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装置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轮对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轮对驱动装置的齿轮箱体积较大,传动箱的可靠性差,噪声和防水要求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对驱动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轮对驱动装置的齿轮箱体积大,传动箱的可靠性差,噪声和防水要求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轮对驱动装置,包括齿轮箱和轮对,所述齿轮箱包括上箱体、下箱体、输入轴装置、中间轴装置和输出轴装置,所述上箱体顶部设置有盖板组成,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连接部位设置有油尺,所述下箱体的下部设置有螺塞组成,所述下箱体底部设置有润滑系统,所述输入轴装置水平布置在上箱体的上部,所述中间轴装置和输出轴装置成90度设置在上箱体和下箱体的轴承孔中,动力经输入轴装置、中间轴装置和输出轴装置传输给轮对,从而带动轮对上的车轮滚动。
优选地,所述输入轴装置包括法兰、输入轴、油封、甩油环和轴承ⅰ,所述法兰固定在输入轴上,所述法兰的一端设置有定距环ⅰ,所述定距环ⅰ的一端设置有油封,所述定距环ⅰ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被端盖ⅰ卡紧,所述油封的底部与甩油环相连,所述甩油环的一端设置有轴承ⅰ,所述输入轴的中间设置有齿轮ⅰ,所述输入轴上的一端设置有轴承ⅲ,所述轴承ⅲ一端的内圈设置有定距环ⅱ,所述轴承ⅲ一端的外圈设置有隔环所述隔环一端设置有轴承ⅱ,所述输入轴的端部设置有压板,所述轴承ⅱ与端盖ⅱ相连。
优选地,所述中间轴装置包括螺旋锥齿轮轴、齿轮ⅱ、压盖、轴承ⅳ、轴承ⅴ和轴承ⅵ,所述螺旋锥齿轮轴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齿轮ⅱ,所述齿轮ⅱ与齿轮ⅰ啮合组成圆柱齿轮副,所述齿轮ⅱ的一端设置有定距环ⅲ,所述定距环ⅲ设置在轴承ⅴ的内圈,所述轴承ⅴ的外圈设置有定距环ⅳ,所述轴承ⅴ另一端内圈设置有定距环ⅴ,所述轴承ⅴ另一端的外圈设置有定距环ⅵ,所述定距环ⅵ另一端设置有轴承ⅳ,所述轴承ⅳ一端与端盖ⅲ相连,所述压盖通过两组螺栓ⅰ和垫圈固定在螺旋锥齿轮轴的一端面,所述两组螺栓ⅰ之间设置有钢丝,所述螺旋锥齿轮轴的另一端设置有轴承ⅵ,所述轴承ⅵ上套有轴承套,所述轴承套的顶部设置有圆柱销。
优选地,所述输出轴装置包括输出轴、螺旋大齿轮和耐磨套,所述耐磨套设置在输出轴的一端,所述输出轴靠近耐磨套的一端设置有螺旋大齿轮,所述输出轴的另一端设置有油泵大齿轮。
优选地,所述润滑系统包括底板、底座、齿轮ⅲ和油路管道,所述下箱体底部设置有润滑油,所述润滑油内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下方与油底壳组成相连,所述底板上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齿轮泵,所述齿轮泵轴向方向的一端与铜管相连,所述齿轮泵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与油路管道相连,所述油路管道设置在上箱体和下箱体的箱体内,所述油路管道的端部均设置有螺堵,所述铜管与过滤器通过管道相连,所述齿轮泵水平方向的一端设置有齿轮ⅲ,所述齿轮ⅲ与油泵大齿轮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齿轮ⅱ、螺旋大齿轮和齿轮ⅲ下端浸在润滑油内,所述齿轮ⅱ和齿轮ⅰ之间、螺旋大齿轮和螺旋锥齿轮轴的锥齿之间以及油泵大齿轮和齿轮ⅲ之间均采用飞溅润滑。
