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63


    本公开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去除旋转的环状带的外周面上存在的不需要的调色剂并对该外周面进行清扫的技术,例如,公知有下述专利文献中所记载的技术。

    日本特开2016-126127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转印输送装置以及具有该转印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转印输送装置具有:转印部,其将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电转印到由架设在多个辊之间并进行旋转的环状带输送的转印材料上;以及清洁部,其具有用于去除附着于环状带的表面的调色剂的橡胶刮板,所述橡胶刮板构成为其前端部能够相对于环状带摆动,其表面的电位在电晕放电后为特定的数值范围,其回弹弹性值在特定的范围内。

    日本特开2016-31426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将像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被转印体上,并通过清洁刮板去除该转印后的像载体上的残留物,其中,所述像载体包含弹性层,所述清洁刮板是金属制的板簧,通过所述板簧的复原力,清洁刮板的前端部被按压在像载体上。此外,所述特开2016-31426号公报中示出了应用刷辊或者发泡辊,作为在中间转印带的带清洁部中配置在比清洁刮板靠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的清洁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与不具有分散单元、该分散单元与二次转印带的外周面中的处于清扫单元的下游侧且二次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的部分接触而使在该部分通过的调色剂分散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穿过板状的清扫单元而大致沿着二次转印带的旋转方向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调色剂在纸张上呈条状转移的情况,该清扫单元与旋转的二次转印带的外周面接触而对该外周面进行清扫。

    根据本公开的第1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中间转印带,其以保持一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的方式进行旋转;

    二次转印带,其以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二次转印位置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并通过该二次转印位置的方式进行旋转;

    板状的清扫单元,其与所述二次转印带的外周面接触而对该外周面进行清扫;以及

    分散单元,其与所述二次转印带的外周面中的处于所述清扫单元的下游侧且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的部分接触,而使在该部分通过的调色剂分散。

    根据本公开的第2方案,所述分散单元由追随所述二次转印带而进行旋转的分散辊构成。

    根据本公开的第3方案,所述分散辊由在旋转轴上设置有发泡层的辊构成。

    根据本公开的第4方案,所述分散辊由在旋转轴上设置有毛层的辊构成。

    根据本公开的第5方案,以呈螺旋状卷绕于所述旋转轴的状态设置有所述发泡层。

    根据本公开的第6方案,以呈螺旋状卷绕于所述旋转轴的状态设置有所述毛层。

    发明效果

    根据所述第1方案,与不具有分散单元、该分散单元与二次转印带的外周面中的处于清扫单元的下游侧且二次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的部分接触而使在该部分通过的调色剂分散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穿过板状的清扫单元而大致沿着二次转印带的旋转方向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调色剂在纸张上呈条状转移的情况,该清扫单元与旋转的二次转印带的外周面接触而对该外周面进行清扫。

    根据所述第2方案,与分散单元不是由追随二次转印带而进行旋转的分散辊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调色剂稳定地分散。

    根据所述第3方案,与分散辊不是由在旋转轴上设置有发泡层的辊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调色剂均匀地分散。

    根据所述第4方案,与分散辊不是由在旋转轴上设置有毛层的辊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调色剂分散,而不会使二次转印带的旋转变动。

    根据所述第5方案,与不是以呈螺旋状卷绕于旋转轴的状态设置发泡层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调色剂以在二次转印带的旋转轴方向上错开的方式分散。

    根据所述第6方案,与不是以呈螺旋状卷绕于旋转轴的状态设置毛层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调色剂以在二次转印带的旋转轴方向上错开的方式分散,而不会使二次转印带的旋转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等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的概要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主要是二次转印装置)的概要图。

    图3是以局部剖面示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图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时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4的(a)是示出二次转印带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4的(b)是示出分散辊的概略立体图,图4(c)是沿着图4的(b)的分散辊的q-q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5的(a)是示出在未设置分散辊的情况下在纸张上产生的条状的调色剂污垢的状态的放大图,图5的(b)是示出未设置分散辊的情况下的条状的调色剂污垢的抑制效果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分散辊的其它的结构例的图,图6的(a)是示出该分散辊的概略立体图,图6的(b)是沿着图6的(a)的分散辊的q-q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以局部剖面示出应用了由其它的结构构成的分散辊的二次转印装置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和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图1示出该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的结构,图2示出该图像形成装置1的一部分(主要是二次转印装置及其周边部)的结构。

