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85


    本发明属于物流配送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



    背景技术:

    物流设备是现代化企业的主要作业工具之一,是合理组织批量生产和机械化流水作业的基础;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物流设备又是组织物流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体现着企业的物流能力大小;物流设备是物流系统中的物质基础,伴随着物流的发展与进步,物流设备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物流设备领域中许多新的设备不断涌现,如四向托盘、高架叉车、自动分拣机、自动引导搬运车、集装箱等,极大的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了物流成本,在物流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物流的快速发展。

    市场上的配送设备大都发生过包裹滑落设备主体的弊端,无法实现对包裹纸箱的快捷取货和稳固配送,无法减轻较重包裹对智能配送机前端的集中荷载,不能避免发生侧翻现象,叉铲组的不能拆卸,无法改变智能配送机的有效占用空间,不便于进行大量堆放和存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市场上的配送设备大都发生过包裹滑落设备主体的弊端,无法实现对包裹纸箱的快捷取货和稳固配送,无法减轻较重包裹对智能配送机前端的集中荷载,不能避免发生侧翻现象,叉铲组的不能拆卸,无法改变智能配送机的有效占用空间,不便于进行大量堆放和存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包括智能配送机,所述智能配送机上中部设置有动力柱体,所述动力柱体的外表面靠近上侧设置有顶盖,所述智能配送机的下部两侧对称设置有滑动结构,所述动力柱体的外表面靠近右侧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环口槽,所述顶盖的上端表面中间位置固设有橡胶皮垫,所述智能配送机上且位于环口槽的内侧中间位置安装有叉铲组,所述叉铲组上设置有包裹纸箱,所述动力柱体的内部中间位置靠近左侧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上端表面靠近左侧安装有弧形导杆,所述动力柱体的上端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动力柱体的底端表面靠近右侧中间位置开设有深槽,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右端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伸缩推杆,所述伸缩推杆的右侧设置有前横柱卡杆,所述前横柱卡杆的外表面靠近下侧中间位置连接有连体卡板,所述连体卡板的下侧且位于深槽内侧设置有齿条板,所述齿条板的上端表面均匀固设有若干组齿条牙,所述前横柱卡杆的外表面靠近上侧中间位置固设有顶部延体;

