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78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图像形成装置:将在感光鼓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体,将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在二次转印中,对转印辊施加规定的偏压,调色剂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辊的片材。在转印辊上有时会附着未转印到片材的残留调色剂。残留调色剂通过进行清洁处理而被除去。清洁处理是对二次转印辊分别施加与调色剂的极性为相同极性及相反极性的偏压的处理。清洁处理例如在结束了一系列的印刷动作的情况等能够确保进行清洁处理的时段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在不能确保进行清洁处理的时段的情况下,不进行清洁处理。因此,以往有时无法高效地清洁转印辊上的残留调色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载置体;曝光器,对所述像载置体进行曝光,在所述像载置体上形成静电潜影;显影器,形成使用调色剂对静电潜影进行显影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器,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体;二次转印器,施加转印偏压,将一次转印到所述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以及控制部,对所述二次转印器施加清洁偏压,进行用于除去二次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处理,所述控制部如果判断为在规定的时刻基于曝光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未被二次转印,则在开始后续处理为止的期间,进行第一清洁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例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3是表示曝光时刻与施加于支承辊33a的偏压的关系的示例的图。

    图4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功能性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5是表示连续印刷中的印刷第一张片材时的处理示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连续印刷中的印刷第二张以后的片材时的处理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载置体、曝光器、显影器、一次转印器、二次转印器和控制部。曝光器对所述像载置体进行曝光,在所述像载置体上形成静电潜影。显影器形成使用调色剂对静电潜影进行显影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器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体上。二次转印器施加转印偏压,将一次转印到所述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控制部对所述二次转印器施加清洁偏压,进行用于除去二次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处理。控制部如果判断为在规定的曝光时刻,基于被曝光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未被二次转印,则在后续处理开始为止的期间,进行第一清洁处理。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例的外观图。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是复合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显示器110、控制面板120、打印机130、片材容纳部140、以及图像读取部150。

    显示器110例如是带有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显示器110显示各种信息。另外,显示器110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显示器110根据从控制部输出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或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

    控制面板120具备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控制面板120从用户接受各种输入操作。另外,控制面板120向控制部输出与从用户接受的各种输入操作相应的操作信号。

    打印机130使用从显示器110、控制面板120以及图像读取部150等输出的各种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印刷动作。一系列的印刷动作包括输入图像信息的动作、形成图像的动作、将形成的图像转印到片材的动作以及输送片材的动作等。

    片材容纳部140具备多个片材盒。各片材盒分别容纳片材。

    图像读取部150具备自动原稿供纸装置及扫描装置。自动原稿供纸装置将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向扫描装置送出。扫描装置对原稿玻璃台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的受光面上成像。由此,扫描装置读取原稿玻璃台上的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50使用通过扫描装置读取到的读取结果,生成图像信息(图像数据)。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示例的图。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打印机130)并列具备4个图像形成单元20a~20d。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所谓的四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图像处理部10、图像形成单元20(20a~20d)、中间转印单元30、定影器40和片材输送部50。

    图像处理部10输入图像信息。输入的图像信息是由图像读取部150生成的图像信息或从其他装置发送的图像信息。图像处理部10进行根据初始设定或用户的设定对输入的图像信息进行加工的数字图像处理。例如,数字图像处理包括基于灰阶校正数据的灰阶校正。另外,除了灰阶校正之外,数字图像处理还包括对于输入图像数据的颜色校正、浓淡校正等各种校正处理或压缩等处理。

    接着,对图像形成单元20(图像形成单元20a~20d)进行说明。图像形成单元20具有对应于y(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0a、对应于m(品红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0b、对应于c(青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0c和对应于k(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0d。各图像形成单元20a~20d分别具备感光鼓21a~21d、带电器22a~22d、曝光器23、显影装置24a~24d和未图示的鼓清洁装置等。以下,省略符号a~d进行说明。

    感光鼓21例如是在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的周面依次层叠底涂层、电荷产生层以及电荷输送层的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photo-conductor)。感光鼓21具有光导电性。

    带电器22产生电晕放电。带电器22使感光鼓21的表面均匀带电。

    曝光器23例如是半导体激光器。曝光器23对感光鼓21照射与各色组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当通过曝光器23照射激光时,感光鼓21的表面的区域中被照射激光的区域的电位发生变化。通过该电位的变化(电位差),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影。

