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100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背景技术:

    电化学电池特别是锂离子电池具有诸多优点,已大规模进入智能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电网等能源领域。进一步发展更高比能量、更高安全性的二次电化学电池对新能源产业二次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近几年频频爆出电化学电池安全事故表明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其更广泛深入应用的技术瓶颈。基于聚合物电解质的固态电池在电池能量密度、高温工作温度区间、循环寿命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替代有机小分子电解液的固态电化学电池在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也有望彻底解决电池的安全性忧虑。

    然而,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普遍存在室温离子电导率较低、需加热至一定温度方能提高其离子电导率,以及机械性能较差等问题,导致目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应用领域十分狭窄。因此,亟需一种兼具良好离子电导率和机械性能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旨在解决现有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存在的离子电导率低和机械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其包括至少一个改性聚轮烷嵌段和至少一个聚合物嵌段,所述改性聚轮烷嵌段与所述聚合物嵌段通过共价键交替连接;其中,所述改性聚轮烷嵌段由聚轮烷经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改性得到,所述聚合物嵌段的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

    本发明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包括至少一个改性聚轮烷嵌段和至少一个聚合物嵌段,其中,改性聚轮烷嵌段是聚轮烷经过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改性得到,分子量较低,在共聚物中具有很少的缠结或无缠结,利用聚轮烷主体分子可在客体分子上自由旋转和滑动的特性,达到大幅提高链段运动能力和锂离子传输效率的目的,使本发明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同时,聚合物嵌段的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可为改性聚轮烷共聚物提供较高的机械韧性和强度。该两类嵌段共价键合在一起,可发生纳米尺度的微相分离,因而其两相的传输锂离子和提供机械支撑功能互不干扰,同时具备优异的离子电导率性能和机械性能,应用前景良好。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聚轮烷客体和聚轮烷主体,将所述聚轮烷客体与所述聚轮烷主体进行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

    提供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将所述聚合物与所述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

    提供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的聚合物嵌段,将所述聚合物嵌段与所述改性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

    提供聚轮烷客体和聚轮烷主体,将所述聚轮烷客体与所述聚轮烷主体进行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

    提供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的聚合物嵌段,将所述聚合物嵌段与所述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共聚物;

    提供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将所述聚合物与所述聚轮烷嵌段共聚物进行反应,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

    本发明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中,通过以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对制备得到的聚轮烷嵌段进行改性处理,使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具有更高的离子传输能力,进而提升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离子电导率;同时,通过将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的聚合物嵌段与改性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使该两类嵌段共价键合在一起,可发生纳米尺度的微相分离,因而其两相的传输锂离子和提供机械支撑功能互不干扰,可使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不仅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此外,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中,还可以先将聚轮烷嵌段和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的聚合物嵌段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再以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对所得聚轮烷嵌段共聚物进行改性的方式制备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具有方法灵活,容易执行的优点。

    本发明最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其包括本发明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或本发明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以及电解质盐。

    本发明提供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在具备足够高的电导率的同时,成膜性能优异,可形成机械强度较高的自支撑电解质膜。本发明提供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可达4.5×10-4s/cm,电化学窗口可达5.3v,锂离子迁移数达0.45,断裂强度可达16mpa。作为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时,不存在液态电解液可能存在的易燃的安全性问题,能够极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双嵌段共聚物(ba)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bab)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aba)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多嵌段共聚物(ba)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中的聚轮烷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核磁谱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得固态电解质膜的机械性能测试结果图;

    图10为本发明实验例对实施例2所得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离子电导率测试结果图;

    图11为本发明实验例对实施例2所得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电化学稳定窗口测试结果图;

    图12为本发明实验例对实施例2所得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的锂离子迁移数测试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结合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或,“a,b,和c中的至少一项(个)”,均可以表示:a、b、c、a-b(即a和b)、a-c、b-c、或a-b-c,其中a、b、c分别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相关成分的重量不仅仅可以指代各组分的具体含量,也可以表示各组分间重量的比例关系,因此,只要是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组分的含量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均在本发明公开的范围之内。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重量可以是μg、mg、g、kg等化工领域公知的质量单位。

