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91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该片材后处理装置在装载托盘上装载利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纸张等片材并进行装订处理。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其对利用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片材进行后处理。作为上述的后处理,存在例如对图像形成后的片材打出冲孔(穿孔)的冲孔形成处理、以堆叠多张上述片材进行整理并用装订机装订的装订处理等。

    但是,近年来,提出了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其同时设置有使用针进行装订处理的第一装订机、和不使用针进行装订处理的第二装订机。例如已知以下的技术。即,将第一装订机设置成能够沿着装载于装载部的片材束的周围移动半圈。并且,将第二装订机设置成能够沿着上述片材束的周围移动剩下的半圈。在该结构中,通过第一装订机的移动,能够沿着例如片材束的后端缘(朝向排出托盘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缘)在多处进行有针装订处理。另外,通过第二装订机的移动,能够沿着例如片材束的侧端缘(沿着上述输送方向的端缘)在多处进行无针装订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沿着片材束的侧端缘在多处进行装订处理(例如无针的装订处理)时,在如上述那样使装订机(第二装订机)移动的结构中,需要设置上述装订机的移动机构(导轨、电动机等),而且也需要确保上述装订机的移动空间。其结果为,导致片材后处理装置大型化。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该片材后处理装置能够不使装订机沿着片材束的侧端缘移动,而在片材束的侧端缘的多处进行装订处理,由此,不需要设置装订机的移动机构和确保装订机的移动空间,从而能够避免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大型化。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具备:装载托盘,其装载输送来的片材;侧端缘装订装订机,其固定于与片材束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侧端缘对置的位置,并对所述侧端缘进行第一装订处理,其中,所述片材束由装载在所述装载托盘上的多张所述片材构成;输送部,其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所述装载托盘上的所述片材束;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输送部。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输送部使所述片材束沿所述输送方向移动,并使基于所述侧端缘装订装订机的所述片材束的装订处理位置沿所述输送方向挪动,从而能够对所述侧端缘的多处进行第一装订处理。

    (三)有益效果

    在对片材束的侧端缘的多处利用装订机(侧端缘装订装订机)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输送部通过控制部的控制而输送片材束,由此,对上述片材束进行装订处理的位置沿输送方向偏移。因此,不使装订机在沿着侧端缘的方向上移动即能够对片材束的侧端缘的多处利用装订机进行装订处理。因而,当沿着片材束的侧端缘在多处进行装订处理时,不需要设置装订机的移动机构且不需要确保装订机的移动空间。其结果为,能够避免由于设置装订机的移动机构等引起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上述图像形成系统所包含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内的装载托盘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片材后处理装置中的上述装载托盘周边的结构并且示意性地表示对上述装载托盘上的第一片材束进行装订处理时的对齐部件的位置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片材后处理装置中的上述装载托盘周边的结构并且示意性地表示对上述装载托盘上的第二片材束进行装订处理时的对齐部件的位置的俯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上述片材后处理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在利用第二排出辊对输送上述第二片材束之前的、上述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在利用上述第二排出辊对输送上述第二片材束并进行装订处理时的、上述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利用抵靠部以及抵靠部移动机构输送上述第二片材束前的、上述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利用上述抵靠部以及上述抵靠部移动机构输送上述第二片材束并进行装订处理时的、上述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系统〕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图像形成系统1具备图像形成装置100和片材后处理装置20而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0在作为纸张的片材s上形成图像并向片材后处理装置20供给。作为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多功能一体机。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是例如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传真机装置等多功能一体机以外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所谓的主体内排纸型的数字多功能一体机,大体上由主体壳体2a、和配设于其上部的上壳体2b构成。在上壳体2b上,设置有用于将原稿的图像读取为电信号的后述的各种机构。在上壳体2b的上部附设有原稿输送装置3。另一方面,在主体壳体2a设置有用于基于读取的原稿图像的电信号而向片材s转印图像的后述的各种机构。在主体壳体2a的左侧部附设有片材后处理装置2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壳体2a由下壳体2aa、连结壳体2ab构成。在下壳体2aa设置有片材s的供纸部4、在片材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6、以及用于使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部7等。连结壳体2ab在下壳体2aa的上方沿着其右侧部定位,并与上壳体2b连结。在连结壳体2ab设置有用于输送定影后的片材s并从主体壳体2a排出的片材排出部(排出部)18。