    所述前横柱卡杆的一侧安装有一号铲手,所述前横柱卡杆的另一侧安装有二号铲手,所述一号铲手和二号铲手上的一端均固设有组装卡柱,所述组装卡柱的左端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定位卡槽,所述智能配送机的底部且位于动力柱体的下端设置有底接板,所述底接板的底端表面一侧中间位置固设有底部卡头,所述滑动结构包括对接卡头,所述对接卡头的上端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内卡槽,所述底部卡头的外表面靠近一侧固设有卡装边牙,所述对接卡头的下端表面两侧对称设置有侧展脚,所述侧展脚上靠近下侧中部固设有外延柱,所述外延柱的外表面安装有橡胶滚胎,所述橡胶滚胎的内侧靠近中间位置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侧靠近中间位置固设有橡胶套环,所述橡胶套环的内侧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套环孔,所述齿条板的下端表面均匀连接有若干组钢性弹簧,所述底接板的底端表面一侧中间位置且与底部卡头对应设置有固设有驱动卡头,所述驱动卡头与第一驱动电机之间设置有驱动接柱。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盖通过第一驱动电机和弧形导杆配合与智能配送机活动设置,动力柱体与底接板固定设置,底接板的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外设电子感应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动结构通过对接卡头和底部卡头配合与底接板卡固安装,其中底部卡头通过卡装边牙和内卡槽配合与对接卡头活动设置,内卡槽的内侧壁表面开设有牙边槽,卡装边牙与牙边槽相配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轴承通过橡胶套环和套环孔配合与外延柱套设安装,橡胶滚胎的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轴槽,轴承通过轴槽与橡胶滚胎卡固安装,且橡胶滚胎通过轴承与外延柱旋转安装,其中外延柱通过套环孔与橡胶套环套设安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两组所述橡胶滚胎均通过侧展脚与对接卡头滑动安装,第一驱动电机通过驱动接柱与驱动卡头活动设置,其中,驱动接柱、驱动卡头和滑动结构共同构成后轮驱动结构,而滑动结构和底部卡头共同构成前轮辅动结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包裹纸箱通过叉铲组与智能配送机固定安装,前横柱卡杆与连体卡板固定设置,且前横柱卡杆和连体卡板共同构成活动啮合结构,其通过伸缩推杆与第二驱动电机活动安装,其中连体卡板的下部形状呈斜刀板型,活动啮合结构通过连体卡板和齿条牙配合与齿条板啮合设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号铲手的前端板材倾角呈15°,其中部板材倾角呈180°,其后部板材形状呈弯曲状,一号铲手通过组装卡柱和定位卡槽配合与前横柱卡杆组合安装,其中前横柱卡杆通过顶部延体和定位卡槽配合与二号铲手卡固安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叉铲组通过活动啮合结构和伸缩推杆配合与第二驱动电机滑动安装,且叉铲组通过活动啮合结构、齿条板和第二驱动电机配合与智能配送机伸缩设置,其中,齿条板通过钢性弹簧和深槽配合与底接板弹动设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配送设备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首先通过外设电子感应器辅助智能配送机,启动第一驱动电机,通过驱动接柱带动驱动卡头下部的滑动结构滚动,将智能配送机行驶至包裹一侧,通过启动第二驱动电机带动伸缩推杆向前推动活动啮合结构,将叉铲组的前侧板材插入包裹下侧,同时滑动结构不断带动智能配送机向前运动,将包裹铲至叉铲组上,其中,活动啮合结构由连体卡板卡固在齿条板的右侧,包裹被托举至与水平地面平行,然后由智能配送机将包裹进行配送,配送至指定地点后,通过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弧形导杆向上运动,将顶盖的后侧抬高,将包裹纸箱卸下,通过上述操作,完成对包裹纸箱的配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有叉铲组和齿条板,利用齿条板底部的钢性弹簧将其弹动安装在深槽内侧,当叉铲组通过智能配送机不断向前行驶提供的水平铲力,将包裹纸箱放置在叉铲组上时,利用包裹的自重对叉铲组的竖向压力,由叉铲组将压力传输至活动啮合结构上,再通过连体卡板将压力传导在齿条板上,其中,利用连体卡板底部与齿条牙的紧密啮合,使叉铲组的整体放置包裹的同时,不会发生铲板滑脱,避免包裹从叉铲组上滑落,且利用二号铲手中部的板材倾角呈180°,以及在伸缩推杆的推动下,将连体卡板卡固在齿条板的右端,将包裹与地面水平安放,当包裹纸箱自身重量超过叉铲组的承载力后,由第二驱动电机带动伸缩推杆,将连体卡板卡固至齿条板的最后端,此时,利用二号铲手后部的板材形状呈弯曲状,将包裹纸箱倒放在智能配送机的上端,再橡胶皮垫增大顶盖表面摩擦力的基础上,使包裹纸箱稳固安放在智能配送机上,以实现对包裹纸箱的快捷取货和稳固配送。

    2、通过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和弧形导杆、钢性弹簧,当包裹配送至指定地点后,可通过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弧形导杆向上运动,将顶盖的后侧抬高,使包裹纸箱从智能配送机上部卸下,通过上述操作,完成对包裹纸箱的配送功能,其中,利用一号铲手的前端板材倾角呈15°,将一号铲手和二号铲手一同插入箱体底侧,此时的叉铲组的前部初部受到包裹的压力,可利用活动啮合结构将压力传导至齿条板上的同时,利用其底部的钢性弹簧的弹动回弹特性,将部分压力进行抵消,减轻较重包裹对智能配送机前端的集中荷载,避免出现智能配送机发生侧翻现象,确保智能配送机能够正常使用;其中,利用前横柱卡杆和顶部延体共同构成的柱体与定位卡槽相吻合,可分别将一号铲手和二号铲手通过组装卡柱活动组装在前横柱卡杆上,由上述描述的操作过程,可实现叉铲组的灵活拆卸和组装,不使用智能配送机时,可将叉铲组包含的一号铲手和二号铲手轻松拆卸下来,减小智能配送机的有效占用空间,便于对智能配送机进行堆放和存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前置载物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顶置载物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内部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前横柱卡杆和齿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叉铲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智能配送机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滑动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底接板的局部截面图。

