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化合物中间体合成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2,3-二氯吡啶是重要的医药与农药中间体,特别是在农药领域,它是合成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的重要中间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工业上常用2,3,6-三氯吡啶在氢气条件下还原为2,3-二氯吡啶,以钯、铂、铑或者雷内镍、雷内铜等及这些贵金属的络合物等作为催化剂。日本专利jp1193246,以pd/c为催化剂,乙酸为溶剂,乙酸钠为缚酸剂,在常压、50℃下反应14h,可反应获得目的产物2,3-二氯吡啶。在上述反应过程中,原料转化率只有33%,生产效率较低。因此,亟需研究开发出一种能够高效合成2,3-二氯吡啶的方法,以增加原料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以解决2,3-二氯吡啶的合成的原料转化率低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2,3,6-三氯吡啶经合成反应形成2,3-二氯吡啶,所述合成反应的催化剂为金属催化剂,所述反应的助催化剂为x(yh4)n;其中,x代表li、na、k、mg和ca中的一种;y代表b或者al;n为1或2。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2,3,6-三氯吡啶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2,3-二氯吡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本方案的助催化剂x(yh4)n,可促进反应的进行获得较高的反应效率、较短的反应时间以及理想的选择性和转化率。其中,x为碱金属(li,na,k)或碱土金属(mg,ca),y为第三主族元素(b,al)。助催化剂作为一种储氢材料为反应额外补充消耗的氢气,使氢气浓度变化变小,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和转化率、选择性。在合成反应的氢解过程中,氢气浓度会由高到低的变化,不同氢气浓度的反应速率不同,且浓度不宜超过一定的限度使副产增加。当氢气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在金属催化剂表面断裂的c-cl键形成的活性中间体,远大于在催化剂表面断裂h-h键形成氢原子的浓度,导致氢解效率的降低。故在一定氢气浓度下,保证其浓度的相对稳定对反应速率和转化率、选择性至关重要。现有技术的常规做法是间断或者连续地向反应系统中补充氢气,但是随着反应速率加快,氢气消耗加大的同时体系生成的氯化氢增多,无法通过控制氢气的加入量来实现对反应过程的控制。发明人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采用本方案的助催化剂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助催化剂的加入可以补充消耗的氢气,使氢气浓度变化变小,提高反应速率和转化率、选择性。为了能在反应体系内部补氢,选择合适的储氢材料尤为重要,助催化剂不但需要为储氢材料,可释放出反应所需的氢气,还需要其氢气的释放量可以根据反应的进程可调控。本方案的助催化剂的优点还在于其在水、醇中溶解度较高,会随着ph值得改变调节释氢速率,随着合成反应的进程和剧烈程度,可自行调整氢气的释放速率。并且在上述氢气的释放速率下,可对2,3,6-三氯吡啶转化为2,3-二氯吡啶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所以将x(yh4)n作为助催化剂用于2,3,6-三氯吡啶的氢解。发明人进而分析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以硼氢化钠(nabh4)为例进行说明,nabh4溶于水、胺类、醇类、酸类,这些物质中带有氨基和/或羟基,能与硼氢化钠中的bh4-形成双氢键。nabh4在酸性条件下快速分解生成氢气:nabh4 h 3h2o=h3bo3 na 4h2↑。nabh4在碱性条件或醇作溶剂下相对稳定:nabh4 2h2o=nabo2 4h2↑;nabh4 4ho-r=b(or)3 4h2↑ naor。所以,能够随着合成反应的进行,逐步调节氢气的释放量以满足合成反应的需求。碱金属(li、na、k)或碱土金属(mg、ca)与第三主族元素(b、al)形成的储氢材料能与氢气配位,其均能在水、胺、酸或者醇中释放氢气,生成对应的碱。