像。

    图像形成单元102-y在感光鼓111-y周围具备带电充电器112-y、打印头1-y、显影器113-y、转印辊114-y及清洁器116-y。图像形成单元102-m、102-c和102-k也具有相同的结构。

    需要注意的是,在图4中,对于形成黄色(y)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2-y的结构,标注附图标记“-y”。对于形成品红色(m)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2-m的结构,标注附图标记“-m”。对于形成青色(c)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2-c的结构,标注附图标记“-c”。对于形成黑色(k)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2-k的结构,标注附图标记“-k”。

    带电充电器112-y、112-m、112-c、112-k分别使感光鼓111-y、111-m、111-c、111-k均匀地带电。打印头1-y、1-m、1-c、1-k通过各个第一发光元件列13l1和第二发光元件列13l2的发光元件131的发光,分别使感光鼓111-y、111-m、111-c、111-k曝光并在感光鼓111-y、111-m、111-c、111-k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器113-y、显影器113-m、显影器113-c、显影器113-k分别使黄色色调剂、品红色色调剂、青色色调剂、黑色色调剂附着(显影)在感光鼓111-y、111-m、111-c、111-k的静电潜像部分。

    转印辊114-y、114-m、114-c、114-k分别将在感光鼓111-y、111-m、111-c、111-k上显影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03上。清洁器116-y、116-m、116-c、116-k分别对感光鼓111-y、111-m、111-c、111-k的未经转印而残留的色调剂进行清洁。由此,感光鼓111-y、111-m、111-c、111-k成为下一图像形成的等待状态。

    第一尺寸(小尺寸)的纸张p1被容纳在纸盒117-1中。第二尺寸(大尺寸)的纸张p2被容纳在纸盒117-2中。

    色调剂图像通过转印辊对118从转印带103转印到从纸盒117-1或117-2取出的纸张p1或p2上。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p1或p2被定影部119的定影辊120加热和加压。通过定影辊120的加热和加压,色调剂图像被牢固地定影在纸张p1或p2上。通过重复以上的处理动作,从而连续地进行图像形成动作。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5~图7对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进行说明。在此,为了方便起见,在图5~图7中示出并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一部分,主要是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中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图。图6是沿图5的a-a线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5的b-b线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剖视图。

    发光部10例如具有安装到透明基板11的透明盖17。透明盖17是一面开口的细长箱状的部件,并且沿透明基板11的长边方向延伸。透明盖17与透明基板11协作以密封例如发光元件列13、驱动电路列14、布线等使其不与外部空气接触。透明基板11和透明盖17相对于发光元件列13的相对位置均被固定。即,透明基板11和透明盖17相对于发光元件列13的相对位置不变。例如,透明盖17是透射光的玻璃盖。

    在此,为了方便起见,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形成有发光元件列13的透明基板11的面称为内侧面11a,将位于形成有发光元件列13的透明基板11的内侧面11a相反侧的透明基板11的面称为外侧面11b。

    打印头1还具备保持棒状透镜阵列12和透明基板11的保持件20。保持件20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狭缝21。狭缝21贯穿保持件20。狭缝21具有彼此连续的宽幅部22和窄幅部23。宽幅部22位于外侧即靠近感光鼓111的一侧,窄幅部23位于内侧即远离感光鼓111的一侧。宽幅部22在保持件20的短边方向上的尺寸比窄幅部23的大。棒状透镜阵列12被收容并固定在狭缝21的宽幅部22中。

    在此,为了方便起见,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棒状透镜阵列12面向透明基板11的面称为内侧面12a,将棒状透镜阵列12面向感光鼓111的面称为外侧面12b。

    保持件20还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凹部25。发光部10被收容并固定在凹部25内。凹部25具有平坦的底面25a。底面25a以较高的表面精度形成。发光部10固定成使得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与保持件20的凹部25的底面25a接触。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以较高的表面精度形成,另外,凹部25的底面25a也以较高的表面精度形成。由此,棒状透镜阵列12相对于发光元件列13的相对位置固定。即,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与棒状透镜阵列12的内侧面12a之间的距离d1高精度地保持恒定。

    在这样将发光部10固定于保持件20的打印头1中,透明基板11位于发光元件列13与感光鼓111之间,详细而言位于发光元件列13与棒状透镜阵列12之间,并使从发光元件列13发出且朝向棒状透镜阵列12的光透射。

    图像形成装置100a具有一个以上的间隙间隔件30。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a具有两个间隙间隔件30。间隙间隔件30使感光鼓111与透明基板11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两个间隙间隔件30位于感光鼓111与保持件20之间,并沿保持件20的长边方向配置在棒状透镜阵列12的两侧。例如,间隙间隔件30固定于保持件20。