    另外,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使用,否则词的单数形式的表达应被理解为包含该词的复数形式。术语“包括”或“具有”旨在指定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元件、部分或者其组合的存在,但不用于排除存在或可能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元件、部分或者其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其包括至少一个改性聚轮烷嵌段和至少一个聚合物嵌段,改性聚轮烷嵌段与聚合物嵌段通过共价键交替连接;其中,改性聚轮烷嵌段由聚轮烷经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改性得到,聚合物嵌段的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包括至少一个改性聚轮烷嵌段和至少一个聚合物嵌段,其中,改性聚轮烷嵌段是聚轮烷经过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改性得到,分子量较低,在共聚物中具有很少的缠结或无缠结,利用聚轮烷主体分子可在客体分子上自由旋转和滑动的特性,达到大幅提高链段运动能力和锂离子传输效率的目的,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同时,聚合物嵌段的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可为改性聚轮烷共聚物提供较高的机械韧性和强度。该两类嵌段共价键合在一起,可发生纳米尺度的微相分离,因而其两相的传输锂离子和提供机械支撑功能互不干扰,同时具备优异的离子电导率性能和机械性能,应用前景良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中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和聚合物嵌段各自的数量理论上可以是无限多个,总嵌段数越多,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机械强度越高。在一些实施例中,改性聚轮烷嵌段的数量和聚合物嵌段的数量均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100,并且改性聚轮烷嵌段的数量与聚合物嵌段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以下结合图1-4,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双嵌段共聚物、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改性聚轮烷多嵌段共聚物分别进行详细说明,其中,改性聚轮烷嵌段表示为b,聚合物嵌段表示为a。图1展示了一种改性聚轮烷双嵌段共聚物(ba)的结构。通过图1可以看出,该改性聚轮烷双嵌段共聚物包括1个改性聚轮烷嵌段b,以及1个聚合物嵌段a,且改性聚轮烷嵌段b与聚合物嵌段a通过共价键连接。图2展示了一种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bab)的结构。通过图2可以看出,该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包括2个改性聚轮烷嵌段b,以及1个聚合物嵌段a,且改性聚轮烷嵌段b与聚合物嵌段a通过共价键交替连接。图3展示了另一种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aba)的结构。通过图3可以看出,该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包括1个改性聚轮烷嵌段b,以及2个聚合物嵌段a,且改性聚轮烷嵌段b与聚合物嵌段a通过共价键交替连接。图4展示了一种改性聚轮烷多嵌段共聚物(ba)2的结构。通过图4可以看出,该改性聚轮烷多嵌段共聚物包括2个改性聚轮烷嵌段b,以及2个聚合物嵌段a,且改性聚轮烷嵌段b与聚合物嵌段a通过共价键交替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4仅作为对改性聚轮烷多嵌段共聚物(ba)n结构的简单示意,并不表示对n取值的限定。根据实际需要,可将1个改性聚轮烷嵌段b和1个聚合物嵌段a作为1个单元,改性聚轮烷多嵌段共聚物既可以是n个该单元(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也可以是在n个该单元端部的聚合物嵌段a侧增加1个改性聚轮烷嵌段b,还可以是在n个该单元端部的改性聚轮烷嵌段b侧增加1个聚合物嵌段a。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对聚轮烷嵌段的改性具体是对聚轮烷上的主体环糊精的羟基进行改性,改性方式可以是将环糊精的羟基部分改性,也可以是将环糊精的羟基全部改性。通过该改性方式,可显著提升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的离子电导率,进而提升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导离子性能。此外,通过该改性方式,可有效破坏环糊精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显著增加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溶解性和溶液加工性能。以下结合图5和图6,对该改性聚轮烷嵌段进行具体说明。聚轮烷的结构中,应包括环状的主体,以及线性的客体,且线性的客体作为轴穿过环状的主体的中空区域,将环状的主体串起来,形成聚轮烷。其中,作为环状主体的环糊精,其上的羟基部分或全部被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图5中的r)改性,由原本的-oh变为-or。环糊精作为环状主体,具体可以选自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δ-环糊精中任一种,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的结构式如图6所示。

    进一步地,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既可以选自聚醚、聚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硅氧烷、聚腈、聚磷腈中的至少一种,还可以选择具有主链和侧链基团的梳形聚合物。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聚醚、聚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硅氧烷、聚腈、聚磷腈中的至少一种中,其重复单元可以是1-100,优选1-50,以实现更高的链段运动能力和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具有主链和侧链基团的梳形聚合物中的主链选自聚硅氧烷、聚磷腈、聚腈、聚醚、聚烯烃、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侧链选自低聚醚、腈基团、砜基团、硫醇、聚醚、聚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腈中的至少一种,其重复单元可以是1-100,优选1-50,以实现更高的链段运动能力和更高的离子电导率。

