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养殖网箱及其登乘梯。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与工程装备的不断革新,海洋渔业生产逐渐向绿色低碳、安全优质的方向发展。其中大型智能休闲养殖网箱的建造及使用,不仅能够改善近海水质环境,提高养殖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同时融合了旅游、观光、垂钓等休闲功能。
目前海洋工程装备登乘方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直升机登乘、吊笼登乘,登乘梯登乘。直升机登乘方式登乘人员有限,设计复杂,建造及登乘费用高;吊笼登乘方式的设计主要考虑专业人员登乘,没有考虑非专业人员的登乘,适用性低;登乘梯登乘方式简单可靠,适用范围广。
传统的养殖网箱不需要长期驻人,仅饲料员等工作人员登乘,因此登乘梯设计简易,适用性不强,登乘舒适性及安全性差。但大型智能休闲养殖网箱平台的设计不仅需要具有养殖功能,同时需要兼顾旅游观光休闲功能,需要登乘梯既满足养殖运输船的靠泊要求,也满足旅游观光人员的登乘舒适性及安全性等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满足养殖运输船和旅游观光登乘要求的登乘梯以及具有该登乘梯的养殖网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养殖网箱的登乘梯,所述养殖网箱包括呈框架式的网箱本体,所述登乘梯设置于所述网箱本体的外侧,所述登乘梯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斜梯机构、登乘机构、第一系缆平台、防撞机构、第二系缆平台,以及系缆机构;
所述第一系缆平台包括第一平台甲板和第一爬梯,所述第一平台甲板与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具有高度差,所述第一爬梯用于在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平台甲板之间上下;
所述防撞机构凸伸出所述网箱本体的外侧,且所述防撞机构由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向下延伸;
所述第二系缆平台包括第二平台甲板和第二爬梯,所述第二平台甲板与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具有高度差,所述第二爬梯用于在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平台甲板之间上下;
所述系缆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系缆桩,以用于系缆缆绳;
所述登乘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登乘踏步,用于提供人员的登乘通道;
所述斜梯机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斜梯本体,且所述斜梯本体位于所述登乘踏步的顶部与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之间,进而登上网箱本体。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登乘踏步包括倾斜设置的梯架以及沿所述梯架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踏板,各所述踏板水平设置,且各所述踏板的底部均与所述梯架的上表面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所述踏板之间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竖向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登乘踏步的坡度不大于25度。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登乘踏步的材质为钢。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系缆桩构成一系缆组件,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所述系缆组件。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缆组件对应所述斜梯机构、所述登乘机构、所述第一系缆平台和所述第二系缆平台设置。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缆机构还包括两系缆柱;各系缆柱竖向延伸,两所述系缆柱分列于所述斜梯机构和所述第二系缆平台的两侧,并均与所述网箱本体的立柱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斜梯机构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登乘甲板,所述登乘甲板位于所述斜梯本体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登乘踏步的顶部;