    图1等的各附图中符号x、y、z所示的箭头表示在各附图中设想的三维空间的宽度、高度以及进深的各方向。此外,在各附图中,x、y(或y、z)方向的箭头相交的部分的圆形标记表示z(或x)的方向朝向附图的铅垂下方。

    图像形成装置1是如下装置:在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9上形成由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构成的图像。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构成为打印机,进行与从信息终端机等外部连接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的形成。

    如图1所示,该图像形成装置1在框体10的内部空间具有以下部件等:像形成装置2,其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调色剂像;中间转印装置3,其在暂时保持由像形成装置2形成的调色剂像之后,将该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在纸张9上;供纸装置4,其收容并供给应供给到中间转印装置3的二次转印的位置的纸张9;以及定影装置5,其使由中间转印装置3二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9上。

    图像信息例如是与文字、图形、照片、图案等的图像相关的信息。此外,框体10是由各种的支承部件、外装材料等形成为所需的形状的结构物。图1等中的带箭头的单点划线示出在框体10内输送纸张9时的主要的输送路径。

    像形成装置2由分别专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4种颜色的调色剂像的4个像形成装置2y、2m、2c、2k构成。

    4个像形成装置2(y、m、c、k)均具有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的作为像保持单元的一例的感光鼓21,构成为在该感光鼓21的周围配置充电装置22、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y、m、c、k)、一次转印装置25、鼓清扫装置26等设备。在图1中,仅对黑色(k)的像形成装置2k记载全部标号21至26,对其它颜色的像形成装置2(y、m、c)记载标号21至26的一部分。

    其中,充电装置22是使感光鼓21的外周面(能够进行像形成的面)充电为所需的表面电位的装置。曝光装置23是在感光鼓21的外周面进行基于图像信息的曝光而形成所需的色成分(y、m、c、k)的静电潜像的装置。显影装置24(y、m、c、k)是通过对应的规定颜色(y、m、c、k)的显影剂(调色剂)使在感光鼓21的外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分别形成规定的4种颜色的调色剂像的装置。一次转印装置25是使在感光鼓21的外周面形成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在中间转印装置3(中间转印带31)上的装置。鼓清扫装置26是以刮除的方式去除附着于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不需要的调色剂、纸粉等的不需要的物质并对感光鼓21的外周面进行清扫的装置。

    在这些像形成装置2(y、m、c、k)中,感光鼓21与一次转印装置25对置的各部位构成进行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的一次转印位置。

    中间转印装置3是构成为在通过一次转印保持由像形成装置2(y、m、c、k)形成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之后将该调色剂像输送到二次转印在纸张9上的位置的装置。该中间转印装置3在框体10的内部配置在像形成装置2(y、m、c、k)的上方侧,具体来说,构成为具有从该像形成装置2(y、m、c、k)中的各感光鼓21一次转印调色剂像并进行保持的作为像保持单元的其它示例的中间转印带31,在该中间转印带31的周围配置以下的设备。

    中间转印带31被配置在其内侧的多个支承辊32a~32f支承为,依次通过像形成装置2(y、m、c、k)的各一次转印位置而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环绕移动)。

    多个支承辊32a~32f中的支承辊32a构成为作为从未图示的驱动装置接受旋转动力而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辊,支承辊32b构成为与支承辊32a协作地保持通过中间转印带31的一次转印位置时的带位置(面)的面露出辊,支承辊32c构成为张紧辊。此外,支承辊32d构成为中间转印带31的二次转印前的面露出辊,支承辊32e构成二次转印辅助辊,支承辊32f构成为通过中间转印带31的二次转印位置之后的面露出辊。在支承辊32e构成为供给二次转印用电压的辊的情况下,被从未图示的供电装置供给二次转印用电压。

    这些支承辊32a~32f可旋转地设置于中间转印装置3的未图示的支承框架。

    此外,在中间转印带31的内侧配置有各像形成装置2(y、m、c、k)中的一次转印装置25。一次转印装置25是构成中间转印装置3的一部分的部件,构成为通过被供给一次转印电流的辊形态等的一次转印部件将中间转印带31按压于感光鼓21。

    此外,在被中间转印带31的支承辊32e支承的部分的外周面配置有使纸张9通过并且使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在该纸张9上的二次转印装置60。二次转印装置60构成为后述的带形态的装置。