    进一步地,改性聚轮烷嵌段中,聚轮烷客体选自聚醚、聚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硅氧烷、聚腈、聚磷腈、聚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改性聚轮烷嵌段中,聚轮烷的链末端由具有较大体积的封基剂进行封端处理,以防止环状的主体从链状的客体上脱落。其中,当聚合物嵌段的结构具有支化结构和/或梳形结构时,已经可以防止环状的主体从链状的客体上脱落,此时可不进行封端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合物嵌段的杨氏模量小于等于5gpa。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合物嵌段选自聚苯乙烯、氢化的聚苯乙烯、聚乙烯基环己烷、聚乙烯基吡啶、聚丙烯酸烷基酯、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苯醚、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聚烯烃、聚烷基乙烯基醚、聚环己基乙烯基醚、聚偏二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吡啶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乙烯基吡啶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乙烯基吡啶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这些聚合物嵌段均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分子结构上的刚性,其结构中存在大量分子内和分子间的链缠结,这些链缠结赋予了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较好的机械韧性和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聚合物嵌段通常为线性结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聚合物嵌段还可以具有支化结构和/或梳形结构,这样可以防止环状的主体从链状的客体上脱落,可省略对改性聚轮烷嵌段进行封端处理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可通过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1、提供聚轮烷客体和聚轮烷主体,将聚轮烷客体与聚轮烷主体进行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

    s12、提供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将聚合物与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

    s13、提供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的聚合物嵌段,将聚合物嵌段与改性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

    或者

    s21、提供聚轮烷客体和聚轮烷主体,将聚轮烷客体与聚轮烷主体进行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

    s22、提供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的聚合物嵌段,将聚合物嵌段与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共聚物;

    s23、提供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将聚合物与聚轮烷嵌段共聚物进行反应,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中,通过以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对制备得到的聚轮烷嵌段进行改性处理,使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具有更高的离子传输能力,进而提升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离子电导率;同时,通过将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的聚合物嵌段与改性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使该两类嵌段共价键合在一起,可发生纳米尺度的微相分离,因而其两相的传输锂离子和提供机械支撑功能互不干扰,可使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不仅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中,还可以先将聚轮烷嵌段和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的聚合物嵌段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再以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对所得聚轮烷嵌段共聚物进行改性的方式制备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具有方法灵活,容易执行的优点。

    上述s11-s13提供的制备方法是先将聚轮烷嵌段进行改性,然后与聚合物嵌段共聚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s21-s23提供的制备方法是先将聚轮烷嵌段与聚合物嵌段共聚得到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然后再对聚轮烷嵌段共聚物进行改性,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聚轮烷的链末端未经封端处理且聚合物嵌段具有梳形或支化结构时,优选采用s21-s23提供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当聚轮烷的链末端经过封端处理时,既可以采用s11-s13提供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也可以采用s21-s23提供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

    具体地,s11中,根据实际制备过程中聚轮烷客体和聚合物嵌段的具体选择,可能需要对聚轮烷客体的至少一个端基进行官能化处理。此处的官能化是指将位于聚轮烷客体端基的官能团改性成其他易于与聚合物嵌段共价连接的官能团或可引发聚合物嵌段的单体聚合物的官能团。通过将聚轮烷客体的至少一个端基官能化,可以使其具备与聚合物嵌段共价连接的能力。其中,根据所得改性聚轮烷共聚物中的嵌段数量,可对聚轮烷客体选择不同的端基官能化方式。当所得改性聚轮烷共聚物为双嵌段共聚物时,将聚轮烷客体的其中一个端基官能化即可。当所得改性聚轮烷共聚物为三嵌段共聚物时,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为bab结构,此时将聚轮烷客体的其中一个端基官能化即可;第二种,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为aba结构,此时应将聚轮烷客体的两个端基均官能化,使其两端分别可与聚合物嵌段共价连接。当所得改性聚轮烷共聚物为多嵌段共聚物(ba)n结构时,将聚轮烷客体的两个端基均官能化。聚轮烷客体既可以直接购买商用聚合物,也可以自行制备。本发明实施例对于聚轮烷客体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限制,根据实际选择的聚轮烷客体,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聚轮烷客体选自聚醚、聚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硅氧烷、聚腈、聚磷腈、聚烯烃中的至少一种;端基官能化处理后的官能团选自羟基、胺基、羧基、巯基、醛基、烯基、炔基、叠氮基、氰酸酯基、异氰酸酯基、卤素基团中的至少一种。

