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电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笔记本电脑的普及,笔记本电脑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而通常笔记本电脑在使用时通常会随身进行携带,此时为了携带的便利性需要更加薄的笔记本电脑。
但是现有的笔记本电脑配件的集成密度在短时间内无法进一步提高,但是仍然需要达到使笔记本电脑更加轻薄的要求。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在电脑配件的集成密度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小笔记本电脑的厚度,本申请提供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包括第一壳体、铰接于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连接于第一壳体的显示屏及设置于第二壳体内的操作键盘,所述操作键盘包括使用螺丝固定于第二壳体内壁上端的支撑架及连接于支撑架的若干操作按键,所述操作按键穿过第二壳体靠近第一壳体的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支撑架对操作按键的位置进行支撑,此时不再使用另外的结构对操作按键进行支撑,从而减少了设置操作键盘时所需要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了笔记本电脑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螺丝包括紧固螺钉及加固螺钉,所述紧固螺钉围绕支撑架远离操作按键的端面的边沿设置,所述加固螺钉设置于三个相邻按键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紧固螺丝对支撑架的整体形状进行定位,利用加固螺丝对支撑架的中部位置进行限定,此时支撑架的限位更加稳定,从而使操作键盘的使用不易受到影响。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内壁上端固定有若干定位块,所述定位块靠近支撑架的端面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将定位块呈竖直设置且相邻于支撑架的侧壁贯穿,所述支撑架卡接于定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定位块对支撑架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在安装支撑架的过程中定位更加准确,从而使支撑架的安装过程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远离操作按键的端面固定有第一绝缘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绝缘片使操作键盘及电脑内部的电子元件之间不易产生相互干扰,同时利用第一绝缘片将支撑架远离操作按键的一端覆盖,使电脑内部更加简洁。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内还连接有触摸控制组件,所述触摸控制组件包括触摸屏及固定于触摸屏远离第一壳体一端的第二绝缘片,所述第二壳体靠近第一壳体的端面开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触控口,所述触摸屏设置于触控口内,所述触摸屏与操作按键通过数据线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绝缘片将触摸屏与笔记本电脑内部的电子元件进行分隔,此时分隔过程中第二绝缘片的厚度更薄,从而使电脑的厚度可相应变薄。
可选的:所述第二绝缘片远离触摸屏的端面贯穿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将第二绝缘片靠近操作按键的端面贯穿,所述数据线置于让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数据线设置于让位槽内,此时减少让位槽所占的空间,进一步降低了电脑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显示屏为全贴合屏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全贴合屏幕使显示屏的厚度更薄,从而进一步减小笔记本电脑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侧壁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将第二壳体下端贯穿,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usb插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安装槽使usb插口下端不会受到阻碍,此时在使用插头与usb插口连接时,插头下端突出于笔记本电脑下端,从而在更薄的笔记本电脑上也可安装usb插口。
可选的:所述安装槽内壁铰接有将安装槽下端开口启闭的保护壳,所述保护壳连接有驱动其朝向usb插口移动的第一扭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保护壳对未使用时的usb插口进行保护,使usb插口不易因受到撞击而产生损坏,从而使usb插口的使用过程更加稳定。
