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具体涉及两亲性抗肿瘤多肽的设计及其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
背景技术:
癌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我国每年新患病例超过400万人,死亡病例超过200万人。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毒性大,在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存在许多不良反应,严重危害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抗肿瘤多肽由于低抗药性,低宿主细胞毒性,可作为一种用于对抗肿瘤的潜在药物。
抗肿瘤多肽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天然多肽、人工修饰多肽及人工合成多肽。天然抗肿瘤多肽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比如溶血性高,肿瘤细胞特异性识别能力不强,氨基酸序列较长导致生产成本高等,而人工设计的多肽具有抗肿瘤活性,氨基酸序列较短,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工设计多肽通常以天然抗肿瘤多肽为模板,通过结构分段优化,对氨基酸的序列进行替换、增加、删除、修饰,遵循两亲性、阳离子性和简约性的原则,设计的多肽在抗肿瘤活性和细胞毒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一类两亲性抗肿瘤多肽的设计与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类抗肿瘤多肽分子的设计步骤为:(1)以一种α-螺旋抗菌肽ponericin-w1后半部分kllpsvvglfkkkkq序列为模板。(2)对其氨基酸进行替换,亲水部分全部换成赖氨酸(k),并调节其数量。(3)亲油部分换成缬氨酸(v)、亮氨酸(l)、异亮氨酸(i)等疏水氨基酸中的一种或多种。(4)在亲水区插入疏水氨基酸。(5)c-端采用酰胺化修饰,n-端采用乙酰化修饰;
经上述实验筛选后,选出抗肿瘤效果较好的肽,其氨基酸序列如下:
at5:kiikkiikiikkiik(n端-lysileilelyslysilelyslyslysilelyslysileilelys-c端);
at7:kiikkikkkikkiik(n端-lysileilelyslysilelyslyslysilelyslysileilelys-c端);
at10:ikkiikiikkiikki(n端-ilelyslysileilelysileilelyslysileilelyslysile-c端);
at11:iiikkikkkikkiii(n端-ileileilelyslysilelyslyslysilelyslysileileile-c端)。
进一步,c-端采用酰胺化修饰,n-端采用乙酰化修饰。
上述多肽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更具体是用于制备人非小细胞肺癌、人肝癌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类抗肿瘤多肽既对肿瘤细胞有显著杀伤作用,又对正常细胞没有较大的毒性,说明该多肽具有很好的细胞选择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螺旋图;其中(a)为at7、(b)为at5、(c)为at10、(d)为at11的螺旋图。
图2为质谱图(lcms);其中(a)为at7、(b)为at5、(c)为at10、(d)为at11的lcms图。
图3为多肽在不同溶液下的圆二色谱图(cd);其中(a)为at7、(b)为at5、(c)为at10、(d)为at11在不同溶液下的cd图。
图4为多肽作用于不同细胞后,细胞毒性图;其中(a)为at7、(b)为at5、(c)为at10、(d)为at11作用于不同细胞后的细胞毒性图。
图5:at7作用不同细胞后,细胞活死染色荧光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任何限制。
以at5为例使用固相合成法在liberty微波多肽合成仪上进行,具体的实验步骤参考如下:
(1)将dmf(二甲基酰胺)和dcm(二氯甲烷)通过旋转蒸发仪进行减压蒸馏,除去试剂中的残留的水分和杂质。
(2)打开合成仪,将所需试剂瓶连接好,通入氮气保护后开始自动合成。合成主要包括三个步骤:脱保护,活化和交联。首先在偶联下一个氨基酸前,在含有20%哌啶和0.1mhobt(1-羟基苯并三氮唑)的dmf溶液中,先脱去氨基酸的fmoc(9-芴甲氧羰)保护基团;然后将下一步要连接的氨基酸羧基用活化剂hobt和hbtu(o-苯并三氮唑-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进行活化,降低其羰基碳的电荷密度,促进酰胺键的形成;最后,氨基酸的-cooh与树脂或前一个氨基酸的-nh2反应,脱去一分子水生成肽键。上述三个步骤不断循环,多肽即从c端向n端逐渐延伸,直到接上最后一个氨基酸为止。
(3)合成结束后,将多肽从树脂上裂解下来同时除去多肽序列上氨基酸侧链保护基,裂解液的成分为95:2.5:2.5的三氟乙酸(tfa),水和三异丙基硅烷(tis),在低速搅拌下裂解3-4个小时。
(4)裂解完成后的溶液需要通过减压蒸馏除去大部分的tfa。蒸馏后的液体立即加入约20ml的冰乙醚进行沉淀,并在4℃,8000rpm条件下离心10min收集沉淀,重复此步骤8-10次,直到乙醚溶液的ph为7左右。最后一次离心后将上层乙醚溶液弃掉,在通风橱中放置一段时间,使残留的乙醚挥发完毕后加入适量超纯水,通过超声或震荡将沉淀充分溶解后用冻干机冻干,最终得到白色的多肽粉末。
设计的多肽由上海生工采用标准的fmoc固相合成方案合成、纯化得到。
实施例1:at7的表征
at7(ac-kiikkikkkikkiik-nh2):lcms,理论分子量1891.49,实测分子量1891.80。
at5的表征
at5(ac-kiikkiikiikkiik-nh2):lcms,理论分子量1861.47,实测分子量1861.60。
at10的表征
at10(ac-ikkiikiikkiikki-nh2):lcms,理论分子量1861.56,实测分子量1861.40。
