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12


    本发明涉及鲟鱼养殖技术,尤其是一种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背景技术:

    鱼类水产品人工养殖对水质存在着一定的污染,不仅影响环境,而且影响养殖鱼的健康,对鲟鱼也不例外,为解决这种污染问题公开的技术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4968933u,一种适合在小范围水域使用的生态网箱养殖系统,通过布置向网箱内充氧的增氧系统来加氧。稍微复杂一点的有,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6946412a,一种鲟鱼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包括集装箱式一体气浮机、生物滤池、立体水培池和蓄水沟,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不但成本非常高,而且只能处理污水的部分有害物,整个养殖水域并不能得到充分修复。再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1634477u设计的一种用于鲟鱼养殖系统中的水质调配装置,同样,采用一整套人工设计的硬件,如进水缓冲区、紫外线消毒区、水温调控区等等,不仅处理量有限,成本高,而且对鲟鱼排泄沉淀物无法处理,并不是生态环保养殖鲟鱼的最佳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提供一种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创建一种生态健康网箱养殖模式,形成长期行之有效的网箱养殖环保技术,保证养殖用水区的水质达标。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包括以下内容:设计套网网箱结构,利用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对鲟鱼排泄物、青苔进行鱼类食物链重复循环利用;在每个网箱内安装饵料食台,精准计算饵料量;利用鲟鱼生物学特性,实行区域轮养,给水体自然休复期;在网箱底部安装回收利用装置,将排泄及残饵集中后抽出水体外做纯生物法的无害化处理。

    前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作为优选,所述套网网箱包括用于养殖鲟鱼的内网、位于内网外部用于放养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的外网,饵料食台位于内网中间部位。

    前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作为优选,所述饵料食台具有孔径小于8mm的网孔,所投饵料为直径8-16mm的颗粒固态物。

    前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作为优选,所述区域轮养是根据鲟鱼生理特性,在夏、秋季将鲟鱼转移到陆地度夏池中,采用温度15℃±5冷水养殖;空出套网,自然修复网箱水域。

    前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作为优选,所述夏、秋季是指每年5月至11月近六个月时间内,所述陆地度夏池为人工设置的冷水池。

    前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作为优选,所述回收利用装置是通过空气扬液原理将残饵、鱼粪沉淀物提升至水面进行收集,然后进行固化处理。

    前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作为优选,所述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设置在套网网箱底部的污物聚集设施,与污物聚集设施连接设有污物回收设施,通过污物回收设施把养殖尾水进行就地固化处理。

    前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作为优选,所述污物聚集设施包括集污斗,污物回收设施设有伸入集污斗中的输送管,输送管底部连接有充气管;就地固化处理的设施设置在船体上,养殖尾水先送入反硝化槽,然后进入一体式结构的水处理罐槽,依次经过纯氧生化槽以及斜管澄清槽进行处理。

    前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作为优选,所述利用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为鳊鱼、鳙鱼、鲢鱼,并根据外网与内网容量差投放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数量。

    前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作为优选,适时捕捞套网中的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捕大留小,并及时补充同类的新鱼种进行连续鱼类食物链循环利用作业。

    本技术方案根据鱼类食物链特征,在养殖鲟鱼网箱的外围安装套网,利用鳊鱼、鳙鱼等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简称环保鱼种)来消耗鲟鱼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残饵、排泄物以及生长在网箱上的青苔等,以自然循环方式最大限度地消化鲟鱼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在利用本方案进行养殖时,根据网箱面积计算环保鱼种放养数量,鳊鱼会刮食网箱上的青苔附着物等,鳙鱼、鲢鱼会摄食鲟鱼留在网箱中剩余的少量剩余饵料和排泄物。在养殖过程中再进行适时捕捞和补充环保鱼种,使自然循环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进一步,在每个网箱内安装饵料食台,精准计算饵料量,进行饵料投喂管理。可根据不同品种、不同鱼龄的摄食量进行精准计算。既能满足鲟鱼生长的正常需要,又避免浪费,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剩余饵料对水体的污染。

