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7-08  98

    本发明涉及聚酰亚胺材料,具体涉及一种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光学器件向轻薄化、轻质化、柔性化、高频化日新月异发展,传统显示类基板无机透明玻璃材料因重量重、易碎、不能弯折而被淘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pet)等透明柔性聚合物透明工程塑料材料因耐热性低,无法满足柔性基板300℃以上的高温加工要求,限制其在光学显示领域中应用。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薄膜具有极好的耐热性,易弯折、透明性好,成为光学显示领域必选材料。然而,为了提高使用寿命,光学显示对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耐划性要求很高,远高于铅笔硬度≤h塑料类薄膜;同时也要求无色聚酰亚胺薄膜与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cte)(铜为17ppm/k)接近,避免因温度变化造成层间开裂、翘曲现象,进而影响电子器件使用可靠性。因此,提高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表面铅笔硬度,同时降低cte成为研究热点。目前降低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硬度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表面涂覆硬化层法,有热固化有机硅类和紫外光(uv)固化的丙烯酸酯类,而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因分子结构中大多含有氟原子,薄膜表面能非常低,很难与涂覆层结合牢固,难以满足采用划格法测试附着力等级要求。公布号cn110467739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通过在cpi薄膜表面涂覆uv固化的硬化层,铅笔硬度达到了4h~5h,但未提到附着力;另一种是与高硬度填料复合法,通过在聚酰胺酸树脂中添加高硬度填料(如陶瓷粉、氮化硅或二氧化硅等),虽然可提高表面铅笔硬度的方法,但会降低薄膜透光率而无法满足光学要求。因此,提高cpi表面硬度成为当前一个技术瓶颈。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较高铅笔硬度、低介电性和低cte且工艺简单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所述薄膜含有占比为2~10mol%的下述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式(i)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所述薄膜中掺杂有玻璃粉,所述玻璃粉为实心粒子,占薄膜2~8wt%。上述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为胺基封端,且为刚直链段,赋予了所得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更高的耐热性;此外,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含2个酯键,结构极化率低,使所得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具有低的介质损耗因数。在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中,n优选为5~10。所述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通过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和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tahq)聚合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聚合而成。本申请所述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除了占比为2~10mol%的上述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余量为由二胺单体和二酐单体聚合而成的聚酰亚胺聚合物,其中,所述的二胺单体为选自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tfmb/tfdb)、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p)和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的二酐单体为选自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6fda)、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s-bpda)、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a-bpda)、双酚a型二酐(bpada)和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hpmda)中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本申请所述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和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进行缩聚反应,得到下述式(i)所示结构的聚合物;式(i)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2)在步骤(1)所得聚合物中加入二胺单体,然后加入玻璃粉分散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二酐单体进行反应,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其中,所述玻璃粉分散液为玻璃粉分散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形成的溶液,所述玻璃粉为实心粒子;所述玻璃粉分散液的加入量为控制所得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中玻璃粉的量为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固含量的2~8wt%;(3)所得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流延成膜后按常规工艺制膜,即得到所述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上述制备方法的步骤(1)中,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为胺基封端。在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中,n优选为5~10。所述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和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的摩尔比通常为1:0.99~1.03。对于非质子极性溶剂的选择及用量、缩聚反应的温度及时间等均与现有技术相同。具体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可以是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n-甲基吡咯烷酮和γ-丁内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非质子极性溶剂的用量通常是使后续步骤(2)制得的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的固含量保持在10~25%范围内,优选为15~20%。缩聚反应通常在-10~50℃条件下进行,优选在常温下进行,在上述温度条件下,通常将反应时间控制在4~8h。