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发现本方案的助催化剂只有在醇作为溶剂,反应才能获得理想的选择性,使用其他溶剂获得的反应选择性均显著低于使用醇为溶剂的情况。综上所述,使用x(yh4)n作为助催化剂的有益效果在于:(1)助催化剂可保证稳定产氢,使氢气浓度不会随反应的进行而降低。(2)助催化剂能与生成的盐酸发生反应,达到一个缚酸的效果,助催化剂吸收反应中产生的酸成盐,避免酸影响反应或反应平衡。(3)助催化剂由于稳定产氢并促进反应的正向进行,助催化剂的使用可以加快反应速度,在5h之内反应完成,整个反应的转化率在90%以上,选择性85%以上。进一步,所述合成反应在缚酸剂存在的情况下进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缚酸剂吸收反应中产生的酸成盐,避免酸影响反应或反应平衡。缚酸剂和助催化剂共同作用起到双重缚酸的效果。进一步,所述金属催化剂包括金属活性中心,所述金属活性中心为镍、铂、铑、钯、银、钌、雷尼镍和雷尼铜中的一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金属催化剂均具有较好的催化合成反应的效率。本方案中金属催化剂是不能溶解在反应体系中的,反应物在金属催化剂表面经过吸附-断键-重组-脱附过程被催化。加入的助催化剂能够溶于反应体系中,此时的反应体系中,除了金属催化剂为固相,其余均为溶液状态。溶液状态的反应物不会附着于金属催化剂上,避免了金属催化剂被包裹使催化效率降低。所以,本方案的合成反应为均相反应,不包裹金属催化剂,使反应更彻底。现有技术中的金属催化剂可直接购买商业化的产品,通常是以碳作为支持物,在碳支持物上附着固定了金属活性中心。进一步,所述缚酸剂为三乙胺、氢氧化镁、三异丙醇胺、三乙醇胺、氢氧化钙、氧化钙、二异丙胺、氨、醋酸钠、乙醇胺、苯胺、氢氧化铝、甲胺、乙胺、吡啶、碳酸钠、季铵碱、乙二胺、哌啶、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二异丙基乙基胺和n,n-二异丙基乙胺中的一种物质或多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物质均为常见的缚酸剂,性质明确且易于获取。进一步,所述合成反应的溶剂为甲醇或乙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助催化剂可溶解于醇中,随ph改变逐步释放氢气,而甲醇或乙醇是常见的醇,性质稳定且易于获取。进一步,所述合成反应在10-10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反应温度可保证反应充分且正向进行。进一步,所述合成反应在内压为0.5-5mpa的环境中进行,并通过输入氢气维持所述环境的内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氢气的方法控制反应环境压力,0.5-5mpa为适合反应进行的内压,加入氢气来调节压力可同时为反应供氢。进一步,所述金属活性中心的用量为2,3,6-三氯吡啶的质量的0.001%-0.0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金属催化剂(主要指金属活性中心)的用量可以保证反应顺利进行。金属催化剂过少,反应速度慢;金属催化剂过多,提高成本,不经济。进一步,在所述合成反应中,每1当量的2,3,6-三氯吡啶对应0.01-1当量的助催化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助催化剂的用量可以保证体系稳定产氢,反应正向进行。助催化剂过多,会使氢气浓度大幅度上升,氢气浓度很高会使选择性降低。助催化剂太少,会过早的被消耗完全,达不到助催化效果。进一步,每1当量的2,3,6-三氯吡啶对应1-3当量的缚酸剂,溶剂的用量为2,3,6-三氯吡啶质量的3-5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缚酸剂的加入量是调控助催化剂氢释放量以及速度的关键,如果缚酸剂量太少,导致助催化剂消耗太快;若缚酸剂太多,体系碱性太强,助催化剂分解缓慢,达不到助催化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2的样品的气相色谱检测图。图2为实施例2的标准品的气相色谱检测图。