对应所述斜梯机构的所述系缆柱向上超出所述登乘甲板顶部并与所述登乘甲板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对应所述第二平台甲板的所述系缆柱向上超出所述第二系缆平台的顶部并与所述第二平台甲板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斜梯机构远离所述登乘机构的一侧与所述网箱本体的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系缆平台远离所述防撞机构的一侧与所述网箱本体的立柱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撞机构包括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导轨以及设置于两导轨之间的防撞架,各所述导轨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防撞架与两所述导轨滑动配合而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养殖网箱,包括呈框架型的网箱本体及如上所述的登乘梯,所述登乘梯设置于所述网箱本体的外侧。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登乘梯设置于网箱本体的外侧,具体包括系缆机构以及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斜梯机构、登乘机构、第一系缆平台、防撞机构和第二系缆平台。第一系缆平台和第二系缆平台用于供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系缆工作,系缆机构用于系缆缆绳,进而实现船舶的靠泊。由于系缆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系缆桩,且斜梯机构的登乘甲板以及第二系缆平台和第一系缆平台也沿第一方向布置,使得船舶可与第一方向的不同位置的系缆桩进行系缆,因此,该登乘梯能够满足不同规格的船舶的靠泊,从而即能满足养殖运输船的靠泊也能满足旅游观光船的靠泊。登乘人员通过登乘踏步的外侧登上登乘梯,并通过登乘踏步以及斜梯机构逐步登上网箱本体,满足了旅游观光人员的登乘安全性要求。
进一步地,登乘踏步采用踏板高于梯架的结构,减小了侧向登乘跨距,避免了跨越梯架导致的踩空现象,进而提高了登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养殖网箱其中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养殖网箱其中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登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1、上环;12、中环;13、立柱;21、斜梯机构;211、斜梯本体;212、登乘甲板;22、登乘机构;221、登乘踏步;2211、梯架;2212、踏板;2213、挡板;2221、竖杆;2222、链条;23、第一系缆平台;231、第一平台甲板;232、第一爬梯;24、防撞机构;241、导轨;242、防撞架;25、第二系缆平台;251、第二平台甲板;252、第二爬梯;26、系缆桩;27、系缆柱。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养殖网箱,既能满足养殖功能,也能满足休闲旅游的功能。
参阅图1和图2所示的结构,养殖网箱包括网箱本体、网箱网衣和登乘梯。
网箱本体呈框架型,其内具有养殖空间,可用于养殖鱼类或其他。具体地,网箱本体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立柱13,以及设置于立柱13之间的上环11、中环12和下环。其中,上环11、中环12和下环沿高度方向由上至下的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网箱本体能够坐底于海域中。
网箱本体可为矩形,还可以为三角形、梯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
网箱网衣与网箱本体连接。
登乘梯设置于网箱本体的外侧。其中,内和外是以养殖网箱的使用状态为参考,朝向养殖网箱内部的即为内,反之即为外。通过该登乘梯能够满足不同规格大小的船舶进行靠泊及登乘。即该登乘梯不仅能满足养殖运输船的登乘需求,还能满足旅游观光船的登乘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养殖运输船是指用于运输饵料、活鱼或其他水生物的船舶,其船长可达50m。旅游观光船是指可以为游客提供住宿和娱乐场所的船舶,并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可将游客送至养殖网箱处。旅游观光船的船长可达30m。即养殖运输船的规格相对于旅游观光船较大。本实施例主要针对登乘梯以及与其相关的连接方式进行了优化,而网箱本体、网箱网衣的相关结构可以参照相关技术。以下以方形的网箱本体为例对该登乘梯进行具体说明。
登乘梯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斜梯机构21、登乘机构22、第一系缆平台23、防撞机构24、第二系缆平台25,以及系缆机构。其中,第一方向可为网箱本体的长度方向,也可以为网箱本体的宽度方向,具体依据实际而设置。
以图1的视图方向为参照,斜梯机构21位于左侧,第二系缆平台25位于右侧。
斜梯机构21包括斜梯本体211和登乘甲板212。
登乘甲板212水平设置,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登乘甲板212的左侧与网箱本体的立柱13固定连接。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在高度方向上,登乘甲板212位于上环11与中环12之间,即登乘甲板212与网箱本体的顶部之间具有高度差。
登乘甲板212的外侧还设有顶部护栏,该顶部护栏沿第一方向延伸,以对登乘人员进行防护。
斜梯本体211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倾斜设置。具体表现为,斜梯本体211的底部固定于登乘甲板212上,斜梯本体211的顶部与网箱本体的上环11固定连接,进而能够通过斜梯本体211登上网箱本体,进行相关工作或观光旅游。
斜梯本体211具体包括斜梯本体和设置于斜梯本体两侧的防护栏杆,以进一步保证登乘人员的安全。
登乘机构22设置于斜梯机构21的右侧,并与斜梯机构21连接。登乘机构22包括登乘踏步221和登乘护栏。
登乘踏步221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倾斜设置。具体表现为,斜梯本体211的顶部与登乘甲板212固定连接,即斜梯本体211位于网箱本体的顶部与登乘踏步221之间。登乘踏步221用于提供登乘通道,以方便登乘人员由养殖运输船或旅游观光船登上登乘梯。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2,沿第一方向,登乘踏步221与斜梯本体211之间具有间隔,即登乘人员通过登乘踏步221到达登乘甲板212,再到达斜梯本体21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水平方向,登乘踏步221位于斜梯本体211的外侧,且登乘踏步221与斜梯本体211之间具有间隔。