    图中1、智能配送机;2、动力柱体;3、顶盖;4、滑动结构;5、环口槽;6、橡胶皮垫;7、叉铲组;8、包裹纸箱;9、第一驱动电机;10、弧形导杆;11、第二驱动电机;12、深槽;13、伸缩推杆;14、前横柱卡杆;15、连体卡板;16、齿条板;17、齿条牙;18、顶部延体;19、一号铲手;20、二号铲手;21、组装卡柱;22、定位卡槽;23、底接板;24、底部卡头;425、对接卡头;426、内卡槽;27、卡装边牙;428、侧展脚;429、外延柱;430、橡胶滚胎;431、轴承;432、橡胶套环;433、套环孔;34、钢性弹簧;35、驱动卡头;36、驱动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8所示,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包括智能配送机1,智能配送机1上中部设置有动力柱体2,动力柱体2的外表面靠近上侧设置有顶盖3,智能配送机1的下部两侧对称设置有滑动结构4,动力柱体2的外表面靠近右侧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环口槽5,顶盖3的上端表面中间位置固设有橡胶皮垫6,智能配送机1上且位于环口槽5的内侧中间位置安装有叉铲组7,叉铲组7上设置有包裹纸箱8,动力柱体2的内部中间位置靠近左侧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9,第一驱动电机9的上端表面靠近左侧安装有弧形导杆10,动力柱体2的上端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11,动力柱体2的底端表面靠近右侧中间位置开设有深槽12,第二驱动电机11的右端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伸缩推杆13,伸缩推杆13的右侧设置有前横柱卡杆14,前横柱卡杆14的外表面靠近下侧中间位置连接有连体卡板15,连体卡板15的下侧且位于深槽12内侧设置有齿条板16,齿条板16的上端表面均匀固设有若干组齿条牙17,前横柱卡杆14的外表面靠近上侧中间位置固设有顶部延体18;

    如图5-8所示,前横柱卡杆14的一侧安装有一号铲手19,前横柱卡杆14的另一侧安装有二号铲手20,一号铲手19和二号铲手20上的一端均固设有组装卡柱21,组装卡柱21的左端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定位卡槽22,智能配送机1的底部且位于动力柱体2的下端设置有底接板23,底接板23的底端表面一侧中间位置固设有底部卡头24,滑动结构4包括对接卡头425,对接卡头425的上端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内卡槽426,底部卡头24的外表面靠近一侧固设有卡装边牙27,对接卡头425的下端表面两侧对称设置有侧展脚428,侧展脚428上靠近下侧中部固设有外延柱429,外延柱429的外表面安装有橡胶滚胎430,橡胶滚胎430的内侧靠近中间位置设置有轴承431,轴承431的内侧靠近中间位置固设有橡胶套环432,橡胶套环432的内侧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套环孔433,齿条板16的下端表面均匀连接有若干组钢性弹簧34,底接板23的底端表面一侧中间位置且与底部卡头24对应设置有固设有驱动卡头35,驱动卡头35与第一驱动电机9之间设置有驱动接柱36,启动第一驱动电机9,通过驱动接柱36带动驱动卡头35下部的滑动结构4滚动,将智能配送机1行驶至包裹一侧,通过启动第二驱动电机11带动伸缩推杆13向前推动活动啮合结构,将叉铲组7的前侧板材插入包裹下侧。

    顶盖3通过第一驱动电机9和弧形导杆10配合与智能配送机1活动设置,动力柱体2与底接板23固定设置,底接板23的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外设电子感应器,借助外设电子感应器,寻着地面上的图标进行由调理的配送和运输。

    滑动结构4通过对接卡头425和底部卡头24配合与底接板23卡固安装,其中底部卡头24通过卡装边牙27和内卡槽426配合与对接卡头425活动设置,内卡槽426的内侧壁表面开设有牙边槽,卡装边牙27与牙边槽相配合,其中由动力柱体2为该智能配送机1提供动力,环口槽5为叉铲组7活动安装在智能配送机1上提供便利,底接板23的底侧固定的底部卡头24和驱动卡头35,为滑动结构4提供活动安装对接的部件。

    轴承431通过橡胶套环432和套环孔433配合与外延柱429套设安装,橡胶滚胎430的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轴槽,轴承431通过轴槽与橡胶滚胎430卡固安装,且橡胶滚胎430通过轴承431与外延柱429旋转安装,其中外延柱429通过套环孔433与橡胶套环432套设安装。

    两组橡胶滚胎430均通过侧展脚428与对接卡头425滑动安装,第一驱动电机9通过驱动接柱36与驱动卡头35活动设置,其中,驱动接柱36、驱动卡头35和滑动结构4共同构成后轮驱动结构,而滑动结构4和底部卡头24共同构成前轮辅动结构,外延柱429通过套环孔433与橡胶套环432紧密套设后,而将轴承431连同橡胶滚胎430旋转安装在其上,上述操作步骤简单,也为滑动结构4的整体拆卸和组装提供方便。