图3为实施例2的混合品的气相色谱检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针对整体工艺流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的工艺流程如下:将1当量的2,3,6-三氯吡啶、1-3当量的缚酸剂、质量是2,3,6-三氯吡啶质量的3-5倍的溶剂、0.01-1当量的助催化剂以及质量是2,3,6-三氯吡啶质量的0.001%-0.05%的金属活性中心(位于金属催化剂中)加入反应釜中,并在反应釜中通入氢气维持反应釜的内压在0.5-5mpa(表压),调节反应釜的温度为10-100℃,经4-5h的合成反应获得氢解产物2,3-二氯吡啶,并取样(称为样品)送检。通过气相色谱检测含产物的溶液中的组成及含量。本合成反应的反应式详见式(ⅰ)。在上述合成反应中,反应的助催化剂为x(yh4)n;其中,x代表li、na、k、mg和ca中的一种;y代表b或者al;n为1或2。即:助催化剂为铝氢化钠(naalh4)、氢化铝钾(kalh4)、氢化铝锂(lialh4)、氢化铝钙(ca(alh4)2)、氢化铝镁(mg(alh4)2)、硼氢化锂(libh4)、硼氢化钙(ca(bh4)2)、硼氢化镁(mg(bh4)2)、硼氢化钠(nabh4)和硼氢化钾(kbh4)中的一种。金属催化剂为镍、铂、铑、钯、银、钌、雷尼镍和雷尼铜中的一种。缚酸剂为三乙胺、氢氧化镁、三异丙醇胺、三乙醇胺、氢氧化钙、氧化钙、二异丙胺、氨、醋酸钠、乙醇胺、苯胺、氢氧化铝、甲胺、乙胺、吡啶、碳酸钠、季铵碱、乙二胺、哌啶、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二异丙基乙基胺(ipr2net)和n,n-二异丙基乙胺(diea)中的一种物质或多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溶剂为甲醇、乙醇、异丙醇和叔丁醇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形成的混合溶物。实施例2-实施例15和对比例1-对比例7的参数、物质的选择和实验结果详见表1和表2。实施例2-实施例15和对比例1-对比例7的反应时间和选性均在反应的转化率在90%的时候进行测量。其中,转化率的计算方法为反应的2,3,6-三氯吡啶除以投入的2,3,6-三氯吡啶再乘以100%;选择性的计算方法为生成2,3-二氯吡啶的2,3,6-三氯吡啶除以反应的2,3,6-三氯吡啶再乘以100%。化合物结构验证:以实施例2为例,与纯度为99%的2,3-二氯吡啶标准品作对比,使用气相色谱检测对合成产物(样品)进行结构鉴定。样品的气相色谱检测图参见图1,标准品的气相色谱检测图参见图2,对比图1和图2,标准品和样品出峰的保留时间一致。混合样品(标准品和样品混合)的气相色谱检测图参见图3,混合样品和合成产物(样品)的峰一致,未出现其它峰;其中,2,3-二氯吡啶的含量增加,这是因为在样品中额外加入少量的2,3-二氯吡啶(标准品),证明合成产物(样品)即为2,3-二氯吡啶。对实施例3-实施例15、对比例1-7合成的产物均进行了气相色谱验证,证明合成的样品均为目的产物2,3-二氯吡啶。表1:实施例和对比例的参数选择注:dcm为二氯甲烷,n/a表示未添加。表2:实施例和对比例的参数选择以及实验结果(续表1)反应内压(mpa)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转化率(%)选择性(%)实施例23604.090%90%实施例32604.390%89%实施例40.5105.290%86%实施例551005.090%87%实施例63604.590%89%实施例73604.890%86%实施例83604.790%85%实施例93604.790%85%实施例103605.390%87%实施例113604.590%88%实施例123604.690%86%实施例133604.890%85%实施例143604.490%85%实施例153604.690%85%对比例13605.690%71%对比例23604.790%72%对比例33605.190%79%对比例43605.490%71%对比例57603.590%74%对比例60.05608.290%81%对比例73608.690%69%结合表1和表2的结果,实施例2-15的合成方案,在一定的转化率下,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反应时间和选择性。对比例1和实施例2-15相比,说明采用助催化剂后,可稳定产氢,使氢气浓度不会随反应的进行而降低,保证了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传统的间断加氢发现,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和氢气浓度成正相关。虽然最原始的手段保证通氢可以部分满足控制氢气浓度稳定的特点。