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
背景技术:
现阶段鱼菜共生产品应用,仅从鱼食取饵料排出的废物,通过氨氧化菌分解成亚硝酸,再通过亚硝酸氧化菌进行分解成为硝酸,进而被植物吸收,主要体现在单一型的深水栽培系统和潮汐型系统;深水栽培型系统:养殖桶(提供鱼类生长的场所)、生化过滤槽(以将水中的氨转换成植物可利用的硝酸离子)、栽培植床以及水(以一般部分适合性的水栽培作物定植于浮板上,作物吸收营养盐而生长)、空气邦浦。循环方向为养殖桶-生化过滤槽-抽水马达-栽培槽-重力回流至养殖桶;潮汐型系统:养殖桶、过滤系统、栽培槽以及水、空气帮浦。其特性是栽培槽内填充介质,一方面可供作物根系发展,另一方面亦扮演菌床的功能,供硝化菌栖息繁衍及进行硝化反应。藉由虹吸立管及钟形管开口高度,可设定最高及最低水位。透过虹吸装置可使栽培槽内的水位自动呈潮汐式的升降,因此栽培槽内的水能完全在系统内循环,不会有滞留的情形。在高水位的状态,槽内介质大部分会淹浸在水中,能提供作物根系水分,也能提供硝化反应所需的氨给硝化菌。在低水位状态,空气会进入介质的空隙间,能提供空气给作物根系。潮汐式水位控制可确保植物的根圈有足够的营养盐和空气,也能使介质保持湿润,并让硝化菌繁衍。潮汐型系统通常以每小时1~2次的频率进行运作。由于单一型局限性自然匹配的共生系统,目前多数呈现在养殖与种植配比不协调导致存活率低!或外在施肥、催生等事实现象之中。其中深水栽培型系统:种植作物品类局限性较大;养殖桶:提供鱼类生长的场所,目前大多仅通过增氧方式提高溶氧,可事实中高密度养殖仅通过提高溶氧不足以优化水质达到高密度养殖的效果,导致鱼生长难甚至死鱼率也居高不下;栽培植床:仅小部分适合性的水栽培作物定植于浮板上,作物吸收营养盐而生长,作物水分过足,并往往营养不良等导致植物原味不足;单一潮汐型系统:种植作物品类局限性较大,消化面积与循环处理效果局限,养殖与种植不均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包括底板,所述底板水平设置,所述底板顶面水平固定设置有吸料筒,所述吸料筒上方竖直固定设置有养殖桶,所述养殖桶内部底面与吸料筒顶面之间贯通设置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侧面与养殖桶内壁和吸料筒内壁相接触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盘表面贯通设置有镂空盘,所述镂空盘侧面与固定盘内壁相接触位置固定连接,所述镂空盘顶面从上往下贯通设置有供氧孔,所述镂空盘表面从上往下贯通设置有出料板,所述出料板侧面与镂空盘内壁相接触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出料板下方竖直设置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顶端与出料板贯通设置,所述出料管底端贯穿吸料筒延伸至吸料筒下方,所述养殖桶内部竖直设置有虹吸管,所述虹吸管上下贯通设置,所述虹吸管底端与出料板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虹吸管内部与出料管贯通设置,所述虹吸管侧面竖直设置有供氧管,所述供氧管底端与供氧孔固定贯通设置,所述养殖桶右侧设置有框架,所述框架内部从左往右依次固定设置有第一栽培植床、第二栽培植床和第三栽培植床,所述第一栽培植床、第二栽培植床和第三栽培植床顶面均开口设置,所述第一栽培植床、第二栽培植床和第三栽培植床内部均卡接设置有浮板,所述第一栽培植床、第二栽培植床和第三栽培植床下方从后往前依次水平设置有连接管三、连接管二和连接管四,所述连接管三、连接管二和连接管四顶面均与框架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养殖桶与框架之间从前往后依次水平设置有连接管六、连接管一和连接管五。
优选的,所述底板下方竖直设置有固定脚,所述固定脚顶面与底板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脚为四个,四个所述固定脚均匀设置在底板底部四角。
优选的,所述镂空盘表面围成一圈均匀设置有长孔,长孔内长轴为50mm,长孔内短轴为5mm。
优选的,所述虹吸管内部设置卡接有镂空板,镂空板表面中心位置贯通设置有漏料孔。
