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淡水贝类的繁育方法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鱼尾楔蚌的人工繁育技术。
背景技术:
受到水质污染、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等影响,我国内陆水域的蚌类资源呈现日益衰退的趋势,一些珍稀蚌类甚至濒临灭绝,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我国淡水蚌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建立一套稳定高效的鱼尾楔蚌幼蚌的繁育方法可为我国河蚌的人工繁育保护及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鱼尾楔蚌,隶属于瓣鳃纲、蚌目、蚌科、楔蚌属,俗名牛角或羊角,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其生活在以泥、泥砂为底质的池沼、沟渠、江河和湖泊中,主要分布于通海江河的咸淡水交汇处。在自然水体中,鱼尾楔蚌的成熟钩介幼虫须寄生在鱼鳃或鱼鳍上来完成变态发育,而大部分钩介幼虫在自然水体中因很难及时遇到寄主鱼而夭折,所以一种鱼尾楔蚌的人工繁育技术的研发对提高蚌的繁殖率以及保护物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创新鱼尾楔蚌的人工繁育技术,用人工繁育技术介入蚌的繁殖,填补鱼尾楔蚌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空缺。
本发明解决蚌的人工繁育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鱼尾楔蚌的人工繁育技术,该技术方案包括:亲蚌选择→亲蚌培育→强化培育寄主鱼→采集钩介幼虫→检查钩介幼虫成熟率→感染寄生→幼蚌的培育;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亲蚌与培育:鱼尾楔蚌最佳繁育期是每年5月~8月。亲蚌采集需要提前2个月进行,亲蚌的主要来源为繁育基地活体库以及自然水体,采集回来的亲蚌暂养在亲蚌养殖池中,进行内部流水养殖,养殖水来源于内部循环水,水流速度控制在1-2t/h,每隔半个月每亩投放20-30g肥水膏,每隔一周添加营养泥,保证水池底部约有2cm的营养泥,正好与亲蚌一平为佳;水池的规格为:长为2.5m,宽为2.0m,深度为0.5m,每平方米可养殖200-300个亲蚌。
强化培养寄主鱼:我们选择黄鲢作为繁育鱼尾楔蚌的寄主鱼。寄主鱼选择体重20-30g健康有活力的黄鲢,在自然池塘中用镂空的网片围成长方形圈养寄主鱼,规格为5m×2m×1.5m,网片孔径约1~2cm,每平方放养10-20kg寄主鱼为佳,每天投喂适量的鱼饲料。
采集钩介幼虫:从亲蚌养殖池中筛选优质亲蚌,用开口器轻轻开壳检查并选择育儿囊饱满且呈橘红色的亲蚌,然后将这些亲蚌清洗干净并暂养大盆或透明储物箱中,在未排出幼虫之前每天更换一次水(水为曝气自来水)并给亲蚌投喂适量绿藻,同时使用增氧设备给亲蚌充氧,以免亲蚌因缺氧出现流产甚至死亡现象;待有亲蚌开始排出橘红色絮状物时,可将亲蚌取出并放在另一个干净的大盆中,放在阴凉处阴干处理1-3h,阴干后加曝气自来水,水位刚好满过亲蚌为佳,刺激吐仔1-2h。
检查钩介幼虫的成熟率:亲蚌阴干吐仔完全后,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钩介幼虫放于显微镜下观察其成熟率,一个视野里的钩介幼虫全部或大部分破膜,且两壳张合有力或微微张合,且足丝粘连,则表明钩介幼虫已成熟;然后用自然水温的曝气自来水和孔径200目的过滤网清洗钩介幼虫,清洗后的钩介幼虫溶液用于寄生繁育。
