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业是人类利用可供养殖(包括种植)的水域,按照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和对水域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运用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从事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为农业生产部门之一。按水域性质不同分为海水养殖业和淡水养殖业。按养殖、种植对象,分为鱼类、虾蟹类、贝类,及藻类、芡、莲、藕等。中国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远至公元前1142年(殷末周初)已知凿池养鱼,范蠡约在公元前460年著有《养鱼经》,为世界最早的养鱼文献。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力改造利用一切可供养殖的水域和潜在水域,扩大养殖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水体)产量;开拓水产养殖的新领域、新途径,发展工厂化、机械化、高密度温流水、网箱(包括多层网箱)、人工鱼礁、立体、间套混等养殖,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挖掘水产生产潜力;保护水产资源和生态环境,水产养殖业获得较快发展。
底栖鱼主要是指在海洋底层附近生活的鱼类。底栖鱼多为鳅科和鲇科,如:花鼠、红尾鲶、网纹鼠、铲子鱼、黑线飞狐、小精灵、青苔鼠、清道夫等等的各种鼠鱼,还有光背电鳗、七星刀鱼、肺鱼等。星鲨、真鲨carcharhinus、角鲨squalus、扁头哈那鲨、鳐raja和虹dasyatis等是常见的经济底栖鱼类,并非所有的鱼都喜欢生活在水面附近,有些鱼喜欢生活在水底,人们称这些鱼为"底栖鱼”。有时对湖泊或河流底层的鱼如镰柄鱼或拟鲨等也称为底栖鱼,但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称之为底层鱼。
在对底栖鱼类进行养殖时,大多采用沉性饲料进行投食,但是养殖地点的环境一般较为复杂,不仅原生地物较多,同时鱼类自身的排泄物都会将部分饲料隐藏住,鱼类很难发现实现进食,一方面导致饲料的部分浪费,养殖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鱼类进食不够的现象而影响生长的现象发生,从而降低养殖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可以通过对饲料结构进行改造,先沉入水底中等待,在附近有鱼类进行觅食时,利用鱼类游动时引起的水流来作为触发条件,饲料上的感知囊片感知到水流变化后引起共振,并将振动传递至内部的助解体囊棒中,再次借用磁力带动热触发球内的摩擦体进行反复摩擦,从而生成热量对热分解层进行加热,迫使其发生分解反应释放出气体,气体充入助解体囊棒中不断膨胀最终致使饲料表面出现破碎的孔洞,然后球形饲料充气膨胀使得饲料浮力增大开始上浮,有利于鱼类直接观察到,同时饲料开始解体方便鱼类进食,实现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鱼类的进食率。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投放鱼苗之前将养殖地点底处的垃圾、排泄物以及大块石头进行清除;
s2、每天向养殖地点内投喂两次自浮饲料,每隔一周检测一次鱼苗的生长情况,调节自浮饲料的投喂量始终为其体重的1.2%-1.6%;
s3、自浮饲料先沉入水底,当底栖鱼类在附近觅食时引起水流,自浮饲料感知到水流变化后同步跟随,从而触发上浮动作并开始解体,供底栖鱼类直接食用;
s4、每隔5-7天整体换水一次,并增加水体溶氧量,单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5-1/4,每天换水一次直至全部;
s5、及时回收漂浮至水面上的部件,在养殖结束捕捞起鱼后,放干水并再次进行清理,开始下一轮的养殖。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两次投喂时间为春夏时早上6点至7点下午4点至5点投喂,秋冬时早上8点至9点下午3点至4点投喂。
