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17


    本发明涉及薄膜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产品朝向高对比度、广视角、高清晰度等光学需求发展。但因一般影像显示器的使用环境大都有外界光源,而光从显示器表面反射会造成眩光效应,影响观看者的视觉体验。所以显示器外表层都会需要作一些处理,降低眩光对人眼观看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液晶显示器的最外层保护膜,需要有较低的雾度,高透光率,防眩以及耐摩擦等性能。特别是现今液晶电视的趋势是尺寸需求越来越大并且厚度越来越薄的情况下,对于保护膜的要求也越高。

    通常为液晶显示器覆上一层防眩膜,利用光线照射到防眩光膜从而产生内扩散或外扩散来控制光散射的程度以抑制眩光。其中内雾度即内扩散是利用防眩膜中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多种材料,以其折射率差异、含量比例及大小型态的状况来控制光散射的程度;而外雾度即外扩散则以光学膜表面的凹凸形状、尺寸等分别控制光散射的程度。其中防眩光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外来光线对人眼的反射造成的伤害,其次起到一种膜内漫散射,以解决液晶画面的拖尾现象,以提高液晶画面的清晰度。

    现有技术中已提出多种高清防眩膜,例如以含多种微米和纳米粒子的可固化树脂涂布于透明膜材上经固化后使微粒子产生凝聚现象并凸出膜面,但粒子在涂布过程中容易沉降,粒子难以凸出表面,造成膜面透亮而防眩效果不足,与此同时因为添加较多的粒子还存在着与涂层粘附性差而造成耐磨性较差的问题,进行耐磨测试后,膜面的粒子容易脱落形成“掉粉”现象。另一方式的防眩光膜为利用二至三种树脂之间的兼容性,在固化膜表面形成共连续状的相分离结构,该结构具有非常优良的防眩性,但缺点是雾度过高,且因树脂兼容性太差,表面树脂的密着性不良。因此一般较难满足影像显示器的需求,特别是用做显示器最外层保护膜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其在不丧失高精细化和防眩性等显示特性的情况下,具有低雾度并且提高透光率和耐摩擦性能。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所述防眩硬化膜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质:

    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15份~45份

    活性稀释剂5份~30份

    流平剂0.01份~5份

    微米级有机粒子5份~20份

    光引发剂3份~10份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5份~35份

    有机溶剂30份~70份。

    作为本申请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微米级有机粒子为单分散粒子,粒径d有机介于1μm~10μm。

    作为本申请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径大小介于10nm~500nm,其具有如下结构:

    其中:r的结构为甲苯,二苯基甲烷,苯二亚甲基,六亚甲基,异佛尔酮或二环己基甲烷;m代表二氧化硅粒子;n介于2~5。

    作为本申请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为嫁接有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是用异氰酸酯和丙烯酸羟基酯改性得到。

    作为本申请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眩目硬化膜的涂层的厚度h为2.5μm~25μm并且2d有机<h。

    作为本申请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为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或芳香族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中的一种,丙烯酸酯树脂的官能度数介于5~9。

    作为本申请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眩硬化膜的雾度介于0.5%~10%,其中,内雾度占比在30%~70%,透光率介于92%~96%。

    作为本申请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眩硬化膜的透明支持体为三醋酸纤维素薄膜,其厚度为25nm~100n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产品是大粒子全部埋在涂层中以控制光散射的程度,以解决液晶画面的拖尾现象,以提高液晶画面的清晰度。纳米粒子凸出在膜表面起到防眩光的作用。

    2.较一般高精细偏光片硬化膜,本产品具有更低的雾度值,较好的防眩性和优良的透光率,并且雾度值低也可以达到高精细,可防止来自倾斜方向的白色模糊,有利于提高显示器的黑度和清晰度。