上述制备方法的步骤(2)中,所述的二胺单体具体可以是选自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和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的二酐单体具体可以是选自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双酚a型二酐和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中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该步骤中,二胺单体和二酐单体的加入量为控制反应体系中二胺总量和二酐总量的摩尔比为1:0.99~1.03,二酐单体优选是分批次加入;在加入二胺单体及二酐单体后进行缩聚反应的温度及时间均与现有技术相同,具体如前所述。上述制备方法的步骤(2)中,所述玻璃粉的粒度优选为小于或等于1800目,进一步以粒径更小为优选。本申请中,所述的玻璃粉为实心球微粒,折光率为1.46~1.55,与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折光率为1.45~1.65)复合后,因二者折光率相近,光线通过实芯球体时不发生折射,从而保证所得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透光率不下降;玻璃粉的铅笔硬度为7.0h,与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铅笔硬度1h)复合后,不仅提高了所得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表面铅笔硬度,还降低了所得薄膜的热膨胀系数。采用现有常规的方式及设备将玻璃粉分散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如采用均质机、研磨机、砂磨机、乳化机或超声分散机等分散设备将玻璃粉均匀分散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对于用于配制玻璃粉分散液的非质子极性溶剂的选择与现有技术相同,具体如前所述。所述非质子极性溶剂的用量适宜即可,优选是控制玻璃粉分散液中玻璃粉的浓度为8~20wt%。上述制备方法的步骤(3)中,所得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消泡后按常规流延成膜,之后经过拉伸或不经拉伸进行亚胺化制得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其中亚胺化操作与现有技术相同,具体的亚胺化参数可以是:120~140℃保温0.5~1h,然后升温至160~180℃保温0.5~1h,之后升温至250~270℃保温0.5~1h,再升温至330~350℃保温0.5~1h;进一步优选为:130℃/0.5h 170℃/0.5h 260℃/0.5h 340℃/0.5h。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特点在于:1.通过引入胺基封端的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赋予了所得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更低的介质损耗因数(在10ghz测试频率下小于或等于0.006,最低可达0.0045)。2.通过添加与所得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折光率相近的实心玻璃粉,既保持了所得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透光率(在88%以上),还将所得薄膜的铅笔硬度提高到3h以上,同时使所得薄膜的cte降低到32ppm/k以下。3.可以采用传统聚酰亚胺薄膜的亚胺化工艺制备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简化了工艺,效率更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述,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在具体使用以下实施例所述工艺制备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时,对薄膜的厚度没有限制,可以是12.5μm、25μm、38μm、50μm或75μm等各种厚度。为方便性能的对比,以下实施例及对比例中,制备的均是厚度为25±3μm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以下实施例及对比例中,涉及的单体纯度均≥99.5%;涉及的玻璃粉均为实心球微粒,折光率为1.46~1.55。表2中,薄膜的拉伸强度测试采用万能拉伸机测试,具体参照标准gb/t13542.2-2009。表2中,薄膜的透光率测试是采用厚度约25μm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薄膜,具体参照标准gbt2410-2008《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表2中,铅笔硬度是通过铅笔硬度法测量,具体参照iso15184-1998《色漆和清漆铅笔法测定漆膜硬度》。表2中,薄膜的cte值采用热机械分析法,取值范围100~200℃,具体参照标准ipc-tm-650。表2中,薄膜介质损耗因数(df)测试方法参照标准gb/t13542.2-2009,测试频段为10ghz。实施例1(1)取4g粒径为2000目的玻璃粉与36gn,n-二甲基乙酰胺置于烧杯中,配置成浓度为10wt%的分散液,导入研磨机后,在2000转/min的速度下研磨2h,然后将分散液导入烧杯,密封后置于超声波分散仪内,超声分散30min,玻璃粉分散液经粒度分析仪测试,无大于10μm的颗粒,得到玻璃粉分散液,备用;(2)常温下,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2.9g和n,n-二甲基乙酰胺364g,搅拌1h;然后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3.68g,搅拌1h;接着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48.53g,搅拌1h;将步骤(1)制得的玻璃粉分散液加入到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1h,再接着分3批向三口烧瓶中添加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44.89g,搅拌4h,将二胺总量和二酐总量的摩尔比控制在1:0.98,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3)采用传统聚酰亚胺薄膜的亚胺化工艺制备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即将聚酰胺酸树脂用刮涂法均匀地涂覆在光洁玻璃板上,在烘箱内按照130℃/0.5h 170℃/0.5h 260℃/0.5h 340℃/0.5h的升温程序完成亚胺化,制备得到cpi薄膜。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将步骤(2)中“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替换为“2,3,3',4'-联苯四羧酸二酐”。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2)按下述操作进行:(2)常温下,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2.12g和n,n-二甲基乙酰胺218.4g,搅拌1h;然后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2.74g,搅拌1h;接着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36.11g,搅拌1h;将步骤(1)制得的玻璃粉分散液加入到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1h,再接着分3批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双酚a型二酐59.032g,搅拌4h,将二胺总量和二酐总量的摩尔比控制在1:1,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实施例4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2)按下述操作进行:(2)常温下,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2.33g和n,n-二甲基乙酰胺218.4g,搅拌1h;然后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2.99g,搅拌1h;接着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39.53,搅拌1h;将步