    另外,在上壳体2b的正下方的连结壳体2ab的左侧方形成有朝向左侧面及正面较大地开放的主体内排纸空间16。在该主体内排纸空间16设置有中继单元19。中继单元19接收从连结壳体2ab的左侧面排出的片材s而进行装载,并且在对片材s实施规定的后处理的情况下,向片材后处理装置20输送片材s。

    在主体壳体2a内具备:供纸部4,其配设于下部;片材输送部5,其配设于供纸部4的侧方及上方;图像形成部6,其配设于供纸部4的上方;以及定影部7,其配设于图像形成部6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图1的右侧)。

    供纸部4在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具备设置有供纸辊等分离输送单元的多个供纸盒4a。通过供纸辊的旋转操作,从载置于供纸盒4a的片材s的束向片材输送部5逐张提供最上位的片材s。片材输送部5利用各输送辊对5a向图像形成部6输送从供纸部4提供的片材s。

    图像形成部6及定影部7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沿着与片材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细长地配设。在下壳体2aa内的上部,从图1中的左侧开始,图像形成部6及定影部7依次沿着片材s的输送方向(从左朝右方向)排列设置。

    图像形成部6利用电子照片工艺在片材s上形成规定的调色剂像。该图像形成部6具备可旋转地轴支承的像担载体即感光鼓9。另外,图像形成部6具备在感光鼓9的周围沿其旋转方向配设的带电装置11、曝光装置12、显影装置13、转印装置14、清洁装置15以及未图示的除电装置。定影部7使在图像形成部6上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片材s夹持于由加热辊和加压辊构成的一对定影辊对7a并进行加热及加压,并使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s上。

    在上壳体2b内设置有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的图像读取部8。在通过手动设置而逐张读取原稿的情况下,打开原稿输送装置3,并将原稿载置在设置于上壳体2b的上表面的接触玻璃8a上。另一方面,在从原稿束逐张自动地读取原稿的情况下,将原稿束载置于关闭状态的原稿输送装置3的供纸托盘3a上。在这种情况下,原稿从载置于供纸托盘3a上的原稿束自动地逐张按顺序向接触玻璃8a上送入。在任意的情况下,从未图示的曝光灯向位于接触玻璃8a上的原稿照射光,其反射光作为图像光经由反射镜及成像透镜等光学系统(均未图示)向光电转换部(ccd)引导,并获得原稿的图像信息。

    以下,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基本操作。首先,在图1中逆时针旋转的感光鼓9的表面通过带电装置11而均匀地带电。接着,基于由图像读取部8读取的图像信息,向感光鼓9的周面照射来自曝光装置12(激光装置等)的激光束。由此,在感光鼓9的表面形成有静电潜像。通过从显影装置13向该静电潜像供给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而形成调色剂像。

    接着,来自供纸部4的片材s通过片材输送部5,并朝向形成有调色剂像的感光鼓9以规定的定时输送。并且,利用由转印辊等构成的转印装置14,感光鼓9的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s。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片材s与感光鼓9分离,并朝向定影部7输送。片材s在通过定影辊对7a时被加热、加压处理而定影调色剂像。

    当完成调色剂像向片材s的转印处理后,残留于感光鼓9的周面的残留调色剂被清洁装置15去除。接着,利用除电装置(未图示)对感光鼓9的周面实施去除残留电荷的除电处理。之后,利用带电装置11在感光鼓9的周面再次实施带电处理,以下同样地进行图像形成。

    通过了定影部7的片材s直接朝向垂直上方沿着片材输送部5输送到连结壳体2ab内。片材输送部5的上部在连结壳体2ab内朝向左方分支成上下两条输送路径。片材s的输送方向通过配置于分支部的切换爪17而切换。

    在连结壳体2ab内设置有片材排出部18。片材排出部18具有上排出辊对18a、以及配置于上排出辊对18a的正下方的下排出辊对18b。在片材输送部5上输送的片材s由切换爪17引导至上方的输送路径或者下方的输送路径。