具体地,登乘踏步221通过向网箱本体外侧凸伸的支撑结构固定。
参阅图3,登乘踏步221包括梯架2211、多个踏板2212和多个挡板2213。其中,梯架2211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梯架2211的坡度不大于25度,提高了登乘的舒适性。
多个踏板2212沿梯架221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各踏板2212水平设置。各踏板2212与梯架2211连接时,踏板2212的底部与梯架22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进而使得踏板2212均位于梯架2211的上方,相较于相关技术中踏板2212位于梯架2211下方的形式,减小了侧向登乘跨距,避免了跨越梯架2211导致的踩空现象,进而提高了登乘的安全性。
挡板2213竖向设置,且各挡板2213位于相邻两踏板2212之间。挡板2213的顶部与位于上方的踏板2212的底部固定连接,挡板2213的底部与位于下方的踏板2212固定连接。通过在相邻两踏板2212之间增设挡板2213,能够止挡登乘人员向挡板2213方向冲出,提高了登乘安全性。
具体地,登乘踏步221的材质为钢,从而减少了浪、流载荷的冲击作用,提高了登乘踏步221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的登乘护栏包括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竖杆2221和多个链条2222。其中,竖杆2221竖立于梯架2211上。多个竖杆2221沿梯架22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链条2222设置于相邻的两竖杆2221之间,且链条2222的两端与对应的两竖杆2221之间可拆卸连接。例如,竖杆2221上设有连接环,链条2222的端部设有锁扣或挂钩,通过锁扣或挂钩与挂环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实现链条2222与竖杆222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由于海潮水位的不同,养殖运输船或旅游观光船在登乘踏步221处的高度位置并不相同,因此,在登乘人员登乘时,解开相应位置处的链条2222与竖杆2221之间的连接,使登乘人员由该处登上踏板2212。其他的链条2222保持与竖杆2221的连接状态,防止登乘人员倾斜掉落,提高登乘安全性。
第一系缆平台23设置于登乘机构22的右侧,并与登乘机构22固定连接,用于工作人员进行系缆工作。第一系缆平台23包括第一平台甲板231和第一爬梯232。
第一平台甲板231与网箱本体的顶部具有高度差。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台甲板231与网箱本体的斜撑固定连接,且第一平台甲板231与斜梯机构21的登乘甲板212位于同一高度。
第一平台甲板231通过向外凸伸出网箱本体的支撑结构进行支撑固定。该支撑结构与网箱本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平台甲板231的顶部设有防护栏杆,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第一爬梯232用于在网箱本体的顶部与第一平台甲板231之间上下。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爬梯232的顶部与上环11的顶部平齐,第一爬梯232的底部略高于第一平台甲板231。
本实施例中,第一爬梯232采用护笼直梯的形式。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爬梯232还可以采用直梯等其他方式。
即工作人员通过第一爬梯232下至第一平台甲板231上,进行相关的系缆工作。
防撞机构24设置于第一系缆平台23的右侧,并向外凸神出网箱本体的外侧。且防撞机构24由网箱本体的顶部向下延伸,本实施例中,防撞机构24由上环11延伸至中环12。
且沿第一方向,防撞机构24与第一系缆平台23之间具有间隔。
防撞机构24包括两导轨241和防撞架242。两导轨241沿竖向平行间隔设置,各导轨241沿第一方向延伸。具体地,其中一导轨241固定于网箱本体的上环11的外侧,另一导轨241固定于网箱本体的中环12的外侧。
防撞架242包括两顶部支撑杆,两底部支撑杆,两竖杆2221及多个横杆。
两顶部支撑杆与位于上环11处的导轨241滑动连接。例如,顶部支撑杆的端部设有滑块,滑块与导轨241滑动连接。两顶部支撑杆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各顶部支撑杆垂直于第一方向延伸。
两底部支撑杆与位于中环12处的导轨241滑动连接。例如,底部支撑杆的端部设有滑块,滑块与导轨241滑动连接。两底部支撑杆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各底部支撑杆垂直于第一方向延伸。
竖杆2221均竖向延伸,且竖杆2221的两端分别与顶部支撑杆和底部支撑杆的外端连接,进而使竖杆2221凸神出网箱本体的外侧。
横杆连接于两竖杆2221之间,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横杆沿竖向间隔设置。
防撞架242用于在养殖运输船或旅游观光船向养殖网箱靠泊时,起到缓冲上述船舶的作用,并避免船舶撞至网箱网衣进而损坏网箱网衣。且防撞架242能够沿导轨241移动,从而能够调节防撞架242在第一方向的位置,进而使该登乘梯满足不同规格的船舶的靠泊。
第二系缆平台25用于工作人员进行系缆工作,其设置于防撞机构24的右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系缆平台25与防撞机构24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间隔。
第二系缆平台25包括第二平台甲板251和第二爬梯252。