    进而,在被中间转印带31的支承辊32a支承的部分的外周面配置有作为去除单元的其它示例的带清扫装置36,该带清扫装置36去除残留于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的不需要的调色剂等不需要的物质,并对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进行清扫。

    在该中间转印装置3中,二次转印装置60与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接触的部位构成进行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的二次转印位置tp2。

    供纸装置4是构成为收容并供给应供给到中间转印装置3的二次转印位置tp2的纸张9的装置。供纸装置4在框体10的内部配置在比像形成装置2(y、m、c、k)靠下方侧的位置,具体来说,配置纸张的收容体41以及供给装置43等设备而构成供纸装置4。

    收容体41具有按照所需的方向堆叠并收容多张纸张9的堆叠板42,是被安装为能够向框体10的外部拉出而进行纸张9的补充等作业的收容部件。供给装置43是通过多个辊等的纸送出设备从上方一张一张地送出收容体41的堆叠板42上堆叠的纸张9的装置。纸张9是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框体10内被输送且能够进行调色剂像的转印以及定影的普通纸、涂布纸、厚纸等记录介质即可,对其材质、形态等没有特别限制。

    定影装置5是构成为使由中间转印装置3二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9上的装置。定影装置5在框体10的内部配置在从中间转印装置3的二次转印位置tp2起处于纸张9的输送方向下流侧的下方的位置,具体来说,在设置有纸张9的导入口、排出口的框体50的内部空间配置加热用旋转体51、加圧用旋转体52等设备而构成定影装置5。

    加热用旋转体51是由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的辊形态、带-垫形态等构成的旋转体,通过未图示的加热单元加热外表面,使其保持在所需的温度。加圧用旋转体52是由以在所需的圧力下与加热用旋转体51接触而追随加热用旋转体51的方式进行旋转的辊形态、带-垫形态等构成的旋转体。加圧用旋转体52可以被加热单元加热。

    在该定影装置5中,加热用旋转体51与加圧用旋转体52接触的部位构成为进行用于将未定影像的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9的加热、加圧等处理的咬合部(定影处理部)fn。

    图1中的标号rt1所示的单点划线的部分是将位于供纸装置4的纸张9输送并供给到二次转印位置tp2的供纸输送路径。通过配置夹持纸张9并进行输送的一对输送辊44a~44c、确保纸张9的输送空间并引导纸张9的输送的未图示的多个引导部件等,而构成该供纸输送路径rt1。

    其中,输送辊44c构成为对纸张9的斜行进行矫正并且与二次转印一致地在所需的定时送出纸张9的辊、即所谓的定位辊。图1中标号45所示的引导部件是在向二次转印位置tp2导入由作为定位辊的输送辊44c送出的纸张9时进行引导的导入引导部件。

    此外,图1中的标号rt2所示的单点划线的部分是对在中间转印装置3的二次转印位置tp2处对二次转印结束后的纸张9进行中继并输送以达到定影装置5的中继输送路径。通过配置吸引式的带输送装置46等而构成该中继输送路径rt2。

    进而,图1中的标号rt3所示的单点划线的部分是在定影装置5与排出口13之间将定影结束后的纸张9输送到框体10中的纸张9的排出口13并向未图示的排纸收容部排出的排出输送路径。通过配置未图示的一对输送辊、排出辊、引导纸张9的输送的未图示的多个引导部件等,而构成该排出输送路径rt3。

    接着,对二次转印装置6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二次转印装置60具有:二次转印带61,其以在中间转印带31的二次转印位置tp2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并通过二次转印位置tp2的方式进行旋转;第1辊62和第2辊63,它们可旋转地支承二次转印带61;以及作为板状的清扫单元的一例的清扫板64,其与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接触而对该外周面进行清扫。

    二次转印带61是以如下方式进行输送的环状的带:将在二次转印位置tp2通过的纸张9从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剥离而交付给中继输送路径rt2中的带输送装置46。

    如图4的(a)所示,二次转印带61例如由基材611以及设置在基材611的单面的表面层612这样的2层结构构成。在图4的(a)等中,标号61a表示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标号61b表示二次转印带61的内周面。

