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04


    本发明涉及内窥镜,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即,与在插入部的长度中间发生的因弯曲变形部所引起的长度误差无关,使与操作部的被联接结构物相对应的联接结构物的各个端部始终以相同的方式整列在插入部的端部的规定位置,可以将选择性地卡定连接插入部的联接件与操作部的被联接件的动作与使插入部的前端向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弯曲的动作联动执行。



    背景技术:

    通常,在利用内窥镜的手术中,并非大范围切开人体,而是通过小孔插入设置有摄像头的内窥镜和手术道具之后,在体内,通过以内窥镜拍摄的影像观察患者的患处并进行手术。

    尤其,与开腹手术相比,从腹腔镜手术开始进行的内窥镜手术的切开部位小,因此,伤疤部位也较小,随之出血量也较少,从而,在完成手术后,患者康复的时间较快。

    最近,技术发展到对需要进行开腹手术的几乎所有手术均可以进行内窥镜手术,不仅如此,在其他医疗领域中适用内窥镜手术的情况逐渐增加。

    在现有的一般内窥镜中,向人体插入的插入部与控制上述插入部的操作部形成为一体,内置有贯通各个部的内部的多个管路及引导件,尤其,在向人体内插入的插入部的前端设置有如高价ccd的成像器件等,因此,很难仅从操作部分离插入部来进行新的交替。

    (专利文献1)kr10-0673412b1

    (专利文献2)kr10-1091999b1

    (专利文献3)kr10-1783225b1

    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揭示了如下的内容,即,符合加强医疗用内窥镜的卫生功能的趋势,相互结合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与对插入部进行操作的操作部来连接使用,或者相互分离来保管的多种形态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

    在这种专利文献中揭示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中,若将从操作部完全分离的插入部大致卷成圆形来保管,或者插入部的长度中间因外部因素而被强制弯曲变形,则在将沿着长度方向整齐地排列的多个金属线在内部空间配置的插入部的长度空间形成至少一个的弯曲变形部。

    在此情况下,在上述弯曲变形部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形成内侧弯曲部和外侧弯曲部,以虚拟基准点为基准,通过上述外侧弯曲部形成的外侧曲率半径大于通过上述内侧弯曲部形成的内侧曲率半径,因此,与上述外侧弯曲部相邻的金属线的曲率半径将大于与上述内侧弯曲部相邻的金属线的曲率半径。

    即,若在上述插入部的长度中间形成至少一个的弯曲变形部,则将发生各个金属线的一端被上述插入部的前端内部限制的多个金属线的各个另一端的位置变得互不相同的长度误差。

    在这种情况下,在发生因上述弯曲变形部所引起的长度误差的多个金属线的各个另一端设置的多个联接结构物中,与靠近上述外侧弯曲部的金属线相对应的联接结构物比与靠近上述内侧弯曲部的金属线相对应的另一个联接结构物的另一端更向插入部的内侧进入与长度误差相应距离,因此,多个上述联接结构物分别在不同位置中整列。

    在这种条件下,使用人员为了相互结合连接上述操作部的被联接结构物与上述插入部的联接结构物,以防止发生长度误差的弯曲变形部形成于插入部的长度中间的方式始终将插入部维持在一直线上的状态下,执行相互结合插入部与操作部的作业,因此,用于结合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预先准备作业及条件极为麻烦,频频发生联接结构物与被联接结构物的联接不良,从而导致使用上的不便。

    并且,源于在上述插入部的长度中间形成的至少一个弯曲变形部,以防止上述插入部的联接结构物的端部无法向插入部的内侧进入的方式通过额外的限制结构物进行强制限制的情况下,当形成上述弯曲变形部时,通过向位于内侧弯曲部及外侧弯曲部的金属线施加的张力,将发生上述金属线伸长的伸长变形,由此,无法精确地执行使上述插入部的前端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弯曲位移的动作。

    尤其,向与外侧弯曲部相邻的金属线施加的张力相对较大,因此,随着所伸长的金属线过度伸长变形,在金属线的长度中间发生断线,由此,发生丧失内窥镜功能的致命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如下的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即,与因在插入部的长度中间形成的弯曲变形部所引起的长度误差无关,使与操作部的被联接结构物相对应的联接结构物的各个端部始终以相同的方式整列在插入部的端部的规定位置。

    并且,本发明的在于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如下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即,当操作部选择性地进行旋转时,可以将选择性地卡定联结插入部的联接件与操作部的被联接件的动作与使插入部的前端向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弯曲的动作联动执行,从而可以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不局限于以上提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从以下的记载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具体方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拆装分离型内窥镜,上述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包括拆装单元,使操作部与插入部之间以能够相互拆装的方式相结合,上述操作部使设置有照明拍摄部的上述插入部的前端弯曲,上述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特征在于,上述拆装单元包括:第一拆装模块,与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另一端相连接,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一端与上述插入部的内部前端相连接,设置于上述插入部的后端;以及第二拆装模块,与方向转换部的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相连接,设置于操作部的前端,上述方向转换部在上述操作部中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上述第一拆装模块包括:第一模块本体,沿着长度方向贯通形成第一直线引导孔、第二直线引导孔、第三直线引导孔及第四直线引导孔,沿着厚度方向贯通形成中心配置孔;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一端以第一缓冲部为介质与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对应结合,组装在上述第一直线引导孔、第二直线引导孔、第三直线引导孔及第四直线引导孔;第一小齿轮,在上述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之间齿轮啮合;第二小齿轮,在上述第三齿条与第四齿条之间齿轮啮合;以及齿轮轴,上述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隔着上下规定间隔组装而成,固定设置于上述中心配置孔,上述第一缓冲部包括:第一缓冲体,与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端部形成为一体;规定长度的第一缓冲线孔,形成于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各个一端内部,上述第一缓冲体以能够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插入配置;以及第一缓冲挡止部,形成贯通配置设置有上述第一缓冲体的工作金属线的内部孔,以防止上述第一缓冲体的外部脱离的方式组装在上述第一缓冲线孔的开口的端部,通过上述第一缓冲部补偿因在与上述操作部分离的插入部的长度中间形成的弯曲变形部所引起的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长度误差,将设置于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端部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整列配置在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端部的相同位置。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可以为形成沿着长度方向切开的狭缝的中空圆筒体。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可包括固定部,上述固定部包括组装孔,在上述组装孔贯通配置紧固部件,上述紧固部件与在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各个端部形成的紧固孔相紧固。