    由切换爪17引导至上方的输送路径的片材s从上排出辊对18a向左方排出。另一方面,由切换爪17引导至下方的输送路径引导的片材s通过下排出辊对18b向左方排出。切换爪17通过主体控制部90切换引导方向。

    中继单元19可拆装地安装于主体内排纸空间16的底面16a。在主体内排纸空间16设置有检测中继单元19的安装的检测传感器(未图示)。检测传感器由pi传感器等构成,向主体控制部90发送检测结果。

    另外,在底面16a形成有朝向片材排出方向下游侧(图1的左侧)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当从主体内排纸空间16中拆卸了中继单元19时,底面16a作为片材排出托盘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当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未安装有中继单元19,并向主体控制部90发送检测结果时,则切换爪17向上排出辊对18a引导片材s。并且,从上排出辊对18a排出的片材s排出至底面16a上。

    另一方面,当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中继单元19安装于主体内排纸空间16,并向主体控制部90发送检测结果时,则切换爪17向下排出辊对18b引导片材s。并且,从下排出辊对18b排出的片材s送入中继单元19。送入中继单元19内的片材s通过中继单元19内,并向片材后处理装置20送入。

    此外,在操作面板(未图示)上显示检测结果,用户也能够在操作面板上切换片材s的引导方向。另外,中继单元19的上表面部可以构成为载置从上排出辊对18a排出的片材s的片材排出托盘。

    (片材后处理装置的概要结构)

    接着,对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内部设置有冲孔形成装置21、装订机部22。冲孔形成装置21对送入的片材s进行冲孔形成。装订机部22装载(堆叠)多张送入的片材s进行装订处理。装订机部22包括装载送入的片材s的装载托盘30、以及对装载于装载托盘30上的片材束进行装订的装订机40。在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侧面设置有能够升降到适于排出片材s的位置的排出托盘50。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各部由后处理控制部101控制。此外,排出托盘50设置于装载托盘30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冲孔形成装置21配置于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上部,沿着片材s的与输送方向平行的一个侧端缘(装置前侧或者后侧),或者沿着片材s的后端形成多个冲孔。在冲孔形成装置21的上游侧且与片材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配置有送入检测传感器(未图示)。送入检测传感器对利用中继单元19内的片材送入辊对送入到片材后处理装置20内的片材s的前端进行检测。

    图2是片材后处理装置20内的装载托盘30周边的局部剖视图。此外,在图2中,为了方便,而省略后述的第二装订机40b(参照图6等)的图示。相对于片材输送方向,在冲孔形成装置21(参照图1)的下游侧配设有第一排出辊对27。在第一排出辊对27的上游侧配置有检测片材的通过的致动器型的片材检测传感器(未图示)。

    而且,在第一排出辊对27的下方,设置有:上述的装载托盘30,其装载由第一排出辊对27输送的规定张数的片材;以及装订机40(参照图1),其对装载于装载托盘30上的片材束进行装订处理。

    另外,相对于片材输送方向,在装载托盘30的下游侧配设有第二排出辊对29。第二排出辊对29作为输送部85发挥功能,该输送部85输送基于装订机40的装订处理后的片材束并将其经由排出口51向排出托盘50排出。构成第二排出辊对29的各辊由能够利用驱动电动机(未图示)正反旋转的橡胶制的排出辊29a、被排出辊29a带动而旋转的树脂制的排出滚轮29b构成。排出辊29a能够利用排出辊对间隔调整机构31(参照图5)沿上下方向位移。排出辊对间隔调整机构31例如由辊保持器构成,该辊保持器构成的一端连结于转动轴,另一端能够旋转地支撑排出辊29a。通过上述辊保持器的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的转动,能够使排出辊29a沿上下方向位移,由此能够调整排出辊29与排出滚轮29b之间的间隔。

    在装载托盘30的上方且第一排出辊对27的下游侧(图2的左侧)配设有敲击部件(未图示)。敲击部件向装载托盘30方向敲击由第一排出辊对27送入的片材而使其沿着托盘面。装载托盘30设置为朝向所装载的片材的后端侧(图2的右侧)向下方倾斜。通过第二排出辊对29进行反向旋转,片材从后端侧被拉入到装载托盘30上,片材的后端与抵靠部30a抵接。由此,在后端对齐的状态下,片材束装载于装载托盘30上。因而,抵靠部30a作为限制部件发挥功能,该限制部件将片材束的(从层叠托盘30朝向排出托盘5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与侧端缘ss正交的后端缘sr(参照图3、图4)的位置限制在规定位置。此外,后端缘sr也是在片材束上位于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沿着与上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缘。另外,侧端缘ss也是在片材束上与垂直于上述输送方向的方向对置定位,并沿着上述输送方向延伸的缘。