    两个间隙间隔件30由相同的结构体构成。也就是说,两个间隙间隔件30具有相同的形状。间隙间隔件30被高精度地加工。间隙间隔件30具有面向感光鼓111的凹状的曲面,例如旋转柱面31。间隙间隔件30的旋转柱面31具有与感光鼓111的曲率半径相等或比其小的曲率半径。优选地,间隙间隔件30的旋转柱面31具有与感光鼓111的曲率半径相等的曲率半径。

    图像形成装置100a还具有一个以上的施力部件40。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a具有与间隙间隔件30相同数量即两个施力部件40。施力部件40的个数没有限定于与间隙间隔件30的个数相同。相对于一个间隙间隔件30,也可以设置多个施力部件40。施力部件40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透明基板11施力。施力部件40例如由螺旋弹簧构成。但是,施力部件40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其他部件例如板簧、橡胶、海绵等弹性体构成。

    图像形成装置100a还具有一个以上的保护部件45。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a具有与间隙间隔件30相同数量即两个保护部件45。保护部件45配置在透明基板11与施力部件40之间。保护部件45保护透明基板11免受由施力部件40施加的力的影响。例如,保护部件45用于吸收从施力部件40接受的力并减弱传递到透明基板11的力。或者,保护部件45用于使从施力部件40接受的力分散并减少在透明基板11上的应力集中。保护部件45例如由树脂、橡胶等材料构成。

    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5与间隙间隔件30排成一列。也就是说,施力部件40、保护部件45和间隙间隔件30位于与感光鼓111的旋转轴垂直的直线上。例如,施力部件40、保护部件45和间隙间隔件30沿透明基板11的长边方向,配置在透明盖17的两侧。

    施力部件40经由保护部件45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透明基板11施力。换言之,保护部件45沿透明基板11的长边方向在透明盖17的两侧的位置与透明基板11接触,施力部件40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保护部件45施力。其结果,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整个打印头1施力。由此,打印头1受到使其接近感光鼓111的力。但是,在感光鼓111与打印头1之间配置有间隙间隔件30,间隙间隔件30限制打印头1的接近。间隙间隔件30通过与感光鼓111和保持件20接触,从而使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与感光鼓111之间的距离d2保持恒定。

    由于施力部件40、保护部件45和间隙间隔件30排成一列,因此施力部件40的作用力均匀性良好地传递到保护部件45、透明基板11和间隙间隔件30。间隙间隔件30被高精度地加工,另外,间隙间隔件30的旋转柱面31具有与感光鼓111的曲率半径相等的曲率半径,因此间隙间隔件30不晃动地紧贴于感光鼓111。由此,使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与感光鼓111之间的距离d2高精度地保持恒定。另外,可以防止色调剂等异物进入间隙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中,以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为基准,通过保持件20以较高的位置精度相对于发光元件列13配置棒状透镜阵列12。另外,利用间隙间隔件30、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5这样简单的结构,以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为基准,相对于感光鼓111以较高的位置精度配置发光元件列13。

    〈第一变形例〉

    参照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第一变形例。图8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剖视图。图8示出与沿图5的b-b线的剖面相当的剖面。在图8中,用与图5~图7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的部件是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重点说明不同部分。

    本变形例为从图5~图7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省略了保护部件45的结构。当透明基板11相对于由施力部件40施加的力具有足够的强度时,未必需要保护部件45,如本变形例那样,施力部件40可以是与透明基板11直接接触的结构。

    根据本变形例,部件数量减少并且容易组装。

    〈第二变形例〉

    参照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第二变形例。图9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局部侧视图。在图9中,用与图5~图7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的部件是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重点说明不同部分。

    本变形例具有另一保护部件47来代替保护部件45。保护部件47具有台阶。保护部件47的台阶与透明基板11的厚度相同。因此,保护部件47具有与保持件20的凹部25的底面25a接触的面47a、以及与透明基板11的内侧面11a接触的面47b。

    施力部件40与间隙间隔件30排成一列。也就是说,施力部件40和间隙间隔件30位于与感光鼓111的旋转轴垂直的直线上。例如,施力部件40、保护部件47和间隙间隔件30沿透明基板11的长边方向,配置在透明盖17的两侧。

    施力部件40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保护部件47施力。保护部件47具有面47a的部分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保持件20施力,另外,具有面47b的部分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透明基板11施力。其结果,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整个打印头1施力。在感光鼓111与打印头1之间配置有间隙间隔件30,间隙间隔件30通过与感光鼓111和保持件20接触,从而使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与感光鼓111之间的距离d2保持恒定。在间隙间隔件30固定于保持件20的情况下,间隙间隔件30通过与感光鼓111接触而使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与感光鼓111之间的距离d2保持恒定。