    基材611例如可以构成为包含聚酰亚胺树脂、氟化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等树脂材料。此外,从赋予导电性的观点出发,基材611可以含有导电剂,还可以含有其它的公知的添加剂。从赋予导电性的观点出发,由弹性层构成的表面层612中可以含有导电剂,还可以含有其它的公知的添加剂。作为导电剂,可列举导电性(例如,体积电阻率小于107ω·cm,以下也是同样)或者半导电性(例如,体积电阻率为107ω·cm以上且1013ω·cm以下)的粒子。另外,作为二次转印带61,也能够应用仅由弹性层构成的单层结构的带部件。

    此外,从得到针对表面的凹凸量较大的纸张9的良好的转印效率等的观点出发,例如,优选采用通过由弹性材料仅构成表面层612或者由弹性材料构成表面层612和基材611双方从而具有弹性的二次转印带。关于表面层612,优选由具有弹性的弹性层构成,包含具有弹性的材料(弹性材料),优选包含橡胶材料。作为弹性层中使用的弹性材料,例如,可列举聚氨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橡胶(epdm)、氯醇橡胶(eco)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橡胶(nbr)、氯丁二烯橡胶(cr)等。

    进而,二次转印带61与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1在二次转印位置tp2以同向移动的方式沿箭头d所示的方向进行旋转。

    第1辊62是如下辊:支承二次转印带61,以在二次转印位置tp2向被作为二次转印辅助辊的支承辊32e支承的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按压二次转印带61。第1辊62可旋转地设置于未图示的支承框架。此外,在第1辊62应用为供给二次转印用电压的辊的情况下,被从未图示的供电装置供给二次转印用电压。进而,第1辊62作为接受来自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旋转动力而沿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辊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第2辊63是确保输送面,并且与第1辊62联动地对二次转印带61赋予所需的张力而进行支承的辊,该输送面用于保持在二次转印带61的二次转印位置tp2通过后的纸张9并将该纸张9输送到带输送装置46。第2辊63是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辊,可旋转地设置于未图示的支承框架。

    清扫板64用于主要去除从中间转印带31、纸张9转移而附着于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的调色剂等不需要的物质。实施方式1中的清扫板64例如由使用橡胶等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弹性的板材构成。此外,如图2、图3所示,该清扫板64安装于未图示的支承框架,使得清扫板64的前端部64a在从被二次转印带61的第1辊62开始支承的地点进入所需的距离后的位置sp处,在沿着二次转印带61(第1辊62)的旋转轴方向j的状态下,与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接触。

    清扫板64安装于具有容器部的未图示的框体,该容器部回收所去除的调色剂等不需要的物质。

    当图像形成装置1在图像形成时刻等所需时刻进行动作时,该二次转印装置60如下所述地进行工作。

    首先,卷绕于第1辊62以及第2辊63的二次转印带61与中间转印装置3的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开始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1一致地开始沿箭头d所示的方向旋转,在中间转印装置3的二次转印位置tp2处与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接触,同时进行环绕移动。

    此时,二次转印带61通过与其外周面61a持续接触的清扫板64,在二次转印带61的旋转过程中持续去除存在于其外周面61a的不需要的物质,持续清扫其外周面61a。

    接着,当达到进行二次转印的时刻时,从供纸装置4经由供纸输送路径rt1而输送的纸张9在二次转印位置tp2被导入到中间转印带31与二次转印带61之间并且以被挟持的状态被输送。

    此时,当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具有由像形成装置2(y、m、c、k)形成并被一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像时,受到在作为二次转印辅助辊的支承辊32e与第1辊62之间形成的二次转印电场的作用等,从而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像被静电二次转印在纸张9上。

    接着,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结束后的纸张9被从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剥离并以保持于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的状态被输送,最终被交付给中继输送路径rt2中的带输送装置46。

    由此,由二次转印装置60对1张纸张9进行的二次转印动作结束。在继续进行对多张纸张9的二次转印动作时,同样地反复进行上述的二次转印动作。

    如图5的(a)中以大约250倍放大的状态所示,在该二次转印装置60中,穿过以与旋转的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清扫板64且大致沿着二次转印带61的旋转方向d的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的调色剂,呈条状转移(转印)到在二次转印位置tp2通过的纸张9的背面(与二次转印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9b上。

