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现代循环农业与生态养殖结合的
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利用物种多样化和微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在农林牧副渔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力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提高产出效果,打造新型多层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农业的开发建设对于目前现代农业的生态改造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为整合农家小规模养殖和种植造成的低效高污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中华鳖是水产动物中的珍品,优质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其中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鳖肉和裙边都是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中华鳖既是传统的滋补食品,也是珍贵的药材,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青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但是饲料原料的高要求和价格上涨,严重制约了该水产品的养殖推广。如能因地制宜,建设适度规模与密度水产养殖模式,建立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确保水源供给与水体清洁卫生,农户即能在低成本和环保的前提下提供拟野生品质的高质量中华鳖产品。同时,利用沼渣秸秆养殖蚯蚓,不仅减少了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把相互割裂的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有机联系起来,完成了生态循环农业的最后一个板块。技术实现要素: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成本、绿色环保、地理环境限制小、养殖效益高、能指导和带动合作农户增收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经济作物的种植,获得秸秆;建舍养猪,将养猪所产生的粪便投入沼气池中,经无害化处理后所产生的沼气作为家用的清洁能源燃料,产生的沼渣一方面作为种植经济作物的肥料,另一方面按照一定比例与经济作物的秸秆进行混合发酵制备蚯蚓养殖基料;(2)、进行蚯蚓养殖,所获得的成蚓用于肥田或为中华鳖养殖提供活饵料或制成蚯蚓粉加入猪饲料中;(3)、中华鳖养殖:a、池塘条件:池塘选址,四周环境安静,车辆行人少;池塘土质为黏土,池深1.6~1.8m,池坡建立一定的消落区,池坡坚实牢固,可用水泥板做护坡,坡比为1∶3;在池塘北侧中部设置露出水面的沙滩以及在池中用竹筏设置晒台;池塘面积约为2422m2。b、防逃设施:在池塘四周构筑防逃设施,四角呈圆弧形,内壁用水泥抹光,墙上增设内倾式塑料网,进排水口的围栏设施完善、牢固,以防鳖逃离;c、放养前准备:排干池水,清除淤泥,清塘消毒,放养前注入新水,泼洒发酵腐熟的畜禽粪便培肥水质,池塘四周移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凤眼莲等,既可以改善水质,也能提供隐蔽的场所,还能成为中华鳖的植物性饲料;d、幼鳖放养:放养中华鳖,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反应敏捷,行动迅速,裙边和背甲宽厚,无损伤,无病害,体色鲜亮有光泽,腹甲以及四肢基部以黄色为好,鳖的放养密度进行分级;入池前做好消毒工作,并避免机械损伤;e、套养鱼种和螺蛳的仿野生饲养;f、饲料投喂:饲料投喂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天然饵料,适当增投养殖的活蚯蚓;作为活饵料的蚯蚓在喂食前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细菌性肠炎等疾病;饵料中混合一定量的常见中草药如金银花,水菖蒲等可以预防和治疗部分水产动物疾病,提高产品品质;养殖猪出栏宰杀后的残次下脚料也可以在消毒及预处理后作为补充饲料;养鱼饲料基本不投喂,鳖未吃完的饲料、粪便和池中的浮游生物基本能保证鲢鳙的生长;g、日常管理: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检查进、排水口和防逃设施,创造安静环境,保持水质清新;观察池鱼和鳖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和水质水位变化情况,发现病鱼、病鳖及时捞出;同时做到防浮头、防逃、防盗、防毒和防病害。