优选地,所述油路管道的润滑油对轴承ⅰ、轴承ⅱ、轴承ⅲ、轴承ⅳ、轴承ⅴ、轴承ⅵ和输出轴上的轴承进行强迫润滑。
优选地,所述盖板组成包括罩、盖板、盖和钢网,所述盖与定位柱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所述定位柱固定在盖板上,所述盖板固定在上箱体上,所述盖板下方设置有罩,所述罩内设置有钢网。
优选地,所述罩通过点焊固定在盖板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对驱动装置,该轮对驱动装置结构紧凑,采用合理的结构便于组装和检测,车轴齿轮箱采用专用的润滑系统进行冷却,低速时采用强迫润滑,高速时采用强迫润滑和飞溅润滑相结合的方式,密封结构合理防止油的渗漏。轴箱体内采用润滑脂进行润滑轴承,所有与外界接触的部位进行了密封处理,防止外物进入同时防止内部油液的渗漏。该驱动装置具备了承载能力强、效率高、寿命长、噪声低且防尘防水的特点、而且安装简便、工作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ⅰ。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输入轴装置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间轴装置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输出轴装置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盖板组成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去除齿轮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主视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视图。
图中:1、齿轮箱;2、轮对、3、上箱体;4、下箱体;5、输入轴装置;6、中间轴装置;7、输出轴装置;8、螺塞组成;9、油尺;10、盖板组成;11、润滑系统;12、法兰;13、输入轴;14、定距环ⅰ;15、端盖ⅰ;16、油封;17、甩油环;18、定距环ⅱ;19、隔环;20、压板;21、端盖ⅱ;22、轴承ⅱ;23、轴承ⅲ;24、密封圈;25、螺旋锥齿轮轴;26、齿轮ⅱ;27、定距环ⅲ;28、定距环ⅳ;29、定距环ⅴ;30、定距环ⅵ;31、压盖;32、端盖ⅲ;33、轴承套;34、圆柱销;35、钢丝;36、螺栓ⅰ;37、垫圈;38、轴承ⅳ;39、轴承ⅴ;40、轴承ⅵ;41、耐磨套;42、螺旋大齿轮;43、油泵大齿轮;44、底板;45、底座;46、齿轮泵;47、齿轮ⅲ;48、过滤器;49、油底壳组成;50、螺堵;51、罩;52、盖板;53、盖;54、定位柱;55、钢网;56、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一种轮对驱动装置,包括齿轮箱1和轮对2,所述轮对2由输出轴和车轮通过过盈配合传递扭矩,过盈量0.2-0.24mm,输出轴采用铁路机车专用材料lz50,车轮采用整体式结构,材料为cl60,所述齿轮箱1包括上箱体3、下箱体4、输入轴装置5、中间轴装置6和输出轴装置7,所述上箱体3顶部设置有盖板组成10,盖板组成10主要起到观察盖的作用和透气作用,所述上箱体3和下箱体4连接部位设置有油尺9,油尺9上设置有刻线,用来指示加润滑油的合理位置,所述下箱体4的下部设置有螺塞组成8,螺塞组成8起到放出润滑油和吸附润滑油中的磁性颗粒物的作用,所述下箱体4底部设置有润滑系统11,所述输入轴装置5水平布置在上箱体3的上部,所述中间轴装置6和输出轴装置7成90度设置在上箱体3和下箱体4的轴承孔中,动力经输入轴装置5、中间轴装置6和输出轴装置7传输给轮对2,从而带动轮对2上的车轮滚动。