    包裹纸箱8通过叉铲组7与智能配送机1固定安装,前横柱卡杆14与连体卡板15固定设置,且前横柱卡杆14和连体卡板15共同构成活动啮合结构,其通过伸缩推杆13与第二驱动电机11活动安装,其中连体卡板15的下部形状呈斜刀板型,活动啮合结构通过连体卡板15和齿条牙17配合与齿条板16啮合设置,活动啮合结构由连体卡板15卡固在齿条板16的右侧,包裹被托举至与水平地面平行,然后由智能配送机1将包裹进行配送,而其中可通过设置有叉铲组7和齿条板16,利用齿条板16底部的钢性弹簧34将其弹动安装在深槽12内侧,当叉铲组7通过智能配送机1不断向前行驶提供的水平铲力,将包裹纸箱8放置在叉铲组7上时,利用包裹的自重对叉铲组7的竖向压力,由叉铲组7将压力传输至活动啮合结构上,再通过连体卡板15将压力传导在齿条板16上,利用钢性弹簧34自身的弹性特征将部分压力抵消掉。

    一号铲手19的前端板材倾角呈15°,其中部板材倾角呈180°,其后部板材形状呈弯曲状,一号铲手19通过组装卡柱21和定位卡槽22配合与前横柱卡杆14组合安装,其中前横柱卡杆14通过顶部延体18和定位卡槽22配合与二号铲手20卡固安装,其中利用前横柱卡杆14和顶部延体18共同构成的柱体与定位卡槽22相吻合,可分别将一号铲手19和二号铲手20通过组装卡柱21活动组装在前横柱卡杆14上,由上述描述的操作过程,可实现叉铲组7的灵活拆卸和组装,不使用智能配送机1时,可将叉铲组7包含的一号铲手19和二号铲手20轻松拆卸下来,减小智能配送机1的有效占用空间,便于对智能配送机1进行堆放和存储。

    叉铲组7通过活动啮合结构和伸缩推杆13配合与第二驱动电机11滑动安装,且叉铲组7通过活动啮合结构、齿条板16和第二驱动电机11配合与智能配送机1伸缩设置,其中,齿条板16通过钢性弹簧34和深槽12配合与底接板23弹动设置,利用二号铲手20中部的板材倾角呈180°,以及在伸缩推杆13的推动下,将连体卡板15卡固在齿条板16的右端,将包裹与地面水平安放。