进一步的,所述自浮饲料包括球形饲料,所述球形饲料内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助解体囊棒,所述助解体囊棒内外两端分别连接有热触发球和感知囊片,且热触发球、助解体囊棒和感知囊片依次连通,所述感知囊片贯穿球形饲料并延伸至其外侧,且感知囊片处于无气状态,助解体囊棒处于充气状态,感知囊片用来感知水底的水流变化,从而通过助解体囊棒触发热触发球的充气动作,并借由气体在助解体囊棒内的膨胀促使球形饲料先开裂,然后感知囊片充气膨胀导致球形饲料浮力增大开始上浮,并在上浮过程中逐渐解体供鱼类直接进食。
进一步的,所述感知囊片包括外气囊片和弹性扇片,且弹性扇片连接于外气囊片内侧,所述感知囊片呈扁平的扇形状,外气囊片可以膨胀增大体积,弹性扇片提高感知囊片的弹性性能,可以在水流变化中更好的引起共振,扁平的扇形状可以更好的感知水流变化。
进一步的,所述助解体囊棒包括主气囊棒、水溶外衣以及多根开孔针,所述水溶外衣包覆于主气囊棒外侧壁上,所述开孔针均匀连接于主气囊棒远离热触发球的一端,开孔针用来在主气囊棒充气膨胀后对球形饲料外表面进行冲击,有利于快速促使其破裂,然后对感知囊片进行充气,同时水分从孔洞中流进与水溶外衣接触,在水溶外衣溶解后助解体囊棒失去与球形饲料之间的连接作用,有利于球形饲料的解体和助解体囊棒、热触发球的剥离。
进一步的,所述水溶外衣采用泡腾崩解剂制成,泡腾崩解剂不仅可以快速溶解在水中,同时还会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一方面可以加速球形饲料的解体,另一方面可以更明显的吸引鱼类进食。
进一步的,所述热触发球包括隔热外球、热分解层、导热内球和摩擦体,所述热分解层填充于隔热外球与导热内球之间,且导热内球设于隔热外球中心处,所述摩擦体填充于导热内球中,所述隔热外球靠近助解体囊棒一端开设有相连通的,在摩擦体内出现摩擦动作时会迅速产生大量的热量对热分解层进行加热,然后分解释放出气体从中释放,依次实现对助解体囊棒、感知囊片的充气。
进一步的,所述热分解层采用受热分解产生气体的物质制成,所述摩擦体为质量比1:1的摩擦颗粒和磁性颗粒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主气囊棒内设有磁吸球,所述磁吸球与感知囊片之间连接有弹性杆,通过感知囊片将振动依次传递至弹性杆和磁吸球之后,通过磁吸球对磁性颗粒的吸引力,迫使其带动摩擦颗粒在导热内球内进行反复迁移摩擦,从而产生热量用来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在增氧时保持溶氧量在5mg/l以上。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可以通过对饲料结构进行改造,先沉入水底中等待,在附近有鱼类进行觅食时,利用鱼类游动时引起的水流来作为触发条件,饲料上的感知囊片感知到水流变化后引起共振,并将振动传递至内部的助解体囊棒中,再次借用磁力带动热触发球内的摩擦体进行反复摩擦,从而生成热量对热分解层进行加热,迫使其发生分解反应释放出气体,气体充入助解体囊棒中不断膨胀最终致使饲料表面出现破碎的孔洞,然后球形饲料充气膨胀使得饲料浮力增大开始上浮,有利于鱼类直接观察到,同时饲料开始解体方便鱼类进食,实现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鱼类的进食率。
(2)自浮饲料包括球形饲料,球形饲料内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助解体囊棒,助解体囊棒内外两端分别连接有热触发球和感知囊片,且热触发球、助解体囊棒和感知囊片依次连通,感知囊片贯穿球形饲料并延伸至其外侧,且感知囊片处于无气状态,助解体囊棒处于充气状态,感知囊片用来感知水底的水流变化,从而通过助解体囊棒触发热触发球的充气动作,并借由气体在助解体囊棒内的膨胀促使球形饲料先开裂,然后感知囊片充气膨胀导致球形饲料浮力增大开始上浮,并在上浮过程中逐渐解体供鱼类直接进食。
(3)感知囊片包括外气囊片和弹性扇片,且弹性扇片连接于外气囊片内侧,感知囊片呈扁平的扇形状,外气囊片可以膨胀增大体积,弹性扇片提高感知囊片的弹性性能,可以在水流变化中更好的引起共振,扁平的扇形状可以更好的感知水流变化。
(4)助解体囊棒包括主气囊棒、水溶外衣以及多根开孔针,水溶外衣包覆于主气囊棒外侧壁上,开孔针均匀连接于主气囊棒远离热触发球的一端,开孔针用来在主气囊棒充气膨胀后对球形饲料外表面进行冲击,有利于快速促使其破裂,然后对感知囊片进行充气,同时水分从孔洞中流进与水溶外衣接触,在水溶外衣溶解后助解体囊棒失去与球形饲料之间的连接作用,有利于球形饲料的解体和助解体囊棒、热触发球的剥离。
(5)水溶外衣采用泡腾崩解剂制成,泡腾崩解剂不仅可以快速溶解在水中,同时还会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一方面可以加速球形饲料的解体,另一方面可以更明显的吸引鱼类进食。