    聚轮烷客体(至少一个端基官能化的聚轮烷客体)与聚轮烷主体进行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在一些实施例中,聚轮烷主体为环糊精,具体可以选择α-环糊精、β-环糊精、γ-环糊精、δ-环糊精中任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s11所得聚轮烷嵌段的链末端由具有较大体积的封基剂进行封端处理,以防止环状的主体从链状的客体上脱落。

    s12中,提供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使用该聚合物对聚轮烷嵌段进行改性,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在一些实施例中,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既可以直接购买得到,也可以通过形成这些聚合物的单体在对聚轮烷嵌段进行改性过程的同时聚合得到。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选自聚醚、聚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硅氧烷、聚腈、聚磷腈中的至少一种,或者选择具有主链和侧链基团的梳形聚合物;其中,主链选自聚硅氧烷、聚磷腈、聚腈、聚醚、聚烯烃、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侧链选自低聚醚、腈基团、砜基团、硫醇、聚醚、聚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腈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需要对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的至少一个端基进行官能化处理。此处的官能化是指将位于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的端基官能团改性成其它易于与环糊精主体分子上的官能团反应成共价键的官能团。通过将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的至少一个端基官能化,可以使其具备与环糊精主体分子共价连接的能力。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根据所得改性后的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的端基官能团种类,可选择将环糊精的羟基改性为易于与所述改性后的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的端基官能团可高效键合的官能团,达到提高对聚轮烷嵌段改性效果的目的。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改性后的官能团选自羟基、胺基、羧基、巯基、醛基、烯基、炔基、叠氮基、氰酸酯基、异氰酸酯基、卤素基团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聚轮烷嵌段的改性具体是对聚轮烷中的主体环糊精上的部分或全部羟基进行改性。

    s13中,提供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的聚合物嵌段,通过将该聚合物嵌段与改性聚轮烷嵌段反应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由于聚合物嵌段的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具有较高的机械韧性和强度,因此可使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机械韧性和强度较高,同时兼具良好的导电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聚合物嵌段既可以直接购买得到,也可以通过形成这些聚合物嵌段的单体在与改性聚轮烷嵌段反应过程的同时聚合得到。

    根据实际制备过程中聚轮烷客体和聚合物嵌段的具体选择,可能需要对聚合物嵌段的至少一个端基进行官能化处理。此处的官能化是指将位于聚合物嵌段端基的官能团改性成其他易于与改性聚轮烷嵌段共价连接的官能团。其中,根据所得改性聚轮烷共聚物中的嵌段数量,可对聚合物嵌段选择不同的端基官能化方式。当所得改性聚轮烷共聚物为双嵌段共聚物时,将聚合物嵌段的其中一个端基官能化即可。当所得改性聚轮烷共聚物为三嵌段共聚物时,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为bab结构,此时将聚合物嵌段的两个端基官能化,使其两端分别可与改性聚轮烷嵌段共价连接;第二种,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为aba结构,此时应将聚合物嵌段的其中一个端基官能化。当所得改性聚轮烷共聚物为多嵌段共聚物(ba)n结构时,将聚合物嵌段的两个端基均官能化。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端基官能化处理后的官能团选自羟基、胺基、羧基、巯基、醛基、烯基、炔基、叠氮基、氰酸酯基、异氰酸酯基、卤素基团中的至少一种。

    s21-s23提供的制备方法是先将聚轮烷嵌段与聚合物嵌段共聚得到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然后再对聚轮烷嵌段共聚物进行改性,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其中,s21与s11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此处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s21所得聚轮烷嵌段的链末端由具有较大体积的封基剂进行封端处理,以防止环状的主体从链状的客体上脱落。

