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尼装置,尤其涉及将被输入的扭矩传递至输出侧并且使扭矩的变动衰减的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怠速时以及行驶时,例如存在产生由从引擎传递的扭矩变动引起的振动以及异响的情况。为了解决该问题,设置有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阻尼装置。该阻尼装置具有:输入侧板、具有凸缘以及轮毂的输出单元、高刚性阻尼单元、第一以及第二低刚性阻尼单元。
高刚性阻尼单元弹性连结输入侧板与输出单元的凸缘,并且在高扭转角度区域工作。第一以及第二低刚性阻尼单元弹性连结凸缘与轮毂,并且配置于凸缘的两侧,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工作。
另外,专利文献1的阻尼装置具备在低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的机构(迟滞产生机构)。该迟滞产生机构具有配置于离合器板与轮毂之间的树脂制的衬套。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544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专利文献1的衬套具有:与离合器板接触的第一抵接面以及与轮毂接触的第二抵接面,在这些抵接面产生迟滞扭矩。但是,衬套的第一抵接面在引擎的怠速转数区域与离合器板摩擦接触,并且在行驶时的转数区域也同样地与离合器板摩擦接触。即,衬套在阻尼装置的全工作范围与离合器板摩擦接触。
在这样结构的迟滞产生机构中,特别是在增大迟滞扭矩的情况下,会促进衬套的磨损,从而无法长期得到最初的迟滞扭矩。另外,特别是在搭载于大型的卡车等的车辆的阻尼装置中,由于设定的迟滞扭矩较大,通常存在树脂制的衬套受到热影响而损伤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在于,在具有迟滞产生机构的阻尼装置中,在怠速转数区域得到长期稳定的迟滞扭矩。
(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阻尼装置将被输入的扭矩传递至输出侧,并且使扭矩的变动衰减,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装置具备:输入侧旋转部件,绕旋转轴旋转;输出侧旋转部件,配置为相对于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自如;多个弹性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与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以及迟滞产生机构,在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与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具有第一输出部件以及第二输出部件,所述第一输出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出部件在第一扭转角度区域中彼此相对旋转自如,且在比所述第一扭转角度区域大的第二扭转角度区域同步旋转,所述迟滞产生机构具有:衬套,与所述第一输出部件同步旋转;以及摩擦部件,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件同步旋转,与所述衬套摩擦接触而产生第一迟滞扭矩,并且与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摩擦接触而产生第二迟滞扭矩。
在该装置中,例如,在引擎的怠速转数区域工作的第一扭转角度区域中,第一输出部件与第二输出部件相对旋转。因而,在第一扭转角度区域中,与第一输出部件同步旋转的衬套和与第二输出部件同步旋转的摩擦部件摩擦接触,产生第一迟滞扭矩。
另一方面,例如在行驶转数区域工作的第二扭转角度区域中,第一输出部件与第二输出部件同步旋转。另外,第二输出部件与输入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自如。因此,在第二扭转角度区域中,与第一输出部件同步旋转的衬套和与第二输出部件同步旋转摩擦部件未摩擦接触。而且,在该第二扭转角度区域中,摩擦部件与输入侧旋转部件摩擦接触,产生第二迟滞扭矩。
这里,衬套仅在第一扭转角度区域工作而产生第一迟滞扭矩,在其他扭转角度区域不工作。因此,能够抑制衬套的磨损,能够实现衬套的长寿命化。因而,怠速转数区域的迟滞扭矩稳定。另外,作为大型卡车等的车辆用,即使在迟滞产生机构中设定高迟滞扭矩,也能够抑制基于衬套的热量的损伤。
进而,使用一个摩擦部件来产生第一迟滞扭矩以及第二迟滞扭矩,因此结构变得简单。
