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
背景技术:
曳引结构及对重结构设置于电梯中间位置的形式,在同样的井道宽度下轿厢宽度较小,井道深度再减小时会与对重导轨支架干涉。此外,目前的曳引式电梯为单对重与轿厢平衡的方式,由于钢丝绳数量的影响,对重厚度设计受到限制,占用有限空间资源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以解决现有曳引式电梯的单对重与轿厢平衡的方式,受钢丝绳数量影响,对重厚度受到限制,占有体积大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包括轿厢架、位于所述轿厢架上方的上主梁和下主梁、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以及第一对重架和第二对重架,所述下主梁通过铰接部连接在所述上主梁上,所述下主梁通过所述铰接部可相对所述上主梁转动,并呈一定角度;
所述上主梁设有上导向轮组,所述下主梁上设有下导向轮组,所述轿厢架顶部固定有曳引装置,曳引装置上设有曳引轮;
所述第一曳引绳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对重架、所述上导向组的顶部、所述铰接部和所述曳引轮的底部,所述第二曳引绳依次绕过所述第二对重架、所述下导向组的顶部和所述曳引轮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下主梁与所述上主梁的轴线呈角度α;所述第一对重架和所述第二对重架位于所述轿厢架同一侧,且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一对重架与所述曳引轮的立面轴线垂直;
所述第二对重架与所述上导向轮组的轴线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上主梁与所述第一对重架的轴线呈角度° α;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对重架和所述第二对重架位于所述轿厢架相邻面侧,且轴线垂直;
所述第一对重架与所述曳引轮的立面轴线垂直;
所述第二对重架与所述上导向轮组的轴线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上主梁与所述第一对重架的轴线呈直角。
进一步的,所述下主梁与所述上主梁的轴线呈直角。
进一步的,所述下主梁与所述上主梁的轴线呈角度β,所述第一对重架和所述第二对重架位于所述轿厢架相对面侧,且轴线平行;
所述第一对重架与所述曳引轮的立面轴线垂直;
所述第二对重架与与所述上导向轮组的轴线垂直。
根进一步的,所述下主梁与所述上主梁的轴线共线。
进一步的,上主梁与所述第一对重架的轴线呈角度β-°;。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对重架上固定有第一对重轮;所述第二对重架固定有第二对重轮;
所述第一曳引绳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对重轮、所述上导向组的顶部、所述铰接部和所述曳引轮的底部,所述第二曳引绳依次绕过所述第二对重轮、所述下导向组的顶部和所述曳引轮的底部。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上主梁和下主梁的安装角度可变。这样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对重的安装方式,如两个对重位于同一个侧面上、位于相邻的侧面(即互相垂直)或者位于相对的侧面(即互相平行),能满足各种安装空间对各种安装形式的要求,安装较为灵活。
(2)本发明采用双对重平衡方式,能实现对重空间和导轨空间平齐,减少厚度空间的占用,同时由于钢丝绳的分向分散,单侧对重所需的轿顶轮厚度减小,对重厚度随之减小,同时分散两侧,平衡重量要求情况下,对重架无需制作很高,减少井道高度上的要求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结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种结构另一角度示意图。
其中,1、轿厢架;2、第一曳引绳;3、第二曳引绳;4、上主梁;5、下主梁;6、第一对重架;7、第二对重架;8、曳引装置;9、曳引轮;10、上导向轮组;11、下导向轮组;12、第一对重轮;13、第二对重轮;50、铰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4,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包括轿厢架1、位于轿厢架上方的上主梁4和下主梁5、第一曳引绳2、第二曳引绳3、以及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
下主梁5通过铰接部50连接在上主梁4上,下主梁5通过铰接部50可相对上主梁4转动,并呈一定角度;
上主梁4设有上导向轮组10,下主梁上设有下导向轮组11,轿厢架1顶部固定有曳引装置8,曳引装置8上设有曳引轮9;
第一曳引绳2依次绕过第一对重架6、上导向组10的顶部、铰接部50和曳引轮9的底部,第二曳引绳3依次绕过第二对重架7、下导向组11的顶部和曳引轮9的底部。
进一步的,下主梁5与上主梁4的轴线呈角度α;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位于轿厢架1同一侧,且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第一对重架6与曳引轮9的立面轴线垂直;
第二对重架7与上导向轮组11的轴线垂直。
进一步的,上主梁4与第一对重架6的轴线呈角度90° α。
进一步的,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位于轿厢架1相邻面侧,且轴线垂直;
第一对重架6与曳引轮9的立面轴线垂直;
第二对重架7与上导向轮组11的轴线垂直。
进一步的,上主梁4与第一对重架6的轴线呈直角。
进一步的,下主梁5与上主梁4的轴线呈直角。
进一步的,下主梁5与上主梁4的轴线呈角度β,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位于轿厢架1相对面侧,且轴线平行;
第一对重架6与曳引轮9的立面轴线垂直;
第二对重架7与与上导向轮组11的轴线垂直。
根进一步的,下主梁5与上主梁4的轴线共线。
进一步的,上主梁4与第一对重架6的轴线呈角度β-90°;。
进一步的,第一对重架6上固定有第一对重轮12;第二对重架固定有第二对重轮13;
第一曳引绳2依次绕过第一对重轮12、上导向组10的顶部、铰接部50和曳引轮9的底部,第二曳引绳3依次绕过第二对重轮13、下导向组11的顶部和曳引轮9的底部。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包括轿厢架1、位于轿厢架上方的上主梁4和下主梁5、第一曳引绳2、第二曳引绳3、以及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