    配送设备的工作原理:首先通过外设电子感应器辅助智能配送机1,启动第一驱动电机9,通过驱动接柱36带动驱动卡头35下部的滑动结构4滚动,将智能配送机1行驶至包裹一侧,通过启动第二驱动电机11带动伸缩推杆13向前推动活动啮合结构,将叉铲组7的前侧板材插入包裹下侧,同时滑动结构4不断带动智能配送机1向前运动,将包裹铲至叉铲组7上,其中,活动啮合结构由连体卡板15卡固在齿条板16的右侧,包裹被托举至与水平地面平行,然后由智能配送机1将包裹进行配送;而其中可通过设置有叉铲组7和齿条板16,利用齿条板16底部的钢性弹簧34将其弹动安装在深槽12内侧,当叉铲组7通过智能配送机1不断向前行驶提供的水平铲力,将包裹纸箱8放置在叉铲组7上时,利用包裹的自重对叉铲组7的竖向压力,由叉铲组7将压力传输至活动啮合结构上,再通过连体卡板15将压力传导在齿条板16上,其中,利用连体卡板15底部与齿条牙17的紧密啮合,使叉铲组7的整体放置包裹的同时,不会发生铲板滑脱,避免包裹从叉铲组7上滑落,且利用二号铲手20中部的板材倾角呈180°,以及在伸缩推杆13的推动下,将连体卡板15卡固在齿条板16的右端,将包裹与地面水平安放,当包裹纸箱8自身重量超过叉铲组7的承载力后,由第二驱动电机11带动伸缩推杆13,将连体卡板15卡固至齿条板16的最后端,此时,利用二号铲手20后部的板材形状呈弯曲状,将包裹纸箱8倒放在智能配送机1的上端,再橡胶皮垫6增大顶盖3表面摩擦力的基础上,使包裹纸箱8稳固安放在智能配送机1上,以实现对包裹纸箱8的快捷取货和稳固配送;然后通过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9和弧形导杆10、钢性弹簧34,当包裹配送至指定地点后,可通过第一驱动电机9带动弧形导杆10向上运动,将顶盖3的后侧抬高,使包裹纸箱8从智能配送机1上部卸下,通过上述操作,完成对包裹纸箱8的配送功能,其中,利用一号铲手19的前端板材倾角呈15°,将一号铲手19和二号铲手20一同插入箱体底侧,此时的叉铲组7的前部初部受到包裹的压力,可利用活动啮合结构将压力传导至齿条板16上的同时,利用其底部的钢性弹簧34的弹动回弹特性,将部分压力进行抵消,减轻较重包裹对智能配送机1前端的集中荷载,避免出现智能配送机1发生侧翻现象,确保智能配送机1能够正常使用;其中,利用前横柱卡杆14和顶部延体18共同构成的柱体与定位卡槽22相吻合,可分别将一号铲手19和二号铲手20通过组装卡柱21活动组装在前横柱卡杆14上,由上述描述的操作过程,可实现叉铲组7的灵活拆卸和组装,不使用智能配送机1时,可将叉铲组7包含的一号铲手19和二号铲手20轻松拆卸下来,减小智能配送机1的有效占用空间,便于对智能配送机1进行堆放和存储;其中由动力柱体2为该智能配送机1提供动力,环口槽5为叉铲组7活动安装在智能配送机1上提供便利,底接板23的底侧固定的底部卡头24和驱动卡头35,为滑动结构4提供活动安装对接的部件,对接卡头425对其下侧的滚动部件起到转接作用,内卡槽426与卡装边牙27相配对,侧展脚428与外延柱429固定安装后,外延柱429通过套环孔433与橡胶套环432紧密套设后,而将轴承431连同橡胶滚胎430旋转安装在其上,上述操作步骤简单,也为滑动结构4的整体拆卸和组装提供方便;最后将包裹配送至指定地点后,通过第一驱动电机9带动弧形导杆10向上运动,将顶盖3的后侧抬高,将包裹纸箱8卸下,通过上述操作,完成对包裹纸箱8的配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配送机(1),所述智能配送机(1)上中部设置有动力柱体(2),所述动力柱体(2)的外表面靠近上侧设置有顶盖(3),所述智能配送机(1)的下部两侧对称设置有滑动结构(4),所述动力柱体(2)的外表面靠近右侧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环口槽(5),所述顶盖(3)的上端表面中间位置固设有橡胶皮垫(6),所述智能配送机(1)上且位于环口槽(5)的内侧中间位置安装有叉铲组(7),所述叉铲组(7)上设置有包裹纸箱(8),所述动力柱体(2)的内部中间位置靠近左侧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9),所述第一驱动电机(9)的上端表面靠近左侧安装有弧形导杆(10),所述动力柱体(2)的上端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11),所述动力柱体(2)的底端表面靠近右侧中间位置开设有深槽(1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1)的右端表面中间位置设置有伸缩推杆(13),所述伸缩推杆(13)的右侧设置有前横柱卡杆(14),所述前横柱卡杆(14)的外表面靠近下侧中间位置连接有连体卡板(15),所述连体卡板(15)的下侧且位于深槽(12)内侧设置有齿条板(16),所述齿条板(16)的上端表面均匀固设有若干组齿条牙(17),所述前横柱卡杆(14)的外表面靠近上侧中间位置固设有顶部延体(18);