优选的,所述框架长度为7000mm,框架宽度为1000mm,框架长度为2300mm。
优选的,所述第一栽培植床、第二栽培植床和第三栽培植床内部均固定设置有空气帮浦。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三左端与第一栽培植床底面贯通设置,所述连接管三右端与第三栽培植床底面贯通设置,所述连接管二左端与第一栽培植床内部空气帮浦贯通连接,所述连接管四左端与第一栽培植床底面贯通设置。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六左端贯穿底板与吸料筒内部贯通连接,所述连接管六右端与第一栽培植床底面贯通设置,所述连接管一左端与出料管底端贯通连接,所述连接管一右端与第一栽培植床底面贯通设置,所述连接管五左端与贯穿底板与吸料筒内部贯通连接,所述连接管五右端与第三栽培植床底面贯通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让种植土地可复制可移动性,解决种植土地稀缺的问题;零排放充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并缓解和改善因传统养殖、种植导致土地板结污染等问题;实现全系统组装式、标准化百变装配,循环重复并可移动调控起到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性强的社会公益功能;高密度养殖,养殖密度达100公斤/年立方水体,并确保水质与水处理的有机可控;循环生态养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仰视图;
图2为本发明养殖桶结构仰视图;
图3为本发明养殖桶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固定盘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固定脚、3吸料筒、4养殖桶、5固定盘、6镂空盘、7出料板、8出料管、9供氧孔、10虹吸管、11镂空板、12供氧管、13框架、14第一栽培植床、15第二栽培植床、16第三栽培植床、17连接管一、18连接管二、19连接管三、20连接管四、21连接管五、22连接管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包括底板1,底板1水平设置,底板1下方竖直设置有固定脚2,固定脚2顶面与底板1底面固定连接,固定脚2为四个,四个固定脚2均匀设置在底板1底部四角,底板1顶面水平固定设置有吸料筒3,吸料筒3上方竖直固定设置有养殖桶4,养殖桶4内部底面与吸料筒3顶面之间贯通设置有固定盘5,固定盘5侧面与养殖桶4内壁和吸料筒3内壁相接触位置固定连接,固定盘5表面贯通设置有镂空盘6,镂空盘6表面围成一圈均匀设置有长孔,长孔内长轴为50mm,长孔内短轴为5mm,镂空盘6侧面与固定盘5内壁相接触位置固定连接,镂空盘6顶面从上往下贯通设置有供氧孔9,镂空盘6表面从上往下贯通设置有出料板7,出料板7侧面与镂空盘6内壁相接触位置固定连接,出料板7下方竖直设置有出料管8,出料管8顶端与出料板7贯通设置,出料管8底端贯穿吸料筒3延伸至吸料筒3下方,养殖桶4内部竖直设置有虹吸管10,虹吸管10上下贯通设置,虹吸管10内部设置卡接有镂空板11,镂空板11表面中心位置贯通设置有漏料孔,虹吸管10底端与出料板7底面固定连接,虹吸管10内部与出料管8贯通设置,虹吸管10侧面竖直设置有供氧管12,供氧管12底端与供氧孔9固定贯通设置,养殖桶4右侧设置有框架13,框架13长度为7000mm,框架13宽度为1000mm,框架13长度为2300mm,框架13内部从左往右依次固定设置有第一栽培植床14、第二栽培植床15和第三栽培植床16,第一栽培植床14、第二栽培植床15和第三栽培植床16内部均固定设置有空气帮浦,第一栽培植床14、第二栽培植床15和第三栽培植床16顶面均开口设置,第一栽培植床14、第二栽培植床15和第三栽培植床16内部均卡接设置有浮板,第一栽培植床14、第二栽培植床15和第三栽培植床16下方从后往前依次水平设置有连接管三19、连接管二18和连接管四20,连接管三19、连接管二18和连接管四20顶面均与框架13底面固定连接,连接管三19左端与第一栽培植床14底面贯通设置,连接管三19右端与第三栽培植床16底面贯通设置,连接管二18左端与第一栽培植床14内