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头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自助式防雾摩托头盔。
背景技术:
摩托车头盔,是一种用于摩托车驾乘人员的头部保护装置。头盔是球壳状的,当有外力作用于头部时,外力会在头盔表面分散开,减小了冲击,并且,头盔内侧有缓冲层和内衬,使得头盔受到冲击时不会直接与头部发生接触,该头盔的主要目的是在受到冲击时保护骑士的头部,阻止或减轻伤害乃至挽救骑士的生命。
在雨天,尤其是雨天的夜晚,因为摩托车经常处于快速移动的姿态,导致摩托车头盔内外温度差别较大,以及驾驶途中从口中,鼻中呼出的水蒸气,再加上头盔镜片内沿容易有水汽凝结,就会有镜片起雾的现象,该情况表现为镜片表面会有一层较薄的水雾,导致视野模糊,一时间无法看清眼前事物。只得擦拭后,再继续佩戴。但因为摩托车经常在马路上快速运动的状态,无法及时对摩托车内壁的雾气进行处理,因雾气致使无法看清前方,对于摩托车驾驶员正确判断路况,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而现有处理摩托车头盔起雾的方法通常是在护目镜内壁贴上防雾贴,或喷上防雾喷剂、洗洁精。但贴上防雾贴有时会因为粘力不够而在骑行当中防雾贴脱落,而且粘贴防雾贴需要使用酒精包、清洁布、除尘贴等对头盔进行清洗,操作繁琐,出行前短时间内难以准备。而在护目镜内壁喷涂防雾喷剂或者洗洁精的话,也需要对护目镜进行清洗,和喷涂之后的自然风干,并且难以保证在头盔当中没有异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经济实用、且可有效解决护目镜内部起雾等问题的一种半自助式防雾摩托头盔。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半自助式防雾摩托头盔,包括外壳体、护目镜、内衬、缓冲层和帽带,所述护目镜设置在外壳体前侧中部,所述内衬设置在外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缓冲层设置在外壳体和内衬之间,所述帽带设置在外壳体两侧底部,所述护目镜内侧的上下两端之间设置有滑动吸水组件,且所述滑动吸水组件上端的一侧连接有弹簧动力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吸水组件包括空心槽、滑动杆、滑轮和吸水纤维;所述空心槽分别对应设置在护目镜内侧的上下两端,所述滑动杆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滑轮与空心槽滑动连接,所述吸水纤维设置在滑动杆与护目镜的内壁之间并与滑动杆前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动力组件包括限位槽、蜗卷弹簧、细钢条和螺钉;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护目镜上端空心槽的一侧,所述蜗卷弹簧设置在限位槽内部,并通过螺钉与限位槽轴连接,所述细钢条呈螺旋状贴合连接在蜗卷弹簧的外侧,且所述细钢条的末端与滑动杆上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的后侧中部设置有反光镜。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杆的底端设置有手柄。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与传统的摩托车头盔相比,本发明在保留头盔在骑士受到冲击是保护骑士的头部的功能的同时,还在摩托车头盔的尾部增加了反光镜,便于夜间在被汽车灯照耀时能够给后方的车辆一定的反馈;
2、本发明独创的蜗卷弹簧和滑动轴装置融于头盔一体,利用蜗卷弹簧的特性,实现了固定滑动杆的效果,增加了通过擦拭护目镜起到防雾功能,只需要滑动手柄,就能通过滑动杆快速擦去凝结在镜片上的水雾,滑动杆在头盔中凭借蜗卷弹簧在镜面前快速滑动;
3、本发明既能够保证骑手的安全,又能够保证在复杂天气中及时处理护目镜起雾的问题,而且半自助方式在实际驾驶中的使用方式更加简便,不但免去了人工清洗的麻烦,而且骑车中途不用摘下头盔,起到了防寒的作用;同时本发明经济实用,制造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设计总图;
图2是图1中弹簧动力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滑动轴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滑动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1-外壳体;2-护目镜;3-内衬;4-缓冲层;5-帽带;6-滑动吸水组件;7-弹簧动力组件;8-反光镜;11-外壁;12-内壁;61-空心槽;62-滑动杆;63-滑轮;64-吸水纤维;65-手柄;71-限位槽;72-蜗卷弹簧;73-细钢条;74-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顶部”、“底部”、“一侧”、“另一侧”、“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参见附图1至4,给出了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半自助式防雾摩托头盔的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所述头盔包括外壳体1、护目镜2、内衬3、缓冲层4、帽带5、滑动吸水组件6、弹簧动力组件7和反光镜8;所述护目镜2设置在外壳体1前侧中部,所述内衬3设置在外壳体1的内壁上,所述缓冲层4设置在外壳体1和内衬3之间,所述帽带5设置在外壳体1两侧的中底部,所述滑动吸水组件6设置在护目镜2内侧的上下两端之间,所述弹簧动力组件7连接在滑动吸水组件6上端部的一侧;所述反光镜8固定连接在外壳体1的后端中部,便于夜间在被汽车灯光照耀时能够给后方的车辆一定的反馈,从而使后方司机及时发现骑车人,提升安全性。
