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复合功能的烹饪锅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92


    本发明涉及一种烹饪锅具,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烹饪锅具,所述烹饪器具复合了蒸汽烹饪和蒸汽清洗功能。



    背景技术:

    烹饪锅具的清洁度是保证烹饪食物不被污染的基本保证之一。但是目前来说,具有自清洁功能的烹饪锅具并不多。其中在中国发明专利201910254306.2中公开了一种食物处理机的清洗方法,其中所述食物处理机包括机体、安装于机体内的加热装置、朝向加热装置吹风的风机组件和炸锅,所述机体内设置有安装腔,所述炸锅放置于安装腔内,所述加热装置位于炸锅的上方,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和安装于电机轴末端的风扇,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的末端通过管路与供水系统连通。所述供水系统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安装于机体上,且所述水箱相对机体可拆卸连接,同时,所述供水系统还包括对所述水箱进行加热的辅助加热装置,所述管路与所述水箱的底部连接,且所述管路的进口端低于所述水箱内液面。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头为所述管路的出口端,所述管路的出口端穿过所述安装腔的腔壁上的贯穿孔伸入安装腔内,且所述管路的外侧套装有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贯穿孔。该食物处理机在清洗过程中,所述喷头正对旋转的风扇喷洒清洗。采用该食物处理机可以实现自动清洗,解决了现有空气炸锅无法清洗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专利201910254306.2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此专利中的食物处理机的功能单一,并没有对蒸汽进行充分的利用。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烹饪锅具,包括锅底座、位于所述锅底座内的内锅和用于封盖所述内锅的主锅盖,所述内锅具有用于盛装烹饪食物的烹饪区域;所述锅底座内设置有第一加热单元,所述主锅盖上设置有第二加热单元,所述第一加热单元、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用于分别向所述内锅的烹饪区域提供加热热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蒸汽单元,所述蒸汽单元包括有蒸汽发生单元、与所述蒸汽发生单元连通的蒸汽输送管路、与所述蒸汽输送管路连通的喷嘴,所述喷嘴包括烹饪用蒸汽喷嘴和清洗用蒸汽喷嘴,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固连在所述主锅盖上并且其喷口方向朝向所述内锅的烹饪区域用于向所述烹饪区域喷射烹饪食物用的蒸汽,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固连在所述主锅盖上并且其喷口方向朝向所述主锅盖的面向所述内锅的面向区域用于向所述面向区域喷射清洗油污用的蒸汽;所述蒸汽发生单元布置在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中从而能够通过吸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的热量实现水工质汽化,所述蒸汽输送管路从所述内锅外侧绕行延伸到所述主锅盖连通所述喷嘴;还包括蒸汽控制阀门,所述蒸汽控制阀门设置在所述蒸汽输送管路上用于根据指令有选择性地向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或/和清洗用蒸汽喷嘴提供蒸汽。

    其中,所述锅底座内设置有第一加热单元,这样,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可以从底部或侧部对所述烹饪区域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其中,所述主锅盖上设置有第二加热单元,这样,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可以从顶部对所述烹饪区域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其中,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用于向所述面向区域喷射清洗油污用的蒸汽,这样,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喷射的蒸汽可用于清洁布置在所述面向区域的器件。所述面向区域是设置在所述主锅盖上并面向所述内锅的空间。