作为优选,步骤c中,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为每667m2泼洒125kg。作为优选,步骤e中,每亩放养鲢、鳙鱼夏花鱼种500~700尾,比例为4:6;同时在混养池中投放活螺蛳,在当年4月底至5月初,每亩水面投放300kg成螺。作为优选,步骤f中,每天投喂的养殖活蚯蚓量约为鳖总重量的1%~3%,投喂前经过消毒以预防水产疾病。作为优选,步骤(1)中,经济作物为玉米或水稻。作为优选,步骤(1)中,蚯蚓养殖基料中沼渣和秸秆的比例为8:2,保持碳氮比为20~30。作为优选,步骤(2)中,蚯蚓养殖包括以下步骤:1)、检测沼渣和秸秆基本营养物质组成,保持碳氮比为20~30;一层秸秆,一层沼渣,充分洒水,逐层堆积,依次类推,要求堆料松散,用塑料布覆盖进行保温保湿;2)、养蚯蚓的大棚内两侧为饲育床,中央留通道,棚顶为弧形,饲育床上覆盖带色无毒塑料薄膜;3)、接种种蚓;4)、调控温度和湿度;5)、加料:饵料将被取食完时加料,加料应在养殖床上分段加料;6)、收获:接种饲养45天后可开始少量提取成蚓作为中华鳖饲料,保持养殖密度为2万条/m2,即可保证蚯蚓持续繁殖。进一步的,步骤3)中,选用大平二号种蚓,接种后密度为0.5~1万条/m2。进一步的,步骤4)中,温度25℃,湿度70%,ph7。进一步的,步骤6)中,最终蚯蚓收获密度约为3~5万条/m2,个体重0.4~1g。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种植业与养殖业的高效可持续有机结合,种植业产生的废弃物通过与沼渣发酵实现高值化利用,养殖业不但提供安全健康的猪肉食品,而且能够获得高品质的水产产品,丰富了产品种类;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加工处理后,一方面形成沼气清洁能源,另一方面通过沼渣加秸秆发酵养殖蚯蚓进行处理转化,不但可以通过投喂活饵料进行仿生态养殖提供优质水产品,而且能够形成固相有机肥反哺种植业,达到增加废弃物的利用程度,减小处理成本和环境污染,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发明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使能量流在食物链中得到循环利用,实现了农户小规模循环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把植物、动物,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改善农产品质量,实现种养的有效循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一种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经济作物的种植,包括常见的玉米、水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获得秸秆;依照农家周边地形,建舍养猪,将养猪所产生的粪便投入沼气池中,经无害化处理后所产生的沼气作为家用的清洁能源燃料,产生的沼渣一方面作为种植经济作物的肥料,另一方面按照一定比例与经济作物的秸秆进行混合发酵制备蚯蚓养殖基料;蚯蚓养殖基料中沼渣和秸秆的比例约为8:2(保持碳氮比为20~30);(2)、建大棚,利用步骤(1)中制备的蚯蚓养殖基料进行蚯蚓养殖,所获得的成蚓用于肥田或为中华鳖养殖提供活饵料或制成蚯蚓粉加入猪饲料中;蚯蚓养殖包括以下步骤:1)、检测沼渣和秸秆基本营养物质组成,保持碳氮比为20~30;一层秸秆,一层沼渣,充分洒水(50%~60%),逐层堆积,依次类推,堆积1m高左右,长度不限;要求堆料松散,用塑料布覆盖进行保温保湿;2)、养蚯蚓的大棚内两侧为饲育床,即发酵后的饵料堆成1m~2m宽、0.5m高、长度不拘;中央留通道,棚顶为弧形,饲育床上覆盖带色无毒塑料薄膜;3)、接种种蚓:选用大平二号种蚓,接种后密度为0.5~1万条/m2;4)、调控温度和湿:温度25℃(通过开、闭大棚控制),湿度70%(通过喷淋设施控制),ph7;5)、加料:饵料将被取食完时加料,加料应在养殖床上分段加料;6)、收获:接种饲养45天后可开始少量提取成蚓作为中华鳖饲料,保持养殖密度为2万条/m2,即可保证蚯蚓持续繁殖;最终蚯蚓收获密度约为3~5万条/m2,个体重0.4~1g;(3)、中华鳖养殖:a、池塘条件:池塘选址,四周环境安静,车辆行人少;池塘土质为黏土,池深1.6~1.8m,池坡建立一定的消落区,池坡坚实牢固,可用水泥板做护坡,坡比为1∶3;在池塘北侧中部设置露出水面的沙滩以及在池中用竹筏设置晒台;池塘面积约为2422m2。b、防逃设施:在池塘四周构筑防逃设施,四角呈圆弧形,内壁用水泥抹光,墙上增设内倾式塑料网,进排水口的围栏设施完善、牢固,以防鳖逃离;c、放养前准备:排干池水,清除淤泥,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杀灭病菌及寄生虫,用量一般为每667m2泼洒125kg;放养前注入新水至50cm左右,可泼洒发酵腐熟的畜禽粪便培肥水质;池塘四周移植多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凤眼莲等,既可以改善水质,也能提供隐蔽的场所,还能成为中华鳖的植物性饲料;d、幼鳖放养:放养中华鳖,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反应敏捷,行动迅速,裙边和背