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骨骼包裹仿生鞋。
背景技术:
运动鞋或休闲鞋一般包括鞋底和安装在鞋底上的鞋面,鞋底和鞋面围成用于容置足部的腔室。鞋面经常会使用编织面料,或者皮革料和编织面料的复合层,或者采用编织面料和泡棉复合层结构等。由于用于鞋面的材料通常较为柔软,为了对提升鞋面局部的支撑性能,会在鞋面的局部位置粘贴或者缝合加强片(例如tpu片),以对鞋面进行补强,同时提升鞋面的立体感和美观度,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传统的这种加强方式,虽然能够改善鞋面的支撑性能,但对鞋面的包裹性能提升较小,另外加强片脱落的风险较大。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包裹和支撑性能、提升穿着舒适性的骨骼包裹仿生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骨骼包裹仿生鞋,包括鞋底和安装在鞋底上的鞋面,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人体的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鞋底本体对应人体的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鞋底本体对应人体的足弓部位的位置设为足弓部,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位置为内侧,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外侧的位置为外侧,还包括仿生骨架,仿生骨架的硬度大于鞋底本体的硬度,仿生骨架包括支撑底架、多个第一支撑条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条,支撑底架从鞋底本体的前掌部向后跟部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条的下端连接在支撑底架上,第一支撑条的上端连接在鞋面上,第二支撑条的下端连接在支撑底架上,第二支撑条的上端连接在鞋面上,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分设在鞋底本体的内侧和外侧,多个第一支撑条沿前掌部至后跟部方向排布,多个第二支撑条沿前掌部至后跟部方向排布,支撑底架固定在鞋底本体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底架包括主脊条、多根第一肋条和多根第二肋条,主脊条从所述前掌部延伸至所述后跟部,第一肋条的一端连接在主脊条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鞋底本体的内侧,第二肋条的一端连接在主脊条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鞋底本体的外侧,多根第一肋条沿所述前掌部至所述后跟部方向排布,多根第二肋条沿所述前掌部至所述后跟部方向排布。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包括第一中底和设置在第一中底上的第二中底,所述支撑底架夹设在第一中底与第二中底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中底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条与所述第二支撑条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中底对应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位置设有包覆片,包覆片沿围设在所述第二中底的外围,所述第一支撑条设置在包覆片与所述第二中底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条设置在包覆片与所述第二中底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支撑条呈折线状,所述第一支撑条于所述第二中底处形成第一下弯折部,所述第一支撑条于所述鞋面位置形成第一上弯折部,所述第二支撑条呈折线状,所述第二支撑条于所述第二中底处形成第二下弯折部,所述第二支撑条于所述鞋面位置形成第二上弯折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调节绳和用于收放调节绳的调节器,各所述第一上弯折部连接在调节绳上,各所述第二上弯折部连接在调节绳,调节器固定在所述鞋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中底的后跟部上设有缓震槽,缓震槽从所述第二中底的内侧贯穿至外侧,且缓震槽从所述后跟部的后端部向前延伸,在缓震槽的后端设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位于缓震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底架的硬度为邵氏硬度55d-80d,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硬度为邵氏硬度65a-85a,所述第一中底的下表面复合有橡胶大底。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支撑条的上端设置在所述鞋面的中上部,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上端设置在所述鞋面的中上部。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后,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形成鞋面的骨架,能够提升鞋面的立体感,改善鞋面的支撑性能,使得鞋面不易变形,支撑底架可以对鞋体本体进行补强,避免鞋底过度形变,本发明的仿生骨架形成类似于人体胸腔骨骼,使得整个鞋子不会过度形变,提升鞋子的包裹性能,也能防止足部过度位移,提升鞋子的防护性能和穿着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覆片未示出)。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中底配合支撑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第二中底配合支撑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鞋面10
鞋底本体20第一中底21
第二中底22缓震槽221
限位凸起222前掌部201