    其中,所述蒸汽发生单元布置在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中从而能够通过吸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的热量实现水工质汽化,这样,在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对所述烹饪区域进行加热的同时,还能够加热汽化所述蒸汽发生单元中的水工质,可以充分利用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的热量,提高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的热利用率。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首先,由于设置有所述第一加热单元、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和所述蒸汽单元,它们可以混搭使用在所述烹饪区域内营造不同的烹饪环境,丰富食物的烹饪手段。其次,由于所述蒸汽单元包括有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和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如此汽化于所述蒸汽发生单元中的蒸汽可以用于清洁或烹饪食物,清洁用和烹饪用的蒸汽共用一个蒸汽单元可以减少加热装置的设置,简化所述烹饪锅具的结构和降低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四个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均布在所述主锅盖上。这样可增大蒸汽的喷射范围,能够多方位地对布置在所述面向区域内的器件进行清洗,提高对所述器件的清洗强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包括有均布于所述面向区域外周位置的至少两个的第一清洗用蒸汽喷嘴以及布置在所述面向区域顶部位置的第二清洗用蒸汽喷嘴。这样,所述第一清洗用蒸汽喷嘴和所述第二清洗用蒸汽喷嘴可以协同对所述面向区域内的构件进行立体式清洗,清洗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内锅下方的底部加热器,所述底部加热器具有底部发热元件、收纳所述底部发热元件并传导其热量的导热底板体,所述蒸汽发生单元设置在所述导热底板体中。这样,所述蒸汽发送单元内的水工质可通过接收由所述导热底板体传导来的热量进行汽化。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底部发热元件包括第一底部发热元件和第二底部发热元件,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呈环形布置,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布置于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所界定的环内区域上并与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间隔布置;所述蒸汽发生单元布置于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之间的间隔区域中,并且所述蒸汽发生单元环绕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布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导热底板体具有导热面,所述内锅的底部能够吻合到所述导热面而传导受热。其中,所述吻合是指所述内锅的至少部分底部壁体与所述导热面的形状是适配的,此部分底部壁体能够贴合到所述导热面上,从而能够增加所述导热底板体与所述内锅的热传导面积,提高热传导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供水管路,所述蒸汽发生单元的出汽端连通所述蒸汽输送管路,所述蒸汽发生单元的进水端连通所述供水管路,所述供水管路上设置有供水控制阀门,所述供水控制阀门用于根据指令向所述蒸汽发生单元提供水工质。这样,通过所述供水控制阀门可以防止进入到所述供水管路中的水工质渗透并积聚在所述蒸汽发生单元中滋生细菌。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供水泵和存水箱,所述供水管路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存水箱,所述供水泵设置在所述供水管路上并位于所述存水箱与所述蒸汽发生单元之间,所述供水控制阀门位于所述存水箱与所述供水泵之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蒸汽输送管路上还设置有安全阀门,所述安全阀门的泄汽端连通到所述存水箱。这样,当所述蒸汽控制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并且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工作时,积聚在所述蒸汽发生单元内的水工质将被汽化并逐渐飘散于所述蒸汽发生单元和所述蒸汽输送管路内,所述蒸汽输送管路内的气压逐渐增大,当增大到一定数值时,将打开所述安全阀门,蒸汽通过所述安全阀门的泄汽端排出所述蒸汽输送管路进入到所述水箱中,从而可以排出积聚在所述蒸汽发生单元内的水工质,避免滋生细菌。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内锅侧边的侧部加热器,所述侧部加热器具有侧部发热元件、收纳所述侧部发热元件并传导其热量的导热侧板体,所述蒸汽发生单元设置在所述导热侧板体中。这样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可从侧部对所述烹饪区域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主锅盖上设置有旋转扇叶、驱动所述旋转扇叶转动的电动机以及隔离罩,所述隔离罩的下方空间被界定为所述面向区域,所述第二加热单元设置在所述隔离罩的下方空间,所述旋转扇叶也设置在所述隔离罩的下方空间并且位于所述隔离罩与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之间,所述电动机位于所述隔离罩的上方,其输出轴穿过所述隔离罩后传动连接所述旋转扇叶。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三个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布置在所述主锅盖上。这样可增大蒸汽的喷射范围,能够多方位地向所述烹饪区域喷射蒸汽,使蒸汽能够均匀地对放置在所述烹饪区域内的食物进行蒸汽烹饪。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烹饪过程中,所述第二加热单元能够直面所述内锅的烹饪区域从而能够为所述烹饪区域直接提供辐射热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主锅盖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锅底座上,至少用于衔接所述主锅盖和所述锅底座用的部分所述蒸汽输送管路是软管。这样,所述软管可适配所述主锅盖的翻转而变形,使所述蒸汽输送管路能够保持连通所述蒸汽发送单元与所述喷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主锅盖通过铰接机构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锅底座上,所述软管穿过所述铰接机构衔接所述主锅盖和所述锅底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铰接机构中还设置有过线通道,所述主锅盖和所述锅底座之间的电信号线是软信号线并布置在所述过线通道中。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能够移动离开所述锅底座的辅助锅盖,所述辅助锅盖与所述主锅盖选择性盖封所述内锅;所述辅助锅盖用于让所述内锅的烹饪区域内积聚烹饪用高压环境实现高压烹饪,所述辅助锅盖上设置有高压释放阀。这样,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锅盖实现不同的烹饪模式。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辅助锅盖检测器和控制器,所述辅助锅盖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辅助锅盖是否已经合盖动作,所述控制器用于响应所述辅助锅盖检测器的检测信号从而判断是否允许启动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烹饪用蒸汽喷嘴以及电动机。这样,可以避免在所述辅助锅盖未盖合到位时,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烹饪用蒸汽喷嘴以及电动机被吴操作而开启,有利于提高所述烹饪锅具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一种控制方案中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烹饪用蒸汽喷嘴以及电动机同时工作。这样,可以开启立体式蒸汽空气炸烹饪模式对食物进行加热烹饪,即可以保持食物的水分还能够使食物具有松化的表面。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具有复合功能的烹饪锅具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有复合功能的烹饪锅具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烹饪锅具的管路布局示意图;