第二平台甲板251与网箱本体的顶部具有高度差。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平台甲板251与网箱本体的斜撑及立柱13固定连接,且第二平台甲板251与第一平台甲板231位于同一高度,即第二平台甲板251、第一平台甲板231以及登乘甲板212三者位于同一高度。
第二平台甲板251通过向外凸伸出网箱本体的支撑结构进行支撑固定。该支撑结构与网箱本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平台甲板251的顶部设有防护栏杆,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第二爬梯252用于在网箱本体的顶部与第二平台甲板251之间上下。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爬梯252的顶部与上环11的顶部平齐,第二爬梯252的底部与第二平台甲板251固定连接。
即工作人员通过第二爬梯252下至第二平台甲板251上,进行相关的系缆工作。
系缆机构包括系缆组件以及两系缆柱27。
系缆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系缆桩26,以用于系缆缆绳。
进一步地,沿竖向,间隔设置有多组系缆组件,以满足不同的海潮水位的靠泊。本实施例中,系缆组件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组对应高潮水位,另一组对用低潮水位。其他实施例中,系缆组件还可以为三组或其他数量。
对应高潮水位的系缆组件位于登乘甲板212之上。对应低潮水位的系缆组件位于登乘甲板212之下。由于登乘甲板212、第一平台甲板231和第二平台甲板251位于同一高度,即对应高潮水位的系缆组件也位于第一平台甲板231之上,也位于第二平台甲板251之上。对应低潮水位的系缆组件也位于第一平台甲板231之下,也位于第二平台甲板251之下。
具体地,系缆组件对应斜梯机构21、登乘机构22、第一系缆平台23和第二系缆平台25设置。其中,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有多个承载柱。各承载柱竖向设置。进一步地,相邻承载柱之间还设有横梁,以增加承载柱的强度。承载柱与承载柱之间还连接有倾斜设置的加强杆。
即,上述承载柱、横梁以及加强杆也对应斜梯机构21、登乘机构22、第一系缆平台23和第二系缆平台25设置。
系缆桩26固定于承载柱上。具体地,系缆桩26包括桩体和桩帽。桩体与承载柱连接固定,并沿第一方向延伸。桩帽固定于桩体相对于承载柱的另一端。具体地,桩帽竖向延伸,且桩帽与桩体垂直连接。桩体与桩帽高度方向的中部连接。也就是,系缆桩26呈横躺的t字形。
两系缆柱27分列于第一方向的两端,即其中一系缆柱27位于斜梯机构21的左侧,并与左侧的立柱13固定连接;另一系缆柱27位于第二系缆平台25的右侧,并与右侧的立柱13固定连接。
位于左端的系缆柱27向上超出登乘甲板212,并与斜梯机构21的支撑结构固定连接。位于右端的系缆柱27向上超出第二平台甲板251,并与第二系缆平台25的支撑结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系缆柱27的顶部与登乘甲板212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0.5m。系缆柱27的顶部与第二平台甲板251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0.5m。
系缆柱27用于与养殖运输船或者旅游观光船上的带缆绞车配合。具体如下:将带缆绞车的缆绳系于系缆柱27上,通过带缆绞车收紧缆绳,而使养殖运输船或者旅游观光船缓慢靠向登乘梯。且系缆柱27与网箱本体的立柱13连接,因此,系缆柱27的强度较大,能够满足养殖运输船或旅游观光船的靠泊撞击要求。
本实施例中的登乘梯的使用方法如下:
在养殖运输船靠泊时,其船艏朝向图1视图方向的左侧,船艉朝向右侧,即养殖运输船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视图方向平行。
养殖运输船行驶至预设范围时,由网箱本体顶部下至登乘甲板212以及第二平台甲板251上的工作人员,将养殖运输船上的带缆绞车上的缆绳系于系缆柱27上,然后通过带缆绞车的收紧作用,使养殖运输船靠向登乘梯。
在养殖运输船顺流靠向登乘梯时,带缆绞车上的缆绳处于张紧状态,且带缆绞车缓慢收紧缆绳,使养殖运输船缓慢靠向登乘梯,此时不需要运输船侧推的辅助作用。
在养殖运输船逆流靠向登乘梯时,为减轻两系缆柱27的受力,在带缆绞车的基础上,还增加养殖运输船侧推进行辅助靠泊,使养殖运输船缓慢靠向登乘梯。
当运输船与登乘梯的距离达到合适位置后,工作人员可下至乘甲板、第一平台甲板231和第二平台甲板251上,将缆绳系于各系缆桩26上,完成船舶的系缆,完成靠泊。
在靠泊的过程中,通过防撞机构24避免了养殖运输船对网箱网衣的撞击。
养殖运输船靠泊之后,解开在高度方向上与养殖运输船相对应处的链条2222,登乘人员通过该外侧进入登乘踏步221,并通过斜梯本体211逐步地登上网箱本体,提高了登乘安全性。
在旅游观光船靠泊时,其船艏朝向图1视图方向的左侧,船艉朝向右侧,即旅游观光船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视图方向平行。其靠泊以及登乘方式均可参考上述养殖运输船的方式,在此不一一赘述。该登乘方式满足了旅游观光对登乘安全性的要求。
其中,旅游观光船的长度较小,在靠泊时,其船艉在第一方向可能只到第一系缆平台23,因此,旅游观光船在靠泊时基本是船艉朝向左侧即斜梯机构21所在的一侧。
养殖运输船由于其长度较大,因此,还可以使其船艉朝向图1视图方向的左侧,船艏朝向右侧。
因此,为降低船舶在靠向登乘梯时,船艏对养殖网箱难以避免的撞击而造成的伤害,养殖运输船一般使其船艉朝向图1视图方向的左侧,船艏朝向右侧,即船艉朝向斜梯机构21,船艏朝向第二系缆平台25。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登乘梯设置于网箱本体的外侧,具体包括系缆机构以及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斜梯机构、登乘机构、第一系缆平台、防撞机构和第二系缆平台。第一系缆平台和第二系缆平台用于供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系缆工作,系缆机构用于系缆缆绳,进而实现船舶的靠泊。由于系缆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系缆桩,且斜梯机构的登乘甲板以及第二系缆平台和第一系缆平台也沿第一方向布置,使得船舶可与第一方向的不同位置的系缆桩进行系缆,因此,该登乘梯能够满足不同规格的船舶的靠泊,从而即能满足养殖运输船的靠泊也能满足旅游观光船的靠泊。登乘人员通过登乘踏步的外侧登上登乘梯,并通过登乘踏步以及斜梯机构逐步登上网箱本体,满足了旅游观光人员的登乘安全性要求。