    显影装置24容纳显影剂。显影装置24使各色组分的调色剂附着在感光鼓21的表面。由此,在感光鼓2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即,形成于感光鼓21的静电潜影可视化。

    这里,对显影剂进行说明。显影剂使用双组分显影剂。双组分显影剂具有非磁性的调色剂和载体。载体例如使用粒径数十μm的铁粉或聚合物铁氧体颗粒。载体在显影装置24内与调色剂混合,通过摩擦带电,向调色剂提供电荷(例如负极性的电荷)。另外,载体通过磁力向静电潜影部输送调色剂。其中,显影剂不限于双组分显影剂,也可以使用不使用载体的单组分显影剂。

    未图示的鼓清洁装置具备与感光鼓21的表面相接的清洁刮板。清洁刮板除去一次转印后残存在感光鼓21表面的残留调色剂。被除去的残留调色剂回收到鼓清洁装置所具有的容纳部。

    接着,对中间转印单元30进行说明。中间转印单元30具备中间转印体31、一次转印辊32、多个支承辊33、二次转印辊34和带清洁装置35等。

    中间转印体31例如是环形带。中间转印体31具有导电性及弹性。

    支承辊33a~33d以对中间转印体31施加张力的方式支承中间转印体31。由此,中间转印体31形成为环状。多个支承辊33a~33d中的任一个辊(例如,支承辊33a)为驱动辊。驱动辊以外的辊为从动辊。通过驱动辊驱动旋转,中间转印体31在a方向上以规定速度行进。

    这里,中间转印体31移动的方向可以定义为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具体而言,中间转印体31移动的方向可以将图像形成单元20a定义为最上游,将带清洁装置35定义为最下游。

    一次转印辊32隔着中间转印体31与感光鼓21相对配置。具体而言,一次转印辊32配置为夹着中间转印体31对感光鼓21施加压力。由此,由一次转印辊32和感光鼓21形成夹持中间转印体31的一次转印部。

    当中间转印体31通过该一次转印部时,形成于感光鼓21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在中间转印体31上。在中间转印体31通过一次转印部时,对一次转印辊3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具体而言,对一次转印辊32赋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正极性)的电荷。由此,形成于感光鼓21的调色剂图像被静电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

    二次转印辊34隔着中间转印体31与支承辊33a相对配置。具体而言,二次转印辊34配置为夹着中间转印体31对支承辊33a施加压力。

    由此,由二次转印辊34和支承辊33a形成夹持中间转印体31及片材的二次转印部38。

    当片材通过二次转印部38时,中间转印体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在片材通过二次转印部38时,对支承辊33a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具体而言,对支承辊33a赋予与调色剂相同极性(负极性)的电荷。

    由此,中间转印体3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静电转印到片材。需要指出,二次转印辊34和支承辊33a为能够分离的结构。由此,在片材堵塞二次转印部38时,用户能够去除该片材。

    带清洁装置35具备与中间转印体31的表面相接的清洁刮板。清洁刮板除去二次转印后残存在中间转印体31表面的残留调色剂。被除去的残留调色剂回收到带清洁装置35所具有的容纳部。

    定影器40对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进行加热及加压。由此,定影器40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需要指出,定影器40中也可以应用通过隔着膜状部件进行加热而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的方式。

    接着,对片材输送部50进行说明。片材输送部50具有供纸部51、定位部52、第一引导部53、第二引导部54和排纸部55。

    供纸部51向定位部52一张一张地输送容纳于片材容纳部140的片材。定位部52使从供纸部51输送的片材停止,在规定的时刻向二次转印部38送出。规定的时刻是形成在中间转印体3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的时刻。

    第一引导部53限制从定位部52送出的片材的输送方向,向二次转印部38送出。二次转印部38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由第一引导部53限制的片材后,将该片材向定影器40送出。定影器40对从二次转印部38送出的片材进行加热及加压,向排纸部55送出。

    第二引导部54限制从定影器40向排纸部55送出的片材的输送方向。排纸部55将片材送出到排出托盘。

    接着,对施加于二次转印部38的支承辊33a的偏压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二次转印的时刻,对支承辊33a施加负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另外,除了二次转印偏压之外,还对支承辊33a施加抑制偏压、电阻检测偏压、清洁偏压等。