    另外,片材后处理装置20具有使抵靠部30a沿上述输送方向移动的抵靠部移动机构81(限制部件移动机构)。抵靠部移动机构81具有支撑抵靠部30a的支撑部件82、固定有支撑部件82的环形带83、张紧架设环形带83使之行进的张紧架设辊84a、84b而构成。张紧架设辊84a、84b中的一个是利用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的驱动辊,另一个是从动辊。另外,在层叠托盘30上形成有供支撑部件82能够沿片材束的输送方向滑动的槽(未图示)。通过利用张紧架设辊84a、84b使环形带83沿例如图2的逆时针行进,从而经由固定于环形带83的支撑部件82能够使抵靠部30a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由此,能够使装载托盘30上的片材束沿输送方向移动,而经由排出口51排出到排出托盘50。因而,可以说作为限制部件的抵靠部30a沿上述输送方向移动而输送片材束。

    另外,在装载托盘30上设置有多个对齐部件(对齐指示器)60。多个对齐部件60使装载于装载托盘30上的片材束沿片材宽度方向(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对齐。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装订机部22的装载托盘30周边的结构的俯视图。此外,为了方便以下的说明,而将基于第二排出辊对29的片材束的输送方向(排出方向)设定为a方向,将垂直于a方向的片材宽度方向设定为b方向。此外,b方向也是沿着片材束的后端缘sr(a方向的上游侧的端缘)的方向。

    装订机部22具有的多个对齐部件60使装载于装载托盘30上的片材s对齐。这样的对齐部件60由第一对齐部件60a和第二对齐部件60b构成。第一对齐部件60a及第二对齐部件60b分别沿a方向形成为长条状。

    第一对齐部件60a和第二对齐部件60b能够利用对齐部件移动机构61(参照图5)分别沿b方向移动(移位)。对齐部件移动机构61包含分别支撑第一对齐部件60a及第二对齐部件60b的支撑体、以及用于使各支撑体移动的电动机等而构成。由此,能够使第一对齐部件60a及第二对齐部件60b独立沿b方向移动。

    另外,装订机部22具有的装订机40对在装载托盘30上利用多个对齐部件60对齐的片材的束(片材束)进行装订处理。这样的装订机40具有第一装订机40a和第二装订机40b而构成。第一装订机40a是在b方向上向片材束的后端缘sr的多处移动并使用针对片材束的后端缘sr进行装订处理的移动装订类型的装订机。另外,第一装订机40a也是与片材束的后端缘sr对置配置并对后端缘sr的至少一处进行装订处理的后端缘装订装订机。第一装订机40a进行的装订处理为第二装订处理。

    另一方面,第二装订机40b配置与在b方向上与第一装订机40a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并对沿着片材束的a方向的侧端缘ss(参照图4)进行装订处理。第二装订机40b进行的装订处理是第一装订处理。更详细而言,第二装订机40b在b方向的一侧,固定于第一装订机40a的移动范围的外侧且与片材束的侧端缘ss对置的位置,对片材束的侧端缘ss进行与第一装订机40a不同的装订处理。作为上述不同的装订处理,在此是指不使用针装订片材束的处理。作为不使用针的装订处理,例如,有如下的处理等:通过以齿模按压片材束而形成凹凸,从而压接所装载的片材彼此的处理;对片材束沿厚度方向产生裂缝,并通过沿着裂缝折回片材束的一部分而整理片材束的处理。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装订机40b是固定装订用装订机,该固定装订用装订机相对于装载于装载托盘30上的、利用第二排出辊对29向a方向输送前的片材束的侧端缘ss对置地配置于对a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ss1(参照图4)进行装订处理的位置。