    在此情况下,在上述第一缓冲线孔的入口端内部面可设置环型第一内部卡止部,上述环型第一内部卡止部与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的端部相接触,形成有能够使上述第一缓冲体通过的圆形孔。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可包括:规定长度的直线杆,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在上述第一直线引导孔、第二直线引导孔、第三直线引导孔及第四直线引导孔;以及直线齿轮齿,以与在上述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的外周面形成的圆形齿轮齿相啮合的方式在上述直线杆突出形成。

    在此情况下,在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各个直线杆可包括移动体,沿着在上述第一模块本体的两侧面切开形成的多个直线型引导狭缝进行移动。

    在此情况下,在上述齿轮轴中,在与上述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相对应的外部面可凹陷形成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在上述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设置使上述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的内周面与外周面弹性接触的第一弹性环及第二弹性环。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拆装模块可包括支撑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线性移动的金属线支撑部,上述金属线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第三支撑体及第四支撑体,贯通形成使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对应插入的支撑孔;支撑块,在一端部固定设置上述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第三支撑体及第四支撑体;以及连接托架,在上述第一模块本体的一端部组装上述支撑块。

    并且,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上述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包括拆装单元,使操作部与上述插入部之间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相结合,上述操作部使设置有照明拍摄部的插入部的前端弯曲,上述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特征在于,上述拆装单元包括:第一拆装模块,与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另一端相连接,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一端与上述插入部的内部前端相连接,设置于上述插入部的后端;第二拆装模块,与方向转换部的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相连接,设置于操作部的前端,上述方向转换部在上述操作部中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上述第二拆装模块包括:第二模块本体,沿着长度方向贯通形成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配置于上述操作部的前端内部;以及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各个一端以第二缓冲部为介质与上述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对应结合,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在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另一端包括与设置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选择性地卡定连接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上述第二缓冲部包括与上述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的各个端部形成为一体的第二缓冲体,在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各个一端内部设置规定长度的第二缓冲线孔,使得上述第二缓冲体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插入配置,上述第二缓冲部包括第二缓冲挡止部,组装在上述第二缓冲线孔的开口的端部,用于防止上述第二缓冲体的外部脱离,当上述操作部选择性地进行旋转时,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中的一个连接轴通过上述第二缓冲体和第二缓冲挡止部的干扰向上述操作部侧移动,剩余连接轴在上述操作部的前端内部待机停止,由此,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中的一个联接件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中的一个被联接件选择性地卡定连接。

    在此情况下,在上述第二缓冲线孔的入口端内部面可设置环形第二内部卡止部,与上述第二缓冲挡止部的端部相接触,形成能够使上述第二缓冲体通过的圆形孔。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可包括:工作杆,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向上述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插入配置,具有至少一个弹性体;引导销,以沿着在上述第二模块本体切开形成的复合型引导狭缝呈曲线形移动并使上述工作杆发生旋转位移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工作杆的一端;以及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以与上述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选择性地卡定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具有上述引导销的工作杆的一端。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二模块本体可包括:本体块,在本体内部贯通形成上述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在外部面切开形成上述复合型引导狭缝;第一盖板,贯通形成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各个一端进出的多个第一进出孔,设置于上述本体块的一端;以及第二盖板,贯通形成与上述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相对应的多个第二进出孔,设置于上述本体块的另一端。

    在此情况下,上述弹性体的一端可以与上述第一盖板相接触,另一端与设置有上述引导销的工作杆的大径部相接触来被支撑。

    在此情况下,上述复合型引导狭缝可包括:曲线区间,由以曲线状从上述本体块的两侧面到上部面及下部面为止延伸的曲线狭缝形成;以及直线区间,由以直线状在上述本体块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延伸的直线狭缝形成。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可包括使上述内部空腔部向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侧露出的插槽型卡定孔,上述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包括前端向两侧展开的卡定件。

    根据上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效果。

    插入部的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以第一缓冲部为介质与设置于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相连接,由此,当保管及处理与操作部分离的插入部时,与因在所分离的插入部的长度中间发生的弯曲变形部所引起的长度误差无关,使操作部的被联接结构物和与此相对应的插入部的联接结构物的各个端部始终以相同的方式整列在插入部的端部的规定位置,因此,当操作部与插入部相结合时,可顺利执行联接件与被联接件的对应结合,而不会产生卡止不良。

    操作部的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以第二缓冲部为介质与设置于第二拆装模块的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相连接,由此,当操作部选择性地进行旋转时,与通过第二缓冲部拉动移动的连接轴相对应的其他连接轴待机停止在操作部的前端内部,因此,在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中的一个联接件与第二拆装模块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中的一个被联接件可以选择性地卡定连接,将对应联接件与被联接件卡定连接与使插入部的前端向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弯曲的动作联动执行。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整体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插入部与操作部的结合部位的放大图。

    图3为示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拆装单元的立体图。

    图4为示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拆装单元的第一拆装模块的立体图。

    图5为示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拆装单元的第一拆装模块的剖面立体图。

    图6为示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拆装单元的第一拆装模块的纵向剖视图。

    图7为示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拆装单元的第一拆装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8a、图8b及图8c为示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第一缓冲部的组装图、分解图及剖视图。

    图9a、图9b及图9c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第一拆装模块和第一缓冲部的工作状态图。

    图10为示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拆装单元的第二拆装模块的立体图。

    图11为示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拆装单元的第二拆装模块的剖面立体图。

    图12为示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拆装单元的第二拆装模块的纵向剖视图。

    图13为示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拆装单元的第二拆装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4a、图14b及图14c为示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第二缓冲部的组装图、分解图及剖视图。

    图15a、图15b及图15c为与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联动来进行工作的第二拆装模块的工作状态图。

    图16a、图16b及图16c为与设置于具有本发明实施例的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第二拆装模块联动来进行工作的第二缓冲部的工作状态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拆装分离型内窥镜

    1a:拆装单元

    10:插入部

    11、12、13、14: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

    20:操作部

    21、22、23、24: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

    28、29:上部操作把手及下部操作把手

    100:第一拆装模块

    110、120、130、140: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

    115、125、135、145: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

    150、160:第一小齿轮、第二小齿轮

    170:齿轮轴

    180:第一模块本体

    200:第二拆装模块

    210、220、230、240: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

    215、225、235、245: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

    410:第一缓冲部

    411:第一缓冲体

    412:第一缓冲挡止部

    413:第一缓冲线孔

    420:第二缓冲部

    421:第二缓冲体

    422:第二缓冲挡止部

    423:第二缓冲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以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轻松实施本发明。只是,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的过程中,在判断相关的公知功能或结构的具体说明能够模糊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并且,在整个附图中,对起到类似功能及作用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此外,在整个说明书中,当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相连接”时,这包括“直接连接”的情况和在中间隔着其他器件的“间接连接”的情况。并且,只要没有特别相反的记载,“包括”一种结构要素意味着还包括其他结构要素,并非意味着排除其他结构要素。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1包括:插入部10,当进行内窥镜手术时,前端向体内插入;操作部20,具有多个操作把手;万向节30,与内窥镜控制管理系统电连接;以及拆装单元1a,在进行内窥镜手术之前,使上述插入部10与操作部20相互结合来机械连接,或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将上述插入部10与操作部20分离。