结合图3所示,所述输入轴装置5包括法兰12、输入轴13、油封16、甩油环17和轴承ⅰ,所述法兰12固定在输入轴13上,所述法兰12的一端设置有定距环ⅰ14,所述定距环ⅰ14的一端设置有油封16,所述定距环ⅰ14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圈24,所述密封圈24被端盖ⅰ15卡紧,所述油封16的底部与甩油环17相连,所述甩油环17的一端设置有轴承ⅰ,所述输入轴13的中间设置有齿轮ⅰ,所述输入轴的一端设置有轴承ⅲ23,所述轴承ⅲ23一端的内圈设置有定距环ⅱ18,所述轴承ⅲ23一端的外圈设置有隔环19,所述隔环19的一端设置有轴承ⅱ22,所述输入轴13的端部设置有压板20,所述轴承ⅱ22与端盖ⅱ21相连。本实施列中输入轴装置的相关实验参数如下:
所述输入轴装置5额定输入功率p=150kw,额定持续输入转速n=750rpm,圆柱齿轮副技术参数为:中心距a=263mm、法向模数5mm、从动主动齿轮齿数比61/23、螺旋角8°、齿轮宽度80mm,精度等级6级,20crmnmo材质,齿轮齿部经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1.8-2.5mm,齿面硬度58-62hrc,芯部硬度33-48hrc,啮合侧隙为0.2~0.25mm,所述输入轴装置5上的齿轮ⅰ与中间轴装置6上的齿轮ⅱ26相啮合组成圆柱齿轮副。
结合图4所示,所述中间轴装置6包括螺旋锥齿轮轴25、齿轮ⅱ26、压盖31、轴承ⅳ38、轴承ⅴ39和轴承ⅵ40,所述螺旋锥齿轮轴25的中间设置有齿轮ⅱ26,所述齿轮ⅱ26与齿轮ⅰ啮合组成圆柱齿轮副,所述齿轮ⅱ26的一端设置有定距环ⅲ27,所述定距环ⅲ27设置在轴承ⅴ39的内圈,所述轴承ⅴ39的外圈设置有定距环ⅳ28,所述轴承ⅴ39的一端内圈设置有定距环ⅴ29,所述轴承ⅴ39一端的外圈设置有定距环ⅵ30,所述定距环ⅵ30的一端设置有轴承ⅳ38,所述轴承ⅳ38的一端与端盖ⅲ32相连,所述压盖31通过两组螺栓ⅰ36和垫圈37固定在螺旋锥齿轮轴25的一端部,所述两组螺栓ⅰ36之间设置有钢丝35,所述螺旋锥齿轮轴25的另一端部设置有轴承ⅵ40,所述轴承ⅵ40上套有轴承套33,所述轴承套33的顶部设置有圆柱销34。本实施列中间轴装置的相关实验参数如下:
所述中间轴装置6的额定输入功率p=150kw,额定持续输入转速n=283rpm。
螺旋齿轮副技术参数为:安装距a=270mm、大端模数14mm、从动主动齿轮齿数比33/15、齿轮宽度75mm,精度等级7级,20crmnmo材质,齿轮齿部经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2-2.6mm,齿面硬度58-62hrc,芯部硬度33-48hrc,啮合侧隙为0.35~0.5mm,螺旋锥齿轮轴上的螺旋锥齿轮与输出轴装置7中的螺旋大齿轮42相啮合组成螺旋锥齿轮副,完成转速和扭力的90度转向。
结合图5所示,所述输出轴装置7包括输出轴56、螺旋大齿轮42和耐磨套41,所述耐磨套41设置在输出轴56的一端,所述输出轴56靠近耐磨套41的一端设置有螺旋大齿轮42,所述输出轴56的另一端设置有油泵大齿轮43。所述螺旋大齿轮42与输出轴56之间通过过盈配合,过盈量0.3mm将转速和扭力传递给轮对,为了防止润滑油的泄露和外部尘土和水的进入,在输出轴56相应位置设置了密封圈。