    抑制偏压是抑制中间转印体31上的调色剂向二次转印辊34等转移的偏压。抑制偏压是与带负电的调色剂相反极性(正极性)的偏压。例如,在未进行二次转印的时刻施加抑制偏压。

    抑制偏压例如有第一抑制偏压和第二抑制偏压。第一抑制偏压例如是在连续印刷中的用纸的空隙或一系列的印刷动作结束后等施加的偏压。

    第二抑制偏压是用于在进行校准动作时抑制调色剂图像向二次转印辊34等转移的正极性的偏压。校准动作例如是对位等各种调整。在校准动作中,在中间转印体31上形成色块图像。第二抑制偏压是用于抑制该色块图像向二次转印辊34等转移的偏压。第二抑制偏压是使形成在中间转印体31上的调色剂图像不向二次转印辊34转移的偏压,因此是比第一抑制偏压大的偏压。

    电阻检测偏压是用于检测二次转印辊34的负载电阻的负极性偏压。电阻检测偏压例如是在第一张的印刷时施加的偏压。二次转印部38施加与检测出的负载电阻相应的二次转印偏压。由此,二次转印部38能够施加适当的二次转印偏压。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施加电阻检测偏压。

    清洁偏压是在清洁(回收)转移到二次转印辊34的残留调色剂时施加的偏压。清洁偏压例如切换施加与调色剂相同极性的负极性的偏压和与调色剂相反极性(正极性)的偏压。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洁处理有第一清洁处理和清洁能力比第一清洁处理高的第二清洁处理。在第一清洁处理中,施加第一清洁偏压。在第二清洁处理中,施加比第一清洁偏压大的第二清洁偏压。

    第一清洁偏压有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和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另外,第二清洁偏压有正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和负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第二清洁偏压的值是原本的清洁处理中的偏压的值。

    首先,对第二清洁处理进行说明。第二清洁处理是在预定的时刻进行的原本的清洁处理。预定的时刻例如是结束了一系列的印刷动作的时刻或电源接通后的时刻等。根据残留调色剂的附着程度,第二清洁处理有时进行多次。

    施加正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的时段是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由此,能够将附着于二次转印辊34的负极性的调色剂回收到中间转印带。同样地,施加负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的时段是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由此,能够将附着于二次转印辊34的正极性的调色剂回收到中间转印带。

    接着,对第一清洁处理进行说明。第一清洁处理是在印刷动作的空隙(例如,用纸的空隙)实施的简易的清洁处理。第一清洁偏压的大小小于第二清洁偏压的大小。具体而言,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例如是与第二抑制偏压相同的值。另外,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例如是与电阻检测偏压相同的值。

    图3是表示曝光时刻与施加于支承辊33a的偏压的关系的示例的图。

    如图3所示y、m、c、k表示各色的曝光。曝光器23对感光鼓21的曝光按y→m→c→k的顺序进行。另外,图3所示的“偏压”表示施加于支承辊33a的偏压。图3的“偏压”表示向上侧凸出处是正极性的施加,另外,表示向下侧凸出处是负极性的施加。

    在图3中,以连续印刷为例进行说明。时刻t11是连续印刷中的结束第一张原稿的读取后的曝光时刻。具体而言,时刻t11是进行黄色的曝光(y曝光)的时刻。在y曝光的开始前后,对支承辊33a施加第一抑制偏压。

    时刻t12是进行品红色的曝光(m曝光)的时刻。时刻t13是进行青色的曝光(c曝光)的时刻。在时刻t12、t13,对支承辊33a持续施加第一抑制偏压。

    时刻t14是进行黑色的曝光(k曝光)的时刻。在进行了k曝光的时刻,结束施加第一抑制偏压。然后,施加电阻检测偏压。

    时刻t15是进行二次转印的时刻。具体而言,时刻t15是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的时刻。通过在时刻t15开始的二次转印,基于时刻t11~t14的曝光而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

    另外,时刻t16是结束二次转印的时刻。在时刻t16,再次施加第一抑制偏压。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结束连续印刷中的第二张原稿的读取,成为曝光时刻的情况进行说明。时刻t21是进行y曝光的时刻。当在进行了y曝光的时刻进行二次转印时,保持继续施加二次转印偏压。

