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79

    本发明涉及三七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



    背景技术:

    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除了主根可以入药之外,花、叶、茎秆、须根等部位还能作为食品使用。现目前,药品、保健品、食品、日化品等多个领域都使用到了三七,真正体现了三七“金不换”的美誉。随着市场对三七的需求日益激增,野生三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七种植业也随之发展壮大。对三七的种植技术的研究局限在育苗、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缺少微生物菌肥在三七种植上的应用研究。三七种植还是依赖于化肥和普通有机肥,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普通有机肥并不能有效地促进三七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有机肥不能有效促进三七生长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包括混合菌营养液;所述混合菌营养液的原料包括特基拉芽孢杆菌、拟香味类香味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营养液。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本方案将特基拉芽孢杆菌、拟香味类香味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三种菌联合使用,在营养液的存在的情况下,三种益生菌协同作用,可有效促进三七植株生长并拮抗土壤中某些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致病作用。实验研究表明,三种微生物具有协同增效的效果,单用任何一种等量的微生物,其生长促进效果远远不如三种微生物联用。这种生长促进效果具体体现在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和积累上。叶绿素含量关系到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以及产量,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可以促进三七植株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有机物的积累,提高生物量,从而增加三七的产量。发明人分析了三种益生菌产生协同增效作用的原因,拟香味类香味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的次生代谢产物(例如有机酸、氨基酸和多糖等),可以刺激特基拉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解钾解磷的活性,特基拉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进而分泌大量的酶来促进土壤中的矿物质的转化,形成易于三七植株吸收的形式。另外,枯草芽孢杆菌本身具有较好的拮抗有害微生物的能力,枯草芽孢杆菌在拟香味类香味菌和特基拉芽孢杆菌的促进作用下,其拮抗有害菌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还包括微生物有机肥;所述微生物有机肥的原料包括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特基拉芽孢杆菌、拟香味类香味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共同发酵玉米秸秆粉,玉米秸秆粉的有机物被分解成易于被三七植株吸收的形式。与此同时玉米秸秆粉也为微生物的增殖提供了基质材料,进一步增加了微生物的活性。在定植三七的时候,先在土壤中施加本有机肥,可为土壤补充大量有机质,从而促进三七的生长。

    进一步,所述营养液包括酵母提取物2.00-3.50g/l、蛋白胨3.50-4.50g/l、柠檬酸氢二铵1.00-1.50g/l、硫酸镁0.25-0.50g/l、氯化钙0.01-0.08g/l、磷酸氢二钾1.20-1.50g/l、乙酸钠3.50-4.50g/l。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种益生菌在上述的营养液中可保证较好的活性状态,进一步促进三七植株的生长。发明人研究发现酵母提取物和蛋白胨是营养液中的关键成分,如果缺失这两种成分,益生菌的促生效果变差。微生物菌剂在施加入土壤中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这种现象在本方案的三种微生物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个时候,酵母提取物和蛋白胨这两种营养物质能够为细菌的生长提供有效支持,能够为微生物的生长营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为后续的这些微生物产生促生长的效果打下基础。

    进一步,所述混合菌营养液由如下方法制备:将特基拉芽孢杆菌、拟香味类香味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制备为菌液a、菌液b和菌液c;将菌液a、菌液b和菌液c混合;获得促生混合菌液;将促生混合菌液与营养液混合,获得混合菌营养液。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稀释和混合,可制得含有三种益生菌的混合菌营养液,制作方法简单、易操作。

    进一步,菌液a、菌液b和菌液c的体积比为2-3:2-4:1;菌液a、菌液b和菌液c的od600值均为0.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比例下,特基拉芽孢杆菌、拟香味类香味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三者之间可以获得最佳的协同增效的效果。

    进一步,促生混合菌液与营养液的体积比为1:5-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营养液的体积为促生混合菌液的5-8倍时,营养液可以为益生菌的生长和定植提供适宜的条件。

    进一步,所述微生物有机肥由如下方法制备:将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混合均匀,进行厌氧堆肥发酵,获得微生物有机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三种益生菌共同发酵玉米秸秆粉,玉米秸秆粉的有机物被分解成易于被三七植株吸收的形式。

    进一步,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的质量体积比为1g:3-4ml。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微生物可与玉米秸秆粉充分接触,从而提高发酵效率。

    进一步,厌氧堆肥发酵的时间为15-20天。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发酵时间可以保证,玉米秸秆粉的大部分有机物被发酵分解成生物利用度高的物质。