结合图7至图10所示,所述润滑系统11包括底板44、底座45、齿轮ⅲ47和油路管道,所述下箱体4底部设置有润滑油,所述润滑油内设置有底板44,所述底板44的下方与油底壳组成49相连,所述底板44上方设置有底座45,所述底座45上设置有齿轮泵46,所述齿轮泵46轴向方向的一端与铜管相连,所述齿轮泵46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与油路管道相连,所述油路管道设置在上箱体3和下箱体4的箱体内,所述油路管道的端部均设置有螺堵50,所述铜管与过滤器48通过管道相连,所述齿轮泵46水平方向一端设置有齿轮ⅲ47,所述齿轮ⅲ47与油泵大齿轮43相啮合。输出轴56上的油泵大齿轮43与固定在齿轮泵46上的齿轮ⅲ47形成圆柱齿轮副,输出轴56带动齿轮泵46,将从过滤器48的油经泵输出到各个油路管道,对轴承ⅰ、轴承ⅱ22、轴承ⅲ23、轴承ⅳ38、轴承ⅴ39、轴承ⅵ40和输出轴56上两端的轴承进行强迫润滑。
所述齿轮ⅱ26、螺旋大齿轮42和齿轮ⅲ47下端浸在润滑油内,所述齿轮ⅱ26和齿轮ⅰ之间、螺旋大齿轮42和螺旋锥齿轮轴25的锥齿之间以及油泵大齿轮43和齿轮ⅲ47之间均采用飞溅润滑。
结合图6所示,所述盖板组成包括罩51、盖板52、盖53和钢网55,所述盖53与定位柱54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所述定位柱54固定在盖板52上,所述盖板52通过螺栓固定在上箱体3上,所述盖板52下方通过点焊固定有罩51,所述罩51内设置有钢网55。
将上述的轮对驱动装置应用于实际场景中,使用时由输入轴装置输入功率和转速,通过输入轴上的齿轮ⅰ与螺旋锥齿轮轴上的大齿轮啮合将扭矩传递到螺旋锥齿轮轴,再通过螺旋锥齿轮轴上的螺旋锥齿轮与输出轴上螺旋大齿轮组成齿轮副,将转速和扭矩传递给轮对组成从而驱动机车运行,动力传输完成。该轮对驱动装置结构紧凑,采用合理的结构便于组装和检测,车轴齿轮箱采用专用的润滑系统进行冷却,低速时采用强迫润滑,高速时采用强迫润滑和飞溅润滑相结合的方式,密封结构合理防止油的渗漏。轴箱体内采用润滑脂进行润滑轴承,所有与外界接触的部位进行了密封处理,防止外物进入同时防止内部油液的渗漏。该驱动装置具备了承载能力强、效率高、寿命长、噪声低且防尘防水的特点、而且安装简便、工作稳定可靠。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
1.一种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齿轮箱(1)和轮对(2),所述齿轮箱(1)包括上箱体(3)、下箱体(4)、输入轴装置(5)、中间轴装置(6)和输出轴装置(7),所述上箱体(3)顶部设置有盖板组成(10),所述上箱体(3)和下箱体(4)连接部位设置有油尺(9),所述下箱体(4)的下部设置有螺塞组成(8),所述下箱体(4)底部设置有润滑系统(11),所述输入轴装置(5)水平布置在上箱体(3)的上部,所述中间轴装置(6)和输出轴装置(7)成90度设置在上箱体(3)和下箱体(4)的轴承孔中,动力经输入轴装置(5)、中间轴装置(6)和输出轴装置(7)传输给轮对(2),从而带动轮对(2)上的车轮滚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装置(5)包括法兰(12)、输入轴(13)、油封(16)、甩油环(17)和轴承ⅰ,所述法兰(12)固定在输入轴(13)上,所述法兰(12)的一端设置有定距环ⅰ(14),所述定距环ⅰ(14)的一端设置有油封(16),所述定距环ⅰ(14)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圈(24),所述密封圈(24)被端盖ⅰ(15)卡紧,所述油封(16)的底部与甩油环(17)相连,所述甩油环(17)的一端设置有轴承ⅰ,所述输入轴(13)的中间设置有齿轮ⅰ,所述输入轴(13)上的一端设置有轴承ⅲ(23),所述轴承ⅲ(23)一端的内圈设置有定距环ⅱ(18),所述轴承ⅲ(23)一端的外圈设置有隔环(19)所述隔环(19)一端设置有轴承ⅱ(22),所述输入轴(13)的端部设置有压板(20),所述轴承ⅱ(22