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内置智能化系统,可蓝牙同步手机,可完成拨打电话、收发短信、播放音乐、监测睡眠、监测心率、久坐提醒、跑步计步等功能。
为了方便语音交互,一些智能终端设备配置有耳机。且为了使耳机取放更加方便,将智能手环设计成盒状结构,以使耳机能够收纳在盒状结构内。例如,盒状结构包括铰接的上盖和下盖,上、下盖之间形成用于放置耳机的容置腔。手环的屏幕设置在上盖,由于下盖空间较大,手环的电池设置在下盖,上盖的屏幕通过排线进行连接。
由于通过排线电连接位于上盖的屏幕和位于下盖的电池,需要分别在上、下盖增设走线的孔,降低了智能手环的防水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
一种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包括:
主机,所述主机包括能够盖合和分离的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盖合后合围成能够容置耳机的容置腔;
交互组件,设置于所述上盖体上;
备用电源,设置于所述上盖体内,与所述交互组件电连接;
第一触点,设置于所述上盖体上,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交互组件电连接;
主电源,设置于所述下盖体内;以及
第二触点,设置于所述下盖体上,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主电源电连接;
其中,当所述上盖体相对于所述下盖体打开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分离,所述备用电源为所述交互组件供电,当所述上盖体相对于所述下盖体盖合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接触以实现电连接,能够通过所述主电源为所述交互组件供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盖合之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电连接,以使所述备用电源和所述主电源并联,并联时,所述主电源为所述交互组件供电且能够为所述备用电源充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互组件包括第一主板,所述第一主板电性连接有显示屏幕和/或触摸屏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相互铰接,且铰接的一端为铰接端,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均靠近所述铰接端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备用电源为充电电池或纽扣电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盖体的心率检测组件,所述心率检测组件分别与所述主电源和位于所述上盖体的交互组件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心率检测组件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心率板和心率镜片,所述心率板与所述主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心率板通过信号线与所述上盖体的交互组件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的凹槽部的侧壁设置有具有过线孔的凸柱,所述上盖体的凸起部设置有包容部分凸柱的凹孔,所述信号线从所述下盖体的内腔通过所述过线孔进入所述上盖体的内腔并信号连接所述交互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下盖体包括第一下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相互靠近设置,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相互远离设置;
所述第二下壳底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心率镜片的安装孔,所述第二下壳朝向所述第一下壳的一侧且在所述安装孔外周设置有台阶,所述心率镜片的周边贴合在所述台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内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触点的供电转接板,所述供电转接板和所述心率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主电源两侧,所述供电转接板与所述心率板电性连接。
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在上盖体内设置备用电源,在下盖体内设置主电源,当需要取放耳机时,上盖体和下盖体分离,使得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分离,进而主电源不再为上盖体内的交互组件供电,而通过备用电源为交互组件进行临时供电,由于取放耳机的时间在十几秒内可以完成,因此小容量的备用电源可以满足短暂的供电需求。当上盖体和下盖体开合时,通过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实现主电源与交互组件的临时断开和持续抵触通电,实现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的稳定工作,且不需要开设较多且较大的走线孔来将主电源与交互组件信号连接,提高了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上盖体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下盖体的爆炸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的充电示意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0、主机;11、耳机;12、容置腔;12a、第一腔体;12b、第二腔体;13、表带;14、铰接端;15、打开端;110、上盖体;110a、第一上壳;110b、第二上壳;111、凸起部;112、凹槽部;112a、凸柱;112b、过线孔;113、第一外表面;114、第一内表面;115、第一侧周面;120、下盖体;120a、第一下壳;120b、第二下壳;120c、安装孔;120d、台阶;121、第二侧周面;122、第二内表面;130、交互组件;131、第一主板;132、显示屏幕;133、触摸屏幕;140、备用电源;141、第一触点;150、主电源;151、第二触点;160、心率检测组件;161、心率板;162、心率镜片;170、供电转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发明公开内容的理解更佳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包括主机10和安装在主机10上的表带13,主机10为一个壳体结构,主机10内部设置有容置腔12,该容置腔12可以用来放置耳机11。