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05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混凝土模具再构建管状类的混凝土建筑时,其模具结构复杂,模具固定不可靠,也无法实现叠加的功能,同时在对其内部模具调整较为麻烦。

    现有专利cn201822185427.x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但是,该专利的外壳体和副外壳体之间的连接时通过u型槽和紧固螺栓;其连接方式繁琐并且连接为外壳体和副外壳体之间是点式连接,连接位置受力较大,易造成该位置的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外壳体、第二外壳体、第一内壳体、第二内壳体和密封板;第一外壳体、第二外壳体、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都为环形;还包括:外连接体和内连接体;

    第一外壳体一端与密封板拼接,另一端与第二外壳体通过外连接体拼接;

    第一内壳体一端与密封板拼接,另一端与第二内壳体通过内连接体拼接;

    第一外壳体和第一内壳体同心设置。

    优选的,外连接体为环形。

    优选的,外连接体包括:第一外圈、第一中间体、第一嵌合体和第二嵌合体;第一外圈、第一中间体、第一嵌合体和第二嵌合体都为环形;

    第一嵌合体和第二嵌合体对称设置在第一中间体的左右两侧;第一中间体的上端与第一外圈的中部固定连接;

    第一外圈两端靠近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一环形固定爪;在第一外壳体的外周的靠近外连接体的位置和第二外壳体的外周的靠近外连接体的位置都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一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固定爪与第一环形凹槽相配合;

    在第一嵌合体和第二嵌合体远离第一中间体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突起;在第一外壳体的与外连接体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嵌合槽;在第二外壳体的与外连接体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二嵌合槽;第一嵌合槽与第一嵌合体相配合;第二嵌合槽与第二嵌合体相配合。

    优选的,内连接体包括:第一内圈、第二中间体、第三嵌合体和第四嵌合体;第一内圈、第二中间体、第三嵌合体和第四嵌合体都为环形;

    第三嵌合体和第四嵌合体对称设置在第二中间体的左右两侧;第二中间体的下端与第一内圈的中部固定连接;

    第一内圈两端靠近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二环形固定爪;在第一内壳体的内周的靠近内连接体的位置和第二内壳体的内周的靠近内连接体的位置都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二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固定爪与第二环形凹槽相配合;

    在第三嵌合体和第四嵌合体远离第二中间体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突起;在第一内壳体的与内连接体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三嵌合槽;在第二内壳体的与内连接体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四嵌合槽;第三嵌合槽与第三嵌合体相配合;第四嵌合槽与第四嵌合体相配合。

    优选的,密封板包括:板体、第二外圈、第五嵌合体、第六嵌合体和第二内圈;

    第二外圈、第五嵌合体、第六嵌合体和第二内圈都为环状且从板体外周向板体的圆心依次设置在靠近第一外壳体和第一内壳体的一侧;

    第二外圈的靠近第一外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三环形固定爪;在第一外壳体的外周的靠近密封板的位置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三环形凹槽;第三环形固定爪与第三环形凹槽相配合;

    第二内圈的靠近第一内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四环形固定爪;在第一内壳体的内周的靠近密封板的位置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四环形凹槽;第四环形固定爪与第四环形凹槽相配合;

    在第五嵌合体和第六嵌合体远离密封板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突起;在第一外壳体的与密封板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五嵌合槽;在第一内壳体的与密封板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六嵌合槽;第五嵌合槽与第五嵌合体相配合;第六嵌合槽与第六嵌合体相配合。

    优选的,第一外壳体或第二外壳体都包括:多个外板体和多个第一结合体;外板体通过第一结合体拼接。

    优选的,第一内壳体或第二内壳体都包括:多个内板体和多个第二结合体;内板体通过第二结合体拼接。

    优选的,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内扩机构,设置在第一内壳体和/或第二内壳体内侧;

    内扩机构包括:十字形设置座、四个伸缩杆和四个接触脚;