(2)优选的是,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具有在轴向上隔着预定间隙而相对配置的分别为环状的第一输入板以及第二输入板,所述第一输出部件具有:筒状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以及第一卡合部,形成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所述第二输出部件具有:圆板部,在所述第一输出部件的径向外侧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入板与所述第二输入板的轴向之间;以及第二卡合部,形成于所述圆板部的内周端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卡合部隔着预定间隙而卡合,所述衬套为环状,在所述第一输出部件的筒状部的外周面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入板与所述第一输出部件的第一卡合部的轴向之间,所述摩擦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入板的内周端部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件的圆板部的轴向之间。
(3)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输出部件的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齿,所述衬套在轴向上的侧面具有卡合于所述多个齿的多个突起。
(4)优选的是,所述摩擦部件具有:主体,形成为圆板状;多个突起,从所述主体的外周部向轴向突出,卡合于所述第二输出部件;以及摩擦材料,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侧的面。
(5)优选的是,所述衬套配置于所述主体的径向内侧,所述摩擦材料具有:第一摩擦部,从所述主体的内周端向径向内侧延伸而形成,并与所述衬套摩擦接触;第二摩擦部,与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摩擦接触。
(6)优选的是,所述摩擦材料与所述主体一体成型。
(7)优选的是,所述衬套由铁制材料形成,并且至少在所述摩擦材料的接触面具有表面处理层。
在如上的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抑制在怠速转数区域等的第一扭转角度区域工作的用于产生迟滞扭矩的衬套的磨损,从而使衬套长寿命化。另外,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在怠速转数区域得到稳定的迟滞扭矩。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盘组件的纵剖面概略图。
图2是离合器盘组件的局部主视图。
图3是离合器盘组件的扭转特性线图。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输出侧旋转部件、高刚性弹簧等的主视图。
图6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主要是低刚性阻尼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花键毂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迟滞机构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从固定板侧观察第二摩擦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从离合器板侧观察第二摩擦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具有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阻尼机构(阻尼装置的一例)的离合器盘组件的剖面图。图1的o-o线是离合器盘组件1的旋转轴线。该离合器盘组件1将来自配置于图1的左侧的引擎以及飞轮的扭矩传递至配置于图1的右侧的变速器,并使扭矩变动衰减。另外,图2是离合器盘组件1的局部主视图。
[结构]
离合器盘组件1具有:离合器盘2,通过摩擦接合而从飞轮输入扭矩;阻尼机构3,使吸收从离合器盘2输入的扭矩变动衰减;以及花键毂4(构成输出侧旋转部件的第一输出部件的一例)。
[离合器盘2]
离合器盘2通过未图示的压板而被按压于飞轮。离合器盘2具有:缓冲板6;一对摩擦衬片8,通过铆钉7而被固定于缓冲板6的两面。缓冲板6固定于阻尼机构3的外周部。
[阻尼机构3]
为了衰减以及吸收从引擎传递的扭矩变动,如图3所示,阻尼机构3在正侧(驱动侧的旋转方向)具有四段扭转特性。此外,这里省略负侧的扭转特性。
阻尼机构3具有低刚性阻尼器11、高刚性阻尼12以及迟滞产生机构13。
如图3所示,低刚性阻尼器11在第一段扭转角度区域l1工作。高刚性阻尼12依次在比第一段扭转角度区域l1扭转角度大的第二段扭转角度区域h2、第三段扭转角度区域h3以及第四段扭转角度区域h4工作。
迟滞产生机构13在各段的扭转角度区域产生迟滞扭矩。
<高刚性阻尼12>