    在此,以下将利用第一装订机40a进行装订处理的片材束也称为第一片材束s1。另外,以下将利用第二装订机40b进行装订处理的片材束也称为第二片材束s2。第二装订机40b能够进行装订处理的第二片材束s2的最大厚度比第一装订机40a能够进行装订处理的第一片材束s1的最大厚度小。也就是说,当将构成第一片材束s1及第二片材束s2的片材s的厚度设定为恒定时,第二装订机40b能够进行装订处理的第二片材束s2的最大张数比第一装订机40a能够进行装订处理的第一片材束s1的最大张数少。因此,构成为:插入有第二片材束s2的第二装订机40b的开口的上下方向(垂直于a方向及b方向的方向)的宽度比插入有第一片材束s1的第一装订机40a的上下方向的开口窄。

    因而,如图3所示,第二装订机40b配置于不与用第一装订机40a装订的第一片材束s1干扰的位置,也就是说,与上述第一片材束s1相比更靠近b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如图4所示,第一装载位置l1(第二位置)与第二装载位置l2(第一位置)沿b方向偏移。此外,第一装载位置l1是指,当第一装订机40a装订第一片材束s1时(例如装订拐角时),第一片材束s1在装载托盘30上利用第一对齐部件60a及第二对齐部件60b对齐而载置的矩形的范围。另外,第二装载位置l2是指,当第二装订机40b装订第二片材束s2时(即将装订之前),第二片材束s2在装载托盘30上利用第一对齐部件60a及第二对齐部件60b对齐而载置的矩形的范围。

    上述的第一装订机40a利用装订机移动机构45(参照图5)移动到b方向的多处。装订机移动机构45包含用于使第一装订机40a沿b方向移动的导轨、支撑第一装订机40a的支撑体、用于沿着上述导轨使上述支撑体沿b方向移动的电动机等而构成。利用装订机移动机构45使第一装订机40a沿b方向移动,从而第一装订机40a能够对第一片材束s1在b方向的多处进行装订处理。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框图。通过后处理控制部101并基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面板(未图示)上的用户的操作来控制上述的装订机40(第一装订机40a、第二装订机40b)、装订机移动机构45、对齐部件移动机构61、第一排出辊对27、第二排出辊对29、排出辊对间隔调整机构31、抵靠部移动机构81的操作。后处理控制部101是包含例如被称为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的中央运算处理装置、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部而构成的控制部。

    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面板由例如带触控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构成。用户通过对操作面板进行操作,而能够进行各种设定输入(例如设定复印张数、有无装订处理)。另外,用户当在操作面板上输入有无装订处理时,作为进行装订处理的装订机40,能够选择第一装订机40a或者第二装订机40b,或者也能够设定各装订机40的装订位置(拐角、后端缘或者侧端缘)。

    (关于片材后处理装置的操作)

    接着,基于图1~图7进行说明上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操作。当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进行了图像形成处理的片材向片材后处理装置20送入时,在利用操作面板指示形成冲孔的情况下,利用冲孔形成装置21在输送的片材的规定位置(例如沿着装置前侧的侧端缘的两处)形成冲孔。在未指示形成冲孔的情况下,上述片材直接通过冲孔形成装置21。

    并且,片材被第一排出辊对27进一步向下游侧输送。此时,排出辊29a通过排出辊对间隔调整机构31而配置于向上方远离排出滚轮29b的位置(退避位置)。由此,由第一排出辊对27输送来的片材通过排出辊29a与排出滚轮29b的间隙,并从第二排出辊对29向排出托盘50侧突出。

    在片材的后端通过了第一排出辊对27的时刻,利用排出辊对间隔调整机构31使排出辊29a向下方移动,并利用排出辊29a和排出滚轮29b夹入片材。之后,驱动敲击部件而使片材沿着装载托盘30。通过在该状态下使排出辊29a反向旋转,从而沿着装载托盘30拉入片材,并利用抵靠部30a使后端对齐。

    另一方面,利用对齐部件移动机构61,第一对齐部件60a及第二对齐部件60b在b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装载位置l1的外侧。每当片材装载于装载托盘30的第一装载位置l1时,对齐部件移动机构61都重复使第一对齐部件60a和第二对齐部件60b沿b方向移动(接近)并使片材对齐的对齐操作。