    再进一步,本方案研究鲟鱼生物学特性,实行区域轮养,这种轮养方式非常适合大水面生态养殖。鲟鱼属亚冷水性鱼类,与其它鱼类养殖有很大区别,大部分鱼类在夏季高温高温期间正是高速生长期,需要投喂大量饵料,以便生长,鲟鱼则相反,夏季不在网箱养殖也不投喂饵料,在夏秋季近六个月时段内,转移到人工特制的陆地度夏池,以冷水养殖,可以给网箱水体区域一个自然休复期,也使产业得到长远发展。

    本方案在收集鲟鱼废弃物时,通过空气扬液原理将残饵、鱼粪等沉淀物提出水面处理,通过生化、固化实现控制网箱中鲟鱼排泄物向水体的排放,保护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固化后可作为有机肥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鱼类食物链的连续生物循环利用,实现自然界健康生态养殖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产业的持续性,一次性投入,长期有效,经过无害化处理将鲟鱼养殖对水体的污染降到最低,生化效率高,工程占地少,综合成本低,绿色环保,装置集于船体,特别适合工作面狭小的水面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生物循环套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固态废弃聚集、回收与处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固态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集污抽取部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固态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船体布置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纯氧化法无害化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尾水处理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种单组集污控制方案示意图。

    图9、图10是本发明的一种电气控制原理图(注:两张合二为一是整张)。

    图中:1.外网,2.内网,3.饵料食台,4.废弃物,5.船体,6.水处理罐槽,601.反硝化槽,602.纯氧生化槽,603.斜管澄清槽,604.储泥槽,7.集污网,8.污物回收设施,9.集污斗,10.充气管,11.输送管,12.制氧机,13.气泵,14.储气罐,15.清水外排管,16.水力平衡器,17.污水泵,18.溶氧器,19.风机,20.曝气器,21.蓄电池,22.污泥外运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本实施例一种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包括以下内容:一、设计套网网箱结构,利用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对鲟鱼排泄物、青苔进行鱼类食物链重复循环利用;二、在每个网箱内安装饵料食台,精准计算饵料量;三、利用鲟鱼生物学特性,实行区域轮养,给水体自然休复期;四、在网箱底部安装回收利用装置,将排泄及残饵集中后抽出水体外做纯生物法的无害化处理。

    其中套网网箱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养殖鲟鱼的内网2,位于内网2外部用于放养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的外网1,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为鳊鱼、鳙鱼、鲢鱼为主,根据外网1与内网2容量差即环保鱼种的活动范围投放三种鱼的数量。饵料食台3悬挂于内网1中间部位,距离水面2米深位置,饵料食台3具有孔径小于8mm的网孔,所投饵料为直径8-16mm的颗粒固态物,在水中30分钟内不会散化,鲟在充分摄食过程中整颗呑食。投料前根据饵料系数精准计算不同品种、不同鱼龄的摄食量,进行个性投放,在满足鲟鱼生长需要的前提下控制成本。

    实际操作时,根据鲟鱼日饵率和季节、天气、水温等情况进行精确计算投喂量,工作人员按计划定量分批次投喂,使用水下摄像头检查结果,杜绝浪费。

    在养殖过程中,要适时捕捞套网中的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捕大留小,并及时补充同类的新鱼种进行连续鱼类食物链循环利用作业。

    鲟鱼属亚冷水性鱼类,适宜环境温度在10-28℃,区域轮养是根据鲟鱼生理特性,在夏、秋季(主要指每年5月至11月近六个月时间内),用活鱼运输船将鲟鱼转移在陆地度夏池中,采用温度15℃±5冷水养殖。陆地度夏池为人工设置的冷水池,可以利用当地水库资源,抽取水库底层的冷水,整个期间不进行投食喂料,以便安全度夏。由此,使养殖区网箱处于空闲状态,使网箱水域得到自然修复,即使局部水域养殖区得到六个月的水质自然休护。

    网箱固态废弃物回收利用装置是通过空气扬液原理将残饵、鱼粪沉淀物提升至水面进行收集,然后进行固化处理,参见图2至图7,本装置能收集网箱中85%以上的残饵和粪便等废弃物4。