骤(1)制得的玻璃粉分散液加入到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1h,再接着分3批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单体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55.15g,搅拌4h,将二胺总量和二酐总量的摩尔比控制在1:1,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实施例5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2)按下述操作进行:(2)常温下,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3.20g和n,n-二甲基乙酰胺218.4g,搅拌1h;然后向三口烧瓶中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4.12g,搅拌1h;接着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54.39,搅拌1h;将步骤(1)制得的玻璃粉分散液加入到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1h,再接着分3批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其他二酐单体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38.29g,搅拌4h,将二胺总量和二酐总量的摩尔比控制在1:1.01,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实施例6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2)按下述操作进行:(2)常温下,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1.54g和n,n-二甲基乙酰胺218.4g,搅拌1h;然后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1.47g,搅拌1h;接着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49.90,搅拌1h;将步骤(1)制得的玻璃粉分散液加入到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1h,再接着分3批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其他二酐2,3,3’,4'-联苯四羧酸二酐46.31g,搅拌4h,将二胺总量和二酐总量的摩尔比控制在1:1,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树脂粘度为3000p。实施例7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2)按下述操作进行:(2)常温下,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5.64g和n,n-二甲基乙酰胺218.4g,搅拌1h;然后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7.27g,搅拌1h;接着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45.12,搅拌1h;将步骤(1)制得的玻璃粉分散液加入到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1h,再接着分3批向三口烧瓶中添加2,3,3’,4'-联苯四羧酸二酐41.97g,搅拌4h,将二胺总量和二酐总量的摩尔比控制在1:1,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实施例8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2)按下述操作进行:(2)常温下,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4.54g和n,n-二甲基乙酰胺218.4g,搅拌1h;然后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5.84g,搅拌1h;接着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46.49,搅拌1h;将步骤(1)制得的玻璃粉分散液加入到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1h,再接着分3批向三口烧瓶中添加2,3,3’,4'-联苯四羧酸二酐46.49g,搅拌4h,将二胺总量和二酐总量的摩尔比控制在1:1,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实施例9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2)按下述操作进行:(2)常温下,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3.78g和n,n-二甲基乙酰胺218.4g,搅拌1h;然后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4.33g,搅拌1h;接着向三口烧瓶中添加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43.63g,搅拌1h;将步骤(1)制得的玻璃粉分散液加入到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1h,再接着分3批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48.26g,搅拌4h,将二胺总量和二酐总量的摩尔比控制在1:1,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实施例10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1)中玻璃粉的添加量为2g。实施例11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1)中玻璃粉的添加量为8g。实施例12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1)中玻璃粉的添加量为6g。实施例13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1)中玻璃粉的粒径为3000目。实施例14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1)中玻璃粉的粒径为1800目。对比例1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2)按下述操作进行:(2)常温下,向三口烧瓶中添加单体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52.12g和n,n-二甲基乙酰胺364g,搅拌1h;然后将步骤(1)制得的玻璃粉分散液加入到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1h,再接着分3批向三口烧瓶中添加2,3,3’,4'-联苯四羧酸二酐47.88g,搅拌4h,将二胺总量和二酐总量的摩尔比控制在1:1.01,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对比例2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2)按下述操作进行:(2)常温下,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3.79g、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43.69g和n,n-二甲基乙酰胺364g,搅拌1h;然后将步骤(1)制得的玻璃粉分散液加入到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1h,再接着分3批向三口烧瓶中添加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52.53g,搅拌4h,将二胺总量和二酐总量的摩尔比控制在1:1,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对比例3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省略步骤(1),步骤(2)中不添加玻璃粉,得到纯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对比例4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1)中玻璃粉的粒径为1700目。