    图4是所述底部加热器4a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底部加热器4a的后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使用所述烹饪锅具进行蒸烤烹饪时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有复合功能的烹饪锅具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烹饪锅具,包括锅底座1、位于所述锅底座1内的内锅2和用于封盖所述内锅2的主锅盖3,所述内锅2具有用于盛装烹饪食物的烹饪区域20。所述锅底座1内设置有第一加热单元4,所述主锅盖3上设置有第二加热单元5,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用于分别向所述内锅2的烹饪区域20提供加热热能。还包括蒸汽单元6,所述蒸汽单元6包括有蒸汽发生单元61、与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连通的蒸汽输送管路62、与所述蒸汽输送管路62连通的喷嘴,所述喷嘴包括烹饪用蒸汽喷嘴63和清洗用蒸汽喷嘴64。其中,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63固连在所述主锅盖3上并且其喷口方向朝向所述内锅2的烹饪区域20用于向所述烹饪区域20喷射烹饪食物用的蒸汽。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63布置在所述主锅盖3上。这样可增大蒸汽的喷射范围,能够多方位地向所述烹饪区域20喷射蒸汽,使蒸汽能够均匀地对放置在所述烹饪区域20内的食物进行蒸汽烹饪。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64固连在所述主锅盖3上并且其喷口方向朝向所述主锅盖3的面向所述内锅2的面向区域31用于向所述面向区域31喷射清洗油污用的蒸汽。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64均布在所述主锅盖3上。这样可增大蒸汽的喷射范围,能够多方位地对布置在所述面向区域31内的器件进行清洗,提高对所述器件的清洗强度。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包括有均布于所述面向区域外周位置的至少两个的第一清洗用蒸汽喷嘴以及布置在所述面向区域顶部位置的第二清洗用蒸汽喷嘴。这样,所述第一清洗用蒸汽喷嘴和所述第二清洗用蒸汽喷嘴可以协同对所述面向区域内的构件进行立体式清洗,清洗效果更好。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布置在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中从而能够通过吸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的热量实现水工质汽化。具体说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包括位于所述内锅2下方的底部加热器4a,所述底部加热器4a具有底部发热元件(41、42)、收纳所述底部发热元件(41、42)并传导其热量的导热底板体43。其中所述底部发热元件包括第一底部发热元件41和第二底部发热元件42,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41和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42分别配置有不同的额定发热功率,例如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41的功率为1000w,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42为350w。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41呈环形布置,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42布置于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41所界定的环内区域上并与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41间隔布置。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布置于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41和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42之间的间隔区域中,并且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环绕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42布置。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包括有相互连通的内环通道611和外环通道612,所述外环通道612的通道壁直接接触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41,所述内环通道611的通道壁直接接触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42。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底板体43具有导热面44,所述内锅2的底部能够吻合到所述导热面44而传导受热。其中,所述吻合是指所述内锅2的至少部分底部壁体与所述导热面44的形状是适配的,此部分底部壁体能够贴合到所述导热面44上,从而能够增加所述导热底板体43与所述内锅2的热传导面积,提高热传导率。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面44为平面,所述内锅2的底部呈平板状,所述内锅2的底部与所述导热面44吻合从而能够进行大面积导热。