寄生感染阶段:将钩介幼虫溶液稀释到2-5万只/升,水温保持在22℃左右,感染时间与钩介幼虫浓度的关系如表一;将钩介幼虫溶液放在寄生盆中,放入适当条数的黄鲢,感染时间控制在2-8min;感染期间,用一个小型增氧泵给产苗盆中增氧,避免寄主鱼因缺氧窒息甚至死亡;感染后用显微镜记录寄主鱼鱼鳃上寄生量,寄生量以每条寄主鱼的鱼鳃上寄生1000~1500只为宜,繁殖100万只幼蚌需要20-40kg寄主鱼;
感染后寄主鱼的培育:感染后的寄主鱼需要及时放入流水育苗池内饲养,育苗池底部铺有塑料薄膜,便于后期观察幼蚌的脱苗情况以及稚蚌的生长情况;每隔一天给寄主鱼投喂一次绿藻,每天观察寄主鱼鱼鳃上的幼蚌是否完全脱落,等全脱落后,及时将寄主鱼转移到养鱼池中。
脱苗后稚蚌培育:稚蚌税落后,前一个月每天上午停水半小时以投喂适量的豆浆,每隔7天观察稚蚌的生长情况并测量记录稚蚌的生长参数;后期每隔7天向培育池中加入适量的泥沙,泥沙深度刚好满过小蚌为佳,期间及时清除培育池中的淤泥、青苔或红线虫等敌害生物,防止稚蚌缺氧或被其他有害生物所吞害;整个培育过程采用流水培育,保持水质新鲜,溶氧充足,为小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幼蚌培育:鱼尾楔蚌在培育池经过5-7个月流水生长后,体长达到2-4厘米时可选择吊养方式。吊养的工具选择竹子制作的四方篓子,规格为100cm×100cm×50cm,篓子内部铺有0.5cm的过滤网,这样可以保证不影响水体交换的同时还可以防止小蚌的流失;每只篓子底部铺洒1cm厚的营养泥,吊养深度为50-60厘米,每个篓子可投放小蚌300-500只;
本发明有助于解决市场上鱼尾楔蚌供不应求以及自然界中鱼尾楔蚌繁殖率低的问题,同时填补了鱼尾楔蚌的人工繁育方法研究的空缺。用人工繁育技术介入蚌的繁殖,可大大提高蚌的繁殖率,利于解决蚌类在自然水体中濒危的问题。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显微镜下成像的成熟的钩介幼虫拍摄图。
图2为孔径200目的过滤网结构图。
图3为刚脱苗的稚蚌采集成像图。
图4孔径20目的圆形操网结构图。
图5培育出2-3cm的稚蚌采集成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申请文本中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一种鱼尾楔蚌的人工繁育方案,步骤如下:
一、亲蚌选择与培育
2020年3月15日从自然水体采集亲蚌,同时从中自然水体和公司繁育基地的活体库中筛选出育儿囊饱满呈且橘红色的亲蚌放于亲蚌养殖池中进行培育;4月10日从中筛选出了成熟的亲蚌50只,用于第一批繁育,其他的成蚌继续放在培育池中进行内部流水养殖,养殖水来源于繁育基地的天然蓄水池,水流速度控制在1-2t/h;每隔一个月向培育池中投放20-30g肥水膏/亩,每隔一周添加营养泥并清除野蚌和杂草,保证水池底部约有2cm的营养泥,正好与亲蚌的一平为佳,培育池的规格为:长为2.5m,宽为2.0m,深度为0.5m,每个培育池投放1000-1500只亲蚌,用于后续繁育。
二、寄主鱼营养强化培育
该技术选择体重20-30g健康有活力的黄鲢作为寄主鱼,提前两周在自然池塘中用镂空的网片围成长方形圈养寄主鱼,规格为5m×2m×1.5m,网片孔径约1~2cm,共强化培育50-80kg的寄主鱼。
强化培育期间拌料投喂保肝护胆药物胆汁酸及多维等免疫增强剂,投喂饲料主要是蛋白质含量在22-26%以及脂肪含量在2-8%的人工配合饲料;1kg饲料拌免疫增强剂1-2g,每公斤黄鲢投喂2公斤的人工配合饲料,寄苗前停食1d。
三、钩介幼虫的采集与感染寄生
(1)钩介幼虫的采集