    在本变形例中,也以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为基准,通过保持件20以较高的位置精度相对于发光元件列13配置棒状透镜阵列12。另外,利用间隙间隔件30、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7这样简单的结构,以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为基准,相对于感光鼓111以较高的位置精度配置发光元件列13。

    〈第三变形例〉

    参照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第三变形例。图10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剖视图。图10示出与沿图5的a-a线的剖面相当的剖面。在图10中,用与图5~图7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的部件是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重点说明不同部分。

    在本变形例中,发光部10固定成使得透明盖17的外侧面17a与保持件20的凹部25的底面25a接触。由此,棒状透镜阵列12相对于发光元件列13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即,透明盖17的外侧面17a与棒状透镜阵列12的内侧面12a之间的距离d3保持恒定。

    在这样将发光部10固定于保持件20的打印头1中,透明盖17位于发光元件列13与感光鼓111之间,详细而言位于发光元件列13与棒状透镜阵列12之间,并使从发光元件列13发出且朝向棒状透镜阵列12的光透射。

    虽然未图示,但是在本变形例中,施力部件40也经由保护部件45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透明基板11施力。其结果,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整个打印头1施力。在感光鼓111与打印头1之间配置有间隙间隔件30,间隙间隔件30通过与感光鼓111和保持件20接触,从而使透明盖17的外侧面17a与感光鼓111之间的距离d4保持恒定。在间隙间隔件30固定于保持件20的情况下,间隙间隔件30通过与感光鼓111接触而使透明盖17的外侧面17a与感光鼓111之间的距离d4保持恒定。

    在本变形例中,也以透明盖17的外侧面17a为基准,通过保持件20以较高的位置精度相对于发光元件列13配置棒状透镜阵列12。另外,利用间隙间隔件30、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5这样简单的结构,以透明盖17的外侧面17a为基准,相对于感光鼓111以较高的位置精度配置发光元件列13。

    〈第四变形例〉

    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第四变形例。图11是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局部侧视图。图12是沿图11的c-c线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剖视图。在图11和图12中,用与图5~图7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的部件是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重点说明不同部分。

    本变形例构成为由另一间隙间隔件50替换图5~图7所示的间隙间隔件30。间隙间隔件50具有圆柱形的辊51和将辊51支承为可旋转的一对支承体53。辊51具有旋转轴52,旋转轴52的中心轴与感光鼓111的旋转轴平行。例如,一对支承体53沿保持件20的长边方向配置在辊51的两侧,并且固定于保持件20。各支承体53具有接受辊51的旋转轴52的轴承。由此,一对支承体53将辊51支承为可旋转。

    在本变形例中,施力部件40也经由保护部件45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透明基板11施力。其结果,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整个打印头1施力。在感光鼓111与打印头1之间配置有间隙间隔件50。间隙间隔件50通过辊51与感光鼓111接触,从而使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与感光鼓111之间的距离d2保持恒定。

    在本变形例中,也利用间隙间隔件50、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5这样简单的结构,以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为基准,相对于感光鼓111以较高的位置精度配置发光元件列13。另外,辊51与感光鼓111线接触并被一对支承体53支承为可旋转,因此可将在感光鼓111与辊5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抑制得较小。这减轻了感光鼓111的支承机构的负荷。

    〈第五变形例〉

    参照图13和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第五变形例。图13是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局部侧视图。图14是沿图13的d-d线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剖视图。在图13和图14中,用与图5~图7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的部件是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重点说明不同部分。

    本变形例构成为由另一间隙间隔件60替换图5~图7所示的间隙间隔件30。间隙间隔件60具有球体61和将球体61支承为可旋转的一对支承体63。例如,一对支承体63沿保持件20的长边方向配置在球体61的两侧,并固定于保持件20。各支承体63具有接受球体61的凹部。由此,一对支承体63将球体61支承为能够沿任意方向旋转。

    在本变形例中,施力部件40也经由保护部件45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透明基板11施力。其结果,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整个打印头1施力。在感光鼓111与打印头1之间配置有间隙间隔件60。间隙间隔件60通过球体61与感光鼓111点接触,从而使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与感光鼓111之间的距离d2保持恒定。

    在本变形例中,也利用间隙间隔件60、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5这样简单的结构,以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为基准,相对于感光鼓111以较高的位置精度配置发光元件列13。另外,球体61与感光鼓111点接触,并被一对支承体63支承为能够沿任意方向旋转,因此可将在感光鼓111与球体6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抑制得较小。这减轻了感光鼓111的支承机构的负荷。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5~图17对作为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b进行说明。在此,为了方便起见,在图15~图17中示出并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0b的一部分,主要是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b中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图。图16是沿图15的e-e线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剖视图。图17是沿图15的f-f线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剖视图。在图15~图17中,用与图5~图7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的部件是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重点说明不同部分。也就是说,以下说明中未提及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像形成装置100b具有设置在感光鼓111的两端的间隙间隔件70。间隙间隔件70具有圆盘形状,并且与感光鼓111同轴地设置。例如,间隙间隔件70由轴承构成,并且安装成能够相对于感光鼓111的旋转轴111a旋转。