    具体地说,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设置在套网网箱底部的污物聚集设施,配置气泵13和储气罐14,污物聚集设施主要设有集污网7,与污物聚集设施集污网7连接设有污物回收设施8,通过污物回收设施8把养殖尾水进行就地固化处理。污物聚集设施包括集污斗9,污物回收设施8设有伸入集污斗中的输送管11,输送管11底部连接有充气管10。就地固化处理的各种设施布置在船体5上,养殖尾水先进入反硝化槽601,然后进入一体式结构水处理罐槽6,依次经过纯氧生化槽602以及斜管澄清槽603进行处理,从储泥槽604输出到污泥外运出口22,再进行现场板块压滤机成型。

    进一步,就地固化处理各种设施包括小型制氧机12,提供的氧气通过溶氧器18和污水泵17从反硝化槽601输出的液体混合,再送入纯氧生化槽602,纯氧生化槽602外设回转式风机19,并连接曝气器20,斜管澄清槽603内设有pp斜管,反硝化槽601和斜管澄清槽603均设有清水外排管15,通过反硝化槽601和斜管澄清槽603处理后的废弃物4送入储泥槽604,经储泥槽604和纯氧生化槽602过滤的废液重新返回反硝化槽601进行处理,反硝化槽601中设有水力平衡器16,使设备能连续运行,进水可间断运行,操作更具有灵活性。

    上述组成纯氧生化无害化处理工艺:是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化处理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具有高强度、无臭气污染、动力消耗低的综合环保型处理技术。网箱尾水收集后进入反硝化槽601与纯氧硝化回水混合脱氮,出水进入纯氧生化槽602,纯氧生化槽中设有高效溶氧器18、高效射流器以及海星形曝气器20,在这些装置的综合作用下,使得高溶氧环境下的高活性微生物进一步脱除cod(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之后污水进入斜管澄清槽603。经沉淀澄清后排放。

    本实施例将混悬反应、澄清集装布置。避免各反应室、池之间的连接管路。使新充氧的污水位于底部,提高氧气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活性污泥的回流。设备体积小,全套设施集中一条平台船上。

    网箱固态废弃物回收利用装置工作原理:压缩空气经过充气管10从底端喷出,在输送管11内形成上扬的气泡,此时,输送管11内为气-液混合体。由于空气密度小于液体,输送管11内气液混合体的比重小于管外水比重,管外部的水体会流入输送管11内以达到平衡,使该段混合液提升至出口排出。如果加大供气量,气-液混合体将不断溢出,同时位于集污斗9内的残饵、鱼粪等沉淀物将混合在气-液混合体内一起从出口排出。

    本实施例动力保障系统采用48个单元×0.25kw=12kw光伏电池组,配置蓄电池21。以16个网箱为一个养殖场,单组集污控制方案如图8所示,控制柜配有工业级触摸屏、plc控制器及其它功能模块,用于实现该方案,电气控制原理图参考图9、图10,其中图9中的a-f为集污控制阀,g为液位冲洗阀。

    硬件构成:控制柜本体包含10寸工业级触摸屏、工业plc控制器及功能扩展模块、电源模块、中间继电器、通讯模块、工业级ups电源(如有需要)、漏保开关、连接电缆等。外部硬件设有:供气支管控制阀——用于自动或手动气提集污;消防集污水箱高液位、低液位传感器:低液位传感器用于保护集污抽水泵防止缺水空转,高液位传感器用于连锁控制集污控制阀,冲洗阀:用于定期自动冲洗液位传感器的污物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主气管压力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控主气管管路的压力。

    手动和自动双模切换:手动模式——可以人工手动开启集污控制阀,手动开启后的时间可以调节,达到设定开启的时间后,集污控制阀将会自动关闭,防止手动开启长期持续工作;自动模式-自动模式下,可以按照设定的每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的开启时长进行自动控制,每一个时间点工作后达到设定的开启时长后会自动关闭;每个开启的时间点可以选用启用和停用-启用后对应的该时间点气提集污才会工作,否则将不会工作;本实施例设计有6-10个气提集污时间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