    时刻t22是进行m曝光的时刻。时刻t23是进行c曝光的时刻。时刻t24是进行k曝光的时刻。

    时刻t25是进行二次转印的时刻。具体而言,时刻t25是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的时刻。通过在时刻t25开始的二次转印,基于时刻t21~t24的曝光而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另外,时刻t26是结束二次转印的时刻。在时刻t26,再次施加第一抑制偏压。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结束连续印刷中的第三张原稿的读取,成为曝光时刻的情况进行说明。时刻t31是进行y曝光的时刻。当在进行了y曝光的时刻未进行二次转印时,进行第一清洁处理。具体而言,在进行y曝光的时刻t31,施加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例如是与第二抑制偏压的值同等的值。

    时刻t32是进行m曝光的时刻。时刻t33是进行c曝光的时刻。时刻t34是进行k曝光的时刻。若进行k曝光,则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施加结束。然后,施加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例如是与电阻检测偏压的值同等的值。

    施加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时段是从y曝光的开始时刻到k曝光的开始时刻的时段(以下称为“y→k时段”。)。如果“y→k时段”比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长,则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能够进行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y→k时段”比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短,则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不能进行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处理。因此,当“y→k时间”比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长时,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处理的清洁效率提高。

    其中,“y→k时间”可以是一定的时间,也可以是可变的时间。具体而言,“y→k时间”可以是根据每个装置的设计而预先确定的一定的时间。另外,当曝光时刻根据形成的图像而变化时,“y→k时间”也可以是可变的时间。另外,“y→k时间”也可以是与用户的操作相应的可变时间。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接受“y→k时间”短的通常模式和“y→k时间”长的清扫模式的设定变更,将“y→k时间”作为与该设定相应的时间。

    时刻t34是k曝光的开始时刻。另外,时刻t34是施加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时刻。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例如是与电阻检测偏压的值同等的值。施加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时段是与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同等的时段,或者比其长的时段。

    时刻t35是进行二次转印的时刻。具体而言,时刻t35是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的时刻。通过该二次转印,基于时刻t31~t34的曝光而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

    时刻t36是结束二次转印的时刻。在时刻t36,再次施加第一抑制偏压。在连续印刷中,当在进行y曝光的时刻未进行二次转印时,反复进行第一清洁处理。需要指出,当未施加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时,在k曝光的时刻不施加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结束连续印刷中的最后印刷的情况进行说明。时刻t41是结束一系列的连续印刷,进行第二清洁处理的时刻。时刻t41是施加负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的时刻。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施加负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结束负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的施加后,施加正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

    时刻t42是施加正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的时刻。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施加正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连续印刷中进行第一清洁处理和第二清洁处理。

    图4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功能性结构的示例的图。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显示器110、控制面板120、打印机130、图像读取部150、通信部420、控制部400和存储部410。

    打印机130具备曝光器23和二次转印部38。通信部420是网络接口。通信部420通过通信线路与网络连接。通信部420经由网络与其他信息处理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连接。通信部420例如从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接收打印对象的图像信息。

    控制部400包括判断部401和清洁处理部402。控制部400通过处理器实现。通过处理器执行程序,从而控制部400作为判断部401和清洁处理部402发挥功能。

    存储部410具备偏压值存储部411。存储部410通过磁性硬盘装置或半导体存储装置等存储装置来实现。

    偏压值存储部411存储施加到二次转印部38(支承辊33a)的偏压值。偏压值是二次转印偏压、第一抑制偏压、第二抑制偏压、电阻检测偏压以及第二清洁偏压等各偏压值。

    以下,使用不等号,示例性地表示各偏压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

    第二清洁偏压≥电阻检测偏压≥第二抑制偏压≥第一抑制偏压

    第二清洁偏压是用于将转移到二次转印辊34的调色剂恢复的偏压。因此,第二清洁偏压为各偏压中最大的偏压即可。电阻检测偏压及第二抑制偏压为第二清洁偏压以下的大小的偏压即可。第一抑制偏压是用于使中间转印体31保持调色剂图像的偏压。因此,第一抑制偏压为第二抑制偏压以下的大小的偏压即可。

    在不进行二次转印的时段,控制部400控制二次转印部38,施加第一抑制偏压。清洁处理部402对二次转印部38施加清洁偏压,进行用于除去二次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处理。残留调色剂是在二次转印后转移到二次转印辊34的残留调色剂。

