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
背景技术:
电梯是一种必备的配套设备,可以给居住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在电梯井道设置中,往往需要考虑曳引机和对重的位置布局,现有的背包式电梯结构复杂,而且曳引机钢丝绳连接于轿厢顶部,由于钢丝绳和轿厢的连接位置和重心位置不在竖直线上,维护保养不便,造成轿厢乘用时不稳,影响轿厢的使用寿命。
目前的曳引式电梯为单对重与轿厢平衡的方式,由于钢丝绳数量的影响,对重厚度设计受到限制,占用有限空间资源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以解决现有曳引式电梯的单对重与轿厢平衡的方式,受钢丝绳数量影响,对重厚度受到限制,占有体积大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包括两组对重架、两组曳引绳、曳引装置、电梯轿厢、结构主梁、轿厢架,任一所述对重架内设有对重,所述结构主梁设置在所述轿厢架的上方,所述电梯轿厢固定设置在所述轿厢架内;
所述曳引装置固定在所述轿厢架的顶部,所述曳引装置上设有曳引轮;
两组所述对重架分立于所述电梯轿厢的两个对立面侧,所述结构主梁上设有两个导向轮组,任一组所述导向轮组在空间上位于所述曳引轮至所述对重架之间;任一所述导向轮组至少包含一个导向轮,任意两个所述导向轮位于同一立面上;
任一组所述对重架上设有对重轮;所述导向轮和所述对重轮的立面轴线垂直;
任一侧的所述曳引绳从同一侧的所述对重架方向依次绕过所述对重轮、所述导向轮组和所述曳引轮。
进一步的,任一所述导向轮组包含两个导向轮,每一侧的所述曳引绳同一侧的所述对重架方向依次绕过所述对重轮的底部、导向轮组的顶部,并从所述曳引轮底部绕出。
进一步的,所述曳引轮与所述对重轮的立面轴线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曳引轮与所述对重轮的立面轴线垂直。
进一步的,还包括两个反绳轮x,两个所述反绳轮x位于所述曳引轮的两侧,且位于所述曳引轮的下方;
所述曳引轮和两个所述反绳轮x的立面轴线在同一平面上,所述曳引轮与所述对重轮的立面轴线平行;
每一侧的所述曳引绳同一侧的所述对重架方向依次绕过所述对重轮的底部、所述导向轮组的顶部、第一个所述反绳轮x的底部、所述曳引轮顶部、并从第二个所述反绳轮x绕出。
进一步的,任一所述导向轮组包含两个个导向轮,任意两个所述导向轮位于同一高度上。
进一步的,任一所述导向轮组至少包含两个导向轮,靠近所述曳引轮的两个所述导向轮位于同一高度上,剩余所述导向轮位于其他高度上。
进一步的,所述结构主梁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梁板,所述导向轮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一梁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曳引轮的重心线与所述电梯轿厢的重心线重合。
本发明采用双对重平衡方式,能实现对重空间和导轨空间平齐,减少厚度空间的占用,同时由于钢丝绳的分向分散,单侧对重所需的曳引轮厚度减小,对重厚度随之减小,同时分散两侧,平衡重量要求情况下,对重架无需制作很高,减少井道高度上的要求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1、结构主梁;3、电梯轿厢;4、轿厢架;7、对重架;8、对重;9、导向轮;10、曳引轮;11、曳引轮;12、反绳轮;14、对重轮;15、曳引绳;16、曳引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参见图1-3,一种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包括两组对重架7、两组曳引绳15、曳引装置16、电梯轿厢3、结构主梁1、轿厢架4,任一所述对重架7内设有对重8,所述结构主梁1设置在所述轿厢架4的上方,所述电梯轿厢3固定设置在所述轿厢架4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曳引装置16固定在所述轿厢架4的顶部,所述曳引装置16上设有曳引轮10;
两组所述对重架7分立于所述电梯轿厢3的两个对立面侧,所述结构主梁1上设有两个导向轮组,任一组所述导向轮组在空间上位于所述曳引轮16至所述对重架7之间;任一所述导向轮组至少包含一个导向轮9,任意两个所述导向轮9位于同一立面上;
