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蚶形无齿蚌的规模化繁育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165


    本发明涉及一种蚶形无齿蚌的规模化繁育方法,可以用于迅速扩增种群数量,第二年就可以获得客观数量,既可以用于增殖放流又可以用于食品加工,环境价值、经济价值都较高,属于高经济价值、高附加值、可做替代肉类的淡水贝类的繁育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蚶形无齿蚌是淡水贝类中的特殊一员,它是目前中国淡水贝类双壳类中已知的,唯一不需要寄生鱼、不需要变态发育过程的蚌类,而且该蚌生长速度快,一年蚌龄时即可达到性成熟,钩介幼虫直接在雌蚌的外鳃瓣中逐渐发育成熟,发育成熟后雌蚌将成熟的幼虫一次性排放至水体中,即成为稚蚌,此过程无需寄生鱼。蚶形无齿蚌壳薄肉多,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本低,养殖过程无污染,还可以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蚶形无齿蚌的口感较其他淡水贝类更细嫩,且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可直接烹饪或者加工作为罐头制品、干货等,因为它繁殖快、养殖成本低、营养丰富,所以可以作为替代性肉类,将极大缓解贫困地区和国家肉类短缺以及肉价飞涨的经济形势,且目前国内尚无蚶形无齿蚌规模化繁育以及深加工产业,故该产业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蚌作为淡水贝类的一员,也同样面临着过度捕捞和栖息地被破坏、变化等威胁,导致该蚌的自然资源逐渐变得越来越少,2009年数据显示长江中下游湖泊贝类处于近危或受威胁状态的种类达到了总数的58.2%。如果能够实现人工规模化繁育将极大缓解该蚌资源逐渐稀少的状况,对稳定水生态系统以及保护水生动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人工控制、高产的蚶形无齿蚌繁育技术。

    本发明的生产方法如下:

    (1)繁育池准备:蚶形无齿蚌的人工繁育过程应尽量模拟自然生境的特征,因蚶形无齿蚌喜流水,好砂质泥壤,故尽可能营造蚶形无齿蚌的生存环境以供繁育需要。

    ①准备繁育池:采用平整土质表面作为繁育池的地基,使用规格为24cm×12cm×6cm(长×宽×高)红砖堆砌繁育池,繁育池尺寸为3.0m×1.5m×0.4m(长×宽×深),在繁育池池底及周边铺设塑料薄膜防渗漏;繁育池设有出水口,出水口宽20cm,深5cm,采用自然溢流方式排水,进水采用φ16的塑料薄膜管扎针喷水,水源为附近河水,进水管端覆盖60目的筛网,过滤大型水生昆虫、藻类。

    ②准备底泥:采挖砂质河泥,晒干碾细后,铺到繁育池中,铺设厚度约为3cm,通入河水,流量为1t/h。

    (2)亲本采集:11月~次年2月,于野外河流中采集蚶形无齿蚌亲本,将采集回的亲本用流水冲洗一遍至表面无淤泥,再将其放置于准备好的繁育池中。

    (3)亲蚌驯化及受精:每个繁育池放入400个亲蚌,雌雄比为4:1,添加底泥一次,调整进水流量至1.5t/h,确保繁殖期间水质新鲜、营养充足;流水驯化一个月,让亲本适应繁育池环境;采集回的亲蚌中既有雄蚌也有雌蚌,在繁育池中即可进行受精,且该密度有利于受精过程的进行,同时也能提高受精率。

    (4)受精雌蚌的筛选:3月初,对上述繁育池中的亲本进行筛选,挑选蚌龄一年及以上的亲本(体长为4cm及以上),用专用开壳器轻轻开壳观察外鳃瓣,挑选外鳃瓣呈隆起或略微鼓起状的亲蚌作繁育用蚌(即为受精雌蚌),将其放入另外一个繁育池中,每个繁育池放置200个雌蚌,流水养殖,流量调整为1t/h,防止流速过快冲走即将排出的稚蚌。

    (5)稚蚌的采集:3月底,采集繁育池表层底泥,通过200目方形筛网(见图)筛洗采集回的底泥,直至大部分底泥被洗去,反冲筛网收集反冲液,澄清10分钟,倒去上清液,取适量底液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稚蚌,若有发现稚蚌,则表明雌蚌已经开始排放稚蚌。