下主梁5通过铰接部50连接在上主梁4上,下主梁5通过铰接部50可相对上主梁4转动,并呈一定角度;
上主梁4设有上导向轮组10,下主梁上设有下导向轮组11,轿厢架1顶部固定有曳引装置8,曳引装置8上设有曳引轮9;
第一曳引绳2依次绕过第一对重架6、上导向组10的顶部、铰接部50和曳引轮9的底部,第二曳引绳3依次绕过第二对重架7、下导向组11的顶部和曳引轮9的底部。
进一步的,下主梁5与上主梁4的轴线呈角度α;α为锐角;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位于轿厢架1同一侧,且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第一对重架6与曳引轮9的立面轴线垂直;
第二对重架7与上导向轮组11的轴线垂直。
进一步的,上主梁4与第一对重架6的轴线呈角度90° α。
实施例1中,角度α可以是30°,45°,60°等,只要满足实施例1中的布置要求即可,实施例1中的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同侧布置,可有效满足多面观光电梯、布局狭小地段的电梯布局。
实施例2:
参见图3-图4,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位于轿厢架1相邻面侧,且轴线垂直;
第一对重架6与曳引轮9的立面轴线垂直;
第二对重架7与上导向轮组11的轴线垂直。
进一步的,上主梁4与第一对重架6的轴线呈直角。
进一步的,下主梁5与上主梁4的轴线呈直角。
实施例2中,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相邻侧布置,这种布置主要基于电梯井道单侧较为狭小,无法满足双对重布局,或电梯扩容后,井道相对减小,采用实施例2的布局。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进一步的,下主梁5与上主梁4的轴线呈角度β,β为钝角,也可以是180度(即下主梁5与上主梁4的轴线共线);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位于轿厢架1相对面侧,且轴线平行;
第一对重架6与曳引轮9的立面轴线垂直;
第二对重架7与与上导向轮组11的轴线垂直。
根进一步的,下主梁5与上主梁4的轴线共线。
进一步的,上主梁4与第一对重架6的轴线呈角度β-90°;。
进一步的,第一对重架6上固定有第一对重轮12;第二对重架固定有第二对重轮13;
第一曳引绳2依次绕过第一对重轮12、上导向组10的顶部、铰接部50和曳引轮9的底部,第二曳引绳3依次绕过第二对重轮13、下导向组11的顶部和曳引轮9的底部。
实施例3中,角度β可以是120°,135°,150°等,只要满足实施例1中的布置要求即可,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相对侧布置,这种布置主要基于电梯井道相对侧有较大空间,而电梯门及门的对侧已无冗余空间,无法满足双对重布局,或电梯扩容后,井道相对减小,采用实施例3的布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包括轿厢架(1)、位于所述轿厢架上方的上主梁(4)和下主梁(5)、第一曳引绳(2)、第二曳引绳(3)、以及第一对重架(6)和第二对重架(7),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主梁(5)通过铰接部(50)连接在所述上主梁(4)上,所述下主梁(5)通过所述铰接部(50)可相对所述上主梁(4)转动,并呈一定角度;
所述上主梁(4)设有上导向轮组(10),所述下主梁上设有下导向轮组(11),所述轿厢架(1)顶部固定有曳引装置(8),曳引装置(8)上设有曳引轮(9);
所述第一曳引绳(2)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对重架(6)、所述上导向组(10)的顶部、所述铰接部(50)和所述曳引轮(9)的底部,所述第二曳引绳(3)依次绕过所述第二对重架(7)、所述下导向组(11)的顶部和所述曳引轮(9)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主梁(5)与所述上主梁(4)的轴线呈角度α;所述第一对重架(6)和所述第二对重架(7)位于所述轿厢架(1)同一侧,且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第一对重架(6)与所述曳引轮(9)的立面轴线垂直;
所述第二对重架(7)与所述上导向轮组(11)的轴线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梁(4)与所述第一对重架(6)的轴线呈角度90° 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架(6)和所述第二对重架(7)位于所述轿厢架(1)相邻面侧,且轴线垂直;
所述第一对重架(6)与所述曳引轮(9)的立面轴线垂直;
所述第二对重架(7)与所述上导向轮组(11)的轴线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梁(4)与所述第一对重架(6)的轴线呈直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主梁(5)与所述上主梁(4)的轴线呈直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主梁(5)与所述上主梁(4)的轴线呈角度β,所述第一对重架(6)和所述第二对重架(7)位于所述轿厢架(1)相对面侧,且轴线平行;
所述第一对重架(6)与所述曳引轮(9)的立面轴线垂直;
所述第二对重架(7)与与所述上导向轮组(11)的轴线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主梁(5)与所述上主梁(4)的轴线共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上主梁(4)与所述第一对重架(6)的轴线呈角度β-9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重位置可调的电梯轿顶驱动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架(6)上固定有第一对重轮(12);所述第二对重架固定有第二对重轮(13);
所述第一曳引绳(2)依次绕过所述第一对重轮(12)、所述上导向组(10)的顶部、所述铰接部(50)和所述曳引轮(9)的底部,所述第二曳引绳(3)依次绕过所述第二对重轮(13)、所述下导向组(11)的顶部和所述曳引轮(9)的底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