    伸缩杆一端与十字形设置座,另一端与接触脚固定连接;伸缩杆与接触脚一一对应;接触脚为弧形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之间通过外连接体拼接,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之间通过内连接体拼接,密封板也是可以拼接到第一外壳体和第一内壳体3的一侧的;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只需经过手动拼接即可使用,无需拧动螺母等操作,操作更加方便;此外,外连接体与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的接触为面接触,不会出现连接位置受力不均,可以长时间重复使用而不变形。同理,内连接体与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的接触为面接触,不会出现连接位置受力不均,可以长时间重复使用而不变形。使用时,将密封板放平到地面,往第一外壳体1和第一内壳体、第二外壳体和第二内壳体之间的空间注入混凝土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外连接体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内连接体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密封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第一外壳体或第二外壳体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第一内壳体或第二内壳体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内扩机构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外壳体;2、第二外壳体;3、第一内壳体;4、第二内壳体;5、密封板;6、外连接体;7、内连接体;61、第一外圈;62、第一中间体;63、第一嵌合体;64、第二嵌合体;65、第一环形固定爪;11、第一嵌合槽;21、第二嵌合槽;12、第一环形凹槽;71、第一内圈;72、第二中间体;73、第三嵌合体;74、第四嵌合体;75、第二环形固定爪;31、第三嵌合槽;41、第四嵌合槽;32、第二环形凹槽;50、板体;51、第二外圈;52、第五嵌合体;53、第六嵌合体;54、第二内圈;13、第五嵌合槽;33、第六嵌合槽;1-1、外板体;1-2、第一结合体;3-1、内板体;3-2、第二结合体;8、内扩机构;81、伸缩杆;82、接触脚;83、十字形设置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外壳体1、第二外壳体2、第一内壳体3、第二内壳体4和密封板5;第一外壳体1、第二外壳体2、第一内壳体3和第二内壳体4都为环形;还包括:外连接体6和内连接体7;

    第一外壳体1一端与密封板5拼接,另一端与第二外壳体2通过外连接体6拼接;

    第一内壳体3一端与密封板5拼接,另一端与第二内壳体4通过内连接体7拼接;

    第一外壳体1和第一内壳体3同心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第一外壳体1和第二外壳体2之间通过外连接体6拼接,第一内壳体3和第二内壳体4之间通过内连接体7拼接,密封板5也是可以拼接到第一外壳体1和第一内壳体3的一侧的;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只需经过手动拼接即可使用,无需拧动螺母等操作,操作更加方便;此外,外连接体6与第一外壳体1和第二外壳体2的接触为面接触,不会出现连接位置受力不均,可以长时间重复使用而不变形。同理,内连接体7与第一内壳体3和第二内壳体4的接触为面接触,不会出现连接位置受力不均,可以长时间重复使用而不变形。使用时,将密封板5放平到地面,往第一外壳体1和第一内壳体3、第二外壳体2和第二内壳体4之间的空间注入混凝土即可。

    为了实现第一外壳体1和第二外壳体2之间的面连接方式,在一个实施例中,外连接体6为环形。此外,内连接体7也为环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外连接体6包括:第一外圈61、第一中间体62、第一嵌合体63和第二嵌合体64;第一外圈61、第一中间体62、第一嵌合体63和第二嵌合体64都为环形;

    第一嵌合体63和第二嵌合体64对称设置在第一中间体62的左右两侧;第一中间体62的上端与第一外圈61的中部固定连接;

    第一外圈61两端靠近第一外壳体1和第二外壳体2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一环形固定爪65;在第一外壳体1的外周的靠近外连接体6的位置和第二外壳体2的外周的靠近外连接体6的位置都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一环形凹槽12;第一环形固定爪65与第一环形凹槽12相配合;

    在第一嵌合体63和第二嵌合体64远离第一中间体62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突起;在第一外壳体1的与外连接体6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嵌合槽11;在第二外壳体2的与外连接体6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二嵌合槽21;第一嵌合槽11与第一嵌合体63相配合;第二嵌合槽21与第二嵌合体64相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外接体实现第一外壳体1和第二外壳体2之间的拼接,通过第一环形固定爪65和第一环形凹槽12的配合限制第一外壳体1和第二外壳体2的左右分离;通过第一嵌合体63和第一嵌合槽11、第二嵌合体64和第二嵌合槽21的配合限制第一外壳体1和第二外壳体2的上下滑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连接体7包括:第一内圈71、第二中间体72、第三嵌合体73和第四嵌合体74;第一内圈71、第二中间体72、第三嵌合体73和第四嵌合体74都为环形;

    第三嵌合体73和第四嵌合体74对称设置在第二中间体72的左右两侧;第二中间体72的下端与第一内圈71的中部固定连接;

    第一内圈71两端靠近第一内壳体3和第二内壳体4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二环形固定爪75;在第一内壳体3的内周的靠近内连接体7的位置和第二内壳体4的内周的靠近内连接体7的位置都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二环形凹槽32;第二环形固定爪75与第二环形凹槽32相配合;