该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可以为智能手环,也可以为智能手表。由于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一般具有记录运动数据,例如跑步距离、走路步数等功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运动时,会通过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来辅助记录自己的运动参数。将耳机11放置在容置腔12中,可以方便用户随时能够获取耳机11,有效解决在需要使用耳机11时却发现忘记携带耳机11的不便。
如图1所示,主机10包括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图2为图1所示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相互铰接。具体地,主机10大致可以为长方体,即由大致为长方体的上盖体110和大致为长方体的下盖体120组成。在靠近上盖体110的一个边处设置有凸起部111,在下盖体120的一个边设置有凹槽部112,凸起部111和凹槽部112的位置是相对应的,凸起部111转动设置在凹槽部112内,凸起部111和凹槽部112配合形成铰接结构,通过该铰接结构使得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之间能够盖合和分离,可以在该铰接结构内安装弹性铰接轴,以为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的盖合提供稳定的弹性盖合力。
如图1和图2所示,上盖体110的外表面设置有交互组件130,交互组件130可以为该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的显示部分,例如显示运动数据的图像或文字等。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的上盖体110的爆炸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的下盖体120的爆炸图。结合图2和图3,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还包括设置在上盖体110内的备用电源140以及与备用电源140电性连接的第一触点141(结合图2),第一触点141与备用电源140电性连接,例如,第一触点141可以有两个,两个第一触点141分别连接备用电源140的正极和负极。其中,备用电源140与交互组件130电性连接,备用电源140能够为交互组件130临时提供电能。如图4所示,下盖体120内设置有主电源150,主电源150电性连接有第二触点151,例如,第二触点151可以有两个,两个第二触点151分别连接主电源150的正极和负极。
其中,由于下盖体120具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可以在下盖体120放置电池容量较大的主电源150,而上盖体110内设置电池容量较小的备用电源140。备用电源140可以为纽扣电池或充电电池,优选的,可以为纽扣电池形状的充电电池。主电源150可以为充电电池。第一触点141和第二触点151的设置位置是相互对应的,即当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盖合之后,其中一个第一触点141与其中一个第二触点151相互抵触以实现电连接,另一个第一触点141与另一个第二触点151相互抵触以实现电连接。当备用电源140为充电电池时,第一触点141和第二触点151抵触时,能够通过主电源150为备用电源140充电。
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简易的充电原理电路结构图。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当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盖合之后,其中一个第一触点141和其中第二触点151是能够相互抵触的,另一个第一触点141与另一个第二触点151相互抵触,抵触后,备用电源140和主电源150实现并联,此时通过主电源150作为主要的电源输出为交互组件130提供电能;若备用电源140的电量不足,此时主电源150为备用电源140供电,若充满电时,可以通过增加过充保护电路使备用电源140与主电源150断开。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当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分离之后,第一触点141和第二触点151分离,此时备用电源140和主电源150脱离电性连接,此时,备用电源140为交互组件130暂时提供电能。由于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分离时,主要为了取放耳机11,每次取放耳机11的时间在十几秒内大概可以完成,此时可以通过备用电源140短暂给交互组件130提供所需的电能。