    上述插入部10以调节向体内插入的方向的方式由柔性材料的管形成,在前端设置有照明拍摄部,上述照明拍摄部包括对体内进行照明的光源和进行拍摄的图像传感器。

    上述操作部20包括:上部操作把手28,使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的前端沿着上下方向弯曲;以及下部操作把手29,使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的前端沿着左右方向弯曲。

    在上述操作部20的内部设置方向转换部,在上述方向转换部设置有上部链轮(sprocket)、下部链轮及上部链条及下部链条,上述上部链轮及下部链轮分别设置于上述上部操作把手及下部操作把手,上述上部链条及下部链条与上述上部链轮及下部链轮相连接,当操作上述上部操作把手及下部操作把手时,通过将上部链轮及下部链轮的旋转运动转换成上部链条及下部链条的直线运动的方向转换部,由此,将上述上部操作把手及下部操作把手的选择性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线性运动,上述上部链条及下部链条以配置于上述插入部的内部的多个工作金属线为介质与上述插入部前端的内部端部相连接。

    通过以基于使用人员的上部操作把手及下部操作把手的选择性的旋转进行旋转的上部链轮及下部链轮和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上部链条及下部链条,将配置于插入部内的多个工作金属线中的一部分转换成线性运动,由此,根据上述工作金属线的线性运动,上述插入部的前端在体内向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弯曲。

    在上述操作部设置操作开关和操作按钮,当进行内窥镜手术时,用于投入或排出洗涤及消毒的液体和气体,在以拆装单元和上述操作部的前端为介质并以可拆装的方式组装的插入部的后端设置有出入口及盖,上述盖用于开闭上述出入口,上述出入口用于使如具有夹子的内窥镜处理件的手术道具向插入部内部进出。

    图1和图2中,在设置于上述操作部的端部的端部盖27设置供气管道25b、供水管道25c及抽吸管道25a,上述供气管道25b用于供给空气,上述供水管道25c用于供水,上述抽吸管道25c向外部吸入水和空气来排出,并设置有与上述照明拍摄部电连接的末端端子26,另一方面,在大致由圆筒外罩形成的插入部10的后端设置环形结合体15,上述环形结合体15与在由圆筒外罩形成的操作部20的前端形成的内螺纹部螺纹结合。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1包括使上述插入部10的后端与上述操作部20的前端之间以可拆装的方式相结合的拆装单元1a。

    上述拆装单元1a包括:第一拆装模块100,向上述插入部的内部插入配置;第二拆装模块200,向上述操作部的内部插入配置,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对应结合;以及第一缓冲部410及第二缓冲部420。

    上述第一拆装模块100在上述插入部的内部相互整齐地配置,以使上述插入部的前端沿着上下方向a弯曲的方式与第一工作金属线11及第二工作金属线12的各个一端相连接,以使上述插入部的前端沿着左右方向b弯曲的方式与第三工作金属线13及第四工作金属线14的各个一端相连接。

    上述第二拆装模块200以第一连接金属线21、第二连接金属线22、第三连接金属线23及第四连接金属线24为介质,与卷绕在通过上述上部操作把手28及下部操作把手29向正逆方向旋转的上部链轮及下部链轮的上部链条及下部链条的各个两端相连接。

    上述第一缓冲部410向上述插入部的第一工作金属线11、第二工作金属线12、第三工作金属线13及第四工作金属线14与设置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100的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之间的连接部位赋予缓冲功能,上述第二缓冲部420向上述操作部的第一连接金属线21、第二连接金属线22、第三连接金属线23及第四连接金属线24与设置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200的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之间的连接部位赋予缓冲功能。

    其中,与卷绕在上述上部链轮的上部链条的两端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金属线21及第二连接金属线22与在图中的插入部内部的上侧整齐地配置一对的第一工作金属线11及第二工作金属线12联动来使上述插入部的前端向上下方向弯曲,另一方面,与卷绕在上述下部链轮的下部链条的两端相连接的第三连接金属线23及第四连接金属线与在图中的插入部内部的下侧整齐地配置的一对第三工作金属线13及第四工作金属线14联动来使上述插入部的前端向左右方向弯曲,但并不局限于此,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可根据内窥镜设计相反设定。

    并且,上述上部链轮及下部链轮的旋转通过把持设置于上述操作部的上部操作把手及下部操作把手的工作人员的手动旋转操作实现,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将与上部链轮及下部链轮组装的旋转轴与如马达的驱动单元相连接来控制驱动单元的如操作杆的额外的远程操作单元来实现。

    如图3、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上述第一拆装模块100包括:第一齿条110及第二齿条120,配置于上侧;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排列在下侧;第一小齿轮150,配置于上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之间;第二小齿轮160,配置于上述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之间;齿轮轴170,与上述第一小齿轮150及第二小齿轮160相结合;以及第一模块本体180,在内部收容上述部件。

    上述第一模块本体180大致为如下的直六面体状的块结构物,即,在本体内部沿着长度方向贯通形成第一直线引导孔181、第二直线引导孔182、第三直线引导孔183及第四直线引导孔184,在本体中心沿着与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与第一直线引导孔、第二直线引导孔、第三直线引导孔及第四直线引导孔联动的中心配置孔189。

    在上述第一模块本体180的两侧外部面,上述第一直线引导孔181、第二直线引导孔182、第三直线引导孔183及第四直线引导孔184的两端分别露出并开口,在上述第一模块本体18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上述中心配置孔189的两端露出并开口。

    上述第一齿条110及第二齿条120为如下的直线杆形齿轮部件,即,与在上述插入部的内部上侧整齐地排列的第一工作金属线11及第二工作金属线12的各个一端相连接,各个另一端以可拆装的方式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相结合,上述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为如下的直线杆形齿轮部件,即,与在上述插入部的内部下侧整齐地配置的第三工作金属线13及第四工作金属线14的各个一端相连接,各个另一端以可拆装的方式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相结合。

    上述第一小齿轮150为如下的齿轮部件,即,在相互整齐地配置的第一齿条110与第二齿条120之间齿轮啮合,由此,当上述上部操作把手进行旋转时,以使插入部的前端沿着上下方向弯曲的方式使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沿着相反的方向线性移动。