如图4所示,高刚性阻尼12具有输入侧旋转部件20、毂缘21(构成输出侧旋转部件的第二输出部件的一例)、以及多个高刚性弹簧22。如图5所示,高刚性弹簧22分别包括四个第一螺旋弹簧221、第二螺旋弹簧222、以及第三螺旋弹簧223。第一螺旋弹簧221与第二螺旋弹簧222具有相同长度。另外,第一螺旋弹簧221收容于第二螺旋弹簧222的内周部。
-输入侧旋转部件20-
输入侧旋转部件20通过离合器盘2从引擎输入扭矩。输入侧旋转部件20具有离合器板24(第一输入板的一例)以及固定板25(第二输入板的一例)。
离合器板24以及固定板25实质上形成为环状,在轴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离合器板24配置于引擎侧,固定板25配置于变速器侧。离合器板24以及固定板25的外周部通过止动销26(参照图2以及图5)连结,一体地旋转。
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离合器板24以及固定板25分别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四个第一保持部24a、25a以及第二保持部24b、25b。第一保持部24a、25a与第二保持部24b、25b在圆周方向上交错配置。另外,在固定板25形成有多个卡合用的缺口25c。
此外,在图2中,仅表示了固定板25,但是离合器板24的保持部24a、24b也是同样的结构。
-毂缘21-
毂缘21是大致圆板状的部件(参照图5),配置于花键毂4的外周。毂缘21能够与离合器板24以及固定板25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毂缘21具有圆板部211与多个齿21c。圆板部211配置于离合器板24与固定板25的轴向之间。多个齿21c形成于圆板部211的内周表面。
如图5所示,毂缘21与花键毂4通过形成于相互的内周部以及外周部的多个齿21c、4c而啮合。此外,在相互的齿21c、4c之间设定有预定的间隙g1。即,毂缘21与花键毂4仅能够以齿21c、4c的间隙g1的角度的量(相当于第一段扭转角度区域l1)相对旋转。
如图5所示,在毂缘21与离合器板24以及固定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以及第二保持部24b、25b相对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窗孔21a以及第二窗孔21b。而且,在第一窗孔21a收容第一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1、222,该第一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1、222通过离合器板24以及固定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而在轴向以及径向上被保持。另外,在第二窗孔21b收容第三螺旋弹簧223,该第三螺旋弹簧223通过离合器板24以及固定板25的第二保持部24b、25b而在轴向以及径向上被保持。
此外,离合器板24以及固定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以及第二保持部24b、25b的圆周方向的两端能够卡合于各螺旋弹簧221~223的端面。
在此,如图5所示,在毂缘21的第一窗孔21a中,在圆周方向的一个端面21d的一部分形成有朝向另一侧突出的突起21e。而且,该突起21e抵接于第一螺旋弹簧221的端面。另一方面,在第一窗孔21a的一个端面21d与第二螺旋弹簧222的端面之间确保有间隙g2(相当于第二段扭转角度区域h2)。
另外,在离合器板24以及固定板25的第一保持部24a、25a,第一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1、222虽然在圆周方向上无间隙地配置,但是在两板24、25的第二保持部24b、25b,第三螺旋弹簧223在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隙g3(参照图2:相当于第三段扭转角度区域h3)配置。
此外,在毂缘21的第二窗孔21b各自的内周侧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卡合孔21f。
通过以上的结构,虽然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但是在第二段~第四段扭转角度区域,首先仅第一螺旋弹簧221被压缩,接着除了第一螺旋弹簧221以外第二螺旋弹簧222也被压缩。而且,之后第三螺旋弹簧223也被压缩。
<低刚性阻尼器11>
如图6以及图7所示,低刚性阻尼器11具有第一摩擦部件30(摩擦部件的一例)以及弹簧盘31、传动盘32、以及多个低刚性弹簧33。
-第一摩擦部件30-
第一摩擦部件30形成为圆板状,配置于离合器板24与毂缘21的内周部的轴向之间。第一摩擦部件30具有第一摩擦部件主体35(摩擦部件的主体的一例,以下具有记载为“第一主体35”)与第一摩擦板36(摩擦部件的摩擦材料的一例)。
如图7所示,第一主体35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开口,具有四个保持部35a、四个第一卡合突起35c、以及突起长度比第一卡合突起35c短的四个第二卡合突起35d。保持部35a形成于各卡合突起35c、35d的内周侧。第一卡合突起35c以及第二卡合突起35d在轴向上从第一主体35的外周部向毂缘21侧突出而形成。