足弓部202后跟部203
内侧204外侧205
第一弯折槽206第二弯折槽207
大底30
包覆片40
支撑底架50
第一肋条51第二肋条52
主脊条53
第一支撑条60第一下弯折部61
第一上弯折部62
调节绳70
调节器8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参照图1至图4,骨骼包裹仿生鞋,包括鞋底和安装在鞋底上的鞋面10,鞋底包括鞋底本体20,鞋底本体20对应人体的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203,鞋底本体20对应人体的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201,鞋底本体20对应人体的足弓部位的位置设为足弓部202,鞋底本体20对应脚背内侧的位置为内侧204,鞋底本体20对应脚背外侧的位置为外侧205。
本发明还包括仿生骨架,仿生骨架的硬度大于鞋底本体20的硬度,仿生骨架可以采用tpu或尼龙等材料,鞋底本体20可以采用常规的eva材料。仿生骨架包括支撑底架50、多个第一支撑条60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条(在鞋面的另一侧,图中被遮挡,未示出),支撑底架50、多个第一支撑条60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条一体成型,在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条60和第二支撑条均为5个,支撑底架50从鞋底本体20的前掌部201延伸至后跟部203,第一支撑条60的下端连接在支撑底架50上,第一支撑条60的上端连接在鞋面10上,具体是通过缝接或者贴合的方式固定在鞋面10的中上部,第二支撑条的下端连接在支撑底架50上,第二支撑条的上端连接在鞋面10上,具体是通过缝接或者贴合的方式固定在鞋面10的中上部,第一支撑条60和第二支撑条分设在鞋底本体20的内侧204和外侧205,多个第一支撑条60沿前掌部201至后跟部203方向排布,多个第二支撑条沿前掌部201至后跟部203方向排布,支撑底架50固定在鞋底本体20上,支撑底架50、多个第一支撑条60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条围成类似人体胸腔骨骼的形状。本发明中,第二支撑条的结构与第一支撑条60的结构相同,第一支撑条60和第二支撑条大体对称设置在鞋面10的内侧204和外侧205,在各图中仅示出了第一支撑条6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底架50包括主脊条53、多根第一肋条51和多根第二肋条52,第一肋条51和多根第二肋条52分设在主脊条53的两侧,主脊条53从所述前掌部201延伸至所述后跟部203,第一肋条51的一端连接在主脊条53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鞋底本体20的内侧204,第二肋条52的一端连接在主脊条53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鞋底本体20的外侧205,多根第一肋条51沿所述前掌部201至所述后跟部203方向排布,多根第二肋条52沿所述前掌部201至所述后跟部203方向排布,在实施例中,第一肋条51和第二肋条52均为6个,采用这种支撑底架50,使得支撑底架50能够随着鞋底本体20灵活地弯折,且支撑底架50能够增加鞋底本体20的稳定性。本发明中,第一支撑条60连接在第一肋条51上,第二支撑条连接在第二肋条52上,其中位于后跟部203的后端的第一肋条51上没有设置第一支撑条,位于后跟部203的后端的第二肋条52上没有设置第二支撑条。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底本体20包括第一中底21和设置在第一中底21上的第二中底22,第一中底21设有多个第一弯折槽206,第一弯折槽206分设在主脊条53的两侧并沿鞋底本体20的前后方向排布,第二中底22设有多个第二弯折槽207,第二弯折槽207分设在主脊条53的两侧并沿鞋底本体20的前后方向排布,所述支撑底架50夹设在第一中底21与第二中底22之间。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中底22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条60与所述第二支撑条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中底22对应所述第一支撑条60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位置设有包覆片40,包覆片40沿围设在所述第二中底22的外围,所述第一支撑条60设置在包覆片40与所述第二中底22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条设置在包覆片40与所述第二中底22之间。包覆片40可以将第二中底22处的第一支撑条60和第二支撑条包覆住,将第一支撑条60和第二支撑条部分隐藏,使得鞋子更加美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支撑条60呈折线状,所述第一支撑条60于所述第二中底22处形成第一下弯折部61,所述第一支撑条60于所述鞋面10位置形成第一上弯折部62,第一上弯折部62和第一下弯折部61错位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条呈折线状,所述第二支撑条于所述第二中底22处形成第二下弯折部,所述第二支撑条于所述鞋面10位置形成第二上弯折部,第二上弯折部和第二下弯折部错位设置。本发明中,各弯折部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增加鞋面10和鞋底的支撑性能,另一方面,在鞋底受压时,第一下弯折部61和第二下弯折部还能辅助第一支撑条60和第二支撑条的形变,使得鞋底不会过于僵硬,保证鞋底的灵活性和缓震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调节绳70和用于收放调节绳70的调节器80,调节器80在鞋类上已有诸如应用,例如在申请号为“201721446489.0”名称为“一种带有鞋带松紧调节器的鞋子”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即公开了这类调节器80。