    上述第二小齿轮160为如下的齿轮部件,即,在上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的下部相互整齐地配置的第三齿条130与第四齿条140之间齿轮啮合,当上述下部操作把手进行旋转时,以使插入部的前端沿着左右方向弯曲的方式使上述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沿着相反的方向线性移动。

    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包括规定长度的直线杆111、121、131、141,能够以滑动的方式组装在上述第一直线引导孔、第二直线引导孔、第三直线引导孔及第四直线引导孔,两端沿着上述第一模块本体180的两侧向外部露出,并包括规定长度的直线齿轮齿112、122、132、142,形成于上述直线杆,与形成于上述第一小齿轮150及第二小齿轮160的外周面的圆形齿轮齿齿轮啮合。

    上述直线齿轮齿112、122、132、142分别与如下的外部面形成为一体,即,与上述第一小齿轮相向的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的直线杆的外部面以及与上述第二小齿轮相向的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直线杆的外部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组装式。

    上述直线齿轮齿112、122、132、142通过以使上述第一直线引导孔、第二直线引导孔、第三直线引导孔及第四直线引导孔与中心配置孔相互连通的方式切开的连通孔112a、122a、132a、142a露出,上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与第一小齿轮及上述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与第二小齿轮相互齿轮啮合。

    上述第一直线引导孔181、第二直线引导孔182、第三直线引导孔183及第四直线引导孔184可包括:大致圆形的引导孔181a、182a、183a、184a,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各个直线杆的外周面与内部面相接触来被引导;以及延伸孔181b、182b、183b、184b,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各个齿轮齿以不受干扰地进行移动的方式从上述引导孔向外侧延伸。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各个直线杆的外周面与上述第一直线引导孔、第二直线引导孔、第三直线引导孔及第四直线引导孔的各个引导孔的内周面整体上相接触,但并不局限于此,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各个直线杆的外周面与上述第一直线引导孔、第二直线引导孔、第三直线引导孔及第四直线引导孔的各个引导孔的内周面相互部分接触来减少接触面积,由此,以可减少它们之间的摩擦阻力并顺畅地执行直线移动的方式在上述直线杆的外周面和上述引导孔的内周面,沿着引导方向设置规定长度的直线型突出部。

    在与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相对应的第一模块本体180的两侧外部面切开形成直线型引导狭缝185、186、187、188,在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各个直线杆包括沿着上述直线型引导狭缝进行移动的移动体113、123、133、143。

    优选地,上述移动体113、123、133、143通过紧固部件以可拆装的方式组装在组装槽,上述组装槽在直线杆111、121、131、141的长度中心凹陷而成,上述直线齿轮齿与移动体大致隔着90度的相位差设置于上述直线杆的外部面。

    并且,与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11、第二工作金属线12、第三工作金属线13及第四工作金属线14相对应的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各个一端部以第一缓冲部410为介质相连接,上述第一缓冲部410包括第一缓冲体,上述第一缓冲体与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一端连接成一体。

    在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200相对应的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各个另一端部包括与第一被联接件215、第二被联接件225、第三被联接件235及第四被联接件245卡定连接的第一联接件115、第二联接件125、第三联接件135及第四联接件145,上述第一被联接件215、第二被联接件225、第三被联接件235及第四被联接件245设置于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的各个端部,上述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设置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200。

    其中,通过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第一联接件115、第二联接件125、第三联接件135及第四联接件145与上述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的第一被联接件215、第二被联接件225、第三被联接件235及第四被联接件245之间的卡定连接,当设置于上述操作部的上部操作把手及下部操作把手进行旋转时,以可以使插入部的前端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弯曲的方式传递使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选择性地进行往复移动的动力。

    上述齿轮轴170为如下的轴部件,即,与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齿轮啮合的第一小齿轮150及第二小齿轮160隔着上下规定间隔,以可旋转的方式组装来向上述第一模块本体的中心配置孔189对应插入并固定设置。

    上述齿轮轴170的下部端与板托架173设置成一体,以覆盖上述中心配置孔189的开口端一端并与上述第一模块本体的外部面相接触来通过紧固部件组装,在上述齿轮轴的上部端设置用于防止上述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的外部脱离的防脱离用夹子156。

    在上述第一小齿轮150与防脱离用夹子156之间设置维持它们之间的间隔的第一圆筒套件155,在上述第一小齿轮150与第二小齿轮160之间也设置用于维持它们之间的间隔的第二圆筒套件165。

    在与上述第一小齿轮150及第二小齿轮160相对应的齿轮轴170的外部面分别凹陷形成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在上述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设置以使上述第一小齿轮150及第二小齿轮160的内周面与外周面弹性接触的方式由橡胶材料形成的第一弹性环171及第二弹性环172。

    通过上述第一小齿轮150及第二小齿轮160的各个内周面与上述第一弹性环171及第二弹性环172的外周面之间的弹性接触,可通过当第一齿条110及第二齿条120与第一小齿轮150及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与第二小齿轮160的齿轮啮合时所发生的齿隙来减少噪音的产生,当插入部前端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弯曲时,在不使用润滑剂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向相反方向更加顺畅地线性移动,在不使用润滑剂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向更加顺畅地线性移动。

    并且,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拆装模块100包括金属线支撑部190,支撑与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一端相结合的第一工作金属线11、第二工作金属线12、第三工作金属线13及第四工作金属线14的线性移动。

    上述金属线支撑部190包括贯通形成对应插入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11、第二工作金属线12、第三工作金属线13及第四工作金属线14的支撑孔的第一支撑体191、第二支撑体192、第三支撑体193及第四支撑体194,并包括在一端部固定设置上述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第三支撑体及第四支撑体的支撑块195,且包括将上述支撑块195通过多个紧固部件以可拆装的方式组装在上述第一模块本体180的一端部的连接托架196。

    上述第一支撑体191、第二支撑体192、第三支撑体193及第四支撑体194由如下的圆筒部件形成,即,在本体中心贯通形成支撑孔,在外部面凹陷形成环形凹槽,在上述支撑块195的一端部设置有形成于上述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第三支撑体及第四支撑体的各个外部面的凹槽对应插入并固定的多个扣入固定片。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拆装模块100中,在第一小齿轮150及第二小齿轮160位于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长度中心的初始待机状态下,与上述操作部的第二拆装模块相对应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的各个前端位于相同垂直面上。

    在这种状态下,若设置于上述插入部的后端的第一拆装模块与设置于上述操作部的前端的第二拆装模块相结合,则设置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第一联接件115、第二联接件125、第三联接件135及第四联接件145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200的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的第一被联接件215、第二被联接件225、第三被联接件235及第四被联接件245相互卡定连接。