    3.较一般高精细偏光片硬化膜,本产品能明显改善膜的耐磨性能,可用于液晶显示器最外层保护膜。一般高精细偏光片硬化膜都会使用微米粒子和纳米粒子协同使用,但是粒子凸出膜表面以后,特别是纳米粒子会有粒子与涂层之间附着性的问题,耐磨性能明显很差,耐磨区域会有明显类似“掉粉”情形。而本产品通过对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改性优化,接枝上异氰酸酯和丙烯酸羟基脂,这样纳米粒子在固化时可以与涂层一起进行光固化作用,提高纳米粒子与涂层的粘着性,从而提高硬化膜的耐磨性能。

    4.通过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处理,因其表面接枝有聚氨酯丙烯酸酯,所以纳米二氧化硅在配方溶液里不容易发生团聚,分散性好,不用额外添加纳米粒子分散剂,有利于改善涂层表观,减少晶点的产生。

    综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粒子脱落,雾度高等问题。在不丧失高精细化和防眩性等显示特性的情况下,获得具有低雾度并且提高透光率、清晰度和耐摩擦性能的防眩硬化膜。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分别表示为,1:透明支持体;2:防眩光硬化膜;3:微米级有机粒子;4: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所述防眩目硬化膜的涂层的厚度h为2.5μm~25μm并且2d有机<h。以保证其形成如图1所示的结构,即以透明支撑体1(三醋酸纤维素薄膜)为支撑体,表面涂布防眩光硬化膜2涂层,涂层中微米级有机粒子分散于涂层中,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由于有机部分与涂层中有机物结合,保证二氧化硅粒子与涂层的粘性。

    所述防眩硬化膜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质:

    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15份~45份

    活性稀释剂5份~30份

    流平剂0.01份~5份

    微米级有机粒子3份~20份

    光引发剂3份~10份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5份~35份

    有机溶剂30份~70份。

    其中,所述微米级有机粒子为单分散粒子,粒径d介于1μm~10μm。

    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径大小介于10nm~500nm,其具有如下结构:

    其中:r的结构为甲苯,二苯基甲烷,苯二亚甲基,六亚甲基,异佛尔酮或二环己基甲烷;m代表二氧化硅粒子;n介于2~5。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是用异氰酸酯和丙烯酸羟基酯的改性得到,反应原理:聚氨酯丙烯酸酯合成时,异氰酸酯可以先与醇反应,再与丙烯酸羟基脂反应;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因为制备工艺的问题都会含有氢氧根,故可以在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过程中利用氢氧根与先加入异氰酸酯与氢氧根反应,再与加入的丙烯酸羟基脂进行反应,就得到嫁接有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

    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为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或芳香族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中的一种,丙烯酸酯树脂的官能度数介于5~9。

    所述防眩硬化膜的雾度介于0.5%~10%,其中,内雾度占比在30%~70%,透光率介于92%~96%。

    所述防眩硬化膜的透明支持体为三醋酸纤维素薄膜,其厚度为25nm~100nm。

    详细地一示例:

    本示例中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是将20g纳米二氧化硅放入300ml的乙酸乙酯和丁酮的混合溶剂(乙酸乙酯:丁酮=4:6),在冰水浴中进行超声分散约1h。后将含有纳米粒子的溶液转移到可以加热的水浴锅中,缓慢升高温度至75℃。取1.81g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2.04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或2.14g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加入到100ml上述比例的混合溶剂中,搅拌约30min后将将溶液缓慢加入到含有纳米粒子的溶液中继续搅拌。此搅拌过程持续6h,搅拌速度为500rpm,温度保持在75℃并在n2保护下进行。加入1.2ml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tmpda)至混合溶液中,继续保持在n2保护下75℃搅拌8h,搅拌速度降为200rpm。冷却至室温后,对混合溶液进行离心分离,离心转速为6000rpm。沉淀最后用上述混合溶剂进行清洗,清洗多次后放入55℃烘箱中进行干燥,最终获得3种改性纳米sio2。添加mdi的记为sio2-1,添加ipdi的记为sio2-2,添加hmdi的记为sio2-3。其中mdi,ipdi,hmdi优选sigma-aldrich公司,纳米sio2优选包括德固赛a200,a380或t600,南京天行新材料有限公司tsp-h10或tsd-l20n。