    进一步,所述混合菌营养液和所述微生物有机肥的用量比为1200ml:50g。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合菌营养液和微生物有机肥配合使用,可以进一步优化三七的生长状态。在定植三七的时候,微生物有机肥提供充足的有机物质基础和一定的益生微生物,并且在后续的种植过程中,适时补充混合菌营养液,可获得最佳的种植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取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tequilensis,baa-819tm)、拟香味类香味菌(myroidesodoratimimus,baa-634t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6051)的单菌落分别接种到液体营养琼脂培养基中,37℃摇床160rpm培养24h,获得特基拉芽孢杆菌菌液、拟香味类香味菌菌液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使用新鲜的液体营养琼脂培养基稀释上述三种菌液,并将上述三种菌液用分光光度计调至od600值为0.8,获得菌液a(来自特基拉芽孢杆菌菌液)、菌液b(来自拟香味类香味菌菌液)和菌液c(来自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将菌液a、菌液b和菌液c以2:3:1的体积比混合,获得促生混合菌液。上述三种菌的单菌落的获取过程为现有技术的常规操作,大体为:将干粉状的三种冻干菌(干粉)进行复苏,在无菌条件下,将营养琼脂液体培养基加入冻干菌中,再将菌液接种到营养琼脂斜面上进行培养,待斜面上长出菌落。再挑取聚落在营养琼脂斜面上进行划线培养,培养以获得单菌落。

    在促生混合菌液中加入营养液,营养液的成分为:酵母提取物3.00g/l、蛋白胨3.00g/l、柠檬酸氢二铵1.00g/l、硫酸镁0.50g/l、氯化钙0.05g/l、磷酸氢二钾1.30g/l、乙酸钠3.00g/l。促生混合菌液和营养液的体积比为1:6,获得混合菌营养液。取玉米秸秆并粉碎成30目,获得玉米秸秆粉。将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混合均匀,获得待发酵有机肥,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的质量体积比为1g:3ml。将待发酵有机肥装袋密封好之后,进行堆肥15天,获得微生物有机肥。

    实施例2

    取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tequilensis,baa-819tm)、拟香味类香味菌(myroidesodoratimimus,baa-634t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6051)的单菌落分别接种到液体营养琼脂培养基中,37℃摇床160rpm培养24h,获得特基拉芽孢杆菌菌液、拟香味类香味菌菌液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使用新鲜的液体营养琼脂培养基稀释上述三种菌液,并将上述三种菌液用分光光度计调至od600值为0.8,获得菌液a(来自特基拉芽孢杆菌菌液)、菌液b(来自拟香味类香味菌菌液)和菌液c(来自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将菌液a、菌液b和菌液c以2:2:1的体积比混合,获得促生混合菌液。上述三种菌的单菌落的获取过程为现有技术的常规操作,大体为:将干粉状的三种冻干菌(干粉)进行复苏,在无菌条件下,将营养琼脂液体培养基加入冻干菌中,再将菌液接种到营养琼脂斜面上进行培养,待斜面上长出菌落。再挑取聚落在营养琼脂斜面上进行划线培养,培养以获得单菌落。

    在促生混合菌液中加入营养液,营养液的成分为:酵母提取物2.00g/l、蛋白胨3.50g/l、柠檬酸氢二铵1.00g/l、硫酸镁0.25g/l、氯化钙0.01g/l、磷酸氢二钾1.20g/l、乙酸钠3.5g/l。促生混合菌液和营养液的体积比为1:5,获得混合菌营养液。取玉米秸秆并粉碎成30目,获得玉米秸秆粉。将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混合均匀,获得待发酵有机肥,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的质量体积比为1g:3ml。将待发酵有机肥装袋密封好之后,进行堆肥15天,获得微生物有机肥。

    实施例3

    取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tequilensis,baa-819tm)、拟香味类香味菌(myroidesodoratimimus,baa-634t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6051)的单菌落分别接种到液体营养琼脂培养基中,37℃摇床160rpm培养24h,获得特基拉芽孢杆菌菌液、拟香味类香味菌菌液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使用新鲜的液体营养琼脂培养基稀释上述三种菌液,并将上述三种菌液用分光光度计调至od600值为0.8,获得菌液a(来自特基拉芽孢杆菌菌液)、菌液b(来自拟香味类香味菌菌液)和菌液c(来自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将菌液a、菌液b和菌液c以3:4:1的体积比混合,获得促生混合菌液。上述三种菌的单菌落的获取过程为现有技术的常规操作,大体为:将干粉状的三种冻干菌(干粉)进行复苏,在无菌条件下,将营养琼脂液体培养基加入冻干菌中,再将菌液接种到营养琼脂斜面上进行培养,待斜面上长出菌落。再挑取聚落在营养琼脂斜面上进行划线培养,培养以获得单菌落。