    所述前横柱卡杆(14)的一侧安装有一号铲手(19),所述前横柱卡杆(14)的另一侧安装有二号铲手(20),所述一号铲手(19)和二号铲手(20)上的一端均固设有组装卡柱(21),所述组装卡柱(21)的左端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定位卡槽(22),所述智能配送机(1)的底部且位于动力柱体(2)的下端设置有底接板(23),所述底接板(23)的底端表面一侧中间位置固设有底部卡头(24),所述滑动结构(4)包括对接卡头(425),所述对接卡头(425)的上端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内卡槽(426),所述底部卡头(24)的外表面靠近一侧固设有卡装边牙(27),所述对接卡头(425)的下端表面两侧对称设置有侧展脚(428),所述侧展脚(428)上靠近下侧中部固设有外延柱(429),所述外延柱(429)的外表面安装有橡胶滚胎(430),所述橡胶滚胎(430)的内侧靠近中间位置设置有轴承(431),所述轴承(431)的内侧靠近中间位置固设有橡胶套环(432),所述橡胶套环(432)的内侧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套环孔(433),所述齿条板(16)的下端表面均匀连接有若干组钢性弹簧(34),所述底接板(23)的底端表面一侧中间位置且与底部卡头(24)对应设置有固设有驱动卡头(35),所述驱动卡头(35)与第一驱动电机(9)之间设置有驱动接柱(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3)通过第一驱动电机(9)和弧形导杆(10)配合与智能配送机(1)活动设置,动力柱体(2)与底接板(23)固定设置,底接板(23)的内部中间位置设置有外设电子感应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结构(4)通过对接卡头(425)和底部卡头(24)配合与底接板(23)卡固安装,其中底部卡头(24)通过卡装边牙(27)和内卡槽(426)配合与对接卡头(425)活动设置,内卡槽(426)的内侧壁表面开设有牙边槽,卡装边牙(27)与牙边槽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431)通过橡胶套环(432)和套环孔(433)配合与外延柱(429)套设安装,橡胶滚胎(430)的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轴槽,轴承(431)通过轴槽与橡胶滚胎(430)卡固安装,且橡胶滚胎(430)通过轴承(431)与外延柱(429)旋转安装,其中外延柱(429)通过套环孔(433)与橡胶套环(432)套设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橡胶滚胎(430)均通过侧展脚(428)与对接卡头(425)滑动安装,第一驱动电机(9)通过驱动接柱(36)与驱动卡头(35)活动设置,其中,驱动接柱(36)、驱动卡头(35)和滑动结构(4)共同构成后轮驱动结构,而滑动结构(4)和底部卡头(24)共同构成前轮辅动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纸箱(8)通过叉铲组(7)与智能配送机(1)固定安装,前横柱卡杆(14)与连体卡板(15)固定设置,且前横柱卡杆(14)和连体卡板(15)共同构成活动啮合结构,其通过伸缩推杆(13)与第二驱动电机(11)活动安装,其中连体卡板(15)的下部形状呈斜刀板型,活动啮合结构通过连体卡板(15)和齿条牙(17)配合与齿条板(16)啮合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铲手(19)的前端板材倾角呈15°,其中部板材倾角呈180°,其后部板材形状呈弯曲状,一号铲手(19)通过组装卡柱(21)和定位卡槽(22)配合与前横柱卡杆(14)组合安装,其中前横柱卡杆(14)通过顶部延体(18)和定位卡槽(22)配合与二号铲手(20)卡固安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叉铲组(7)通过活动啮合结构和伸缩推杆(13)配合与第二驱动电机(11)滑动安装,且叉铲组(7)通过活动啮合结构、齿条板(16)和第二驱动电机(11)配合与智能配送机(1)伸缩设置,其中,齿条板(16)通过钢性弹簧(34)和深槽(12)配合与底接板(23)弹动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送设备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首先通过外设电子感应器辅助智能配送机(1),启动第一驱动电机(9),通过驱动接柱(36)带动驱动卡头(35)下部的滑动结构(4)滚动,将智能配送机(1)行驶至包裹一侧,通过启动第二驱动电机(11)带动伸缩推杆(13)向前推动活动啮合结构,将叉铲组(7)的前侧板材插入包裹下侧,同时滑动结构(4)不断带动智能配送机(1)向前运动,将包裹铲至叉铲组(7)上,其中,活动啮合结构由连体卡板(15)卡固在齿条板(16)的右侧,包裹被托举至与水平地面平行,然后由智能配送机(1)将包裹进行配送,配送至指定地点后,通过第一驱动电机(9)带动弧形导杆(10)向上运动,将顶盖(3)的后侧抬高,将包裹纸箱(8)卸下,通过上述操作,完成对包裹纸箱(8)的配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智慧物流用配送设备,包括智能配送机,所述智能配送机上中部设置有动力柱体,所述动力柱体的外表面靠近上侧设置有顶盖,所述智能配送机的下部两侧对称设置有滑动结构,所述动力柱体的外表面靠近右侧中间位置贯穿开设有环口槽,所述顶盖的上端表面中间位置固设有橡胶皮垫;本发明能够避免包裹从叉铲组上滑落,使包裹纸箱稳固安放在智能配送机上,以实现对包裹纸箱的快捷取货和稳固配送,减轻较重包裹对智能配送机前端的集中荷载,避免出现智能配送机发生侧翻现象,确保智能配送机能够正常使用,实现叉铲组的灵活拆卸和组装,减小智能配送机的有效占用空间,便于对智能配送机进行堆放和存储。

    技术研发人员:童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酷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6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32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