    以下,对控制部400进行的二次转印部38的清洁处理进行说明。判断部401判断在规定的时刻,基于曝光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是否被二次转印。规定的时刻例如是通过曝光器23进行曝光的曝光时刻。另外,该判断是基于在该曝光之前曝光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是否被二次转印的判断。

    这里,对曝光时刻和基于该曝光之前的曝光的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的时刻进行具体说明。需要指出,在以下的时刻的说明中,适当参照图3进行说明。

    在时刻t21(第二张的y曝光的时刻),进行基于在时刻t11~t14曝光的静电潜影(第一张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因此,判断部401判断为在时刻t21正在进行二次转印。需要指出,进行二次转印是指不在用纸的空隙。

    另外,在时刻t31(第三张的y曝光的时刻),未进行基于在时刻t21~t24曝光的静电潜影(第二张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因此,判断部401判断为在时刻t31未进行二次转印。未进行二次转印是指在用纸的空隙。

    清洁处理部402根据判断部401的判断结果进行第一清洁处理。具体而言,当通过判断部401判断为正在进行二次转印时,清洁处理部402不进行第一清洁处理。即,当不在用纸的空隙时,清洁处理部402不进行第一清洁处理。

    另一方面,当通过判断部401判断为未进行二次转印时,控制部400在后续处理开始为止的期间进行第一清洁处理。后续处理例如是由二次转印器(二次转印部38)进行的二次转印处理。具体而言,后续处理是用于检测二次转印辊34的负载电阻的处理。需要指出,如果是四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则在k曝光的时刻进行后续处理,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后续处理开始为止的期间例如是用纸的空隙。另外,清洁处理部402在与进行第一清洁处理的时刻不同的时刻,进行在预定时间的期间进行清洁的第二清洁处理。预定时间是指从结束一系列的印刷动作的时刻开始一定时间,或从电源接通的时刻开始一定时间。

    第二清洁处理可以在假定调色剂转移到二次转印辊34的可能性高的时刻进行。具体而言,第二清洁处理例如可以在连续印刷中达到规定张数(例如数百张)的时刻进行。第一清洁偏压的绝对值为第二清洁偏压的绝对值以下的值。

    接着,对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是在第一清洁处理中最初施加的偏压。具体而言,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在曝光时刻施加。

    在本实施方式中,曝光时刻是多种颜色中最初进行曝光的时刻。具体而言,曝光时刻是时刻t31的y曝光的时刻。其中,曝光时刻也可以是多种颜色中第二个以后进行曝光的时刻(例如,m曝光的时刻或c曝光的时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是与第二抑制偏压相同的值。但是,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不限于与第二抑制偏压相同的值。例如,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可以是与正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相同的值。

    接着,对从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向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切换进行说明。第一清洁处理包括在多种颜色中最后进行曝光的时刻切换清洁偏压的极性的处理。具体而言,第一清洁处理包括在时刻t34的k曝光时刻切换到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电阻检测偏压)的处理。二次转印辊34的电阻检测是施加二次转印偏压之前的预备动作。因此,清洁处理部402能够伴随二次转印的预备动作,进行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处理。

    需要指出,形成静电潜影的多种颜色为y、m、c、k四种颜色。其中,多种颜色不限于四色,两色以上即可。另外,多种颜色的曝光顺序不限于y、m、c、k的顺序。例如,图像形成单元20a~20d也可以从上游侧到下游侧按照与y、m、c、k的顺序不同的顺序配置。在这样配置的情况下,多种颜色的曝光顺序为与配置图像形成单元20a~20d的顺序相同的顺序。

    接着,对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进行说明。基于在曝光时刻形成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二次转印之前,施加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具体而言,在基于在时刻t31~t34形成的静电潜影(第三张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二次转印的时刻t35之前的时刻,施加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施加与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同等以上的时段。但是,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也可以施加比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短的时段。

    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是与用于检测二次转印辊34的负载电阻的偏压相同的值。其中,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不限于与用于检测负载电阻的偏压相同的值。例如,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也可以是与负极性的第二清洁偏压相同的值。