其中,所述滑动吸水组件6包括空心槽61、滑动杆62、滑轮63和吸水纤维64;所述空心槽61分别对应设置在护目镜内侧的上下两端,所述空心槽61横向开设在外壳体1的外壁11和内壁12之间,且所述空心槽61的宽度与护目镜2的宽度相对应,所述滑动杆62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滑轮62与上下两端的空心槽61滑动连接,所述吸水纤维64固定连接在滑动杆62与护目镜2的内壁之间,且所述吸水纤维64与滑动杆62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62的底端还固定连接有手柄65,用于控制滑动杆62的横向滑动。
所述弹簧动力组件7包括限位槽71、蜗卷弹簧72、细钢条73和螺钉74;所述限位槽71开设在外壳体1的外壁11和内壁12之间,且所述限位槽71位于护目镜2上端空心槽61的一侧,所述蜗卷弹簧72设置在限位槽71内部,且所述蜗卷弹簧72的中心处通过螺钉74与限位槽71的两侧轴连接,所述细钢条73呈螺旋状贴合连接在蜗卷弹簧72的外侧,且所述细钢条73的末端与滑动杆62上端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在于:如图2所示,所述弹簧动力组件7主要由蜗卷弹簧72和具有一定弹性的弯曲的细钢条73和负责固定的螺钉74组成,所述细钢条73在蜗卷弹簧72的外部围绕成一圈,当利用手柄65将滑动杆62往头盔另一半移动时,所述滑动杆62会带动细刚条73移动拉伸,即可拉长蜗卷弹簧72和细钢条73的长度,所述蜗卷弹簧72就会向内收紧形成一个更小的螺旋,同时所述滑动杆62上的吸水纤维64随着滑轮63沿空心槽61从头盔一边到另一半的过程中,所述吸水纤维64与护目镜2充分接触,擦干在护目镜2上的水分;当佩戴者松开手柄65时,所述蜗卷弹簧72就会自动复位,细钢条73也会在蜗卷弹簧72的力的作用下收缩回来,再一次擦拭镜面,利用蜗卷弹簧72和细钢条73的形状记忆的特性,所述蜗卷弹簧72和细钢条73在没有受到拉力时,始终保持弯曲的螺旋状,在不需要使用时,可将滑动杆62固定在头盔的一侧,防止其滑动遮挡视线。所述滑动杆62外部的吸水纤维64就在这一次来回之间,即可完成擦拭护目镜2内壁的工作,起到去雾的效果。如图3所示,所述滑动杆62的上部和下部连接着两个类似哑铃一般的滑轮63,所述滑轮63在其下方的空心槽61上滑动,当拉动手柄65时,手柄65不仅会受到将其往头盔另一半推的推力,还会受到一个向下的拉力,因为有滑轮63立于空心槽61上,所以滑动杆62受到向下的力时不会出现上下移动导致滑动杆62发生偏移的情况。如图4所示,当手柄65拉向头盔另一侧时,所述滑动杆62拉动细钢条73,带动滑轮63沿着空心槽61的轨迹向头盔另一侧移动。所述帽带5负责将头盔固定在头部,受到冲击时,骑手通常是头部斜向下受到冲击,即外壳体1的斜上方第一时间受到冲击,然后外力经过缓冲层4和内衬3后得以缓解,从而保证头部安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半自助式防雾摩托头盔,包括外壳体、护目镜、内衬、缓冲层和帽带,所述护目镜设置在外壳体前侧中部,所述内衬设置在外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缓冲层设置在外壳体和内衬之间,所述帽带设置在外壳体两侧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目镜内侧的上下两端之间设置有滑动吸水组件,且所述滑动吸水组件上端的一侧连接有弹簧动力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自助式防雾摩托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吸水组件包括空心槽、滑动杆、滑轮和吸水纤维;所述空心槽分别对应设置在护目镜内侧的上下两端,所述滑动杆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滑轮与空心槽滑动连接,所述吸水纤维设置在滑动杆与护目镜的内壁之间并与滑动杆前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半自助式防雾摩托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动力组件包括限位槽、蜗卷弹簧、细钢条和螺钉;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护目镜上端空心槽的一侧,所述蜗卷弹簧设置在限位槽内部,并通过螺钉与限位槽轴连接,所述细钢条呈螺旋状贴合连接在蜗卷弹簧的外侧,且所述细钢条的末端与滑动杆上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自助式防雾摩托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后侧中部设置有反光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自助式防雾摩托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杆的底端设置有手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