任一组所述对重架7上设有对重轮14;所述导向轮9和所述对重轮14的立面轴线垂直;
任一侧的所述曳引绳15从同一侧的所述对重架7方向依次绕过所述对重轮14、所述导向轮组和所述曳引轮10。
进一步的,任一所述导向轮组包含两个导向轮9,每一侧的所述曳引绳15同一侧的所述对重架7方向依次绕过所述对重轮14的底部、导向轮组的顶部,并从所述曳引轮10底部绕出。
进一步的,所述曳引轮10与所述对重轮14的立面轴线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曳引轮10与所述对重轮14的立面轴线垂直。
进一步的,还包括两个反绳轮12,两个所述反绳轮12位于所述曳引轮10的两侧,且位于所述曳引轮10的下方;
所述曳引轮10和两个所述反绳轮12的立面轴线在同一平面上,所述曳引轮10与所述对重轮14的立面轴线平行;
每一侧的所述曳引绳15同一侧的所述对重架7方向依次绕过所述对重轮14的底部、所述导向轮组的顶部、第一个所述反绳轮12的底部、所述曳引轮10顶部、并从第二个所述反绳轮12绕出。
进一步的,任一所述导向轮组包含两个个导向轮9,任意两个所述导向轮9位于同一高度上。
进一步的,任一所述导向轮组至少包含两个导向轮,靠近所述曳引轮10的两个所述导向轮9位于同一高度上,剩余所述导向轮9位于其他高度上。
进一步的,所述结构主梁1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梁板,所述导向轮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一梁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曳引轮10的重心线与所述电梯轿厢3的重心线重合。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包括结构主梁1、轿厢3、轿厢架4和对称设置于轿厢架4两侧的两对重架7,对重架7内设有对重8。结构主梁1位于轿厢架4上方,结构主梁上设有4个导向轮9,轿厢架4上方设有曳引机10,曳引机上设有曳引轮11,每个对重架7上各设有一个对重轮14,对重轮14和导向轮9的轴线垂直,曳引轮11上缠绕有两组曳引绳15(图示画出的两股曳引绳15只是示意,实际按载重量的不同,钢丝绳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例如:3股和4股),每一侧的曳引绳15依次绕过同一侧的对重轮14、导向轮9和曳引轮10。
关于曳引轮10的固定方式,可以是曳引轮10固定在曳引机16上,曳引机16固定在轿厢架4上。或者在轿厢架4上固定有安装架,安装架包括平行的第二梁板17,曳引轮10固定在第二梁板17之间。
进一步的,导向轮9可位于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
其中,结构主梁1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梁板,导向轮9固定在第一梁板1之间。
实施例2
具体可参见图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结构主梁上设有四个导向轮9,曳引轮10有一个,曳引轮10和对重轮14的轴线平行;每一侧的曳引绳15依次绕过同一侧的对重轮14的底部和两个导向轮9的顶部,并从曳引轮10的底部绕出。
实施例3
具体可参见图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结构主梁1上设有四个导向轮9,曳引轮10、两个反绳轮1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曳引轮11固定在轿厢架4的顶面,两个反绳轮12分别固定在轿厢架4的底面上并位于曳引轮11的两侧,曳引轮10、两个反绳轮12和对重轮14的轴线平行;每一侧的曳引绳15依次绕过同一侧的对重轮14的底部、两个导向轮9的顶部、一个反绳轮12的底部、曳引轮10的顶部,并从另一个反绳轮12的底部绕出。
实施例4
具体可参见图3,结构主梁1上设有四个导向轮9,其中,有1个导向轮9的高度略低于其他3个导向轮9,曳引轮10和导向轮9的轴线平行;每一侧的曳引绳15依次绕过同一侧的对重轮14的底部和两个导向轮9的顶部,并从曳引轮10的底部绕出。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当然也可以设置多个导向轮9,例如5个、6个,只要能够实现曳引绳15从对重轮14到曳引轮10之间的导向和转向即可;进一步的,曳引绳15在曳引轮10与导向轮9之间和导向轮9和对重轮14之间为竖直状态。每一侧的曳引绳15的根数可以相同或不同,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而定。上述任一传动轮(包括导向轮9、曳引轮10、反绳轮12、对重轮14)均固定设置,而且可绕着传动轮的轴心转动。