    在第三嵌合体73和第四嵌合体74远离第二中间体72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突起;在第一内壳体3的与内连接体7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三嵌合槽31;在第二内壳体4的与内连接体7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四嵌合槽41;第三嵌合槽31与第三嵌合体73相配合;第四嵌合槽41与第四嵌合体74相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内接体实现第一内壳体3和第二内壳体4之间的拼接,通过第二环形固定爪75和第二环形凹槽32的配合限制第一内壳体3和第二内壳体4的左右分离;通过第三嵌合体73和第三嵌合槽31、第四嵌合体74和第四嵌合槽41的配合限制第一内壳体3和第二内壳体4的上下滑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密封板5包括:板体50、第二外圈51、第五嵌合体52、第六嵌合体53和第二内圈54;

    第二外圈51、第五嵌合体52、第六嵌合体53和第二内圈54都为环状且从板体50外周向板体50的圆心依次设置在靠近第一外壳体1和第一内壳体3的一侧;

    第二外圈51的靠近第一外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三环形固定爪;在第一外壳体1的外周的靠近密封板5的位置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三环形凹槽;第三环形固定爪与第三环形凹槽相配合;

    第二内圈54的靠近第一内壳体3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四环形固定爪;在第一内壳体3的内周的靠近密封板5的位置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四环形凹槽;第四环形固定爪与第四环形凹槽相配合;

    在第五嵌合体52和第六嵌合体53远离密封板5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突起;在第一外壳体1的与密封板5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五嵌合槽13;在第一内壳体3的与密封板5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六嵌合槽33;第五嵌合槽13与第五嵌合体52相配合;第六嵌合槽33与第六嵌合体53相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通过第三环形固定爪和第三环形凹槽的配合、第四环形固定爪和第四环形凹槽的配合限制第一内壳体3和第一外壳体1与密封板5之间的分离;通过第五嵌合体52和第五嵌合槽13、第六嵌合体53和第六嵌合槽33的配合限制第一内壳体3和第一外壳体1与密封板5之间的滑移;从而实现密封板5与第一外壳体1和第一内壳体3的拼接的稳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外壳体1或第二外壳体2都包括:多个外板体1-1和多个第一结合体1-2;外板体1-1通过第一结合体1-2拼接。通过外板体1-1和第一结合体1-2之间的相互拼接形成第一外壳体1或第二外壳体2,在运输时,将第一外壳体1和第二外壳体2的拆卸为外板体1-1和第一结合体1-2,从而方便工人搬运。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内壳体3或第二内壳体4都包括:多个内板体3-1和多个第二结合体3-2;内板体3-1通过第二结合体3-2拼接。通过内板体3-1和第二结合体3-2之间的相互拼接形成第一内壳体3或第二内壳体4,在运输时,将第一内壳体3和第二内壳体4的拆卸为内板体3-1和第二结合体3-2,从而方便工人搬运。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内扩机构8,设置在第一内壳体3和/或第二内壳体4内侧;

    如图8所示,内扩机构8包括:十字形设置座83、四个伸缩杆81和四个接触脚82;

    伸缩杆81一端与十字形设置座83,另一端与接触脚82固定连接;伸缩杆81与接触脚82一一对应;接触脚82为弧形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在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注入混凝土,混凝土分别对外壳体和内壳体有向外和向内的压力;向外的压力可以通过在外壳体外套设卡箍的方式,套设卡箍增加外壳体的强度;向内的压力通过内扩机构8在内壳体内侧顶住内壳体的方式。

    在安装时伸缩杆81方便工人在内壳体内侧安装内扩机构8,同时方便工人随时调节内扩机构8在内壳体内侧的角度;接触脚82与内壳体接触将内壳体顶住。伸缩杆81可以采用弹簧伸缩杆81、电动伸缩杆81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外壳体(1)、第二外壳体(2)、第一内壳体(3)、第二内壳体(4)和密封板(5);所述第一外壳体(1)、所述第二外壳体(2)、所述第一内壳体(3)和所述第二内壳体(4)都为环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连接体(6)和内连接体(7);

    所述第一外壳体(1)一端与所述密封板(5)拼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壳体(2)通过所述外连接体(6)拼接;

    所述第一内壳体(3)一端与所述密封板(5)拼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内壳体(4)通过所述内连接体(7)拼接;

    所述第一外壳体(1)和所述第一内壳体(3)同心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连接体(6)为环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连接体(6)包括:第一外圈(61)、第一中间体(62)、第一嵌合体(63)和第二嵌合体(64);所述第一外圈(61)、第一中间体(62)、第一嵌合体(63)和第二嵌合体(64)都为环形;