    当然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何技术手段得到具有如下结构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

    其中:r的结构为甲苯,二苯基甲烷,苯二亚甲基,六亚甲基,异佛尔酮或二环己基甲烷;m代表二氧化硅粒子;n介于2~5。

    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重量份数为5~35份,优选为5~30份,更优选为5~25份。

    在本发明中,所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为5~9官能度的芳香族或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的重量份数为15~45份,优选为20~40份,更优选为25~35份。具体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采用长兴公司的6112-100nt,6115j-80;帝斯曼公司的agisyn530;双键化工的776;昊辉新材料的hp6919,cr90843;致德化学的hn-1201。

    在本发明中,所述活性稀释剂优选包括丙烯酸酯类稀释单体,更优选包括二醇类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缩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不同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含甲氧端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稀释单体的重量份数为5~30份,优选为5~20份,更优选为5~15份。具体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采用氰特公司提供的7100,tpgpade0或eb1160单体,沙多玛公司提供的sr9008,sr9012,cn386单体,巴斯夫公司的lr8956单体。

    在本发明中,所述流平剂优选包括非反应型的聚醚有机硅、反应型的聚醚改性有机硅或反应型的聚酯改性有机硅、丙烯酸酯类流平剂、氟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磺酸盐型氟流平剂、羧酸盐类氟碳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水性流平剂的重量份数为0.01~5份,优选为0.05~4份,更优选为0.15~2.5份。具体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采用毕克化学的byk333,byk3760,byk3710或byk361流平剂,赢创公司的tegoflow425,tegoglide440或tegozfs460。

    在本发明中,所述微米级有机粒子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微米级有机粒子的重量份数为3~20份,优选为5~16份,更优选为5~12份。具体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采用涌奇材料技术(上海)有限公司fe212a或hl602,广州矽博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xjy-8011、xjy-8015或xjy-801e。

    本发明中,所述光引发剂是自由基聚合光引发剂,如:1-羟基环已基苯基酮(184)、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907)、安息香双甲醚(651)、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tpo)或2-异丙基硫杂蒽酮(itx)等。光固化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或其以上组合使用。光引发剂的添加量为3份~10份,优选为5~10份,更优选为5~8份。

    本发明为了保证涂层进烘箱干燥时溶剂快速挥发完全,所述有机溶剂为:甲基异丁酮、环己酮、二异丁酮、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异丙醇、异丁醇、甲苯或二甲苯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有机溶剂的添加量为30份~70份。

    只要能形成涂层,本发明对涂布方法没有明确的限制,可以使用常规的涂布方法,包括棒涂法,刮刀涂布法,刮板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滚涂法,条缝涂布法和mayer棒涂法来形成涂层。优选棒涂法和凹版涂布法。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将15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长兴公司6115j-80)加入到68.85重量份的溶剂中(13.77重量份甲基异丁酮,41.31重量份乙酸乙酯和13.77重量份异丙醇),溶解搅拌均匀。继续添加0.15重量份的聚醚有机硅流平剂(沙毕公司byk-3710),5重量份的叔胺丙烯酸酯(氰特公司7100)以及3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羟基环已基苯基酮,搅拌均匀。最后加入3重量份的微米级有机粒子(涌奇材料公司hl602,粒径3μm)和5重量份的纳米级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德固赛a200,粒径10nm,sio2-1)进行20min高速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用线棒涂布器,将该涂布液涂覆于厚度为80μm的光学级聚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薄膜)的一面上,于60℃在烘箱中干燥3min,通过紫外光照射对干燥的涂层进行固化,紫外线的照射光量为250mj/cm2,得到制备好的硬化膜。测试其雾度透光率,耐磨性能以及内雾度占比。

