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水合物。
背景技术:
:硝唑尼特(化学名:邻-n-(5-硝基噻唑-2-基)氨基甲酰基-苯酚-乙酸酯)是一种硝基噻唑水杨酸酰胺,具有抗原虫、抗肠道寄生虫、抗菌等药效,且抗寄生虫谱及抗菌谱较阿苯达唑及甲硝唑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硝唑尼特及其类似物如rm-5038还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对多种呼吸道病毒、丙肝病毒及乙肝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硝唑尼特还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硝唑尼特还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硝唑尼特带来了老药新用的前景。但是与大多数具有新用途前景的老药一样,硝唑尼特的这些新的药理作用其活性还有待提高。例如在高脂/链佐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上,其降糖有效剂量高达200mg/kg(samahm.elaidy,等.can.j.physiol.pharmacol.2008;96:485-497.),折算成人(体重以60kg计)用剂量为1944mg,远大于硝唑尼特的临床安全用药剂量(500mg/次)。因此,如何提高老药的疗效,成为制约其发挥新的药效用途的瓶颈。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其中,r为h,ch3,cl或f,其连接于苯环上任意位置;x为no2,cl或br。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的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乙肝病毒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代谢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降糖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药物中的用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的实施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描述,然而,这些实施例不应作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以硝唑尼特的衍生物为例,本发明的目标化合物可以按照如下合成路线制备:将硝唑尼特水解,得到去乙酰基硝唑尼特;后者与吡啶甲酰氯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参考实施例12-羟基苯甲酸-n-(5-氯噻唑-2-基)酰胺(rm-4848)的制备参照文献(jmedchem.2011;54(12):4119-4132.)制备,合成路线如下所示:在500ml无水乙醚中,加入18g乙酰基水杨酸,9.5g吡啶,冰浴至0℃,搅拌下滴加氯化亚砜14.3g;加完后,于0℃继续搅拌4小时,过滤,将滤液减压蒸干,得到乙酰基水杨酰氯,直接用于下步反应。在500ml水中加入33.6gnahco3,500ml乙酸乙酯,剧烈搅拌下加入17.1g2-氨基-5-氯噻唑盐酸盐。剧烈搅拌下,滴加乙酰基水杨酰氯于100ml乙酸乙酯的溶液,将反应混合物室温搅拌12小时。分出有机层,水层用乙酸乙酯提取;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依次用0.5n盐酸洗2次,饱和盐水洗一次。干燥,减压蒸干,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用乙酸乙酯-正己烷(1∶1)洗脱,收集所需洗脱组分,减压蒸干,得到rm-503827.8g。将25grm--5038加入200ml浓盐酸中,于室温下搅拌分散;将体系加热至50℃下搅拌反应约15小时。冷却至室温,过滤,滤饼用50毫升×3次纯化水洗涤。抽干,滤饼于60℃下鼓风干燥12小时,得rm-484819.2克。核磁共振氢谱(ppm,dmso-d6):7.00(1h,t);7.04(1h,d),7.48(1h,t);7.60(1h,s);7.96(1h,d)。实施例1邻-n-(5-硝基噻唑-2-基)氨基甲酰基-苯酚-吡啶-3-甲酸酯(i-1)的制备实施例1.1去乙酰基硝唑尼特的合成取30.00克硝唑尼特,加至250毫升单口瓶中,加入180毫升浓盐酸,于室温下搅拌分散;将体系加热至50℃下搅拌反应约15小时。反应毕,将反应体系降至室温,过滤,滤饼用50毫升×3次纯化水洗涤。抽干,滤饼于60℃下鼓风干燥12小时,得去乙酰基硝唑尼特的淡黄色固体21.1克。实施例1.2邻-n-(5-硝基噻唑-2-基)氨基甲酰基-苯酚-吡啶-3-甲酸酯(i-1)的合成在氩气保护下,在75ml四氢呋喃溶剂中加入去乙酰基硝唑尼特3.0g,搅拌下加入5.6g三乙胺,搅拌溶解至澄清;冰浴冷却至0℃,搅拌下分批加入5.8g吡啶-3-甲酰氯盐酸盐,加完后于冰浴条件下、氩气保护下搅拌0.5小时,然后置于室温下反应15小时。过滤滤除不溶物,滤饼用5ml四氢呋喃洗涤,合并洗滤液,减压蒸干。将残留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用二氯甲烷/甲醇(10/1)洗脱,收集所需组分,减压蒸干,得到i-12.3g。