    当完成从图像形成装置100输送来的片材向装载托盘30上装载时,在指定利用第一装订机40a的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对装载于第一装载位置l1并对齐的第一片材束s1而言,使第一装订机40a移动到期望的位置,并利用第一装订机40a进行装订处理。之后,第一片材束s1利用第二排出辊对29向排出托盘50排出。此外,在第一片材束s1的张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使抵靠部30a沿a方向移动,并排出装订处理后的第一片材束s1。另外,也可以并用第二排出辊对29的旋转和抵靠部30a的移动来排出第一片材束s1。

    另一方面,在指定利用第二装订机40b的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对齐部件移动机构61使第一对齐部件60a及第二对齐部件60b沿b方向的另一方侧移动,从而使装载于第一装载位置l1的片材束移动到第二装载位置l2(参照图4)。并且,后处理控制部101控制第二排出辊对29,从而对第二装载位置l2的片材束(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多处利用第二装订机40b进行装订处理。更详细而言,如以下所述。

    图6及图7分别表示利用第二排出辊对29将第二片材束s2沿a方向输送之前及之后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剖视图。在后处理控制部101的控制下,第二排出辊对29沿a方向输送配置于第二装载位置l2的第二片材束s2,使得基于第二装订机40b的最初的装订处理位置来到第二装订机40b的开口的位置。然后,利用第二装订机40b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进行最初的装订处理。此外,在第二片材束s2的最初的装订处理位置在将第二片材束s2配置于第二装载位置l2的时刻位于第二装订机40b的开口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二排出辊对29不沿着a方向输送第二片材束s2,而是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进行基于第二装订机40b的最初的装订处理。

    在进行接下来的(第二次的)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第二排出辊对29进一步沿a方向输送第二片材束s2,使得侧端缘ss的下一个装订处理位置来到第二装订机40b的开口的位置。然后,利用第二装订机40b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进行第二次的装订处理。之后,与上述同样地在第二排出辊对29沿a方向输送第二片材束s2后,进行基于第二装订机40b的装订处理,直到装订处理达到规定次数。

    当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多处装订处理结束时,通过第二排出辊对29的旋转和/或抵靠部30a的a方向的移动,装订处理后的第二片材束s2向排出托盘50排出。

    这样,在利用第二装订机40b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多处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101通过利用输送部85沿a方向输送第二片材束,从而沿a方向挪动基于第二装订机40b的第二片材束s2的装订处理位置。由此,能够使第二装订机40b沿a方向不移动,且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多处进行基于第二装订机40b的装订处理。因而,当实现沿着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多处的装订处理时,不需要设置第二装订机40b的移动机构,不需要确保第二装订机40b的移动空间。其结果为,能够避免由于设置第二装订机40b的移动机构等引起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大型化。

    另外,输送部85包含朝向排出托盘50排出第二片材束s2的第二排出辊对29,第二排出辊对29作为用于朝向排出托盘50排出装载托盘30上的片材束(第一片材束s1、第二片材束s2)的辊对是设置于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已有的结构部件。通过将这样的第二排出辊对29用作为了基于第二装订机40b的侧端缘ss的多处装订处理而输送第二片材束s2的输送部85,能够有效利用已有的结构部件,并实现对侧端缘ss的多处装订处理。

    另外,第二装订机40b相对于装载在装载托盘30上的、利用输送部85(第二排出辊对29)输送前的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配置于对a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ss1进行装订处理的位置。也就是说,作为侧端缘装订装订机的第二装订机40b相对于被对齐部件60(第一对齐部件60a、第二对齐部件60b)在装载托盘30上的第一位置(第二装载位置l2)进行了对齐的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对置地配置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ss1。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装订机40b通过第二排出辊对29对第二片材束s2的向a方向输送,能够从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下游侧的端部ss1开始装订处理,并在到达上游侧的端部ss2(参照图4)的多处进行装订处理。因而,能够可靠地实现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多处的装订处理。

