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铝带压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铝带上卷方法。
背景技术:
铝带、铝箔是一种用金属直接压延成薄片的烫印材料,由于其质地柔软、延展性好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生产中。在铝带或铝箔的压延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铝带或铝箔进行上卷。而现有的轧机控制系统中,上卷操作过程动作繁多,且每步都需要由操作人员单独按压按钮来完成,从而容易导致操作失误或因操作人员技能及习惯的差异而引起部分成品卷上卷板头出现擦伤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一键实现自动上卷的铝带上卷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铝带上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切换开关至自动档位,卷筒包括外卷筒和内卷筒;控制外卷筒相对内卷筒涨开;固定铝带的一端在涨开后的外卷筒上;对所述卷筒施加张力使卷筒转动;及调整所述张力大小以使所述卷筒带动铝带上卷。通过将开关切换至自动档位,以一键控制卷筒卷取铝带、卷筒启动及卷筒上卷铝带操作,避免多次操作及人工失误导致的成品卷上卷板头划伤的现象。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卷筒开设有卷料口,所述外卷筒在所述卷料口处设有出口导板,步骤“控制外卷筒相对内卷筒涨开”之后还包括步骤:所述卷料口及所述出口导板随所述外卷筒下降至铝带处;经夹送辊和所述出口导板运输铝带至卷料口内。通过在外卷筒开设卷料口并在卷料口位置处设置出口导板,以便于铝带进入卷筒内。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步骤“对所述卷筒施加张力使卷筒转动”包括:给定第一张力以启动卷筒;调节张力至第二张力以匀速转动卷筒。通过给定一个较大的第一张力启动卷筒,并调整第一张力至第二张力大小,以避免第一张力过大对设备产生较大冲击力而损伤设备。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张力的大小大于第二张力的大小。通过将第一张力的大小设置大于第二张力的大小,以便于卷筒的启动及降低卷筒启动后对设备的冲击力。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张力的大小为5t,第二张力的大小为2t。通过将第一张力设为5t、及将第二张力设为2t,以使该张力适用于特定的设备中。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步骤“给定第一张力以启动卷筒”之前还包括步骤:延时0.5s以使铝带进入卷筒。通过延时0.5s以使铝带能进入卷筒,以进一步实现铝带上卷。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步骤“调节张力至第二张力以匀速转动卷筒”之前还包括步骤:延时3s以使卷筒转动稳定。通过延时3s,以使张力逐渐降低直至保持稳定。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步骤“调整所述张力大小以使所述卷筒带动铝带上卷”包括步骤:调节张力至第三张力并驱动夹送辊上升;调节张力至第四张力以驱动卷筒匀速上卷铝带。通过将张力调整至第三张力,以使张力能直接驱动铝带进行上卷,以减少夹送辊的使用。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张力的大小小于第四张力的大小。通过将第三张力增加至第四张力,以使卷筒能正常运行并带动铝带上卷。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张力的大小为5t,第四张力的大小为8t。通过将第三张力设置为5t,将第四张力设置为8t,以适用于特定的设备。
上述提供的铝带上卷方法通过将开关切换至自动档位,以一键控制卷筒卷取铝带、卷筒启动及卷筒上卷铝带操作,避免多次操作及人工失误导致的成品卷上卷板头划伤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铝带上卷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铝带上卷装置的结构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铝带上卷装置100
开关10
控制单元20
张力调节单元30
继电单元40
卷筒50
外卷筒51
卷料口511
出口导板512
内卷筒52
夹送辊60
铝带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铝带上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切换开关至自动档位,卷筒包括外卷筒和内卷筒;控制外卷筒相对内卷筒涨开;固定铝带的一端在涨开后的外卷筒上;对所述卷筒施加张力使卷筒转动;及调整所述张力大小以使所述卷筒带动铝带上卷。
上述铝带上卷方法通过将开关切换至自动档位,以一键控制卷筒卷取铝带、卷筒启动及卷筒上卷铝带操作,避免多次操作及人工失误导致的成品卷上卷板头划伤的现象。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铝带200上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切换开关至自动档位,卷筒包括外卷筒和内卷筒;
s20:控制外卷筒相对内卷筒涨开;
s30:固定铝带的一端在涨开后的外卷筒上;
s40:对所述卷筒施加张力使卷筒转动。
s50:调整所述张力大小以使所述卷筒带动铝带上卷。
为了便于能手动及自动控制各个操作流程,避免由于每步操作都需操作人员单独控制而出现操作失误的问题,本实施例新增一可手动、自动切换的开关10,通过将手动挡切换至自动档,以实现自动上卷。
具体地,所述开关10上设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用于判断上卷是否完成。在切换至自动档时,所述卷筒50处于涨位,自动上卷开始,指示灯开始闪烁,直至上卷完成,指示灯变化为常亮状态。
步骤s20包括步骤:卷料口511处设有出口导板512;卷料口511及出口导板512下降至铝带200处;经夹送辊60和出口导板512运输铝带200至卷料口511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所述卷筒50分为可涨缩的外卷筒51卷筒50和内卷筒52卷筒50,并在外卷筒51卷筒50上开设卷料口511,在所述卷料口511位置处设置出口导板512。以使所述外卷筒51卷筒50和所述内卷筒52卷筒50在相对涨开时,设于所述外卷筒51卷筒50上的所述卷料口511和所述出口导板512随所述外卷筒51卷筒50涨开而向下移动至铝带200处,铝带200经所述夹送辊60运输至所述出口导板512和所述卷料口511内,以使所述卷筒50卷取铝带200。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卷料口511和所述出口导板512的宽度等于铝带200的宽度,以使铝带200能通过所述出口导板512和所述卷料口511精准进入所述外卷筒51卷筒50内,以防止上卷过程中,由于铝带200边缘偏差导致的铝卷混乱的问题。