第一摩擦板36与第一主体35一定地固定于第一主体35的离合器板24侧的侧面。第一摩擦板36从第一主体35的内周端进一步向径向内侧延伸形成。在第一摩擦板36的内周端部,固定板25侧的侧面构成内周摩擦部36a(第一摩擦部的一例)。
-弹簧盘31-
弹簧盘31在第一摩擦部件30与毂缘21的轴向之间与第一主体35隔开间隔相对配置。弹簧盘31与第一主体35是大致同样的形状。弹簧盘31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开口,具有四个保持部31a、四个凸台部31b、四个第一缺口31c、以及四个第二缺口31d。第一缺口31c形成于凸台部31b。
保持部31a形成于与第一主体35的保持部35a相对的位置。在凸台部31b的第一缺口31c卡合第一主体35的第一卡合突起35c,进一步凸台部31b卡合于毂缘21的卡合孔21f。另外,第二缺口31d与第一主体35的第二卡合突起35d对应而形成,在该第二缺口31d卡合第二卡合突起35d。
如上所述,第一摩擦部件30与弹簧盘31由于第一卡合突起35c与第一缺口31c的卡合以及第二卡合突起35d与第二缺口31d的卡合而成为一体化。而且,弹簧盘31与毂缘21由于第一卡合突起35c以及凸台部31b与卡合孔21f的卡合而成为一体化。因而,第一摩擦部件30以及弹簧盘31与毂缘21一体地旋转。
-传动盘32-
传动盘32配置于第一摩擦部件30与弹簧盘31的轴向之间,能够与第一摩擦部件30以及弹簧盘31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相对旋转。传动盘32在中央部具有开口,具有四个窗孔32a与形成于传动盘32的内周表面的多个卡合凹部32b。
窗孔32a形成于与第一主体35以及弹簧盘31的保持部35a、31a相对的位置。而且,在各窗孔32a收容低刚性弹簧33,该低刚性弹簧33通过第一主体35以及弹簧盘31的保持部35a、31a而在轴向以及径向上被保持。
此外,第一主体35以及弹簧盘31的保持部35a、31a的圆周方向的两端能够卡合于低刚性弹簧33的端面。
低刚性弹簧33的弹簧常数被设定为相比高刚性弹簧22的弹簧常数大幅度减小。即,高刚性弹簧22的刚性远高于低刚性弹簧33。因此,在第一段扭转角度区域,高刚性弹簧22未被压缩,仅低刚性弹簧33被压缩。
[花键毂4]
花键毂4配置于离合器板24以及固定板25的内周侧。如图4、图6以及图8所示,花键毂4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的凸台41a、41b(筒状部的一例)和从凸台41a、41b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42。
凸台41a、41b在轴向上贯通离合器板24的内周部以及固定板25的内周部而延伸。引擎侧的凸台41a的外周面与离合器板24的内周表面的间隙与现有的结构相比较变得狭窄。即,通过减小凸台41a的外周面与离合器板24的内周表面的间隙,离合器板24相对于花键毂4在径向上被定位。另外,在凸台41a、41b的内周部形成有卡合于变速器的输入轴(未图示)的花键孔4a。
在引擎侧的凸台41a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卡合凸部4d。卡合凸部4d的引擎侧的侧面4e是球面(更详细而言,向外侧鼓出的球面)的一部分。卡合凸部4d实质上没有间隙地卡合于传动盘32的卡合凹部32b。另外,在凸缘42的外周面形成有齿4c(第一卡合部的一例)。如图5说明的那样,该齿4c能够与毂缘21的齿21c啮合,在两齿4c、21c的圆周方向之间存在间隙g1。
<迟滞产生机构13>
如图4以及图6所示,迟滞产生机构13具有第一迟滞产生部45、第二迟滞产生部46、以及第三迟滞产生部47。第一迟滞产生部45仅在第一段扭转角度区域l1工作。第二迟滞产生部46在第二段~第四段扭转角度区域h2、h3、h4工作。第三迟滞产生部47在全扭转角度区域工作。
-第一迟滞产生部45-
第一迟滞产生部45具有第一衬套51(衬套的一例)和第一锥形弹簧52。
第一衬套51是通过冷锻而形成的铁制的环状部件,在表面具有磷酸锰等的表面处理层。第一衬套51在花键毂4的凸台41a的外周配置于卡合凸部4d的侧面与摩擦板36的内周摩擦部36a之间。
如图7详细所示,第一衬套51具有第一抵接面51a、第二抵接面51b、以及多个卡合部51c。
第一抵接面51a为平面,抵接于摩擦板36的内周摩擦部36a。即,该第一抵接面51a与内周摩擦部36a抵接,通过摩擦接触而产生迟滞扭矩。
第二抵接面51b是球面(更详细而言,向内侧凹陷的球面)的一部分,抵接于花键毂4的凸台41a的卡合凸部4d的侧面4e。如前所述,卡合凸部4d的侧面4e是向外侧鼓出的球面的一部分。因此,通过第二抵接面51b与卡合凸部4d的彼此的球面51b、4e抵接,吸收相对于花键毂4的旋转轴线的偏差。另外,卡合凸部4d的侧面(球面)4e的曲率半直径比第二抵接面51b的曲率半直径大。因此,卡合凸部4d的侧面4e与第二抵接面51b的外周侧始终抵接。
多个卡合部51c突出形成于花键毂4的卡合凸部4d侧。而且,该卡合部51c插入到邻接的卡合凸部4d之间。即,卡合部51c与卡合凸部4d啮合。因此,第一衬套51无法相对于花键毂4相对旋转。