各所述第一上弯折部62连接在调节绳70上,各所述第二上弯折部连接在调节绳70,在实施例中,调节绳70通过反复穿入穿出鞋面10,从而将各个第一支撑条60捆绑在一起,将第二支撑条捆绑在一起,调节器80固定在所述鞋面10,在旋转调节器80时,调节绳70可以收放,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条60和第二支撑条和鞋面10被拉紧或者释放,使得鞋面10能够更好地包裹足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中底22的后跟部203上设有缓震槽221,缓震槽221从所述第二中底22的内侧204贯穿至外侧205,且缓震槽221从所述后跟部203的后端部向前延伸,在缓震槽221的后端设有限位凸起222,限位凸起222位于缓震槽221内,缓震槽221的设置,为鞋底本体20的后跟部203的形变提供了空间,赋予鞋底本体20更好的缓震功能,限位凸起222的设置,使得第二中底22在缓震槽221位置能够平稳形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支撑底架的硬度为邵氏硬度55d-80d,所述第一支撑条60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硬度为邵氏硬度65a-85a,所述第一中底21的下表面复合有橡胶大底30,橡胶大底30为多片,每片橡胶大底30的形状与第一肋条51或者第一肋条51的形状对应,多片橡胶大底30对应第一肋条51和第二肋条52设置。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1.骨骼包裹仿生鞋,包括鞋底和安装在鞋底上的鞋面,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对应人体的脚后跟的位置设为后跟部,鞋底本体对应人体的脚掌前部的位置设为前掌部,鞋底本体对应人体的足弓部位的位置设为足弓部,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内侧的位置为内侧,鞋底本体对应脚背外侧的位置为外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仿生骨架,仿生骨架的硬度大于鞋底本体的硬度,仿生骨架包括支撑底架、多个第一支撑条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条,支撑底架从鞋底本体的前掌部向后跟部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条的下端连接在支撑底架上,第一支撑条的上端连接在鞋面上,第二支撑条的下端连接在支撑底架上,第二支撑条的上端连接在鞋面上,第一支撑条和第二支撑条分设在鞋底本体的内侧和外侧,多个第一支撑条沿前掌部至后跟部方向排布,多个第二支撑条沿前掌部至后跟部方向排布,支撑底架固定在鞋底本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骼包裹仿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架包括主脊条、多根第一肋条和多根第二肋条,主脊条从所述前掌部延伸至所述后跟部,第一肋条的一端连接在主脊条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鞋底本体的内侧,第二肋条的一端连接在主脊条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鞋底本体的外侧,多根第一肋条沿所述前掌部至所述后跟部方向排布,多根第二肋条沿所述前掌部至所述后跟部方向排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骼包裹仿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包括第一中底和设置在第一中底上的第二中底,所述支撑底架夹设在第一中底与第二中底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骼包裹仿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底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条与所述第二支撑条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骼包裹仿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底对应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位置设有包覆片,包覆片沿围设在所述第二中底的外围,所述第一支撑条设置在包覆片与所述第二中底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条设置在包覆片与所述第二中底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骼包裹仿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条呈折线状,所述第一支撑条于所述第二中底处形成第一下弯折部,所述第一支撑条于所述鞋面位置形成第一上弯折部,所述第二支撑条呈折线状,所述第二支撑条于所述第二中底处形成第二下弯折部,所述第二支撑条于所述鞋面位置形成第二上弯折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骼包裹仿生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绳和用于收放调节绳的调节器,各所述第一上弯折部连接在调节绳上,各所述第二上弯折部连接在调节绳,调节器固定在所述鞋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骨骼包裹仿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底的后跟部上设有缓震槽,缓震槽从所述第二中底的内侧贯穿至外侧,且缓震槽从所述后跟部的后端部向前延伸,在缓震槽的后端设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位于缓震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骨骼包裹仿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架的硬度为邵氏硬度55d-80d,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的硬度为邵氏硬度65a-85a,所述第一中底的下表面复合有橡胶大底。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骼包裹仿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条的上端设置在所述鞋面的中上部,所述第二支撑条的上端设置在所述鞋面的中上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