对比例5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1)中玻璃粉的添加量为9g。对比例6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1)中玻璃粉的添加量为1g。对比例7与实施例2相同,不同之处是:步骤(1)中“2000目玻璃粉”替换为“2000目陶瓷粉”。将上述各实施例及对比例的配比数据整理如下表1所示。表1各实施例及对比例配比表对上述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得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的性能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述表2所示。表2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得薄膜性能表实施例拉伸强度/mpa铅笔硬度透光率/%cte/ppm/kdf,10g实施例11163h88180.0060实施例21243h89160.0055实施例31023h89320.0053实施例41123h90150.0052实施例51103h89220.0055实施例61353h89190.0060实施例71203h88150.0045实施例81213h88160.0058实施例91063h90280.0050实施例101293h89200.0057实施例111154h89150.0056实施例121164h89160.0058实施例131294h89150.0058实施例141203h89170.0059对比例11263h88220.0011对比例21053h87350.0090对比例31381h88300.0070对比例41182h89180.0060对比例5914h85150.0059对比例61302h89200.0058对比例71203h75180.0071对比实施例与对比例1~2发现,以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和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聚合而成的重复单元结构可降低cpi薄膜介质损耗因数。对比实施例与对比例3发现,添加玻璃粉可明显提高cpi薄膜的表面铅笔硬度。对比实施例与对比例5~6,发现添加过多的玻璃粉,虽可更好地提高cpi薄膜的表面铅笔硬度,但却显著降低了cpi薄膜的拉伸性能,还降低了cpi薄膜的透光率;添加较少的玻璃粉无法使所得cpi薄膜获得较好的表面铅笔硬度。综上所述,其为本发明的实施过程详细说明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举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简单修饰,皆为本发明专利范围所涵盖。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其特征是,所述薄膜含有占比为2~10mol%的下述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

    式(i)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所述薄膜中掺杂有玻璃粉,所述玻璃粉为实心粒子,占薄膜2~8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其特征是,式(i)中,n为5~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其特征是,余量为由二胺单体和二酐单体聚合而成的聚酰亚胺聚合物,其中,

    所述的二胺单体为选自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tfmb/tfdb)、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p)和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的二酐单体为选自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6fda)、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s-bpda)、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a-bpda)、双酚a型二酐(bpada)和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hpmda)中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4.权利要求1所述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和对苯基二(偏苯三酸酯)二酸酐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进行缩聚反应,得到下述式(i)所示结构的聚合物;

    式(i)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2)在步骤(1)所得聚合物中加入二胺单体,然后加入玻璃粉分散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二酐单体进行反应,得到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其中,

    所述玻璃粉分散液为玻璃粉分散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形成的溶液,所述玻璃粉为实心粒子;所述玻璃粉分散液的加入量为控制所得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中玻璃粉的量为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固含量的2~8wt%;

    (3)所得无色透明聚酰胺酸树脂流延成膜后按常规工艺制膜,即得到所述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中,n为5~1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中,所述的二胺单体为选自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和2,2-双(4-氨基苯基)六氟丙烷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的二酐单体为选自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双酚a型二酐和1,2,4,5-环己烷四甲酸二酐中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中,所述玻璃粉的粒度为小于或等于1800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中,所述玻璃粉分散液的浓度为8~20wt%。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聚酰亚胺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含有2~10mol%的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赋予了所得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更低的介质损耗因数;通过在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中掺杂2~8wt%玻璃粉,既保持了薄膜透光率(在88%以上),还将所得薄膜的铅笔硬度提高到3H以上,同时使所得薄膜的CTE降低到32ppm/K以下;而且,本发明所述薄膜可以采用传统PI薄膜的亚胺化工艺进行制备,简化了工艺,效率更高。其中,所述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如下:式(I)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技术研发人员:姬亚宁;青双桂;冯婷婷;周福龙;刘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7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92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