    实施例2

    将25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长兴公司6115j-80)加入到68.85重量份的溶剂中(13.77重量份甲基异丁酮,41.31重量份乙酸乙酯和13.77重量份异丙醇),溶解搅拌均匀。继续添加0.15重量份的聚醚有机硅流平剂(毕克公司byk-3710),5重量份的叔胺丙烯酸酯(氰特公司7100)以及3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羟基环已基苯基酮,搅拌均匀。最后加入3重量份的微米级有机粒子(涌奇材料公司hl602,粒径3μm)和5重量份的纳米级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德固赛a200,粒径10nm,sio2-2)进行20min高速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用线棒涂布器,将该涂布液涂覆于厚度为80μm的光学级聚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薄膜)的一面上,于60℃在烘箱中干燥3min,通过紫外光照射对干燥的涂层进行固化,紫外线的照射光量为250mj/cm2,得到制备好的硬化膜。测试其雾度透光率,耐磨性能以及内雾度占比。

    实施例3

    将25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长兴公司6115j-80)加入到68.85重量份的溶剂中(13.77重量份甲基异丁酮,41.31重量份乙酸乙酯和13.77重量份异丙醇),溶解搅拌均匀。继续添加0.15重量份的聚醚有机硅流平剂(毕克公司byk-3710),5重量份的叔胺丙烯酸酯(氰特公司7100)以及3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羟基环已基苯基酮,搅拌均匀。最后加入3重量份的微米级有机粒子(涌奇材料公司hl602,粒径3μm)和5重量份的纳米级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德固赛a200,粒径10nm,sio2-3)进行20min高速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用线棒涂布器,将该涂布液涂覆于厚度为80μm的光学级聚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薄膜)的一面上,于60℃在烘箱中干燥3min,通过紫外光照射对干燥的涂层进行固化,紫外线的照射光量为250mj/cm2,得到制备好的硬化膜。测试其雾度透光率,耐磨性能以及内雾度占比。

    实施例4

    将45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帝斯曼agisyn530)加入到15.5重量份的溶剂中(3.1重量份甲基异丁酮,9.3重量份乙酸乙酯和3.1重量份异丙醇),溶解搅拌均匀。继续添加2.5重量份的聚硅氧烷-聚醚共聚物流平剂(迪高公司tegoglide440),10重量份的丙烯酸酯(沙多玛公司sr9012)以及7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羟基环已基苯基酮,搅拌均匀。最后加入12重量份的微米级有机粒子(矽博化工公司xjy-8015,1μm)和15重量份的纳米级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德固赛t600,粒径500nm,sio2-3)进行20min高速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用线棒涂布器,将该涂布液涂覆于厚度为80μm的光学级聚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薄膜)的一面上,于60℃在烘箱中干燥3min,通过紫外光照射对干燥的涂层进行固化,紫外线的照射光量为250mj/cm2,得到制备好的硬化膜。测试其雾度透光率,耐磨性能以及内雾度占比。

    实施例5

    将28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致德公司hn-1201)加入到23.8重量份的溶剂中(4.76重量份甲基异丁酮,14.28重量份乙酸乙酯和4.76重量份异丙醇),溶解搅拌均匀。继续添加1.2重量份的聚丙烯酸酯流平剂(迪高公司tegozfs460),10重量份的叔胺丙烯酸酯(巴斯夫公司lr8956)以及7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羟基环已基苯基酮,搅拌均匀。最后加入20重量份的微米级有机粒子(矽博化工公司xjy-801e,粒径10μm)和10重量份的纳米级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德固赛a200,粒径10nm,sio2-3)进行20min高速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用线棒涂布器,将该涂布液涂覆于厚度为80μm的光学级聚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薄膜)的一面上,于60℃在烘箱中干燥3min,通过紫外光照射对干燥的涂层进行固化,紫外线的照射光量为250mj/cm2,得到制备好的硬化膜。测试其雾度透光率,耐磨性能以及内雾度占比。