    另外,第二装订机40b在进行无针装订处理这一点上进行与进行有针装订处理的第一装订机40a不同的装订处理。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0还具备作为后端缘装订装订机的第一装订机40a,该第一装订机40a相对于被对齐部件60(第一对齐部件60a、第二对齐部件60b)在装载托盘30上且在不同于第一位置(第二装载位置l2)的第二位置(第一装载位置l1)进行了对齐的第一片材束s1,对置地配置于与侧端缘ss正交的后端缘sr,并对后端缘sr的至少一处进行装订处理。并且,作为侧端缘装订装订机的第二装订机40b进行不同于作为后端缘装订装订机的第一装订机40a的装订处理。通过像这样同时设置进行彼此不同的装订处理的两个装订机40(第一装订机40a、第二装订机40b)的结构,在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多处进行基于第二装订机40b的装订处理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特别地,第一装订机40a进行的装订处理是有针装订处理,第二装订机40b进行的装订处理是无针装订处理。也就是说,作为侧端缘装订装订机的第二装订机40b是不使用针的无针类型的装订机。另一方面,作为后端缘装订装订机的第一装订机40a是用针装订的有针类型的装订机。在这种情况下,可靠地实现同时设置了进行彼此不同的装订处理的两个装订机40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0。另外,在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多处进行基于第二装订机40b的无针装订处理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此外,第二装订机40b不限于进行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无针装订处理的装订机。例如,第二装订机40b可以是使用与第一装订机40a种类(针的深度、针的宽度、针的粗度、针的材质等)不同的针对片材束进行装订处理的结构。

    另外,第一装订机40a是后端缘装订用装订机,该后端缘装订用装订机相对于利用第一对齐部件60a及第二对齐部件60b使在装载托盘30上与不同于第二片材束s2的装载位置l2的装载位置l1对齐的另一第一片材束s1对置地配置于对基于输送部85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与沿着输送方向的侧端缘ss正交的后端缘sr进行装订处理的位置,并对后端缘sr的至少一处进行装订处理。通过使用这样的第一装订机40a,能够可靠地实现对第一片材束s1的后端缘sr的装订处理。

    此外,第一装订机40a可以在与装载于装载托盘30上的第一片材束s1的后端缘sr对置的位置固定有多个(固定式)。并且,可以选择性地使用任意的第一装订机40a对后端缘sr的至少一处进行装订处理。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一装订机40a除了向第一片材束s1的后端缘sr的多处移动进行装订处理的结构(移动式)外,作为后端缘装订用而使用的装订机的数量比固定式少,仅为一个,在成本方面也有利。也就是说,如果考虑成本方面,则期望作为后端缘装订装订机的第一装订机40a是向后端缘sr的多处移动进行装订处理的移动装订类型的装订机。

    (输送部的其它结构)

    向沿着侧端缘ss的a方向输送装载托盘30上的第二片材束s2的输送部85可以包含上述的抵靠部30a和抵靠部移动机构81而构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后处理控制部101控制抵靠部移动机构81,能够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多处进行装订处理。更详细而言,如以下所述。

    图8及图9分别表示利用抵靠部30a及抵靠部移动机构81沿a方向输送第二片材束s2之前及之后的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通过利用抵靠部移动机构81使抵靠部30a沿a方向移动,从而配置于第二装载位置l2且后端被抵靠部30a对齐(限制)的第二片材束s2沿a方向输送,以使第二片材束s2中的最初的装订处理位置来到第二装订机40b的开口的位置(参照图9)。然后,利用第二装订机40b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进行最初的装订处理。此外,在第二片材束s2的最初的装订处理位置在将第二片材束s2配置于第二装载位置l2的时刻位于第二装订机40b的开口的位置的情况下,抵靠部移动机构81使抵靠部30a不移动(沿着a方向不输送第二片材束s2),而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进行基于第二装订机40b的最初的装订处理。

    在进行接下来的(第二次的)装订处理的情况下,抵靠部移动机构81以使侧端缘ss的下一个装订处理位置来到第二装订机40b的开口的位置的方式使抵靠部30a沿a方向移动,并沿a方向进一步输送第二片材束s2。然后,利用第二装订机40b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进行第二次的装订处理。以后,与上述同样地,在抵靠部移动机构81使抵靠部30a沿a方向移动并沿a方向输送第二片材束s2后,进行基于第二装订机40b的装订处理,直到装订处理达到规定次数。