可选的:所述保护壳上端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远离第二壳体的位置铰接有罩壳,所述罩壳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其上端与安装槽顶壁抵接,所述保护壳与usb插口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罩壳连接有驱动其转动至竖直状态的第二扭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罩壳及保护壳将安装槽的两端开口进行封闭,使usb插口不进行使用时灰尘不易堆积于安装槽内,从而使usb插口的使用过程不易受到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用于展示数据线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用于展示usb接口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部放大图。
图中,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21、定位块;211、定位槽;22、触控口;24、保护壳;241、容纳槽;25、第一扭簧;26、罩壳;27、第二扭簧;28、安装槽;3、显示屏;4、操作键盘;41、支撑架;411、连接孔;412、弹片;42、操作按键;43、数据线;5、螺丝;51、紧固螺钉;52、加固螺钉;6、第一绝缘片;7、触摸控制组件;71、触摸屏;72、第二绝缘片;721、让位槽;8、usb插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公开的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在电脑配件的集成密度不改变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笔记本电脑的厚度。
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壳体1、铰接于第一壳体1的第二壳体2、连接于第一壳体1的显示屏3及设置于第二壳体2内的操作键盘4,第二壳体2内还设置有进行处理的处理模块及进行供电的电源模块,显示屏3与处理模块电连接,显示屏3为全贴合屏幕。
如图2和图3所示,操作键盘4包括使用螺丝5固定于第二壳体2内壁上端的支撑架41及连接于支撑架41的若干与处理模块电连接的操作按键42,支撑架41靠近操作按键42的端面贯穿有若干连接孔411,连接孔411内均一体成型有弹片412,弹片412与操作按键42抵接。支撑架41上端一体成型有若干连接片,连接片插置于操作按键42内从而实现支撑架41与操作按键42的固定连接,操作按键42远离支撑架41的一端均穿过第二壳体2的上端面并延伸至第二壳体2外。此时在安装操作按键42的过程中不再需要设置另外的对操作键盘4进行支撑的结构,从而减少了操作键盘4安装时的厚度,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笔记本电脑的厚度。
如图3所示,螺丝5包括紧固螺钉51和加固螺钉52,紧固螺钉51围绕支撑板远离操作按键42的端面的边沿设置,对支撑架41的整体轮廓形状进行定位,加固螺钉52设置于支撑架41远离操作按键42的端面且均设置于相邻三个操作按键42之间,同一列的加固螺丝5间隔两个操作按键42设置,位于相邻三个操作按键42之间的支撑架41的结构强度较高,此时在支撑架41因加固螺钉52而受力时不易产生形变,使支撑架41的使用过程更加稳定。
如图3所示,为了使支撑架41安装于壳体的过程定位更加方便,第二壳体2内壁上端一体成型有两个定位块21,两个定位块21位于远离第一壳体1的一侧,且两个定位块21靠近支撑架41的端面均开设有定位槽211,定位槽211将定位块21呈竖直设置且相邻于支撑架41的两个侧壁贯穿,支撑架41卡接于定位槽211内,此时利用定位槽211对支撑架41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在安装支撑架41的过程中不再需要不断调整位置,从而使支撑架41的安装过程更加方便。
如图3所示,为了使操作按键42及处理模块之间的电磁波不易发生相互干扰,支撑架41远离操作按键42的端面粘贴有第一绝缘片6,利用第一绝缘片6将支撑架41与处理模块之间进行分隔,使两者之间不易产生相互干扰,同时利用第一绝缘片6将支撑板及操作按键42上的线路进行覆盖,使操作键盘4整体的排线更加简洁。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壳体2还连接有触摸控制组件7,触摸控制组件7包括触摸屏71及粘贴与触摸屏71远离第一壳体1一端的第二绝缘片72。第二壳体2靠近第一壳体1的端面贯穿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触控口22,触摸屏71设置于触控口22内且其使用螺栓与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触摸屏71通过数据线43与操作按键42电连接。此时触摸屏71利用第二绝缘片72将触摸屏71与第二壳体2内部的电子元件分隔,而第二绝缘片72的厚度较薄,从而相应减少了笔记本电脑的厚度。
如图2所示,由于触摸屏71与操作按键42之间连接的数据线43仍具有一定的厚度,为了进一步减少笔记本电脑的整体厚度,第二绝缘片72远离触摸屏71的端面贯穿有让位槽721,数据线43设置于让位槽721内,且数据线4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让位槽721的深度,此时数据线43不再突出于第二绝缘片72下端,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笔记本电脑的整体厚度。