    当未回收的调色剂呈条状转移到纸该张9的背面9b时,该条状的调色剂与纸张9之间存在比较高的浓淡差而可视性较高,因此成为肉眼也能够确认的程度,容易作为不良情况而明显化。在图5的(a)中标号tx所指示的部分构成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调色剂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作为二次转印带61而使用了具有弹性的带的情况下,这种未回收的调色剂呈条状转移到纸张9的背面9b的不良状况有显著发生的倾向。

    即,有时在该具有弹性的二次转印带61中,随着时间推移在外周面61a产生裂纹、或者由于支承该二次转印带61的辊62、63的错位(轴心偏移)而张力波及局部从而产生条状的表面凹凸(所谓的张力线),这种现象作为干扰对清扫板64产生影响,容易诱发调色剂的穿过。

    由此,如图2、图3所示,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二次转印装置60中设置有作为分散单元的一例的分散辊65,该分散辊65与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中的处于清扫板64的下游侧且二次转印位置tp2的上游侧的部分接触,而使在该部分通过的调色剂分散。

    如图2、图3所示,分散辊65构成为在与沿箭头d所示的方向旋转的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接触的状态下追随箭头e所示的方向进行旋转的分散辊。

    此外,如图2至图4的(b)、(c)所示,作为分散辊65,应用在旋转轴651上设置有发泡层652a的发泡辊65a。

    发泡层652a例如由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发泡聚氨酯等材料构成,设置为由在旋转轴651的轴向上连续的状态的面构成的层。发泡层652a构成表面比较硬的物性。例如,具有单独发泡体(生料)下的硬度为250~400左右的硬度。

    此外,发泡层652a的表面构成微细的凹凸面。进而,发泡层652a构成为至少表层部具有导电性。

    在二次转印带61的卷绕于第1辊62而被支承的范围中的通过从清扫板64所接触的位置起沿着旋转方向d到二次转印位置tp2的部分选择的所需的位置处,在大致沿着二次转印带61(第1辊62)的旋转轴方向j的状态下配置该分散辊65。此时,如图3所例示,由发泡辊65a构成的分散辊65可以是其发泡层652a与二次转印带61的宽度(沿着旋转轴方向j的尺寸)的至少全部区域接触的结构。

    此外,例如,从能够稳定地得到与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的接触状态等的观点出发,分散辊65配置为在按照所需的压力被弹性地加圧的状态下与由第1辊62支承的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可旋转地接触。

    并且,在使具有设置有该分散辊65的二次转印装置60的图像形成装置1工作时,如图5的(b)放大地所示,不能肉眼确认从中间转印带31转移到纸张9的背面9b的条状的调色剂(tx:图5的(a))的存在,该纸张9在包含该二次转印装置60的二次转印位置tp2通过。该图5的(b)所示的结果是将分散辊65设置在得到图5的(a)的结果的二次转印装置60(未设置分散辊65)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

    另外,在图5的(b)中,由于通过与图5的(a)同样的倍率示出放大的状态的关系,能够确认调色剂散在地附着于纸张9的背面9b的情况。但是,当肉眼确认时,这是几乎不能视觉辨认的状态。

    由上所述,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设置有分散辊65的二次转印装置60中穿过清扫板64而呈条状的未回收的调色剂在通过分散辊65时成为被分散的状态,其结果,在转移到纸张9上的阶段中的调色剂的浓淡差较小,可推测成为肉眼不能确认的程度的视觉辨认性较低的情况。

    因此,根据具有设置有分散辊65的二次转印装置60的图像形成装置1,与不具有作为上述分散单元的分散辊65的情况相比,在旋转的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上穿过清扫板64而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调色剂呈条状转移到纸张9的情况被抑制。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示的内容,例如还包括以下所列举的变形例。

    如图2、图3、图6等所示,作为分散单元的分散辊65,可以应用在旋转轴651上设置有毛层653a的刷辊65b。

    如图6的(b)所示,该刷辊65b中的毛层653a由多根毛构成,被设置为以在旋转轴651的轴向上连续的状态大致均等地配置的毛层。例如,毛层653a可设为如下状态:在基布上植入毛材料而得到的物体以卷绕于旋转轴651的周面的方式安装并固定。