甲宽厚,无损伤,无病害,体色鲜亮有光泽,腹甲以及四肢基部以黄色为好,鳖的放养密度进行分级;入池前做好消毒工作,并避免机械损伤;e、套养鱼种和螺蛳的仿野生饲养:每亩放养鲢、鳙鱼夏花鱼种500~700尾,比例约为4:6;同时在混养池中投放的活螺蛳,即在当年4月底至5月初,每亩水面投放300kg成螺;f、饲料投喂:饲料投喂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天然饵料,适当增投养殖的活蚯蚓;每天投喂量约为鳖总重量的1%~3%,投喂前经过消毒以预防水产疾病;鳖饲料均投喂在专用食台上;作为活饵料的蚯蚓在喂食前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细菌性肠炎等疾病;饵料中混合一定量的常见中草药如金银花,水菖蒲等可以预防和治疗部分水产动物疾病,提高产品品质;养殖猪出栏宰杀后的残次下脚料也可以在消毒及预处理后作为补充饲料;养鱼饲料基本不投喂,鳖未吃完的饲料、粪便和池中的浮游生物基本能保证鲢鳙的生长;g、日常管理: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检查进、排水口和防逃设施,创造安静环境,保持水质清新;观察池鱼和鳖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和水质水位变化情况,发现病鱼、病鳖及时捞出;同时做到防浮头、防逃、防盗、防毒和防病害。实施例:选择实施地点为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长江生态农业双峰山示范基地内,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在1130mm,主要降雨量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地下水较为贫乏,开采后主要用于农村生活用水。已铺设供水管道,从附近白云水库引水以供灌溉等使用。年平均气温16.1℃,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5.3℃。园区规划总面积1848亩,已建成完整的生态猪场和400立方米沼气工程。蚯蚓养殖:(1)、分别检测沼渣和玉米秸秆基本营养物质组成,设定混合比例为8:2,保持碳氮比为20~30;一层秸秆,一层沼渣,充分洒水(50%~60%),逐层堆积,依次类推,堆积1m高左右,长度不限。要求堆料松散,不要压实,以利高温细菌的繁殖;可接种堆肥菌剂。上面可用塑料布覆盖,以达到到保温保湿之目的;(2)、养蚯蚓的塑料大棚与冬季栽种蔬菜的塑料大棚相似;棚内两侧为饲育床,即发酵后的饵料堆成1m~2m宽、0.5m高、长度不拘。中央留通道;棚顶为弧形,上覆盖带色无毒塑料薄膜;(3)、接种种蚓:选用大平二号种蚓,接种后密度为0.5~1万条/m2;(4)、调控温度和湿度:温度25℃(通过开、闭大棚控制),湿度70%(通过喷淋设施控制),ph7;(5)、加料:观察饵料将被取食完时加料,加料应在养殖床上分段加料;(6)、收获方法可采用光照驱赶法:接种饲养45天后可开始少量提取成蚓作为中华鳖饲料,保持养殖密度为2万条/m2即可保证蚯蚓持续繁殖;最终蚯蚓收获密度约为3~5万条/m2,个体重0.4~1g。中华鳖养殖:(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约为2422m2,经过基建处理后平均分为两个养殖池;经处理后池深1.6~1.8m;池坡建立一定的消落区,池坡坚实牢固,可用水泥板做护坡,坡比为1∶3;在池塘北侧中部设置露出水面的沙滩以及在池中用竹筏设置晒台等;土质为黏土,进排水方便;此外池塘四周环境相对安静,车辆行人少;(2)、防逃设施:在池塘四周构筑防逃设施,四角呈圆弧形,内壁用水泥抹光,墙上增设内倾式塑料网,进排水口的围栏设施完善、牢固,以防鳖逃离;(3)、放养前准备:排干池水,清除淤泥,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杀灭病菌及寄生虫,用量一般为每667m2泼洒125kg;放养前注入新水至50cm左右,可泼洒发酵腐熟的畜禽粪便培肥水质;池塘四周移植多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凤眼莲等,既可以改善水质,也能提供隐蔽的场所,还能成为中华鳖的植物性饲料。(4)、幼鳖的放养:放养品种选择中华鳖,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反应敏捷,行动迅速,裙边和背甲宽厚,无损伤,无病害,体色鲜亮有光泽,腹甲以及四肢基部以黄色为好。鳖的放养密度必须进行严格的分级。入池前做好消毒工作,并避免机械损伤。(5)、套养鱼种和螺蛳的仿野生饲养:每亩放养2.5~3cm鲢、鳙鱼夏花鱼种500~700尾,比例约为4:6;同时在混养池中投放的活螺蛳,即在当年4月底至5月初,每亩水面投放300kg成螺;(6)、饲料投喂:饲料投喂严格坚持“四定”原则,充分利用了池塘中的天然饵料,适当增投部分人工饲料,其中一个养殖池主投喂蚯蚓,另一个主投喂畜禽内脏;每天投喂量约为鳖总重量的1%~3%,投喂前经过消毒以预防水产疾病;鳖饲料均投喂在专用食台上;养鱼饲料基本不投喂,鳖未吃完的饲料、粪便和池中的浮游生物基本能保证鲢鳙的生长;(7)、日常管理: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检查进、排水口和防逃设施,杜绝闲杂人员进入养殖区,以创造安静环境;及时清理鱼鳖吃剩的残饵和杂物,保持水质清新;观察池鱼和鳖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水质水位变化情况等,发现病鱼、病鳖及时捞出;同时还要做到“五防”即防浮头、防逃、防盗、防毒、防病害。