    进一步,消防水箱设有低水位保护传感器,防止因水位过低导致抽水泵启动损坏;集污池水箱同样设有高水位保护传感器(包括水力平衡器16),达到高水位时控制柜进行报警提示,集污控制阀开启无效,防止集污池水箱溢水。

    集污次数统计:每个网箱每天的集污总次数进行统计,当日零点次数清理,可通过数据历史查询查询历史的集污次数。集污时间统计:每个网箱集污控制阀的每次开启时间、当日开启总时间以及该系统所有集污控制阀的开启总时间,可通过数据历史查询功能进行查询。为了防止频繁开启气提集污,设置了集污防频繁开启功能,相邻的两个集污开启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可调,若间隔时间小于设定得间隔时间本次开启无效。

    集污水量统计:控制系统根据集污抽水泵(单独与初级水箱配置)的流量和抽水时间计算当次集污水量以及累计集污水量,并实时存在在触摸屏,可通过历史查询功能进行查询,并根据账户权限进行人工清零和定时清零。

    再进一步,考虑系统可靠性设计,每个集污控制阀配有单独的强制手动开关,当系统控制异常或者系统检修时可通过应急手动开关进行人工气提集污。

    另外,本系统控制柜配有物联网通讯模块,用于实现物联网远程监控,实现气提集污的集中管控、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异地远程监控、手机app监控。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任何对本发明的简单变换后的结构等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包括以下内容:设计套网网箱结构,利用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对鲟鱼排泄物、青苔进行鱼类食物链重复循环利用;在每个网箱内安装饵料食台,精准计算饵料量;利用鲟鱼生物学特性,实行区域轮养,给水体自然休复期;在网箱底部安装回收利用装置,将排泄及残饵集中后抽出水体外做纯生物法的无害化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是,所述套网网箱包括用于养殖鲟鱼的内网(2)、位于内网外部用于放养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的外网(1),饵料食台(3)位于内网中间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是,所述饵料食台具有孔径小于8mm的网孔,所投饵料为直径8-16mm的颗粒固态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区域轮养是根据鲟鱼生理特性,在夏、秋季将鲟鱼转移到陆地度夏池中,采用温度15℃±5冷水养殖;空出套网,自然修复网箱水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夏、秋季是指每年5月至11月近六个月时间内,所述陆地度夏池为人工设置的冷水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是,所述回收利用装置是通过空气扬液原理将残饵、鱼粪沉淀物提升至水面进行收集,然后进行固化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设置在套网网箱底部的污物聚集设施,与污物聚集设施连接设有污物回收设施(8),通过污物回收设施把养殖尾水进行就地固化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污物聚集设施包括集污斗(9),污物回收设施(8)设有伸入集污斗中的输送管(11),输送管底部连接有充气管(10);就地固化处理的设施设置在船体(5)上,养殖尾水先送入反硝化槽(601),然后进入一体式结构的水处理罐槽(6),依次经过纯氧生化槽(602)以及斜管澄清槽(603)进行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为鳊鱼、鳙鱼、鲢鱼,并根据外网(1)与内网(2)容量差投放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9所述的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在于,适时捕捞套网中的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捕大留小,并及时补充同类的新鱼种进行连续鱼类食物链循环利用作业。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鲟鱼大水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其特征包括以下内容:设计套网网箱结构,利用滤食性和刮食性鱼类对鲟鱼排泄物、青苔进行鱼类食物链重复循环利用;在每个网箱内安装饵料食台,精准计算饵料量;利用鲟鱼生物学特性,实行区域轮养,给水体自然休复期;在网箱底部安装回收利用装置,将排泄及残饵集中后抽出水体外做纯生物法的无害化处理。通过鱼类食物链的连续生物循环利用,实现自然界健康生态养殖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产业的持续性,一次性投入,长期有效,经过无害化处理将鲟鱼养殖对水体的污染降到最低,生化效率高,工程占地少,综合成本低,绿色环保,装置集于船体,特别适合工作面狭小的水面作业。

    技术研发人员:邵辉;王宪策;张骁;许式见;胡谋;王斌;夏永涛;潘强业;吴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8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29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