    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5与间隙间隔件70排成一列。也就是说,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5位于与感光鼓111的旋转轴垂直且穿过间隙间隔件70的直线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40也经由保护部件45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透明基板11施力。其结果,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整个打印头1施力。在感光鼓111的两端设置有间隙间隔件70。间隙间隔件70通过与保持件20接触,使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与感光鼓111之间的距离d2保持恒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利用间隙间隔件70、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5这样简单的结构,以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为基准,相对于感光鼓111以较高的位置精度配置发光元件列13。另外,间隙间隔件70能够相对于感光鼓111自由旋转,因此减轻了感光鼓111的支承机构的负荷。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8~图20对作为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c进行说明。在此,为了方便起见,在图18~图20中示出并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0c的一部分,主要是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图1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c中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图。图19是沿图18的g-g线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剖视图。图20是沿图18的h-h线的感光鼓111和打印头1的剖视图。在图18~图20中,用与图5~图7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的部件是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以下,重点说明不同部分。也就是说,以下说明中未提及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像形成装置100b具有沿感光鼓111的旋转轴设置在感光鼓111的两侧的间隙间隔件80。例如,间隙间隔件80由可相对于感光鼓111的旋转轴111a旋转地安装的板构成。

    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5与间隙间隔件80排成一列。也就是说,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5位于与感光鼓111的旋转轴垂直且穿过间隙间隔件80的直线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40也经由保护部件45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透明基板11施力。其结果,向感光鼓111的方向对整个打印头1施力。在感光鼓111的两侧设置有间隙间隔件80。间隙间隔件80通过与保持件20接触,使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与感光鼓111之间的距离d2保持恒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利用间隙间隔件70、施力部件40和保护部件45这样简单的结构,以透明基板11的外侧面11b为基准,相对于感光鼓111以较高的位置精度配置发光元件列13。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发光元件列,具有多个发光元件;

    感光体,通过用从所述发光元件列发出的光进行曝光而形成潜像;

    透明部件,位于所述感光体与所述发光元件列之间,并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列发出的光透射,所述透明部件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列的相对位置被固定;

    间隙间隔件,使所述感光体与所述透明部件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以及

    施力部件,向所述感光体的方向对所述透明部件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形成有所述发光元件列的透明基板,所述透明部件是所述透明基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透镜,配置在所述发光元件列与所述感光体之间,并将从所述发光元件列发出的光聚集到所述感光体;以及

    保持件,保持所述透镜和所述透明基板,

    所述间隙间隔件位于所述感光体与所述保持件之间,并且通过与所述感光体和所述保持件接触,从而使位于形成有所述发光元件列的所述透明基板的面的相反侧的所述透明基板的面与所述感光体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间隙间隔件具有面向所述感光体的旋转柱面,所述旋转柱面的曲率半径与所述感光体的曲率半径相等或小于所述感光体的曲率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施力部件与所述间隙间隔件排成一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保护部件,所述保护部件配置在所述透明基板与所述施力部件之间,并保护所述透明基板免受由所述施力部件施加的力的影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透镜,配置在所述发光元件列与所述感光体之间,并将从所述发光元件列发出的光聚集到所述感光体;以及

    保持件,保持所述透镜和所述透明基板,

    所述间隙间隔件是设置在所述感光体的两端的轴承,所述轴承具有圆盘形状且与所述感光体同轴地设置,所述轴承通过与所述保持件接触,从而使位于形成有所述发光元件列的所述透明基板的面的相反侧的所述透明基板的面与所述感光体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透镜,配置在所述发光元件列与所述感光体之间,并将从所述发光元件列发出的光聚集到所述感光体;以及

    保持件,保持所述透镜和所述透明基板,

    所述间隙间隔件是设置在所述感光体的两侧的板,所述板能够相对于所述感光体旋转,并且所述板通过与所述保持件接触,从而使位于形成有所述发光元件列的所述透明基板的面的相反侧的所述透明基板的面与所述感光体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透明基板,形成有所述发光元件列;以及

    透明盖,与所述透明基板协作以密封所述发光元件列,

    所述透明部件是所述透明盖。

    技术总结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列、感光体、透明部件、间隙间隔件及施力部件。发光元件列具有多个发光元件。感光体通过用从发光元件列发出的光进行曝光而形成潜像。透明部件位于感光体与发光元件列之间。透明部件相对于发光元件列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并使从发光元件列发出的光透射。间隙间隔件使感光体与透明部件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施力部件向感光体的方向对透明部件施力。

    技术研发人员:谷本弘二;渡边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5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46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