经本发明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获得的成鳖,年平均增重400g,且肌肉及裙边营养成分均优于人工温室养殖,接近甚至部分超过野生中华鳖水平。具体数据如附表表格1-6(文献[1]:葛仲显,赵小合,姬翔.温棚鳖不同生长阶段肌肉和裙边营养成分比较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2017(1):15-20;文献[2]:张君,陈露,余鹏,周清妍,杨小丽,周伟尚,沈保平,苏时萍,万全&桂建芳.中华鳖4个品系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j].水生生物学报,2018(4):770-778.),所有表中同行不同字母表示数据差异显著(p<0.05)。表1不同养殖模式下中华鳖肌肉水份、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比较分析%指标仿生态(蚯蚓)仿生态(猪内脏)野生温室初水分74.11±0.17b76.72±0.05a74.19±0.33b76.04±0.13a粗脂肪2.26±0.04a2.2±0ab1.87±0.04b0.59±0.13c粗蛋白19.72±0.32a19.5±0.1a18.33±0.08b18.21±0.18b表2不同养殖模式下中华鳖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比较分析(鲜重)g/100g注:必需氨基酸用*表示,非必需氨基酸用#表示,呈味氨基酸用°表示。温室鳖相关数据引自文献[1]中2龄鳖。表3不同养殖模式中华鳖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的评价注:fao/who和鸡蛋蛋白数据来自于文献[2],氨基酸评分(aminoacidscore,aas)和化学评分(chemicalscore,cs)按参考文献中公式计算获得。表4不同养殖模式下中华鳖裙边水份、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比较分析%指标仿生态(蚯蚓)仿生态(猪内脏)野生温室[1]初水分73.96±0.04b72.66±0.55b76.75±0.66a67.36±0.18c粗脂肪0.42±0.05b0.48±0.07a0.27±0.04c0.43±0.05b粗蛋白23.76±1.83b21.26±1.5c26.53±2.59a23.83±0.09b表5不同养殖模式下中华鳖裙边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比较分析(鲜重)g/100g注:必需氨基酸用*表示,非必需氨基酸用#表示,呈味氨基酸用°表示。温室鳖相关数据引自文献[1]中2龄鳖。表6不同养殖模式下中华鳖裙边必需氨基酸评分制比较分析注:fao/who和鸡蛋蛋白数据来自于文献[2]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式养殖产品中,肌肉的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均高于野生鳖和温室鳖,裙边的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略低于野生鳖。肌肉和裙边的水分含量与野生鳖类似。肌肉各种氨基酸含量绝大部分高于温室鳖,饲喂蚯蚓的中华鳖肌肉中各种氨基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的评分与野生鳖相近甚至少数略有超出。饲喂猪内脏的产品相关数据略低,但两种仿生态养殖的中华鳖肌肉氨基酸及重要评分绝大部分高于温室鳖。裙边部分饲喂猪内脏的中华鳖各种氨基酸含量均超过饲喂蚯蚓的仿生态鳖和野生鳖水平,必需氨基酸含量大部分显著高于蚯蚓组和野生鳖。两组仿生态鳖裙边组织中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均衡,含量丰富,都接近甚至超过野生鳖水平。猪内脏组裙边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含量最高,超过fao/who氨基酸标准模式,为1.12倍。本实例实施过程中打造了循环农业中适度规模生态水产养殖的前、中环节,构成完整的生态养殖链条,既充分利用了猪粪、秸秆和残次有机下脚料等废弃物,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相关的处理费用,又能借助高效蚯蚓养殖制成水产饲料提高中华鳖产量和品质,最终达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结构特征。本发明不受上述实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经济作物的种植,获得秸秆;建舍养猪,将养猪所产生的粪便投入沼气池中,经无害化处理后所产生的沼气作为家用的清洁能源燃料,产生的沼渣一方面作为种植经济作物的肥料,另一方面按照一定比例与经济作物的秸秆进行混合发酵制备蚯蚓养殖基料;