核磁共振氢谱(ppm,dmso-d6):9.25(d,1h);8.89-8.91(m,1h);8.65(s,1h);8.43-8.46(m,1h);7.94-7.96(m,1h);7.74-7.79(m,1h);7.64-7.66(m,1h);7.51-7.55(m,1h);7.51-7.55(m,1h)。实施例2邻-n-(5-硝基噻唑-2-基)氨基甲酰基-苯酚-吡啶-2-甲酸酯(i-2)的制备参照实施例1.2的方法,用吡啶-2-甲酰氯盐酸盐代替吡啶-3-甲酰氯盐酸盐,与去乙酰基硝唑尼特反应;反应产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i-21.7g。核磁共振氢谱(ppm,dmso-d6):9.23(d,1h);8.85-8.89(m,1h);8.64(s,1h);8.33-8.36(m,1h);7.97-7.99(m,1h);7.76-7.80(m,2h);7.63-7.65(m,1h);7.50-7.54(m,1h)。实施例3邻-n-(5-硝基噻唑-2-基)氨基甲酰基-苯酚-吡啶-4-甲酸酯(i-3)的制备参照实施例1.2的方法,用吡啶-4-甲酰氯盐酸盐代替吡啶-3-甲酰氯盐酸盐,与去乙酰基硝唑尼特反应;反应产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i-31.9g。核磁共振氢谱(ppm,dmso-d6):9.22(d,1h);8.90-8.92(d,2h);8.63(s,1h);7.95-7.97(d,2h);7.73-7.78(m,1h);7.62-7.64(m,1h);7.49-7.53(m,1h)。实施例4邻-n-(5-硝基噻唑-2-基)氨基甲酰基-苯酚-吡啶-3-甲酸酯(i-4)的制备参照实施例1.2的方法,用rm-4848代替去乙酰基硝唑尼特,与吡啶-3-甲酰氯反应;反应产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i-42.2g。核磁共振氢谱(ppm,dmso-d6):9.20(d,1h);8.88-8.90(m,1h);8.42-8.45(dt,1h);7.93-7.95(m,1h);7.59(1h,s);7.71-7.76(m,1h);7.60-7.62(m,1h);7.50-7.54(m,2h)。实施例5邻-n-(5-硝基噻唑-2-基)氨基甲酰基-苯酚-吡啶-2-甲酸酯(i-5)的制备参照实施例1.2的方法,用rm-4848代替去乙酰基硝唑尼特,与吡啶-2-甲酰氯反应;反应产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i-52.0g。核磁共振氢谱(ppm,dmso-d6):9.21(d,1h);8.82-8.86(m,1h);8.31-8.34(m,1h);7.96-7.98(m,1h);7.76-7.80(m,2h);7.56(1h,s);7.63-7.65(m,1h);7.49-7.53(m,1h)。实施例6邻-n-(5-硝基噻唑-2-基)氨基甲酰基-苯酚-吡啶-4-甲酸酯(i-6)的制备参照实施例1.2的方法,用rm-4848代替去乙酰基硝唑尼特,与吡啶-4-甲酰氯反应;反应产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i-61.7g。核磁共振氢谱(ppm,dmso-d6):9.24(d,1h);8.90-8.92(d,2h);8.61(s,1h);7.95-7.97(d,2h);7.72-7.77(m,1h);7.63-7.65(m,1h);7.49-7.53(m,1h)。实施例7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及细胞毒性的测定实施例7.1细胞毒性的测定将hepg2.2.15细胞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接种于96孔板中,细胞数3x104/孔,在5%co2培养箱中孵育,当细胞密度达到80%时,弃旧培养液,加入含不同浓度待测药物的新培养液,200μl/孔,设置3个平行孔;每隔2天更换培养液。在给药后第10天,加入7.5mg/ml的mtt,30μl/孔,继续培养3小时,弃上清后,加入含10%吐温x-100的酸性异丙醇溶液,120μl/孔,用酶联仪测定540nm处的吸收,计算50%抑制浓度,即为cc50值。实施例7.2抗乙肝病毒活性的测定将hepg2.2.15细胞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接种于96孔板中,细胞数3x104/孔,在5%co2培养箱中孵育,当细胞密度达到80%时,弃旧培养液,加入含不同浓度待测药物的新培养液,200μl/孔,设置3个平行孔;每隔2天更换培养液。在给药后第10天,取100μl上清,用定量pcr的方法测定hbvdna的含量,计算50%抑制浓度,即为ic50值。实验结果见表1:表1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及细胞毒性实施例8体内抗乙肝病毒作用的评价将垂直传播感染、dhbvdna检测阳性的麻鸭随机分组,每组8只。将硝唑尼特、rm-5038及不同剂量的待测化合物以0.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配制成悬浮液,灌胃给药,每天一次。分别在给药前(t0天)、给药7天(t7天)、给药14天(t14天)、给药21天(t21天)和给药28天(t28天)时静脉采血,分离血清,-70℃冻存待检。应用斑点分子杂交法测定血清中dhbvdna水平::取上述鸭血清,每批同时点膜,测定鸭血清中dhbvdna水平的变化,按缺口翻译试剂盒说明书方法,用32p标记dhbvdna探针,并作鸭血清斑点杂交(dotblot)实验。