(6)热触发球包括隔热外球、热分解层、导热内球和摩擦体,热分解层填充于隔热外球与导热内球之间,且导热内球设于隔热外球中心处,摩擦体填充于导热内球中,隔热外球靠近助解体囊棒一端开设有相连通的,在摩擦体内出现摩擦动作时会迅速产生大量的热量对热分解层进行加热,然后分解释放出气体从中释放,依次实现对助解体囊棒、感知囊片的充气。
(7)热分解层采用受热分解产生气体的物质制成,摩擦体为质量比1:1的摩擦颗粒和磁性颗粒的混合物。
(8)主气囊棒内设有磁吸球,磁吸球与感知囊片之间连接有弹性杆,通过感知囊片将振动依次传递至弹性杆和磁吸球之后,通过磁吸球对磁性颗粒的吸引力,迫使其带动摩擦颗粒在导热内球内进行反复迁移摩擦,从而产生热量用来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自浮饲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感知囊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助解体囊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热触发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球形饲料、2感知囊片、21外气囊片、22弹性扇片、3助解体囊棒、31主气囊棒、32水溶外衣、33开孔针、4热触发球、41隔热外球、42热分解层、43导热内球、44摩擦体、5弹性杆、6磁吸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投放鱼苗之前将养殖地点底处的垃圾、排泄物以及大块石头进行清除;
s2、每天向养殖地点内投喂两次自浮饲料,每隔一周检测一次鱼苗的生长情况,调节自浮饲料的投喂量始终为其体重的1.2%-1.6%;
s3、自浮饲料先沉入水底,当底栖鱼类在附近觅食时引起水流,自浮饲料感知到水流变化后同步跟随,从而触发上浮动作并开始解体,供底栖鱼类直接食用;
s4、每隔5-7天整体换水一次,并增加水体溶氧量,单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5-1/4,每天换水一次直至全部;
s5、及时回收漂浮至水面上的部件,在养殖结束捕捞起鱼后,放干水并再次进行清理,开始下一轮的养殖。
步骤s2中两次投喂时间为春夏时早上6点至7点下午4点至5点投喂,秋冬时早上8点至9点下午3点至4点投喂。
请参阅图2,自浮饲料包括球形饲料1,球形饲料1内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助解体囊棒3,助解体囊棒3内外两端分别连接有热触发球4和感知囊片2,且热触发球4、助解体囊棒3和感知囊片2依次连通,感知囊片2贯穿球形饲料1并延伸至其外侧,且感知囊片2处于无气状态,助解体囊棒3处于充气状态,感知囊片2用来感知水底的水流变化,从而通过助解体囊棒3触发热触发球4的充气动作,并借由气体在助解体囊棒3内的膨胀促使球形饲料1先开裂,然后感知囊片2充气膨胀导致球形饲料1浮力增大开始上浮,并在上浮过程中逐渐解体供鱼类直接进食。
值得注意的是,球形饲料1的具体配方应视不同的底栖鱼类进行调整,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感知囊片2包括外气囊片21和弹性扇片22,且弹性扇片22连接于外气囊片21内侧,感知囊片2呈扁平的扇形状,外气囊片21可以膨胀增大体积,弹性扇片22提高感知囊片2的弹性性能,可以在水流变化中更好的引起共振,扁平的扇形状可以更好的感知水流变化。
请参阅图4,助解体囊棒3包括主气囊棒31、水溶外衣32以及多根开孔针33,水溶外衣32包覆于主气囊棒31外侧壁上,开孔针33均匀连接于主气囊棒31远离热触发球4的一端,开孔针33用来在主气囊棒31充气膨胀后对球形饲料1外表面进行冲击,有利于快速促使其破裂,然后对感知囊片2进行充气,同时水分从孔洞中流进与水溶外衣32接触,在水溶外衣32溶解后助解体囊棒3失去与球形饲料1之间的连接作用,有利于球形饲料1的解体和助解体囊棒3、热触发球4的剥离。
水溶外衣32采用泡腾崩解剂制成,泡腾崩解剂不仅可以快速溶解在水中,同时还会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一方面可以加速球形饲料1的解体,另一方面可以更明显的吸引鱼类进食。
主气囊棒31内设有磁吸球6,磁吸球6与感知囊片2之间连接有弹性杆5,通过感知囊片2将振动依次传递至弹性杆5和磁吸球6之后,通过磁吸球6对磁性颗粒的吸引力,迫使其带动摩擦颗粒在导热内球43内进行反复迁移摩擦,从而产生热量用来加热。