本申请中,主电源150是可穿戴式智能终端的主要电能提供部件,其设置在下盖体120内,当需要取放耳机11时,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分离,此时主电源150与交互组件130脱离电性连接,通过位于上盖体110内的备用电源140为交互组件130临时提供电能。本申请中,不需要通过排线将位于上盖体的交互组件130和位于下盖体120的主电源150电性连接,进而不需要开设较大的排线孔。若开设排线孔,则水或灰尘等容易通过排线孔进入上盖体110或下盖体120内,从而降低了防水性。因此,在运动时产生的汗水难以进入本申请中的上盖体110或下盖体120,进而不会对其内部的电子原件造成腐蚀,保证了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运行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交互组件130包括第一主板131、显示屏幕132和触摸屏幕133。其中,显示屏幕132和触摸屏幕133均与第一主板131电性连接。第一主板131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显示屏幕132进行显示。触摸屏幕133用于采集用户的输入信号,并对用户的输入信号进行对应的响应,例如,耳机11可以与该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信号连接,该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可以用来播放音乐等,可以通过触摸屏幕133进行音量的增减,或切换播放的曲目等。本实施例中,触摸屏幕133可以刚好覆盖显示屏幕132的显示区域;触摸屏幕133也大于显示屏幕132的显示区域,即触摸屏幕133除了覆盖显示屏幕132的显示区域外,在显示屏幕132的显示区域以外也可以设置触摸屏幕133以供调节音量。
在其他实施例中,交互组件130可以包括第一主板131以及与第一主板131电性连接的显示屏幕132,本实施例中通过物理按键代替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摸屏幕133,通过物理按键可以实现用户与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的信息交互。
如图1和图2所示,上盖体110包括第一外表面113、第一内表面114和连接第一外表面113和第一内表面114的第一侧周面115,下盖体120包括第二外表面(图中未标示)、第二内表面122和连接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122的第二侧周面121。其中,当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相互盖合后,第一内表面114和第二内表面122是相互靠近的,第一外表面113和第二外表面是相互远离的。交互组件130设置在上盖体110的第一外表面113上,第一触点141设置在第一内表面114上,第二触点151设置在第二内表面122上。
其中,如图2所示,主机10设置有凸起部111的一端为铰接端14,主机10远离凸起部111的一端为打开端15,第一触点141和第二触点151均设置在主机10的靠近铰接端14的一侧。例如,当上盖体110相对于下盖体120打开时,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从打开端15的一侧相互分离,进而位于打开端15处的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之间的距离较远,而位于铰接端14处的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之间的距离较近,因此,当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相互盖合后,主机10靠近铰接端14处的盖合牢固度更高,盖合稳定性更好,且不容易分离,从而使得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相互盖合后,主电源150能够可靠的与交互组件130电性连接,提高整个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由于,备用电源140可以为纽扣电池或充电电池,主电源150可以为充电电池。纽扣电池的体积较小,放置在上盖体110内,不会占用较多的上盖体110的内部空间。其中,备用电源140的电池容积小于主电源150的电池容积,因此,备用电源140的体积更小,不会占用较多的上盖体110的内部空间。由于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分离时,主要为了取放耳机11,每次取放耳机11的时间在十几秒内大概可以完成,此时通过备用电源140短暂给交互组件130提供电能。因此,备用电源140的电池容量不需要很大,通过电池容量较小的纽扣电池或充电电池即可满足暂时为交互组件提供电能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容置腔12包括设置在上盖体110的第一腔体12a和设置在下盖体120的第二腔体12b,当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盖合后,第一腔体12a和第二腔体12b能够连通形成上述容置腔12,当耳机11放置在容置腔12内时,如图2所示,耳机11的下半部分容置在第二腔体12b内,耳机11的上半部分容置在第一腔体12a内。具体地,耳机11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具体指的是,以图2为例,图2所示的单个耳机11大致呈l形,该耳机11具有一个对称面使得耳机11以该对称面对称,而单个耳机11中相互对称的部分分别称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通过将耳机11一部分容置于上盖体110的第一腔体12a和下盖体120的第二腔体12b,方便取放耳机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盖体110包括第一上壳110a和第二上壳110b,第一上壳110a和第二上壳110b合围成具有内腔的上盖体110,第一主板131设置在上盖体110的内腔中。其中,交互组件130设置在第一上壳110a上,第一腔体12a(结合图2)设置在第二上壳110b上。如图4所示,下盖体120包括第一下壳120a和第二下壳120b,第一下壳120a和第二下壳120b合围成具有内腔的下盖体120,主电源150设置在下盖体120的内腔中。其中,第二腔体12b设置在第一下壳120a上。
如图4所示,下盖体120内设置有心率检测组件160,当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佩戴在手腕上时,心率检测组件160能够检测佩戴者的心率。其中,心率检测组件160包括心率板161和心率镜片162,心率镜片162与心率板161电性连接,且心率板161与主电源150电性连接。由心率镜片162作为传感器获得佩戴者的心率数据,由心率板161根据心率镜片162获得的心率数据进行分析或统计,心率板161还电性连接交互组件130(结合图3),从而心率板161将分析或统计之后得到的心率信息显示到交互组件130的触摸屏幕133上。
