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菇稻的轮作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106

    本发明涉及一种菇稻的轮作方法。



    背景技术:

    菇稻系联合国粮农组织近年来人工培育成功并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也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其朵大、色泽艳丽、肉质细嫩、盖滑柄脆、清香可口,并具有色美、味鲜、嫩滑、爽脆、口感好等特点,因此菇稻的种植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但现有菇稻的产量和品质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菇稻的轮作方法,它采用遵循菇稻生长规律对其生长不同阶段实施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菇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整体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市场前景广阔,便于推广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菇稻的轮作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场地选择与整理: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方便灌溉,日照时间不宜太长的地块作为稻菇种植场地,注意栽培之前,应先将种植场地的水排干,并在场地四周挖出排水沟;

    2)场地准备:每亩种植场地准备4000-6000公斤新鲜干稻草,石灰50公斤,播种前将稻草淹水浸湿2-3天,随后将浸湿的稻草沥去多余的水分,在种植场地上铺成畦;

    3)播种与覆土:稻草铺成后3-5天开始播种,播种时将菌种掰成4-5厘米见方的块状,按梅花形分布,每隔8厘米左右播一次,每亩地约需菌种600-800袋,播种完立即覆土;

    4)发菌管理:播种一周后,要抽样检查发菌情况及培养料的含水量情况,具体是在畦中有代表性的部位抽出小许稻草,左右手各持一端,向想反方向旋转拧紧,若无水珠出现,表示培养料偏干;若水珠成线滴下,表明偏湿;若稍有水珠滴下,表明干湿适宜;若培养料偏干,可向畦面淋水或往畦沟内灌跑马水,以增加养料的含水量;若培养料偏湿,则应排干沟内积水,并搬开畦面保湿稻草,让培养料的水分尽快蒸发,必要时可在畦面打孔加大蒸发量;

    5)出菇管理与采收:播种40-50天内菌丝即可走满养料,并向覆土蔓延,当菌丝露出覆土且气温适宜时,便可陆续出菇,这一阶段主要是湿度管理,遇干旱天气可往畦面淋水,淋水宜少量多次,保护畦面稻草湿润即可;若长期干旱,可往沟内灌水,提高场地空气相对湿度,但沟内水位不宜淹到培养料;若阴雨绵绵,则应定时清理水沟,保持排水通畅,避免场地积水;采菇时应在菇体未开伞时进行,采收时只要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菇柄茎部轻轻旋转摘下即可。

    为了实现工艺、效果优化,其进一步的措施是:所述步骤2)中铺稻草时应将稻草方向与畦的走向垂直,用稻草量约为总量的三分之二,畦宽70-80厘米,长度不限,依场地情况而定,畦以东西走向为宜,畦与畦之间留出50厘米宽的操作走道。

    所述步骤3)中播种后应立即将剩余的三分之一稻草铺设在菌种上面,覆土可安排在播种后15-20天进行,覆土时将畦沟的表土挖松覆于畦面,覆盖的土既不能是大片的土块,也不必颗粒太细,以3-5厘米见方的粗土粒为宜,覆土层厚度为5-8厘米,覆土后在畦面铺一层2-3厘米厚的稻草,用于发菌阶段的保温保湿和出菇阶段幼蕾防晒。

    所述步骤3)中播种后发菌前期气温低于10℃以下,应在畦面覆膜保温,以促进菌丝尽快生长。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通过遵循菇稻生长规律对其生长的不同阶段实施管理,控制发菌期的保温保湿,以及包括对出菇和采收进行控制管理,达到提高菇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整体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发明广泛适用于菇稻种植配套使用。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一种菇稻的轮作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场地选择与整理: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方便灌溉,日照时间不宜太长的地块作为稻菇种植场地,注意栽培之前,应先将种植场地的水排干,并在场地四周挖出排水沟;

    2)场地准备:每亩种植场地准备4000-6000公斤新鲜干稻草,石灰50公斤,在铺设稻草前将其均匀撒布在种植场地表面,播种前将稻草淹水浸湿2-3天,随后将浸湿的稻草沥去多余的水分,在种植场地上铺成畦;铺稻草时应将稻草方向与畦的走向垂直,用稻草量约为总量的三分之二,畦宽70-80厘米,长度不限,依场地情况而定,畦以东西走向为宜,畦与畦之间留出50厘米宽的操作走道。

    3)播种与覆土:稻草铺成后3-5天开始播种,播种时将菌种掰成4-5厘米见方的块状,按梅花形分布,每隔8厘米左右播一次,每亩地约需菌种600-800袋,播种完立即覆土;一般播种后应立即将剩余的三分之一稻草铺设在菌种上面,覆土可安排在播种后15-20天进行,覆土时将畦沟的表土挖松覆于畦面,覆盖的土既不能是大片的土块,也不必颗粒太细,以3-5厘米见方的粗土粒为宜,覆土层厚度为5-8厘米,覆土后在畦面铺一层2-3厘米厚的稻草,用于发菌阶段的保温保湿和出菇阶段幼蕾防晒;当播种后发菌前期气温低于10℃以下,应在畦面覆膜保温,以促进菌丝尽快生长;