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2侧壁还开设有安装槽28,安装槽28将第二壳体2下端面贯穿,安装槽28内使用螺栓固定有usb插口8,usb插口8与处理模块电连接,此时usb插口8在使用时其下端未受到限制,此时不再需要于usb插口8下端预留空间,从而减少了笔记本电脑的整体厚度。
如图5所示,由于usb插口8直接暴露在安装槽28开口处,此时在受到意外撞击时易产生损坏,因此安装槽28内铰接有启闭其下端开口的保护壳24,保护壳24位于usb插口8的下方。保护壳24与安装槽28的转动连接处同轴设置有第一扭簧25,第一扭簧25的一端与安装槽28内壁抵接,第一扭簧25的另一端与保护壳24侧壁抵接。此时利用保护壳24将安装槽28的下端开口进行封闭,此时usb接口受到保护壳24的覆盖而不易受到撞击,使usb的使用更加稳定不易受到影响。
如图5所示,由于在不使用时会出现灰尘堆积于usb接口的情况,从而影响usb接口的使用,因此保护壳24靠近usb插口8的端面开设有容纳槽241,容纳槽241将保护壳24远离第二壳体2的端面贯穿,容纳槽241远离保护壳24转动轴线的位置铰接有罩壳26,罩壳26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其上端与安装槽28顶面抵接,此时保护壳24与usb插口8之间留有间隙,罩壳26转动至平行于保护壳24时沉入容纳槽241内。罩壳26连接有驱动其转动至竖直状态的第二扭簧27,第二扭簧27的一端与容纳槽241侧壁抵接,第二扭簧27的另一端与罩壳26侧壁抵接。利用罩壳26及保护壳24将安装槽28的两个开口进行封闭,此时在不使用usb接口时灰尘不易产生堆积,从而使usb接口的使用不易受到影响。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利用支撑架41对操作按键42进行支撑,同时利用第二绝缘片72对触摸屏71进行支撑,使数据线43设置于第二绝缘片72上开设的让位槽721内,同时将usb接口设置于下端开口的安装槽28内,从而减少了笔记本电脑的厚度,在使用usb插口8时插头插入安装内,下推动罩壳26转动至容纳槽241内,之后带动保护壳24向下转动,使插头与usb插口8连接。在拔出插头之后,保护壳24在第一扭簧25施加的弹力的作用下恢复至水平,同时罩壳26在第二扭簧27施加的弹力的作用下恢复至竖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铰接于第一壳体(1)的第二壳体(2)、连接于第一壳体(1)的显示屏(3)及设置于第二壳体(2)内的操作键盘(4),所述操作键盘(4)包括使用螺丝(5)固定于第二壳体(2)内壁上端的支撑架(41)及连接于支撑架(41)的若干操作按键(42),所述操作按键(42)穿过第二壳体(2)靠近第一壳体(1)的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丝(5)包括紧固螺钉(51)及加固螺钉(52),所述紧固螺钉(51)围绕支撑架(41)远离操作按键(42)的端面的边沿设置,所述加固螺钉(52)设置于三个相邻按键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内壁上端固定有若干定位块(21),所述定位块(21)靠近支撑架(41)的端面开设有定位槽(211),所述定位槽(211)将定位块(21)呈竖直设置且相邻于支撑架(41)的侧壁贯穿,所述支撑架(41)卡接于定位槽(2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41)远离操作按键(42)的端面固定有第一绝缘片(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内还连接有触摸控制组件(7),所述触摸控制组件(7)包括触摸屏(71)及固定于触摸屏(71)远离第一壳体(1)一端的第二绝缘片(72),所述第二壳体(2)靠近第一壳体(1)的端面开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触控口(22),所述触摸屏(71)设置于触控口(22)内,所述触摸屏(71)与操作按键(42)通过数据线(43)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片(72)远离触摸屏(71)的端面贯穿有让位槽(721),所述让位槽(721)将第二绝缘片(72)靠近操作按键(42)的端面贯穿,所述数据线(43)置于让位槽(721)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3)为全贴合屏幕。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侧壁开设有安装槽(28),所述安装槽(28)将第二壳体(2)下端贯穿,所述安装槽(28)内设置有usb插口(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28)内壁铰接有将安装槽(28)下端开口启闭的保护壳(24),所述保护壳(24)连接有驱动其朝向usb插口(8)移动的第一扭簧(2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超薄笔记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24)上端开设有容纳槽(241),所述容纳槽(241)内远离第二壳体(2)的位置铰接有罩壳(26),所述罩壳(26)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其上端与安装槽(28)顶壁抵接,所述保护壳(24)与usb插口(8)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罩壳(26)连接有驱动其转动至竖直状态的第二扭簧(27)。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