具体地,心率板161与上盖体110的交互组件130电性连接,可以通过信号线电性连接心率板161和交互组件130。通常的,信号线的直径较小,例如可以为2mm。如图4所示,下盖体120的凹槽部112的侧壁设置有具有过线孔112b的凸柱112a,对应的,上盖体110的凸起部111设置有包容部分凸柱112a的凹孔,即凸柱112a的外侧壁抵靠在凹孔的内侧壁上,从而提高了密封效果,提高了防水性。信号线从下盖体120的内腔内通过凸柱112a上的过线孔112b进入上盖体110的内腔内。虽然由于需要设置信号线使得上盖体110和下盖体120各自的内腔与外界不再完全密封,但是上盖体110的凹孔和下盖体120的凸柱112a相互配合,凸柱112a的外侧壁抵靠在凹孔的内侧壁上,可以阻挡水汽或灰尘进入上盖体110的内腔或下盖体120的内腔,保证了防水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信号线通过过线孔112b处涂抹防水胶,以提高防水性。且由于信号线直径较小,例如为2mm,因此过线孔112b的直径也可以开设的很小。但是如果需要通过排线将位于上盖体的交互组件130和位于下盖体120的主电源150电性连接,由于排线一般较多,且直径较大,因此需要开设孔的直径较大,且由于凹槽部112直径不足以通过尺寸较大的排线,因此需要考虑将排线设置在别处,大大增加了设计和制造的难度。
如图4所示,第二下壳120b底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孔120c,该安装孔120c用于安装心率镜片162。具体地,第二下壳120b在朝向第一下壳120a的一侧且在安装孔120c的外周设置有台阶120d,心率镜片162的周边贴合在台阶120d上,从而形成密封效果,提高了防水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的下盖体120的内腔中设置有主电源150、供电转接板170和心率板161,且主电源150分别与供电转接板170和心率板161电性连接。由于第二触点151设置在供电转接板170上,且第二触点151设置于第一下壳120a处,心率镜片162设置在第二下壳120b处,因此供电转接板170和心率板161分别设置在主电源150的两侧,且供电转接板170和心率板161之间通过pin针电性连接。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第一触点141和第二触点151也可以为pin针。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所述主机包括能够盖合和分离的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盖合后合围成能够容置耳机的容置腔;
交互组件,设置于所述上盖体上;
备用电源,设置于所述上盖体内,与所述交互组件电连接;
第一触点,设置于所述上盖体上,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交互组件电连接;
主电源,设置于所述下盖体内;以及
第二触点,设置于所述下盖体上,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主电源电连接;
其中,当所述上盖体相对于所述下盖体打开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分离,所述备用电源为所述交互组件供电,当所述上盖体相对于所述下盖体盖合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接触以实现电连接,能够通过所述主电源为所述交互组件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盖合之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电连接,以使所述备用电源和所述主电源并联,并联时,所述主电源为所述交互组件供电且能够为所述备用电源充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组件包括第一主板,所述第一主板电性连接有显示屏幕和/或触摸屏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相互铰接,且铰接的一端为铰接端,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均靠近所述铰接端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电源为充电电池或纽扣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盖体的心率检测组件,所述心率检测组件分别与所述主电源和位于所述上盖体的交互组件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心率检测组件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心率板和心率镜片,所述心率板与所述主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心率板通过信号线与所述上盖体的交互组件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体的凹槽部的侧壁设置有具有过线孔的凸柱,所述上盖体的凸起部设置有包容部分凸柱的凹孔,所述信号线从所述下盖体的内腔通过所述过线孔进入所述上盖体的内腔并信号连接所述交互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下盖体包括第一下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相互靠近设置,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相互远离设置;
所述第二下壳底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心率镜片的安装孔,所述第二下壳朝向所述第一下壳的一侧且在所述安装孔外周设置有台阶,所述心率镜片的周边贴合在所述台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体内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触点的供电转接板,所述供电转接板和所述心率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主电源两侧,所述供电转接板与所述心率板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