    图5是表示连续印刷中的印刷第一张片材时的处理示例的流程图。图5以后所示的“ba”表示“偏压”的意思。

    如图5所示,控制部400判断是否为第一张的y曝光的开始时刻(act501)。控制部400待机直至到达第一张的y曝光的开始时刻(act501:no)。当到达第一张的y曝光的开始时刻(act501:yes)时,控制部400控制曝光器23,依次进行各色的曝光(act502)。该曝光是除k以外的各色(y、m、c)的曝光。

    然后,控制部400(判断部401)判断是否为k曝光的开始时刻(act503)。当不是k曝光的开始时刻时(act503:no),控制部400进入act505。当达到k曝光的开始时刻时(act503:yes),控制部400对二次转印部38(支承辊33a)施加电阻检测偏压(act504)。

    然后,控制部400判断是否为二次转印的开始时刻(act505)。当不是二次转印的开始时刻时(act505:no),控制部400进入act507。当达到二次转印的开始时刻时(act505:yes),控制部400对二次转印部38施加二次转印偏压(act506)。

    然后,控制部400判断二次转印是否结束(act507)。当二次转印还没有结束时(act507:no),控制部400返回act503。当二次转印结束时(act507:yes),控制部400对二次转印部38施加第一抑制偏压(act508),结束处理。

    图6是表示连续印刷中的印刷第二张以后的片材时的处理示例的流程图。图6所示的“clba”表示“清洁偏压”的意思。

    如图6所示,控制部400判断是否是第二张以后的印刷的开始时刻(act601)。控制部400待机直至达到第二张以后的印刷的开始时刻(act601:no)。

    当达到第二张以后的印刷的开始时刻时(act601:yes),控制部400判断是否为y曝光的开始时刻(act602)。当是y曝光的开始时刻时(act602:yes),控制部400判断是否处于二次转印中(act603)。

    当处于二次转印中时(act603:yes),控制部400进入act610。当不处于二次转印中时(act603:no),控制部400(清洁处理部402)对二次转印部38施加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第二抑制偏压)(act604),返回act602。

    在act602中,当不是y曝光的开始时刻时(act602:no),控制部400判断是否为k曝光的开始时刻(act605)。当不是k曝光的开始时刻时(act605:no),控制部400进入act608。

    当是k曝光的开始时刻时(act605:yes),控制部400判断是否处于施加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第二抑制偏压)中(act606)。当不处于施加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中时(act605:no),控制部400进入act608。

    当处于施加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中时(act605:yes),控制部400(清洁处理部402)施加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电阻检测偏压)(act607)。

    然后,控制部400判断是否为二次转印的开始时刻(act608)。当不是二次转印的开始时刻时(act608:no),控制部400进入act610。当是二次转印的开始时刻时(act608:yes),控制部400施加二次转印偏压(act609)。

    然后,控制部400判断是否为二次转印的结束时刻(act610)。当不是二次转印的结束时刻时(act610:no),控制部400进入act612。当是二次转印的结束时刻时(act610:yes),控制部400施加第一抑制偏压(act611)。

    然后,控制部400判断一系列的连续印刷是否结束(act612)。当一系列的连续印刷还没有结束时(act612:no),控制部400返回act602。当一系列的连续印刷结束时(act612:yes),控制部400(清洁处理部402)进行第二清洁处理(act613),结束处理。

    如上所述,当在规定的时刻,基于曝光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未被二次转印时,图像形成装置100在后续处理开始为止的期间,进行第一清洁处理。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即使不能确保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以上的时段,也能够在曝光后的有限的时间内清洁二次转印辊34。即,图像形成装置100即使不特意设置进行清洁的时段,也能够进行清洁。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即使不能进行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份的清洁(例如,即使仅旋转半圈),也能够在印刷的中途进行简易的清洁。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连续印刷中的用纸间高效地进行清洁。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不降低印刷效率的前提下进行清洁。

    另外,控制部400在与进行第1清洁处理的时刻不同的时刻,进行预定时间的第二清洁处理。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即使在第一清洁处理中不能除去,也能够在第二清洁处理中除去残留调色剂。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清洁。

    另外,在第一清洁处理中施加的偏压的绝对值为在第二清洁处理中施加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下的值。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第二清洁处理中更有效地除去在第一清洁处理中不能除去的残留调色剂。

    另外,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施加与二次转印辊34旋转一周的时段同等以上的时段。另外,基于在曝光时刻形成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进行二次转印之前,施加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在进行该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之前,能够将转移到二次转印辊34的正极性的调色剂回收到中间转印体31。