    而且,在上述第一联接件115、第二联接件125、第三联接件135及第四联接件145与第一被联接件215、第二被联接件225、第三被联接件235及第四被联接件245相互卡定连接的状态下,若通过设置于上述操作部的上部操作把手28的正方向旋转,上述第一齿条向图中的左侧方向移动规定距离,则通过上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与第一小齿轮的齿轮啮合,上述第二齿条向相反方向的右侧方向线性移动相同的规定距离并适当拉动第一工作金属线,同时,可以适当推动第二工作金属线,因此,与上部操作把手28的正方向旋转量成正比来使上述插入部的前端沿着上方向弯曲规定角度。

    相反,若通过上述上部操作把手28的逆方向旋转,上述第二齿条向图中的左侧方向移动规定距离,则通过上述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与第一小齿轮的齿轮啮合,上述第一齿条向相反方向的右侧方向线性移动相同的规定距离并适当拉动第二工作金属线,同时,可以适当推动第一工作金属线,因此,与上部操作把手28的逆方向旋转量成比例来使上述插入部的前端沿着下方向弯曲规定角度。

    并且,通过设置于上述操作部的下部操作把手29的正方向或逆方向旋转,使上述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向相反的方向线性移动规定距离来向相反方向拉动或推动上述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由此,使上述插入部的前端向左右方向弯曲规定角度与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的线性移动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由此,当进行内窥镜手术时,通过设置于上述操作部的上部操作把手及下部操作把手的选择性的操作,使向体内插入的插入部的前端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弯曲来对体内的病变部位进行照明并拍摄来进行确认,并执行通过向上述插入部内部进入的处理件去除或治疗病变部位的内窥镜手术。

    如图8a、图8b及图8c所示,上述第一缓冲部410向连接设置于上述插入部10的内部的第一工作金属线11、第二工作金属线12、第三工作金属线13及第四工作金属线14与设置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100的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之间的部位赋予缓冲功能。

    上述第一缓冲部410包括与作为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11、第二工作金属线12、第三工作金属线13及第四工作金属线14的各个后端的端部形成为一体的大致圆筒状的第一缓冲体411,在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直线杆111、121、131、141的各个一端内部形成沿着外侧开口的规定长度的第一缓冲线孔413。

    由此,向一端封闭的第一缓冲线孔413的开口端进入并配置的第一缓冲体411与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11、第二工作金属线12、第三工作金属线13及第四工作金属线14的移动联动来在上述第一缓冲线孔的内部进行移动。

    在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一端,沿着外侧开口形成的各个第一缓冲线孔的开口端固定设定中空圆筒状的第一缓冲挡止部412,在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412的本体形成内部孔,以使具有上述第一缓冲体411的工作金属线自由地通过,以此防止上述第一缓冲体的外部脱离。

    在此情况下,优选地,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412由在外部面形成沿着长度方向切开的狭缝的中空圆筒体形成,以当向上述第一缓冲线孔的内部进入时具有外径缩小的弹力。

    优选地,在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412的外侧端设置具有在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端部露出的平面部的突出部412a,以使向外部分离组装在上述第一缓冲线孔的内部的第一缓冲挡止部的作业变得简单。

    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412的外部面设置固定部415,具有贯通配置与形成于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各个端部的紧固孔414紧固的紧固部件的组装孔。

    在上述第一缓冲线孔413的开口端内部面设置环形第一内部卡止部413a,以与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的端部相接触来防止过度的内部进入并形成可以使上述第一缓冲体411通过的圆形孔的方式突出形成。

    由此,设置于贯通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的内部孔的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端部的第一缓冲体以可往复移动的方式向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各个端部形成的第一缓冲线孔的内部插入配置,向上述第一缓冲线孔的开口的端部插入的第一缓冲挡止部通过紧固部件固定设置,上述紧固部件通过上述固定部的组装孔与在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各个端部形成的紧固孔紧固,由此,上述第一缓冲体通过与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的前端卡定,在没有外部脱离的情况下,在上述第一缓冲线孔的缓冲区间与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中的一个工作金属线联动,由此,在没有卡定的情况下进行直线移动或者与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相接触来产生卡定力。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缓冲部410补偿因当保管或处理与上述操作部20完全分离的插入部10时在上述插入部的长度中间形成的弯曲变形部的内侧弯曲部及外侧弯曲部所引起的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长度误差,由此,可以始终恒定维持设置于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端部并在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端部隔着规定间隔形成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的整列位置。

    即,设置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模块本体的第一小齿轮150及第二小齿轮160与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长度中心相互齿轮啮合,设置于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端部的第一缓冲体141位于在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的各个端部的第一缓冲线孔的长度中间。

    在上述插入部的分离初始状态下,在与上述操作部20分离的插入部10的长度中间形成弯曲变形部,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中位于外侧弯曲部的工作金属线向上述插入部的前端侧强制移动的情况下,如图9a所示,设置于强制移动的工作金属线的端部的第一缓冲体141在上述第一缓冲线孔413的长度中间没有与齿条的卡定地与工作金属线一同移动与因上述弯曲变形部而发生的工作金属线的长度误差相对应的距离,因此,具有上述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的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直接维持初始待状态并整列配置在上述第一模块本体的端部的相同位置。

    而且,与设置于上述操作部的第二拆装模块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一对一相互对应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的各个前端位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端部中的相同垂直面上,由此,当处于相互分离的插入部与操作部相结合的作业时,可以没有联接不良地执行设置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的联接作业。

    另一方面,在设置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联接,使得上述插入部与操作部相互结合的状态下,如图9b和图9c所示,为使上述插入部的前端向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弯曲,若通过上述操作部的选择性的旋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中的一个第一齿条及第四齿条向操作部侧拉动并移动规定距离,则在形成于拉动的第一齿条及第四齿条的第一缓冲线孔配置的第一缓冲体与第一缓冲挡止部的端部相接触并产生卡定力,因此,实现上述第一齿条及第四齿条的连续拉动。

    而且,通过上述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与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齿轮啮合,上述第一齿条及第四齿条和剩余第二齿条及第三齿条向相反方向适量移动并使上述插入部的前端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弯曲。

    另一方面,如图10、图11、图12及图13所示,上述第二拆装模块200包括:第一连接轴210及第二连接轴220,以与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及第二工作金属线联动的方式在上侧整齐地配置;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在下侧整齐地排列;以及第二模块本体280,在内部收容上述部件。

    上述第二模块本体280包括大致直六面体状的本体块250,在本体内部,沿着长度方向贯通形成第一直线贯通孔251、第二直线贯通孔252、第三直线贯通孔253及第四直线贯通孔254。

    在与上述第一连接金属线21、第二连接金属线22、第三连接金属线23及第四连接金属线24相对应的本体块250的一端包括第一盖板260,贯通形成使上述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的各个一端进出的多个第一进出孔261、262、263、264。

