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茶叶制备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低咖啡碱茶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一般为2%~5%,其含量因茶树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对于部分神经衰弱者、孕妇、老年人、儿童等特定敏感人群,在饮用含有较高咖啡碱含量的茶叶后,会导致失眠、焦躁、身体不适或其它症状。因此,开发低咖啡碱茶,对解决特定敏感人群的饮茶问题,扩大茶叶消费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而现有的降低咖啡碱含量的方法采用高温热水浸提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高温热水浸提法降低咖啡碱效果不够理想,而有机溶剂萃取法部分有效成分损失较大,而且易残留化学物质,存在安全隐患。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低咖啡碱茶叶的制备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低咖啡碱茶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摊放:将新鲜茶叶去杂质后,将茶叶平铺于茶叶摊青机上,摊放温度为45-65℃,预设时间后,取出茶叶;2)将摊放好的茶叶浸泡在100-120℃的离子水中,浸泡5-10s后取出;3)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茶叶放入重量比1:1~2的柠檬酸铁铵溶液内,4-8min后,弃沉淀取出;4)将步骤3中浸泡后的茶叶固液分离后,将茶叶放置烘干机中,温度为150-180℃,预设时间后,获得成品低咖啡碱茶叶,在45-65℃的温度下摊放,加快茶叶中水分蒸发的同时,不破坏茶叶内成分,摊放至失水率达到14%即可,茶叶中咖啡碱成分在高温中,可溶于水,且柠檬酸铁铵于咖啡碱反应生成沉淀物,柠檬酸铁铵的棕色品可作为营养增补剂和具有补血效果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无害,保证去除茶叶中咖啡碱含量的同时,还保证了茶品的安全性。优选的,将步骤4中,烘干后的茶叶进行揉捻加工,揉捻加工采用揉捻机进行揉捻,初始温度为30-50℃,轻揉1-3min后,将温度提升至80-110℃的同时采用重揉茶叶-轻揉茶叶-重揉茶叶-轻柔茶叶的循环方式,重揉3-5min,轻揉1-3min,循环预设时间后,取出茶叶,在低温下先进行轻揉茶叶,避免破坏茶叶,茶叶初期脆弱,高温下易破坏,常温下茶叶初汁慢,茶叶内含物的分子结构松散,采用重揉茶叶-轻揉茶叶-重揉茶叶-轻柔茶叶的循环方式,制得的条形更加紧结、均匀。优选的,循环揉捻30-45min。优选的,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茶叶进行冷却加工,温度为-5-5℃,冷却时间为15-25min。优选的,步骤2和步骤3中,均在超声波条件下进行浸泡,频率为50000-70000hz,破坏茶叶内部结构能更快的去除咖啡碱,而机械手段会破坏茶叶本身,超声波可粉碎细胞壁,释放出其内物。优选的,步骤4中,烘干时间为25-45mi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提高高温热水浸泡的同时降低浸泡时间,防止部分有效成分流失;2.利用柠檬酸铁铵溶液去除咖啡碱,由于檬酸铁铵的棕色品可作为营养增补剂和具有补血效果的食品添加剂,可有效的降低咖啡碱含量的同时,还保证了茶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提高了茶叶补血等效果;3.先低温轻揉茶叶,避免破坏茶叶,加快出汁效果,再采用重揉茶叶-轻揉茶叶-重揉茶叶-轻柔茶叶的循环方式,制得的条形更加紧结、均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低咖啡碱茶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摊放:将新鲜茶叶去杂质后,将茶叶平铺于茶叶摊青机上,摊放温度为45℃,摊放至失水率达到14%后,取出茶叶;2)将摊放好的茶叶浸泡在100℃的离子水中,浸泡5s后取出;3)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茶叶放入重量比1:1的柠檬酸铁铵溶液内,4min后,弃沉淀取出,将浸泡后的茶叶进行冷却加工,温度为-5℃,冷却时间为15min;4)将步骤3中浸泡后的茶叶固液分离后,将茶叶放置烘干机中,温度为150℃,在25min后,获得成品低咖啡碱茶叶。实施例21)摊放:将新鲜茶叶去杂质后,将茶叶平铺于茶叶摊青机上,摊放温度为55℃,摊放至失水率达到14%后,取出茶叶;2)将摊放好的茶叶浸泡在110℃的离子水中,浸泡7s后取出;3)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茶叶放入重量比1:1.5的柠檬酸铁铵溶液内,6min后,弃沉淀取出,将浸泡后的茶叶进行冷却加工,温度为-1℃,冷却时间为20min;4)将步骤3中浸泡后的茶叶固液分离后,将茶叶放置烘干机中,温度为160℃,在40min后,获得成品低咖啡碱茶叶实施例31)摊放:将新鲜茶叶去杂质后,将茶叶平铺于茶叶摊青机上,摊放温度为65℃,摊放至失水率达到14%后,取出茶叶;2)将摊放好的茶叶浸泡在120℃的离子水中,浸泡10s后取出;3)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茶叶放入重量比1:2的柠檬酸铁铵溶液内,8min后,弃沉淀取出,将浸泡后的茶叶进行冷却加工,温度为5℃,冷却时间为25min;4)将步骤3中浸泡后的茶叶固液分离后,将茶叶放置烘干机中,温度为180℃,在45min后,获得成品低咖啡碱茶叶。