    优选毛层653a相对于旋转轴651的周面的高度为2~3mm左右。

    此外,从难以捕捉调色剂等的观点出发,毛层653a例如构成为至少毛的部分具有非导电性。

    与实施方式1中的由发泡辊65a构成的分散辊65的情况同样地,在通过二次转印带61的特定部分选择的所需的位置处,以大致沿着二次转印带61的旋转轴方向j的状态配置由该刷辊65b构成的分散辊65。此时,与由发泡辊65a构成的分散辊65的情况同样地(图3),刷辊65b可以是该毛层653a与二次转印带61的宽度的至少整个区域接触的结构。

    此外,从稳定地得到与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的接触状态的观点出发,由刷辊65b构成的分散辊65例如配置为在毛层653a中的毛以稍微挠曲的方式弯曲的状态下进行接触。

    并且,在具有应用了由刷辊65b构成的分散辊65的二次转印装置60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与分散辊65不是由刷辊65b构成的情况相比,在不会使二次转印带61的旋转变动的情况下,在该外周面61a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的调色剂被分散。

    此外,如图2、图7所示,作为分散单元的分散辊65,可以应用以发泡层652a呈螺旋状卷绕于旋转轴651的状态设置的螺旋发泡辊65c、或者应用以毛层653a呈螺旋状卷绕于旋转轴651的状态设置的螺旋刷辊65d。

    在应用该螺旋发泡辊65c、螺旋刷辊65d的情况下,关于与发泡层652a以及毛层653a的螺旋相关的条件,从分散调色剂的作用效果等的观点出发,设定为任意的条件。尤其是关于螺旋的状态,不限于设为图7所例示的隔开间隔地呈螺旋状卷绕的状态,也可以是未隔开间隔而彼此接触地呈螺旋状卷绕的状态。

    此外,关于由该螺旋发泡辊65c或者螺旋刷辊65d构成的分散辊65的设置,为与实施方式1中的发泡辊65a以及上述变形例中所列举的刷辊65b的情况几乎相同的结构。

    并且,在具有应用了由螺旋发泡辊65c或者螺旋刷辊65d构成的分散辊65的二次转印装置60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与发泡层652a、毛层653a未呈螺旋状设置的发泡辊、刷辊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由与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呈螺旋状接触而产生的分散作用,因此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的调色剂以在二次转印带61的旋转轴方向j错开的方式被分散。

    此外,尤其是在具有应用了由螺旋刷辊65d构成的分散辊65的二次转印装置60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与应用了螺旋发泡辊65c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呈条状存在的未回收的调色剂以在二次转印带61的旋转轴方向j错开的方式分散,而不会使二次转印带61的旋转变动。

    除此以外,作为分散单元,也可以应用辊形态以外的形态。此外,分散单元不限于追随二次转印带6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的情况,也可以是仅由与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接触的结构构成(接触膜,接触刷等)。

    此外,分散单元可以针对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可分开地设置。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设为在二次转印带61未旋转的时刻,使分散单元与二次转印带61的外周面61a分离的状态,由此,能够减少分散单元的不需要的变形、调色剂的固定等的产生。

    二次转印装置60具有旋转的二次转印带61、清扫板64等所代表的板状的清扫单元、以及分散辊65等所代表的分散单元即可,关于除此以外的结构,包含数量、材质等条件可以任意变更。


    技术特征: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中间转印带,其以保持一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的方式进行旋转;

    二次转印带,其以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二次转印位置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并通过该二次转印位置的方式进行旋转;

    板状的清扫单元,其与所述二次转印带的外周面接触而对该外周面进行清扫;以及

    分散单元,其与所述二次转印带的外周面中的处于所述清扫单元的下游侧且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的部分接触,而使在该部分通过的调色剂分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分散单元由追随所述二次转印带而进行旋转的分散辊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分散辊由在旋转轴上设置有发泡层的辊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分散辊由在旋转轴上设置有毛层的辊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以呈螺旋状卷绕于所述旋转轴的状态设置有所述发泡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以呈螺旋状卷绕于所述旋转轴的状态设置有所述毛层。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中间转印带,其以保持一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的方式进行旋转;二次转印带,其以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二次转印位置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并通过该二次转印位置的方式进行旋转;板状的清扫单元,其与所述二次转印带的外周面接触而对该外周面进行清扫;以及分散单元,其与所述二次转印带的外周面中的处于所述清扫单元的下游侧且所述二次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的部分接触,而使在该部分通过的调色剂分散。

    技术研发人员:松下薰;佐藤弘一;杉谷和俊;白井雅宪;佐佐木响;金山清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0.03.16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46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