另外,第一衬套51的内周表面与花键毂4的凸台41的外周面的径向的间隙被设定为比离合器板24的内周表面与凸台41的外周面的径向的间隙更大。因而,能够抑制第一衬套51的内周表面与凸台41的外周面接触而发热。
进而,第一衬套51的外周面与第一摩擦部件30的第一主体35的内周表面的径向的间隙被设定为比离合器板24的内周表面与凸台41的外周面的径向的间隙大。因而,能够抑制第一衬套51的外周面与第一主体35的内周表面接触而发热。
-第二迟滞产生部46-
如图4、图6以及图9所示,第二迟滞产生部46具有第二摩擦部件55和第二锥形弹簧56。图9是对配置于花键毂4与固定板25之间的各部件进行分解并示出的图。第二迟滞产生部46也包括第一摩擦板36的离合器板24侧的侧面。即,第一摩擦板36的离合器板24侧的侧面构成与离合器板24的侧面摩擦接触而产生迟滞扭矩的第二摩擦部36b。
第二摩擦部件55具有树脂制的第二摩擦部件主体(以下,记载为“第二主体”)58和第二摩擦板59。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二主体58具有内周圆板部60、外周圆板部61、多个连结部62、以及摩擦部63。图10是从固定板25侧观察第二摩擦部件55的图,图11是从离合器板24侧观察第二摩擦部件55的图。
内周圆板部60形成为环状,在内周表面形成有多个卡合凹部60a。外周圆板部61为环状,在内周圆板部60的径向外侧,与内周圆板部60在径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在外周圆板部61的固定板25侧的侧面形成有在轴向上突出的多个卡合突起61a。该卡合突起61a卡合于固定板25的缺口25c。因而,第二摩擦部件55无法与固定板25相对旋转。多个连结部62连结内周圆板部60与外周圆板部61,在圆周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设置。摩擦部63从外周圆板部61进一步向径向外侧延伸形成。
如图11所示,第二摩擦板59设置于第二主体58的外周圆板部61与摩擦部63的侧面(离合器板24侧的侧面)。第二摩擦板59通过四个分割板591而形成为环状。
四个分割板591全部为相同形状,通过对片状的摩擦材料进行冲压加工而冲裁形成。在各分割板591的圆周方向的一端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突出的凸部591a。另外,在各分割板591的圆周方向的另一端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凹陷的凹部591b。从而,通过凸部591a嵌入凹部591b,四个分割板591被相互固定。
在形成这样的第二摩擦部件55的情况下,首先,对片状的摩擦部件进行冲裁,形成四个分割板591。然后,通过使彼此的凹凸部591a、591b嵌合而将四个分割板591固定为环状。之后,将第二主体58装入用于进行树脂成型的模具内,在第二主体58的一部分对环状的第二摩擦板59进行镶嵌成型。
第二锥形弹簧56配置于第二摩擦部件55与固定板25的轴向之间。更详细而言,第二锥形弹簧56配置于第二主体58的外周圆板部61与固定板25的内周端部的轴向之间。而且,相对于毂缘21按压第二摩擦部件55。
此外,如图9所示,在第二锥形弹簧56的内周表面形成有多个缺口56a。形成于第二主体58的外周圆板部61的卡合突起61a贯通该缺口56a。因而,第二锥形弹簧56无法与第二摩擦部件55以及固定板25相对旋转。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第二摩擦部件55的第二摩擦板59被按压于毂缘21的侧面,若第二摩擦部件55与毂缘21相对旋转,则产生迟滞扭矩。另外,同时,由于第二锥形弹簧56的施力,离合器板24经由固定板25而被按压于第一摩擦部件30的第一摩擦板36。因此,若离合器板24与第一摩擦部件30相对旋转,则产生迟滞扭矩。
-第三迟滞产生部47-
第三迟滞产生部47具有第二衬套65。第二衬套65是树脂制,如图9所示,形成为环状。在第二衬套65的固定板25侧的侧面形成有向轴向突出的多个卡合突起65a。
第二衬套65配置于花键毂4的凸缘42与第二摩擦部件55的内周端部的轴向之间。而且,卡合突起65a卡合于卡合凹部60a,该卡合凹部60a形成于第二摩擦部件55的内周圆板部60。此外,卡合突起65a贯通形成于第一锥形弹簧52的内周表面的缺口52a。因而,第二衬套65以及第一锥形弹簧52无法与第二摩擦部件55以及固定板25相对旋转。
而且,第二衬套65由于第一锥形弹簧52的施力而被按压于花键毂4的侧面。因而,若固定板25与花键毂4相对旋转,则产生迟滞扭矩。
在此,第三迟滞产生部47构成为产生比在第一迟滞产生部45产生的迟滞扭矩小的迟滞扭矩。
更详细而言,第一迟滞产生部45以及第三迟滞产生部47的摩擦接触部分的按压载荷相同。但是,第三迟滞产生部47的第二衬套65的摩擦系数为0.1~0.15左右,与此相对,第一迟滞产生部45的第一衬套51的摩擦系数被设定为0.4左右。