    实施例6

    将28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双键化工公司776)加入到13.2重量份的溶剂中(2.64重量份甲基异丁酮,7.92重量份乙酸乙酯和2.64重量份异丙醇),溶解搅拌均匀。继续添加0.8重量份的聚醚改性二甲基聚硅氧烷共聚物流平剂(毕克公司byk-333),9重量份的叔胺丙烯酸酯(氰特公司tpgpade0)以及7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羟基环已基苯基酮,搅拌均匀。最后加入7重量份的微米级有机粒子(涌奇材料公司fe212a,粒径2μm)和20重量份的纳米级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德固赛a200,粒径10nm,sio2-3)进行20min高速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用线棒涂布器,将该涂布液涂覆于厚度为80μm的光学级聚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薄膜)的一面上,于60℃在烘箱中干燥3min,通过紫外光照射对干燥的涂层进行固化,紫外线的照射光量为250mj/cm2,得到制备好的硬化膜。测试其雾度透光率,耐磨性能以及内雾度占比。

    实施例7

    将28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昊辉新材公司cr90843)加入到26重量份的溶剂中(5.2重量份甲基异丁酮,12重量份乙酸乙酯和5.2重量份异丙醇),溶解搅拌均匀。继续添加1重量份的丙烯酸酯共聚物流平剂(毕克公司byk-361),8重量份的叔胺丙烯酸酯(氰特公司eb1160)以及7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羟基环已基苯基酮,搅拌均匀。最后加入10重量份的微米级有机粒子(矽博化工公司xjy-8011,2μm)和20重量份的纳米级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德固赛a200,粒径10nm,sio2-3)进行20min高速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用线棒涂布器,将该涂布液涂覆于厚度为80μm的光学级聚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薄膜)的一面上,于60℃在烘箱中干燥3min,通过紫外光照射对干燥的涂层进行固化,紫外线的照射光量为250mj/cm2,得到制备好的硬化膜。测试其雾度透光率,耐磨性能以及内雾度占比。

    对比例1

    将15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长兴公司6115j-80)加入到68.85重量份的溶剂中(13.77重量份甲基异丁酮,41.31重量份乙酸乙酯和13.77重量份异丙醇),溶解搅拌均匀。继续添加0.15重量份的聚醚有机硅流平剂(毕克公司byk-3710),5重量份的叔胺丙烯酸酯(氰特公司7100)以及3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羟基环已基苯基酮,搅拌均匀。最后加入3重量份的微米级有机粒子(涌奇材料公司hl602,粒径3μm)和5重量份的纳米级二氧化硅粒子(德固赛a200,粒径10nm)进行20min高速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用线棒涂布器,将该涂布液涂覆于厚度为80μm的光学级聚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薄膜)的一面上,于60℃在烘箱中干燥3min,通过紫外光照射对干燥的涂层进行固化,紫外线的照射光量为250mj/cm2,得到制备好的硬化膜。测试其雾度透光率,耐磨性能以及内雾度占比。

    对比例2

    将45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帝斯曼agisyn530)加入到15.5重量份的溶剂中(3.1重量份甲基异丁酮,9.3重量份乙酸乙酯和3.1重量份异丙醇),溶解搅拌均匀。继续添加2.5重量份的聚硅氧烷-聚醚共聚物流平剂(迪高公司tegoglide440),10重量份的丙烯酸酯(沙多玛公司sr9012)以及7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羟基环已基苯基酮,搅拌均匀。最后加入12重量份的微米级有机粒子(矽博化工公司xjy-8015,1μm)和15重量份的纳米级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德固赛t600,粒径500nm)进行20min高速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用线棒涂布器,将该涂布液涂覆于厚度为80μm的光学级聚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薄膜)的一面上,于60℃在烘箱中干燥3min,通过紫外光照射对干燥的涂层进行固化,紫外线的照射光量为250mj/cm2,得到制备好的硬化膜。测试其雾度透光率,耐磨性能以及内雾度占比。