部空气帮浦贯通连接,连接管四20左端与第一栽培植床14底面贯通设置,养殖桶4与框架13之间从前往后依次水平设置有连接管六22、连接管一17和连接管五21,连接管六22左端贯穿底板1与吸料筒3内部贯通连接,连接管六22右端与第一栽培植床14底面贯通设置,连接管一17左端与出料管8底端贯通连接,连接管一17右端与第一栽培植床14底面贯通设置,连接管五21左端与贯穿底板1与吸料筒3内部贯通连接,连接管五21右端与第三栽培植床16底面贯通设置,该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让种植土地可复制可移动性,解决种植土地稀缺的问题;零排放充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并缓解和改善因传统养殖、种植导致土地板结污染等问题;实现全系统组装式、标准化百变装配,循环重复并可移动调控起到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性强的社会公益功能;高密度养殖,养殖密度达100公斤/年立方水体,并确保水质与水处理的有机可控;循环生态养植。
该渔菜共生养植系统能大大的提高养殖密度并大大降低鱼的死亡率,很大程度解决了养殖物种及种植作物品类;属首创渔菜共生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渔菜共生养植系统定义:顾名思义养殖与养植呼应结合,起到养殖物与养植物形成自然共生的循环生态。渔代表鱼、龟、虾、鸡等水产家禽养殖;菜代表蔬菜、瓜果、花草、名贵药植等作物培植;即实现水产、家禽动物与蔬菜瓜果等作物的多维度全面性的养殖与种植系统一体机。是由养殖水中央处理器、种植水净化处理器、共生营氧液处理生成器、渔菜共生驱虫害主机、渔菜共生数据处理中心五大系统组成;其中有盆池养殖区 水面漂浮排泄清理消化系统 高密度养殖底部不完全处理的多余废污沉淀排泄系统 高密度养殖底部虹吸远场消化系统床 种植栽培水质与漂浮废污中和混合水的深度净化消化转换益菌培育系统 人工降雨露驱虫补水露系统 防洪应急排泄系统 专业工程深度清洁保养系统。。
使用时,系统通过虹吸原理、流量调节控制、自动电机、传感 云数据采集处理等根据需要进行全面系统性联动;养殖桶水面油污等漂浮废污游离区域处接管引流漂浮废污至专用消化区进行消化转换益菌,起到漂浮面废污排泄清理转化进一步优化养殖水质作用;养殖桶底部连通高密度养殖沉集排泄系统,采用虹吸原理制作成标准化的高强度高频排污以实现高密度养殖无法避免的不完全处理的废污清洁排泄处理作用;养殖桶底部排污口独立连通虹吸高强度排污系统,并输送到远场独立消化系统床,将氨氧化菌分解成亚硝酸,再通过亚硝酸氧化菌进行分解成为硝酸,进而推送至种植床供菜植吸收营养并通过根系净化,在虹吸启动与停止推送水实现潮汐式水供给,以达到供水高位时种植区水分充足供生物根系吸收,并提供硝化反应所的氨给硝化菌,同时达到供水低水位时空气进入介质的空隙间,提供充足的氧分给生物根系,以确保植物有足够的营养的同时有足够的空气、保持基质的湿度并让硝化菌繁衍;养殖桶面部漂浮废污及种植作物根系结合的混合中和水再经过种植槽底部的深度净化消化转换益菌培育系统达到深层次净化与益菌培育丰富作用,同时起到进一步提高水溶氧作用;消化系统床底部分割独立储存矿物山泉水或市政水的补水区连通人工降雨驱虫补水系统,以达到破坏虫蚊等栖憩环境而驱赶蚊虫作用同时起到作物根系吸收、蒸发消耗的补水作用,保持水循环平衡,并且在必要时可适度添加天然有机液(如辣椒水等)以起到驱免作用;在消化系统床底部补水回水区设置防洪应急排泄系统,以达到暴雨等气候水循环持续正常运行同时不破坏养殖种植物;每个系统均设置并相互连通专业工程级别维护保养系统,以达到渔菜共生养植系统长时间持续运行;在养殖桶底部设置预留储备电源及桶顶部生态发电系统接口系统;在消化系统床与回水补水区设置集中电器控制系统箱与共生系统百宝箱;在养殖桶顶部设置喂料系统,以实现按时按量喂食;在各个基座设置加装选配式屏障墙与顶面支架,必要时以实现系统化帐篷张合及形成园林房屋的总成形态;系统机械、电器、数据智能化物联网、互联网物理与数据的本地平台与云平台接口。