    s22中,将聚合物嵌段与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其中,聚合物嵌段的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具有较高的机械韧性和强度,可使所得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具有较高的机械韧性和强度。聚合物嵌段的具体选择、是否端基官能化、端基官能化处理后的官能团的具体选择,均与s13中的聚合物嵌段的具体选择、是否端基官能化、端基官能化处理后的官能团的具体选择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s23中,采用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与聚轮烷嵌段共聚物进行反应,以提升其离子电导率,使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既具有良好的机械韧性和强度,又具备良好的导离子性能。其中,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的具体选择、是否端基官能化、端基官能化处理后的官能团的具体选择,均与s12中的具备传输能力的聚合物的具体选择、是否端基官能化、端基官能化处理后的官能团的具体选择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其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以及电解质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在具备足够高的电导率的同时,成膜性能优异,可形成机械强度较高的自支撑电解质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可达4.5×10-4s/cm,电化学窗口可达5.3v,锂离子迁移数达0.45,断裂强度可达16mpa。作为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时,不存在液态电解液可能存在的易燃的安全性问题,能够极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对于其中的电解质盐的选择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是本领域中可用的电解质盐均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本领域中载离子性能较好、在聚合物电解质中具有大解离常数的电解质盐,包括但不限于锂、钠、钾、银、钡、铅、钙、钌、钽、铑、铱、钴、镍、钼、钨或钒的氯化物、溴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硫化物、氢化物、氮化物、磷化物、磺酰胺、三氟甲磺酸盐、硫代氰酸盐、高氯酸盐、硼酸盐或硒化物。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选择licf3so3、lib(c2o4)2、lin(cf3so2)2、lic(cf3so2)3、lic(ch3)(cf3so2)2、lich(cf3so2)2、lich2(cf3so2)、lic2f5so3、lin(c2f5so2)2、lin(cf3so2)2、lib(cf3so2)2、lipf6、lisbf6、liclo4、liscn、liasf6、nacf3so3、napf6、naclo4、nai、nabf4、naasf6、kcf3so3、kpf6、ki、licf3co3、naclo3、nascn、kbf4、kpf6、mg(clo4)2和mg(bf4)2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电解质盐。

    为使本发明上述实施细节和操作能清楚地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及本发明实施例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进步性能显著的体现,以下通过多个实施例来举例说明上述技术方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性聚轮烷二嵌段共聚物(ba)的制备方法,其中作为其他聚合物嵌段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杨氏模量为2gpa。步骤如下:

    (31)pcl(聚己内酯)客体的制备

    在500ml的三口圆底烧瓶中加入100g的己内酯单体、2g的9-蒽甲醇及10g的辛酸亚锡,抽真空并回冲氮气后将反应物置于80℃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将混合物倾倒于甲醇中沉淀,使用甲醇洗涤3次后得到白色固体,干燥后即得到pcl;

    (32)pcl(聚己内酯)客体端基官能化

    取步骤(31)所得pcl20g加入至180ml的干燥氯仿中,再依次加入2.5g的溴代异丁酰溴、1.1g的三乙胺、0.5g的4-二甲氨基吡啶,在氮气氛围中将上述混合物室温下搅拌24h,待反应结束后过滤,将滤液浓缩后沉淀于500ml甲醇中,并使用甲醇洗涤3次,真空干燥后得到端基改性为溴基的pcl客体;

    (33)准轮烷ppr的制备

    首先准备40g的α-环糊精与300ml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将该混合溶液加热至60℃,然后逐滴加入5g步骤(32)所得产物与50ml丙酮的混合溶液,然后将该混合物室温下超声2h后继续置于室温下搅拌24h得到浑浊糊状物,加入200ml水稀释后离心得到乳白色固体,干燥后即得到准轮烷ppr;

    (34)聚轮烷二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取步骤(33)所得准轮烷ppr10g、分子量为500g/mol的甲基丙烯酸酯封端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醇50g以及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2g加入到50ml的dmf中,冷冻-抽气-解冻除氧循环处理三次后,快速加入cu(i)cl,置于60℃下氮气氛围中反应24h,将溶液沉淀于冷甲醇中,离心出去上清液,将存留固体重新溶解于二氯甲烷中,过硅胶柱除去铜盐,滤液再次沉淀于甲醇中,甲醇洗涤三次得到白色固体为聚轮烷二嵌段共聚物;

    (35)聚己内酯接枝修饰聚轮烷(pcl-g-pr)