    对比例3

    将28重量份聚氨酯丙烯酸酯(昊辉新材公司cr90843)加入到26重量份的溶剂中(5.2重量份甲基异丁酮,12重量份乙酸乙酯和5.2重量份异丙醇),溶解搅拌均匀。继续添加1重量份的丙烯酸酯共聚物流平剂(毕克公司byk-361),8重量份的叔胺丙烯酸酯(氰特公司eb1160)以及7重量份的光引发剂1-羟基环已基苯基酮,搅拌均匀。最后加入10重量份的微米级有机粒子(矽博化工公司xjy-8011,2μm)和20重量份的纳米级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德固赛a200,粒径10nm)进行20min高速搅拌分散,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用线棒涂布器,将该涂布液涂覆于厚度为80μm的光学级聚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薄膜)的一面上,于60℃在烘箱中干燥3min,通过紫外光照射对干燥的涂层进行固化,紫外线的照射光量为250mj/cm2,得到制备好的硬化膜。测试其雾度透光率,耐磨性能以及内雾度占比。

    对比例1与实施例1~3相比,没有改性的经过纳米二氧化硅,样品表观明显较差,纳米粒子团聚现象明显,有全幅大晶点。雾度偏高,透光率偏低,没有高精细效果。也没有改性纳米粒子过后样片良好的清晰度。测试耐磨性能,对比例“掉粉”现象明显。

    对比例2与实施例4相比,即使提高树脂量,增加涂层厚度,仍然不能使样片的耐磨性能变好,还是有“掉粉现象”并且样片的清晰度很差,没有高精细效果。

    对比例3与实施例5~7相比,实施例的样片清晰度更好,具有高精细效果。即使实施例添加更多的有机粒子或者改性纳米粒子,实施例的样品的性能,比如雾度透光率和耐磨性能都比对比例好。

    各项性能的测试方法如下(测试结果见表1):

    (1)雾度透光率测试

    利用雾度计(日本电色公司;型号:ndh2000n),测试雾度透光率。

    (2)涂层抗划伤性

    按hg/t4303中规定的方法测定防眩层的抗划伤性,荷重500g,循环摩擦20次,结果记录如下:

    完全没有划伤,记录为“○”;

    1~10条划伤,记录为“△”;

    大于10条划伤,记录为“×”。

    (3)涂层铅笔硬度

    涂膜硬度测试仪(海普申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型号:“by”)gb/t6739-1996标准利

    用铅笔刮擦涂膜的方式测量防眩层铅笔硬度,负重500g。

    表1:各实施例和对比例测试数据表


    技术特征:

    1.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硬化膜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质:

    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15份~45份

    活性稀释剂5份~30份

    流平剂0.01份~5份

    微米级有机粒子3份~20份

    光引发剂3份~10份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5份~35份

    有机溶剂30份~7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米级有机粒子为单分散粒子,粒径d有机介于1μm~1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径大小介于10nm~500nm,其具有如下结构:

    其中:r的结构为甲苯,二苯基甲烷,苯二亚甲基,六亚甲基,异佛尔酮或二环己基甲烷;m代表纳米二氧化硅粒子;n介于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示的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为嫁接有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是用异氰酸酯和丙烯酸羟基酯改性得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目硬化膜的涂层的厚度h为2.5μm~25μm并且2d有机<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为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或芳香族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中的一种,丙烯酸酯树脂的官能度数介于5~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硬化膜的雾度介于0.5%~10%,其中,内雾度占比在30%~70%,透光率介于92%~9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硬化膜的透明支持体为三醋酸纤维素薄膜,其厚度为25nm~100n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薄膜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液晶显示用防眩光硬化膜,所述防眩硬化膜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质: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15份~45份;活性稀释剂5份~30份;流平剂0.01份~5份;微米级有机粒子3份~20份;光引发剂3份~10份;改性纳米二氧化硅5份~35份;有机溶剂30份~60份。其在不丧失高精细化和防眩性等显示特性的情况下,具有低雾度并且提高透光率和耐摩擦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韩捷;李恒;王巧;刘玉磊;朱用国;徐倩倩;陈雪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98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