放射自显影后,用酶联免疫测定仪测定放射自显影x胶片上斑点的光谱吸光度(滤光片波长为490nm)od490,od490值越高,说明病毒水平越高。测定结果见表2:表2.体内抗鸭乙肝病毒作用的评价结果注:药物组给药不同时间与给药前(t0)比较:**p<0.01*p<0.05药物组与对照组相同时间比较:δδp<0.01δp<0.05实施例9用db/db小鼠模型评价目标化合物的降糖和降脂作用将9~10周龄db/db小鼠60只和c57野生对照小鼠8只,适应环境饲养13天后,db/db小鼠检测4h禁食血糖值,根据体重和血糖值随机分组(g1:正常组,c57小鼠;g2:溶剂组;g3:i1100mg/kg;g4:i1200mg/kg;g5:硝唑尼特200mg/kg;g6:硝唑尼特200mg/kg 吡啶-3-甲酸80mg/kg);将硝唑尼特、rm-5038及不同剂量的待测化合物以0.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配制成悬浮液,灌胃给药,每天一次。给药第14天小鼠禁食4h,随后给予受试药物,1h后尾尖采血检测血糖。测定结果见表3。ogtt测定:第15天动物过夜禁食16小时,第二天动物称重,用血糖仪测定0min血糖。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的同时立即经口灌胃给予葡萄糖溶液(2g/kg),测定给药后30min,60min,120min和180min的血糖值。计算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测定结果见表4。表3.体内降糖作用的评价结果*p<0.05,**p<0.01,***p<0.001vs.vehicle表4.糖耐量的评价结果*p<0.05,**p<0.01,***p<0.001vs.vehicle实施例10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药效学评价参考文献(续畅,刘泽洲,许可嘉,等。高脂及mcd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的比较。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8):3451-3455)c57bl/6小鼠饲喂普通维持饲料1周后随机分组(g1:正常组;g2:溶剂组;g3:i1100mg/kg;g4:i1200mg/kg;g5:硝唑尼特200mg/kg;g6:硝唑尼特200mg/kg 吡啶-3-甲酸80mg/kg)。正常对照组饲喂mcs饲料;其余各组饲喂mcd饲料,自由摄食、饮水,持续4周。4周后,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或溶剂对照,1次/天,于给药后第3周测定抗nash作用。测定前最后一次给药后禁食12小时,称重麻醉,摘眼球取血,多聚甲醛固定肝组织以制作石蜡切片、oct固定肝组织以制作冰冻切片。肝组织病理学检测:常规石蜡包埋、石蜡切片及he染色、光镜观察并摄片;冰冻切片行常规油红0染色、光镜观察并摄片。nash病理诊断标准采用nafld活动度积分(nafldactivityscore,nas)进行评估。半定量评估计分见下表:评价结果见表5:化合物nasg11.02±0.1g28.20±3.27g32.50±1.07g43.20±1.27g54.21±1.55g63.42±1.26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
其中,r为h,ch3,cl或f,其连接于苯环上任意位置;x为no2,cl或br。
2.根据权利要求1,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
其中,r为h,ch3,cl或f,其连接于苯环上任意位置;x为no2。
3.根据权利要求1,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
其中,r为h,ch3,cl或f,其连接于苯环上任意位置;x为cl。
4.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选自如下结构:
5.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
6.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该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乙肝病毒药物中的用途。
7.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该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降糖药物中的用途。
8.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该硝唑尼特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式I所代表的新的硝唑尼特衍生物:其中,R为H,CH3,Cl或F,其连接于苯环上任意位置;X为NO2,Cl或Br。
技术研发人员:仲伯华;王晓再;李宏武;张小波;杨家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美倍他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1
技术公布日: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