    (6)转移亲蚌:待亲蚌开始排放稚蚌45天后,用专用开壳器轻轻开壳观察鳃瓣,若鳃瓣单薄,无隆起,则认为雌蚌排放幼虫完毕。此时移出所有雌蚌,调整进水流速为1.5t/h。

    (7)蚌苗培育:每隔30天添加碾细后的河泥一次,添加量为10kg~15kg/池,使用竹木制作的蚌耙(耙间距为1.5cm)来回轻轻翻动底泥,保持底泥松软,以防止底泥板结或过于紧实从而导致发臭、底部溶解氧不足;期间注意监测进水溶解氧含量,确保溶解氧不低于4.0mg/l。

    (8)敌害防治:稚蚌蚌龄约45天时,使用40目筛网过筛底泥,清理红线虫、虾米以及其他水生昆虫,防止敌害底栖动物掠食稚蚌、争夺营养物质。

    (9)网箱吊养:稚蚌蚌龄约90天时,已长成大小约为15±5mm的仔蚌,将仔蚌从培育池中移出,采用木质框条网箱吊养。网箱底部铺一层塑料雨布,网箱四面用一层1~2cm网目的乙稀网片固定;直接向网箱内加入河泥,铺满整个箱底,厚约2cm,每个网箱放入2000只仔蚌;选择开阔、背风向阳、流动的水面吊养,使用竹木做桩,用尼龙绳固定网箱的四角,吊入水中。

    (10)后期维护管理:待仔蚌下网箱后一个月,加泥一次,加泥量为首次加泥量的一半,后期不再加泥;定期巡视吊养水面,留意水流过大导致网箱倾覆;夏季时,注意清理网箱周边的水草,以防止网箱附近水体溶解氧低,影响仔蚌生长;冬天水温较低时,可适时调整网箱的深度,将网箱调整至离水面0.8m。

    本发明可大规模、大量繁育蚶形无齿蚌,繁育率高,繁育过程可控、产量高、易于管理、成本低,次年即可产出大量仔蚌,仔蚌可用于增殖放流、科学研究、水体净化,同时在肉价上涨、中小养殖户倒闭、长江禁渔的情况下,是不可多得的口感较佳、营养丰富的替代性肉类,具有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采集到蚶形无齿蚌亲蚌。

    图2为繁育池池底泥筛洗网结构。

    图3为显微镜下稚蚌形状。

    图4蚌蚌龄约90天时的仔蚌。

    图5为木质框条网箱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申请文本中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一种蚶形无齿蚌的规模化繁育方法,步骤如下:

    2019年6月至9月期间于芜湖荆山河与竹丝港河一带采集到蚶形无齿蚌亲蚌(见图1),在安徽水韵软体动物繁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淡水贝类繁育基地进行进行规模化繁育,2020年2月初开始繁育工作。

    (1)繁育池准备

    ①开挖繁育池:采用平整土质表面作为繁育池的地基,使用规格为24cm×12cm×6cm(长×宽×高)红砖堆砌繁育池,繁育池尺寸为3.0m×1.5m×0.5m(长×宽×深),在繁育池池底及周边铺设塑料薄膜防渗漏;繁育池设有出水口,出水口宽20cm,深5cm,采用自然溢流方式排水,进水采用φ16的塑料薄膜管扎针喷水,水源为附近河水,进水管端覆盖培60目的筛网,过滤大型水生昆虫、藻类。共准备了10个繁育池用于蚶形无齿蚌的繁育。

    ②底泥铺设:采挖砂质河泥,晒干碾细后,铺到繁育池中,铺设厚度约为3cm,通入河水,流量为1t/h。

    ③为尽可能模拟蚶形无齿蚌的生存条件,为蚶蚌驯化创造有利条件,所用底泥采自荆山河一带,进水水源也来自附近荆山河。

    (2)亲本驯化及人工受精

    2020年2月初,将采集回的蚶形无齿蚌亲本用流水冲洗至表面无淤泥,再将其放入准备好的繁育池中,每个繁育池放置400个亲蚌;流水驯化,让亲本适应繁育池环境;流水驯化一个月后,调整进水流量至1.5t/h,添加底泥一次,确保繁殖期间水质新鲜、营养充足;采集回的亲蚌中既有雄蚌也有雌蚌,在繁育池中即可进行受精,且该亲蚌密度高有利于受精过程的进行,同时也能提高受精率。