(2)、进行蚯蚓养殖,所获得的成蚓用于肥田或为中华鳖养殖提供活饵料或制成蚯蚓粉加入猪饲料中;
(3)、中华鳖养殖:
a、池塘条件:池塘选址,四周环境安静,车辆行人少;池塘土质为黏土,池深1.6~1.8m,池坡建立消落区,坡比为1∶3;池中设置露出水面的沙滩和晒台;
b、防逃设施:在池塘四周构筑防逃设施,四角呈圆弧形,内壁用水泥抹光,墙上增设内倾式塑料网,进排水口的围栏设施完善、牢固,以防鳖逃离;
c、放养前准备:排干池水,清除淤泥,清塘消毒,放养前注入新水,泼洒发酵腐熟的畜禽粪便培肥水质,池塘四周移植水生植物;
d、幼鳖放养:放养中华鳖,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反应敏捷,行动迅速,裙边和背甲宽厚,无损伤,无病害,体色鲜亮有光泽,腹甲以及四肢基部以黄色为好,鳖的放养密度进行分级;
e、套养鱼种和螺蛳的仿野生饲养;
f、饲料投喂:饲料投喂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天然饵料,适当增投养殖的活蚯蚓;
g、日常管理:每天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检查进、排水口和防逃设施,创造安静环境,保持水质清新;观察池鱼和鳖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和水质水位变化情况,发现病鱼、病鳖及时捞出;同时做到防浮头、防逃、防盗、防毒和防病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为每667m2泼洒125k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中,每亩放养鲢、鳙鱼夏花鱼种500~700尾,比例为4:6;同时在混养池中投放活螺蛳,每亩水面投放300kg成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f中,每天投喂的养殖活蚯蚓量约为鳖总重量的1%~3%,投喂前经过消毒以预防水产疾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经济作物为玉米或水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蚯蚓养殖基料中沼渣和秸秆的比例为8:2,保持碳氮比为20~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蚯蚓养殖包括以下步骤:
1)、检测沼渣和秸秆基本营养物质组成,保持碳氮比为20~30;一层秸秆,一层沼渣,充分洒水,逐层堆积,依次类推,要求堆料松散,用塑料布覆盖进行保温保湿;
2)、养蚯蚓的大棚内两侧为饲育床,中央留通道,棚顶为弧形,饲育床上覆盖带色无毒塑料薄膜;
3)、接种种蚓;
4)、调控温度和湿度;
5)、加料:饵料将被取食完时加料,加料应在养殖床上分段加料;
6)、收获:接种饲养45天后可开始少量提取成蚓作为中华鳖饲料,保持养殖密度为2万条/m2,即可保证蚯蚓持续繁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选用大平二号种蚓,接种后密度为0.5~1万条/m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温度25℃,湿度70%,ph7。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最终蚯蚓收获密度约为3~5万条/m2,个体重0.4~1g。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循环模式养殖中华鳖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种植业与养殖业的高效可持续有机结合,不但提供安全健康的猪肉食品,而且能够获得高品质的水产产品;养猪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加工处理后,通过沼渣加秸秆发酵养殖蚯蚓进行处理转化,不但可以通过投喂活饵料进行仿生态养殖提供优质水产品,而且能够形成固相有机肥反哺种植业,达到增加废弃物的利用程度,减小处理成本和环境污染,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发明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使能量流在食物链中得到循环利用,实现了农户小规模循环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把植物、动物,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改善农产品质量,实现种养的有效循环。
技术研发人员:郜元勇;向令保;陈楠;胡凯;朱曜良;王超;郭炜;张尚燚;柏周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华中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12.02
技术公布日: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