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中药炮制领域。
背景技术:
淡豆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淡豆豉具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之功效;主要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临床应用极其广泛。
《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制法为“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现有的方法均是在《中国药典》的制法基础上的微调,尚存在如下缺陷:
第一,成品合格率较低。通过市场收集的淡豆豉样品,共收集40批次样品中仅有2个样品合格。
第二,发酵时间较长。其第一阶段发酵(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通常耗时5~7天,第二阶段发酵则需耗时15~20天。
第三,发酵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严格,范围较窄。例如:专利申请cn110024962a公开的淡豆豉制备方法,其第一阶段发酵温度为30~35℃,相对湿度为65~85%。专利申请cn105767910a公开的淡豆豉制备方法,其第二阶段发酵温度为28~32℃,湿度为60~8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产品合格率高,发酵耗时短,可发酵温度、湿度范围广的淡豆豉制备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淡豆豉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桑叶、青蒿各70~100重量份,加水煎煮、过滤,得煎液和药渣;
2)前述煎液拌入大豆1000±100重量份,使大豆吸尽煎液,蒸透,晾凉;
3)大豆拌入菌种,于底部多孔、无盖的扁平容器摊开;
4)用前述药渣覆盖大豆,再覆盖透气纱布,有氧发酵至大豆遍长黄霉衣;
5)用水洗净大豆,于底部有孔的容器中晾干至不滴水,但表面可见水;
6)密封发酵,直至断面黑色,有豉香味;
7)干燥;
步骤3)所述菌种的制备方法为:
a)取桑叶、青蒿各70~100重量份,加水煎煮、过滤,得煎液和药渣;
b)前述煎液拌入大豆1000±100重量份,使大豆吸尽煎液,蒸透,晾凉;
c)大豆于多孔透气扁平容器摊开;
d)用前述药渣覆盖大豆,再覆盖透气纱布,自然有氧发酵至大豆遍长黄霉衣,遍长黄霉衣的大豆即为菌种。
如前述的制备方法,步骤1)和/或步骤a)所述煎煮和过滤包括:
加青蒿和桑叶总重的10±2倍水量浸泡15±5min,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煎煮1±0.5h,滤过,收集滤液;再加青蒿和桑叶总重的8±2倍水量,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煎煮1±0.5h,滤过,合并两次煎煮的滤液;
优选地,所述煎煮和过滤包括:
加青蒿和桑叶总重的10倍水量浸泡15min,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煎煮1,滤过,收集滤液;再加青蒿和桑叶总重的8倍水量,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煎煮1h,滤过,合并两次煎煮的滤液。
进一步地,所述大豆为黑豆。
进一步地,步骤2)和/或步骤b)的蒸煮时间为1~2h;
优选地,蒸煮时间为1.5h。
进一步地,步骤3)的菌种和大豆的重量比为(1~3)∶100;
优选地,菌种和大豆的重量比为2∶100。
进一步地,步骤3)和/或步骤c)所述底部多孔、无盖容器为簸箕;
和/或,步骤6)所述密封发酵是在加沿边水完全密封的土陶坛子内发酵。
进一步地,步骤3)和步骤4)之间还包括:在大豆表面覆盖透气纱布;
和/或,步骤c)和步骤d)之间还包括:在大豆表面覆盖透气纱布。
进一步地,步骤4)和/或步骤d)中:
发酵温度为10~40℃,湿度为40~90%;
优选地:发酵温度25~40℃、湿度60~90%;或,温度10~25℃、湿度40~75%。
进一步地,步骤6)的发酵温度为10~30℃;
和/或,步骤6)的发酵时间为5~20天,优选的,发酵时间为5~10天。
前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淡豆豉。
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方法使用合适的发酵器皿,保证发酵产品带有豉香味,无粘液、无臭味。
2.第一阶段发酵使用纱布覆盖,并预先制备菌种,可令大豆快速长出黄霉衣,避免长虫、杂菌杂霉;并拓宽了适用的温度、湿度范围:温度可选择10~40℃,湿度可选择40~90%。
3.第二阶段发酵对水分的控制,可进一步保证正常发酵。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淡豆豉的制备工艺