    (3)受精雌蚌筛选

    2020年3月初,对采集回的亲本进行筛选,选择蚌龄一年及以上的亲本(体长为4cm及以上),用专用开壳器轻轻开壳观察外鳃瓣,挑选外鳃瓣呈隆起或略微鼓起状的亲蚌作繁育用蚌(即为受精后的雌蚌),将其放置于另外一个繁育池中,每个繁育池放入200个雌蚌,流水养殖,流量调整为1t/h,防止流速过快冲走即将排出的稚蚌。

    (5)稚蚌采集

    2020年3月底,取适量繁育池表层底泥,通过200目方形筛网(见图2)筛洗采集回的底泥,直至大部分底泥被洗去,反冲筛网收集反冲液,澄清10分钟,倒去上清液,取适量底液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稚蚌,若有发现稚蚌(见图3),则表明雌蚌已经开始排放稚蚌,刚排放出的稚蚌长约为0.55±0.05mm。

    (6)亲蚌转移

    待亲蚌开始排放稚蚌45天后,用专用开壳器轻轻开壳观察鳃瓣,若鳃瓣单薄,无隆起时,则认为雌蚌排放稚蚌完毕。此时移出所有雌蚌,调整进水流速为1.5t/h。

    (7)蚌苗培育

    每隔15天添加碾细后的河泥一次,添加量为10kg~15kg/池,使用竹木制作的蚌耙(耙间距为1.5cm)来回轻轻翻动底泥,保持底泥松软,以防止底泥板结或过于紧实从而导致发臭、底部溶解氧不足;期间注意监测进水溶解氧含量,确保溶解氧不低于4.0mg/l。

    (8)敌害防治

    稚蚌蚌龄约45天时,使用40目筛网过筛底泥,清理红线虫、虾米以及其他水生昆虫,防止敌害底栖动物掠食稚蚌、争夺营养物质。

    (9)网箱吊养

    稚蚌蚌龄约90天时,已长成大小约为15±5mm的仔蚌(见图4),将仔蚌从培育池中移出,10个繁育池共收获10万只仔蚌,采用木质框条网箱(见图5)吊养。网箱底部铺一层塑料雨布,网箱四面用一层1~2cm网目的乙稀网片固定;直接向网箱内加入河泥,铺满整个箱底,厚约2cm,每个网箱放入2000只仔蚌;选择开阔、背风向阳、流动的水面吊养,使用竹木做桩,用尼龙绳固定网箱的四角,吊入水中。

    (10)后期维护管理

    待仔蚌生长至5cm左右时,加泥一次,加泥量为首次加泥量的一半,后期不再加泥;定期巡视吊养水面,留意水流过大导致网箱倾覆;夏季时,注意清理网箱周边的水草,以防止网箱附近水体溶解氧低,影响仔蚌生长;冬天水温较低时,可适时调整网箱的深度,将网箱调整至离水面0.8m。

    本发明可大规模、大量繁育蚶形无齿蚌,繁育率高,繁育过程可控、产量高、易于管理、成本低,次年即可产出大量仔蚌,仔蚌可用于增殖放流、科学研究、水体净化,同时在肉价上涨、中小养殖户倒闭、长江禁渔的情况下,是不可多得的口感较佳、营养丰富的替代性肉类,具有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技术特征:

    1.一种蚶形无齿蚌的规模化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繁育池准备:蚶形无齿蚌的人工繁育过程应尽量模拟自然生境的特征,因蚶形无齿蚌喜流水,好砂质泥壤,故尽可能营造蚶形无齿蚌的生存环境以供繁育需要;

    准备繁育池:采用平整土质表面作为繁育池的地基,使用规格为24cm×12cm×6cm红砖堆砌繁育池,繁育池尺寸为3.0m×1.5m×0.4m,在繁育池池底及周边铺设塑料薄膜防渗漏;繁育池设有出水口,出水口宽20cm,深5cm,采用自然溢流方式排水,进水采用φ16的塑料薄膜管扎针喷水,水源为附近河水,进水管端覆盖60目的筛网,过滤大型水生昆虫、藻类;