    取步骤(34)所得聚轮烷二嵌段共聚物10g溶解于40ml的dmf中,然后加入40g的ε-己内酯单体,加入12.2g的4-二甲氨基吡啶后,通氮气保护并置于160℃下搅拌反应24h,产物使用冷甲醇沉淀后洗涤三次后,干燥得到白色固体,经过分子量测试可知其数均分子量为26000g/mol,所得白色固体为改性聚轮烷二嵌段共聚物。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aba)的制备方法,其中作为其他聚合物嵌段的聚苯乙烯的杨氏模量为3gpa。步骤如下:

    (41)准轮烷ppr的制备

    在1000ml的三口圆底烧瓶中加入10g的α,ω-巯基化的peo(mn=20000g/mol),加入20ml去离子水溶解,然后加入含有70g的α-环糊精与500ml去离子水的溶液,置于室温下搅拌48h后得到浑浊糊状物。加入200ml水稀释后离心得到乳白色固体,干燥后即得到准轮烷ppr;

    (42)聚轮烷pr封端

    取步骤(41)所得准轮烷ppr20g加入至150ml的dmf中,再依次加入2.50g的3-(2-溴异丁酰氧基)金刚烷基甲基丙烯酸酯与2.5g的三乙胺,在氮气氛围中将上述混合物室温下搅拌24h,离心后所得固体使用体积比为1:1的dmf、甲醇混合液洗涤两次,继而使用无水甲醇洗涤两次,然后将固体溶解于50ml的dmso中,沉淀于去离子水中,离心后所得固体使用去离子水洗涤两次,冷冻干燥后得到聚轮烷pr;

    (43)聚己内酯接枝修饰聚轮烷(pcl-g-pr)的制备

    取步骤(42)所得聚轮烷pr10g加入至150g的ε-己内酯单体中,加入50ml的dmf与2.5g的1,5,7-三氮杂双环[4.4.0]癸-5-烯后,置于60℃下搅拌反应48h,产物使用无水甲醇洗涤三次后离心,干燥得到白色固体为pcl接枝修饰的聚轮烷;

    (44)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取步骤(43)所得的pcl接枝修饰的聚轮烷10g、苯乙烯单体20g以及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2g加入到150ml的thf中,氮气鼓泡1h后快速加入cu(i)cl,置于60℃下氮气氛围中反应24h,将溶液沉淀于甲醇中,离心出去上清液,将存留固体重新溶解于二氯甲烷中,过硅胶柱除去铜盐,滤液再次沉淀于甲醇中,甲醇洗涤三次得到白色固体为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其核磁谱图如图8所示。通过图8可以看出,其中6.2-7.2ppm的峰归属为聚苯乙烯中苯环上的氢,1.4、2.3和4.1ppm的峰归属为聚己内酯上的氢,3.9、4.4和5.0ppm等处的小峰归属为环糊精上的氢,这些核磁共振峰的归属证实了所得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与设计的分子结构相符。经过分子量测试可知其数均分子量为51000g/mol。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bab)的制备方法,其中作为其他聚合物嵌段的聚苯乙烯的杨氏模量为3gpa。步骤如下:

    (51)pcl客体的制备

    在500ml的三口圆底烧瓶中加入100g的己内酯单体、2g的9-蒽甲醇、200ml甲苯及4g的1,5,7-三氮杂双环[4.4.0]癸-5-烯,抽真空并回冲氮气后将反应物置于60℃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将混合物倾倒于甲醇中沉淀,使用甲醇洗涤3次后得到白色固体,干燥后即得到pcl客体;

    (52)pcl客体端基官能化

    取步骤(51)所得pcl客体20g加入至180ml的干燥四氢呋喃中,再依次加入4g的溴丙炔、0.8g的氢化纳,在氮气氛围中将上述混合物室温下搅拌24h,待反应结束后过滤,将滤液浓缩后沉淀于500ml甲醇中,并使用甲醇洗涤3次,真空干燥后得到端基官能化的pcl客体;

    (53)准轮烷ppr的制备

    首先准备40g的α-环糊精与300ml去离子水的混合溶液,将上述溶液加热至60℃,然后逐滴加入5g步骤(52)所得端基官能化的pcl客体与50ml丙酮的混合溶液,将该混合物超声2h后继续置于室温下搅拌24h得到浑浊糊状物,加入200ml水稀释后离心得到乳白色固体,干燥后即得到准轮烷ppr;