请参阅图5,热触发球4包括隔热外球41、热分解层42、导热内球43和摩擦体44,热分解层42填充于隔热外球41与导热内球43之间,且导热内球43设于隔热外球41中心处,摩擦体44填充于导热内球43中,隔热外球41靠近助解体囊棒3一端开设有相连通的45,在摩擦体44内出现摩擦动作时会迅速产生大量的热量对热分解层42进行加热,然后分解释放出气体从45中释放,依次实现对助解体囊棒3、感知囊片2的充气。
热分解层42采用受热分解产生气体的物质制成,例如高锰酸钾、碳酸氢铵等,摩擦体44为质量比1:1的摩擦颗粒和磁性颗粒的混合物。
步骤s4中在增氧时保持溶氧量在5mg/l以上。
本发明可以通过对饲料结构进行改造,先沉入水底中等待,在附近有鱼类进行觅食时,利用鱼类游动时引起的水流来作为触发条件,饲料上的感知囊片2感知到水流变化后引起共振,并将振动传递至内部的助解体囊棒3中,再次借用磁力带动热触发球4内的摩擦体44进行反复摩擦,从而生成热量对热分解层42进行加热,迫使其发生分解反应释放出气体,气体充入助解体囊棒3中不断膨胀最终致使饲料表面出现破碎的孔洞,然后球形饲料1充气膨胀使得饲料浮力增大开始上浮,有利于鱼类直接观察到,同时饲料开始解体方便鱼类进食,实现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鱼类的进食率。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投放鱼苗之前将养殖地点底处的垃圾、排泄物以及大块石头进行清除;
s2、每天向养殖地点内投喂两次自浮饲料,每隔一周检测一次鱼苗的生长情况,调节自浮饲料的投喂量始终为其体重的1.2%-1.6%;
s3、自浮饲料先沉入水底,当底栖鱼类在附近觅食时引起水流,自浮饲料感知到水流变化后同步跟随,从而触发上浮动作并开始解体,供底栖鱼类直接食用;
s4、每隔5-7天整体换水一次,并增加水体溶氧量,单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5-1/4,每天换水一次直至全部;
s5、及时回收漂浮至水面上的部件,在养殖结束捕捞起鱼后,放干水并再次进行清理,开始下一轮的养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两次投喂时间为春夏时早上6点至7点下午4点至5点投喂,秋冬时早上8点至9点下午3点至4点投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浮饲料包括球形饲料(1),所述球形饲料(1)内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助解体囊棒(3),所述助解体囊棒(3)内外两端分别连接有热触发球(4)和感知囊片(2),且热触发球(4)、助解体囊棒(3)和感知囊片(2)依次连通,所述感知囊片(2)贯穿球形饲料(1)并延伸至其外侧,且感知囊片(2)处于无气状态,助解体囊棒(3)处于充气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囊片(2)包括外气囊片(21)和弹性扇片(22),且弹性扇片(22)连接于外气囊片(21)内侧,所述感知囊片(2)呈扁平的扇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解体囊棒(3)包括主气囊棒(31)、水溶外衣(32)以及多根开孔针(33),所述水溶外衣(32)包覆于主气囊棒(31)外侧壁上,所述开孔针(33)均匀连接于主气囊棒(31)远离热触发球(4)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外衣(32)采用泡腾崩解剂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触发球(4)包括隔热外球(41)、热分解层(42)、导热内球(43)和摩擦体(44),所述热分解层(42)填充于隔热外球(41)与导热内球(43)之间,且导热内球(43)设于隔热外球(41)中心处,所述摩擦体(44)填充于导热内球(43)中,所述隔热外球(41)靠近助解体囊棒(3)一端开设有相连通的(4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分解层(42)采用受热分解产生气体的物质制成,所述摩擦体(44)为质量比1:1的摩擦颗粒和磁性颗粒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囊棒(31)内设有磁吸球(6),所述磁吸球(6)与感知囊片(2)之间连接有弹性杆(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栖鱼类用自浮料式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在增氧时保持溶氧量在5mg/l以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