进一步地,登乘踏步采用踏板高于梯架的结构,减小了侧向登乘跨距,避免了跨越梯架导致的踩空现象,进而提高了登乘的安全性。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1.一种养殖网箱的登乘梯,所述养殖网箱包括呈框架式的网箱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登乘梯设置于所述网箱本体的外侧,所述登乘梯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的斜梯机构、登乘机构、第一系缆平台、防撞机构、第二系缆平台,以及系缆机构;
所述第一系缆平台包括第一平台甲板和第一爬梯,所述第一平台甲板与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具有高度差,所述第一爬梯用于在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平台甲板之间上下;
所述防撞机构凸伸出所述网箱本体的外侧,且所述防撞机构由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向下延伸;
所述第二系缆平台包括第二平台甲板和第二爬梯,所述第二平台甲板与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具有高度差,所述第二爬梯用于在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平台甲板之间上下;
所述系缆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系缆桩,以用于系缆缆绳;
所述登乘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登乘踏步,用于提供人员的登乘通道;
所述斜梯机构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的斜梯本体,且所述斜梯本体位于所述登乘踏步的顶部与所述网箱本体的顶部之间,进而登上网箱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登乘踏步包括倾斜设置的梯架以及沿所述梯架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踏板,各所述踏板水平设置,且各所述踏板的底部均与所述梯架的上表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踏板之间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竖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登乘踏步的坡度不大于25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登乘踏步的材质为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系缆桩构成一系缆组件,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所述系缆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缆组件对应所述斜梯机构、所述登乘机构、所述第一系缆平台和所述第二系缆平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缆机构还包括两系缆柱;各系缆柱竖向延伸,两所述系缆柱分列于所述斜梯机构和所述第二系缆平台的两侧,并均与所述网箱本体的立柱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梯机构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登乘甲板,所述登乘甲板位于所述斜梯本体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登乘踏步的顶部;
对应所述斜梯机构的所述系缆柱向上超出所述登乘甲板顶部并与所述登乘甲板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第二平台甲板的所述系缆柱向上超出所述第二系缆平台的顶部并与所述第二平台甲板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梯机构远离所述登乘机构的一侧与所述网箱本体的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系缆平台远离所述防撞机构的一侧与所述网箱本体的立柱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登乘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机构包括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导轨以及设置于两导轨之间的防撞架,各所述导轨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防撞架与两所述导轨滑动配合而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
13.一种养殖网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呈框架型的网箱本体及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登乘梯,所述登乘梯设置于所述网箱本体的外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