    如图3所示,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的出汽端连通所述蒸汽输送管路62,所述蒸汽输送管路62从所述内锅2外侧绕行延伸到所述主锅盖3连通所述喷嘴(63、64)。还包括蒸汽控制阀门,所述蒸汽控制阀门设置在所述蒸汽输送管路62上用于根据指令有选择性地向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63或/和清洗用蒸汽喷嘴64提供蒸汽。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蒸汽控制阀门包括第一蒸汽控制阀门71和第二蒸汽控制阀门72。所述第一蒸汽控制阀门71用于根据指令向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63提供蒸汽;所述第二蒸汽控制阀门72用于根据指令向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64提供蒸汽,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所述喷嘴(63、64)喷射蒸汽的时长和时间。

    如图3所示,还包括供水管路80,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的进水端613连通所述供水管路80,所述供水管路80上设置有供水控制阀门83,所述供水控制阀门83用于根据指令向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提供水工质。这样,通过所述供水控制阀门83可以防止进入到所述供水管路80中的水工质渗透并积聚在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中滋生细菌。还包括供水泵81和存水箱8,所述供水管路80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存水箱8,所述供水泵81设置在所述供水管路80上并位于所述存水箱8与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之间,所述供水控制阀门83位于所述存水箱8与所述供水泵81之间。进一步的,所述蒸汽输送管路62上还设置有安全阀门84,所述安全阀门84的泄汽端连通到所述存水箱8。这样,当所述蒸汽控制阀门(71、72)处于关闭状态并且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工作时,积聚在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内的水工质将被汽化并逐渐飘散于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和所述蒸汽输送管路62内,所述蒸汽输送管路62内的气压逐渐增大,当增大到一定数值时,将打开所述安全阀门84,蒸汽通过所述安全阀门84的泄汽端排出所述蒸汽输送管路62进入到所述水箱中,从而可以排出积聚在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内的水工质,避免滋生细菌。

    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还包括位于所述内锅2侧边的侧部加热器4b(图中未画出),所述侧部加热器4b具有侧部发热元件、收纳所述侧部发热元件并传导其热量的导热侧板体,在所述导热侧板体中设置有另一个所述蒸汽发生单元。这样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可从侧部对所述烹饪区域20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可只设置所述底部加热器4a和所述侧部加热器4b中的其中一个也是可行的。

    所述主锅盖3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锅底座1上,至少用于衔接所述主锅盖3和所述锅底座1用的部分所述蒸汽输送管路62是软管。这样,所述软管可适配所述主锅盖3的翻转而变形,并保持连通所述蒸汽发送单元与所述喷嘴。所述主锅盖3通过铰接机构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锅底座1上,所述软管穿过所述铰接机构衔接所述主锅盖3和所述锅底座1。在所述铰接机构中还设置有过线通道,所述主锅盖3和所述锅底座1之间的电信号线是软信号线并布置在所述过线通道中。