    在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100相对应的本体块250的另一端包括第二盖板270,上述第一拆装模块100的第一联接件115、第二联接件125、第三联接件135及第四联接件145没有干扰地进出,贯通形成与上述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的端部相对应的个第二进出孔271、272、273、274。

    其中,上述第一盖板260可通过设置于上述本体块250的一端两侧的第一固定托架265组装在上述本体块250的一端并固定设置,上述第二盖板270通过设置于上述本体块250的另一端两侧的第二固定托架275组装在上述本体块的另一端并固定设置。

    上述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的第一被联接件215、第二被联接件225、第三被联接件235及第四被联接件245通过在上述第二盖板贯通形成的多个第二进出孔向外部露出。

    上述第一连接轴210及第二连接轴220为如下的直线型轴部件,即,各个一端以第二缓冲部420为介质与在上述操作部的内部上侧整齐地排列的第一连接金属线21及第二连接金属线22相连接,各个另一端与设置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100的第一齿条及第二齿条的第一联接件115及第二联接件125选择性地卡定连接,上述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为如下的直线型部件,即,各个一端以第二缓冲部420为介质与在上述操作部的内部下侧整齐地配置的第三连接金属线23及第四连接金属线24相连接,各个另一端与设置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第三联接件135及第四联接件145选择性地卡定连接。

    即,上述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的各个一端部以第二缓冲部420为介质相连接,上述第二缓冲部具有第二缓冲体,上述第二缓冲体与上述第一连接金属线21、第二连接金属线22、第三连接金属线23及第四连接金属线24的各个一端连接成一体。

    上述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包括大致圆形剖面状的工作杆211、221、231、241,具有如螺旋弹簧的弹性体212、222、232、242,以可往复移动的方式分别向在上述第二模块本体的本体块贯通形成的第一直线贯通孔251、第二直线贯通孔252、第三直线贯通孔253及第四直线贯通孔254插入配置,并包括引导销213、223、233、243,沿着在上述第二模块本体280的本体块250的两侧面切开形成的复合型引导狭缝255、256、257、258呈曲线形移动,并以使上述工作杆发生旋转位移的方式设置于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相对应的工作杆的一端,且包括第一被联接件215、第二被联接件225、第三被联接件235及第四被联接件245,形成于具有上述引导销的工作杆的一端,与设置于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第一联接件115、第二联接件125、第三联接件135及第四联接件145选择性地卡定连接。

    在此情况下,优选地,在上述本体块贯通形成的第一直线贯通孔251、第二直线贯通孔252、第三直线贯通孔253及第四直线贯通孔254的内径大小相对大于在外部插入配置弹性体的工作杆的整体外径。

    优选地,上述引导销213、223、233、243外径相对大于上述工作杆的外径,从而设置于与上述第一直线贯通孔251、第二直线贯通孔252、第三直线贯通孔253及第四直线贯通孔254的内周面相接触的大径部。

    设置于上述工作杆的弹性体212、222、232、242的一端与组装在上述本体块的一端的第一盖板260相接触,上述弹性体的另一端与具有上述引导销213、223、233、243的工作杆的大径部相接触并被支撑。

    由此,在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在上述本体块贯通形成的第一直线贯通孔251、第二直线贯通孔252、第三直线贯通孔253及第四直线贯通孔254的内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若上述第一盖板的内侧面与上述工作杆的大径部之间的间隔变窄,则设置于上述工作杆的弹性体212、222、232、242压缩变形并产生使上述工作杆复原到原位置的弹性复原力。

    上述第一直线贯通孔251、第二直线贯通孔252、第三直线贯通孔253及第四直线贯通孔254可以由大致圆形的引导孔和从上述引导孔向外侧延伸的延伸孔,以防止与由直线杆和齿轮齿形成的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发生干扰。

    在上述本体块250的两端分别组装的第一盖板260及第二盖板270的各个第一进出孔及第二进出孔也由圆形的引导孔和从上述引导孔延伸的延伸孔贯通形成。

    上述第一被联接件215、第二被联接件225、第三被联接件235及第四被联接件245包括插槽型卡定孔,使在与上述引导销相邻的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各个端部形成的内部空腔部向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侧露出,上述第一联接件115、第二联接件125、第三联接件135及第四联接件145包括从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端部延伸规定长度,使前端向两侧展开的卡定件。

    而且,在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各个端部,与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相邻设置的引导销213、223、233、243以沿着在第二模块本体280的本体块两侧外部面切开形成的复合型引导狭缝255、256、257、258移动的方式组装,上述复合型引导狭缝包括:曲线区间,由以曲线状从上述本体块的两侧面到上部面及下部面为止延伸的曲线狭缝形成;以及直线区间,由以直线状在上述本体块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延伸的直线狭缝。

    由此,在设置于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各个工作杆的引导销借助外力从上述曲线区间沿着曲线狭缝进行曲线移动的过程中,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工作杆在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的内部发生旋转位移并直线移动。

    在此情况下,相对于向内部空腔部的内部进入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的卡定件,设置于发生旋转位移的工作杆的端部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的插槽型卡定孔隔着90度的相位差相互交叉并使它们相互卡定连接。

    而且,若上述引导销借助外力从上述直线区间沿着直线狭缝进行直线移动,则在上述插槽型卡定孔与卡定件卡定连接的状态下,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工作杆在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的内部进行直线移动。

    如图14a、图14b及图14c所示,上述第二缓冲部420以使被连接设置于上述操作部20的内部的第一连接金属线21、第二连接金属线22、第三连接金属线23及第四连接金属线24与设置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200的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之间的部位选择性地拉动的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中的一个连接轴的被联接件与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中的一个齿条的联接件的卡定连接顺畅的方式赋予缓冲功能,上述第一齿条110、第二齿条120、第三齿条130及第四齿条140与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相对应。

    上述第二缓冲部420包括大致圆筒状的第二缓冲体421,上述第二缓冲体421与作为上述第一连接金属线21、第二连接金属线22、第三连接金属线23及第四连接金属线24的t前端的端部形成为一体,在上述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的各个一端内部形成沿着外侧开口形成的规定长度的第二缓冲线孔423。

    由此,向一端密封的第二缓冲线孔423的开口端进入并配置的第二缓冲体421与上述第一连接金属线21、第二连接金属线22、第三连接金属线23及第四连接金属线24的移动联动来在上述第二缓冲线孔的内部进行移动。

    在上述第一连接轴210、第二连接轴220、第三连接轴230及第四连接轴240的一端,沿着外侧开口形成的各个第二缓冲线孔的开口端对应插入中空圆筒状的第二缓冲挡止部422来固定设置,上述第二缓冲挡止部422在本体贯通形成内部孔,以使具有上述第二缓冲体421的连接金属线自由地通过,以此防止上述第二缓冲体的外部脱离。