通过以上那样的设定,在第一衬套51产生的迟滞扭矩比较大,但是仅为第一段扭转角度区域的工作。另一方面,第二衬套65在第一段~第四段的全扭转角度区域工作,但是在该第二衬套65产生的迟滞扭矩比较小,因此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动作]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盘组件1的扭转特性,这里仅说明正侧的动作,省略关于负侧的动作的说明。
<第一段扭转角度区域l1>
在传递扭矩以及扭矩变动较小的情况下,本装置在扭转特性的第一段扭转角度区域(以下,“第一段”)l1工作。在该第一段中,刚性较低的低刚性弹簧33被压缩。因此,第一摩擦部件30以及弹簧盘31与传动盘32相对旋转。另一方面,由于高刚性弹簧22的刚性较高所以基本不被压缩。因而,输入侧旋转部件20(离合器板24以及固定板25)与毂缘21一体旋转。
根据以上,在扭转特性的第一段中,{输入侧旋转体2 毂缘21 第一摩擦部件30 弹簧盘31}一体旋转,而{传动盘32 花键毂4}相对于这些部件旋转。
在该第一段中,第一衬套51与花键毂4一体旋转,因此与第一摩擦板36相对旋转,该第一摩擦板36与毂缘21一起旋转。即,在第一衬套51与第一摩擦板36的内周摩擦部36a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在这些之间产生迟滞扭矩。
另外,第二衬套65与构成输入侧旋转部件20的固定板25一体旋转,因此与花键毂4相对旋转。即,在第二衬套65与花键毂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从而在这些之间产生迟滞扭矩。
<第二段扭转角度区域h2>
若传递扭矩或者扭矩变动变大,则低刚性弹簧33被压缩,输入侧旋转部件20相对于花键毂4进一步旋转。于是,毂缘21的齿21c与花键毂4的齿4c抵接(间隙g1变成“0”),毂缘21与花键毂4成为一体地旋转。在该状态下,低刚性弹簧33不会被压缩至超过之前的状态,而是开始高刚性弹簧22中的第一螺旋弹簧221的压缩。更详细而言,在毂缘21的窗孔21a形成有突起21e,通过该突起21e,首先第一螺旋弹簧221被压缩。第一螺旋弹簧221的刚性比低刚性弹簧33高,因此可以得到比第一段刚性高的第二段的扭转刚性。
在第二段中,第一螺旋弹簧221被压缩,因此在输入侧旋转部件20与毂缘21(以及花键毂4)之间产生相对旋转。另一方面,固定板25与第二摩擦部件55一体旋转,毂缘21与第一摩擦部件30一体旋转。
因而,在与第二摩擦部件55一体成型的第二摩擦板59与毂缘21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另外,在固定于第一摩擦部件30的第一摩擦板36与离合器板2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进而,与第一段同样地,在第二衬套65与花键毂4之间产生摩擦阻力。由于这些摩擦阻力而产生迟滞扭矩。
在此,在该第二段中,第一摩擦部件30与毂缘21一体旋转,第一衬套51与花键毂4一体旋转,第一摩擦部件30不与第一衬套51相对旋转,在这些部件之间不产生摩擦阻力。
<第三段扭转角度区域h3>
若传递扭矩或者扭矩变动进一步变大,则第一螺旋弹簧221被压缩,毂缘21的窗孔21a的端面21d抵接于第二螺旋弹簧222的端面。即,间隙g2变成“0”。因此,第二螺旋弹簧222也开始被压缩。第一螺旋弹簧221与第二螺旋弹簧222并列配置,因此若第二螺旋弹簧222开始被压缩,则与仅第一螺旋弹簧221被压缩的情况(第二段)相比,扭转刚性变高。即,转移至扭转特性的第三段。
在该第三段中,相对旋转的部件与第二段是同样的,产生与第二段相同的迟滞扭矩。此外,在第三段中,与第二段同样地,第一摩擦部件30与第一衬套51不相对旋转,在这些部件之间不产生摩擦阻力。
<第四段扭转角度区域h4>
若传递扭矩或者扭矩变动进一步变大,则第一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1、222被压缩,自由长的短的第三螺旋弹簧223也开始进一步被压缩。由于第一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1、222与第三螺旋弹簧223并列配置,因此若第三螺旋弹簧223开始被压缩,则与第一以及第二螺旋弹簧221、222被压缩的情况(第三段)相比,扭转刚性变高。即,转移至扭转特性的第四段。
在该第四段中,相对旋转的部件与第二段以及第三段是同样的,产生相同迟滞扭矩。此外,在第四段中,与第二段以及第三段同样地,第一摩擦部件30与第一衬套51不相对旋转,在这些部件之间不产生摩擦阻力。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以上那样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者修正。
(a)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具有四段的扭转特性的离合器盘组件,但是扭转特性的段数没有限定。能够同样地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具有阻尼装置的所有的动力传递装置。
(b)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摩擦部件30由第一主体35与第一摩擦板36构成,但是也可以将这些用一个部件一体地形成。