制备工艺的具体步骤如下:
1、黑豆拣选杂质。
2、按照黑豆∶青蒿∶桑叶=1000∶(70~100)∶(70~100)的比例,称取青蒿和桑叶,加10倍水量浸泡15min,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煎煮1h,滤过,收集滤液,再加8倍水量,用前述方法煎煮1h,滤过,合并两次滤液,稍晾凉。
3、准备好的黑豆倒入滤液,浸泡。可视情况进行多次翻拌,保证黑豆吸水的均匀性,以免黑豆吸涨后,上面的黑豆被顶出药液,导致吸水不足。
4、待黑豆充分吸尽煎液后,取出,置蒸笼上,大火隔水蒸制1.5h,取出,晾凉。
5、置干净盆内,拌入制备好的菌种,置簸箕内均匀摊开,面上覆盖透气的纱布,再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上再覆盖一层纱布,常温下发酵至黄衣上遍(温度25~40℃、湿度60~90%,发酵2天遍长黄霉衣;温度10~25℃、湿度40~75%,发酵3~4天遍长黄霉衣),取出。
6、除去药渣,用自来水洗净,置竹编内敞至不滴水,表面有少量水分,转置可加沿边水完全密封的土陶坛子,用水密封(每天检查沿边水,保证沿边水持续有水),在10~30℃阴凉环境再闷5~20天进行发酵,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30min,晒干或60~80℃烘干,即得。
步骤5所述发酵定义为“第一阶段发酵”,上述步骤6所述发酵定义为“第二阶段发酵”。
其中,步骤5所述的菌种的制备方法如下:
1)黑豆拣选杂质。
2)按照黑豆∶青蒿∶桑叶=1000∶(70~100)∶(70~100)的比例,称取青蒿和桑叶,加10倍水量浸泡15min,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煎煮1h,滤过,收集滤液,再加8倍水量,用前述方法煎煮1h,滤过,合并两次滤液,稍晾凉。
3)准备好的黑豆倒入滤液,浸泡。可视情况进行多次翻拌,保证黑豆吸水的均匀性,以免黑豆吸涨后,上面的黑豆被顶出药液,导致吸水不足。
4)待黑豆充分吸尽煎液后,取出,置蒸笼上,大火隔水蒸制1.5h,取出,晾凉。
5)置簸箕内,均匀摊开,面上覆盖透气的纱布,再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上再覆盖一层纱布,常温下发酵至黄衣上遍,即得菌种。
以下用实验例的形式对本发明的具体参数选择进行说明。
实验例1淡豆豉发酵器皿的选择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第一阶段发酵使用的器皿分别设置为不锈钢桶、玻璃缸、竹箩筐或簸箕,发酵后不进入步骤6,观察所得半成品形态。
另外,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第二阶段发酵使用的器皿分别设置为不锈钢桶(加盖)、土陶瓦罐(加盖)或土陶坛子(使用时加沿边水密封),观察成品形态。
结果如表1所示。第一阶段发酵选择簸箕作为器皿,可使黑豆表明遍长黄霉衣,且无臭,无粘液,效果明显优于不锈钢桶、玻璃缸和竹箩筐。
第二阶段,选择土陶坛子可充分发酵,具有豉香味,无恶臭,不会长蛆。
表1发酵器皿的选择试验结果
结论:本发明对发酵器皿的选择十分重要,第一阶段发酵选择簸箕,第二阶段发酵选择土陶坛子,可保证最终产品充分发酵,无粘液、无臭味。
实验例2第一阶段发酵条件的选择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第一阶段发酵条件(是否使用纱布,是否预先制备菌种)进行调整,观察第一阶段发酵所得半成品,具体试验方法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第一阶段发酵条件的选择
结论:直接按《中国药典》的方法进行第一阶段发酵,黑豆较难长霉(其中包括发酵淡豆豉所需的黄霉衣),容易长虫。在第一阶段发酵过程中,纱布的使用、菌种的提前制备极其重要:一方面可使黑豆表面快速长出所需黄霉衣,避免长虫、长杂菌杂霉;另一方面可拓宽发酵温度和湿度的范围。
实验例3黑豆发酵至黄衣上遍清洗晾干条件的选择
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淡豆豉的制法,在第一阶段发酵和第二阶段发酵之间有“除去药渣,洗净”的步骤,但并未指明是否需要晾干,未指明用什么水对其“洗净”。本申请中,“洗净”指洗去药渣及表面霉衣。
本实验例分别对自来水、凉开水进行第一阶段发酵后的清洗操作,并加入晾干步骤,对晾干程度进行筛选。具体如表3所示。
表3清洗晾干条件的选择
结论:自来水和凉开水洗涤不影响淡豆豉产品的性状,可选择经济便捷的自来水清洗。清洗后的晾干步骤对产品的性状影响较大,只有晾干至不滴水,表面有少量水分时,才能正常发酵,使产品水分适中,有豉香味。
实验例4第二阶段发酵条件的选择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第二阶段发酵的温度和时间进行选择。
1.对温度进行选择
使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淡豆豉,直到步骤6的第二阶段发酵,选择常温环境(温度20℃~40℃)和阴凉环境(温度10℃~30℃)发酵5~20天,观察产品性状。具体如表4所示。