    (54)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取步骤(53)所得的准轮烷ppr10g、20g的单叠氮基团封端的聚苯乙烯(mn=10000g/mol)以及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2.5g加入到150ml的thf中,采用冷冻-抽气-解冻除去氧气后快速加入3.1g的cu(i)cl,置于60℃下氩气氛围中反应24h,将溶液沉淀于甲醇中,离心出去上清液,将存留固体重新溶解于二氯甲烷中,过硅胶柱出去铜盐,滤液再次沉淀于甲醇中,甲醇洗涤三次得到白色固体为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

    (55)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bab的制备

    取步骤(54)所得的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10g、12g的单羧基封端的聚乙二醇单甲醚(mn=200g/mol)、3.5g的bop试剂和2.5ml的n,n-二异丙基乙胺加入到150ml的thf中,将混合物在4℃下氮气氛围中反应24h,随后沉淀于dmf/甲醇(1:1)的混合液并离心两次,再用甲醇离心两次洗涤,得到的白色固体,经过分子量测试可知其数均分子量为47000g/mol,所得白色固体为改性聚轮烷三嵌段共聚物。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性聚轮烷多嵌段共聚物(ba)n的制备方法,其中作为其他聚合物嵌段的聚苯乙烯的杨氏模量为3gpa。步骤如下:

    (61)准轮烷ppr的制备

    在1000ml的三口圆底烧瓶中加入10g的α,ω-炔基官能化的peo(mn=20000g/mol),加入20ml去离子水溶解,然后加入含有70g的α-环糊精与500ml去离子水的溶液,置于室温下搅拌48h后得到浑浊糊状物。加入200ml水稀释后离心得到乳白色固体,干燥后即得到准轮烷ppr;

    (62)改性聚轮烷多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取步骤61所得的准轮烷ppr10g、α,ω-叠氮基官能化的聚苯乙烯(mn=2000g/mol)20g以及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2.2g加入到150ml的thf中,氮气鼓泡1h后快速加入3.1g的cu(i)cl,置于60℃下氮气氛围中反应24h,将溶液沉淀于甲醇中,离心出去上清液,将存留固体重新溶解于二氯甲烷中,过硅胶柱出去铜盐,滤液再次沉淀于甲醇中,甲醇洗涤三次得到白色固体为聚轮烷/聚苯乙烯多嵌段共聚物。

    (63)改性聚轮烷多嵌段共聚物(ba)n的制备

    取步骤(62)所得聚轮烷10g加入至150g的ε-己内酯单体中,加入50ml的dmf与2.5g的1,5,7-三氮杂双环[4.4.0]癸-5-烯(tbd)后,置于60℃下搅拌反应48h,产物使用甲醇洗涤三次后离心,干燥得到白色固体。经过分子量测试可知其数均分子量为92000g/mol,最终得到的改性聚轮烷多嵌段共聚物为(ba)2。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共聚物薄膜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将实施例1-4中所制备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溶解于甲苯中得到10w/v%的溶液,使用5μm的滤膜过滤后,倒入平整的玻璃表面皿中缓慢挥发溶剂,并加热至150℃真空干燥,以保证溶剂挥发完全,得到一张平整的聚合物膜。

    取该膜冷冻切片并染色,使用tem进行观察实施例2所得共聚物薄膜的微相分离结构,结果如图7所示,实施例1、实施例3-4所得共聚物薄膜的微相分离结构与图7类似;

    通过图7可以看出,其中的白色区域(改性聚轮烷相)和灰色区域(聚苯乙烯相)分别成相,尺寸大约在20-50nm左右,该微相分离的结构特点,赋予了两相的传输锂离子和提供机械支撑功能互不干扰的属性,可使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不仅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将实施例2所得共聚物薄膜裁剪为长条形,使用万能试验机测试其机械强度,拉伸速度为0.01/s。

    实施例2的详细测试结果如图9所示。通过图9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2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制成共聚物薄膜时,其机械性能优异,其断裂强度13mpa,断裂伸长率19%,杨氏模量为0.29gpa。实施例1-4的机械性能数据汇总见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4获得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机械性能汇总表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71)将实施例1-4所得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1g溶解于10ml的thf中得到均一的聚合物溶液,并向上述均一的聚合物溶液中加入0.5g锂盐lifsi,加入后继续搅拌至完全溶解;