    如图2所示,在所述主锅盖3上设置有旋转扇叶32、驱动所述旋转扇叶32转动的电动机33以及隔离罩34,所述隔离罩34的下方空间被界定为所述面向区域31,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设置在所述隔离罩34的下方空间,所述旋转扇叶32也设置在所述隔离罩34的下方空间并且位于所述隔离罩34与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之间,所述电动机33位于所述隔离罩34的上方,其输出轴穿过所述隔离罩34后传动连接所述旋转扇叶32。在烹饪过程中,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能够直面所述内锅2的烹饪区域20从而能够为所述烹饪区域20直接提供辐射热能。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能够移动离开所述锅底座1的辅助锅盖(图中未画出),所述辅助锅盖与所述主锅盖3选择性盖封所述内锅2;所述辅助锅盖用于让所述内锅2的烹饪区域20内积聚烹饪用高压环境实现高压烹饪,所述辅助锅盖上设置有高压释放阀。这样,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锅盖实现不同的烹饪模式。还包括辅助锅盖检测器(图中未画出)和控制器9,所述辅助锅盖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辅助锅盖是否已经合盖动作,所述控制器9用于响应所述辅助锅盖检测器的检测信号从而判断是否允许启动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烹饪用蒸汽喷嘴63以及电动机33。这样,可以避免在所述辅助锅盖未盖合到位时,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烹饪用蒸汽喷嘴63以及电动机33被吴操作而开启,有利于提高所述烹饪锅具的安全性。所述控制器9还用于在一种控制方案中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烹饪用蒸汽喷嘴63以及电动机33同时工作。这样,可以开启立体式蒸汽空气炸烹饪模式对食物进行加热烹饪,即可以保持食物的水分还能够使食物具有松化的表面。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首先,由于所述蒸汽单元6包括有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63和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64,如此汽化于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中的蒸汽可以用于清洁或烹饪食物,清洁用和烹饪用的蒸汽共用一个蒸汽单元可以减少加热装置的设置,简化所述烹饪锅具的结构和制造成本。其次,由于设置有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和所述蒸汽单元6,它们可以混搭使用在所述烹饪区域20内营造不同的烹饪环境,丰富食物的烹饪手段。例如可以进行蒸烤烹饪:如图6所示,首先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工作对所述内锅2进行预热使所述内锅2的温度达到200℃,这样可以避免在后期喷射蒸汽时在所述内锅2内形成大量的冷凝水。打开所述主锅盖3把食物放在到所述内锅2的烹饪区域20内。然后启动所述供水泵8,打开所述第一蒸汽控制阀门71,所述存水箱8内的水工质进入到所述蒸汽发生单元61中形成蒸汽,蒸汽进入所述蒸汽输送管路62最后通过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63喷射到所述烹饪区域20内对食物进行蒸汽烹饪。当所述烹饪区域20内的蒸汽量达到预设值时,所述供水泵8和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停止工作,关闭所述第一蒸汽控制阀门71,开启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对放置在所述烹饪区域20内的食物进行烘烤加热。加热预设时间或达到预设温度后,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停止工作,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开始加热工作。当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达到预设温度时,启动所述供水泵8,打开所述第一蒸汽控制阀门71,再次向所述烹饪区域20内的食物提供烹饪用蒸汽。如此循环直至满足预设的烹饪时间或循环次数后,所述供水泵8和所述第一加热单元4停止工作,关闭所述第一蒸汽控制阀门71,开启所述第二加热单元5对食物进行最后一次的烘烤,让食物表皮脆化。经过蒸烤烹饪后的食物不仅表皮松脆,而且内里保持鲜嫩多汁而不会过于干硬,口感非常好。


    技术特征:

    1.具有复合功能的烹饪锅具,包括锅底座、位于所述锅底座内的内锅和用于封盖所述内锅的主锅盖,所述内锅具有用于盛装烹饪食物的烹饪区域;所述锅底座内设置有第一加热单元,所述主锅盖上设置有第二加热单元,所述第一加热单元、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用于分别向所述内锅的烹饪区域提供加热热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蒸汽单元,所述蒸汽单元包括有蒸汽发生单元、与所述蒸汽发生单元连通的蒸汽输送管路、与所述蒸汽输送管路连通的喷嘴,所述喷嘴包括烹饪用蒸汽喷嘴和清洗用蒸汽喷嘴,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固连在所述主锅盖上并且其喷口方向朝向所述内锅的烹饪区域用于向所述烹饪区域喷射烹饪食物用的蒸汽,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固连在所述主锅盖上并且其喷口方向朝向所述主锅盖的面向所述内锅的面向区域用于向所述面向区域喷射清洗油污用的蒸汽;所述蒸汽发生单元布置在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中从而能够通过吸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的热量实现水工质汽化,所述蒸汽输送管路从所述内锅外侧绕行延伸到所述主锅盖连通所述喷嘴;还包括蒸汽控制阀门,所述蒸汽控制阀门设置在所述蒸汽输送管路上用于根据指令有选择性地向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或/和清洗用蒸汽喷嘴提供蒸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均布在所述主锅盖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用蒸汽喷嘴包括有均布于所述面向区域外周位置的至少两个的第一清洗用蒸汽喷嘴以及布置在所述面向区域顶部位置的第二清洗用蒸汽喷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内锅下方的底部加热器,所述底部加热器具有底部发热元件、收纳所述底部发热元件并传导其热量的导热底板体,所述蒸汽发生单元设置在所述导热底板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发热元件包括第一底部发热元件和第二底部发热元件,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呈环形布置,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布置于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所界定的环内区域上并与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间隔布置;所述蒸汽发生单元布置于所述第一底部发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之间的间隔区域中,并且所述蒸汽发生单元环绕所述第二底部发热元件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底板体具有导热面,所述内锅的底部能够吻合到所述导热面而传导受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水管路,所述蒸汽发生单元的出汽端连通所述蒸汽输送管路,所述蒸汽发生单元的进水端连通所述供水管路的出水口,所述供水管路上设置有供水控制阀门,所述供水控制阀门用于根据指令向所述蒸汽发生单元提供水工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水泵和存水箱,所述供水管路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存水箱,所述供水泵设置在所述供水管路上并位于所述存水箱与所述蒸汽发生单元之间,所述供水控制阀门位于所述存水箱与所述供水泵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输送管路上还设置有安全阀门,所述安全阀门的泄汽端连通到所述存水箱。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9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包括位于所述内锅侧边的侧部加热器,所述侧部加热器具有侧部发热元件、收纳所述侧部发热元件并传导其热量的导热侧板体,所述蒸汽发生单元设置在所述导热侧板体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到9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锅盖上设置有旋转扇叶、驱动所述旋转扇叶转动的电动机以及隔离罩,所述隔离罩的下方空间被界定为所述面向区域,所述第二加热单元设置在所述隔离罩的下方空间,所述旋转扇叶也设置在所述隔离罩的下方空间并且位于所述隔离罩与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之间,所述电动机位于所述隔离罩的上方,其输出轴穿过所述隔离罩后传动连接所述旋转扇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烹饪用蒸汽喷嘴布置在所述主锅盖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在烹饪过程中,所述第二加热单元能够直面所述内锅的烹饪区域从而能够为所述烹饪区域直接提供辐射热能。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锅盖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锅底座上,至少用于衔接所述主锅盖和所述锅底座用的部分所述蒸汽输送管路是软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锅盖通过铰接机构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锅底座上,所述软管穿过所述铰接机构衔接所述主锅盖和所述锅底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铰接机构中还设置有过线通道,所述主锅盖和所述锅底座之间的电信号线是软信号线并布置在所述过线通道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到9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移动离开所述锅底座的辅助锅盖,所述辅助锅盖与所述主锅盖选择性盖封所述内锅;所述辅助锅盖用于让所述内锅的烹饪区域内积聚烹饪用高压环境实现高压烹饪,所述辅助锅盖上设置有高压释放阀。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锅盖检测器和控制器,所述辅助锅盖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辅助锅盖是否已经合盖动作,所述控制器用于响应所述辅助锅盖检测器的检测信号从而判断是否允许启动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烹饪用蒸汽喷嘴以及电动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一种控制方案中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烹饪用蒸汽喷嘴以及电动机同时工作。

    技术总结
    具有复合功能的烹饪锅具,包括锅底座、位于锅底座内的内锅和用于封盖内锅的主锅盖,内锅具有用于盛装烹饪食物的烹饪区域;锅底座内设置有第一加热单元,主锅盖上设置有第二加热单元,第一加热单元、第二加热单元用于分别向内锅的烹饪区域提供加热热能;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首先,由于设置有第一加热单元、第二加热单元和蒸汽单元,它们可以混搭使用在烹饪区域内营造不同的烹饪环境,丰富食物的烹饪手段;其次,由于蒸汽单元包括有烹饪用蒸汽喷嘴和清洗用蒸汽喷嘴,如此汽化于蒸汽发生单元中的蒸汽可以用于清洁或烹饪食物,清洁用和烹饪用的蒸汽共用一个蒸汽单元可以减少加热装置的设置,简化烹饪锅具的结构和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阳恩贵;郑中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拓浦精工智能制造(邵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1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90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