    在促生混合菌液中加入营养液,营养液的成分为:酵母提取物3.50g/l、蛋白胨4.5g/l、柠檬酸氢二铵1.50g/l、硫酸镁0.50g/l、氯化钙0.08g/l、磷酸氢二钾1.50g/l、乙酸钠4.5g/l。促生混合菌液和营养液的体积比为1:8,获得混合菌营养液。取玉米秸秆并粉碎成40目,获得玉米秸秆粉。将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混合均匀,获得待发酵有机肥,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的质量体积比为1g:4ml。将待发酵有机肥装袋密封好之后,进行堆肥20天,获得微生物有机肥。

    对比例1

    取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tequilensis,baa-819tm)的单菌落分别接种到液体营养琼脂培养基中,37℃摇床160rpm培养24h,获得特基拉芽孢杆菌菌液。使用新鲜的液体营养琼脂培养基稀释特基拉芽孢杆菌菌液,并将特基拉芽孢杆菌菌液用分光光度计调至od600值为0.8,获得菌液a。

    在菌液a中加入营养液,营养液的成分为:酵母提取物3.00g/l、蛋白胨3.00g/l、柠檬酸氢二铵1.00g/l、硫酸镁0.50g/l、氯化钙0.05g/l、磷酸氢二钾1.30g/l、乙酸钠3.00g/l。菌液a和营养液的体积比为1:6,获得菌a营养液。取玉米秸秆并粉碎成30目,获得玉米秸秆粉。将玉米秸秆粉和菌a营养液混合均匀,获得待发酵有机肥,玉米秸秆粉和菌a营养液的质量体积比为1g:3ml。将待发酵有机肥装袋密封好之后,进行堆肥15天,获得微生物有机肥。

    对比例5

    取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tequilensis,baa-819tm)、拟香味类香味菌(myroidesodoratimimus,baa-634t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6051)的单菌落分别接种到液体营养琼脂培养基中,37℃摇床160rpm培养24h,获得特基拉芽孢杆菌菌液、拟香味类香味菌菌液和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使用新鲜的液体营养琼脂培养基稀释上述三种菌液,并将上述三种菌液用分光光度计调至od600值为0.8,获得菌液a(来自特基拉芽孢杆菌菌液)、菌液b(来自拟香味类香味菌菌液)和菌液c(来自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将菌液a、菌液b和菌液c以2:3:1的体积比混合,获得促生混合菌液。上述三种菌的单菌落的获取过程为现有技术的常规操作,大体为:将干粉状的三种冻干菌(干粉)进行复苏,在无菌条件下,将营养琼脂液体培养基加入冻干菌中,再将菌液接种到营养琼脂斜面上进行培养,待斜面上长出菌落。再挑取聚落在营养琼脂斜面上进行划线培养,培养以获得单菌落。

    在促生混合菌液中加入营养液,营养液的成分为:柠檬酸氢二铵1.00g/l、硫酸镁0.50g/l、氯化钙0.05g/l、磷酸氢二钾1.30g/l、乙酸钠3.00g/l。促生混合菌液和营养液的体积比为1:6,获得混合菌营养液。取玉米秸秆并粉碎成30目,获得玉米秸秆粉。将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混合均匀,获得待发酵有机肥,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的质量体积比为1g:3ml。将待发酵有机肥装袋密封好之后,进行堆肥15天,获得微生物有机肥。

    实验例

    本实验例是为了验证本方案的生物菌肥和施肥方法对三七幼苗的生长的影响,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收集土壤:土壤类型为黄壤土,采集地表0-20cm的耕层土供盆栽试验,将所有采集的土壤过2mm筛,除去土壤中的杂质,混合均匀后取一部分用养分速测仪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为有机质18.03g/kg,速效磷28.34mg/kg,速效钾71.09mg/kg,铵态氮15.22mg/kg,ph为7.2,土壤保存在常温阴凉处备用。

    将三七幼苗(五月苗,从播种时间开始计算)种植到花盆中,使用上述土壤进行种植,每个花盆种植一株三七幼苗,每个花盆中种植的三七幼苗尽量选择生长状态相似和植株重量相似的三七幼苗。在完成三七幼苗的种植之后,将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微生物有机肥50g(施加之前需要将微生物有机肥搅拌均匀)均匀铺在每个花盆中的土壤的上表面,然后再使用混合菌营养液200ml浇在每个花盆的土壤表面。首次施肥之后,每10天补浇100ml混合菌营养液,种植培养100天后结束本实验(共补浇10次100ml混合菌营养液)。在100天的实验周期中,对三七幼苗进行常规浇水,并维持三七幼苗周围环境温度为25℃。三七幼苗放置在常规大棚中,通过调节大棚的遮蔽程度,保持三七幼苗接收的光照为自然光照的10%。上述浇水、温度和光照的控制均为三七种植中的常规技术,本实验是测试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本方案的生物菌肥之后的种植效果。每种处理方式重复3次,即每种处理方式使用3株三七幼苗来进行测试。实验分组情况如下:

    实验组1:使用实施例1中的微生物有机肥和混合菌营养液进行三七幼苗的种植。微生物有机肥50g均匀铺在花盆中的土壤的上表面,然后再使用混合菌营养液200ml浇在每个花盆的土壤表面。首次施肥之后,每10天补浇100ml混合菌营养液,种植培养100天后结束本实验。本实验组共培养3株三七幼苗。

    实验组2:使用实施例1中的微生物有机肥和混合菌营养液进行三七幼苗的种植。微生物有机肥50g均匀铺在花盆中的土壤的上表面,然后再使用混合菌营养液200ml浇在每个花盆的土壤表面。首次施肥之后,不再补浇混合菌营养液,种植培养100天后结束本实验。本实验组共培养3株三七幼苗。

    实验组3:使用实施例1中的混合菌营养液进行三七幼苗的种植。使用混合菌营养液200ml浇在每个花盆的土壤表面。首次施加混合菌营养液之后,每10天补浇100ml混合菌营养液,种植培养100天后结束本实验。本实验组共培养3株三七幼苗。

    实验组4:使用实施例2中的微生物有机肥和混合菌营养液进行三七幼苗的种植。微生物有机肥50g均匀铺在花盆中的土壤的上表面,然后再使用混合菌营养液200ml浇在每个花盆的土壤表面。首次施肥之后,每10天补浇100ml混合菌营养液,种植培养100天后结束本实验。本实验组共培养3株三七幼苗。

    实验组5:使用实施例3中的微生物有机肥和混合菌营养液进行三七幼苗的种植。微生物有机肥50g均匀铺在花盆中的土壤的上表面,然后再使用混合菌营养液200ml浇在每个花盆的土壤表面。首次施肥之后,每10天补浇100ml混合菌营养液,种植培养100天后结束本实验。本实验组共培养3株三七幼苗。

    实验组6:使用对比例1中的微生物有机肥和菌a营养液进行三七幼苗的种植。微生物有机肥50g均匀铺在花盆中的土壤的上表面,然后再使用菌a营养液200ml浇在每个花盆的土壤表面。首次施肥之后,每10天补浇100ml菌a营养液,种植培养100天后结束本实验。本实验组共培养3株三七幼苗。

    实验组7:使用对比例2中的微生物有机肥和菌b营养液进行三七幼苗的种植。微生物有机肥50g均匀铺在花盆中的土壤的上表面,然后再使用菌b营养液200ml浇在每个花盆的土壤表面。首次施肥之后,每10天补浇100ml菌b营养液,种植培养100天后结束本实验。本实验组共培养3株三七幼苗。

    实验组8:使用对比例3中的微生物有机肥和菌c营养液进行三七幼苗的种植。微生物有机肥50g均匀铺在花盆中的土壤的上表面,然后再使用菌c营养液200ml浇在每个花盆的土壤表面。首次施肥之后,每10天补浇100ml菌c营养液,种植培养100天后结束本实验。本实验组共培养3株三七幼苗。

    实验组9:使用对比例5中的微生物有机肥和混合菌营养液进行三七幼苗的种植。微生物有机肥50g均匀铺在花盆中的土壤的上表面,然后再使用混合菌营养液200ml浇在每个花盆的土壤表面。首次施肥之后,每10天补浇100ml混合菌营养液,种植培养100天后结束本实验。本实验组共培养3株三七幼苗。

    空白对照组:对三七幼苗进行常规种植,仅定时施加水分,不添加任何菌剂或者菌肥,种植培养100天后结束本实验,本实验组共培养3株三七幼苗。

    本实验例通过测量三七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来检测本方案的生物菌肥的效果。种植前取新鲜三七幼苗的叶片测量该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种植结束之后,也取新鲜三七幼苗的叶片测量该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对比种植前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叶绿素含量越高,说明该三七幼苗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越强,三七幼苗的生长状态越好。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大致为:取三七新鲜叶片除去叶片主脉,然后将其余部分剪碎,称取剪碎的新鲜叶片0.2g,放到研钵中备用,研磨过程中避光,加少量的caco3粉和石英砂,再加入少量95%乙醇研磨,研磨成匀浆,再加10ml95%乙醇,继续研磨到变白。再用3ml95%乙醇冲洗研钵和研棒周边残留,最后把冲洗液全部倒入10ml离心管,4000r/min离心20min,然后转移到50ml的棕色容量瓶摇匀、定容,该溶液即为叶片叶绿素提取液。以加95%乙醇为空白对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65nm和649nm下测定叶片叶绿素提取液的吸光度。按公式计算叶绿素a、b含量(mg/l)和叶绿素总浓度(mg/g):