将所选的50只亲蚌清洗干净后先整齐摆放在底径70cm、深度30cm的大盆中进行净水培育,水位刚满过亲本为佳,每天换水以及投喂绿藻,同时用增氧泵增氧;大概培育2-3天时亲蚌出现排出钩介幼虫现象,这时将亲蚌转移到一个空的相同规格的大盆中进行阴干处理3h,然后加入曝气自来水,刚好满过亲蚌为佳,经2h后亲蚌的育儿囊几乎排空,然后用显微镜观察钩介幼虫的成熟率,成熟率大都在90%以上,继而开展钩介幼虫的寄生,见图1成熟的钩介幼虫。
(2)感染寄生
先将亲蚌移出大盆放回活体库中进行继续培育,然后用搅拌器轻轻搅动钩介幼虫溶液,再用孔径200目的过滤网过滤去除幼虫溶液中的粘液,反复过滤2-3次后,将浓缩幼虫溶液平均分放在10个寄生盆中,然后加水稀释到1-2万只/l,溶液体积约为50l;每个大盆中放200条20-30g的健康有活力的黄鲢,寄生3-4min,然后捞出寄主鱼,并投放在底部铺有塑料薄膜的土池中进行饲养,显微镜计数黄鲢鱼鳃上寄生量约有1000只,且每条寄主鱼鱼鳃上寄生量在1000-1500只为佳,见图2孔径200目的过滤网。
表一在22℃下感染时间与钩介幼虫浓度的关系
四、稚蚌的培育
(1)培育池建造
整个系统包括贮水池、沉淀池、培育池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贮水池规格为50m×10m×2m,培育池规格为5m×2m×0.5m,沉淀池100m×20m×2.5m;池子高度关系为贮水池>培育池>沉淀池,沉淀池中的水用水泵抽取注入到贮水池。
培育池是由在长方形土坑侧面用红砖固定而成小土池,其表面铺上塑料薄膜;培育池建于带有遮阳网的温室大棚里。
(2)感染后的寄主鱼饲养
用于寄生的寄主鱼约有1500条,感染后的寄主鱼需及时转养到培育池中进行流水饲养,每个培育池投放寄主鱼约30条,每天投喂少量的绿藻,增强寄主鱼的体质;根据鱼尾楔蚌的变态发育有效积温约180℃,平均水温20℃,寄生后第9天左右开始观察鱼鳃上的幼蚌脱苗情况,适时掌握稚蚌脱落时间,及时捞出寄主鱼。培育期间寄主鱼死亡50条,共收获变态发育成功的稚蚌约80万只。
(3)稚蚌的培育
脱落的稚蚌采用流水培养,水流速度控制在1-2t/h,流水量做到前期慢后期快,保持水质新鲜,溶氧充足;前一个月每天早上停水15分钟给稚蚌投喂20l豆浆,当稚蚌长到1-1.5cm时,停止投喂豆浆,每隔一周添加营养泥(拌有少量的泥沙为好),添加营养泥之前,用自制的孔径20目的圆形操网去除池底部的红虫、杂草以及淤泥等,停水添加营养泥后用木制的耙子轻轻揽动水体,使稚蚌均匀分布,待营养泥沉入池底部打开入水阀门即可,见图3刚脱苗的稚蚌,见图4孔径20目的圆形操网。
(4)幼蚌的培育
从约80万只稚蚌中取出约30万只采用水面吊养方式培育,剩余约50万只稚蚌继续采用土质培育池继续培育。
1)吊养模式:鱼尾楔蚌在培育池经过5-7个月流水生长后,体长达到3厘米左右可以进入自然水面吊养。幼蚌养殖采用四方篓子吊养方式,篓子规格为5m×3m×0.5m,篓子内部铺一层乙稀网片,底部铺一层2cm厚的营养泥;用绳子拉好两头,吊上浮子和篓子,深度为20-30厘米,进行浅水养殖,每只篓子可投放仔蚌2000-2500只。为了调和水质每隔2个月拨洒生石灰一次,每亩用量20-30公斤,减少水体中有害生物对稚蚌的危害,见图5培育出2-3cm的稚蚌。
2)土池培育:在稚蚌长到4-5厘米时,及时将稚蚌分池培育。按照每平方米投放200个进行培育,每个培育池培育约2000只稚蚌。培育过程中定期施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同时要定期添加营养泥以及需要经常除去水中红虫、清除野蚌、水草,防止敌害生物吞害成蚌,这样有利于鱼尾楔蚌加速生长发育。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1.