    优选地,在上述第二缓冲挡止部422的外侧端设置具有向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端部露出的平面部的突出部422a,以使向外部分离组装在上述第二缓冲线孔的内部的第二缓冲挡止部的作业变得简单。

    在上述第二缓冲线孔423的开口端内部面设置环形第二内部卡止部423a,以与上述第二缓冲挡止部的端部相接触来防止过度的内部进入并形成可以使上述第二缓冲体421通过的圆形孔的方式突出形成。

    由此,设置于贯通上述第二缓冲挡止部的内部孔的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的各个端部的第二缓冲体以可往复移动的方式向形成于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各个端部的第二缓冲线孔的内部插入配置,上述第二缓冲挡止部与在上述第二缓冲线孔的内部面形成的外螺纹部螺纹结合并固定设置,由此,上述第二缓冲体通过与上述第二缓冲挡止部的前端卡定,在没有外部脱离的情况下,在上述第二缓冲线孔的缓冲区间与上述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中的一个连接金属联动,以此,没有卡定地进行直线移动或者与上述第二缓冲挡止部相接触来产生卡定力。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缓冲部420,当上述操作部的选择性的旋转时,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中的一个连接轴通过上述第二缓冲体与第二缓冲挡止部的干扰向上述操作部侧拉动,剩余连接轴在上述操作部的前端内部待机停止,由此,可以个别顺畅地执行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中的一个联接件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中的一个被联接件选择性地卡定连接。

    即,如图15a所示,上述第二拆装模块200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100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的选择性的卡定连接使设置于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端部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的插槽型卡定孔与设置于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端部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的卡定件相互一对一相向。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被联接件215、第二被联接件225、第三被联接件235及第四被联接件245的插槽型卡定孔与上述第一联接件115、第二联接件125、第三联接件135及第四联接件145的卡定件以相同的垂直状态相向。

    而且,如图16a所示,设置于上述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的各个一端的第二缓冲体421以与上述第二缓冲挡止部相接触或隔开配置的方式在形成于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各个端部的第二缓冲线孔停止待机。

    接着,若具有上述第二拆装模块的操作部的前端与具有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插入部的后端相互结合,则如图15b所示,相互对应地相向的上述第一联接件115、第二联接件125、第三联接件135及第四联接件145的卡定件通过上述第一被联接件215、第二被联接件225、第三被联接件235及第四被联接件245的插槽型卡定孔没有卡定地向形成于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进入,以与垂直的插槽型卡定孔相同地维持垂直状态。

    上述操作部的前端与插入部的后端通过设置于它们之间的环形结合体,使多个外部外罩相互以机械的方式与外部面联接的状态下,在设置于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各个一端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的各个内部空腔部的内部空间,设置于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一端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的卡定件没有卡定地内部配置并处于待机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5c所示,若选择设置于上述操作部的上部操作把手及下部操作把手中的一个操作把手并使其进行旋转,则借助在此情况下产生的外力,在形成于上述第二模块本体的本体块的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组装的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中的一个连接轴通过上述第二缓冲体与第二缓冲挡止部卡定向操作部侧拉动,并与操作把手的旋转量成正比来拉动并发生旋转位移。

    即,如图16b和图16c所示,通过上述操作部的选择性的旋转,若上述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中的一个连接金属线向操作部侧拉动,则设置于向上述操作部侧拉动的连接金属线的端部的第二缓冲体与设置于上述第二缓冲线孔的第二缓冲挡止部相接触并执行对应的连接轴的拉动。

    与此同时,如图16b和图16c所示,通过上述操作部的选择性的旋转,与向上述操作部侧拉动的连接金属线联动,设置于向上述插入部侧推动的连接金属线的端部的第二缓冲体在形成于上述第二缓冲线孔内部的缓冲区间中没有卡定地向插入部侧进行移动,因此,与向上述操作部侧推动的连接金属线相对应的连接轴将直接维持初始待机状态。

    其中,如图15a所示,与并未执行上述操作把手的选择性的旋转的连接金属线相对应的连接轴和与当上述操作把手的选择性的旋转时向插入部侧推动的连接金属线相对应的连接轴在上述第二拆装模块的直线贯通孔处于待机状态,由此,在各个被联接件的内部空腔部内部配置联接件的卡定件来维持用于卡定连接的卡定待机状态。

    这种卡定待机状态为与如下的卡定解除状态相同,即,并未实现上述联接件的卡定件与上述被联接件的插槽型卡定。

    即,若借助因使用人员的选择性的旋转操作所产生的外力,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中的一个连接轴向操作部侧拉动,使得上述第二缓冲体与第二缓冲挡止部相接触,则设置于上述连接轴的一端的引导销沿着第二模块本体的复合型引导狭缝中的曲线型狭缝拉动,对应连接轴的工作杆在对应直线贯通孔的内部沿着一方向大致发生90度的旋转位移,因此,设置于发生旋转位移的工作杆的端部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的插槽型卡定孔与向上述内部空腔部的内部进入来待机的对应联接件的卡定件大致隔着90度的相位差相互交叉,它们在没有额外设置的如按钮部件的卡定连接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相互转换成卡定连接状态。

    接着,若继续执行使用人员的选择性旋转,则上述引导销沿着第二模块本体的复合型引导狭缝中的直线型狭缝进行移动,对应连接轴的工作杆进行直线移动,因此,根据选择性地旋转的实施方式,可以使插入部的前端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弯曲。

    另一方面,在借助基于上述操作部的选择性旋转的外力向一侧拉动的过程中,设置于对应连接轴的弹性体被压缩变形并产生弹性复原力。

    由此,因上述操作部的选择性旋转所产生的外力被解除,从而,若借助上述弹性体的弹性复原力拉动的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中的一个连接轴向插入部侧推动,则设置于上述连接轴的一端的引导销沿着曲线型狭缝向逆方向推动,且对应连接轴的工作杆在对应的直线贯通孔的内部向逆方向大致旋转复原90度,因此,设置于旋转复原的工作杆的端部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的插槽型卡定孔按与在上述内部空腔部的内部以垂直状态待机的对应联接件的卡定件相同的垂直状态复原,通过这种复原工作,在没有如额外设置的按钮部件的卡定解除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转换成与卡定连接待机状态相对应的卡定解除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结合上述插入部的后端与上述操作部的前端之间的环形结合体的简单分离解除,可以完全分离上述插入部与操作部。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说明的实施例及附图,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多种置换、变形及变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包括拆装单元,使操作部与插入部之间以能够相互拆装的方式相结合,上述操作部使设置有照明拍摄部的上述插入部的前端弯曲,上述具有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特征在于,