(c)构成第二摩擦部件55的第二摩擦板59的分割片数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四片。
附图标记说明
1…离合器盘组件;3…阻尼机构;4…花键毂(第一输出部件);4c…齿(第一卡合部);4d…卡合凸部(齿);41a、41b…凸台(筒状部);13…迟滞产生机构;20…输入侧旋转部件;21…毂缘(第二输出部件);21c…齿(第二卡合部);21d…圆板部;22…高刚性弹簧;24…离合器板(第一输入板);25…固定板(第二输入板);30…第一摩擦部件;35…第一主体;35c…第一卡合突起;36…第一摩擦板;36a…内周摩擦部(第一摩擦部);36b…第二摩擦部;51…第一衬套(衬套);51c…卡合部(突起)。
1.一种阻尼装置,将被输入的扭矩传递至输出侧,并且使扭矩的变动衰减,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装置具备:
输入侧旋转部件,绕旋转轴旋转;
输出侧旋转部件,配置为相对于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自如;
多个弹性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与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以及
迟滞产生机构,在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与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相对旋转时产生迟滞扭矩,
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具有第一输出部件以及第二输出部件,
所述第一输出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出部件在第一扭转角度区域中彼此相对旋转自如,且在比所述第一扭转角度区域大的第二扭转角度区域同步旋转,
所述迟滞产生机构具有:
衬套,与所述第一输出部件同步旋转;以及
摩擦部件,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件同步旋转,与所述衬套摩擦接触而产生第一迟滞扭矩,并且与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摩擦接触而产生第二迟滞扭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具有在轴向上隔着预定间隙而相对配置的分别为环状的第一输入板以及第二输入板,
所述第一输出部件具有:
筒状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以及
第一卡合部,形成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
所述第二输出部件具有:
圆板部,在所述第一输出部件的径向外侧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入板与所述第二输入板的轴向之间;以及
第二卡合部,形成于所述圆板部的内周端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卡合部隔着预定间隙而卡合,
所述衬套为环状,在所述第一输出部件的筒状部的外周面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入板与所述第一输出部件的第一卡合部的轴向之间,
所述摩擦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输入板的内周端部与所述第二输出部件的圆板部的轴向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输出部件的筒状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齿,
所述衬套在轴向上的侧面具有卡合于所述多个齿的多个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部件具有:
主体,形成为圆板状;
多个突起,从所述主体的外周部向轴向突出,卡合于所述第二输出部件;以及
摩擦材料,设置于所述主体的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侧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套配置于所述主体的径向内侧,
所述摩擦材料具有:
第一摩擦部,从所述主体的内周端向径向内侧延伸而形成,并与所述衬套摩擦接触;
第二摩擦部,与所述输入侧旋转部件摩擦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材料与所述主体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套由铁制材料形成,并且至少在所述摩擦材料的接触面具有表面处理层。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