表4第二阶段发酵的温度选择
2.对发酵时间的选择
使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淡豆豉,直到步骤6的第二阶段发酵,在阴凉环境(温度10℃~30℃)发酵2天、3天、4天、5天、6天、7天、8天、9天、10天、11天、12天、13天、14天、15天、16天、17天、18天、19天或20天,观察产品的质地和气味。
结果发现:
发酵2~4天,黑豆断面不是黑色,没有发酵透,有轻微的豉香味;
发酵5~10天,黑豆断面黑色,质硬,有较浓的豉香味;
发酵11~20天,黑豆断面黑色,质地非常软,有非常浓的豉香味。
结论:第二阶段发酵时选择阴凉环境,发酵5~20天可使淡豆豉成功充分发酵,有豉香味。
实验例5干燥方式的选择
使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淡豆豉,直到步骤6的第二阶段发酵结束,蒸30min后,分别采取晒干、阴干和60~80℃烘干等三种干燥方式。
结果表明,阴干容易长霉,而晒干比烘干的豉香味更香。
结论:综合考虑产品品质、经济和便捷因素,在天气允许时干燥方式选择晒干,天气不允许则选择烘干。
综上,本发明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淡豆豉的制备方法进行改进,提高了淡豆豉产品质量,缩短了生产时间,极具产业化价值。
1.一种淡豆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取桑叶、青蒿各70~100重量份,加水煎煮、过滤,得煎液和药渣;
2)前述煎液拌入大豆1000±100重量份,使大豆吸尽煎液,蒸透,晾凉;
3)大豆拌入菌种,于底部多孔、无盖的扁平容器摊开;
4)用前述药渣覆盖大豆,再覆盖透气纱布,有氧发酵至大豆遍长黄霉衣;
5)用水洗净大豆,于底部有孔的容器中晾干至不滴水,但表面可见水;
6)密封发酵,直至断面黑色,有豉香味;
7)干燥;
步骤3)所述菌种的制备方法为:
a)取桑叶、青蒿各70~100重量份,加水煎煮、过滤,得煎液和药渣;
b)前述煎液拌入大豆1000±100重量份,使大豆吸尽煎液,蒸透,晾凉;
c)大豆于多孔透气扁平容器摊开;
d)用前述药渣覆盖大豆,再覆盖透气纱布,自然有氧发酵至大豆遍长黄霉衣,遍长黄霉衣的大豆即为菌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和/或步骤a)所述煎煮和过滤包括:
加青蒿和桑叶总重的10±2倍水量浸泡15±5min,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煎煮1±0.5h,滤过,收集滤液;再加青蒿和桑叶总重的8±2倍水量,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煎煮1±0.5h,滤过,合并两次煎煮的滤液;
优选地,所述煎煮和过滤包括:
加青蒿和桑叶总重的10倍水量浸泡15min,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煎煮1,滤过,收集滤液;再加青蒿和桑叶总重的8倍水量,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煎煮1h,滤过,合并两次煎煮的滤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为黑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2)和/或步骤b)的蒸煮时间为1~2h;
优选地,蒸煮时间为1.5h。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的菌种和大豆的重量比为(1~3):100;
优选地,菌种和大豆的重量比为2:10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和/或步骤c)所述底部多孔、无盖容器为簸箕;
和/或,步骤6)所述密封发酵是在加沿边水完全密封的土陶坛子内发酵。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和步骤4)之间还包括:在大豆表面覆盖透气纱布;
和/或,步骤c)和步骤d)之间还包括:在大豆表面覆盖透气纱布。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和/或步骤d)中:
发酵温度为10~40℃,湿度为40~90%;
优选地:发酵温度25~40℃、湿度60~90%;或,温度10~25℃、湿度40~7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6)的发酵温度为10~30℃;
和/或,步骤6)的发酵时间为5~20天,优选的,发酵时间为5~10天。
10.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淡豆豉。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