    所述第一嵌合体(63)和所述第二嵌合体(64)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体(6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中间体(6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外圈(61)的中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外圈(61)两端靠近所述第一外壳体(1)和所述第二外壳体(2)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一环形固定爪(65);在所述第一外壳体(1)的外周的靠近所述外连接体(6)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外壳体(2)的外周的靠近所述外连接体(6)的位置都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一环形凹槽(12);所述第一环形固定爪(65)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2)相配合;

    在所述第一嵌合体(63)和所述第二嵌合体(64)远离所述第一中间体(62)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突起;在所述第一外壳体(1)的与所述外连接体(6)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嵌合槽(11);在所述第二外壳体(2)的与所述外连接体(6)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二嵌合槽(21);所述第一嵌合槽(11)与所述第一嵌合体(63)相配合;所述第二嵌合槽(21)与所述第二嵌合体(64)相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体(7)包括:第一内圈(71)、第二中间体(72)、第三嵌合体(73)和第四嵌合体(74);所述第一内圈(71)、第二中间体(72)、第三嵌合体(73)和第四嵌合体(74)都为环形;

    所述第三嵌合体(73)和所述第四嵌合体(74)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体(7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中间体(7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内圈(71)的中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内圈(71)两端靠近所述第一内壳体(3)和所述第二内壳体(4)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二环形固定爪(75);在所述第一内壳体(3)的内周的靠近所述内连接体(7)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内壳体(4)的内周的靠近所述内连接体(7)的位置都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二环形凹槽(32);所述第二环形固定爪(75)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32)相配合;

    在所述第三嵌合体(73)和所述第四嵌合体(74)远离所述第二中间体(72)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突起;在所述第一内壳体(3)的与所述内连接体(7)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三嵌合槽(31);在所述第二内壳体(4)的与所述内连接体(7)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四嵌合槽(41);所述第三嵌合槽(31)与所述第三嵌合体(73)相配合;所述第四嵌合槽(41)与所述第四嵌合体(74)相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5)包括:板体(50)、第二外圈(51)、第五嵌合体(52)、第六嵌合体(53)和第二内圈(54);

    所述第二外圈(51)、第五嵌合体(52)、第六嵌合体(53)和第二内圈(54)都为环状且从所述板体(50)外周向所述板体(50)的圆心依次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外壳体(1)和所述第一内壳体(3)的一侧;

    所述第二外圈(51)的靠近所述第一外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三环形固定爪;在所述第一外壳体(1)的外周的靠近所述密封板(5)的位置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三环形凹槽;所述第三环形固定爪与所述第三环形凹槽相配合;

    所述第二内圈(54)的靠近所述第一内壳体(3)的一侧设置有截面为三角形的第四环形固定爪;在所述第一内壳体(3)的内周的靠近所述密封板(5)的位置设置有一个截面为三角形的第四环形凹槽;所述第四环形固定爪与所述第四环形凹槽相配合;

    在所述第五嵌合体(52)和所述第六嵌合体(53)远离所述密封板(5)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突起;在所述第一外壳体(1)的与所述密封板(5)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五嵌合槽(13);在所述第一内壳体(3)的与所述密封板(5)连接的端面设置有第六嵌合槽(33);所述第五嵌合槽(13)与所述第五嵌合体(52)相配合;所述第六嵌合槽(33)与所述第六嵌合体(53)相配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体(1)或所述第二外壳体(2)都包括:多个外板体(1-1)和多个第一结合体(1-2);所述外板体(1-1)通过所述第一结合体(1-2)拼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体(3)或所述第二内壳体(4)都包括:多个内板体(3-1)和多个第二结合体(3-2);所述内板体(3-1)通过所述第二结合体(3-2)拼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内扩机构(8),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壳体(3)和/或所述第二内壳体(4)内侧;

    所述内扩机构(8)包括:十字形设置座(83)、四个伸缩杆(81)和四个接触脚(82);

    所述伸缩杆(81)一端与所述十字形设置座(83),另一端与所述接触脚(82)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81)与所述接触脚(82)一一对应;所述接触脚(82)为弧形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外壳体、第二外壳体、第一内壳体、第二内壳体和密封板;第一外壳体、第二外壳体、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都为环形;还包括:外连接体和内连接体;第一外壳体一端与密封板拼接,另一端与第二外壳体通过外连接体拼接;第一内壳体一端与密封板拼接,另一端与第二内壳体通过内连接体拼接;第一外壳体和第一内壳体同心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模具固定装置只需经过手动拼接即可使用,无需拧动螺母等操作,操作更加方便。此外,外连接体与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的接触为面接触,不会出现连接位置受力不均,可以长时间重复使用而不变形。

    技术研发人员:谢准;刘永桂;申建新;张永;晏志军;林彩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盈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29
    技术公布日:2021.03.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2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