对比例1将新鲜茶叶去除杂质后摊放,将摊放好的茶叶浸泡在75℃的离子水中,浸泡20s,将浸泡后的茶叶放入烘干机内,温度为110℃,烘干后获得低咖啡碱茶叶。分别对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和对比例1方法制备出的茶叶成分含量进行测试,具体数据见表1;表1含量(%)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对比例1咖啡碱0.920.840.792.14茶多酚32.1634.1235.4726.11氨基酸3.453.874.312.15从表1可知,实施例3为最优方案,对比例1只采用热水浸泡法去除咖啡碱,且温度也不是最佳温度,且浸泡时间过多,茶多酚易流失。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将步骤4中,烘干后的茶叶进行揉捻加工,揉捻加工采用揉捻机进行揉捻,初始温度为40℃,轻揉1min后,将温度提升至110℃的同时采用重揉茶叶-轻揉茶叶-重揉茶叶-轻柔茶叶的循环方式,重揉3min,轻揉1min,40min后,取出茶叶。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步骤2和步骤3中,均在超声波条件下进行浸泡,频率为60000hz。分别对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方法制备出的茶叶成分含量进行测试,具体数据见表2;表2含量(%)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咖啡碱0.790.740.68茶多酚35.4736.2836.97氨基酸4.314.875.21从表2可知,采用重揉茶叶-轻揉茶叶-重揉茶叶-轻柔茶叶的循环方式揉捻且在超声波条件下进行浸泡茶叶,咖啡碱含量低,且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高。在不出现冲突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上述附加技术特征自由组合以及叠加使用。上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和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低咖啡碱茶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摊放:将新鲜茶叶去杂质后,将茶叶平铺于茶叶摊青机上,摊放温度为45-65℃,预设时间后,取出茶叶;
2)将摊放好的茶叶浸泡在100-120℃的离子水中,浸泡5-10s后取出;
3)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茶叶放入重量比1:1~2的柠檬酸铁铵溶液内,4-8min后,弃沉淀取出;
4)将步骤3中浸泡后的茶叶固液分离后,将茶叶放置烘干机中,温度为150-180℃,预设时间后,获得成品低咖啡碱茶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咖啡碱茶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步骤4中,烘干后的茶叶进行揉捻加工,所述揉捻加工采用揉捻机进行揉捻,初始温度为30-50℃,轻揉1-3min后,将温度提升至80-110℃的同时采用重揉茶叶-轻揉茶叶-重揉茶叶-轻柔茶叶的循环方式,重揉3-5min,轻揉1-3min,循环预设时间后,取出茶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咖啡碱茶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揉捻30-45min。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咖啡碱茶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茶叶进行冷却加工,温度为-5-5℃,冷却时间为15-25min。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咖啡碱茶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和步骤3中,均在超声波条件下进行浸泡,频率为50000-70000hz。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咖啡碱茶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烘干时间为25-45min。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咖啡碱茶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摊放:将新鲜茶叶去杂质后,将茶叶平铺于茶叶摊青机上,摊放温度为45‑65℃,预设时间后,取出茶叶;2)将摊放好的茶叶浸泡在100‑120℃的离子水中,浸泡5‑10s后取出;3)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茶叶放入重量比1:1~2的柠檬酸铁铵溶液内,4‑8min后,弃沉淀取出;4)将步骤3中浸泡后的茶叶固液分离后,将茶叶放置烘干机中,温度为150‑180℃,预设时间后,获得成品低咖啡碱茶叶。本发明利用柠檬酸铁铵溶液去除咖啡碱,由于檬酸铁铵的棕色品可作为营养增补剂和具有补血效果的食品添加剂,可有效的降低咖啡碱含量的同时,还保证了茶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提高了茶叶补血等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章雨洁;周光明;周光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阳际峰茶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