    (72)将上述完全溶解的溶液在四氟乙烯模具中浇筑制膜,真空干燥,得到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

    对比例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3步骤(54)中的单叠氮基团封端的聚苯乙烯替换为分子量为10000g/mol的单叠氮基团封端的聚乙二醇单甲醚(杨氏模量低于0.01gpa)。经检测,本对比例制备所得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呈蜡状物,强度无法实现自支撑和独立作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使用。

    实验例

    对实施例6所得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电化学性能(离子电导率、锂离子迁移数、电化学窗口)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如下:

    离子电导率:用两片不锈钢夹住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放在2025型电池壳中,锂离子电导率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来测量,采用公式:σ=l/arb,其中l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厚度,a为不锈钢片面积,rb为阻抗仪测量得出的阻抗。

    离子迁移数:以两片锂片夹住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放在2025型电池壳中,锂离子迁移数常通过稳态电流法来测试,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r0和rss分别是极化前后的阻抗,交流阻抗法测得;i0和iss分别是极化前的初始电流和稳态电流;δv是指极化电压,本实验中其值为10mv。

    电化学窗口:以不锈钢片和锂片夹住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放在2025型电池壳中,电化学工作窗口以电化学工作站进行线性伏安扫描测量,起始电位为-2.5v,最高电位为6v,扫描速度为1mv/s。

    其中,实施例2的详细测试结果如图7-12所示。通过图7-12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可达3.2×10-4s/cm,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稳步上升,电化学窗口可达5.2v,锂离子迁移数达0.45。实施例1-4的电化学数据汇总见表2。

    表2实施例1-4获得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数据汇总表

    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作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制成电解质膜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作为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包括至少一个改性聚轮烷嵌段和至少一个聚合物嵌段,所述改性聚轮烷嵌段与所述聚合物嵌段通过共价键交替连接;其中,所述改性聚轮烷嵌段由聚轮烷经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改性得到,所述聚合物嵌段的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嵌段的杨氏模量小于等于5gp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轮烷嵌段包括聚轮烷主体和聚轮烷客体,所述聚轮烷主体为环糊精,所述环糊精上的羟基部分或全部被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改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选自聚醚、聚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硅氧烷、聚腈、聚磷腈中的至少一种;或

    所述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为具有主链和侧链基团的梳形聚合物,所述主链选自聚硅氧烷、聚磷腈、聚腈、聚醚、聚烯烃、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侧链选自低聚醚、腈基团、砜基团、硫醇、聚醚、聚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腈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轮烷客体选自聚醚、聚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硅氧烷、聚腈、聚磷腈、聚烯烃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嵌段选自聚苯乙烯、氢化的聚苯乙烯、聚乙烯基环己烷、聚乙烯基吡啶、聚丙烯酸烷基酯、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苯醚、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聚烯烃、聚烷基乙烯基醚、聚环己基乙烯基醚、聚偏二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吡啶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乙烯基吡啶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乙烯基吡啶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嵌段具有支化结构和/或梳形结构。

    8.一种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聚轮烷客体和聚轮烷主体,将所述聚轮烷客体与所述聚轮烷主体进行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

    提供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将所述聚合物与所述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

    提供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的聚合物嵌段,将所述聚合物嵌段与所述改性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

    提供聚轮烷客体和聚轮烷主体,将所述聚轮烷客体与所述聚轮烷主体进行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

    提供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的聚合物嵌段,将所述聚合物嵌段与所述聚轮烷嵌段进行反应,得到聚轮烷嵌段共聚物;

    提供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将所述聚合物与所述聚轮烷嵌段共聚物进行反应,得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轮烷嵌段经过封端处理。

    10.一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或权利要求8-9任一项所述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以及电解质盐。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本发明提供的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包括至少一个改性聚轮烷嵌段和至少一个聚合物嵌段,其中,改性聚轮烷嵌段是聚轮烷经过具备离子传输能力的聚合物改性得到,具有更高的链段运动能力和离子电导率;聚合物嵌段的杨氏模量大于等于0.01GPa,将两者聚合所得改性聚轮烷嵌段共聚物同时具备优异的离子电导率性能和机械性能,应用前景良好。

    技术研发人员:邓永红;徐洪礼;王庆荣;彭雯静;谢晶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方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11.1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99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