    准备底泥:采挖砂质河泥,晒干碾细后,铺到繁育池中,铺设厚度约为3cm,通入河水,流量为1t/h;

    2)、亲本采集:11月~次年2月,于野外河流中采集蚶形无齿蚌亲本,将采集回的亲本用流水冲洗一遍至表面无淤泥,再将其放置于准备好的繁育池中;

    3)、亲蚌驯化及受精:每个繁育池放入400个亲蚌,雌雄比为4:1,添加底泥一次,调整进水流量至1.5t/h,确保繁殖期间水质新鲜、营养充足;流水驯化一个月,让亲本适应繁育池环境;采集回的亲蚌中既有雄蚌也有雌蚌,在繁育池中即可进行受精,且该密度有利于受精过程的进行,同时也能提高受精率;

    4)、受精雌蚌的筛选:3月初,对上述繁育池中的亲本进行筛选,挑选蚌龄一年体长为4cm以上的亲本,用专用开壳器轻轻开壳观察外鳃瓣,挑选外鳃瓣呈隆起或略微鼓起状的亲蚌作繁育用受精雌蚌,将其放入另外一个繁育池中,每个繁育池放置200个雌蚌,流水养殖,流量调整为1t/h,防止流速过快冲走即将排出的稚蚌;

    5)、稚蚌的采集:3月底,采集繁育池表层底泥,通过200目方形筛网筛洗采集回的底泥,直至大部分底泥被洗去,反冲筛网收集反冲液,澄清10分钟,倒去上清液,取适量底液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稚蚌,若有发现稚蚌,则表明雌蚌开始排放稚蚌;

    6)、转移亲蚌:待亲蚌开始排放稚蚌45天后,用开壳器轻轻开壳观察鳃瓣,若鳃瓣单薄,无隆起,则认为雌蚌排放幼虫完毕,此时移出所有雌蚌,调整进水流速为1.5t/h;

    7)、蚌苗培育:每隔30天添加碾细后的河泥一次,添加量为10kg~15kg/池,使用竹木制作耙间距为1.5cm为蚌耙来回轻轻翻动底泥,保持底泥松软,以防止底泥板结或过于紧实从而导致发臭、底部溶解氧不足;期间注意监测进水溶解氧含量,确保溶解氧不低于4.0mg/l,

    8)、敌害防治:稚蚌蚌龄约45天时,使用40目筛网过筛底泥,清理红线虫、虾米以及其他水生昆虫,防止敌害底栖动物掠食稚蚌、争夺营养物质;

    9)、网箱吊养:稚蚌蚌龄约90天时,已长成大小约为15±5mm的仔蚌,将仔蚌从培育池中移出,采用木质框条网箱吊养,网箱底部铺一层塑料雨布,网箱四面用一层1~2cm网目的乙稀网片固定;直接向网箱内加入河泥,铺满整个箱底,厚约2cm,每个网箱放入2000只仔蚌;选择开阔、背风向阳、流动的水面吊养,使用竹木做桩,用尼龙绳固定网箱的四角,吊入水中;

    10)、后期维护管理:待仔蚌下网箱后一个月,加泥一次,加泥量为首次加泥量的一半,后期不再加泥;定期巡视吊养水面,留意水流过大导致网箱倾覆;夏季时,注意清理网箱周边的水草,以防止网箱附近水体溶解氧低,影响仔蚌生长;冬天水温较低时,可适时调整网箱的深度,将网箱调整至离水面0.8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蚶形无齿蚌的规模化繁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繁育池准备、(2)亲本采集、(3)亲蚌驯化及受精、(4)受精雌蚌的筛选、(5)稚蚌的采集、(6)转移亲蚌、(7)蚌苗培育、(8)敌害防治、(9)网箱吊养:(10)后期维护管理。本发明可大规模、大量繁育蚶形无齿蚌,繁育率高,繁育过程可控、产量高、易于管理、成本低,次年即可产出大量仔蚌,仔蚌可用于增殖放流、科学研究、水体净化,同时在肉价上涨、中小养殖户倒闭、长江禁渔的情况下,是不可多得的口感较佳、营养丰富的替代性肉类,具有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占明飞;王琪;袁红军;舒凤月;王伟;陈莹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5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28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