本发明的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为双对重电梯结构,井道内部的绳轮受力均匀,运行平稳,对重轮设置于对重上方,地坑不需要开挖过深,施工成本低、维修方便。同时采用双对重平衡方式,将平衡重量按钢丝绳的数量进行分配两侧,同时曳引机设置在轿厢顶侧,通过定滑轮组进行钢丝绳分组分向,将对重设置在轿厢的两侧,而轿厢的两侧具有导轨安装的空间,实现对重空间和导轨空间平齐,减少厚度空间的占用,同时由于钢丝绳的分向分散,单侧对重所需的反绳轮厚度减小,对重厚度自然可以随之减小,更好的容纳进入未利用的空间内,同时分散两侧,平衡重量要求情况下,对重架无需制作很高,减少井道高度上的要求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包括两组对重架(7)、两组曳引绳(15)、曳引装置(16)、电梯轿厢(3)、结构主梁(1)、轿厢架(4),任一所述对重架(7)内设有对重(8),所述结构主梁(1)设置在所述轿厢架(4)的上方,所述电梯轿厢(3)固定设置在所述轿厢架(4)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曳引装置(16)固定在所述轿厢架(4)的顶部,所述曳引装置(16)上设有曳引轮(10);
两组所述对重架(7)分立于所述电梯轿厢(3)的两个对立面侧,所述结构主梁(1)上设有两个导向轮组,任一组所述导向轮组在空间上位于所述曳引轮(10)至所述对重架(7)之间;任一所述导向轮组至少包含一个导向轮(9),任意两个所述导向轮(9)位于同一立面上;
任一组所述对重架(7)上设有对重轮(14);所述导向轮(9)和所述对重轮(14)的立面轴线垂直;
任一侧的所述曳引绳(15)从同一侧的所述对重架(7)方向依次绕过所述对重轮(14)、所述导向轮组和所述曳引轮(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导向轮组包含两个导向轮(9),每一侧的所述曳引绳(15)同一侧的所述对重架(7)方向依次绕过所述对重轮(14)的底部、导向轮组的顶部,并从所述曳引轮(10)底部绕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10)与所述对重轮(14)的立面轴线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10)与所述对重轮(14)的立面轴线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反绳轮(12),两个所述反绳轮(12)位于所述曳引轮(10)的两侧,且位于所述曳引轮(10)的下方;
所述曳引轮(10)和两个所述反绳轮(12)的立面轴线在同一平面上,所述曳引轮(10)与所述对重轮(14)的立面轴线平行;
每一侧的所述曳引绳(15)同一侧的所述对重架(7)方向依次绕过所述对重轮(14)的底部、所述导向轮组的顶部、第一个所述反绳轮(12)的底部、所述曳引轮(10)顶部、并从第二个所述反绳轮(12)绕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导向轮组至少包含两个导向轮(9),任意两个所述导向轮(9)位于同一高度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导向轮组至少包含两个导向轮(9),靠近所述曳引轮(10)的两个所述导向轮(9)位于同一高度上,剩余所述导向轮(9)位于其他高度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主梁(1)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梁板,所述导向轮(9)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一梁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顶驱动分散式平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10)的重心线与所述电梯轿厢(3)的重心线重合。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