    4)发菌管理:播种一周后,要抽样检查发菌情况及培养料的含水量情况,具体是在畦中有代表性的部位抽出小许稻草,左右手各持一端,向想反方向旋转拧紧,若无水珠出现,表示培养料偏干;若水珠成线滴下,表明偏湿;若稍有水珠滴下,表明干湿适宜;若培养料偏干,可向畦面淋水或往畦沟内灌跑马水,以增加养料的含水量;若培养料偏湿,则应排干沟内积水,并搬开畦面保湿稻草,让培养料的水分尽快蒸发,必要时可在畦面打孔加大蒸发量;

    5)出菇管理与采收:播种40-50天内菌丝即可走满养料,并向覆土蔓延,当菌丝露出覆土且气温适宜时,便可陆续出菇,这一阶段主要是湿度管理,遇干旱天气可往畦面淋水,淋水宜少量多次,保护畦面稻草湿润即可;若长期干旱,可往沟内灌水,提高场地空气相对湿度,但沟内水位不宜淹到培养料;若阴雨绵绵,则应定时清理水沟,保持排水通畅,避免场地积水;采菇时应在菇体未开伞时进行,采收时只要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菇柄茎部轻轻旋转摘下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并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菇稻的轮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场地选择与整理: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方便灌溉,日照时间不宜太长的地块作为稻菇种植场地,注意栽培之前,应先将种植场地的水排干,并在场地四周挖出排水沟;

    2)场地准备:每亩种植场地准备4000-6000公斤新鲜干稻草,石灰50公斤,播种前将稻草淹水浸湿2-3天,随后将浸湿的稻草沥去多余的水分,在种植场地上铺成畦;

    3)播种与覆土:稻草铺成后3-5天开始播种,播种时将菌种掰成4-5厘米见方的块状,按梅花形分布,每隔8厘米左右播一次,每亩地约需菌种600-800袋,播种完立即覆土;

    4)发菌管理:播种一周后,要抽样检查发菌情况及培养料的含水量情况,具体是在畦中有代表性的部位抽出小许稻草,左右手各持一端,向想反方向旋转拧紧,若无水珠出现,表示培养料偏干;若水珠成线滴下,表明偏湿;若稍有水珠滴下,表明干湿适宜;若培养料偏干,可向畦面淋水或往畦沟内灌跑马水,以增加养料的含水量;若培养料偏湿,则应排干沟内积水,并搬开畦面保湿稻草,让培养料的水分尽快蒸发,必要时可在畦面打孔加大蒸发量;

    5)出菇管理与采收:播种40-50天内菌丝即可走满养料,并向覆土蔓延,当菌丝露出覆土且气温适宜时,便可陆续出菇,这一阶段主要是湿度管理,遇干旱天气可往畦面淋水,淋水宜少量多次,保护畦面稻草湿润即可;若长期干旱,可往沟内灌水,提高场地空气相对湿度,但沟内水位不宜淹到培养料;若阴雨绵绵,则应定时清理水沟,保持排水通畅,避免场地积水;采菇时应在菇体未开伞时进行,采收时只要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菇柄茎部轻轻旋转摘下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菇稻的轮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步骤2)中铺稻草时应将稻草方向与畦的走向垂直,用稻草量约为总量的三分之二,畦宽70-80厘米,长度不限,依场地情况而定,畦以东西走向为宜,畦与畦之间留出50厘米宽的操作走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菇稻的轮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步骤3)中播种后应立即将剩余的三分之一稻草铺设在菌种上面,覆土可安排在播种后15-20天进行,覆土时将畦沟的表土挖松覆于畦面,覆盖的土既不能是大片的土块,也不必颗粒太细,以3-5厘米见方的粗土粒为宜,覆土层厚度为5-8厘米,覆土后在畦面铺一层2-3厘米厚的稻草,用于发菌阶段的保温保湿和出菇阶段幼蕾防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菇稻的轮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步骤3)中播种后发菌前期气温低于10℃以下,应在畦面覆膜保温,以促进菌丝尽快生长。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菇稻的轮作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场地选择与整理: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方便灌溉,日照不太长的地块作为种植场地;2)场地准备:将浸湿的稻草沥去多余的水分,在种植场地上铺成畦;3)播种与覆土:稻草铺成后3‑5天开始播种,播种时将菌种按梅花形分布,每隔8厘米左右播一次,播种完立即覆土;4)发菌管理:播种一周后,要抽样检查发菌情况及培养料的含水量情况;5)出菇管理与采收:出菇注意湿度管理,采收时只要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菇柄茎部轻轻旋转摘下即可;它通过遵循菇稻生长规律对其生长的不同阶段实施管理,以及控制发菌期和出菇期的保温保湿,达到提高菇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它广泛适用于菇稻种植配套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曾义华;曾振宇;曾勋辉;夏言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益阳市赫山区鑫莲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技术研发日:2019.09.11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37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