    当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多处装订处理结束时,通过第二排出辊对29的旋转和/或抵靠部30a的a方向的移动,装订处理后的第二片材束s2向排出托盘50排出。

    上述的抵靠部30a作为限制装载托盘30上的片材束的a方向的上游侧的后端缘sr(参照图3等)的位置的部件,是设置于片材后处理装置20的已有的结构部件。另外,关于抵靠部移动机构81,也是以向排出托盘50排出装订处理后的片材束为目的使抵靠部30a移动的已有的结构。通过将这样的已有的结构即抵靠部30a及抵靠部移动机构81用作为了基于第二装订机40b的侧端缘ss的多处的装订处理而输送第二片材束s2的输送部85,能够有效利用已有的部件及机构,实现侧端缘ss的多处装订处理。

    另外,即使在将抵靠部30a及抵靠部移动机构81作为输送部85使用的结构中,第二装订机40b也对置地配置于对第二片材束s2的下游侧的端部ss1进行装订处理的位置。更详细而言,第二装订机40b相对于装载在装载托盘30上且在第二装载位置l2(第一位置)被抵靠部30a对后端缘sr的位置进行了限制的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对置地配置于对a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ss1进行装订处理的位置。通过这样的第二装订机40b的配置,能够利用抵靠部30a沿a方向输送第二片材束s2,对第二片材束s2的侧端缘ss的多处进行装订处理。

    通过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通过利用输送部沿输送方向移动片材束,并使基于侧端缘装订装订机(第二装订机40b)的片材束的装订处理位置沿输送方向挪动,从而能够对上述片材束的侧端缘的多处进行装订处理。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进行实施。

    本公开能够用于对装载了从图像形成装置供给的片材的片材束进行装订处理的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特征:

    1.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其具备:

    装载托盘,其装载输送来的片材;

    侧端缘装订装订机,其固定于与片材束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侧端缘对置的位置,并对所述侧端缘进行第一装订处理,其中,所述片材束由装载在所述装载托盘上的多张所述片材构成;

    输送部,其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所述装载托盘上的所述片材束;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输送部,

    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输送部使所述片材束沿所述输送方向移动,并使基于所述侧端缘装订装订机的所述片材束的装订处理位置沿所述输送方向挪动,从而能够对所述侧端缘的多处进行第一装订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还具备设置于所述装载托盘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排出托盘,

    所述输送部包含朝向所述排出托盘排出所述片材束的排出辊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包含:

    限制部件,其将所述片材束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与所述侧端缘正交的后端缘的位置限制于规定位置,并且沿所述输送方向移动而输送所述片材束;以及

    限制部件移动机构,其使所述限制部件沿所述输送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还具备对齐部件,该对齐部件将装载于所述装载托盘上的所述片材束对齐,

    所述侧端缘装订装订机相对于被所述对齐部件在所述装载托盘上的第一位置进行了对齐的所述片材束的所述侧端缘对置地配置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还具备后端缘装订装订机,所述后端缘装订装订机相对于被所述对齐部件在所述装载托盘上且在不同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进行了对齐的片材束对置地配置于与所述侧端缘正交的后端缘,并对所述后端缘的至少一处进行第二装订处理,

    所述后端缘装订装订机进行与所述第一装订处理不同的第二装订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端缘装订装订机是不使用针的无针类型的装订机,

    所述后端缘装订装订机是用针装订的有针类型的装订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端缘装订装订机是向所述后端缘的多处移动并进行第二装订处理的移动装订类型的装订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端缘装订装订机是向所述后端缘的多处移动并进行第二装订处理的移动装订类型的装订机。

    9.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包含: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片材上形成图像并向所述片材后处理装置供给。

    技术总结
    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其具备:装载托盘,其装载输送来的片材;侧端缘装订装订机,其固定于与片材束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侧端缘对置的位置,并对侧端缘进行第一装订处理,其中,片材束由装载在装载托盘上的多张片材构成;输送部,其沿着输送方向输送装载托盘上的片材束;以及控制部,其控制输送部。控制部利用输送部使片材束沿输送方向移动,使基于侧端缘装订装订机的片材束的装订处理位置沿输送方向挪动,从而能够对侧端缘的多处进行第一装订处理。

    技术研发人员:冈田里菜;宫崎昌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0.09.09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37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