步骤s40包括步骤:给定第一张力以启动卷筒50;调节张力至第二张力以匀速转动卷筒50。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张力用于带动静止的所述卷筒50转动,所述第二张力用于保持所述卷筒50匀速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张力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二张力的大小,以使所述第一张力在作用于卷筒50上时,能轻松带动静止的所述卷筒50转动。并在所述卷筒50转动后,将所述第一张力降低至所述第二张力,以降低所述第一张力对设备的冲击力。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张力的大小为5t,所述第二张力的大小为2t。
请结合图1和图2,步骤“给定第一张力以启动卷筒50”之前还包括步骤:延时0.5s以使铝带200进入卷筒50。通过延迟0.5s以使铝带200能通过所述夹送辊60运输至所述卷料口511和所述出口导板512位置处,以使卷筒50卷取铝带200。
步骤“调节张力至第二张力以匀速转动卷筒50”之前还包括步骤:延时3s以使卷筒50转动稳定。通过延时3s,以使所述第一张力带动所述卷筒50平稳转动,然后将所述第一张力降低至第二张力,以使所述卷筒50平稳过渡,避免由于速度突变造成所述卷筒50损坏的问题。
与上述铝带200上卷方法相对应的铝带上卷装置100包括控制单元20、继电单元40和张力调整单元。所述控制单元20用于控制所述继电单元40、所述张力调整单元、所述卷筒50和所述夹送辊60运行;所述继电单元40用于控制每步操作的延迟;所述张力调整单元用于调整施加于所述卷筒50上的张力的大小,以使所述卷筒50进行不同的操作。
步骤s50包括步骤:调节张力至第三张力并驱动夹送辊60上升;调节张力至第四张力以驱动卷筒50匀速上卷铝带200。通过调节张力至第三张力,以使仅通过所述卷筒50就能带动铝带200上卷。此时,为了增加上卷效率,所述控制单元20控制所述夹送辊60上升以使所述夹送辊60脱离铝带200,以减少所述夹送辊60对铝带200的干扰。通过调节张力至第四张力,以使在所述第四张力作用下,所述卷筒50能正常运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张力的大小小于所述第四张力的大小。以通过增加张力的方式,将张力逐渐增大至第三张力和第四张力,以使所述夹送辊60与铝带200脱离,并使所述滚筒达到预设转速以实现铝带200的正常上卷。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张力的大小为5t,所述第四张力的大小为8t,以使调整张力至第三张力和第四张力时,能适用于特定规格及转速的所述卷筒50。
为了协助运输铝带200,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夹送辊60包括传送辊(图未示)和挤压辊(图未示),所述传送辊和所述挤压辊设于铝带200上下两侧,以使铝带200从所述传送辊和所述挤压辊内通过。
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案操作流程如下:作业时,首先,将开关10置于自动档位。此时,所述外卷筒51卷筒50涨开,所述卷料口511和所述出料导板在所述外卷筒51卷筒50的涨开作用下下降至铝带200位置处,持续0.5s以卷取铝带200。
然后,所述张力调节单元30给所述卷筒50施加第一张力,所述第一张力带动所述卷筒50转动。待所述卷筒50平稳转动后,所述张力调节单元30调整张力至第二张力,所述卷筒50在所述第二张力作用下匀速且平稳转动。
待所述卷筒50平稳转动后,持续增加所述张力,直至增加至第三张力。此时,控制单元20控制所述夹送辊60上升以脱离铝带200。带所述夹送辊60脱离铝带200后,所述张力调节单元30继续增加张力,直至张力增加至第四张力,所述第四张力维持所述卷筒50转动以实现铝带200的上卷动作。
上述铝带200上卷方法通过将开关10切换至自动档位,以一键控制卷筒50卷取铝带200、卷筒50启动及卷筒50上卷铝带200操作,避免多次操作及人工失误导致的成品卷上卷板头划伤的现象。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的公开范围之内。
1.一种铝带上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切换开关至自动档位,卷筒包括外卷筒和内卷筒;
控制外卷筒相对内卷筒涨开;
固定铝带的一端在涨开后的外卷筒上;
对所述卷筒施加张力使卷筒转动;及
调整所述张力大小以使所述卷筒带动铝带上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带上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卷筒开设有卷料口,所述外卷筒在所述卷料口处设有出口导板,步骤“控制外卷筒相对内卷筒涨开”之后还包括步骤:
所述卷料口及所述出口导板随所述外卷筒下降至铝带处;
经夹送辊和所述出口导板运输铝带至卷料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带上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对所述卷筒施加张力使卷筒转动”包括:
给定第一张力以启动卷筒;
调节张力至第二张力以匀速转动卷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铝带上卷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张力的大小大于第二张力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铝带上卷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张力的大小为5t,第二张力的大小为2t。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铝带上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给定第一张力以启动卷筒”之前还包括步骤:
延时0.5s以使铝带进入卷筒。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铝带上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调节张力至第二张力以匀速转动卷筒”之前还包括步骤:
延时3s以使卷筒转动稳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带上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调整所述张力大小以使所述卷筒带动铝带上卷”包括步骤:
调节张力至第三张力并驱动夹送辊上升;
调节张力至第四张力以驱动卷筒匀速上卷铝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铝带上卷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张力的大小小于第四张力的大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铝带上卷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张力的大小为5t,第四张力的大小为8t。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