at11的表征
at11(ac-iiikkikkkikkiii-nh2):lcms,理论分子量1861.47,实测分子量1861.65。
实施例2:at7在不同溶液中的二级结构
1.实验材料和方法
利用超声法分别制备1,2-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和1,2-棕榈酰磷脂酰甘油(dppg)的单层磷脂小囊泡(suvs)溶液(溶剂为10mmtris-hcl缓冲液(ph7.4),dppc和dppg的浓度为0.25mg/ml)。将待测的at7溶解到不同的溶剂中(水、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以及上述磷脂囊泡),at7终浓度固定为0.1mm。利用bio-logicmos450cd光谱仪检测at7的cd谱图,测量选取光程为2mm的石英样品池,扫描范围取190-260nm,以50nm/min的扫描速度记录光谱。所有测量均在室温下独立进行至少3次,cd数据表示为平均残余摩尔椭圆率[θ](deg.cm2.dmol-1)。
2.实验结果见图3
结果表明:at7在中性dppcsuvs和水溶液中,保持无规卷曲状态,在sds和带负电荷dppgsuvs溶液中,呈现α-螺旋结构。
实施例2:at5在不同溶液中的二级结构
1.实验材料和方法
利用超声法分别制备1,2-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和1,2-棕榈酰磷脂酰甘油(dppg)的单层磷脂小囊泡(suvs)溶液。将待测的at5溶解到不同的溶剂中(水、sds以及磷脂囊泡),at5终浓度固定为0.1mm。利用bio-logicmos450cd光谱仪检测at5的cd谱图,测量选取光程为2mm的石英样品池,扫描范围取190-260nm,以50nm/min的扫描速度记录光谱。所有测量均在室温下独立进行至少3次,cd数据表示为平均残余摩尔椭圆率[θ](deg.cm2.dmol-1)。
2.实验结果见图3
结果表明:at5在中性dppcsuvs和水溶液中,保持无规卷曲状态,在sds和带负电荷dppgsuvs溶液中,呈现α-螺旋结构。
实施例2:at10在不同溶液中的二级结构
1.实验材料和方法
利用超声法分别制备1,2-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和1,2-棕榈酰磷脂酰甘油(dppg)的单层磷脂小囊泡(suvs)溶液。将待测的at10溶解到不同的溶剂中(水、sds以及磷脂囊泡),at10终浓度固定为0.1mm。利用bio-logicmos450cd光谱仪检测at10的cd谱图,测量选取光程为2mm的石英样品池,扫描范围取190-260nm,以50nm/min的扫描速度记录光谱。所有测量均在室温下独立进行至少3次,cd数据表示为平均残余摩尔椭圆率[θ](deg.cm2.dmol-1)。
2.实验结果见图3
结果表明:at10在中性dppcsuvs和水溶液中,保持无规卷曲状态,在sds和带负电荷dppgsuvs溶液中,呈现α-螺旋结构。
实施例2:at11在不同溶液中的二级结构
1.实验材料和方法
利用超声法分别制备1,2-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和1,2-棕榈酰磷脂酰甘油(dppg)的单层磷脂小囊泡(suvs)溶液。将待测的at11溶解到不同的溶剂中(水、sds以及磷脂囊泡),at11终浓度固定为0.1mm。利用bio-logicmos450cd光谱仪检测at11的cd谱图,测量选取光程为2mm的石英样品池,扫描范围取190-260nm,以50nm/min的扫描速度记录光谱。所有测量均在室温下独立进行至少3次,cd数据表示为平均残余摩尔椭圆率[θ](deg.cm2.dmol-1)。
2.实验结果见图3
结果表明:at11在中性dppcsuvs和水溶液中,保持无规卷曲状态,在sds和带负电荷dppgsuvs溶液中,呈现α-螺旋结构。
实施例3:at7的抗肿瘤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
1.实验材料和方法
采用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epg2(人肝癌细胞)和正常细胞hff1(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调节细胞浓度为1×104cell/孔,接种到96孔板中。在37℃,5%co2培养箱中孵育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at7,每种浓度设6个复孔,at7作用24h。采用mtt法测定570nm波长下的吸光度,探究at7对不同细胞的毒性。
2.实验结果见图4
结果表明:at7对a549细胞和hepg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0.3μm和8.8μm,表明at7对肿瘤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而对hff1细胞的ic50值为300.3μm,表明at7对正常细胞活性影响小。
实施例3:at5的抗肿瘤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
1.实验材料和方法
采用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epg2(人肝癌细胞)和正常细胞hff1(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调节细胞浓度为1×104cell/孔,接种到96孔板中。在37℃,5%co2培养箱中孵育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at5,每种浓度设6个复孔,at5作用24h。采用mtt法测定570nm波长下的吸光度,探究at5对不同细胞的毒性。
2.实验结果见图4
结果表明:at5对a549细胞和hepg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3.6μm和0.3μm,表明at5对肿瘤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
实施例3:at10的抗肿瘤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
1.实验材料和方法