一种鱼尾楔蚌的人工繁育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亲蚌选择→亲蚌培育→强化培育寄主鱼→采集钩介幼虫→检查钩介幼虫成熟率→感染寄生→幼蚌的培育;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亲蚌与培育:鱼尾楔蚌最佳繁育期是每年5月~8月,亲蚌采集需要提前2个月进行,亲蚌的主要来源为繁育基地活体库以及自然水体,采集回来的亲蚌暂养在亲蚌养殖池中,进行内部流水养殖,养殖水来源于内部循环水,水流速度控制在1-2t/h,每隔半个月每亩投放20-30g肥水膏,每隔一周添加营养泥,保证水池底部约有2cm的营养泥,营养泥漫过亲蚌为宜;水池的规格为:长为2.5m,宽为2.0m,深度为0.5m,每平方米可养殖200-300个亲蚌;
2)强化培养寄主鱼:选择黄鲢作为繁育鱼尾楔蚌的寄主鱼;选择体重20-30g健康有活力的黄鲢,在自然池塘中用镂空的网片围成长方形圈养寄主鱼,规格为5m×2m×1.5m,网片孔径约1~2cm,每平方放养10-20kg的寄主鱼为佳,每天投喂适量的鱼饲料;
3)采集钩介幼虫:从亲蚌养殖池中筛选优质亲蚌,用开口器轻轻开壳检查并选择育儿囊饱满且呈橘红色的亲蚌,然后将这些亲蚌清洗干净并暂养大盆或透明储物箱中,在未排出幼虫之前每天更换一次水,并给亲蚌投喂适量绿藻,同时使用增氧设备给亲蚌充氧,以免亲蚌因缺氧出现流产甚至死亡现象;待有亲蚌开始排出橘红色絮状物时,可将亲蚌取出并放在另一个干净的大盆中,放在阴凉处阴干处理1-3h,阴干后加曝气自来水,水位刚好满过亲蚌为佳,刺激吐仔1-2h;
4)检查钩介幼虫的成熟率:亲蚌阴干吐仔完全后,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钩介幼虫放于显微镜下观察其成熟率,一个显微镜视野里的钩介幼虫全部或大部分破膜,且两壳张合有力或微微张合,且足丝粘连,则表明钩介幼虫已成熟;然后用自然水温的曝气自来水和孔径200目的过滤网清洗钩介幼虫,清洗后的钩介幼虫溶液用于寄生繁育;
5)寄生感染阶段:将钩介幼虫溶液稀释到2-5万只/升,寄生感染水温保持在22℃,感染时间与钩介幼虫浓度的配比关系为钩介幼虫浓度越大配比感染时间越短;将钩介幼虫溶液放在寄生盆中,放入适当条数的黄鲢,感染时间控制在2-8min;感染期间,用一个小型增氧泵给产苗盆中增氧,避免寄主鱼因缺氧窒息甚至死亡;感染后用显微镜记录寄主鱼鱼鳃上寄生量,寄生量以每条寄主鱼的鱼鳃上寄生1000~1500只为宜,繁殖100万只幼蚌需要20-40kg寄主鱼;
6)感染后寄主鱼的培育:感染后的寄主鱼需要及时放入流水育苗池内饲养,育苗池底部铺有塑料薄膜,便于后期观察幼蚌的脱苗情况以及稚蚌的生长情况;每隔一天给寄主鱼投喂一次绿藻,每天观察寄主鱼鱼鳃上的幼蚌是否完全脱落,等全脱落后,及时将寄主鱼转移到养鱼池中;
7)脱苗后稚蚌培育:稚蚌税落后,前一个月每天上午停水半小时以投喂适量的豆浆,每隔7天观察稚蚌的生长情况并测量记录稚蚌的生长参数;后期每隔7天向培育池中加入适量的泥沙,泥沙深度刚好满过小蚌为佳,期间及时清除培育池中的淤泥、青苔或红线虫等敌害生物,防止稚蚌缺氧或被其他有害生物所吞害;整个培育过程采用流水培育,保持水质新鲜,溶氧充足,为小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
8)幼蚌培育:鱼尾楔蚌在培育池经过5-7个月流水生长后,体长达到2-4厘米时可选择吊养方式;吊养的工具选择竹子制作的四方篓子,规格为100cm×100cm×50cm,篓子内部铺有0.5cm的过滤网,保证不影响水体交换的同时防止小蚌的流失;每只篓子底部铺洒1cm厚的营养泥,吊养深度为50-60厘米,每个篓子可投放小蚌300-500只。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