    公式(1):叶绿素a浓度:ca=13.95a665-6.88a649

    公式(2):叶绿素b浓度:cb=24.96a649-7.32a665

    公式(3):叶绿素含量(mg/g)=cvn/1000m

    式(1)-(3)中,c为色素含量(mg/l),为ca cb获得;v为提取液体积(ml);n为稀释倍数;m为样品质量(g);1000是表示1000ml。

    由公式(1)-(3)计算获得每株三七植株培养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c前)和培养后的叶绿素含量(c后)。然后通过公式(4)计算获得叶绿素含量增加率。

    公式(4):叶绿素含量增加率(%)=(c后-c前)c前×100%。

    表1:叶绿素含量测量结果

    注:*表示与实验组1相比有显著差异(ttest,p<0.05);#表示与空白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5)。

    实验组1、实验组4和实验组5都是采用本方案的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并采用了本方案的施肥方法,在这三个实验组中的幼苗的叶绿素增加量较为理想。这样,三七幼苗有机物合成的能力提升,更有助于培育出健壮的三七植株,提升三七产品的品质。实验组2没有每10天补浇混合菌营养液,叶绿素的含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说明适时补浇混合菌营养液,对维持幼苗良好的生长状态并促进其叶绿素的合成有较大帮助。实验组3中,虽然对三七幼苗施加了混合菌营养液,但是没有在种植之前使用微生物有机肥,在三七幼苗生长之初,没有获取足够的有机营养,其生长状态也受到了一定负面影响。

    实验组6、实验组7和实验组8分别使用了特基拉芽孢杆菌、拟香味类香味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肥料中的微生物成分,但是单独使用三种微生物的促生效果不佳。相比于实验组1、实验组4和实验组5,说明三种细菌联用具有协同增效,进一步促进了三七幼苗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发明人分析原因在于,三种细菌在解钾、解磷和抑制有害微生物上协同作用,为三七幼苗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实验组9未使用实施例1的营养液,而是将酵母提取物和蛋白胨从营养液中去除,获得的种植效果并不理想。发明人分析原因在于,微生物菌剂在施加入土壤中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这个时候,酵母提取物和蛋白胨这两种营养物质能够为细菌的生长提供有效支持,能够为微生物的生长营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为后续的这些微生物产生促生长的效果打下基础。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菌营养液;所述混合菌营养液的原料包括特基拉芽孢杆菌、拟香味类香味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营养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微生物有机肥;所述微生物有机肥的原料包括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包括酵母提取物2.00-3.50g/l、蛋白胨3.50-4.50g/l、柠檬酸氢二铵1.00-1.50g/l、硫酸镁0.25-0.50g/l、氯化钙0.01-0.08g/l、磷酸氢二钾1.20-1.50g/l、乙酸钠3.50-4.50g/l。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菌营养液由如下方法制备:将特基拉芽孢杆菌、拟香味类香味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制备为菌液a、菌液b和菌液c;将菌液a、菌液b和菌液c混合;获得促生混合菌液;将促生混合菌液与营养液混合,获得混合菌营养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菌液a、菌液b和菌液c的体积比为2-3:2-4:1;菌液a、菌液b和菌液c的od600值均为0.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促生混合菌液与营养液的体积比为1:5-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有机肥由如下方法制备:将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混合均匀,进行厌氧堆肥发酵,获得微生物有机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的质量体积比为1g:3-4ml。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厌氧堆肥发酵的时间为15-20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菌营养液和所述微生物有机肥的用量比为1200ml:50g。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三七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林下三七专用生物菌肥,包括混合菌营养液;所述混合菌营养液的原料包括特基拉芽孢杆菌、拟香味类香味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营养液。生物菌肥还包括微生物有机肥;所述微生物有机肥的原料包括玉米秸秆粉和混合菌营养液。本方案解决了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普通有机肥并不能有效地促进三七生长的技术问题。本方案的生物菌肥可以用于三七的人工种植的实践操作中,为提高三七产量和扩大种植规模创造条件。

    技术研发人员:施蕊;何霞红;朱书生;王澍;刘屹湘;黄惠川;王瑞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林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12.18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215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