但是随着反应速率加快,氢气消耗加大的同时体系生成的氯化氢增多,无法通过控制氢气的加入量来实现对反应过程的控制,导致对比例7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受到影响。在实施例的方案中,选择助催化剂后,会根据生成的氯化氢的速度自动补偿消耗的氢气,达到自动调节氢气浓度的特点,比原始的持续(或者间断)加氢更智能和安全。对比例2和实施例2-15相比,说明助催化剂过多会使氢气生成过快,导致选择性降低。对比例3和实施例2-15相比,说明缚酸剂量太少,导致助催化剂消耗太快,不能达到根据合成反应的进度稳定释放氢气的效果。对比例4和实施例2-15相比,说明缚酸剂太多,体系碱性太强,助催化剂分解缓慢,达不到助催化作用。对比例5、对比例6和实施例2-15相比,说明压力小会导致反应慢;而压力大,反应加快,但是反应的选择性变差。对比例7和实施例2-15相比,说明选择醇类的反应溶剂非常必要,才能取得理想的选择性,选用其他反应溶剂获得的反应选择性不理想。发明人还尝试了使用水、胺和酸等溶剂作为反应溶剂,但是均存在选择性差等种种缺陷,只有使用醇作为溶剂才能获得适合于工业应用的反应速度和选择性。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2,3,6-三氯吡啶经合成反应形成2,3-二氯吡啶;在所述合成反应中,催化剂为金属催化剂,溶剂为醇,助催化剂为x(yh4)n;其中,x代表li、na、k、mg和ca中的一种;y代表b或者al;n为1或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反应在缚酸剂存在的情况下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催化剂包括金属活性中心,所述金属活性中心为镍、铂、铑、钯、银、钌、雷尼镍和雷尼铜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缚酸剂为三乙胺、氢氧化镁、三异丙醇胺、三乙醇胺、氢氧化钙、氧化钙、二异丙胺、氨、醋酸钠、乙醇胺、苯胺、氢氧化铝、甲胺、乙胺、吡啶、碳酸钠、季铵碱、乙二胺、哌啶、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二异丙基乙基胺和n,n-二异丙基乙胺中的一种物质或多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反应的溶剂为甲醇、乙醇、异丙醇和叔丁醇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形成的混合溶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反应在10-10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反应在内压为0.5-5mpa的环境中进行,并通过输入氢气维持所述环境的内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活性中心的用量为2,3,6-三氯吡啶的质量的0.001%-0.0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合成反应中,每1当量的2,3,6-三氯吡啶对应0.01-1当量的助催化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合成反应中,每1当量的2,3,6-三氯吡啶对应1-3当量的缚酸剂,溶剂的用量为2,3,6-三氯吡啶质量的3-5倍。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化合物中间体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2,3,6‑三氯吡啶经合成反应形成2,3‑二氯吡啶,所述合成反应的催化剂为金属催化剂,所述反应的助催化剂为X(YH4)n;其中,X代表Li、Na、K、Mg和Ca中的一种;Y代表B或者Al;n为1或2。本方案可以解决2,3‑二氯吡啶的合成的原料转化率低的技术问题。在传统合成路线的基础上,加入了本方案的助催化剂X(YH4)n,可促进反应的进行获得较高的反应效率、较短的反应时间以及理想的选择性和转化率。本方案可以应用于2,3‑二氯吡啶的合成的实践操作中,以增加原料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何小强;陈志忠;孔青明;周平;刘继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华歌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