)与端盖ⅱ(2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装置(6)包括螺旋锥齿轮轴(25)、齿轮ⅱ(26)、压盖(31)、轴承ⅳ(38)、轴承ⅴ(39)和轴承ⅵ(40),所述螺旋锥齿轮轴(2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齿轮ⅱ(26),所述齿轮ⅱ(26)与齿轮ⅰ啮合组成圆柱齿轮副,所述齿轮ⅱ(26)的一端设置有定距环ⅲ(27),所述定距环ⅲ(27)设置在轴承ⅴ(39)的内圈,所述轴承ⅴ(39)的外圈设置有定距环ⅳ(28),所述轴承ⅴ(39)另一端内圈设置有定距环ⅴ(29),所述轴承ⅴ(39)另一端的外圈设置有定距环ⅵ(30),所述定距环ⅵ(30)另一端设置有轴承ⅳ(38),所述轴承ⅳ(38)一端与端盖ⅲ(32)相连,所述压盖(31)通过两组螺栓ⅰ(36)和垫圈(37)固定在螺旋锥齿轮轴(25)的一端面,所述两组螺栓ⅰ(36)之间设置有钢丝(35),所述螺旋锥齿轮轴(25)的另一端设置有轴承ⅵ(40),所述轴承ⅵ(40)上套有轴承套(33),所述轴承套(33)的顶部设置有圆柱销(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装置(7)包括输出轴(56)、螺旋大齿轮(42)和耐磨套(41),所述耐磨套(41)设置在输出轴(56)的一端,所述输出轴(56)靠近耐磨套(41)的一端设置有螺旋大齿轮(42),所述输出轴(56)的另一端设置有油泵大齿轮(4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系统(11)包括底板(44)、底座(45)、齿轮ⅲ(47)和油路管道,所述下箱体(4)底部设置有润滑油,所述润滑油内设置有底板(44),所述底板(44)的下方与油底壳组成(49)相连,所述底板(44)上方设置有底座(45),所述底座(45)上设置有齿轮泵(46),所述齿轮泵(46)轴向方向的一端与铜管相连,所述齿轮泵(46)轴向方向的另一端与油路管道相连,所述油路管道设置在上箱体(3)和下箱体(4)的箱体内,所述油路管道的端部均设置有螺堵(50),所述铜管与过滤器(48)通过管道相连,所述齿轮泵(46)水平方向的一端设置有齿轮ⅲ(47),所述齿轮ⅲ(47)与油泵大齿轮(43)相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ⅱ(26)、螺旋大齿轮(42)和齿轮ⅲ(47)下端浸在润滑油内,所述齿轮ⅱ(26)和齿轮ⅰ之间、螺旋大齿轮(42)和螺旋锥齿轮轴(25)的锥齿之间以及油泵大齿轮(43)和齿轮ⅲ(47)之间均采用飞溅润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管道的润滑油对轴承ⅰ、轴承ⅱ(22)、轴承ⅲ(23)、轴承ⅳ(38)、轴承ⅴ(39)、轴承ⅵ(40)和输出轴(56)上的轴承进行强迫润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成(10)包括罩(51)、盖板(52)、盖(53)和钢网(55),所述盖(53)与定位柱(54)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所述定位柱(54)固定在盖板(52)上,所述盖板(52)固定在上箱体(3)上,所述盖板(52)下方设置有罩(51),所述罩(51)内设置有钢网(5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轮对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51)通过点焊固定在盖板(52)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