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水平设置,所述底板(1)顶面水平固定设置有吸料筒(3),所述吸料筒(3)上方竖直固定设置有养殖桶(4),所述养殖桶(4)内部底面与吸料筒(3)顶面之间贯通设置有固定盘(5),所述固定盘(5)侧面与养殖桶(4)内壁和吸料筒(3)内壁相接触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盘(5)表面贯通设置有镂空盘(6),所述镂空盘(6)侧面与固定盘(5)内壁相接触位置固定连接,所述镂空盘(6)顶面从上往下贯通设置有供氧孔(9),所述镂空盘(6)表面从上往下贯通设置有出料板(7),所述出料板(7)侧面与镂空盘(6)内壁相接触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出料板(7)下方竖直设置有出料管(8),所述出料管(8)顶端与出料板(7)贯通设置,所述出料管(8)底端贯穿吸料筒(3)延伸至吸料筒(3)下方,所述养殖桶(4)内部竖直设置有虹吸管(10),所述虹吸管(10)上下贯通设置,所述虹吸管(10)底端与出料板(7)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虹吸管(10)内部与出料管(8)贯通设置,所述虹吸管(10)侧面竖直设置有供氧管(12),所述供氧管(12)底端与供氧孔(9)固定贯通设置,所述养殖桶(4)右侧设置有框架(13),所述框架(13)内部从左往右依次固定设置有第一栽培植床(14)、第二栽培植床(15)和第三栽培植床(16),所述第一栽培植床(14)、第二栽培植床(15)和第三栽培植床(16)顶面均开口设置,所述第一栽培植床(14)、第二栽培植床(15)和第三栽培植床(16)内部均卡接设置有浮板,所述第一栽培植床(14)、第二栽培植床(15)和第三栽培植床(16)下方从后往前依次水平设置有连接管三(19)、连接管二(18)和连接管四(20),所述连接管三(19)、连接管二(18)和连接管四(20)顶面均与框架(13)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养殖桶(4)与框架(13)之间从前往后依次水平设置有连接管六(22)、连接管一(17)和连接管五(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下方竖直设置有固定脚(2),所述固定脚(2)顶面与底板(1)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脚(2)为四个,四个所述固定脚(2)均匀设置在底板(1)底部四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盘(6)表面围成一圈均匀设置有长孔,长孔内长轴为50mm,长孔内短轴为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10)内部设置卡接有镂空板(11),镂空板(11)表面中心位置贯通设置有漏料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3)长度为7000mm,框架(13)宽度为1000mm,框架(13)长度为23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栽培植床(14)、第二栽培植床(15)和第三栽培植床(16)内部均固定设置有空气帮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三(19)左端与第一栽培植床(14)底面贯通设置,所述连接管三(19)右端与第三栽培植床(16)底面贯通设置,所述连接管二(18)左端与第一栽培植床(14)内部空气帮浦贯通连接,所述连接管四(20)左端与第一栽培植床(14)底面贯通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生态养植系统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六(22)左端贯穿底板(1)与吸料筒(3)内部贯通连接,所述连接管六(22)右端与第一栽培植床(14)底面贯通设置,所述连接管一(17)左端与出料管(8)底端贯通连接,所述连接管一(17)右端与第一栽培植床(14)底面贯通设置,所述连接管五(21)左端与贯穿底板(1)与吸料筒(3)内部贯通连接,所述连接管五(21)右端与第三栽培植床(16)底面贯通设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