采用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epg2(人肝癌细胞)和正常细胞hff1(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调节细胞浓度为1×104cell/孔,接种到96孔板中。在37℃,5%co2培养箱中孵育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at10,每种浓度设6个复孔,at10作用24h。采用mtt法测定570nm波长下的吸光度,探究at10对不同细胞的毒性。
2.实验结果见图4
结果表明:at10对a549细胞和hepg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4.4μm和2.1μm,表明at10对肿瘤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而对hff1细胞的ic50值为48.6μm,表明at10对正常细胞活性影响小。
实施例3:at11的抗肿瘤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
1.实验材料和方法
采用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epg2(人肝癌细胞)和正常细胞hff1(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调节细胞浓度为1×104cell/孔,接种到96孔板中。在37℃,5%co2培养箱中孵育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at11,每种浓度设6个复孔,at11作用24h。采用mtt法测定570nm波长下的吸光度,探究at11对不同细胞的毒性。
2.实验结果见图4
结果表明:at11对a549细胞和hepg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7.9μm和7.6μm,表明at11对肿瘤细胞有显著的杀伤作用。而对hff1细胞的ic50值为48.4μm,表明at11对正常细胞活性影响小。
实施例4:at7的溶血实验
1.实验材料和方法
采用志愿者的新鲜血液,加入抗凝肝素。将血液转移到离心管中,通过3000rpm,离心3min后,弃去上层血清,下层沉淀为红细胞,红细胞沉淀需要等量的pbs溶液(ph值7.4)反复漂洗离心至少3次,将其中残余的血清全部除去。漂洗后的红细胞用pbs溶液稀释至8%(v/v)后加入无菌的96孔板中,每孔100μl。
使用pbs配制一系列2倍梯度稀释的多肽溶液,加入已分装好红细胞的培养板中,每孔100μl。用pbs代替多肽溶液的反应孔作为阴性对照组,用0.1%tritonx-100溶液替代多肽溶液的反应孔作为完全溶血的阳性对照组,在37℃下孵育1h。反应结束后,将孔板在3000rpm,离心3min后,每孔取上清100μl至新的96孔板中,通过酶标仪检测540nm处的吸光度。溶血率(%)=(abs肽-abspbs)/(abs0.1%tritonx-100-abs肽)×100%。
2.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一般认为溶血率超过5%即视为溶血。at7在50μm时已经具有非常好的抗肿瘤效果。当加入50μmat7时,溶血率为0.27%,即未发生明显溶血。表明at7在该浓度下溶血率低。
实施例5:at7对细胞活死荧光染色
1.实验材料和方法
采用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a549细胞,hepg2细胞和正常细胞hff1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调节细胞浓度为1×105cell/孔,接种到6孔板中。在37℃,5%co2培养箱中孵育24h后,分别加入25μm的at7作用24h。使用荧光染料calcein-am(2μm)和pi(4.5μm)进行活/死细胞染色,之后再用dapi(10μg/ml)进行细胞核染色,用pbs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染料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染色的细胞。
实验结果见图5,a图为hff1细胞,b图为a549细胞,c图为hepg2细胞。结果表明:a549细胞和hepg2细胞大量死亡,hff1细胞绝大多数存活,进一步表明at7可以高效杀死肿瘤细胞,且对正常细胞活性影响较小。
序列表
<110>常州大学
<120>一类两亲性抗肿瘤多肽及其应用
<160>4
<170>siposequencelisting1.0
<210>1
<211>15
<212>prt
<213>未知(unknown)
<400>1
lysileilelyslysileilelysileilelyslysileilelys
151015
<210>2
<211>15
<212>prt
<213>未知(unknown)
<400>2
lysileilelyslysilelyslyslysilelyslysileilelys
151015
<210>3
<211>15
<212>prt
<213>未知(unknown)
<400>3
ilelyslysileilelysileilelyslysileilelyslysile
151015
<210>4
<211>15
<212>prt
<213>未知(unknown)
<400>4
ileileilelyslysilelyslyslysilelyslysileileile
151015
1.一类两亲性抗肿瘤多肽,其特征在于,多肽具有如下氨基酸序列中的一种:at5:kiikkiikiikkiik;at7:kiikkikkkikkiik;at10:ikkiikiikkiikki;at11:iiikkikkkikkii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亲性抗肿瘤多肽,其特征在于:c-端采用酰胺化修饰,n-端采用乙酰化修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类两亲性抗肿瘤多肽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类两亲性抗肿瘤多肽在制备人非小细胞肺癌、人肝癌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