    上述拆装单元包括:

    第一拆装模块,与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另一端相连接,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一端与上述插入部的内部前端相连接,设置于上述插入部的后端;以及

    第二拆装模块,与方向转换部的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相连接,设置于操作部的前端,上述方向转换部在上述操作部中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

    上述第一拆装模块包括:

    第一模块本体,沿着长度方向贯通形成第一直线引导孔、第二直线引导孔、第三直线引导孔及第四直线引导孔,沿着厚度方向贯通形成中心配置孔;

    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一端以第一缓冲部为介质与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对应结合,组装在上述第一直线引导孔、第二直线引导孔、第三直线引导孔及第四直线引导孔;

    第一小齿轮,在上述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之间齿轮啮合;

    第二小齿轮,在上述第三齿条与第四齿条之间齿轮啮合;以及

    齿轮轴,上述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隔着上下规定间隔组装而成,固定设置于上述中心配置孔,

    上述第一缓冲部包括:

    第一缓冲体,与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端部形成为一体;

    规定长度的第一缓冲线孔,形成于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各个一端内部,上述第一缓冲体以能够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插入配置;以及

    第一缓冲挡止部,形成贯通配置设置有上述第一缓冲体的工作金属线的内部孔,以防止上述第一缓冲体的外部脱离的方式组装在上述第一缓冲线孔的开口的端部,

    通过上述第一缓冲部补偿因在与上述操作部分离的插入部的长度中间形成的弯曲变形部所引起的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长度误差,将设置于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端部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整列配置在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端部的相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为形成沿着长度方向切开的狭缝的中空圆筒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包括固定部,上述固定部包括组装孔,在上述组装孔贯通配置紧固部件,上述紧固部件与在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各个端部形成的紧固孔相紧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缓冲线孔的入口端内部面设置环型第一内部卡止部,上述环型第一内部卡止部与上述第一缓冲挡止部的端部相接触,形成有能够使上述第一缓冲体通过的圆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包括:

    规定长度的直线杆,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在上述第一直线引导孔、第二直线引导孔、第三直线引导孔及第四直线引导孔;以及

    直线齿轮齿,以与在上述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的外周面形成的圆形齿轮齿相啮合的方式在上述直线杆突出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的各个直线杆包括移动体,沿着在上述第一模块本体的两侧面切开形成的多个直线型引导狭缝进行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齿轮轴中,在与上述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相对应的外部面凹陷形成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在上述第一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设置使上述第一小齿轮及第二小齿轮的内周面与外周面弹性接触的第一弹性环及第二弹性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拆装模块包括支撑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线性移动的金属线支撑部,

    上述金属线支撑部包括:

    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第三支撑体及第四支撑体,贯通形成使上述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对应插入的支撑孔;

    支撑块,在一端部固定设置上述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第三支撑体及第四支撑体;以及

    连接托架,在上述第一模块本体的一端部组装上述支撑块。

    9.一种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包括拆装单元,使操作部与上述插入部之间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相结合,上述操作部使设置有照明拍摄部的插入部的前端弯曲,上述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的特征在于,

    上述拆装单元包括:

    第一拆装模块,与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另一端相连接,第一工作金属线、第二工作金属线、第三工作金属线及第四工作金属线的各个一端与上述插入部的内部前端相连接,设置于上述插入部的后端;

    第二拆装模块,与方向转换部的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相连接,设置于操作部的前端,上述方向转换部在上述操作部中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

    上述第二拆装模块包括:

    第二模块本体,沿着长度方向贯通形成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配置于上述操作部的前端内部;以及

    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各个一端以第二缓冲部为介质与上述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对应结合,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

    在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另一端包括与设置于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选择性地卡定连接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

    上述第二缓冲部包括与上述第一连接金属线、第二连接金属线、第三连接金属线及第四连接金属线的各个端部形成为一体的第二缓冲体,在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各个一端内部设置规定长度的第二缓冲线孔,使得上述第二缓冲体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插入配置,上述第二缓冲部包括第二缓冲挡止部,组装在上述第二缓冲线孔的开口的端部,用于防止上述第二缓冲体的外部脱离,

    当上述操作部选择性地进行旋转时,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中的一个连接轴通过上述第二缓冲体和第二缓冲挡止部的干扰向上述操作部侧移动,剩余连接轴在上述操作部的前端内部待机停止,由此,上述第一拆装模块的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中的一个联接件与上述第二拆装模块的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中的一个被联接件选择性地卡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缓冲线孔的入口端内部面设置环形第二内部卡止部,与上述第二缓冲挡止部的端部相接触,形成能够使上述第二缓冲体通过的圆形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包括:

    工作杆,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向上述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插入配置,具有至少一个弹性体;

    引导销,以沿着在上述第二模块本体切开形成的复合型引导狭缝呈曲线形移动并使上述工作杆发生旋转位移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工作杆的一端;以及

    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以与上述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选择性地卡定连接的方式设置于具有上述引导销的工作杆的一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模块本体包括:

    本体块,在本体内部贯通形成上述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在外部面切开形成上述复合型引导狭缝;

    第一盖板,贯通形成上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及第四连接轴的各个一端进出的多个第一进出孔,设置于上述本体块的一端;以及

    第二盖板,贯通形成与上述第一直线贯通孔、第二直线贯通孔、第三直线贯通孔及第四直线贯通孔相对应的多个第二进出孔,设置于上述本体块的另一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体的一端与上述第一盖板相接触,另一端与设置有上述引导销的工作杆的大径部相接触来被支撑。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复合型引导狭缝包括:

    曲线区间,由以曲线状从上述本体块的两侧面到上部面及下部面为止延伸的曲线狭缝形成;以及

    直线区间,由以直线状在上述本体块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延伸的直线狭缝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金属线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被联接件、第二被联接件、第三被联接件及第四被联接件包括使上述内部空腔部向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侧露出的插槽型卡定孔,上述第一联接件、第二联接件、第三联接件及第四联接件包括前端向两侧展开的卡定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具有缓冲功能的拆装分离型内窥镜。本发明包括拆装单元,使操作部与插入部之间以能够相互拆装的方式相结合,上述操作部使设置有照明拍摄部的上述插入部的前端弯曲,上述拆装单元包括第一拆装模块以及第二拆装模块,上述第一拆装模块包括第一模块本体;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三齿条及第四齿条;第一小齿轮;第二小齿轮;以及齿轮轴。

    技术研发人员:辛卿珉;朴成焕;池铉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太雄医疗器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0.09.03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8717.html

    最新回复(0)