    另外,后续处理是由二次转印部38进行的二次转印处理。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开始二次转印处理前的间隙的时间进行简易的清洁。

    另外,后续处理是用于检测二次转印辊34的负载电阻的处理。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检测负载电阻的处理前的间隙的时间进行简易的清洁。

    另外,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是与用于检测二次转印辊34的负载电阻的电阻检测偏压相同的值。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伴随作为二次转印的准备动作而进行的电阻检测动作,清洁二次转印辊34。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有效地进行清洁。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将电阻检测偏压转用于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不重新存储并设定负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实现制造阶段或开发阶段中的工序的简化。

    另外,判断基于曝光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是否被二次转印的时刻是曝光时刻。因此,在从曝光时刻到后续处理开始为止的空隙,能够进行简易的清洁。

    另外,第一清洁处理包括在曝光时刻最初施加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处理。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继施加第一抑制偏压后施加与第一抑制偏压相同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高效地回收负极性的调色剂。

    另外,作为第一清洁处理的开始时刻的曝光时刻是多种颜色中最初进行曝光的时刻。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于最上游侧进行曝光的时刻开始清洁。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使第一清洁处理所涉及的清洁时段长期化。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清洁。

    另外,第一清洁处理包括在多种颜色中最后进行曝光的时刻切换第一清洁偏压的极性的处理。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00在k曝光的时刻将第一清洁偏压切换为负极性。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伴随二次转印的准备动作,清洁二次转印辊34。因此,能够在不降低印刷效率的前提下高效地进行清洁。

    另外,第一清洁处理是在进行连续印刷时进行的处理。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即使在连续印刷中不确保进行清洁的时段,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简易的清洁。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不降低连续印刷的印刷效率的前提下,在连续印刷中高效地进行清洁。

    另外,第一清洁处理是施加比第一抑制偏压大的清洁偏压的处理。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在曝光时刻更高效地回收转移到二次转印辊34的负极性的调色剂。

    另外,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是与第二抑制偏压相同的值。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将第二抑制偏压转用为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不重新存储并设定正极性的第一清洁偏压的值。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实现制造阶段或开发阶段中的工序的简化。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像载置体;

    曝光器,对所述像载置体进行曝光,在所述像载置体上形成静电潜影;

    显影器,形成使用调色剂对静电潜影进行显影的调色剂图像;

    一次转印器,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体;

    二次转印器,施加转印偏压,将一次转印到所述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以及

    控制部,对所述二次转印器施加清洁偏压,进行用于除去二次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处理,

    所述控制部如果判断为在规定的时刻基于曝光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未被二次转印,则在开始后续处理为止的期间,进行第一清洁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与进行所述第一清洁处理的时刻不同的时刻,进行第二清洁处理,该第二清洁处理是在预定时间的期间进行清洁的清洁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清洁处理中施加的偏压的绝对值为在所述第二清洁处理中施加的偏压的绝对值以下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续处理是由所述二次转印器进行的二次转印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次转印器使用转印辊进行二次转印,

    所述后续处理是用于检测所述转印辊的负载电阻的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清洁处理包括施加与调色剂的极性为相同极性的清洁偏压的处理,

    所述相同极性的清洁偏压的值是与用于检测所述负载电阻的偏压相同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时刻是通过所述曝光器进行曝光的曝光时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曝光器依次对所述像载置体进行曝光,依次形成与多种颜色对应的静电潜影,

    所述曝光时刻是所述多种颜色中最初进行曝光的时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清洁处理包括在所述多种颜色中最后进行曝光的时刻切换清洁偏压的极性的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清洁处理是在进行连续印刷时进行的处理。

    技术总结
    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载置体、曝光器、显影器、一次转印器、二次转印器和控制部。曝光器对所述像载置体进行曝光,在所述像载置体上形成静电潜影。显影器形成使用调色剂对静电潜影进行显影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器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体。二次转印器施加转印偏压,将一次转印到所述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控制部对所述二次转印器施加清洁偏压,进行用于除去二次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处理。控制部如果判断为在规定的时刻基于曝光的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未被二次转印,则在开始后续处理为止的期间,进行第一清洁处理。

    技术研发人员:石田和史;井口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5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46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